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分组实验教案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10618418 上传时间:2020-04-13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1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物理分组实验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分组实验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分组实验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物理 实验教案 学校 年级 科目 教师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教学目标 1 对长度的各个单位形成具体的观念 2 知道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长度的测量 3 知道测量的准确度是由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决定的 知道如 何正确记录测量的结果 教学重点 知道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长度的测量 教学难点 知道测量的准确度是由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决定的 知道如何正确记录测量的结果 仪器和器材 最小刻度为分米 厘米和毫米的刻度尺各一支 木折尺 钢卷 尺 游标卡尺 螺旋测微器 实验方法 1 出示最小刻度分别为分米 厘米和毫米的三种刻度尺 让学 生观察它们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并对 1 米 1 分米 1 厘米的长度形 成具体观念 2 用上述三种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并记录测量结果 观察重点 刻度尺的刻度情况 教师的测量方法 测量结果的 正确记录 3 出示木折尺 钢卷尺 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 指出其最小 刻度或测量能达到的准确度 结论 长度测量的准确度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决定 应根据测 量的准确度要求 选用适当的刻度尺或其他测量工具 注意事项 1 要教给学生正确该数和记录的方法 当被测长度的一端和刻 度尺零刻度线对齐 另一端位于两个最小刻度之间时 只能用眼睛 估读 因而是不准确的 记录的数字要比刻度尺的最小刻度的示数 多一位 2 由于刻度尺的端面往往被磨损 它的零刻度线不适于作为测 量时的起点线 这时可以在刻度尺上任选一刻度线作为测量的起点 线 教学反思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正确使用刻度尺 但也存在误差和 错误的使用方法 教师应注意强调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用停表测量时间 一 实验目的 使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二 实验器材 机械停表一块 量程 15min 分度值 0 1s 实验用小车一辆 挡板一块 斜面 长 0 73m 10 角倾角 一个 三 实验步骤 1 观察表的量程和分度值 并检验停表的按钮和指针是否正常 工作 2 在斜面上确定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终点处安置挡板 3 将小车放置在斜面上 由起点处释放 同时按下停表按钮 小车运动到终点的同时再次按下停表按钮 4 读出并记录停表的读数为 1 1s 5 整理实验器材 四 实验结果 小车运动的时间为 1 1s 测量平均速度 1 要求加深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 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 度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 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计时 演示 教师准备一套并加小车 学生 带滑轨的斜面 小球 刻度尺 停表 金属片 小木块各 一个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演示小车从斜面上滑下 提出问题 在物理学中 用什么物 理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 速度的大小等于什 么 速度的计算公式和 速度 的单位是什么 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 运动的物体 中时间 t 内的平均速度 学生正确回答后 教师引出课 题 这节课我们练习测量物体运 动时的平均速度 观察 回答 1 实验介绍 1 明确实 