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年九年级3月模拟语文试题D卷

上传人:sha****en 文档编号:10746075 上传时间:2020-04-1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2019年九年级3月模拟语文试题D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2019年九年级3月模拟语文试题D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2019年九年级3月模拟语文试题D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2019年九年级3月模拟语文试题D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选择题1 . 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舟飞船发射基地的广大官兵,个个身怀绝技,却因工作的机密而鲜为人知。B闻一多先生“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C尽管霍金被疾病困在轮椅上,但他仍锲而不舍,创作了一系列科学著作。D他毕业后来到贫穷落后的家乡任教,一年到头兀兀穷年,奉献自己的芳华。2 . 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窘(jing)迫诅咒(zzhu)遴(ln)选脑髓(su)B龌龊(wchu)脸颊(xi)地窖(jio)深邃(su)C确凿zo灵柩(ji)倔强(ju)嫉妒(j)D琉璃(lil)鲜为人知(xin)发绺(li)叱咤风云(ch)3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由于党政机关干部严格自律,厉行节约,对高端餐饮企业和星级酒店带来了较大的冲击。B成长中的少年,总会有一些挥之不去的烦恼,有烦恼并不奇怪,关键是要正确对待它。C韩国“岁月号”客轮上的部分学生因其“不听话”而获救,我们切忌不可将这一事件片面理解。D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当逐步减少人口增长速度,保持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平衡。4 . 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3分) A仙露琼浆 伫立 喧滕 丝丝缕缕 B一丝不苟 葱拢 弥漫 惊慌失措 C开膛破肚 喧嚣 和睦 昂首挺立 D一页孤舟 椭圆 劫掠 海枯石烂5 .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对英雄尊重与否,体现一个民族认知水平、理性能力的高低。 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 更是凝聚起群众向心力的关键所在。 有英雄而不敬重,无疑是自毁精神长城,是民族风骨的自我矮化。 英雄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捍卫英雄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使命,每一个青少年都责无旁贷。我们要让雷锋精神在祖国大地上蔚然成风。ABCD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知入”与“知出”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6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7 .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8 . 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9 . 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阅读梅香,完成下面小题。梅香林清玄一个有钱的富人,正在自家的花园里赏梅花。那是冬日寒冷的清晨,艳红的梅花正以最美丽的姿容吐露,富人颇为自己的花园里能开出这样美丽的梅花而感到无比的快慰。突然,门外传来敲门的声音,富人去开了门,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在寒风里冻得直打抖,那乞丐已在这开满梅花的园外冻了一夜,他说:“先生,行行好,可不可以给我一点东西吃。”富人请乞丐在园门口稍稍等候,转身进入厨房,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饭菜,他布施给乞丐的时侯,乞丐忽然说:“先生,您家里的梅花,真是非常芳香呀!”说完了,转身走出去。富人呆立在那里,感到非常震惊,他震惊的是:穷人也会赏梅花吗?这是自己从来不知道的。另一个震惊的是,花园里种了几十年的梅花,为什么自己从来没有闻到过梅花的芳香呢?于是,他小心翼翼地,以一种庄严的心情,深怕惊动梅香似的悄悄走近梅花,他终于闻到了梅花那含蓄的、清澈的、澄明无比的芬芳,然后他濡湿的眼睛,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为自己第一次闻到梅花的芳香。是的,乞丐也能赏梅花,乞丐也能闻到梅花的香气,有的乞丐甚至在极饥饿的情况下,还能闻到梅花清明的气息。可见得,好的物质条件不一定能使人成为有品位的人,而坏的物质条件也不会遮蔽人精神的清明,一个人没有钱是值得同情的,一个人一生都不知道梅花的香气一样值得悲悯。一个人的品质其实是与梅香相似,是无形的,是一种气息。我们如果光是欣赏花的外形,就很难知道梅花有极淡的清香;我们如果不能细心地体会,也难以品味到一个人隐在外表内部的人格香气。最可叹息的是,很少有人能回观自我,品赏自己心灵的梅香,大部分人空过了一生,也没有体会到隐藏在心灵内部极幽微,但极清澈的自性的芳香。能闻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现在,让我们一起以一种庄严的心情,走到心灵的花园,放下-切的缠缚,狂心都歇,观闻从我们自性中流露的梅香吧!(选自林清玄散文集)10 . 用简明的文字概括本文叙述的故事。11 . 富人听了乞丐的话感到震惊,他震惊的是什么?请用文中相关的语句回答。12 . 第段中加点的词语“可见得”在文章结构上起了怎样的作用?13 . 品读文章第段,联系前文,谈谈为什么“能闻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 14 . 文章题为“梅香”,请结合第、段谈谈“梅香”指的是什么?三、对比阅读文言文阅读(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5 . 解释下列加点词.蒙辞以军中多务 _即更刮目相待 _父异焉_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_16 . 翻译以下两个句子。(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_(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_17 . (甲)(乙)两文的内容都于学习有关,然而吕蒙跟方仲永的求学结果有什么区别,谈谈你从这两个人物身上所受到的启示。18 . 历代读书人有很多勤学的例子传为美谈,并形成了家喻户晓的成语,你能试举一例成语并作简要介绍吗?四、情景默写19 . 按要求填空。(12分)望岳一诗中表现诗人登临泰山极顶的决心和坚毅豪迈气概的句子是,。春望一诗中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抒发伤感之情)的语句:,。早寒江上有怀中写作者看到孤帆从天边驶过,勾起乘船返乡念头的诗句是,。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谈笑有鸿儒,。晴空一鹤排云上,。气蒸云梦泽,。,老大徒伤悲。五、诗歌鉴赏20 .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_)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B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写暮霭生成,夕阳西下,城门紧闭,反映了当时西北边关战事吃紧,守军戒备森严的紧张形势。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指士兵久戍不归,伤心落泪,使白发的将军无计可施,表明戍边生活的艰苦与凄凉。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风格豪放,是宋词中的精品。六、名著阅读21 . 骆驼祥子是现代作家_的作品,原名_,小说的主人公是_以及后来嫁给他的_七、综合性学习22 . 下面是论语中的三则语录,请选择其中的一则,结合你的生活或阅读经历,谈一谈在你的心目中,“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八、作文23 . 命题作文有一首歌的歌词写道:“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是啊,谁在成长过程中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遭遇“风雨中的这点痛”在所难免,坚强的人一定会勇敢面对。请以“这点痛算什么”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写人记事不求面面俱到,但必须突出中心,详略得当,层次清楚;写作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班级。第 10 页 共 10 页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3、4、5、二、现代文阅读1、2、三、对比阅读1、四、情景默写1、五、诗歌鉴赏1、六、名著阅读1、七、综合性学习1、八、作文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