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导学案教师版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10171724 上传时间:2020-04-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 了解诗歌相关的文学常识及背景。(知识与能力)2. 反复诵读、疏通诗意。(知识与能力)3. 通过赏析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塑造的形象。(过程与方法)4. 反复吟咏,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重难点】1.通过赏析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塑造的形象。2.反复吟咏,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学习方法】诵读法,对话探讨法 ,多媒体演示法,学案导学法【教学课时】1课时【学习过程】第一段:自主学习一、导入新课 学习诗歌要知诗人诵诗文 -明诗意品诗句析手法悟诗情。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折柳赠人示送别之厚意,赠人红豆以表相思之情,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那么采莲相送,又包含了怎样的情意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非常优美的诗歌,涉江采芙蓉。二、文学常识介绍(学生自读,圈点勾画,提出疑问,知人论世。) 诗歌的知识:诗歌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就古典诗歌分为诗、词、曲。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时代:载于文选,因为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文选的编者题为“古诗”。依后人的研究,估计古诗十九首的时代大概不出于东汉后期数十年之间(约公元140年190年)。内容:大致是闺人怨别、游子怀乡、追求享乐等等,表达浓厚的感伤情绪。艺术特色:1、长于抒情;2、抒情中带有叙事,诗中主人公的形象更鲜明突出;3、善于运用比兴手法,映衬烘托;4、语言浅近自然,又异常精练,耐人寻味。评价: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刘勰文心雕龙)。“惊心动魄,一字千金”(钟嵘诗品)、 “千古五言之祖” (王世贞)。就其所达到的成就及其在诗歌创作上所产生的影响来看,它在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写作背景: 为了真切理解诗中抒发的情感,赏读这首诗有必要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诗创作于东汉桓帝、灵帝时,是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上层士流结党标榜,“窃选举、盗荣宠者不可胜数也,既获者贤己而遂往,羡慕者并驱而追之,悠悠皆是孰能不然者乎?”(徐干中论谴交)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士子为了谋求前程,只得奔走交游。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无罪无辜,而亡命是效”。然而往往一事无成,落得满腹牢骚和乡愁。三、自主预习检测,解答质疑。1.古诗十九首最早载于梁代 编的文选,它是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 首五言诗,它们并非一人一时之作,也不是一个有机构成的组诗。2. 刘勰评价它是:“ ”(文心雕龙)钟嵘评价它是“ , 。” (钟嵘诗品)四、吟诵诗文,整体感知。1、吟读:体会情味(1)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要求:a) 读准字音,并且声音要有起伏。b) 节奏比较自由。c) 读出一点古人的味道。朗读指导:五言诗的断句 :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本诗采用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2)提出要求,请一位学生按照要求吟读一遍。(教师范读)(3)全班齐读。2、译读:理解内容(方式: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展示讨论成果)一、要求:a)将古诗译为现代散文。b)尽量做到字句优美。c)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解释,即将有的字解释一下,把有的意思扩展一下,加入一些自己想象的画面和情感的词语。老师示范“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学生将剩下的部分翻译成现代散文。例如:我荡着一叶小舟,在蓝天碧水之间采摘那最美丽的荷花。江岸水泽之畔,还有数不清的芳香的兰草。小组展示,选择其中优秀的几篇,老师适当点评。译文:踏过江水去采芙蓉,美丽的水泽中长满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 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漫而又四野茫茫。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现代散文:采摘这美丽的芙蓉要赠送给谁呢?我日夜思念的人儿啊,他却在遥远的远方。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我魂牵梦绕的故乡。可是却只看到漫漫的长路和阻山隔水的浩浩云烟。我们之间情真意切却两地分离,也只有忧伤而抑郁地老去。第二段:合作学习一、 品诗句。小组讨论,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句诗?说出你喜欢的理由。1.诗歌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送芙蓉?芙蓉有什么含义?本诗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意象:芙蓉、兰泽、芳草,让人感觉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情感的单纯、美好。参考: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美好的。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例一,送别时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表惜别。