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检测卷

上传人:xiao****017 文档编号:10657189 上传时间:2020-04-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检测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检测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检测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检测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单选题1 . 下列各组物质(或其主要成分)属于同一种物质的是A氧气、臭氧B水银、银C大理石、石灰石D冰、干冰2 . 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则饱和溶液也不能继续溶解其他溶质B面粉等可燃性物质若在有限的空间里燃烧,也可能引起爆炸C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D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则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3 . 下列关于空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空气中氮气占78%,氧气占21%B二氧化碳是污染空气的一种有毒气体C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可能来自工厂排放的气体D任何情况下,空气的成分都是固定不变的4 . 某同学用塑料瓶设计了制取并检验CO2性质的简易装置(如右图),拉动铜丝,把布袋浸入醋酸后有气泡产生则下面叙述错误的是A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色B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C可以用铁丝代替铜丝D所用材料体现了资源利用意识5 . 下面是某同学对主题内容进行的归纳情况,你认为其中一组错误的是( )A化学与安全:进入山洞先做“灯火实验”,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先验纯B环保与使用:加快“煤改气”,多使用清洁能源:推行共享单车,打造绿色交通C微粒与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D元素与组成:地壳中含量最多的是铝元素,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元素6 . 汽车尾气中的CO在四氧化三钴(Co3O4)纳米棒的催化作用下,低温即与O2反应生成CO2。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B反应前后Co3O4化学性质改变C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不变D可降低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7 . 运用防灾、火灾、自救等安全知识判断,做法不正确的是(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用锅盖灭火B眼睛里溅入药液,立即用水冲洗,切不可用手揉眼睛C发现燃气泄露,立即打开排气扇通风D遭遇火灾,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8 . 用化学知识解释成语“釜底抽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隔绝氧气以达到灭火目的B清除可燃物以达到灭火目的C降低可燃物着火点以达到灭火目的D使温度降低至着火点以下以达到灭火目的9 . 燃烧是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下列有关燃烧或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A森林起火时通过砍出隔离带来防止火势蔓延B用水可以灭火,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C锅里的油着火时可用锅盖盖灭,是因为隔绝了氧气D碳、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10 . 下列地点附近,可以使用明火的是A加油站B面粉厂C烟花销售点D空旷的露营区11 . 下列产品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无关的是( )A加碘食盐B无磷洗衣粉C乙醇汽油D脱硫煤12 . 下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简图,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1中的热水起提高温度和隔绝氧气的作用B图2中的白磷换成红磷也会有同样的现象C图1中的实验能比较出红磷和白磷着火点的高低D图2通入氧气,热水中的白磷能燃烧13 . 清华大学研究人员成功研发出一种纳米纤维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催化转化成液体燃料甲醇,如图为该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图中微粒恰好完全反应)。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CH3OH+H2OB参加反应的甲、乙质量之比为31C生成物丙和丁均为氧化物D该反应实现了无机物到有机物的转化14 . 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对比说明物质燃烧需要与空气接触B中使温度达到白磷着火点是利用了铜的导热性C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D对比说明红磷着火点高于白磷15 . 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A二氧化碳气体是一种“温室肥料”B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使人中毒身亡C二氧化碳气体可用于人工降雨D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迅速制备大量二氧化碳16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放学回到家中,还未进入厨房就闻到了妈妈炒菜时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B风把蜡烛吹灭了,是因为蜡烛的着火点降低了CCO2可用于灭火,CO可用作燃料D化肥(NH4)2SO4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使用17 . 