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教学反思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10172258 上传时间:2020-04-10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思》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秋思》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秋思》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秋思教学反思 “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整首古诗,侧重情景描写,看似简单,实则情在言外。每个环境、每个动作都透露出诗人的凄楚,惶恐与思念。在教学这篇诗文时,首先,我介绍了张籍其人。然后让学生读诗文,初步感知它,独立理解诗文。但是,很明显,学生对于古诗文中的字义的积累相当的匮乏。理解也仅仅停留在表面,不能够进行字义与意境的转化。如:第一句“洛阳城里见秋风”学生将之理解为:在洛阳城里看见了秋风。学生根本没有在意我在开始的时候给学生介绍的张籍的基本资料: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已经远离故乡,漂泊异乡,浪迹天涯。因此学生不能进行角色植入进入那时那景,更不能体会那时心情,无法感知“见秋风”下的孤单凄楚。由此可见,在对学生进行古诗文教学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加强对字义的讲解,同时严格要求学生积累古诗文字义;其次,加强学生对资料感知、运用的能力。在引导学生对诗文意境的体会时,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引导学生对诗文意境的体验。尽管大费口舌,却收效甚微。忽略了学生年龄,生活经验。造成这次课堂教学的一大失误,偏离了方向。正是因为学生的年龄,生活环境,使得学生无法感知诗人当时那种细微的情感体验。在之后,学生想象诗人家书内容,学生更是头脑发懵,眼神里透露出的是一片茫然。诗人千言万语说不尽,千愁万绪难落笔之后,诗人到底会写些什么?在这里,必须得有学生的角色代入。而学生极少有类似的情感体验,学生想象的内容也仅仅是干瘪的空话。无新鲜之感。此处教学:一、教师引导不到位,教学功底不够,汗颜!二、过高的估计学生的能力,应该记住: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却不能盲目的高估学生的能力。在课后的练习中有一个练习:想象秋思中的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练习,可以弥补教学中的一些不足,加深学生对诗文的理解,体会。迫使学生角色代入,体验诗人情感。教师应该重视到这个练习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诗词时,我们应该要求学生体会而不是体验诗人情感,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制造各种条件,充分引导学生尽可能的“体验”到诗人情感。诗文教学,不是简简单单的理解就能完成任务的。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动作,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教完全诗,应课后要求,要这首诗改成一个小故事。因此,上课学这首诗时,我就特意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交流“诗人在写家书时,他会想些什么?以及如何拆开家书,再看一遍自己写的诗?”就这样,在教完诗后,我自以为学生这下应该会写了。可是,学生写完后,一看上交的作业,竟然会像课堂上学生自己口述的文章很少,可以说是几乎没有呀。上课说的,作者的心理活动,作者拆开信时的动作,这两方面可以说是等于在课堂上,白白地走过场呀!课间,我把这事与同一个年级段的其他几位语文老师交流了一番。才明白,让学生面面俱到是不可能,应该允许他们在诗意的基础上去扩充,或是让一些学困生抄抄诗意也行。【反思】作业中的“练笔”,在我们教学时,应该因材而写。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同时,也要注意因人而异。我想,面对这样比较难操作的内容,可事先与同年级段的老师交流,这样集思广益,也能相互之间有成长。不过,绝对不能走过场;批改时也应该把握尺度,这也是个关键。教学反思学习秋思这首古诗时,在学生自读,解疑后,我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作者客居洛阳城,他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由一个“秋”字,联想到萧瑟的秋天来了。我进一步启发学生:你能把诗人眼中的秋天描述一下吗?学生的储备被调动起来了,有的说,诗人看到树上的叶子飘落下来,像一枚枚邮票,像一把把小伞,又像的飘舞的蝴蝶;有的说,诗人看见到菊花开了,姹紫嫣红,美丽极了;也有的说,诗人看见到燕子飞到南方去了,大雁也排着整齐的队伍往南南方去这时,我进行小结:是啊,秋风带来了丰硕的果实,也带来了凄凉和寂寞,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勾起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这时,他想写一封家书给家乡的亲人。我们曾经到德胜的实践基地去了一个星期,你们想家了吗?你在想家的时候最想对家里的亲人说些什么呢?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想一想,诗人会写些什么呢?有的学生说,我想告诉妈妈,秋天来了,天气变凉了,你每天多穿点衣服,不要感冒了;也有的学生说,我想告诉爸爸不要太节约,要吃好一点,不要做太多的事,别累坏了身体诗人饱蘸深情写好家书,封好后为什么又拆开信封?拆开信封后他会做些什么?学生兴趣很浓,说得很多,气氛很热烈。在讨论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把这首诗改编成一个故事。第二天,我欣喜地看到了一篇篇佳作。抓准读写的结合点,会有效提高练笔的质量。秋思教学实录1【教学目标】、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诗句的意思。