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月考试卷(3月份)(I)卷

上传人:xiao****017 文档编号:10384692 上传时间:2020-04-1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月考试卷(3月份)(I)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科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月考试卷(3月份)(I)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科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月考试卷(3月份)(I)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科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月考试卷(3月份)(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共30题;共60分)1. (2分)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属于不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 . 589年,隋文帝统一南北B . 宋朝军事上积贫积弱的根源是重文轻武政策C . 科举制扩大了选拔人才范围D . 齐民要术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2. (2分)某校七年级(3)班历史小组对隋朝历史进行了研究,假如你是小组的一员,你认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隋朝对我国历史的贡献( ) A . 结束分裂,完成统一B . 开通了大运河C . 推行郡县制D . 创立了科举制度3. (2分)古城扬州是一座运河相伴、因水而兴的城市。唐朝扬州考生李进准备走水路进京赶考,他会依次经过大运河的( ) 江南河邗沟通济渠永济渠A . B . C . D . 4. (2分)“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明初的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 ) A . 注重考查诗赋B . 打破门第限制C . 采用八股取士D . 考生任意发挥自己的见解5. (2分)君主专制主义政治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把国家的一切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统治者之手;二是排斥任何形式的监督。下列各项中符合这两个基本特征的有( ) 西周的分封制隋唐的科举制明朝废除宰相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A . B . C . D . 6. (2分)隋朝开通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 ) A . 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B . 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C . 促进民族间的友好往来D . 防洪灌溉,促进农业的发展7. (2分)古人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你认为隋朝大运河的主要作用是( ) A . 巩固了隋朝的统治B . 方便了隋炀帝下江南C . 促进了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D . 加速了隋朝的灭亡8. (2分)中共中央颁布了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大力提倡“例行勤俭节约、严守廉洁从政”。古时候即有“居安思危、戒奢从简”的皇帝,他在魏征劝谏后,即能身体力行、持之以恒,这位皇帝是( ) A . 隋炀帝B . 汉武帝C . 唐太宗D . 唐玄宗9. (2分)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但有人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得出这个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 ( )A . 改国号为周B . 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C . 破格用人推动社会经济继续发展D . 减轻人民负担并提高人民的政治地位10. (2分)同学们平时都喜欢阅读、使用成语故事。下列这些成语故事,按其反映故事情节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酒池肉林约法三章卧薪尝胆陈桥兵变房谋杜断A . B . C . D . 11. (2分)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说自己的功过。若要为武则天的无字碑(下图)补题碑文,下列内容不能出现的是( )A . 进一步完善科举制B . 注重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C . 善于选拔并重用人才D . 为“贞观之治”的到来奠定基础12. (2分)“开元盛世”与“贞观之治”的不同点是( )A . 唐朝进入全盛时期B . 政治比较稳定C . 经济繁荣发展D . 国力强盛13. (2分)小李清明节到云南大理旅游,看到了大理崇圣寺三塔(如下图),唐朝时在云南大理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A . 吐蕃B . 南诏C . 回纥D . 回鹘14. (2分)改变自古以来“贵中华,贱夷狄”观念,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被北方各民族尊奉为“天可汗”的古代皇帝是( )A . 秦始皇B . 汉武帝C . 唐太宗D . 唐玄宗15. (2分)唐朝的诗歌非常的繁荣,至今流传下来的还有5万多首,在众多的诗人中,被称为诗圣的是 A . 李白B . 杜甫C . 白居易D . 杜牧16. (2分)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 )A . 李白B . 杜甫C . 白居易D . 孟浩然17. (2分)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是在( )A . 唐朝B . 宋朝C . 元朝D . 汉18. (2分)射雕英雄传中有这样一段:黄蓉愈看愈奇,又揭起一层,却见下面是一轴轴的书画卷轴。她要郭靖相帮,展开一轴看时,吃了一惊,原来是一幅送子天王图。送子天王图的作者是( ) A . 顾恺之B . 吴道子C . 张择端D . 赵孟頫19. (2分)“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诗句能够补证唐朝中外交往的是( ) A .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B .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C .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D .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20. (2分)白居易的登观音台望城写道:“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诗句描述的是唐朝( ) A . 农业生产的发展B . 丝织工艺的精湛C . 垦田面积的扩大D . 长安商业的繁荣21. (2分)唐朝时,日本造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 A . 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B . 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C . 加强两国间的友谊D . 求取佛教经义22. (2分)“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这位“伟大僧人”是( ) A . 鉴真B . 玄奘C . 一行D . 空海23. (2分)下列图片中的文物能够共同印证( ) 大唐西城记内页(书影)洛阳出土的东罗马金币登封少林寺A . 佛教文化交流B . 吉代中国艺术成就C . 古代中外交流D . 中外民族间的交融24. (2分)日本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 ) A . 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B . 传播日本先进文化C . 加强两国友谊D . 求取佛经教义25. (2分)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叙述了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该事件是( ) A . 安史之乱B . 陈桥兵变C . 贞观之治D . 开元盛世26. (2分)五代十国出现在哪一朝代灭亡后( ) A . 秦朝B . 汉朝C . 唐朝D . 元朝27. (2分)毛泽东沁园春雪中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其中,“宋祖”和“一代天骄”分别是( ) A . 赵匡胤和铁木真B . 赵匡胤和忽必烈C . 赵构和成吉思汗D . 赵构和忽必烈28. (2分)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肤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落,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 ) A . 削弱节度使的实权B . 实行更戍法C . 设置转运使D . 派遭文官担任知州29. (2分)宋太祖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能从根本上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物质基础的是( ) A . 控制军权B . 强化君权C . 集中财权D . 杯酒释兵权30. (2分)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 A . 防止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B . 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C . 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D . 武将无能二、 辨析题 (共1题;共10分)31. (10分)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并改正。 (1)科举制的创立加强了地方官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2)唐太宗时吐蕃赞普赤德祖赞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 (3)根据鉴真的口述,由其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4)宋朝的重武轻文政策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发展。 三、 材料分析题 (共3题;共30分)32. (10.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渡尽劫波兄弟在民族卷】材料一: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教民族的领袖“示之以礼”。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以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并使羁摩府州县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材料二: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品,因而双方都是划算的。-齐涛中国政治通史材料三:明朝人方孝孺曾言:“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对少数民族政策是什么?举出唐朝民族交融的两个事例。 (2)材料二中的“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看待这一盟约?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有何特点,并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4)归纳我国古代中央政权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关系的方式。 33. (10.0分)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材料二: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朐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1)材料一中的唐诗描写的景象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当时的统治者是谁?他的治国措施有哪些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 (2)材料二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他的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他为后世留下的经典著作是什么? (3)哪一事件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34. (10分)阅读材料,辨析作答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郭沫若(1)写出材料中鉴真“航东海”的目的地。 (2)小历认为,鉴真东渡,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小历的看法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第 14 页 共 14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共30题;共60分)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30-1、二、 辨析题 (共1题;共10分)31-1、31-2、31-3、31-4、三、 材料分析题 (共3题;共30分)32-1、32-2、32-3、32-4、33-1、33-2、33-3、34-1、34-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