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第一学期期中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10246695 上传时间:2020-04-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地理第一学期期中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七年级地理第一学期期中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七年级地理第一学期期中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地理第一学期期中复习资料初一地理上册期中复习1、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所处的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科学。2、学习地理的学习地理具备的四个基本理念。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综合的分析问题。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葡萄牙航海学家麦哲伦环球航行: 西班牙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地球是球形的例子:月食现象、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观察月食的阴影区,其边缘呈 圆弧 (圆弧、直线),由此可推知地球的形状可能为 圆形。二、地球仪、定义: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作用: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表示地理事物的颜色、符号和文字等)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地球仪比地球大大缩小了。、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地轴。、地球仪的组成部分:底座、固定架、球、地轴。三、经纬线、纬线: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所有的纬线都是圆,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赤道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经纬线。3、地轴:地球的自转轴。(与经纬线一样,在地球表面都不是真实存在的) 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经、纬度:为了区别各条经线和纬线,人们为经纬线标明了度数,分别叫经度和纬度。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相同纬度的纬线用南、北来区分)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本初子午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国际日期变更线)经、纬度在地球上的分布:纬度:以赤道为中心,往南北两极逐渐增大,最大值度,在南北极。经度:自西向东,度数逐渐增大的是东经,度数减小的是西经。最大值度。、国际上习惯把20W和16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赤道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6、低、中、高纬度的划分:0-30度;30-60度;60-90度。四、经纬网、定义:是地球仪或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的网。、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个地点的位置。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1、定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2、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即一天。3、产生的现象:时差(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的差异); 昼夜更替4、时差: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不同,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东早西迟,东加西减) 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5、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6、地球上产生昼夜有两个基本条件:太阳照射地球;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昼夜的产生与地球是否运动没有关系,但如果没有地球的自转,就没有昼夜的更替现象。在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叫昼半球;没有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叫夜半球。二、地球的公转及四季变化1、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不停的公转。2、方向: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自西向东。3、时间:一年。4、产生现象:昼夜长短;四季变化5、公转轨道面:椭圆的6、公转示意图: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7、地球在公转时,有两个突出特点:地轴始终是倾斜的,并与公转轨道面相交成66.5度的夹角;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北极总指向北极星附近8、15、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形成了四季, 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季节 相反。节气日 期太阳直射的纬度北半球昼夜长短获得太阳光热冬至 12月22日前后 南回归线 昼短夜长春分 3月21日前后 赤道 昼夜平分夏至 6月22日前后 北回归线 昼长夜短秋分 9月23日前后 赤道 昼夜平分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冬半年的概念:9月23日至3月21日。地球侧视图的判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地球俯视图的判读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 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天文四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我国传统四季: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三、五带的划分1、依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2、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3、7月份有节气:小署和大署,最热;1月份有是小寒和大寒,最冷。4、春季:12、1、2月;夏季:3、4、5月;秋季:6、7、8月;冬季:12、1、2月。这种四季是以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相结合来划分的。5、同一时间,纬度不同,受太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会有差别。6、极圈:66.5度; 回归线:23.5度。7、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分别位于在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8、北半球一年之中,夏季 太阳高度 最高,白昼时间最长;冬季 太阳高度最低,黑夜时间最长。9、热带 终年炎热,温带 四季分明,寒带 终年寒冷。四、总结比较的项目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在图上表示方向围绕的中心地轴太阳周期20小时,一天一年地理意义产生昼夜更替现象产生时差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变化归纳:由于地球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使太阳知识点一年内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变化,从而引起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使得地球上各地不同时间获得太阳光热不同,形成了四季的变化和五带。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第三节 地图一、地图的基本要素1、地图是日常生活、生产以及我们学习地理所必须的重要工具。地图有三个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在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图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叫做比例尺。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3、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换。注意转换时单位换算。二、地图上的方向:经纬网定方向;指向标定方向;一般定向法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来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读图:面对地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三、图例和注记 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符号叫 图例,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学符号叫 注记。帮助我们区分不同类型的地理事物,了解它们的特征。常用的图例符号有统一规定。