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讲义-古诗文欣赏答案.doc

上传人:sha****en 文档编号:10219432 上传时间:2020-04-1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语文讲义-古诗文欣赏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初三语文讲义-古诗文欣赏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初三语文讲义-古诗文欣赏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讲初中语文诗词鉴赏诵读古代诗词曲,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是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上着重提出的一项,也是近年来中考语文必要检测的一项。纵观中考题目的设置,无外乎两种题型:一、积累、默写。二、诗句的赏鉴。默写是检测学生语言积累的有效手段。近年来,默写的题型也在不断尝试着变革,由最简单的上下句记忆性默写,过渡到理解式、迁移式、创造式默写。如:(1)_襄阳好风日_ ,留醉与山翁。(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咏雪名句,“ _,_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3)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句意境相反的是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写出诗词中带有“鸟”字的句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带“花”的诗句:(1)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2)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3)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2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百花残无题3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金缕衣4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5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蝶恋花6一江春水流,万点杨花坠双调楚天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一、知识结构1.诗歌分类(1)按体裁分类:如图所示(广义)古体诗(古风)不太讲究压韵、格律,字数不拘,以五言、七言较多。近体诗(包括绝句、律诗、词、曲)讲究格律,注重平仄,诗有定章,章有定句,句有定字。新体诗(自由诗)五四以后出现的用白话创作的现代诗。就不同体裁的特点,作为文学常识,必须牢记并能灵活运用。(2)按表达方式分类: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说理诗)(3)按主题分类:送别诗、望月诗、登高诗、伤春诗、临水诗、悲秋诗。二、了解背景,贴近作者就每一篇作品来说,我们在学习前都应了解一下创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的情况。三、熟知技巧a.托物言志:“桃源望断无寻处”作者只是借“世外桃源”无处可寻之意,表达自己孤独抑郁的心情。b.动静结合:“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城市好象在上下浮动,波浪似乎撼动了天空,这里、城市、天空本是静态事物,但因作者泛舟江上,不辨动静产生错觉。c.渲染烘托:“千骑卷平冈”、“倾城随太守”这两句从动词“卷”“倾城”突出随从人数之多,气势之盛,渲染出出猎阵势的雄武。d.虚实相生:“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显得娇艳。“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春江水暖鸭先知,正是河豚欲上时”。以上四句皆为虚景,注重与诗歌现实景况的区别。e.映衬手法:分为正衬和反衬,其中反衬又分为“从乐景写哀情”和“对比”这两种方法。例:正衬手法“小园香径独徘徊”这个香径指的是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整句诗衬托出主人公生活的闲适。例: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花近高楼伤客心”“感时花溅泪”。对比。“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在白雪皑皑的背景中,有一点凝固的红色更显出整个世界的苍白寒冷。f.借古喻今 诗言志,委婉含蓄是它的特征。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生子当如孙仲谋”。句借南朝前事暗合今朝政事,诗人借以讽喻统治者不要大兴土木,浪费民财。句拿孙权的英雄业绩跟那些昏愦、懦弱的统治者作一个鲜明的对照,讽喻之意十分明显。g.典故、用事 好用典故似乎是词人的专长。“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冯唐以孝行著称于时,被举荐做了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当然是天狼星,星象里是主侵略杀伐的。雕弓是弧矢星,就是猎户座中间那三颗以及周围其他各星,组成弓箭的星象。中间那三颗星,就是箭矢,连成一线向西北延伸就是天狼星。在星空中就是弯弓向西北射天狼的景象。 苏轼用的这个典故还不是最早的。屈原在东君里有“举长矢兮射天狼”,这里要射的是楚国西北方向的秦国。 当年北宋统治者比较软弱,经常受周边少数民族侵扰。西夏就是其中之一,它位于北宋西北,今甘肃宁夏一带,都城在银川。其中的“西北望,射天狼”就是影射宿敌西夏王国。 作者当时被贬为密州刺史,但心中仍希望为国效力,因此在一次出猎中,写下此诗,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等等四、辨识修辞 此外诗歌还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其中大量的修辞往往是点睛之笔,也是 “炼句”的重点。a.比喻。