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目的 是练习用刻度尺和 秒表测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 需要测量的 是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所 用的时间 2 了解实验仪器 学习使用秒表 提问 使用刻度尺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观察 秒表的最小刻度 量程和零刻线 练习使用秒表 3 介绍实验步骤 2 学生实验 教师巡视 3 实验结果讨论 1 将几组学生填写好的实验表格 投影片 展示出来 对比每 组数据 计算出的 V1 V2 V 3 是否相等 2 物体作变速运动 在两段路中的速度分别是 v1 v2 有位同学 认为 这个物体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 v v1 v2 2 空 虚计算方法是 否正确 说说你的意见 完成实验 讨论 讨论 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教案 教学目标 1 练习正确使用温度计 2 练习正确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4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 温度计 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学生参与的实 验课 实验的目的主要是训练学生正确使用温度计 尽管在小学已 学过温度计 这里仍需给予重视 实验特点 1 本实验的操作技术并不难 但是从向杯内倒入开水到杯内水 的温度将至室温 水温是连续变化的 因此实验过程中测个环节的 温度时 读数要快 否则 温度就要下降 2 温度计的玻璃壳易碎 初中学生活波好动 如果组织不好 易损坏仪器 教法建议 1 实验的组织 课前要编好实验小组 每组 以 2 3 人为宜 如果仪器不够 可以考虑分批进行 要让 每一个学 生都亲自参与 受到教育 得到锻炼 有所提高 2 实验过程 1 准备阶段 让学生观察温度计 注意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量程 就是温度计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分度值就是温度计上 一个小格代表的值 教师要把测量温度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告诉学生 并作示范 2 测温过程 先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热开水的温 度 教室气温 手指的感觉估计温度 实测温度 每 1 分钟记 录一次温度值 烫 热 温 按如 1 图所示 把温度计悬挂在 铁架台上 将被测的热水随烧杯放在下面 不要用手拿着温度计观 察读数 以免读数时不准确 使误差偏大 接下来按教材 人民教 育出版社物理室 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编著的九年义 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 物理 第一册 48 页 上的步骤 先 记录教室气温 然后测出刚倒入杯内热水的温度 记录在上的表格 上 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水的温度 直至水温与教室的温度相同为 止 由于学生生活经验不足 估计温度和实测温度可能有较大差 别 因此 本实验不能提出具体的误差要求 也不要批评 要保证 学生实事求是地填写数据 3 处理数据 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 系 横轴代表时间 单位为 min 分钟 纵轴为温度 单位为 按照记录描点 然后用平滑的线把各个点连接起来 记录下水的 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实验 用温度计测水的 温度 重点 难点解析 用温度计测开水的温度时 由于温度计开 始时的示数与室温相同 温度计中的液体 测温物质 要从开水中 吸收热量 使温度计的示数增加 当温度计的示数上升到最高不再 上升时 稍停片刻开始下降 就是开水的温度 水的最低温度是 温度计的示数不再下降时的温度 此时 与教室的温度相同 教 学过程 1 复习温度计的使用 示范测温操作 上课开始 通过 提出具体问题 复习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然后教师进行测水温 的示范操作 例如 1 下列测液体温度的示意图中 哪些是 正确的 哪些是错误的 错在哪里 使用温度计还可能发生什么错 误 通过此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参考答案 错误的有图 A 图 B 图 C 图 A 玻璃泡碰了容器的壁 图 B 玻璃泡碰了容器的底 图 C 玻璃泡未全部浸入液体 图 D 正确 使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读数时 温度计离开被测液体 不能用温度 计做搅拌器搅拌液体 2 指出读温度计示数的正确方法是下列 情况中的哪种情况 