四、地形图的判读1、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2、等高线: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3、等深线: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从等高线或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或者海底坡度的大小。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也不一样。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五、从地图上获取信息1、地图的种类很多,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不同的地图能够反映不同的信息。 根据使用目的,正确选择地图,才能及时、准确地获得有用的信息。2、地图的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内容详略程度也不一样。其他知识点:1、“世界屋脊”指的是 青藏高原。2、1)从哪边上山最省力,为什么?等高线密集陡坡,等高线稀疏缓坡。从B处上山省力。2)总结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征,并写在书上。山顶用 表示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弯曲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曲鞍部:两关闭合曲线之间陡崖:等高线重叠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1、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特征:世界上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片陆地。2、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陆地面积为29%。 71% + 29% = 5.1亿平方千米3、海洋彼此连成一片,陆地则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地。4、无论怎样划分,地球的任意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5、哥伦布(意大利探险家)发现美洲大陆 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加加林(原苏联)。七大洲1、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2、 大洲:大陆与他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 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亚欧大陆、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南极大陆)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格棱兰岛、台湾岛、海南岛)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突出的部分(山东半岛、印度半岛)、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最大的岛屿:格棱兰岛(丹麦)4、七大洲的形状都是三角形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作为欧洲和亚洲大陆的分界线。亚洲和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作为分界线。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称为美洲。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南极洲主要位于南极圈内,四周被大洋环绕。5、观察地图可知,北半球的陆地比南半球的面积 大。四大洋1、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2、海洋: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 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大洋边缘临近大陆的部分。(黄海、东海、阿拉伯海) 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的水道。(马六甲海峡、渤海海峡)其他问题:1、东西半球包括的大洲: 主要分布在东半球的是:亚洲、欧洲、大洋洲、非洲; 主要分布在西半球的是:南美洲、北美洲;2、南北半球包括的大洲: 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的是: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亚洲、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全部或大部分在南半球的是: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3、赤道穿过的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4、跨经度最多的洲:南极洲 纬度最高的洲:南极洲 跨寒、温、热三带的大洲:亚洲、北美洲即跨东西又跨南北的大州:亚洲、大洋洲5、临三大洋的大洲: 亚洲: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 南极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美洲: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欧洲临两个大洋:北冰洋、大西洋北冰洋临的大洲:亚洲、欧洲、北美洲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1、地球表面海陆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 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沧海桑田) 喜马拉雅山:几千万年前是一片海洋,后来受到强大的挤压力的作用,海底隆起抬高,才成为今天的雄伟山脉。 这就是地壳运动。 东海海域海底:地壳下沉,人类活动遗迹被淹没。2、大陆漂移学说:德国科学家 魏格纳 内容: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海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的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3、板块构造学说: 是由大陆漂移学说发展而来的。板块运动引起了大陆的漂移。 六大板块的名称: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内容: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两大火山、地震带名称: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和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4、板块相对运动,发生碰撞挤压,撞击成山脉(喜马拉雅山) 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形成海洋。5、促使地形变化的力量地球内部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沿岸的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风、海浪和冰川等。6、魏格纳在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中,发扬了善于观察、勇于实践、不畏牺牲的科学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7、地球内部分成三部分:地壳、地幔、地核,板块指的是地壳和上地幔,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岩石圈被分成一块一块的区域。8、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 板块运动 引起的。测量表明,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 缩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 红海 在 不断扩张。13、填图: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大洲或大洋的名称、大洲间的界线。P2914、填出地球公转各位置的太阳直射的纬线、时间、节气、昼夜长短等情况。P1115、写出图中各点的经纬度、所处半球、温度带。16、判断经纬网图中,A、B、C三点的相对方向;判断有指向标的图中,公路的延伸方向,养鸡场在村庄的什么方向。17、填出六大板块的名称,并说明日本多火山地震、红海扩大、地中海缩小、喜马拉雅山脉形成并不断升高的原因。P3918、在图中填出五带的名称、分界线的名称和纬度, 热带、寒带有什么特殊现象。P1219、判断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名称、小河流水方向;甲、乙两山顶的海拔和相对高度、E点海拔、那条小河流速快、E、F两条上山路线哪个更省力。20、读图识地图。比例尺大的地图,表示的范围小,表示的内容详细;比例尺小的地图,表示的范围大。P19加:1、自西向东拨动 地球仪,观擦分析,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 逆时针 方向转动;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 顺时针 方向转动2、中国东西大约是 5000 千米,南北大约是5500千米;北京的经纬度是 北纬40度,东经116度 。中国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排前三位的是 俄罗斯、加拿大、中国。3、180度经线无东西之分,无“W”、“E”。4、经纬网定位:先纬度,后经度。指向标一般指北方。5、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原因(地图册P17)。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岁月。由于中国板块和印度板块相互碰撞,岩层急剧隆起,沧海消失,形成了今日的喜马拉雅山脉。随着板块的不断运动,喜玛拉雅山脉还在继续升高。6、坡度相同的地方,等高线间距相等。7、地图种类:城市图、地形图、公路交通地图、世界政治地图8、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9、热带:终年炎热,有太阳直射现象; 温带:四节变化明显,既无极昼、极夜,也无太阳直射现象; 寒带: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现象。10、读图:山谷、山脊、鞍部、陡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