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诗诗三首导学案1.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10236199 上传时间:2020-04-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诗诗三首导学案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杜诗诗三首导学案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学科必修二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编号:3-03 班级: 姓名: 学习小组: 层级编码: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主备人:牙膏兔子 审核: 包科领导签字: 年级主任签字: 使用时间: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的基本情况,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2、诵读涵咏,合作探究,领悟作者的情感。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领悟诗歌的主旨。难点: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指导与使用说明】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理解大意,熟读成诵。2、通过导学案充分预习文本,了解诗歌的内容,勾画疑难点。3、认真书写,独立完成,用时30分钟左右,规范作答,按时上交。【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1、填空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古体诗“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2、诗歌的题目秋兴是什么意思? 因秋而感发诗兴(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感)3题解: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滞留夔州时惨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诗。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当时蜀地战乱不息,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二、合作探究成就你我 多闻阙疑,见贤思齐 1、这首诗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丛菊、他日泪、孤舟、寒衣、刀尺,白帝城、暮砧。营造了衰败、萧瑟、阴森又风云变化的悲壮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之愁,思乡之苦。2、这首诗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请以颈联和尾联为例加以分析。(A、B层同学思考并形成书面答案,C层同学仅作思考)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 最后两句(尾联),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 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三、当堂检测四、布置作业认真完成下课时导学案。知识链接:1、关于诗歌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按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等。每首诗不拘字数,不求对仗,不讲究平仄和押韵,节奏也较自由。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除外);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位置固定;讲究平仄对仗。律诗是近体诗(与唐代以前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律诗必须符合以下三个基本条件:(1)押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要求押平声, 且一韵到底。(2)对仗: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3)平仄。2.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1)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2)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3)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4)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因此,他的诗具有丰富的、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3、鉴赏诗歌的方法 第一步,读懂题目,第二步,读懂诗句的意思。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看这首诗歌有什么样的内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诵读吧,语文之美始于诵读!美文欣赏草堂的情思穿过满是牛粪的陋巷,我来到你的小院。哲人般的窑洞,蹲在笔架山的腹部。“吱呀”一声门响后,是一千二百年的寂静。岁月沉默着与院中的老枣树共守着当年的秘密。门后,有一只蟋蟀在悄吟 空无一物的窑洞盛满了苍茫如水的时光,渡我,渡我到遥远的大唐,去追寻那凤凰的足迹。 辉煌的昨日,幽丽的往事,公孙大娘的舞姿和曹将军霸的丹青,都被装入诗的信封寄回后世。你,当李青莲的酒杯里酿造他的狂草的诗与人生时,你正在帝国的阴影里跋涉,所以你永远也不会有谪仙甩一只靴子给高力士的潇洒。你是一棵子贡植于孔子坟前的柏树,一笔一划,都写得那么认真,那么艰难。难民、伤兵、胡马、羌笛,坠在你的每一首诗上,压弯了凝重的枝桠。以至千年后,那些故作深沉的所谓的“诗人”加起来,也扛不起你树上的一枝重柯。 树边的道路上有深深的车辙,就是顺着这条自古以来无数读书人走过的路,你踌躇满志走向长安,然而为时晚矣,长安已是一台大戏的尾声。虽然曲江水边丽人如云,五陵酒肆高朋满座,但“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那匹疲驴驮着你的理想和抱负,在大雁塔下踯躅徘徊,碰到的都是紧闭的门户,无论是寄食富门还是卖药市上,都早将一个书生的自尊戳的鲜血淋漓。为何,为何你不像你诗中遨游万里的白鸥,鼓翅离去?长安,究竟是什么系住了你的心,使人魂牵梦绕,永难释怀?在生命的最后回归之时,你无限眷恋地回过头,仍是“愁看直北是长安”。多柳的长安阿,宫墙何其高!而我们,中国的文人一代又一代,都将自己的一生,在这墙外打了个死结。“长安”,在他们就是国家社稷,就是山河家园,就是神圣的图腾。这是一个永远的梦!屈大夫做过,诸葛亮做过,你的好友李白做过,虽然只是梦,却火一样映红了你们的人生。 夏天的雨,你的诗句乘云而来,骤然间雨点般纷落,淋湿了我无边的思念。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第一次通读这两句,我的热泪便止不住与“里巷”共流。好迂的诗人阿,你如何这样执迷不悟!一介布衣,衣食无着,你却“穷年忧黎元”;“老妻衣百结”,“幼子饿已卒”;你却“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茅屋为秋风所破,你想的是广厦万间,大庇天下寒士。自己身陷敌城,悲的却是“四万义军同日死”。一个又一个子夜,你在如豆的青灯下披衣而坐,咀嚼着时代的苦难,任那种叫做“愁”的植物,在心中疯狂生长,瘦削的肩头,便有推不掉的重量。“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三十五岁的你就如此透彻,为什么就是迷途不返呢? 笔架山忆寂寞千载,你之后,谁又能有如椽大笔搁置其上呢?然而又是什么使你文而不贵,运交华盖以致连饭都不足呢?既然“文章憎命达”,何不去掉劳什子文章?可你又怎么能!在你,“文章千古事”,它是你的灵魂、你的生命,是你与缪斯终生契约。从“朱门”到“路边”,这中间千山万水,你跨过了,便从“诗人”走向“诗圣”。 然而,我们对于夫子的热情和追求总过于“诗”,于是你仍处陋巷,但一切都会死去,只有你的“诗”活着,并将永远活下去。读后感悟(不少于100字):1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