正确方法是 B 2 实验 用温度计测水的 温度 实验步骤 1 测出教室的温度 记在表头上 2 倒一 杯热开水 用温度计测出它的温度 记在表各中 3 让开水冷 却到你的手指可以插进去但还觉得烫的程度 估计这时水的温度 再用温度计实际测量 把这次及以后每次的估计值和实测值都记在 表格里 继续让水冷却 到手指伸进去觉得热的程度 到手指伸进 区觉得不热的程度 每次都事先估计水的温度 然后用温度计实际 测量 把每次测量的温度值计在表格里 热开水的温度 教室气温 手指的感觉估计温度 实测温度 每 1 分钟记录一 次温度值 烫 热 温 3 处理数据 分析水的温度随时间 的变化 1 横坐标轴每一格代表 1 分钟 纵坐标轴每一格根据 教室的温度和开水的温度选择合适的标度 2 把每一个时间对应 的温度在 坐标系中描出各点 然后把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4 结论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实验探究 温度 课题 体验物体的温度 组织形式 学生个人或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进行 实验与收集证据 分析与论证 评估 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体验一些温度的感觉 常温 查阅低温的资料 查 阅高温的资料 备注 1 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可以没有结果 2 发现新问题 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 固体熔化时温度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 汽化现象 教学重点 固体熔化时温度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 现象 教学难点 固体熔化时温度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 现象 仪器和器材 烧杯 或烧瓶 温度计 方座支架 酒精灯 器材 试管 2 个 内径各约 3 5 厘米和 1 5 厘米 如果大试管过长可 截短一点 与大小试管相配的软木塞 或橡皮塞 2 个 烧杯 500 毫升 液体温度计 0 100 纯萘粉 5 克左右 角 匙 接近沸腾的热水 约 350 毫升 一小团疏松的细铜丝 其余 除搅拌器 冷水 滴管不用外同方案一 操作 1 将小塞子中心钻一孔插入温度计 再把温度计伸入小试管 下部预先放入的一小团细铜丝之中 用角匙向小试管内均匀地加入 纯萘粉 直至萘粉将细钢丝盖没 调整温度计的位置 使它位于萘 粉柱的中心偏下处 但不接触管底 2 如图 3 18 所示 将大塞子中心钻洞插入小试管 并通过 大塞子把小试管固定在大试管中 使两个试管各处的间隔尽可能均 等 再把大试管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 使它不接触烧杯的壁和底 而水面略高于小试管中萘粉柱的顶面 3 用酒精灯对烧杯加热 让水保持沸腾状态 同时使小试管 中的萘粉不断得到加热 当温度计的示数达到约 70 时 每隔一分 钟或半分钟观察并记录一次萘的温度 直至萘温升至 85 左右为止 4 停止加热 取出小试管并将它固定在支架上 让液态萘在 空气中自然冷却 继续观察和记录萘的温度 直至温度降至 70 左 右为止 5 根据记录的温度 时间数据 画出萘的熔化 凝固图象 由此分析表明 晶体萘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在熔化和凝固过程 中虽与外界发生热交换 但物质的温度保持不变 教学反思 学生理解 水的沸腾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 1 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 2 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的 这个温度叫沸点 3 液体沸腾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教学重点 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 教学难点 液体沸腾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仪器和器材 烧杯 或烧瓶 温度计 方座支架 酒精灯 实验方法 1 如图 2 25 1 所示 将水放在烧杯里 半杯即可 加热 温度计插入水中测水温 找一两位学生随时向全班报告温度 指出 观察重点是水和温度计 2 教师边实验 边讲解 首先看到较小气泡出现在烧杯底部 然后上升 指出这是由于玻璃上吸附空气和在水中溶有微量气体受 热分离所形成的 少时 从杯底逐渐出现一些较大的气泡 这些泡里含有水蒸气 但没有上升到水面就变小并消失了 这是因为水温不匀 杯底温度 较高 蒸汽泡可以形成 但上升过程中 温度降低 蒸汽又凝结成 水了 最后 加热到杯里水的各部都有气泡 而且在上升过程中气泡 继续增大 这才是真正的沸腾现象 强调这时在液体表面和内部都 在进行剧烈的汽化 由学生报出的温度是 100 后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再加 一会儿热 