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能力测试.doc

上传人:sha****en 文档编号:10238481 上传时间:2020-04-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能力测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能力测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能力测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能力测试 (一)桃花源记1.本文作者为 (朝代) ,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 。2.本文以 为线索,把 、 、 、 的曲折情节贯穿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己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了 。3.解释加点字具答之(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屋舍俨然( )各复延至其家( ) 乃不知有汉( )便要还家( )(7)无论魏晋。( )(8)不足为外人道也!( )(9)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 )4.下列加点字与“皆叹惋”句中的“皆”字意义不同的是(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有些成语出自本文,请写出两个 、 6.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阡陌交通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无论魏晋 D、设酒杀鸡作食7.翻译句子(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3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8中,渔人离开桃花源时特意“处处志之”,而后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这是为什么?二.用原文填空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是:2、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3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4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5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6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7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8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9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10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三、理解探究(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有什么作用?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2)“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3)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自然环境:美丽富饶;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生活状况:安居乐业;精神状态:自由快乐。(4) )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5) 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6)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二)陋室铭1.本文作者为 (朝代)著名诗人,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进步思想家 。2.作者以 的写法,通过对自己所居住的房屋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为了表达作者 的生活情趣。3.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采用了 的写法。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有仙则名() (2)斯是陋室( ) (3)惟吾德馨( )(4)无案牍之劳形( ) 无丝竹之乱耳( )5.翻译下面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说明( )A.自己和诸葛亮、扬雄一样都居住在陋室中。 B.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 C.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D.表明作者怀念诸葛亮、扬子云。二. 填空题1、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2、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 3、文章的点题句是: 4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_ _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_5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_ _ 。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_。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_ _6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_。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_ _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_之情。7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_ _。运用类比的目的是:_8.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_引用孔子的话有_之意,说明_(三)爱莲说 本文作者为 (朝代)著名唯心主义哲学家 。 人2.作者以“莲”自喻,借抒写爱莲之情,表达自己 的人生态度,婉转地批判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地恶浊世风。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可爱者甚蕃( ) 濯清涟而不妖( ) 香远益清(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翻译文言语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选文第1节从 、三个方面对莲花进行了描写。6、模仿例句,用同样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 ,因为它 。7、人说“近墨者黑”,但“近墨者未必黑”,正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说的:“_,_”。8、爱莲说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_。9、爱莲说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_,_。10、阅读探究(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2)“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 态度。(3)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5)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11.迁移拓展(1)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四)核舟记本文作者是 (朝代)著名散文家 。本文选自 (朝代)张潮(人名)编辑的 2.本文的体裁是 ,说明结构是 ,它以“核舟”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对“核舟”进行具体细致的描述和说明,热情地赞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解释下列加点的词为宫室、( ) 中轩敞者为舱( ) 八分有奇 ( )高可二黍许( )(5)罔不因势象形( )(6)尝贻余核舟一( )(7)其两膝相比者( )(8)绝类弥勒( )(9)神情与苏、黄不属( )(10)视端容寂( )(11)勾画了了( )(12)盖简( )4.翻译下面句子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3)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选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5.这件雕刻作品的主题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6.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别刻在船窗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 7.通假字通假字本字解释例句又八分有奇屈诎右臂支船横左手倚一衡木父虞山王毅叔远甫8.本文有关的成语:历历可数、水落石出(五)大道之行也1.本文选自儒家经典之一的 礼记 。2. 本文出现的成语:鳏寡孤独,夜不闭户3.解释下面加点的字不独亲其亲( )男有分,女有归( )( )选贤与能。( )4.找出文中两个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通 解释 , 通 解释 5、翻译句子(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4)选贤与能,讲信修睦6、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7、回答下列问题(1)“大道”指的是 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大同”指的是 理想社会 。(2)大同社会有什么特征呢?根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3)总领全文的语句是: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照应此句的是: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六)三峡1、本文选自 水经注疏 作者是 北魏 (朝代)的 郦道元 ,他是我国古代卓越的地理学家、散文家。2.本文是一篇描写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作者通过对 三峡形势 和 四季景色 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作者 热爱祖国河山 的思想感情。3.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 )(3)略无阙处( )(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5)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 )(6)良多趣味。( )4. 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或:或王命急宣 或以钱币乞之 B故:故渔者歌曰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C绝:哀转久绝 沿溯阻绝 D素: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5. 翻译下面的句子。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3)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4)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6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的描写手法,其作用是。7.文中对三峡景物的描写很有特色。请从文中再选出两处景物,仿照例句进行描写。例:碧绿的潭水,怪异的松柏。 二.用原文填空1、请写出三峡中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_,_,_。_,_。_,_。2、三峡中描写夏季三峡景色的句子:_3、三峡中描写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_4、三峡中描写秋季三峡景色的句子:_三.理解探究(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2)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水涨(襄陵,沿溯阻绝);湍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峡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写的?表现了三峡怎样的季节特点?抓住了碧水、怪木、飞瀑来写的。表现了春冬三峡的风光秀丽。(4)第四段写什么季节的景色?作者是从哪一角度写景的?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秋季。听觉。表现了幽静、寂寥、凄异的特点。(5)“渔者歌”有什么作用?说明猿声凄凉、悲哀,从侧面渲染了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6)作者为什么先写夏水?又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 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急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7)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试作简析。 本文多用四字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七)记承天寺夜游解释下面的加点词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 (1)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5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下之景的句子:_. .6. 理解探究(1)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的理由。“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体现两人情趣相投;“怀民亦未寝”,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相与步于中庭”,关系亲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2)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的这种心情?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之情,因为作者政治上的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大自然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外一方面大自然也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亦体现了其乐观豁达的情怀。(3)“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4)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八)答谢中书书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五色交辉( )晓雾将歇( )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理解探究(1)文中哪句话最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既有对奇景无人能赏的惋惜,又暗含自己能领悟山水真谛的得意之情。(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3)“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4)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九) 观潮1.本文选自 武林旧事 ,作者是 南宋末年 (朝代)有名的词人 周密 (人名)。本文的主要内容是 钱塘江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 。全文着眼点在“ 潮 ”上,立足点在“ 观 ”上,分别写了 、 、 、 四个内容。2.字词解释天下之伟观( )方其远出海门( )既而渐近( )际天而来( )吞天沃日( )倏而黄烟四起( )人物略不相睹( )随波而逝( )披发文身(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倍穹常时( )虽席地不容间也( )3.语句解释(1)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2)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3)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4)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5)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步沾湿,以此夸能。十,湖心亭看雪1 本文是 明末 (朝代)浙江人 张岱 的代表作,出自其回忆录 陶庵梦忆 。2 本文以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 雪后西湖的奇异景象和游湖人的高雅趣味 。在描写手法上,本文主要使用的是 白描 。3 词语解释词语解释词语解释是日更定这余挐一小船撑、划雾淞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上下一白副词,全,都与余舟一芥原指小草,此处比喻微小的。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怎么强饮三大白竭力,尽力,本文指痛快客此动词,客居十湖心亭看雪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是日更定( )余拿一小船( ) 拥毳衣炉火( )客此( )2.用现代文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5.简答。 文章的文眼是 作者“雪”是按什么顺序?写景有什么特点?6.请你写出两句写雪景的诗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