、揣摩关键词句,在反复诵读、想象中完形诗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蕴含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 、能诵读诗歌,自主积累描写秋的诗句。【设计理念】秋风起,黄叶黄,乡思深,愁满怀。“秋思”已经转化为文化的符号,已经成为古今文人吟咏不断的命题。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本课教学设计着力体现“两重” : 重诵读品悟,重内化积淀。即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情景写话、对比阅读等策略丰盈诗歌意象,立足“诗言”,理解诗意,体悟诗境,从而触摸诗句背后的内蕴。【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背景资料。【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出示“秋”的演变的过程:甲骨文、小篆、隶书,推荐学生读汉字字源学。、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那么,在诗人张籍眼里,秋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秋思。、指导读题: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长一些。、理解题意。二、初读知意、自由读诗:按照平时读课文的要求把诗读正确、通顺,注意停顿。、检查正音:特别注意读准“意万重(chng)”。、齐读:读出古诗的节奏。、再读一读:试着联系注释等方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过渡:洛阳曾经是繁华之地,可到了张籍的时候却已是繁华不再。那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客居异乡的张籍的思乡之情呢?三、入境悟情、乡愁生于秋风里:指读:洛阳城里见秋风探究“见”字:秋风看不见,或许那是一个早晨,也或许那是一个傍晚,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生叙述(大都叙述的是看到的景),师提醒,除了看见景外,还会看到什么?孩子们,诗人伫立在瑟瑟秋风里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是他“见不着”的是什么?相机阅读诗人所写的部分关于家乡、亲人的诗句:夜月红柑树,求凤白藕花送从弟戴玄往苏州骨肉待我欢,邻人望我荣南归读着这些诗句,你体会到了什么?兄弟之义、邻里之情、骨肉之亲。可是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红柑树、白藕花,他看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引读:“洛阳城里见秋风。”他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乡亲的把酒言欢,他看到只有那_,引读:“洛阳城里见秋风。”体会“见”的意蕴。补充阅读张籍的资料。这是怎么样的一种心情啊,这是怎么样的一种见啊?(悲伤的见;无奈的见;凄凉的见)、乡思寄寓家书中:秋风瑟瑟,乡思绞碎了诗人的心,诗人难以回乡,愁肠百结,他想写一封家书,这是怎样的一份家书呀?请你再细细读后面的几句诗,用笔在边上写写你的体会。重点交流之一:“意万重”。落笔之前,张籍会想到什么? 假如你就是张籍,你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引导学生重点交流:“又开封”。、乡心仍在寂寞处:营造情境,再次感受行人尽管带走了家书,但留在诗人张籍心里的还是孤独与寂寞。回读秋思。四、对比阅读、呈现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自读思考:从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从哪儿可以看出秋带给诗人的是快乐?、比较阅读。五、积累延伸、将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收集与“秋”相关的古诗,办一次“秋”的诗会。【听课小感】俞老师追寻的是一种诗意的课堂。他的语言功底可见一斑,特别是充满诗意而又包含情感的教学语言,如磁铁般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整堂课,俞老师特别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仅读的形式多样,而且读的层次分明,让学生真正走进了诗的意境,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处的真挚情感,也让学生读出了古诗所特有的韵味。其中,课堂上最大的亮点就是俞老师对“见”的处理。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他紧扣一个“见”字。引导学生说说诗人见到的是什么?见不到的又是什么?在一次次“见”与“不见”的对比中,以具体的景来感知内心的情,以有形的物来映衬无形的思。在一遍遍说话、朗读中,将学生带入了古诗的意境。我想,这就是俞老师诗意教学语言所带来的独特的魅力吧。可惜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或许是由于教师在课堂上过于投入了,在“见”这个渲染情境的教学环节上浓墨重彩,花费了较多的时间,以致于整堂课的教学时间远远地超过了四十分钟。这,也算是这堂课给我留下的一点小小的遗憾吧。秋思教学实录2【教材解读】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秋天是最令人思乡的季节。见秋风而起乡思,古来有之。中唐诗人张籍所写的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段写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教学目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做到课堂之上熟读成诵。 、理解重点词语,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通过适当的回顾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切入主体,理解内容,通过多层次的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的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表达方法的归纳与应用。 