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语言学培养方案.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10158070 上传时间:2020-04-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东师大语言学培养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华东师大语言学培养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华东师大语言学培养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硕士生培养方案(050102)一、 培养目标博士研究生培养能掌握并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改革开放、身心健康、具有本学科比较全面系统的知识、又对其中某一领域有精深研究的专门人才,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初步掌握第二门外国语,毕业后能独立从事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部分优秀生可以成为教学科研的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硕士研究生培养能掌握并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改革开放、身心健康、具有本学科比较全面的知识、又对其中某一领域有较深入研究的专门人才,掌握一门外国语,初步运用第二门外国语,毕业后能独立从事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二、 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 培养方式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采取导师负责制与集体指导相结合的方式。鼓励、支持和推动跨学科、跨专业的培养方式,在需要和可能的前提下,也可采取和国内外同行学者或学术单位联合培养的方式。要特别重视和加强对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博士生独立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的能力。课程由导师指定范围,学生自学为主,也可采取讲授、讲座、课堂讲座等方式。要严格进行考核,建立必要的筛选制度,确保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一般采取以导师指导为主,导师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在培养的过程中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讲授与讨论、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等多种方式。要注意因材施教,鼓励和发挥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专业需要,有计划地邀请校外专家来校讲学,或跨校选课,也可与兄弟院校、科研单位共同协作培养研究生。要严格进行考核,建立必要的筛选制度,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学习期限博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学习期限不超过6年。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学习期限不超过5年。在完成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对少数学业优秀的研究生,可申请提前毕业。三、 研究方向 理论语言学 汉语语言学 汉英对比语言学 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母语教学 翻译学 语言文字信息处理 社会语言学 语用学10. 病理语言学11. 传播语言学四、 课程设置与学分博士研究生(总学分不少于18学分)(一)必修课程1. 学位公共课(共7学分) 政治理论 3学分第一外语 4学分2. 学位专业课(共6学分)专书研读 3学分专题研究 3学分(二)选修课程(共4学分)1. 语言哲学 2学分2. 跨专业或跨学科课程 2学分(三)学术讲座(共1学分)1. 作学术讲演至少2次 1学分2. 参加学术讨论或聆听学术报告至少30次硕士研究生(总学分不少于35学分)(一)必修课程1. 学位公共课(共11学分)政治理论 3学分第一外语 5学分专业外语 1学分计算机应用 2学分2. 学位基础课(共9学分)普通语言学 3学分语用学 3学分专业论著选读 3学分3. 学位专业课(共6学分)专业基础研究 3学分专业理论与实践 3学分(二)选修课程(共6学分)1. 本专业课程 (共4学分)学科史 2学分学科方法论研究 2学分语言与文化 2学分2. 跨专业或跨学科课程 2学分(三)实践环节和科研训练(共3学分)1. 教学实践40学时或社会实践2周2学分2. 参加学术讨论或聆听学术报告30次1学分(四)补修课程本科阶段非中文、对外汉语、英语三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必须补修以下三门课程,只记成绩,不计学分。在第一学年内完成: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五)课程说明1. “专业论著选读”举例:国外语言学论文选读、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选读、翻译研究论文选读、语文教学论文选读、对外汉语教学论文选读、社会语言学论文选读、语用学论文选读、认知语言学论文选读等。2. “专业基础研究”举例:“汉英对比研究”、“翻译比较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教材研究”、“汉语语法研究”、“汉语语音研究”、“ 实验语音学研究”、“汉语词汇研究”、“ 修辞学研究”、“文体与风格研究”、语篇分析等。3. “专业理论与实践” 举例:“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学语文教学教法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语言调查方法与实践”等等。4. “学科史”举例:“中国语言学史”、“西方语言学史”、“汉外对比研究史”、“中国语文教育史”、“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史”、“中国翻译史”、“西方翻译史”、“汉籍外译史”、“中国修辞学史”等。5. 跨学科课程举例:“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传播学”、“虚拟文化”、“圣经研读”等。五、 学习要求与考核方式 课程学习要求与考核方式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至少应取得18学分,方可申请博士学位。考试或考核方式,可以采取学术报告、读书笔记、论文等多种形式。学位课程学习原则上安排在第一学年,其考试必须在博士学位论文开题前完成。