温度也不再上升 指出这个温度就叫沸点 移开酒精灯 停止加热 沸腾现象随即消失 说明维持沸腾是 需要热量的 这些热量不是升高水温 而是进行汽化 使物质状态 发生变化 3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如 目的和要求 中的三条结论 注意事项 1 为了节省时间 可以一开始就使用热水 2 如能使用半导体温度计 由电流表显示温度 或者用演示温 度计 可以使全班学生都能看清温度变化 3 如果烧杯擦得特别干净或用烧杯中的水曾煮开过 这时 由 于气泡产生条件不足 致使沸腾时气泡发生不太剧烈 如在水中投 入少许碎瓦粒 则沸腾现象格外醒目 教学反思 对于沸腾的实验生活中比较常见 因此实验特别成功 个别同学出现错误原因是操作不正确 注意实验环节的强调 光反射时的规律 教学目标 总结光射到物体表面上发生反射的规律 1 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反射光线和入射 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2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教学重点 总结光射到物体表面上发生反射的规律 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反射光线和入 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教学难点 反射的规律 仪器和器材 光的反射演示器 其结构如图 2 3 1 所示 M 是一块平 面镜 镶在一块木板上 白色光屏 E 垂直固定在木板上 白色光屏 F 可以绕垂直于镜面的 ON 轴转动 E F 屏上画有以 O 为圆心的圆弧 上面标有刻度 平行光源 J2501 型光具盘的光源 低压电源 J1201 型 实验方法 1 调整光源的位置 使一束光沿平面 E 内任一直线 AO 射 到平面镜上的 O 点 绕 ON 轴转动平面 F 寻求由 O 点反射的光线 只有当平面 F 和平面 E 在同一平面内时 才能在 F 上见到反射光线 平面 F 在其他位置时 F 上都没有反射光线 得出反射光线跟入射 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的结 论 2 平面 F 和 E 处在同一平面时 观察到光的反射 从 E F 屏 上读出入射角 反射角的值 得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 在平面 E 内改变入射光线的角度 重复步骤 2 总结得 出反射定律 4 先使平面 F 和 E 成任一夹角 转动光源的位置 在 E 平面内 看到反射光线 转动平面 E 找到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在的平面 加深 对反射定律的理解 注意事项 1 初中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 理解反射定律中线和面的空间关系是 一个难点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直观地建立 起光的反射图象 2 入射光线是具有一定宽度的光带 为了在光屏上显示出光传播的 路线 入射光带的轴线与光屏需成一个较小的角度 同样 反射光 线也是具有一定宽度的光带 因此 当平面 E 与 F 有较小的角度时 光屏 F 上仍能有短的亮线 实验时要注意尽量减小光带的宽度 并 且避开这个较小角度的位置 以免造成混乱 教学反思 学生在分组实验中有不足之处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应 重点讲解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目标 验证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物体在平面镜里成正立的虚像 像和物 大小相等 它们的对应点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 相等 教学重点 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难点 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仪器和器材 平板玻璃一块 两根相同的蜡烛 木板一条 约 60 15 4 厘米 木板中央有窄槽 可将平板玻璃垂直地卡在木板中央 木板的侧 面从中央向两边画有等距离的刻线 实验方法 1 按图 2 5 1 组装好仪器 使平板玻璃正对着全班同学 在 玻璃后面放没有点燃的蜡烛甲 前面放点燃的蜡烛乙 移动没有点 燃的蜡烛 或点燃的蜡烛 的位置 直到从玻璃前边的各处看到玻 璃后边的蜡烛甲好像也点燃为止 2 将装置仪器的木板转过 90 让同学看到蜡烛甲并没有点 燃 说明刚才看到蜡烛甲好像点燃的情形 实际是点燃的蜡烛乙在 平板玻璃里成的虚像 虚像是正立的 和物体大小相等 虚像的位 置和蜡烛甲完全重合 3 观察蜡烛乙 物 和蜡烛甲 像 的位置 可以看到物和像 的连线跟玻璃 镜面 垂直 借助于木板侧面的刻线 可得到物和 像距镜面的距离相等 注意事项 1 为了使全班同学在各自座位上都能看到平板玻璃里的虚像 平板玻璃的高度要比蜡烛高一些 宽度要足够大 如图 2 5 2 所 示 在 PS Q 范围内都能看到镜面里的虚像 它的范围与玻璃的 