【教学策略】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品味、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同时通过同类诗词的拓展,丰富感悟表达方法。【教学流程】 一、读图导入,感情铺陈师:同学们,我们又见面了,老师有变化吗?生:换衣服了。师:是啊,仔细观察一下我,再看看台下的老师们,谁更有吸引力?生:老师你啊!(生乐)师:谁能用一个词来描述一下我,我为什么有吸引力啊?生:老师您戴眼镜,显得知识渊博。生;您幽默风趣。师:是啊,幽默是人非常好的特质,它可以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生:我觉得你很玉树临风。(生乐)师:谢谢。生:英俊潇洒。生:仪表堂堂。(全场乐)师:好了,同学们,谁能用关联词把刚才这些词连起来说一句话?生:老师不但英俊潇洒,而且相貌堂堂。(生纷纷举手)点评:导入环节看似轻松调侃,实则教者在幽默之中蕴含了调节气氛,了解学情,考察能力,渗透语文基本素养这些意识,为下一环节的展开作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师:看来同学们描述老师意犹未尽啊,来,看看你们该怎样描述一下它呢?(教师出示月夜的课件)师: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呢?生:我看见深蓝的天空上有雾蒙蒙的云,在云层之间,有一轮皎洁的明月,它发出的亮光,从云层之间穿出来,照在大地上。生:在寂静的月空中,人们看见月亮,觉得内心很温暖。师:在这美丽的夜空之下,仰望这轮明月,你会想到什么?生:看见月亮,我会想到团圆。生:我会想到自己在远方的亲人,因为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人的房子上,会想家。师:如果身处异乡的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会怎样去做呢?生:会饮酒作诗。师:哦,那谁能用学过的古诗,描述一下此情此景?生:静夜思,李白。(学生背诵)师:这首诗表现了一种什么感情?生:思乡情。师:你们还学过用月亮表达思乡情的古诗吗?师:诗人是借什么而表现这种思乡情呢?比如王安石的生: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师:很好。不过老师要提醒你,“京口瓜洲一水间”,“间”字要读作第四声。师:同学们,刚才大家提到了李白的静夜思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是相同的,什么情?(生齐答:思乡情!)师:借助的是什么?(生齐答:明月。)师:借一种景物而表达一种思想感情,这种表现手法应该是生:借景抒情。师:这两首诗表达的都是思乡情,所以他们都是古诗中的一种思乡诗。好,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板书课题)点评:教学倡导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教者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认知体验,以达到教学目的,而古诗的意境,不是“感觉艺术”,它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它离不开读者的审美联想和想象而存在。意境是艺术形象及其艺术环境在读者心中所引起的共鸣作用。此环节,教者以明月为引,通过学生的联想而引出思乡主题,回顾所举例诗的写作手法,为学生初步感知新授课的教学重难点打下了伏笔。二、设疑诵读,切入主体、解题入诗:师:同学们,请读诗题(师配合舒缓的手势)生:秋思秋思秋思师:你们都懂诗题了吗?生:应该是秋天的思念。师:同学们,“思”是思念家乡,“秋”是秋天,秋季或秋景。(在秋下面点重点号)师:谁能把文题的意思再给大家说一说?生:作者在秋天的景色中思念自己的家乡。、初读设疑:师:哦,诗人是借着秋天的景色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对吗?(在秋之前画一个大大的问号)。作者是借着秋天的景色而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吗?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来自由读诗。在读诗之前,要听清老师的要求,一定要吐字清晰,字音正确,读通句子,注意停顿。给大家三分钟,开始吧。(学生自由读诗,教师巡视,提醒学生出声朗读,并解答学生的疑问。)点评:“学贵有思,学贵质疑”。此环节教者独具匠心地将诗人“是借秋天的景色而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吗”这一问题抛给大家,让学生带着思考与疑惑去感知文本,这种带有强烈目的指向性的阅读体验,必将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渴求,再配以明晰的朗读要求,学生对于文本的感知效果一定会远远好于以往传统流程。而这一带有统领全文的问题,使学生在课程的伊始就初步感知了本节课的重点。师:随着声音的减弱,看来大家都准备好了,谁能给我们展示一下?(生读诗)师:你先别坐下。诗中有一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你注意了吗?生:注意了。“意万重”要念成“chng”,不能念成“zhng”师:这是一个什么字?生:多音字。师:大家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一些古诗,也出现过这个字,也读作“chng”,那是在哪首古诗中呢?生:王安石的泊船瓜州师:哪句?生:钟山只隔数重(chng)山。师:还有吗?生:“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chng)山”师:这是谁的诗句?生:李白,早发白帝城师:还有!(生为难的样子)师: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好了,咱们刚才举了那么多的例子,也就是说,凡是在古诗中遇到这个字,都要读成“chng”,是不是?生:是!师:不是!生:啊?(惊奇)师: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最后两句谁想到了?