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至少应取得35学分,方可申请硕士学位。跨专业入学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研究生需补修与本专业相关的3门本科课程,补修课程学分另计,但不计入总学分。考核分为考试与考查。必修课进行考试,选修课进行考试或考查。考试或考查可采取课堂考试和论文等多种形式。学位课程的考试和考查必须在学位论文开题前完成。 实践环节要求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实践内容包括教学实践(为本专科生授课、辅导、组织课堂讨论、批改作业、指导毕业论文等,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含留学生教学)、社会实践等。教学实践的工作量累计为40学时以上,社会实践时间不少于2周。达到规定者可给予2学分。实践环节一般不得免修。 科研训练与能力培养要求博士研究生应通过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或本人独立承担研究课题等科研活动,掌握科学研究的手段、方法和技能,提高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学术水平。提倡和鼓励在读研究生申请各种科研基金,加强科研训练。对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候选人和课题研究给予专项经费资助,激励博士研究生做出创造性的成果。鼓励硕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尽早进入有关课题的研究,学习科学研究的手段、方法和技能。在学期间应积极参加学术讨论和聆听学术报告,撰写有关摘要、笔记或报告。 科研成果数量要求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公开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篇(第一作者),方能提出学位申请。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公开发表(含录用)专业学术论文1篇(第一作者),方能提出学位申请。六、 中期考核和博士资格考试课程学习阶段完成后,博士研究生最迟须在入学后的第三个学期末之前、硕士研究生最迟须在入学后的第四个学期末之前,参加各院系组织的中期考核。中期考核办法参照“研究生中期考核规定”进行,内容包括对每个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践环节、科研能力训练和开题报告的准备进行全面审核。建立筛选机制,中期考核合格者方可继续攻读学位。博士研究生在进入学位论文写作前还须参加博士资格考试,内容为对学习和科研能力、成果的综合考察。方式可采用笔试、面试等多种形式。只有通过资格考试者方能进入论文写作阶段。七、 学位论文要求 论文选题研究生在撰写论文之前,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学位论文题目。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站在学科的前沿,具有开创性,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要有独创性的见解。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要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论文对所研究的问题要有新的见解。 论文开题在中期考核结束后进行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论证会。研究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撰写完整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包括课题研究的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内容框架、核心观点、创新环节、工作计划及相关的文献资料目录等。院系组织专家和指导小组进行考核,根据论文选题、研究内容和使用方法的创新程度,对相关学科领域当前国内外研究动态的把握程度,研究总体方案的可行程度,对拟解决问题和预期成果的学术及应用价值等四个方面按照等级作出评价。第一次开题不通过的研究生,允许其根据考核小组的意见进行修改,在1-2个月后再进行一次。要注意通过开题发掘“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潜在候选人。 论文撰写研究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应该定期向导师和指导小组作阶段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的结构、思路和观点。研究生和导师应对论文的最终质量共同负责。要增强论文的质量观念和精品意识,保证用于论文撰写的时间。博士研究生应不少于1.5年,硕士研究生应不少于1年。 论文评阅和答辩严格执行评阅与答辩程序,评阅与答辩均进行单项评分。完善对论文指导、评阅、答辩等工作的监控措施,排除各种非学术因素对论文审查、评阅和答辩工作的干扰,确保学位授予工作的学术水平和权威性、严肃性。八、 主要参考书目文献总目语言学理论部分 Humboldt, Wilhelm von, 1836, On Language: The Diversity of Human Language Structure on the Mental Development of Mankind(姚小平译, 1997) Saussure, Ferdinand de, 1916, Cours de Linguistique gnrale (高名凯译, 1980) Bloomfield, Leonard, 1933, Language (袁家骅、赵世开等译, 1980) Sapir, Edward, 1921, Language (陆卓元译, 1964) Jespersen, Otto, 1924, Philosophy of Grammar (何勇等译, 1988) Chomsky, Noam, 1995, The Minimalist Program Harris, Roy et al, 1997; 2001, Landmarks in Linguistic Thought, (I; II) Robins, R.H., 1967, A Short History of Linguistics OGrady, W. et al, 1987/1992/1996, Contemporary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10. Halliday, M.A.K., 1985,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11. Langacker, Ronald W., 1990, Concept, Image, and Symbol: The Cognitive Basis of Grammar12. Lakoff, George, 1987,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13. 徐通锵1997,语言论14. 