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5课《秋天的怀念》同步练习D卷

上传人:xiao****017 文档编号:10228466 上传时间:2020-04-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5课《秋天的怀念》同步练习D卷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5课《秋天的怀念》同步练习D卷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5课《秋天的怀念》同步练习D卷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5课秋天的怀念同步练习D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知识积累与运用 (共7题;共14分)1. (2分)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1)双腿tn hun_后,我的脾气变得bo n_无常。(2)当一切恢复chn j_,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3)我狠命地chu d_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2. (2分)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 幌子(hung) 行头(xng) 怯懦(nu) 五子行(hng)B . 忌讳(hu) 拾掇(du) 落子(lu) 喜幛子(zhng)C . 拿糖(tng) 打镲(ch) 侦缉(j) 骂骂咧咧(li li)D . 砧板(zhn) 耷拉(d) 憋闷(bi) 名噪京师(zo)3. (2分)文秋天的怀念中与“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照应的一句是( )A .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B .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C . 她还在大口大口的吐着鲜血。D . 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4.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正确的一项是( )A . 民进党主席苏贞昌将此次我是歌手现象形容为大陆“入岛、入户、入脑”的“统战”作为, 然而65%的台湾受访者不认同苏贞昌的言论。B . 据监测,H7N9禽流感病毒几乎全部是从活禽经营市场检出的,农业部表示,今后将会继续强化疫情排查和病毒监测,切实做好活禽经营市场。C . 电影1942在台湾上映,对于当局者蒋介石的救援处理方式以及这场饥荒该不该由蒋介石负责,一些台湾网友予以否认。D . 美国波士顿爆炸事件已造成3人死亡,176人受伤,这让即将举办马拉松比赛的英国增强了安保意识,避免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故。5. (2分)读课文最后一课,“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中“忽然”的表达作用是( )A . 表现了人或事物出现的速度超常。B . 表现人物内心里巨大的震动。C . 强调人物的惶惑和措手不及的感觉。D . 强调人物内心的恐慌和不安的感觉。6. (2分)下列对课文秋天的怀念的解读错误的一项是( ) A . 本文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刻画人物。B . 本文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抒发了对伟大母爱的赞美和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C . 课文第1段写“我”患病后,脾气暴躁,意志消沉,丧失了生存的乐趣。D . 课文通过一些家庭琐事,表现了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7. (2分)对秋天的怀念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我”的暴怒无常衬托了母亲的坚韧、顽强。B . 本文以日常琐事为题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母亲的崇高形象。C . 本文采用了语言、细节、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段刻画人物。D . 本文不是以情节的曲折巧妙取胜,而以从“平淡”中体提炼出的高度浓缩的情感震撼人。二、 综合题 (共1题;共15分)8. (15分)“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孝敬父母是学校的育人目标之一,学校准备进行以“孝”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你在生活中做了哪些孝敬父母的事情,请你写出三条。 (2)在“如何孝敬父母”的主题班会上,同学们进行了激烈地讨论。现在轮到你发言了,你想说点什么呢?请用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写下你要说的话。 三、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1分)9. (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希望忽明忽暗,是既强烈又飘忽的存在,要时时刻刻确认它的存在。看奥运会的时候,我也会势利地想,那些世界排名那么靠后的运动员,为什么还要来参赛?有菲尔普斯出现的比赛,别的选手为什么不索性弃权?那些在举重比赛中,按照自己的实力,选择了较轻重量的选手,自打他确定重量的时候,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为什么还要让比赛继续?还有伊拉克的选手,穿着起了毛球的T恤和开了口子的运动鞋,带着眉宇间的阴霾,也还是要来参加比赛,比赛又能为他们改变什么?按照通行的说法,是为显示体育精神,是听从奥林匹克精神的召唤,是为说明自己的存在,体会自己的参与感。但所有那些已经处于命定的劣势,却还是前来参赛的运动员,在所有这些大的精神之外,也还存着小小的、实际的希望吧,希望奇迹发生,希望局势逆转,希望得到命运眷顾,希望某个刹那,命运的手指缝漏了一漏,倾泻出一些别人不屑的金沙,最不济,也能留下自己曾希望过的痕迹。就像老人与海里的老渔夫圣地亚哥,独自出海,大概也是怀着希冀的吧;就像明知中国足球秉性的我们,也还是怀着买彩票的心,在某些时候打开电视的吧。有的时候,希望确实出现了。相比较那些“果然”,它只是为数稀少的“竟然”,但它还是出现了,当然,用“竟然”来修饰他们,是不公平的,希望或许早就由他们亲手锻造,蕴含在征程之中,但相比较更为强大的“必然”,那点希望还是太小了,但我们依旧紧紧怀揣,不敢有丝毫懈怠。(摘自韩松落希望哲学)(1)请说一说第段连续使用的四个问句在前后文中的作用。(2)请从论据和论证方法两个角度简要分析文章第段划线句的意义。(3)结合全文,请从“希望哲学”层面,分条写出“一切皆有可能”这句话所包含的主要观点。10. (17分)阅读文本,回答问题。 回忆我的母亲(朱德)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苦的,和我们来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实实的贫苦农民。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母亲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可是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没法多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庚子年(一九)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在这样的年月里,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仅仅吃些小菜叶、高粱,通年没吃过白米。特别是乙未(一八九五)那一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的地上加租子,因为办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因为我读书了。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我念过私塾,光绪三十一年(一九五)考了科举,以后又到更远的顺庆和成都去读书。这个时候的学费都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二百多块钱,直到我后来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光绪三十四年(一九八)我从成都回来,在仪陇县办高等小学,一年回家两三次去看母亲。那时新旧思想冲突得很厉害。我们抱了科学民主的思想,想在家乡做点事情,守旧的豪绅们便出来反对我们。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从宣统元年(一九九)到现在,我再没有回过一次家,只在民国八年(一九一九)我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出来。但是他俩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父亲就在回家途中死了。母亲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七年中间,我曾寄回几百元钱和几张自己的照片给母亲。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愿母亲在地下安息!(1)母亲一生值得回忆的事件很多,作者为什么选择课文中的这些事件来写?这些事件是如何串联起来的? (2)“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3)本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第 8 页 共 8 页参考答案一、 知识积累与运用 (共7题;共14分)1-1、1-2、1-3、2-1、3-1、4-1、5-1、6-1、7-1、二、 综合题 (共1题;共15分)8-1、8-2、三、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1分)9-1、9-2、9-3、10-1、10-2、1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