“忽如一夜春风来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千树万树梨花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然而每当想起人生的际遇,就忧从中来,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猛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排遣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更愁”。“吊影分为千里雁,辞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根散作九秋蓬”。b.夸张。“一川碎石大如斗”写风之劲。“千骑卷平冈”写随行众人之多,气势之盛。c.借代。“孤帆远影碧空尽”帆代船。“兵戈既未息”兵戈代战争。“年少万兜鍪”兜(du)鍪(mu)代兵士。“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部下的官兵分食烤熟的牛肉,军乐队奏出雄壮的战歌。“八百里谓牛”,“麾下代部下”,“五十弦代乐器”。d.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互文见义是一种修辞手法,它的意思其实很简单,比如: A有B,C有D。如果是互文,就是说: A和B都有C和D。这应该就是同文见义。“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关:边关 还:归来 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出征不见回还。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五、炼字炼句如下列诗词中的重点字词。“小园看径独徘徊”的“独”字。“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狂”字。“可怜白发生”的“可怜”一词。“艰难愧深情”的“愧”字。“砌成此恨无重数”的“砌”字。 可见,“炼字”不仅便于理解赏鉴诗句,更于记忆背诵大有裨益。同样“炼句”也很重要,往往书后训练中都会特别强调这里。六、创设情境 要善于通过多媒体教学创设诗歌鉴赏的情境。诗歌鉴赏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有相当难度的,它需要想象和联想,以往的鉴赏往往是教师用语言描绘意象,引导学生入境,这未尝不是一种方法,但它毕竟缺少诗歌的直观性和再现性,若利用一些现代化手段,赋与诗歌以音乐以画面让学生引起共鸣,获得感性的燃烧。可能会事半功倍。七、诗文结合用散文的笔法再现诗歌优美的意境,已不是首创了,它不啻(ch)为一种好方法,因为诗歌鉴赏本身就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活动,也是一种再创造。把诗人高度凝炼的诗的语言和那种尽在不言中的特殊意境,再次展现出来,是一种激发创造思维的良好方式。在考试中,常见的类型一、“诗眼”型【题目形式】(1)对诗中某字某句,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2)从哪一句中可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3)此诗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哪个更好,为什么?(4)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题目解读】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这种题型要求品味出诗人炼字妙在何处。回答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主旨、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分析。【答题要点】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2.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3.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4.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题型示例】唐朝王湾次北固山下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尾联: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旅途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早春年底就春风拂面。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的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示例(一)答:“阔”字更好。原因:(1)“阔”是空阔、开阔之意;(2)“阔”字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大地春回,冰雪消融,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3)“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4)“阔”字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示例(二)答:“失”字更好。原因:(1)“失”字更好地表现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朝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都看不见了踪影;(2)“失”字生动地描绘出江岸因春朝高涨而与水平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二、名句赏析型【题目形式】(1)描述名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2))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3)解释诗词的意思,说出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题目解读】名句是整首诗(词)精华所在。它们往往在景、情、意(理)方面有被人们称道的地方。根据具体的句子,可三者皆说,也可侧重一个方面。【答题要点】 1.明确诗中具体景物形象;2.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3.概括诗人描绘景物的特点。4.表达了诗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题型示例】1.请描述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含义。