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超英从几道中考题说开.doc

上传人:sha****en 文档编号:10325021 上传时间:2020-04-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何超英从几道中考题说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何超英从几道中考题说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何超英从几道中考题说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几道中考题说开_浅谈使用教材例、习题资源的策略衢州市柯城区兴华中学 何超英内容提要 近年来,中考命题者以教材的例、习题为根本,对中考试题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因此,有效使用教材例、习题资源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几个源自教材例、习题的中考题的评析,从“联用”、“活用”、“巧用”、“拓用”四个方面出发,来分析教材例、习题资源的使用策略。关键词使用,教材例、习题,策略。教材是学生知识资源的依据,也是数学试题的原始生长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教材的实施以及中考考试的改革,教材中的例、习题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通过近几年各地数学中考试卷的观察、研究发现,试题除了具有基础性、应用性、人文性、探究性、新颖性等方面鲜明的特色外,还具有“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特点,有些试题是教材中的原题或由教材中的题目改造而来。下面是2008年浙江地区的几道源于教材的中考题及评析。图1ABDC题1:(浙江温州卷)文文和彬彬在证明“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这一命题时,画出图形,并写出了“已知”、“求证”(如图1)已知:如图,在ABC中B=C。求证:AB=AC。她们对各自所作的辅助线描述如下:文文:“过点A作BC的中垂线AD,垂足为点D。”彬彬:“作ABC的角平分线AD。”老师看了两位同学的辅助线作法后,说:“彬彬的作法是正确的,而文文的作法需要订正。”(1) 请你简要说明文文的辅助线作法错在哪里。(2) 根据彬彬的辅助线作法,完成证明过程。评析此题是浙教版教材八下P29中证明等腰三角形判断的例题的拓展延伸。这题以展示学生解题思维过程形式呈现问题,体现了新颖性和趣味性,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题2:(浙江杭州卷)课本中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上有这样一道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有鸡头(只)? 如果假设鸡有x只,兔有y只,请你列出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并写出你求解这个方程组的方法。评析这道“鸡兔同笼”问题在浙教版教材七下第四章章节图(P78),4.3节的节前语(P85)中均有出现,本题是通过对教材中的题目进行改编形成的。这一问题对所有的学生来说都是熟悉的,而且难度不大,体现了考查的基础性和公平性。题3:(浙江嘉兴卷)小丽参加数学兴趣小组活动,提供了下面3个有联系的问题,请你帮助解决:(1)如图2,正方形ABCD中,作AE交BC于E,DFAE交AB于F,求证:AE=DF;(2)如图3,正方形ABCD中,点E、F分别在AD、BC上,点G、H分别在AB、CD上,且EFGH,求的值;(3)如图4,矩形中,AB=a,BC=b,点分别在AD、BC上,且EFGH,求的值。图2图3图4评析 这道题以浙教版教材八下P147中作业题5为基础,并加以适当的加工、改造、演变。此题设计的三个问题,相互联系,层层递进,从第(1)问到第(3)问,在条件逐渐变化的情况下,将问题的探究逐步引向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转化、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将新问题转化为已解决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思维能力。启示:从上面的这几道中考题可以看出,中考命题在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不仅注重学生数学思想、探究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考查,而且更重要的是有许多试题都来源于教材,是教材例题或习题的类比、改造、拓展、延伸。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以及总复习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典型例、习题的研究,不断地挖掘教材中例、习题的内在“潜能”,本文拟从“联用”、“活用”、“巧用”、“拓用”四个方面出发,来分析教材例、习题资源的使用策略。一、联用联用,是指从教材的例、习题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和问题的特点充分挖掘和运用知识间相似、接近的联系,帮助学生通过联想,激活头脑中既有的相关知识和经验,从而解决问题。案例1在教学浙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1.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中线”时,教材的作业题4原题如下:如图5,CE,CF分别是ABC的内角平分线和外角平分线,求ECF的度数。 当学生完成此题解答后,教师首先指出:“此题属于三角形同一顶点处的内角平分线和外角平分线的夹角问题。”然后提问:“有关三角形的两条内角或外角的角平分线相交问题,还有其他的情形吗?你能画出相应的图形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画图并思考,最后归纳得到三种不同类型的图形,引导学生总结它们所体现的数学问题分别是:(1)不在同一顶点处的内角平分线和外角平分线的夹角问题(如图6);(2)两条内角平分线的夹角问题(如图7);(3)两条外角平分线的夹角问题(如图8)。接下来,教师根据学生所画的图形继续提出问题:“你知道图6、图7、图8中的CPB与CAB之间分别有着怎样的关系吗?若这三个图中的CAB都为80,你能分别求出BPC的度数吗?”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发,并经过自主探究和交流合作得出了结论:(1)图6中的BPC=BAC;(2)图7中的BPC=90+BAC;(3)图8中的BPC=90-BAC。通过这一组问题的训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二、活用活用,是依据教学实际,对教材例、习题的条件加以适当的改变,以达到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构建知识能力的目的。