宽度以及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关 2 选用薄一些的平板玻璃做实验 效果较好 因为玻璃厚了 会明显的看到由玻璃前后表面反射所成的两个虚像 3 平板玻璃要垂直地卡在厚木板的中央 玻璃如果倾斜或晃动 都会改变虚像的位置 影响实验效果 4 实验时 玻璃后面的背景应暗一些 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实验进行交流 教师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 加深记忆 光折射时的特点 学习目标 1 通过实验和视频 能简单说出光的折射定义 2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 能准确说出光的折射规律 3 通过实验和 分析实例 能清晰表述光在发生折射时 光路的可逆性 会举例说 出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四 重点和难点 1 重点 光的折射 规律 2 难点 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 五 评价方式 以 小组积分形式进行评价 六 学习方法 科学探究法 实验法 直 观演示法 讨论 交流法 总结归纳法等 七 实验器材 1 学生实验 一元硬币 盛水的容器 适量的水 碗 筷子 玻璃砖 激光灯等 2 演示实验 激光灯 光折射实验水槽 半圆形玻 璃砖 八 学习过程 新课引入 实验 1 插入水中的筷子 会变弯 实验 2 会在水中 上浮 的硬币 使学生初步认 识到光折射现象的存在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 学习了 本节课的内容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1 光的折射 实验探究 一 观看视频 观察光从空气进入水中和从水中进入空气中 的传播情况 A 总结光的折射定义 B 光折射条件 的讨论 种介质或同种 介质 射 C 如图 1 所示 请结合反射定律 说出关于光的折射的几 个名词 入射光线 折射光线 入射点 法线 入射角 折射角 2 巩固提升 例 1 如图 2 所示 当一束光从玻璃斜射到空气中 试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判断介质 入射光线 九月开学季 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 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 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 师工作计 法线 反射光线及折射光线 2 光的折射规律 实验探究二 研究光的折射规律 演示 让光从空气射入半圆形的 玻璃砖 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请大家分组实验 用长方体玻璃砖探 究光的折射规律 实验指导 1 观察折射光线 入射光线和法 线的位置关系 2 观察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3 如果 光线垂直射向水面 进入水中的光线方向会怎样呢 4 改变入射 角的大小 观察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情况 请你总结出光的折射 规律 巩固提升 例 2 光从空气射向水面 入射光线和水面夹 角 45 则折射角 45 填 2f u 2f f u 2f u f u f 注意事项 1 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光具座 J2507 型或 J2507 1 型 和学 生电源 J1202 型或 J1202 l 型 代替光具组来完成这个实验 2 在不具备遮光的条件下 用白屏代替毛玻璃屏实验 效果会 好一些 3 移动烛台和毛玻璃屏时 要注意保持它们的中心在一条直线 上 为此 可以在基座的一侧划一条直线 让基础侧面贴着直线移 动 思考题 1 用普通相机照相时 镜头对准了景物后 为什么还要调整焦 距 俗称 调焦 这是在调整透镜焦距的大小吗 提示 这是为了调整透镜的位置 使景物的实像恰好落在底板 上 并不是改变镜头的焦距 1 照相机照出来的像 一般比实物小 这时景物到凸透镜的 距离应在什么范围 提示 应在镜头两倍焦距以外 教学反思 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或失误的地方进行交流 对 实验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 找出实验需要改进的地方 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知识目标 1 会调节天平 会测出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会正确地记录测量 值 2 会用量筒测液体的体积 会正确地观察和读数 能力目标 1 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天平的构造 观察天平的最大称量和最小称量 观察砝码 每个砝码的质量以及盒内砝码组成 对比观察量筒和量杯的区别 观察量筒和量杯上标有的单位 它 的最大刻度是多少 