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教材非课例资源导学-让课堂卓有成效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10235497 上传时间:2020-04-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利用教材非课例资源导学-让课堂卓有成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利用教材非课例资源导学-让课堂卓有成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利用教材非课例资源导学-让课堂卓有成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利用教材非课例资源导学,让课堂卓有成效兰溪市聚仁教育集团振兴小学 陈红娟 【概述】教材是一种特殊的书,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材编排导向也发着很大变化,编者对教材的定位愈加倾向于从传统的知识传承的载体转位为学习辅助工具,力求通过教材帮助教师达成教学目标,使教师学会用教材,这是巨大的进步。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一字不识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但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仍然有许多教师埋头于全讲式的课文教学,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主宰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使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没有展示的舞台,思维的自主发展被限制。现在浙江省大部分地区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本教材。它最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强化了导学作用,尤其是其中的非课例资源蕴含着丰富的导学功能。本文着重从教材中“学习泡泡”、“单元导语”、“略读课文连接语”等学习形式入手,引导、指导、辅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通过导读、导情、导学,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语文素养。【关键词】 教材 非课例 导学 课堂有效性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本教材中安排了许多导学内容,这对促进学生理解教材、思考问题、拓展实践、养成自主习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导学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本文从教材非课例资源的导学功能入手,对教材如何更有效开发运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一、解读非课例资源的导学功能与以往的浙教版教材(以下简称“老教材”)相比,现行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以下简称“新教材”)出现了大量非课例资源,这是两者最显而易见的区别。非课例资源相对于课例资源而言,每册新教材都分组编排,以四年级为例,全册共分8组,每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所谓非课例资源,指的就是教材中除了课文之外的其他资源。与老教材相比,这些丰富的非课例资源,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四大新理念:“全面提高儿童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充分反映了大语文理念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体现了时代要求和现代意识。这些新理念贯穿在教材始终,这是新教材最大的优势。但是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许多老师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些非课例资源的重要性,甚至仍旧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走过场,用着新教材,却还奉行着老教材的使用模式。”手持新课本,口授老内容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如何让老师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些非课例资源的重要性?如何使老师们更有效地使用这些非课例资源,真正发挥出新教 材的特色和优势?二非课例资源导学价值分析从教材的呈现方式看,新教材一般采用“学习泡泡”、“单元导语”、“略读课文连接语”等形式并加以文字说明,有的还配上人物的卡通形象,增加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在低段,语言的风格是以同龄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的,很有亲和力,贴近孩子的心理;而到了中高段,叙述语气倾向于长者循循善诱的建议和引领,为学生创设平等宽松的语言氛围,并感受到未知世界的魅力。导学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整体单元的导学。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教材编排上以“主题单元”取代了“知识体系单元”, 凸显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四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主题单元。每一个主题单元开篇都设有“导语”,点明本单元的主题,提示学习要点和学习方法,这是一块极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每个单元的开始都设计了导学内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本单元的教材结构,点明专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导语还布置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任务,为课文和语文园地的学习做好准备。每个单元的导学还配有揭示专题内容的背景画面,具有直观性、启发性和情趣性。例如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的导学内容是:“有一首歌唱道“接受我的关怀,期待你的笑容,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本组课文如一首首心灵之歌,唱出了动听的爱的旋律,唱出了人间真情。让我们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共同感受真情的美好,并让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扎根。学习本组课文,要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 单元主题导语,为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余地和空间,为他们从模仿着学到创造性地学、从单一认知到多元思维创造了更多有利的条件。