答: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畔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它昭示我们,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答:“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三、表达技巧【题目形式】(1)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感的?有什么作用?【题目解读】古典诗歌十分讲究表达技巧。它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常见的表达技巧有:(1)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借物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2)表现手法:小中见大,化虚为实,虚实结合,托物寓理,以动写静,声色结合,多角度描写,以乐写哀,对比映衬等。(3)修辞手法:如对偶、拟人、夸张、双关等。【答题要点】1.准确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2.要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作分析。3.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和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题型示例】江南春 杜牧首句“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开始就展现了江南大自然风光。“千里”是对广阔的江南的概括。这里到处是莺啼,无边的绿叶映衬着鲜艳的红花。这种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景色自然是江南特有的。次句“水村山郭酒旗风”写了江南独特的地形风貌,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在春天的和风中,酒旗在轻轻地招展。这是多么明丽的江南啊! 一二句写的是晴景,三四句写的是雨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春天的微雨中,则另有一番风光。在山明水秀之处,还有南朝遗留下来的数以百计的佛寺。这些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给江南的春天更增添了朦胧迷离的色彩。“四百八十”是虚数,不是实指,突出佛寺之多。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1.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请问: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产生的?答: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多角度描写(或声色结合),点面结合等多种方法。2.明朝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谈到这首诗。认为“千里”的“千”字应改为“十”。理由是“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此言遭到不少学者反驳。你认为杨慎的观点错在何处?答:错在不懂得“千里”是虚写而非实写。既然写江南春景,以“千里”概之亦扣题目。四、语言特色型【题目形式】(1)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2)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题目解读】这类题目不重在个别词的运用巧妙,而重在对整首诗语言风格的品味。诗歌有豪放、婉约、沉郁、恬淡等多种风格。此外还要准确地使用评价诗歌的一些术语。如“简练传神”“生动形象”“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词中对句,贵整炼工巧,流动脱化,而不类于诗赋。史梅溪之“做冷欺花,将烟困柳”,.这二联对仗,工稳而不板滞,音调和谐,语言流畅,字字娉娉袅袅,写得感情细腻深婉,气韵闲雅沉着,妙手天然,可谓“整炼工巧,流动脱化”。下片由追忆去年春恨,进而沉.”“语近情遥”等等。【答题要点】1.用一两个词语或一两句活,概括语言特色。2.结合诗中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诗中的用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题型示例】请分析陶渊明饮酒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首诗的语言特色。答:(1)全诗语言平淡朴实,不加雕饰,似无意为诗,而诗情自然流露,韵味隽永。(2)前四句写自己隐居生活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心远地自偏”强调的是诗人内心的宁静。(3)后四句对这种隐居生活作了具体描绘。情景交融,言有尽而意无穷。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就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这样的句子,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初中诗歌鉴赏练习题一、约 客(宋)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1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含蓄而有韵味地描写诗人怎样的情景?雨下等候客人。2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怎样的心情?落寞、失望、焦躁、怅惘。该诗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夏夜独自期客的情景。诗歌采用写景寄情的写法,表达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是一首情景交融、清新隽永、耐人寻味的精妙小诗。二、雨过山村(唐)王 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简要分析“闲“字的表达作用。反村春天养蚕季节农家的繁忙,含蓄而富有韵味。 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 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1“故人”指谁?“烟花”指什么?孟浩然;春天的景色。