1、变封闭式问题为开放性问题教材中例、习题的条件、答案大多是封闭、唯一的,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变原题条件、答案的封闭性为开放性,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案例2:在教学浙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下册6.4(2)“等腰梯形”时,可将教材中的例2:“已知,如图9,在梯形ABCD中,AC=BD,CDAB。求证:(1)BDC=ACD;(2)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改为“已知,如图9,在梯形ABCD中,CDAB,你能补充一个条件,使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吗?有几种方法?”这样的问题能有效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2、把问题条件“变静为动”通过活化问题条件,创设恰当的数学探究活动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案例3:在教学浙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下册7.1(1)“分式”时,学习了分式的概念后,可对教材中的作业题1:“判断以下各式,是否为分式,并说明理由”的条件作灵活的改变,创设一个“组分式”的游戏活动:“已知整式2,x,x2-2,1-x,3x+4y,7,2x+1,3x。请从这些整式中任选两个,用它们组成一个分式(至少写出三个分式),你知道一共能组成几个分式吗?”这一活动的创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三、巧用巧用,是指根据教材的特点,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巧妙地改变数学问题的呈现方式,增强学生阅读理解和运用等能力,以帮助学生适应不同的、新颖的命题形式问题的解答。案例4:在教学浙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下册2.1 “正方形”时,教材中设置的引入正方形的性质的引例为:“回顾与思考:1.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特殊的平行四边形?2.是否存在一组邻边相等的特殊的矩形?若存在,它是什么图形?3.是否存在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若存在,它是什么图形?请你在图10中填上各种图形的名称和转化的条件:教师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引例的解答,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正方形的性质及正方形与矩形、菱形的区别和联系,接着教师对这个引例进行了巧妙的使用,她以新定义概念的形式呈现有关正方形性质的问题:“菱形、矩形与正方形的形状有差异,我们将菱形、矩形与正方形的接近程度称为“接近度”。在研究“接近度”时,应保证相似图形的“接近度”相等。(1)若菱形相邻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x度,y度,将菱形的“接近度”定义为x-y,于是,x-y越小,菱形越接近于正方形。若菱形的一个内角为80度,则该菱形的 “接近度”等于( );当菱形的“接近度”等于( )时,菱形是正方形。(2)设矩形相邻两条边长分别是a和b(ab),将矩形的“接近度”定义为,于是-1越小,矩形越接近与正方形;-1越大,矩形与正方形的形状差异越大。当矩形的一边长为40,周长为120时,矩形的“接近度”等于( );当矩形的“接近度”等于( )时,矩形是正方形。”通过这类问题的解答能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 。四、拓用拓用,是指对教材例、习题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案例5在教学浙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下册6.3 “正方形”时,教材的作业题4原题为“如图11,分别以ABC的边AB,AC为一边向外作正方形AEDB和正方形ACFG,连结CE,BG.求证:BG=CE。”待大部分学生完成后,教师提问:“若将图11中的正方形AEDB固定不动,保持正方形ACFG的形状和大小不变,将正方形ACFG绕着点A按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旋转任意角度,得到如图12、图13的情形。这时BG=CE吗?”这种图形变化中结论的变与不变问题极大地激活了学生思维,教师先利用几何画板进行动态演示,学生们边认真观察图形变化,边探究猜想出BG与CE的大小关系是:BG=CE,并能给出证明。接着教师给出原题的另一种拓展:“若在图11中以BC为边向外作一个正方形BCQH(如图14),设点O1 、O2 、O3分别是正方形AEDB、ACFG、BCQH的对角线的交点,连结O1O2 ,AO3 ,你能利用旋转变换和相似变换的知识说明线段O1O2 与AO3之间的关系吗?这一问题对学生的挑战性较大,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前提下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如图15,,根据旋转相似变换性质可得:AO1O2 ,BCG经过旋转相似变换分别得ABG,ACO3,线段O1O2,BG 分别变为BG,AO3,上述两种旋转相似变换的都具有这样特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旋转角度为45,相似比分别为:O 1O2:BG=1:,BG:AO3=:1,因此可以求得O1O2= AO 3,O1O2AO3。这种“拓用”使学生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掌握了图形变换中线段关系的探索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类比猜想、合情推理及探究推理能力。结束语教材是最能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资源,凝聚了课程专家的心血。作为教师,务必精心领会教材精髓,活化、深化教材例、习题,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和探究推理能力,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九年级).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12. 2、喻汉林.体现课程理念 关注数学素养.中国数学教育,2009(1 2): 3 28.3、曾美兰.选自课本的中考题.理科考试研究,2009(4): 9 10.4、胡忠友.由一道中考试题带来的反思.中小学数学(初中教师版),2006(10):40 42.5、浙江省各县市2008年数学中考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