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四笔记生活与哲学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10362468 上传时间:2020-04-1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必修四笔记生活与哲学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中政治必修四笔记生活与哲学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中政治必修四笔记生活与哲学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一框 生活处处有哲学1、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1. 哲学的产生(1) 哲学产生的根源-人类的实践活动(2) 哲学开端于“惊讶”,落脚于“实践”(3) 哲学产生的方式-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2、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1. 哲学的本义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是人聪明的学问。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马克思认为,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2. 哲学的作用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3. 哲学的任务,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前提是:真正的哲学)第二框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1.世界观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2.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1)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 哲学与世界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下表所示:比较哲学世界观区别含义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主体是哲学家自觉研究的结果是自发形成的,人人都有特点是系统化、理论化的是零散的、朴素的联系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是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都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都来源于生活和实践,并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和接受检验3.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1) 方法论的含义: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2)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3)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2、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况1.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 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则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2) 联系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2.哲学与时代精神1.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总结和升华。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一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1、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1) 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唯物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思维 唯心主义认为,思维决定存在(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可知论:认为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第二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 唯物主义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二者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2)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3) 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2.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形态主要区别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混淆了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如:五行说、阴阳说、气说、活火说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具有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在历史观上坚持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的唯物主义拓展延伸:拓展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阴阳说: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万物皆从水中产生,最后又归复于水。(2)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组成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伽森狄:宇宙由原子和虚空构成,原子是永恒运动的,虚空石原子运动的场所。拓展二:全面理解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1) 机械性:即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受力学规律支配的机械运动,所以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又称为机械唯物主义。(2) 形而上学性:即把自然科学研究的习惯和方法推广为哲学的分析方法,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去看待世界。(3) 不彻底性:即自然观是唯物的,但历史观却是唯心的,否认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2、 唯心主义1.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基本形态基本观点常见表现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我思故我在;心外无物;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本源,认为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表现 宗教上的鬼神说:如:各种神创论 古代中国的“理”与“天”说:如: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绝对理念说拓展延伸: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的经典观点(1) 主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王守仁:心外无物慧能: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休谟: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费希特: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叔本华:万物是我们的表象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生活中的主观唯心主义: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2) 客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中外神创论(盘古开天地,上帝创世纪)柏拉图:理念论黑格尔:绝对观念论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朱熹: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这事,先有此理生活中的客观唯心主义(神秘主义):“8”就是发,“4”就是死,喜鹊报喜,乌鸦报丧,指纹、手相、星座、生肖、风水决定人的命运,拜佛求神保佑自己学习进步等。2.哲学上“两个对子”和基本派别(1)从思想观点看,哲学史上存在着“两个对子”,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2)从哲学基本派别看,哲学上只存在两大阵营,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而不是四君对垒。(3)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1、 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1.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形态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2)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2.真正的哲学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2、 社会变革的先导1. 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批判功能、塑造功能和引导功能。归纳一:哲学与时代的关系(1) 哲学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是对一定时代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它的内容来源于时代。真正的哲学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2) 哲学反作用于时代,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归纳二:哲学的作用从总体上来看,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具有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从宏观上来看,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从微观上来看,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第二框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学说(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2)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3)第一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实践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实践】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精髓:实事求是 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2)邓小平理论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其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4)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注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仅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拓展延伸自然界的物质性的哲学启示(1)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2)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2、哲学中的物质(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拓展二: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与“客观实在”二者基友区别又有联系,不能等同。二者关系如下表所示:比较客观实在客观存在区别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和意识现象。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认识而言的,它即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等。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包括物质现象之外,还包括精神和意识现象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和意识现象注意:万事万物的共同性质物质性,即客观实在性,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而客观存在着的具体的东西作为物质的表现形态,是有条件的、可变的、相对的。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是物质的(1)从生产上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从构成上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世界统一于物质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1、运动的含义及基本形式(1)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基本形式:运动的范围很广泛,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功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根本不存在的。归纳一:全面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理解强调误区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载体,离开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运动离不开物质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1)运动是绝对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2)静止是相对的。静止的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归纳一:全面理解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比较运动静止区别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静止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特点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联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指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二、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比较规律规则区别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人们规定出来供大家遵守的制度或章程性质客观的、普遍的,不能创造和废止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和废止联系规律决定规划,规划反应规律。