2你认为最能表现诗人深情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后两句;写诗人长久地望着远趋的朋友,直到他的船消失在天的尽头,景中含情,含蓄隽永。 四、游园不值(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1“柴扉”写出了“园”的什么特征?2这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歌,你认为其哲理是什么?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情景交融,脍炙人口。1、简陋。2、一切美好、向上的、生气勃勃的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不可压抑的。应(yng)怜(lin)屐(j)齿(ch)五、咏 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1这首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你认为诗中哪个字用得最妙,请说说你的理由。1、比喻、拟人、设问。2、裁;把柳树整齐的细叶想象称剪刀剪成,颇为奇特,把春天想象成剪刀,尤其新巧,把春风写活了。六、绝 句(唐)杜 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1这首诗歌在画面的描写上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是什么?2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1、色彩鲜艳缤纷,意境开阔高远。2、欢快、舒畅。七、入若耶溪开头两句写诗人乘小船入溪游玩,用一“何”字写出满怀的喜悦之情,用“悠悠”一词写出“空水”寥远之态,极有情致。三四句写眺望远山时所见到的景色,诗人用一“生”字写云霞,赋予其动态,用一“逐”字写阳光,仿佛阳光有意地追逐着清澈曲折的溪流。把无生命的云霞阳光写得有知有情,诗意盎然。五六句用以动显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蝉噪”、“鸟鸣”使笼罩着若耶,山林的寂静显得更为深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二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像唐代王维的“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杜甫的“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都是用声响来衬托一种静的境界,而这种表现手法正是王籍的首创。最后两句写诗人面对林泉美景,不禁厌倦宦游,产生归隐之意。全诗因景启情而抒怀,十分自然和谐。此诗文辞清婉,音律谐美,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本诗写作者泛舟若耶溪的所见所闻,并于含长久长久羁留他乡的思归之念。(唐)王 籍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艅艎(y)(hung):舟名。泛泛:船行无阻。 阳景:日影。回流:曲折的溪流。 逾:同“愈”,更加。 长年悲倦游:诗人多年以来就厌倦仕途,却没有归隐,以此而悲伤。倦游:厌倦仕途而思退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我驾着小舟在若耶溪上悠闲地游玩,天空倒映在水中,水天相和,一起荡悠。晚霞从远处背阳的山头升起,阳光照耀着蜿蜒曲折的水流。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这首诗使我们感受到若耶溪的深幽清净,达到了“动中见静意”的美学效果,试找出最能表现其特点的句子,并结合句子谈谈其效果。颈联;以蝉噪鸟鸣的声响所产生的动态来衬托静意,直接电初动静相称的关系。八、(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前三句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特点?2通过对秋天景物的描绘,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情感?1、九个名词排列组合在一起,言简意丰,给读者提供了创造想象的空间。2、天涯游子的悲凉心情。九、登科后春风得意”与“走马看花”两个成语而更为人们熟知。(唐)孟 郊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1说说“龌龊”和“放荡”在诗中的各自含义。2三、四句写自然的春风荡漾,写马蹄的轻快,加之如锦似绣的长安花,景色可谓灿烂。一切景语皆情语,“看尽长安花”的艺术夸张,抒写了怎样一种感情?1、处境的不如意河思想上的拘谨、局促等;摆脱拘束,畅快自由。2、渲染烘托得意之情。十、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唐)王 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1诗人通过“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富有生活情趣的细节,以虚拟中的兄弟怀念之情,反衬出远在异乡的自己的思亲之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节时。2、比直接写自己的思亲更感人。十一、春夜洛城闻笛该诗抒发了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诗的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唐)李 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中“折柳”是一首曲子,还是一个动作? 2“折柳”引起了作者怎样的感情?1、曲子。2、思乡之情。十二、过华清宫从长安回望骊山,只见林木、花卉、建筑,宛如一堆锦绣,山顶上一道道宫门逐层地开着。驿马奔驰神速,看不清所载何物,惟有杨贵妃在山上远望,知道是最心爱的荔枝被运来,欣然而笑。(唐)杜 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1这首咏史诗,从体裁上看属于 。2通过 ,讽刺了唐玄宗杨贵妃的 1、七绝。2、送荔枝一事;淫逸误国。十三、送 春送春最突出的特点,是诗人寓情于物。花开花落,燕子飞来,子规夜啼都是自然现象。然而诗人认为,花也好,燕子也好,子规鸟也好,它们这样做都是为了把要消逝的春天唤回来。春光没有尽逝,生机犹存。 子规不停地啼叫,不信唤不回已渐渐消逝的春光。最后两句诗人借此表达顽强进取、执著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突出了坚定的信心。(宋)王 令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1“子规”的别名是什么?它常在什么季节啼鸣?2子规在古代诗歌中常借以抒写悲情,在这首诗歌中所表现的是怎样一种情感?1、杜鹃;暮春。