例二,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芙蓉:又名荷花、莲花、芙蕖、菡萏等。(1)君子之花:荷花,又称莲花,古人也名之为藕花、芙蓉、菡萏、净友、芰荷等。以荷入文者,有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范,且已成定说。(2)爱情之花:以荷入诗者,有丁鹤年的采莲曲,“莲开花复水,莲谢藕在泥。不学青萍叶,随波东复西。朝采并蒂莲,暮绾同心结。不学杨柳枝,含颦送离别。”此以荷花喻爱情之坚贞真挚。(3)佳人之花:以荷入词者,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以荷花喻意境之静谧悠闲。由以上几例分析可以见出:荷花更多被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示一种圣洁、坚贞与宁静的意味。总结:本诗营造了一种_的意境。(双音节词语:雄奇壮阔、旷达开朗、苍凉悲壮、深邃沉郁、浓艳瑰丽、孤寂冷清、淡泊静谧、清新素雅、恬静优美、萧瑟凄凉、清幽高洁)这样的意境,意在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2、这首诗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的语句赏析。“涉江采芙蓉”和“采之欲遗谁?”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的表现手法。主人公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可是又能送给谁呢?这一朵朵美好的鲜花送不到远方的爱人那里!将人物放置在欢乐美好的背景中,抒写了独自怀远的忧伤,正是以乐衬哀的效果。 “涉江采芙蓉”和“还顾望旧乡”运用了以虚衬实(悬想)的表现手法。“涉江采芙蓉”和“还顾望旧乡”是两个空间的不同画面在同一时间的显现。只有在想象的情况下这种情况才会出现。这在诗歌里面我们叫它“悬想”法。是女子想象自己游历在外的丈夫在回头望故乡思念自己。其实这种方法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学过的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两句就是王维想象兄弟们思念自己,这种以虚衬实的方法更衬托出自己思念亲人的深切。3、这首诗给我们塑造出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通过哪些画面描写的(描绘出画面)?(明确:场景:低头采莲图、回望顾乡图。)明确:(1)首先,需要在反复朗读或者吟读中把握诗歌的情感,第二,要明白诗歌中描写了怎样一个形象,第三,这个形象是通过什么场景、事件、细节等来写的,第四,这首诗中流露的是什么情感。以“一采、一思;一望、一感”为画面描写了一个思念远游丈夫的少妇形象,妻子在采芙蓉时,思念在远道的丈夫,而这时,远方的丈夫也正在回望旧乡,思念着妻子。表达出故乡妻子思念远游丈夫的深切忧伤 ,也包含了远方游子深深地思乡之苦。答题总结:诗歌刻画了一个思念远游丈夫的思妇形象。诗中通过“采芙蓉”“芳草”描绘出一种欢乐的画面,在欢乐中主人公独“思远道”,流露出一种寂寞凄凉的孤苦相思之情。再和“还顾望旧乡”的远方游子相呼应,将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的思念之苦刻画得淋漓尽致。这首诗不但表现出故乡妻子思念远游丈夫的深切忧伤 ,也包含了远方游子深深地思乡之苦。人物形象分析题目的答题规范化:步骤一:概括形象特点步骤二: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从哪些场景、细节、画面来写)步骤三:指出形象意义二、读完这首诗,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找出诗中表达情感的词)(情感:忧伤)。这首诗不但表现出故乡妻子思念远游丈夫的深切忧伤 ,也包含了远方游子深深地思乡之苦。第三段 应用学习一、达标检测试着背诵这首诗。二、拓展延伸,链接高考。1、请回答下面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春怨(唐朝 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简析】以小见大。四句诗是典型的起承转合式结构。写她梦中去辽西和征夫相会。表现女主人公思夫之情的深切与缠绵,思夫而不得的种种懊恼与惆怅。这首诗间接借闺怨来反映征戍之苦。答: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深切思念征战在外的丈夫的思妇形象。通过写她梦中去辽西和征夫相会的场景,表现女主人公思夫之情的深切与缠绵,思夫而不得的种种懊恼与惆怅。这首诗间接借闺怨来反映征戍之苦。2、比较庭中有奇树和涉江采芙蓉的区别。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明确:相同点:主题相同表达的都是折芳赠送所思念的人而不得的痛苦。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前六句都是对花树的极力赞扬,最后两句表明了全诗的主题。意境高洁、清幽,含蓄不尽,余味悠长。不同点:一个是以芙蓉为寄托,以乐景衬哀情,末句感情哀伤不止。一首是以树为寄托物,末句自我安慰。3、合作探究(选做题)(1)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到底是男子还是女子,说说你的观点和依据。(生讨论,找代表发言)生1:是女子,因为只有女孩子才喜欢采一些花花草草,依据是“涉江采芙蓉”。生2:是男子,“还顾望旧乡”,古代只有男子才出来游历求学,女子一般不出远门,既然望故乡说明是远游,由此判断是男子。生3:前两句女子,后两句男子。从前四句和后四句关系来说。(2)2004年高考浙江卷中的诗歌鉴赏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菩萨蛮 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A.游子思归乡。【前为观点,后为理由】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B.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C.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小结:古诗十九首主要抒发了游子失志无成和相思别离之情,突出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真实的反映了东汉后期的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风貌。通过“读一首诗,懂一个人,品一份情”的方式来读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的“哀伤”和“美丽”。诗歌就像橄榄一样,越咀嚼越有味,希望同学们下去好好读,最好读出自己的感悟。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