正确、合理的规划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注意:自然科学中的定律、定理、公式等都是主观的。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1)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2)规律的普遍性原理: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3)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拓展二: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方法论要求: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归纳一: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1)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功、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2)方法论要求: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3)应用:分析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收受到的惩罚或利用规律成功改造世界的例子。归纳二: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与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结合在一起运用)(1)原理内容: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2)方法论要求: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必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性,不能随心所欲,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否则会给人类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第一框 意识的本质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2)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促成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1.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没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生理系统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1、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1)内容: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2)表现: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2、物质决定意识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第二框 意识的作用一、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在行动之前还要确定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这说明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而动物的活动表面看起来似乎有某种预定的目标和计划,其实它们的操作纯粹是无目的的本能活动。2、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1)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有选择的,并不限于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人的意识对象主要是依据人自己的生活或社会实践的需要自觉选择的。(2)主动创造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又对生理活动有着推动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诗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总之,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方法论原理:充分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3、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 为什么(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2. 怎么做(1)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2)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归纳总结: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发挥主观能动性,重视精神的力量。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 实践及其特点1. 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2. 实践的特点:(1)客观物质性:实践的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受到客观规律制约,也具有客观性。(2)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通过实践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通过实践,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3)社会历史性:社会性(空间):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也就是说离开社会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历史性(时间):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人类的时间在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3. 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1(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有且只有一个,认识获得的途径和方式可以有很多种,但来源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践。(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民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正确与否必须也只能通过实践检验其正确性。(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是要到实践中去。认识就是为实践而服务的。归纳总结:正确把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1)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具有阻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时间具有促进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3)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和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是两种不同的作用,二者不能等量齐观。其中决定作用是前提和基础,反作用受决定作用的制约。坚持时间第一、实践决定认识就坚持了唯物主义,坚持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就坚持了辩证法。(4)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树立时间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个人和社会的统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第二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 真理是客观的1.真理的含义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 真理的客观性(1) 真理最基本得属性就是客观性真理是客观的,说明我们要坚持真理。真理有且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3.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2)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改正错误。3、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的主体(人本身)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认识的客体(物质世界)也是复杂和不断变化的。这说明正确认识的活动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物质世界)是无限变化的;认识的主体(人本身)是时代延续的;认识的基础(社会实践)不断发展。这说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说明认识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1. 联系的含义: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 联系的特征联系是普遍的。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都与周围的某些事物存在着一定联系。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主观臆造联系。联系是多样的。事物千差万别,联系也多种多样,我们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 】联系具有普遍性,一切事物都和周围联系着;事物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鼓励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 】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 】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归纳总结: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要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特别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第二框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整体的含义: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是一。2、部分的含义: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3、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4、系统和要素: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追求最优目标)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一个大原理,两个小原理)(1) 【 原理内容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二者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了。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变化影响部分,部分的变化也会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二者相互转化。整体与部分相互作用,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既要树立全局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又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2)强调整体:【 原理内容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方法论要求】要求树立全局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3)强调部分: 【 原理内容 】部分处于被支配地位,服从和服务于整体;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方法论要求】要求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系统与要素原理及方法论1.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2. 系统优化方法内容: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方法论要求: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兼顾,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发展的普遍性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1)自然界是发展的。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中。(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社会形态的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每个人的认识都会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 、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 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提示】 世界永恒发展是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包含的趋势,而并非指任何事物在任何时候都处于发展之中。发展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 】世界是普遍发展的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考点2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联系和发展的关系: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提示】运动、变化、发展之间是什么关系?运动变化有两种情形:一是前进性的;二是倒退性的。发展特指前一种情形,因此发展是运动变化,但运动变化不一定是发展。考点3.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发展的趋势)1、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为什么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第一,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和发展,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第二,社会历史领域的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第三,综上所述,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2)为什么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第一,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弱到强的过程。 第二,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与接受也有一个过程。 第三,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竭力扼杀新事物。