2课文衔接的导学。 为什么平时教师精心设计的略读课文教学方案往往会显得时间不够,而上成了精读课呢?这和我们没有过领略略读课文需完成的任务有关。每篇略读课文之前,都有“阅读提示”,我们称之为“连接语”,它简短却作用极大,不但对前篇课文的主旨做了点评,还结合两篇课文在人文性上的共同点提出了本课的重难点和学习方法。课标指出: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到重要信息。因此,略读课一定要把握好一个“略”字,不能面面俱到。正基于此,连接语的导读就会为师生拉开学文的前奏,使学生更有头有序地进行学习。若在教学中,忽略了连接语,整堂课的学习会显得漫无目的。连接语完全可以成为学习略读课文的切入点,教师可以此为依据,充分利用引导学生读文、思考、讨论,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而学生可以以连接语为依托,完成了对全文的重点、难点的突破。认真把握课本上的连接语,思考其提出的阅读任务要求的内在联系、目标指向,不但让老师觉得轻松,也会让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轻松愉悦感。 例如,听听秋天的声音一课前面的导读:“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还有美妙的声音。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把读后的体会与同学交流。如果有兴趣也可以接着写几句”。这段话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导读了情感,而且还引导了学法。 3揭示问题的导学。 课后练习题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体现了许多新特点。在每篇精读课文后面的思考题,以一种学生之间的学习伙伴的语气提出需要思考、练习的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谈感受、展示学习成果,或用举例的方式,鼓励大家讨论、交流。课后练习与语文园地揭示了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呈现都是以导学的口吻提出的,并且是围绕着专题展开的,体现了整合的思想。例如,第四单元在花钟后,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花和其他事物,还建议写观察日记。在玩出了名堂后安排小练笔“写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口语交际”让学生说说最近观察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发现。“习作”让学生写一则观察日记。在“日积月累”中要求学生读背反映四季瓜果蔬菜的韵文。“宽带网”引导学生搜集和阅读更多的发明与发现的故事。可以看出,整个单元围绕专题内容,将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各种活动之间相互联系,密切配合。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拓展、交流。 4理解课文内容的导学。引导学生理解词句和课文主要内容。有理解词语的“泡泡”:在秋天的雨一课中,在“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边上吐出个泡泡:“读到这儿,我读懂了五彩缤纷的意思。”学生就会主动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理解,因为用问题直接理解词语,对于已经学习了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通过这样小小的一个“泡泡”的引导,学生不仅理解了词语,而且主动运用了理解词语的方法。 有理解句子的“泡泡”:如,爬天都峰一课,在“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边上吐了泡泡:“从终于这个词,我体会到”它意在指导学生,理解一个句子,从重点词入手。有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画面的泡泡: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文后,吐出泡泡:“我仿佛看到了各个季节不同的景色”,启发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把语言文字迅速地转换成形象,想象课文描述的美丽景色。有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泡泡”:如掌声一课,在英子犹豫地站起来边上有这样一个泡泡:“英子为什么犹豫呢?”学生如果理解了“犹豫”也就读懂了英子自卑的内心。又如在“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边上有这样一个泡泡:“从这两次掌声里,我体会到”这就提醒学生,读课文时要入境入情,将心比心,不仅要读懂讲了什么,还要体会表达的感情。教材不断地用吐泡泡的形式加以引导,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学到了理解课文的方法,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例如,盘古开天地一课,在第二段中吐出这样一个泡泡:“我发现这一段有不少意思相反的词。”以引导学生注意体会“轻、重、清、浊、上升、下降”等词的恰当运用,感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有些课文如科利来亚的木匣的最后一段“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边上吐出泡泡:“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呢?” 启发学生关注和发现生活中不断变化的人和事,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例如孔子拜师课文中写到“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导读为“从这句话,我感受到” 由此可见,教材导学特色突出,导学内容丰富:有引导读书思考的,有引导动手实践的;有引导单项训练的,有引导综合运用的;还有的引导向课外延伸,形式多样:有的在课前引导,有的在课中引导,有的在课后引导。尤其课文中的导学设计有新意,把握适度。能紧密联系课文内容进行启发引导,有引导体会思想感情的;有引导领悟表达方法的;有联系实际,加以拓展的。对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给予启发、引导、示范,使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三利用和开发教材非课例资源的导学功能认真阅读教材中的非课例资源,不难发现它对课文内容所起的提示导向作用。但是它只告诉你文章重难点在哪里,提醒你在哪些方面去体会去发现。至于体会到什么,发现的具体内容没有明确告知。如“泡泡”也常常用“这个词用得好!”“李四光真会动脑子”来为文章描述的人和事喝彩,至于好在哪里,有什么了不起,都需要有老师的诱导和启发。我们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非常注意运用好“泡泡”,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新教材有如此丰富的隐性资源,进行挖掘,可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使学生逐渐领悟读书时应当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样想。