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生物的社会》教学设计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10366945 上传时间:2020-04-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为生物的社会》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作为生物的社会》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作为生物的社会》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作为生物的社会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是一篇论述生物社会行为的文章,文中有大量篇幅描述一些群居性动物在集体行动中所表现出的高度组织性行为,与人类比较,说明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课文选自美国生物学家、医学家刘易斯托马斯的著作细胞生命的礼赞,属于科普作品,教材编者也把它放在“自然科学小论文”单元,从有利于学生阅读理解的目的出发,体裁还是作为说明文较为妥当。学习它,重在积累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理念和精神。无论从生物学角度还是从文学角度看,本文都是佳作。它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读者既可以得到科学知识的启迪,又可以得到科学美感的熏陶。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通过把握生物与人类社会的联系,认识人类只有尊重生物,借鉴生物社会群体性生活的智慧,才能最大程度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学生情况分析: 高二学已经积累了比较全面的现代文阅读基础知识,必修三中也学过动物游戏之谜等知识小品文。他们对本课知识性、趣味性特点不会陌生。但本课运用了一些专业术语,欧式的翻译语言逻辑性强,作者还在文中运用了讽刺性幽默技巧,这都让学生对课文感到畏难。教学中需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在多读中引导学生攻克难关。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把握作者的观点;2、 过程与方法:体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的热爱之情,获得人类生存的警示。教学重点:了解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把握作者观点;教学难点:体会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教学方法:诵读法,分组讨论法,点拨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和内容:一、激情导入:同学们,每天我们都行色勿勿,你是否注意过脚下的蚂蚁?也许我们所见到的蚂蚁也总在忙碌之中,我们仔细观察过它们的活动吗?有一个人就观察过,而且还对许多动物的集体活动做过研究。请看课文作为生物的社会。(板书课题)二、作家作品简介:可结合课文注释适当作些补充(展示多媒体)。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1、朗读课文,检查预习:点拨字词(展示多媒体)。2、交流初步印象,点拨:首尾写到人,人与动物比较;中间写动物,把动物写成人。(板书)四、研读课文,理解文本:多媒体展示三个问题,逐个研究问题一:作为生物,它们的“社会”是怎样的?1、 学生朗读前两段,让大家讨论交流问题一。点拨:人类像蚂群;反过来,蚂蚁也像人类。生物社会行为与人类行为有极大的共性。2、 研究两段运用修辞手法,探究其意义点拨:比喻、夸张等,表现了作者向人类至高无上的地位挑战的科学精神。问题二:作为“生物的社会”有什么特点?3、 让学生自读课文3-10段,分组讨论填写表格(多媒体展示)。动 物个体行为群众行为规 律蚂 蚁蜜 蜂黏菌细胞鱼 、 鸟4、 课文中间8段总结了“生物社会”有什么特点?材料安排上有什么特点?点拨:动物们过着两种生活,强调了它们的“联合智慧”。所举动物例子中,详写了蚂蚁和蜜蜂,略写了细胞、鱼、鸟。问题三:作为“生物的社会” ,对反思“人类的社会”有何意义?5、 齐读第十一段,思考问题三,讨论交流。点拨:人类盲目自大(照应第二段),缺乏联合智慧,需要警示6、 研究后三段中的两个比喻句,理解语言特点。点拨:“电路”句,“电剧”句,用形象化的比喻强调人类“联合智慧”的优越条件,在科学发展和科学探索方面要向动物学习。(板书)五、探究主旨,归结理解:1、让学生补充其他群体活动的生物例证点拨:大雁、羊群、狒佛等;2、综观全文,文章探讨生物的社会性,真正目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启示吗?点拨:课文焦点在于反思人类行为,意在批判某些人(如传统生物学者)盲目自大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警示人类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的危机,强调人类要有反省意识。我们还可以从动物社会行为中明白团结就是力量,合力发展科学,共创和谐世界。3、指导学生自己归纳课文语言特点。点拨:多用修辞,风趣幽默。六、课堂总结同学们,生物界还有这么多我们不曾了解的内涵。人类千万不能盲目尊大,要充分认识自身的生存危机,遇到人类种种困境,我们需要联合,需要团结,才能走出去,才能推动社会进步。七、布置作业1、用童话故事的形式改写课文写蚂蚁或蜜蜂社会行为的内容,进一步体会动物的联合智慧(必做);2、课外查找资料,了解更多动物社会性事例(选做)。板书设计:能思考有智慧互依赖互依存科学发展科学探索生物的社会 生物的社会行为同人类的社会行为极为类似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科普文,本设计力求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从文本解读中领悟作者的科学人文情怀。但文章为翻译文体,内容有一定的专业性,又是借班上课,能否在三个问题的探讨中让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收获,尚待验证。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