生:(回忆思考)生:“晓看红湿处,花重(zhng)锦官城。”师:非常好!“晓看红湿处,花重(zhng)锦官城”。读“zhng”表示的是“堆积,垒压,代表一种分量”,而“chng”则表示“再、很多”,听懂了吗?谁还能给大家读一下?(生读得很有古诗的味道)师:(问他的同桌)你刚才注意听了吗?他读得好在哪?生:他读得很有韵味。师:对!同学们,我们现在读的是古诗啊,古诗在朗读的时候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要讲究节奏,这种节奏就是古诗所特有的“美”韵律美!师:(出示画有节奏的古诗)谁再能给大家读一下,要注意节奏啊。(生积极性很高,争先举手。一同学再次朗读之后,全班齐读,老师带头鼓掌。)点评:语感的培养离不开积累,这种积累又有显性与隐形之分。古诗教学中这点体现得尤为明显。“重”字的重墨解读辨析,教者帮助学生回顾、指导,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基础,而且通过大量的古诗拓展,使学生真正掌握如何正确运用的方法;同时,生生互评这种评价的方法与激励策略的运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感受领悟到古诗的朗读方法与技巧,起到了事半功倍之功效。、切入主体:师:大家读得这么好,可是千万别忘了老师提的问题啊,诗人是借秋天的景色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吗?生:是!因为作者看见了秋风,就思念自己的家乡了。师:哦,这是你的想法。作者是“见秋风”,而表达了“思乡情”。(板书见秋风思乡情)师:也就是说,这个问号可以擦掉了吧?生:可以。师:可以吗?同学们,我们再好好读诗,看看作者把自己的全部思念都寄托在什么之上?(生默读)生:我觉得不是!从全诗来看,诗人并不是借助秋天的景色来思乡的,应该是借助家书师:(板书作家书)作者借家书抒发生:思乡情。(箭头指示)师:作者不是借秋天的景色,而是把对家乡的思念都寄托在家书之中。大家来看,作者写家书,这是一件生:事。师:用事来抒发一种情,这种写作手法应该叫做什么呢?生:借事抒情。师:我们也可以称为叙事抒情。三、理清脉络,感知全文师:万事皆有因啊。是什么引发了作者想要写这封家书呢?生:可能是作者太想自己的家人了。师:那想家人,思家乡,总有个由头与原因啊。生:我觉得可能是凄凉的秋风勾起了作者的思乡情。师:用诗中的个字生:见秋风。师:那老师就有疑问了,风本无形,他在那里怎么能看见呢?为什么看见秋风,就想写家书呢?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再细细读诗,思考老师的问题。生:我想作者应该是感到了凄凉。师:他看到了什么景物,使他有了这种感觉?生:我觉得他可能看见了秋天的落叶。秋天的树叶从大树上飘落下来,就像诗人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师:他把树看成了什么?生:自己的家乡。师:而树叶呢? 生:诗人自己。生:落叶归根,树叶飘落下来,化作养料来滋润树根。师:树叶尚能滋育自己的树根,而我呢,只能在外漂泊啊。大家仔细看图,哪个人是诗人呢?生:穿蓝衣服,年纪大的那个。师: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猜猜诗人有多大年纪了?生:五十多岁。师:是啊,他的背已经驼了。知道诗人在外漂泊多少年了吗?(生迷惑地摇头。)师: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幼时家境贫寒,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大家想一想,那时,诗人伫立在街头,看见漫天飞舞的黄叶,他的内心会怎样?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现诗人的心情吗?生:他的内心很孤单。生:寂寞。师:这么多的愁苦,他该向谁倾诉?生:家人。师:该用什么方式呢?生:写信。师:现在,你们是否理解他看见秋风想写家书之意了呢?生:理解了。师:同学们,写家书是为了表达思乡情,现在请同学们再一次来读诗,找一找有哪些词更能表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四、深化体会,品读悟情(生思考,默读,并圈画。师巡视,了解学生理解的程度后生汇报。)生:我找到的是“意万重”。师:你能说说“意万重”是什么意思吗?生:“意万重”表示的是对家里人想说的意思很多。师:那你能读一下这一句吗?生:欲作家书意万重。(读得较为平淡。)师:谁还有不同的理解?如果是你该怎样读?生:我认为应该重读“欲作家书”,因为诗人对家乡思念很深,很沉重,所以应该重读。师:还有吗?生:老师,我认为应该重读“家”字,因为这样才能体现作者对家的思念。另外,我觉得“意万重”还有对家乡的情很重的意思。师:听老师来读“欲作家书意万重”。(重读了“意万重”。)师:老师这样读与这两位同学有什么不一样吗?生:老师重读了“意”和“万”字,因为他想在家书里面说的话太多了,想跟家里人去说。生:老师强调了这3个字,更能表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师:正如你们所说,意万重,万重意,他会在书中写些什么呢?假如你就是张籍,会在这封家书中写哪些意呢?生:假如我就是诗人,我就会问家人还好吗?师:要问候一下白发苍苍的老母亲,“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啊!生:还会问候一下家里是不是还好。师:嗯,因为他离开家已经很长时间了。他走的时候家里怎样?生:家里很贫困。师:而现在呢?“春风是否又绿江南岸,明月到底何时照我还”啊!还会写些什么?生:他会对家人说,这么多年在外漂泊,他已经感到很疲惫了。师:那么也就是说,他要将自己的愁苦对家人倾诉?生:老师,我不同意。他不会将自己的愁苦告诉家人,那样的话,家人会为他担心的!师:那他会写些什么?生:他会写一些开心的事,过些日子会把他们接过来,也会给他们寄去一些银子。师:好了,同学们,这么多的意,“万重意”,你能读出来吗?来,咱们齐读前两句。(生齐读。)师:老师要提一个小小的建议。诗人当时是在洛阳城,他思念自己的家乡啊,那么第一句该怎样读呢?和第二句相比是不是应有所变化呢?来,用你的朗读告诉给大家。生: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感情有了变化。)(生再读。第一句低沉,第二句强调“意万重”。)师:好,还有哪些词?生:还有“说不尽”。师:“说不尽”,说不尽的是什么?生:说不尽的是对家乡想说的话。师:用上一句的个字,那就是生:意万重。师:因为所以生:因为意万重,所以说不尽。师:谁能用“之所以是因为”再说一下吗?生:之所以说不尽,是因为意万重。师:非常好!还有哪些词?生:还有“又开封”。