2、不信唤不回已消逝的春光,借此抒发了顽强进取、执着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十四、送友人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此诗写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青山、白水、浮云、落日,构成高朗阔远的意境。(唐)李 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明净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我们即将在这里离别,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程。空中的白云飘浮不定,仿佛你行无定踪的心绪,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我们挥手告别,从这里各奔前程,两匹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情,不忍离别同伴而萧萧长鸣。1本诗首联即对仗,其中 对 , 对 ,诗人以工整的形式描写了分别处的景色,充满诗情画意。2写“萧萧班(分别)马鸣”的作用是什么?1、青山、白水;北郭、东城。2、马犹不愿离群,悲鸣不已,更进一步衬托出双方难分难舍的情谊,深沉、含蓄。十五、观书有感(宋)朱 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注: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阅读下面对诗的理解,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被打开,清澈明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起映入水塘,不停地闪耀晃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A一、二句展示的形象,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朗。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讲道理,发议论,很有理趣。C“渠”是个代词,相当于它,这里指代“水渠”。“清”,包含着“深”,反映出天光云影的特点。 D“清如许”和“源头活水来”,提炼出了富有哲理意味的诗,补充了前面所描绘的感性形象。十六、游山西村不要讪笑农人自酿的腊酒浑浊味薄,丰收的年景(山民)待客有充足的鸡豚佳肴供人享用。山岭重迭,水流宛转依人,似乎让人怀疑前无路径,柳荫丛中簇簇花放,村舍蓦然映入眼中。乐声伴随着人们方知春社节日将至,村民衣饰简朴犹有古老民风。从今若能容许我清闲无事,乘月漫游;我会杖藜而行,不分时间深夜扣门请宿,乘兴而行。(宋)陆 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现怎样的情境?表现怎样的情绪?2诗人仕途不畅,从全诗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写出了水迂回曲折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诗人的惊喜和对前途的信心。2、希望回归自然的思想感情。十七、论 诗(清)赵 翼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注:此诗体现了诗人的诗歌主张:诗歌创作要具有时代特色,必须随时代变化而变化。下面对诗的解说和理解有不当的一项的是A开头两句举出李白、杜甫为例,说他俩的诗歌虽然领袖一代,万口传诵,全面而广阔地反映了他们所处时代的风貌,但现在读起来已不觉得新鲜了。B三、四两句进而指出,各个时代都有各个时代的“才人”,写出本时代的风貌,开拓一代诗风,但也必然像李、杜一样,反映数百年之后的世界。不可能反映C这首以诗论诗的论诗诗,观点鲜明,言简意深。运用典型事例论述,不显抽象、空洞。D从发展的角度提出诗歌创作必须随时代而创新的正确主张,引人注目,发人深思。李白和杜甫的诗篇经成千上万的人传颂,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我们的大好河山每代都有才华横溢的人出现,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 赏析一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拟,此诗就体现了这一点。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为例。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惟古人是从。“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赏析二: 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觉得不新鲜了。可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家代代都有有才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诗歌鉴赏的步骤、方法:1先弄懂作品的表层意思2进一步理解深层含义3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1)语言特点:精炼、含蓄,同时具有跳跃性。(2)艺术手法:一是抒情方式,二是表现手法。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即托物言志;寓情于景;寓情于事 表现手法:以动写静、以小见大、虚实结合 比喻、拟人、对偶、象征、衬托4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 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5古诗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义的。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和“留”谐音,另外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别-依依不舍”的层面上来。使人联想到,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这样,诗中“折柳”参考答案:一、约客1、雨下等候客人。2、落寞、失望、焦躁、怅惘。二、反村春天养蚕季节农家的繁忙,含蓄而富有韵味。三、1、孟浩然;春天的景色。2、后两句;写诗人长久地望着远趋的朋友,直到他的船消失在天的尽头,景中含情,含蓄隽永。四、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情景交融,脍炙人口。1、简陋。