2020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测试: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A卷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0794476 上传时间:2020-04-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测试: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A卷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0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测试: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A卷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0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测试: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A卷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测试: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A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选择题1 . 下面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引/无数/英雄/竞折腰B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C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D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2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对于处在成长发育期的青少年来说,城市社会风气良好与否,社会治安有效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能有健康发展的未来。B2015年4月,我国海军舰艇编队将613名中国公民安全撤离也门,这是我国海军舰艇首次靠泊外国港口直接执行撤侨的任务。C扶起老人反被讹诈,一个历来以“助人为乐”为传统美德的民族遭遇到了严峻考验,我们应该如何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呢?D由于受到“倒春寒”天气的影响,使我国不少地区出现“昨暖今寒”“忽冷忽热”的不正常现象,给人们日常生活造成了不便。二、字词书写3 . 根据语境,给下面句中加点词注音。汉江国家湿地公园地处谷城县南、北二河与汉江交汇区域,三面环水,西偎县城。公园植被茂盛,水草丰美,万鸟栖(_)息,渔歌唱晚;村庄阡陌纵横,农舍俨然,湖泊镶嵌(_)其间,一派田园风光;“仙人古渡”、“粉水澄清”、“后湖夜月”之美景,与城内三神殿、明清古建筑和谐相映,极具开发价值和发展潜力。三、诗歌鉴赏4 .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宿牛群头元胡 助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拙蘑菇。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供晚厨。(注释)牛群头:地名。 拙:同“茁”。 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本诗和天净沙秋思都写到了干枯的树木,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两首诗歌的内容简要回答。(附)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5 . 下列对这首诗分析正确的一项( )A诗的题注为“苦宫市也”,可见诗人意在反映当时宫市的痛苦。B诗的开头四句,通过动作描写刻画出卖炭翁伐薪烧炭的艰辛。C“把”“称”“叱”“牵”等词,表现了宫使如狼似虎的蛮横。D“惜不得”三个字,直接写出了卖炭翁的悲愤、心酸和懦弱。6 . “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作用?7 .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渔家明孙承宗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画家不解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小题1】两首诗均提及“寒江钓雪”,柳诗通过“独钓寒江雪”表达了作者内心_的感受,孙诗则表明了对“好作寒江钓雪图”的“画家”_的态度。【小题2】渔家前两句是怎样表现“渔家苦”的?请作赏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甲)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乙)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注)本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中,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散处河南、山东等地。舍弟,指自己的弟弟。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断人行: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况乃:何况,况且。8 . 下列对两首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两首诗都是五言律诗,都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所做,表达的情感却并不完全相同。B两诗首联都在写景,都描述了国都沦陷时萧条破败的景象,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C两诗颔联都运用了拟人手法,都将主观情感移情于物,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D两诗都提到了“家书”,也都同时提到了战争。可见诗人既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E甲诗尾联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宽慰:毕竟是战乱,家信不能寄达弟弟手中也是可以理解的。体现出诗人豁达的心胸。9 .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人在甲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0 . 关于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表露了作者孤寂的情怀和对亲友的思念。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B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虽能表达思君的深情,但近体诗最忌讳词语的重复使用,这样写显得有点累赘。C三、四句写在巴山秋雨之夜,与久别重逢的亲人彻夜畅谈的欢聚场面。D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出,表现作者看重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友听。11 . 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四、综合性学习关于“方言和普通话”材料一、民间的声音关于“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 1楼:昨天跟5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本地话。再看看16岁的儿子,也是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还会说几句本地话,但那种最古老的俚语是一点不懂了。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也差不多。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 2楼: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方言她连听都听不懂了 3楼:方言还能活多久? 那要看我们还能活多久! 4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5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方言太土,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 6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 7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方言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8楼: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只能欣赏吗?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写字吗?材料二、学者的言论 (1)“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 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 (2)“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 程乃珊(著名作家) (3)“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 封新城(新周刊执行总编)(4)“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其实,谁又不在时代面前被揍得鼻青脸肿呢?”“方言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量的结果。全球化的年代,必须要有一种公共语言交流。” 敬文东(文学博士) (5)“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陈章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12 . 第一则材料关于“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是由什么现象引发的?13 . 网友们认为造成方言逐渐消失现象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则材料中的学者又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14 . 统观一、二两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方言具有哪些价值?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15 . 如何走出“方言困境”,正确处理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的关系,有人提出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有人提出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有人提出工作普通话,生活桐乡话。说说你的想法,并运用以上阅读材料的有关内容作适当阐述。五、其他16 . 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段话,使之构成排比。 精彩的名著世界,充满着无穷的魅力:西游记天马行空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让我们如醉如痴;(1),;(2),;童年艰辛屈辱的成长记忆,百味杂陈,让我们心潮起伏第 8 页 共 8 页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二、字词书写1、三、诗歌鉴赏1、2、3、4、5、四、综合性学习1、五、其他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