师:大家看黑板。“封”什么意思?生:信封。师:还有一个意思:封上。这是个表动作的动词。“开封”。生:把信打开。师:“又开封”是什么意思呢?生:又把信打开。师:把信合上,打开;再合上,又打开。诗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动作呢?把这个机会留给没有举手的同学。生:我认为他想念自己的家人,就要一遍一遍地看。生:我觉得他的信中缺一点东西,之后他就要补上,这样就来回做这两个动作。生:就是因为有很多的思乡情,所以才又打开。师:因为“说不尽”。生:所以“又开封”。师:大家再来看这幅图。看看诗人的左手做了什么动作,右手在干什么,想想他为什么做这个动作,在做这个动作的同时,他又会说些什么呢?生:他的左手在接这封信。师:是接吗?生:是要!师:为什么要? 生:他还要给家人写一些话。师:要回这封信的同时,他会对邮差说些什么?(生略有难色。)师:(模仿邮差。)你怎么如此之麻烦,为何如此反反复复?天色已经不早,我得启程了。生:我觉得他一定会说,你千万要将这封信送到我的家人手中,告诉他们我在这里很好。生:他会说,要是你像我这个样子,你会怎么想?我在外漂泊多年。师:在外漂泊,与家人联系,只能靠这封家书啊。这封饱含着万重意,价值抵千金,分量沉甸甸的家书,作者怎能轻易地就把它发走啊。在发走之前,他怎能不又开封呢!来,我们齐读后两句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师:请同学们闭上双眼,跟着老师一起走进诗人张籍的思乡情怀。(师配乐范读。生闭目感受。)师:请同学们睁开双眼,你们是否感受到诗人那浓浓的思乡情怀?谁感受到了,就用你的朗读告诉全场的老师。(生配乐朗读。)师:大家一起来,用你们的朗读,把这种浓浓的思乡情告诉给普天之下所有在外漂泊的游子吧。(生齐读,感情饱满,真挚。)师:作者借秋风而起思乡之意,欲提笔却难诉万千离愁。这种离愁你能用背诵告诉给大家吗?(生齐背课文。)五、归纳总结比较明晰师:故乡是游子心中永恒的家,而乡愁又是诗人心中难解的结啊。如果说在本课开始的时候,我们共同回顾了李白的静夜思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在那两首诗里面,作者是借天上的明月,而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写作手法生:借景抒情!师:那么张籍所写的秋思是通过诗人“作家书”而表达了思乡情,这是一个过程。“作家书”是因为“见秋风”,而结果呢,是“又开封”。因此,这是一个完整的事啊,它的写作手法应该是生:叙事抒情。(完成板书)师:这个问号是不是能擦掉了?生:是!师:大家来看,我们在表达一种情感的时候,既可以写景,又可以叙事,还可以写景叙事交融在一起。今天的作业就是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要把今天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进去。点评:通过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突破文本的重难点,既学习了新的表达方法,又解决课之首所设置的疑问,前后照应,严谨有序,浑然一体。六、诵读深化 感悟升华师:同学们,不管是借景抒情,还是叙事抒情,在这两首诗里面,抒发的都是什么情?生:思乡情!师: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一草一木,故乡亲人的音容笑貌,故乡那逝去的年华与岁月,无不在作者的思念之中。全体起立,让我们再次深情吟诵这首思乡的传世名作秋思生:(师生同诵)“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生:老师再见!【总评】古诗教学如何在朗读、明意、悟情的基础上探索特色与新意,王汝军老师所执教的秋思一课作了有益的尝试。由于此单元主题就是思乡,所以学生对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理解并不困难,因此教者将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积累、品味语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能力上,如“重”字的辨析,关键词语的理解,如“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来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并采用读图,口语交际等多种手段加深这种感受;另外,高年级阅读教学还要体会作者用怎样的表达方法将这种情感抒发出来,也就是叙事抒情这种表达方法的学习与应用。本着这种设计理念,教者用三个带有引领启发性的问题贯穿整个教学,如作者是借着秋天的景色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吗?是什么引发作者写这封家书,为什么?诗中的哪些词语能更加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呢?通过这三个问题,学生先抓住了主体脉络,然后再具体深入层层体会,最后又回归主体。学生的思维时刻在跳跃着,大脑在不停地思索着,同时配以有感情的诵读深化体会,使得这节课舒缓有致,跌宕起伏。秋思这一课,尽管是古诗阅读教学,但是教者将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有机而巧妙融合其内,令人耳目一新。同时教者以较高的文学素养和近乎诗人的激情,引领学生真正的把心融入诗中,与作者同呼吸、共悲欢,透彻理解诗的内容,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此外,教者充分领略了古诗的意境,巧妙地设计出诗化、美化、艺术化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富有诗性的意境,有效地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切实提高了古诗教学的效果。 教学目标: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的意思。2、揣摩关键词句,在反复诵读、想象中完形诗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蕴含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3、能诵读诗歌,自主积累描写秋的诗句。设计理念: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本课教学设计着力体现“两重”:重诵读品悟,重内化积淀。