2、一切美好、向上的、生气勃勃的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不可压抑的。五、1、比喻、拟人、设问。2、裁;把柳树整齐的细叶想象称剪刀剪成,颇为奇特,把春天想象成剪刀,尤其新巧,把春风写活了。六、1、色彩鲜艳缤纷,意境开阔高远。2、欢快、舒畅。七、颈联;以蝉噪鸟鸣的声响所产生的动态来衬托静意,直接电初动静相称的关系。八、1、九个名词排列组合在一起,言简意丰,给读者提供了创造想象的空间。2、天涯游子的悲凉心情。九、1、处境的不如意河思想上的拘谨、局促等;摆脱拘束,畅快自由。2、渲染烘托得意之情。十、1、节时。2、比直接写自己的思亲更感人。十一、1、曲子。2、思乡之情。十二、1、七绝。2、送荔枝一事;淫逸误国。十三、1、杜鹃;暮春。2、不信唤不回已消逝的春光,借此抒发了顽强进取、执着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十四、青山、白水;北郭、东城。2、马犹不愿离群,悲鸣不已,更进一步衬托出双方难分难舍的情谊,深沉、含蓄。十五、C(方塘)十六、1、写出了水迂回曲折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诗人的惊喜和对前途的信心。2、希望回归自然的思想感情。十七、B(不可能反映)2010年四川成都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春 雪真正的春天虽然还未来到,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纷纷扬扬,自己妆点出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久盼春天的烦恼顿时化成一片欣喜。全诗构思精巧,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别开生面。韩 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1 诗中“惊”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1分)答: 2简要赏析三、四句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3分)答: 1、(1分)表现了作者突见春色萌芽时惊喜的心情(语意相近即可)2、(3分)三、四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白雪描绘得美好而富有情趣,表现了它带给人的欣喜之感。白雪等不及春色的姗姗来迟,特意穿树飞花,装点出一派春色,突出了雪通人心的灵性。(明确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各计1分,简要赏析计1分;语意相近即可。2010年四川泸州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阅读下面一首词,按要求答题。春光好 欧阳炯诗中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迸”字突出了笋急于破土而出的冲劲和强劲的生命力。“偎”字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花的娇美。词的上片写对春光的总的印象,下片则写特定环境的春景。结尾处,词人忽发奇想,要剪下金丝般的柳条,去挂住快要落山的夕阳,以便更久地欣赏这早春园林夕照的美景。写到这里,词人对本土风物的热爱之情已全部呈现出来。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注释:雪坞背阳处尚未消融的雪坡。4.词人笔下的初春有什么特点?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答: 5.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中“迸”“偎”两字极妙,请任选其一简要分析。(3分)答: 4.阳光(或天气)温暖,花儿芬芳,万物充满勃勃生机。(“勃勃生机”必答,1分,其他任意答出1点得1分)表达了诗人对春天自然万物的热爱和欣喜之情。(1分)(共3分)5.“迸”字突出了笋急于破土而出的冲劲(2分)和强劲的生命力。(1分)。“偎”字用拟人手法,(1分)写出了花的娇美。(2分)(共3分)2010年四川乐山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教材上有岑参的一首诗歌逢入京使回头向东看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涕泪依然擦不干。途中与你在马上邂逅,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笔与纸,只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帮我报个平安。:“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有同学在赏析这首诗歌时将第三句理解为“立刻就会相见了,用不着再写信了”。你觉得这种理解正确吗?为什么?(2分)答:从诗歌赏析的角度看,那位同学的理解跟整首诗还有哪些方面不相符?(3分)(2分)答:不正确。这种理解,把“马上”本来的意思是“骑着马在路上”(或“骑在马上”)错误地理解为表示“立刻”的时间副词“马上”。把表示“没有”的“无”理解为表示“用不着”的“毋”。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骑着马走在路上突然遇见了入京使者,身边没有纸和笔可以写信,于是就托入京使者带话给自己在京城的家人告诉他们诗人是平安的。(注意区分答案是否能从词和词性、词组等方面进行解说,酌情给分。)(3分)答:这样的理解改变了诗歌表现的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这样的理解不符合题意,“逢”的是入京使,而不是与家人相见。 这样的理解与诗歌前两句描写的伤心情感不合,既然马上就要与家人见面了,还伤心什么呢?(上述3点,答到1点给2分,答到2点及3点都给3分。)2010年四川南充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天净沙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夕阳下一只无精打采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反而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荒凉的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马载着同样疲惫憔悴的异乡游子,在异乡的西风里踌躇而行。夕阳渐渐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处是归宿?家乡在何方?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不愁肠寸断! 