它的每小格表示的体积是多少 1 天平的使用 上节课学生已初步了解了天平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但是由 于天平是比较精密的仪器 而且又较难掌握 因此本节课应把重点 放在指导学生进行规范操作上 在天平调节前 首先应让学生明确 未经调节的天平是不平衡 的 称出的质量也不准确 因此必须事先将天平调平衡 在天平调 节环节中 边讲解 边示范 边对学生进行指导 在调节天平中应 要求学生按照以下顺序进行 1 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2 观察游码和标尺 认识最小称量值 将游码拨到零刻度线 3 观 察天平初始状态 确定调节螺母的移动方向 4 进行调节 判断 是否平衡 再调节 直至平衡 天平一旦调节平衡就不能再移动位置 否则应重新调节 这个 问题一定要向学生讲清楚 2 量筒和量杯的使用 使用前一定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量筒 观察中应注意以下几个 问题 1 弄清量筒 杯 的单位 并找到它标在仪器上的位置 2 弄清量筒 杯 的最大刻度和最小刻度 3 测量时应把量筒 杯 放在水平台面上 4 观察时 液面如果是凹形的应以凹形液面底部为准 若是 凸形的 要以凸形液面顶部为准 读数时视线应与液面相平 三 教具学具准备 托盘天平 砝码盒 烧杯 水 墨水瓶 木块 铁块 铝块 幻灯片 投影仪 视频 四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 认真观察天平 复习 认真观察量筒和量杯 首先是整体 观察 观察它们的构造 然后对比观察 观察它们构造的不同点 最后细致观察 观察它们上面标有的单位 观察最大刻度和最小刻 度 2 实验 测量固体的质量 3 实验 测量一定体积的液体的质量 4 讨论测量液体质量的方法 5 讨论测一张邮票质量的方法 五 教学过程设计示例 一 引入新课 方案一 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 什么叫物体的质量 它的单位是什么 2 实验室里测量质量的仪器是什么 3 天平的使用方法是什么 最后落实到实验课主题 今天我们就学习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 液体的质量 方案二 教师将一些邮票 丝线 大头针 食用油实物展示给 学生 也可展示图片 提问 如何称出一张邮票的质量 一卷丝 线的质量 一个大头针的质量 一勺食用油的质量是多少 激发 学生学习兴趣 引入新课 二 新课教学 1 练习天平的调节 教师可将幻灯片投影到屏幕上 或使用视频 演示天平的调 节 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向学生指明 放天平时 要合理安排 实验中各种仪器在桌面上的合理布局 仪器的摆放位置应便于操作 实验过程中不能再移动天平 否则需要重新调节 指导学生观察游码 标尺 认识最小刻度值 并把游码拨到零 刻线的位置 把游码拨到零刻度线 观察一下指针偏向哪边 确定螺母的调 节方向 再调节 学生练习调节天平 教师巡视指导 调节天平的操作结束后 在教师指导下 由学生归纳总结出 在调节天平过程中 若指针偏向标尺右侧 就需要将平衡螺母向 左端旋动 若指针偏向标尺左侧 则需将平衡螺母向右侧旋动 明确 所谓天平的平衡 就是调节横梁螺母观察天平指针的摆 动是否相对分度盘中间位置静止或等幅摆动 2 实验 练习使用天平测量固体的质量 提问 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时 被测物体应放在哪个盘里 砝码应放在哪个盘里 用什么方法拿取砝码 明确 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过程是一个通过调节天平先让天 平平衡 而当在左盘里放入被测物体时又破坏了这个平衡 再通过 加减右盘中的砝码和移动游码使天平再次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 此 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数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就等于 被测物体的质量 注意 放入被测物体后 使天平再次达到平衡的过程中只允许 加减砝码和移动游码 决不允许再旋动平衡螺母 引导学生设计测固体质量的记录表格 学生测量开始 教师巡视指导 提醒学生实验时 要爱护仪器 小心谨慎地操作 认真进行测量 细心真实地记录测量结果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 实验 用天平称液体的质量 用天平称液体的质量时往往需要称一定体积的液体的质量 这 时就需要我们测出液体的体积 测液体体积的仪器是量筒或者量杯 我们首先需要了解 量筒和量杯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1 量筒和量杯的使用 教师利用实物介绍什么是量筒 什么是量杯 然后让学生观察 它们的构造 并指出其相 同点和不同点 请同学说一下量筒和量杯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它们上边都有刻度 每隔一定数量的小刻度就有一个大刻度 上边标着数值 最上边标有字母 ml 老师讲解 ml 表示毫升 1 毫 升是 1 立方厘米 由学生归纳总结量筒和量杯的不同点 