即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情景描述、对比阅读等策略丰盈诗歌意象,立足“诗言”,理解诗意,体悟诗境,从而触摸诗句背后的内蕴。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背景资料。教学过程:课前演讲:展示搜集到的描写秋天的诗词。教学意图:不仅调动学生已有的语言积累和已有的知识,更引出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一、导入新课。1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生自由描述)然而,在诗人张籍眼里,秋天却是树叶飘零、残荷片片、萧条凄凉的季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一首古诗秋思(板书课题)。教学意图:渲染秋天凄涼的氛围。2、张籍,唐代诗人。他出身贫苦,常年过着四处奔波、漂泊异乡的生活。在唐朝安史之乱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离家十年的诗人身陷洛阳城,却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全,急切地盼望得到家人的信息,正在此时他在洛阳城里遇到了故人,并托他捎信给家人。在此情此境下,写下了这首诗。齐读课题。教学意图: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3、“秋”是指秋天,“思”是指思念。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长一些。再读课题。二初读知意。1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要做到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学生反复练读)教学意图:明确读诗要求,引出本堂课的中心问题。2、谁能把这首诗正确地读给大家?(指名朗读)3、(弹多音字的拼音)要注意这些多音字的读音。4、(投影出示生字“洛”)你会怎样记住这个生字?(生自由回答)5、这个字写时要注意什么呢?(生观察后回答,师指导书写)教学意图:扫清读诗障碍,识记生字。6、读诗不同于读课文,不仅要读通顺还要读出他的韵味。请同学们再读古诗,注意停顿,要读出这首诗的韵味,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7、谁来展示你的朗读?(指名朗读)教学意图:结合本堂课的中心问题,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练习读出诗的韵味。三入境悟情。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再读古诗,想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可以在你的书上写一写,组织好语言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生自读自悟再交流)教学意图: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诗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现在就将你的收获说给大家听。(生自由汇报)3、(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随机指导以下内容)见:古人说“秋风惹愁思,落叶断人肠”。离家十年的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生回答)诗人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是他“见不着”的又是什么?(生回答)是的,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见不到乡亲的把酒言欢,他看到只有那飘零的落叶,枯黄的小草,凋谢的百花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张籍,面对此情此景你的心情会怎样?意万重:孤单、寂寞、悲伤、无奈的张籍好不容易有机会可以写一封家书捎回家,这是怎样的一份家书呀!落笔之前,张籍会想到什么?他想表达哪些意思?假如你就是张籍,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这真是(出示前两句诗指导有感情朗读)恐: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从“恐”这个字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又开封”从“又”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诗中还有哪个字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复”在这里是“又”的意思?)同样的意思,尽量用不同的词来表达。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师指导。)教学意图:在见”与“不见”的对比中,以具体的景来感知内心的情,以有形的物来映衬无形的思。在一遍遍说话、朗读中,将学生带入了古诗的意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把诗人那种千言万语诉之不尽的复杂心情,在反复的阅读中进行揣摩、体会。四情感朗读。1、(播放音乐,课件演示。)秋风瑟瑟,秋意浓浓。放眼望去,大地一片枯黄。花谢了,草枯了,大雁南飞了,老槐树那茂盛的绿叶,也化作片片蝴蝶,飘飘悠悠地往下落。是呀,又到了落叶归根、全家团聚的时间了,可是诗人心头泛起一阵酸楚,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那魂牵梦绕的故乡啊?故乡的亲人啊,你们一切都可安好?诗人提笔要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完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板书“思乡情”,师范读古诗。)教学意图:理解诗意,体会诗魂,创设情境,引导读诗。2、请你也来感受张籍这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自己练习朗读,把你的体会充分地展示出来。