如读课题时想,想课题是什么意思,课文主要会写些什么;遇到不懂的词句要想,用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读到表达效果特别好的词句要想,体会这样遣词造句的妙处;读到课文的重点部分要停下来想一想,联系上下文想想主要讲的是什么;读完全文要想一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自己有哪些感受;再读课文想一想,文章在写法上给了自己哪些启发,哪些写法可以用到以后的习作之中;学完全文还可以想一想,怎样联系实际,把受到的教育落实到行动上,把习得的方法迁移到今后的学习中。1整体单元的导学让导语导学。导语承载了丰富的学习方法信息。将学法目标具体化,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法目标是一个系统目标,有它的层次性,它包括学法感悟目标,学法理解目标,学法应用目标,学法评价目标,而学法目标的制订首先应遵循的原则便是充分考虑“单元导语”的要求。十一册各个单元导语中内含的学习方法提炼: 一1. 展开联想和想象2. 表达独特感受二1.体会关键词句 2.批注3.有感情朗读三 1.环境、人物心理描写2.体会情感四 1.把握主要内容2.比较阅读3.联系实际五1.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2.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六 1.搜集资料2.比较阅读3、怎样阅读诗歌七 1.速读 2.具体表述八 1.展开联想和想象2.赏读将这些单元导语中的学习方法目标融入此单元的每一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中,确定后,把目标告诉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明确自己的学习要求,确定学习方向,树立达标意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事半功倍的。让导语导教。新课标对语文教学基本功能和性质的新定位,突出了语文教育从纯“工具”走向关注“人”的新价值取向,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新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淡化了传统课文的政治性和思想性,显得更人文、更生活、更现代,学生很喜欢读,但教师们却觉得“好读却不好教”,尤其难以把握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平衡点”。如十一册第二组彩色的翅膀,一不小心便会上成品德课。教师要利用导语,找准“人文”、“工具”的结合点,不妨带着学生认真研读导语,从中提炼出为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所规定的那些最具有指导作用的部分,为我们实践教学导引航向。让导语导情。相比老教材,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教材其导语风格更显亲切自然,似一位长者,引领孩子们步入瑰丽的知识殿堂。在教学中,适时地使用导语让学生品读,是发挥导语导学功能经济有效的方法。导语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在教学此组课文前,不妨让学生充分走进导语。单元伊始,学生总是急着想知道本单元的课文,较有效的做法是开设一节单元导学课(后附单元导学课教学设计),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整组课文的安排,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因势利导,带领孩子浏览整组课文。此过程中单元导语发挥了重要的角色。让导语导习。不少导语语言生动优美,可作为学生作文的遣词造句之典范,如第八册第一组导语“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 “有一首歌唱道“接受我的关怀,期待你的笑容,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本组课文如一首首心灵之歌,唱出了动听的爱的旋律,唱出了人间真情。”这样的美文,学生在品读中油然而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起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功效。如果在学完这组课文后让学生熟读、美读,不但可以丰富语言积累,还可回味整组课文,提升情感。2课文衔接的导学。依据导读,明确目标。如何上好略读课文,我们除了要根据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学情等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还要特别注意做到充分合理地运用导读,也就是略读课文前的“学习提示语”和每组课文前的“单元导语”,因为它们是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启发教师从文本和学生两个角度出发,思考教学目标,从而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吃透导读所包含的教学要求,尤其要把握其中阅读方法和技能的要求,并以此为重点或主线展开阅读。如找骆驼所在的全组课文围绕“观察中的发现”这一专题组合。众所周知,观察中要有发现,极为重要的就是要善于提出问题。因此,构思这一组课文的教学,从语言文字学习的角度着眼,需要加强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即掌握提问的表达形式的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教者对导读进行的二度开发是很妥帖的。 依据导读,取舍材料。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应更为集中,教学重点应更为突出。所以教师要对教材进行一番整合、取舍,“甩开膀子教出语文味”,依托文本授之以法,循法而学,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以求一课一得。恰当地取舍教材内容,应当遵循的重要原则:从“阅读提示”去确定取舍的侧重点,努力体现教材编排意图; 3揭示问题的导学问题的预习功能。课前预习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预习除了由老师布置适量的预习思考题外,还可借助课后练习,把它作为预习思考题来处理,这样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课后练习中有:“树木抽出了新的枝条”中的“抽出”用得真好。我们一起来找找这样的词语,体会体会。”发挥课后习题的导学功能。每篇课文后面都设定了各种练习,这些练习看似简单、常见,但是作为教师是不能忽略的。因为其中很好的,合理地运用可以让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秋天的雨这篇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生动。在课后的练习中设定了这样一道问题:“我们来交流交流: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我们在教学时,直接从这个问题入手,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认真读课文。