这时教师用投影仪打出量筒和量杯的画面让学生观察 投影片 应做成复合片 可以复合不同的液面 复合人观察时的视线 以 强化学生对量筒 杯 的认识 并请学生说出投影幕布上所显示的 量筒 量杯的最大刻度和最小刻度值 请同学们往量筒中倒一些水 观察液面形状 使用量筒测液体 体积时 应注意 液面的形状是凹形的 用量筒测液体体积时 要以凹形水面底部为准 视线要与凹 形水面底部相平 要把量筒 杯 放在水平桌面上观察 如果量筒中装入水银 则液面是凸起的 观察时应以凸形液面顶部为准 教师打开投影仪 用复合片显示几个不同位置的液面 让学生 练习读数 包括凸形 2 测量液体的质量 在教师指导下启发学生认识用减液法测一定体积的液体质量的 方法 具体步骤是 在烧杯内倒入一定量的液体 体积数应大于要求测的液体体积 用天平称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 设它为 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 使量筒中液体的体积达到要 求的体积值 比如 100ml 用天平称出烧杯和烧杯内剩下的液体的质量 3 引导学生设计用天平测液体质量的记录表格 学生开始实验 教师在同学中间巡视 指导 实验结束后 要求学生把桌子上的所有实验器材整理好 并摆放整 齐 三 总结 扩展 请同学们回答 想想议议 中的问题 指出我们无法直接用天 平称出一张邮票的质量 但我们可以称出若干张相同邮票的总质量 用质量数除以张数就是一张邮票的质量 介绍 累积法 学习长度测量时 测一张纸的厚度使用的方法和测一张邮票的 质量的方法是相同的 虽然一个是测物体质量 一个是测长度 但 思路一样 都是用累积的方法 提问 今天的实验中称的木块 铁块 铝块 体积大小是相同 的 但它们的质量是否相同 水 酒精的体积都是 100ml 但它们 的质量是否相同 从测量值可以看出不相同 这是为什么 请同学 们回去考虑 为下一节课 密度 的教学打下伏笔 探究四中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一 实验材料和实验器材 纯水 小铁块 小铜块 小石块 细线 烧杯 量筒 天平 二 探究过程 一 提出问题 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他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二 猜想 引导学生猜想 猜想依据 让学生根据自己猜想说明猜想的依据 三 实验过程 1 实验步骤 1 调节天平 使天平平衡 2 测空烧杯的质量 m1 将水倒入烧杯中测得总质量 m2 记录 实验数据 3 将烧杯中的水倒入量筒中 测量其体积 记录实验数据 4 在烧杯中加入更多的水测其质量 m3 重复步骤 记录实验数 据 5 用天平测出小石块 小铁块的质量 记录实验数据 6 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并将小石块 小铁块用 细线栓好后 放入量筒中 测出其体积 记录实验数据 7 实验结束 整理实验器材 处理数据 测量盐水和小石块的密度 教学目标 学习测定液体密度的各种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测定液体密度的各种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测定液体密度的各种方法 仪器和器材 1 托盘天平 200 克 或学生天平 J0104 型 量筒 烧杯 水 饱和食盐水 煤油 2 高烧杯 平底玻璃管 铅粒 或小石子 方格纸 水 饱 和食盐水 酒精 煤油 3 一方形玻璃水槽 五合板或胶木板 具有弹性的塑料薄膜 气球或乳胶膜 刻度尺 水 煤油 饱和食盐水 玻璃缸和玻 璃管 实验方法 方法一 1 用天平称出烧杯质量 m1 用量筒或量杯量出一定体积 V 的液 体 将液体倒入烧杯中 2 再用天平称出烧杯与液体的总质量 m2 则液体质量 m m2一 m1 3 用密度公式求出该液体的密度 方法二 原理 浮在液体中的物体 浮力与重力平衡 设平底玻璃管的 底面积为 S 浸入液体中的深度为 则排开的液体重为 图 1 13 1 同一支平底玻璃管在两种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相 等 则 从式中可以看出 玻璃管浸入液体的深度与液体的密度成反比 实验步骤 1 从方格纸上剪下一窄条 作为放入平底玻璃管中的标 尺纸 在这条方格纸条上标上标度 并令最低端的标度为零 用任 何方便的单位都可以 2 用少许胶水或浆糊将标尺纸条固定在玻璃管的内部 并使零 标度正好对准管的底部 3 将饱和食盐水盛入高烧杯中 将足够的铅粒 或石子 放入 平底玻璃管中 轻放 以免砸烂底 保证玻璃管正好竖直地浮立 于盐水中 并注意不要弄湿标尺 4 注意不使浮立的玻璃管与烧杯边缘接触 读出深度 h1 5 倒掉盐水 洗净烧杯 注入清水 再让玻璃管浮立于水中 并测量出玻璃管浸入水中的深度 h2 6 稍微多加一点铅粒 并按上述次序再作一次实验 重新得出 h1和 h2的值 根据 求出 7 用上述方法分别求出酒精 煤油相对于水的密度来 教学反思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加深了学习效果 实验 中应该尽量减小学生的误差 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测密度的各种方 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