取四朵用石蕊试剂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进行如下操作,能够观察到纸花变红的A喷石灰水B直接喷水C直接放入CO2中D喷水后放入CO2中18 . 下列处理事故的做法不合理的是( )A夜晚发现煤气泄漏,可以立即按开电灯开关进行查看B炒菜时油锅着火,可以立即用锅盖盖灭C发现有人触电,可以立即切断电源D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设置隔离带19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通常所说的燃烧是发光、放热的现象B可燃物与足够的氧气接触就肯定能发生燃烧现象C可燃物在纯氧中的燃烧比在空气中的燃烧要剧烈D只有使可燃物跟空气隔绝,同时把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才能灭火20 . (2011年衡阳)关于甲、乙、丙、丁四个装置(如下图所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装置可用作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B乙装置可用作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C可用丙装置收集氢气D可用丁装置收集氧气21 . 有三瓶无色无味的气体,分别是氧气、空气、二氧化碳,区别它们最简单的方法是A分别测定气体的密度B分别伸入燃着的木条C分别滴入澄清石灰水,振荡D分别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振荡二、多选题22 . 要区别下列各组物质,所选择的方法(或试剂)不正确的是ACO2和N2(燃着的木条)B氧化镁和五氧化二磷 (观察颜色)C空气和O2(带火星的木条)D铁丝和铜丝 (观察颜色)三、填空题23 . 煤矿的矿井内,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气体和粉末,它们遇到明火就有可能发生事故为防止事故的发生,煤矿的矿井内通常采取的安全措施是24 . 煤气中添加少量有特殊臭味的乙硫醇(C2H5SH),可以提醒人们预防煤气泄露乙硫醇在煤气燃烧过程中也可充分燃烧,其反应方程式为2C2H5SH+9O24CO2+2X+6H2O,则 X 的化学式为:_四、实验题25 . 请根据下图A、B所示的化学实验(装置B铁架台已略去),回答以下问题。A B(1)装置A 中,对比现象说明燃烧需要_条件;实验中水在其中的主要作用是_ 。(2)装置B是二氧化碳的制备和性质实验。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人”字管左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右端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3)装置B的干燥管中被石蕊溶液浸湿的纸质小花的颜色变化为_。26 . 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1)写出图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_,b_。(2)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可选用装置A和_(选填序号)组合。使用酒精灯时应注意用_(填“外焰”或“内焰”)加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3)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二氧化锰的作用是_,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选填序号)。(4)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混合物可制取NH3,可选择_为发生装置。NH3有毒,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某同学用如图G、H、I组合收集NH3。如用G收集NH3,请在G中将导管位置补充完整(在图中表示)。_装置H的作用是:_。五、简答题27 . 室温下,将新配制的饱和的澄清的石灰水平均分成三份,进行如下操作:一份通入二氧化碳;一份恒温蒸发水分;一份用酒精灯加热。写出上述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些现象及原因?28 . 如图所示是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请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所标物件中含有的金属单质是_(写化学式)(只写一种)。(2)在小钢瓶中的液态二氧化碳喷出后能灭火。其灭火原理是_和_。(3)比较铝和铁强弱的化学方程式:_。(4)二氧化碳灭火器不能用于镁燃烧所引起的火灾,是因为镁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一种白色粉末和黑色的碳,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29 . 某同学设计了如下气体制取与性质验证的组合实验,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1)若B中白磷不燃烧,原因是_;(2)E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3)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4)选择F收集气体的依据是_。六、计算题30 . 现有铜与金属X组成的混合物粉末,金属X是镁、铁、锌中的一种利用该混合物进行如下实验:实验步骤及数据:取该混合物粉末8.0g放入烧杯中,将140.0g 溶质质量分数为14.0%的稀硫酸平均分四次加入该烧杯中,充分反应后,测得烧杯内剩余固体的质量数据如下表:加入稀硫酸的次数第1次第2次第3次第4次烧杯内剩余固体质量/g6.85.64.44.2实验分析:通过计算,求:(1)该混合物粉末中铜的质量分数为_;(2)该混合物是由铜粉和_组成的;(3)第三次加入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_(写出计算过程)(4)若用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cm3的浓硫酸来配制本实验中所用的稀硫酸,则需要取浓硫酸多少毫升?_同时加入水多少毫升?_(写出计算过程)31 . 某工厂化验室用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洗涤一定量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共消耗氢氧化钠溶液40g,洗涤后溶液的pH=7,求在这一定量的石油产品里硫酸的质量。第 12 页 共 12 页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二、多选题1、三、填空题1、2、四、实验题1、2、五、简答题1、2、3、六、计算题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