秋思是元散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1分)答: (2)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 (1)深秋晚景图(1分) (2)游子(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2分)(意近 即可)2010年四川眉山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11阅读下面一诗,回答其后问题。蒹(jin)葭(ji)(节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其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1)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蒹葭苍苍,百露为霜。美人隔着秋水,在那一方。相思无限,想象如见。浪漫的伤感、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往往你最爱的人,在水的那一边。仿佛进在咫尺,却又不可触及。只能远远的望着她。能看见她的一瞥一笑却与她身处两个世界。水,清澈纯净的地方,如梦如幻的地方。海也是水,是飘渺无限、浩瀚千里的不可逾越的距离.你最爱的人在水的那一边) (2)请写出此诗押韵的汉字。(1分) 11(1)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1分),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1分)。(2)苍、霜、方、长、央。(1分,漏一字不得分)2010年四川自贡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阅读下面两首诗词,然后回答问题。(9分)滁州西涧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词人喝醉了酒,带着醉意,挑亮灯火,端详着心爱的宝剑,醉梦中他回到了当年的战场,只听见军营里连续不断的响起了号角之声。只看见官兵们分享着烤熟的牛肉,各种乐器奏出雄壮的军歌,正是秋风气爽之时,沙场上威武的军队整齐的排列着,等待着检阅。激战中战马像的卢马那样飞驰,箭射出去了,弓弦振动,响如惊雷。替君王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生前死后都赢得一个为国建功的美名,一梦醒来,看看自己可惜头发都白了(毕生的理想还是难以实现。)。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对上面两首诗词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幽草:幽深地方的草丛。B野渡:野外的渡口。C沙场:平旷的沙丘。D天下事:指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大业。破阵子中“五十弦翻塞外声”一句的意思是: 。判断下面对这两首诗词分析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滁州西涧是一首一著名的山水诗,写的是安徽滁州西涧的景色。( ) B滁州西涧在看似平常、平静的写景中,不动声色地蕴藉自己的心迹,这是本诗的高妙之处。( ) C破阵子首句“醉里挑灯看剑”形象地显示出作者杀敌的壮志。( ) D破阵子中“可怜白发生”一句既写出了作者对自己的爱恋,也表达出壮志难酬的沉痛。( )C 3分琴瑟中弹奏着塞外的曲调。2分A.B. C. D。4分一项1分.成都市二一一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统一招生考试试卷一、诗歌鉴赏(4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l2题。(4分) 菊郑谷公子王孙啊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重阳节人们采撷枝枝菊花插戴于鬓上。秋晨菊花饱含露水湿润晶莹,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但它从不羡慕虽踞高位却毫无用处的瓦松。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这是一首咏物诗,从菊的貌不惊人到人们爱菊,进而写到菊花的高贵品格,点出咏菊的主旨。第一句提挈全篇,告诫王孙们莫把菊与蓬蒿相提并论,透露出对王孙们的鄙夷之情。接下来说普通百姓和王孙公子不同,他们对菊是非常喜爱尊重的,从而点出菊的高洁。后两句则是集中写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作者赋予它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 此诗咏菊,没有出现一个“菊”字,但句句切合菊,句句都寄寓着诗人的思想感情。注一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1.这首诗用“露湿秋香满池岸”来描写菊花在秋天早晨开放的景象,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发挥想象,把该诗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2分)答: 2结合全诗,对“由来不羡瓦松高”一句进行简要赏析。(2分)答: 一、(4分)1(2分)沾满晨露的丛丛秀菊湿润晶莹,含露绽放,散发出缕缕幽香,飘满了水池岸边。(想象合理,描写形象,能再现诗句所描写的画面即可计分,否则酌情扣分)2(2分)参考示例l:诗人采用对比手法,将菊花与瓦松作比,突出表现了菊花虽生长在低洼之处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了人们的品质。参考示例2:诗人采用拟人的手法,将菊花人格化,用“不羡”更形象地表现出菊花不慕高位、不慕荣利的品质。(表现手法把握准确计1分,分析恰当计1分;语意相近即可)10. 诗歌鉴赏。(5分)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秋季到来,西北边塞的风景多么奇异,大雁南飞避寒,没有半点恋意。号角连连,马嘶风号,万千层峦叠峰里,云雾弥漫,夕阳西下,天际一片橘黄,孤城紧闭。 斟上一杯浊酒,遥寄远在万里的思乡之情,功名尚未立,又怎么敢盘算回乡的日期呢。听惯了幽怨的羌笛声,见惯了秋霜满地,远在边塞守边的战士在夜深人静时久久不能睡,辗转反侧,将军和战士们又长了些许白发,热泪满眶。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上片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3分)答: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句蕴含了戍边将士的什么感情? (2分)答: 10(5分)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