(学生自由练读)3、(指名读并评析)4、古诗以它精炼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其丰富的内涵,就让我们记住这精美的语言。合上书,看板书提示齐背这首诗。(生齐背)教学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借助想像融情入境与诗人进行情感的对接,从诗句中读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呢,进而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5、这首诗作者因见秋风引发了意万重,又复恐说不尽,所以又开封。整个这个过程是一件完整的事,可见这首诗是通过叙事来抒情的。(板书:叙事抒情)教学意图:了解写作特点。五、对比阅读。1、同学们,这思乡怀亲的,何止张籍!那时候山遥路远,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聚难啊!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中。你们看!(课件出示天净沙秋思)这首诗都描写了什么呢?你能体会到什么?我们自己读读。(生自由练读)2、谁来读?(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结合注释想想这首描写了什么。你能体会到什么?3、这首诗都描写了什么呢?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说出大概就可以)你能体会到什么?4、仔细观察这两首诗有哪些异同?(生回答)5、异:张籍的秋思是叙事抒情,天净沙秋思是借景抒情;张籍的秋思是七言绝句,天净沙秋思是小令。(也是一种诗体)同:都表达了远离家乡的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教学意图:迁移延伸课文内容,课内外有机结合,通过对比了解诗歌的不同体裁,感悟诗人的思乡怀亲之情。6、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天还在写,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还在读。总有一天你们长大了,也许要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你们会觉得故乡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是最不能割舍,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让我们合上书再读一读这首动人的诗篇。六积累延伸。1、默写秋思。2、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将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当作练笔。3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歌曲,在班级展示。(选做)七、板书设计:秋思(唐)张籍见-意万重思乡情恐-又开封(叙事抒情)教学目标: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做到课堂之上熟读成诵。2.理解重点词语,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3.通过适当的回顾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理解内容,通过多层次的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的表达手法。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这一单元,我们被浓浓的亲情包裹着,迟到中爸爸那温暖的眼神,秋天的怀念中妈妈那声嘶力竭的呼喊,被袋里装的是什么中那一沓沓的家信,都让我们深深的感动。今天,让我们随着这秋日的落叶一起梦回唐朝,与唐朝著名诗人张籍一同吟诵一首古诗秋思1、板书课题。2、一首诗的诗题就像是诗的眼睛,它能告诉我们很多信息,所以咱们在读诗之前一定的好好读读题目!3、指名读。并说说你读到了什么?4、师:是啊,这是张籍在秋风乍起,落叶纷飞时抒发自己思念之情的一首诗。在宋代王安石眼中思念是那春风又吹绿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思念是那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思念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品味一下吧!。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1、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2、指名读诗。正音:见重3、全班齐读。4、师:这首诗同学们都读得字正腔圆了。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师:同学们,老师读得怎么样?(分析师生读法不同,再练读。)5、师:同学们,古诗的朗读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讲究节奏,这种节奏就是古诗所特有的美韵律美。同学们,你们也能这样有节奏的读这首诗吗?自己在小组里面试试吧!6、小组练读。指名小组读,齐读。师:真不错。可单单会读还不够,咱们要想读好诗,还要做什么准备啊?对,还要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掌握的自学方式,自由研读古诗吧!弄懂诗意。7、指名交流诗意。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1、师:秋风又起,客居洛阳的张籍准备写一封家信抒发自己万重心意。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赶快再添上几句,说不尽的心事,无奈太匆匆。诶,我突然发现全诗28个字中没有一个“思”字,那诗人的思念你们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呢?诗人把思念藏在哪儿呢?捧起书,拿起笔,再读读诗句,哪些词的背后藏着诗人深深的思念呢?2、学生自由读悟。3、交流。预设:洛阳城里见秋风。师:可是秋风看得见吗?生:看不见。师:那作者看见的是什么?