潘文国2002, 字本位与汉语研究15. 李葆嘉2001,理论语言学:人文与科学的双重精神16. 刘大为2001,比喻、近喻与自喻汉语部分 马建忠1898,马氏文通 吕叔湘1941,中国文法要略 王力1943-44,中国语法理论 高名凯1946,汉语语法论 郭绍虞1985,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 吕叔湘1984,汉语语法论文集 陈望道1932,修辞学发凡 朱德熙1980,语法讲义 刘叔新1990,汉语描写词汇学10. 潘文国等1993,汉语的构词法研究1898-199011. 冯胜利1997,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12. 沈家煊1999,不对称和标记论13. 石毓智、李纳2001,汉语语法化的历程14. 王珏2001,现代汉语名词研究15. 叶军2001,汉语语句韵律的语法功能16. Chao, Yuen Ren, 1968,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吕叔湘节译1980)17. Chu, Chauncey C., 1998, A Discourse Grammar of Mandarin Chinese18. Yu, Ning, 1998,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A Perspective from Chinese汉英对比部分 林语堂1933,开明英文文法 吕叔湘1948,中国人学英语 张今、陈云清1981,英汉比较语法纲要 刘宓庆1992,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 潘文国1997/2002,汉英语对比纲要 许余龙1992,对比语言学概论 连淑能1993,英汉对比研究 杨自俭、李瑞华1990,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 赵世开1999,汉英对比语法论集10. Lado, Robert, 1957,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11. James, Carl, 1980, Contrastive Analysis 12. Krzeszowski, Tomasz P., 1990, Contrasting Languages汉英翻译部分 罗新璋编1984,翻译论集 谭载喜1991,西方翻译简史 陈福康1992/2000,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许渊冲1984,翻译的艺术 杨自俭、刘学云编1994,翻译新论 刘宓庆2001,翻译与语言哲学 吕俊2001,英汉翻译教程 许钧编1998,翻译思考录 Gentzler, Edwin, 1993/2002,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10. Steiner, George, 1975/1992/1998, After Babel11. Baker, Mona (ed.), 1998,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12. Venuti: Lawrance (ed.), 2000,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13. Hatim, Basil, 2001,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Translation14. Shuttleworth, Mark, 1997,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15. Munday, Jeremy, 2001,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 Applications语言与文化、社会、心理部分 罗常培1950语言与文化 桂诗春1993,新编心理语言学 游汝杰1990,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 陈建民1999,中国语言和中国社会 朱文俊2000,人类语言学论题研究 邢福义1990,文化语言学 Whorf, Benjamin Lee, 1956, Language, Thought and Reality (高一虹译, 2001) Jaworski, Adam (et al eds.), 1999, The Discourse Reader Duranti, Alessandro, 1997, Linguistic Anthropology10. Lin, Yutang, 1935/1939,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郝志东、沈益洪译1994)应用语言学与语言教学部分 Sweet, Henry, 1898, The Practical Study of Languages Jespersen, Otto, 1905, How to Teach a Foreign Language Corder, Pit, 1973, Introducing Applied Linguistics (上海外语学院 译1983) Davies, Alan, 1999, An Introduction to Applied Linguistics Mitchell, Rosamond & Florence Myles, 1998,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ories Howatt, A.P.R., 1984, A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张志公1993,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 吕必松1993,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盛炎1990,语言教学原理10. 章兼中1986,外语教学心理学11. T. Light (黎天睦)1987,现代外语教学法12. 李晓琪等2002,英语、日语、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学科研究13. 徐子亮2002,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认知理论研究14. 毛世桢、叶军2002,对外汉语教学语音测试研究其他部分 Ludlow, Peter (ed.), 1997, Readings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Frankfort-Nachmias, Chava & David Nachmis, 1992,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桂诗春、宁春岩 1997,语言学方法论 陈保亚1999,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 冯志伟1992,中文信息处理与汉语研究 侯敏1999, 计算语言学与汉语自动分析 哈平安、刘艳红1998,病理语言学 崔刚2002,失语症的语言学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