事物发展的趋势原理及方法论:(一个大原理,两个小原理)(1)【 原理内容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心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的接受挫折和考验。(2)【 原理内容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心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3)【 原理内容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的接受挫折和考验。考点4.发展的量变与质变(发展的状态)(1)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含义特征表现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根本的、显著的变化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2)量变和质变的联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第二,质变是量变的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第三,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第四,事物的变化发展就是经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的质变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提示】(1)量变必然引起质变吗?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_才能引起质变。(2)量变引起质变就是发展吗? 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情形,一是前进性的,二是倒退性的,只有前者是发展。事物发展的状态原理及方法论:(1)【 原理内容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方法论要求】当需要实现事物质变时,要求我们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当要防止事物向坏的方向转化时,就要防微杜渐。当不需要实现事物质变时,要坚持适度原则。(2)【 原理内容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当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促进事物向前发展时,就要求我们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第一框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的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是对立统一。2.矛盾的基本属性(1)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3)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 矛盾的普遍性(1) 原理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2) 方法论: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2. 矛盾的特殊性(1) 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2) 具体表现: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特殊性 (3)方法论: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有关矛盾问题的精髓)(1)原理内容: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我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第二框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1、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1. 主次矛盾(1)含义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2) 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 主次矛盾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时必须抓重点、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2. 矛盾的主次方面(1) 含义: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2) 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 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必须分清主流和直流3.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主要矛盾、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前提:复杂事物,有多对矛盾)(1)【 原理内容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坚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2)【 原理内容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3)【 原理内容 】次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虽不起决定作用,但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常用词语:中心、关键、重点、核心、突破口、重中之重等;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前提:在一对矛盾中)(1)【 原理内容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坚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2)【 原理内容 】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3)【 原理内容 】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看问题也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常用词语:性质、本质、实质、主流、方向、大局、优势、主体。)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一、辨证的否定观1、含义: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2、特点:一是辨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二是辨证否定观是发展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实质:辩证否定是“扬弃”,是既肯定又否定 ,即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4、辨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要求:1、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书本知识和权威?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2、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应该如何树立创新意识?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和发展。5、辨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比较形而上学否定观辩证的否定观第一个界限孤立联系第二个界限静止发展实质片面矛盾辩证的否定观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 】辩证的否定观【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既要尊重知识,尊重权威,又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原理内容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1、辩证法的本质:(1)对于现存的事物,辩证法在肯定的同时存在着否定的理解。(2)辩证法对现存事物的肯定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的。(3)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二者的关系: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3、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方法论要求:(1)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2)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4、创新的社会作用: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拓展延伸:创新的内容及其关系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理论创新是先导 制度创新是保障科技创新是动力 文化创新是智力支持归纳总结: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1) 从唯物论角度看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客观实际情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想问题、办事情只有从变化发展了的客观实际出发,才能使主观符合客观,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反对因循守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这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2)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辩证法的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站在事物前进的立场上,与时俱进,积极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突破成规陈说,敢于提出新问题,捷迅新问题,开拓新境界。(3)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4) 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人类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领土、河流、土壤、植被)、人口因素,但是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风俗习惯等。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突出的表现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即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一个大原理,两个小原理)(1)【 原理内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既要认识到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要从社会实际出发。又要认识到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重视社会意识的反作用。(2)【 原理内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认识到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要从社会实际出发。(3)【 原理内容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突出的表现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即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重视社会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考点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对社会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表现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具体概念参见教材P30专家点评】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能动地 反作用于生产力。(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考点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是由一定发展阶段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2、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第三,当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关系时,它越是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就能促进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则阻碍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反之则阻碍。考点四: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2、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3、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矛盾的性质不同:是非对抗性矛盾矛盾的解决方式不同:不是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5、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直接动力。总之,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考点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含义: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2、主体:在不同的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么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3、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三个表现(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5、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群众观点:群众观点的地位: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2)群众路线:群众路线的地位: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坚持群众路线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价值人生价值1、哲学上的价值概念: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2、人的价值: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价值: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索取)社会价值: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贡献)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社会价值,即通过社会实践,为社会多做贡献。对人的价值的评价原理一个人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两个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