生:是叶子飘落、草黄了、雁子往南飞师:是呀,落叶要归根、雁子要南飞,作者也想家了。那他看不见什么?生:父母、孩子、妻子师:站在凄凉的秋风中,作者见到的是秋风后面那不可见的家。那么,就请你把悲哀、思念-融入到你的朗读中吧。读:张籍的家在哪?在洛阳吗?有谁知道?生:交流张籍资料。(课件出示)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大家想一想,那时,诗人伫立在街头,看见漫天飞舞的黄叶,他的内心会怎样?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现诗人的心情吗?师:十年哪,那瑟瑟的秋风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再读。师:诗人难以回乡,愁肠百转,他纵有千言万语又该如何倾述呢?生:写家书。师:可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呀?他表达的是什么心情呢?欲作家书意万重。(板书:意万重)师:是呀,十年了,那是多少个日日夜夜呀?年迈的父母、翘首遥望的妻子、幼小的孩子,家中的一切一切,张籍只能把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同学们拿起笔来,把张籍想说的话写下来吧!(课件出示小练笔)师:我看同学们都写得差不多了,来哪个小张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读给大家听。(师生互动交流,生读完写句再读诗。)师:把我们所有的话加起来张籍觉得够吗?(不够)是呀,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这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让我们用朗读来表现“意万重”吧!齐读前两句。领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师:秋思,秋思,思还藏在哪里呢?(板书: 说不尽又开封)师:捎信人马上要走,所以匆忙之间-(指板书,生读:说不尽),因为意万重,所以-(指板书,生读:说不尽)3、师:我们再来看“封”字。“封”是什么意思?这里的意思是把信封上。那“开封”就是-“又开封”就是-把信合上,打开,又合上,又打开诗人为什么要重复这样的动作?4、师:(课件)我们来看一下这幅图。诗人张开手要从捎信人手中拿回家书,在要回这封信的同时,他会和捎信人说什么?5、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家书就是诗人与家人沟通的唯一渠道啊!这封价值抵千金的家书,作者怎能轻易的就把它发走啊。在发走之前,他怎能不又开封呢!读(课件: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6、他还会和捎信人说什么?7、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诗人年年想回去,却年年不得行!这封饱含着万重意的家书,作者怎能轻易的就把它发走啊。在发走之前,他怎能不又开封呢!读(课件: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8、他还会和捎信人说什么?9、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有多少话要问,有多少情要表达!这封分量沉甸甸的家书,作者怎能轻易的就把它发走啊。在发走之前,他怎能不又开封呢!读(课件: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师:张籍呀张籍你已经看了一遍又一遍,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四、回读,深化情感。师:是呀,小小的一封家书怎能承载一个游子浓浓的乡愁呢!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那他还带走了什么?生:带走了作者的心师:现在陪伴张籍的只有洛阳城里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就在张籍脑中诞生,这就是秋思(音乐响起)生读诗; 1、这一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呀!千百年都不会变,看,当年迈的母亲思念自己远在他乡的孩子时,她会轻轻的吟诵师诵读。2、当漂泊在外的游子疲惫、孤独的时候,她会轻轻吟诵生诵读。告诉远方的亲人,她虽身在他乡,却心在故乡。3、当独自在家的孩子想念远方的父母时,他会轻轻吟诵,齐诵秋思。用这首诗带去自己的思念。五、拓展升华。1、师:同学们这思乡怀亲又何止张籍而已。那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里。瞧,这是唐朝另一位诗人岑参的逢入京使,和张籍的这首诗比较着读读,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课件出示)2、学生自由读,交流。3.全班交流。4、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短短的时间就读出了这两首诗中共同的情愫思乡之情。是啊,张籍的思念是那封抵万金的家信,岑参的思念是一句淡淡的“平安”。就是这极平常、极平淡的事物、动作,却承载着一种不平常、不平淡的思念之情。难怪王安石会这样评价:“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六、总结。1、师: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也许今天你们还不能完全领会,但是孩子们你们终将长大,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牵挂。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向往。让我们再一次吟咏这首传世之作吧!2、配乐背诵。作业:1、将这首朴实的诗带到远方的亲人耳边,为他们背诵这首诗,寄托你的思念之情。2、课外阅读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你会发现“思念、乡愁”这种情感的另一种内涵!秋思教学设计2011-01-14 09:57 作者:吴桂贤 来源:原创 文字大小:【大】【中】【小】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之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