这样的从课后习题入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直入主题,既掌握了教学内容,又理解了教学方法,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后安排了:“我要读出对小兴安岭的喜爱之情,还要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这道练习题很清楚地突出了训练的重点,因此我在教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重点放在对小兴安岭一的四季不同的景色的描写上,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感悟,更能准确地突出小兴安岭的美丽上,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在此基础上自由选择自已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自然是最简单不过了。重视课后习题的拓展功能。例如:学习了盘古开天地,课后练习要求“我要找其他神话故事读一读”来丰富课外阅读的感觉。如孔子拜师课后习题中展示了学习伙伴搜集到的孔子的名言,启发学生也这样做。 “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是新课程对学生的阅读要求,与之相适应,编者在一些课后练习中,围绕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扩展阅读的练习,或以一篇带多篇,扩读几篇与之相类似的文章,或是以点带面,帮助学生打开一扇“课外阅读”的大门。这样,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4理解内容的导学随文出现的“吐泡泡”作为一种形式,大都隐藏着课文知识与能力的训练点,大部分是体现该学段课程目标的知识与能力学习要求的问题。在课文之前、课文之中或课文这后,以学习伙伴的口吻“吐泡泡”的形式,引导学生读书、思考,逐渐悟到读书时应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样的问题、怎样想。这样的安排,既灵活,又实用,对导思、导学、导行起到很好的作用。教学中运用好“文中提示语”。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例如,金色的草地,提示语是“我知道草地为什么会变颜色了。”围绕这一提示语可以开展如下教学活动:教师:草地会变色,真有趣。为什么呢?轻声读第三自然段,说说草地变颜色的原因。(自读)教师:同桌交流,说一说草地怎么会变色。(交流)教师:现在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草地变颜色的原因。在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前,教师还可以设计填空练习,为顺利复述做好铺垫,如:花朵 ,金色的花瓣_,草地就_;“泡泡”能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为了让他们逐渐悟到读书时应该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么想,我抓住了学生喜欢涂涂画画的特点,引导他们在文中吹“泡泡”,让他们学着教材的样,也在适当的地方吹上一个有启发性的“泡泡”。在实践中,学生大都是兴致勃勃,有时甚至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现在学生在初读课文后进行“吐泡泡”的练习,然后交流“泡泡”内容(即阅读后的感受),几乎已成为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这种“泡泡”是学生在初读课文后第一印象的感想,这感想单纯、质朴,是完全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率真的感受,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尊重和利用,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给下一步的阅读打下基础。五成效与反思: 1体现了学生学习上的主体性。体现了学生学习上的主体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是不同的,所以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是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行为。让学生自由“吐泡泡”,没有过多的干预,而是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的阅读阶段,交流并记录自己真实的特有的感受,这是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2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仿写提示语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写作的过程,用这样的方法贯穿于阅读教学,体现了读写结合的理念。它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还使他们在品词品句、交流阅读感悟的互动对话中,养成了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所以每一次学生的创作提示语都是一次练笔的机会,这样在阅读教学中,就很顺利地融合了写作,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对三年级段的学生来讲,是非常有益的,正所谓一举两得。3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古人说: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新课标教材中的提示语的第从思想内容、文学体裁、写作手法等方面有意识地进行了学法点拨,教师可据此进行学法指导。通过理解运用导语,学生可以清楚自己在知识、能力、情感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对整个单元的学习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对于自学能力增强的中高段的孩子而言更能培养其自主意识。4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关于教材有效导学,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如:一、对教材中的导学内容,如何最大尺度地开发和利用?二、利用导学内容,如何把握好度的问题。三、如何上好单元导读课?教材的研究和开发永远是一个系统工程。教材是死的,如何用活用巧,最大限度地利用发掘其资源,使学生增强自主学习意识,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这绝不是个别教师在较短时间内所能完成的,需要教师们常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寻求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希望本文抛砖引玉,与更多的老师探讨教材开发利用问题。【参考文献】: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到六年级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2. 方斐卿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透视浙江大学出版.2005年5月第1版 3. 熊开明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小学青年教师 2006年12期。5、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6、小学语文教师 2007年第三期。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