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版中考化学总复习(人教版)精讲精练:第1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10119100 上传时间:2020-04-1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版中考化学总复习(人教版)精讲精练:第1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3版中考化学总复习(人教版)精讲精练:第1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考标要求备考指津1.知道化学研究的对象,体会化学与人类发展进步的关系。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并能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3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本质区别,知道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4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伴随有能量的变化。5知道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6能识别并初步学会使用常见的化学仪器及使用仪器时注意事项。7初步学会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仪器的连接和洗涤等基本实验操作。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方法获取信息,学会书写探究活动报告。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断一直都是中考的热点,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往往通过生活中的变化、古诗词及成语中隐含的变化进行考查。题型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2给出物质的用途,判断物质的性质;给出新材料,根据材料的应用判断物质的性质。3化学实验中常见仪器的认识、使用及注意事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规范是近年学业水平考试的热点,难度一般不大。4加强对实验室规则、安全实验常识及事故处理方法的考查,更加注重对学生科学实验习惯和意外实验事故处理常识的考查。另外,以实验探究方式出现的综合题也成为主要考查的热点。考点梳理考点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化学的研究对象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2化学知识的发展和运用(1)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的研究,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基础。(2)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3)绿色化学的提出,使更多的化学生产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考点二、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本质区别宏观: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微观: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变,只是微粒间隔可能改变宏观:有其他物质生成;微观:构成物质的微粒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另一种物质的微粒外观特征状态、形状、大小的改变常伴随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举例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镁条燃烧、碱式碳酸铜分解区分依据有没有其他物质生成联系在化学变化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一定不发生化学变化考点三、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比较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测定方法通过眼、耳、鼻、手等感官或仪器测定只有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范围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等可燃性、不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助燃性、毒性等举例铁能导电是铁的物理性质;水的沸点为100是水的物理性质等蜡烛具有可燃性、铁易生锈、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等2.性质和变化的关系用途性质变化考点四、科学探究1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第一,提出问题;第二,建立假设;第三,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第四,获得结论;第五,交流评价。2实验观察基本方法(1)关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酸碱性等。(2)关注物质的变化如是否有发光、放热现象、是否有气体生成、是否有沉淀生成等。(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要对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述,并进行比较与分析,以得出可靠的结论。(4)能用化学语言对实验进行准确描述。(5)探究活动完成后,应认真写出探究报告。3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和状态;燃烧中,观察蜡烛的火焰;熄灭后,观察现象。4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1)过程(2)结论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多,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低。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的水雾比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的水雾多,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高。考点五、常用仪器进行化学实验必然要使用一些化学仪器,掌握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是正确、安全、快速地进行实验并获得可靠实验结果的前提。初中化学常用化学仪器可分为:考点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药品的取用(1)药品取用三原则“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节约原则: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液体一般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处理原则: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2)取用方法固体块状固体:用镊子夹取,操作要领是“一平、二竖、三慢立”(将试管平放,用镊子将块状固体放入试管中,然后慢慢地将试管竖起,使块状固体缓缓滑至试管底部,以防止打破试管底部)。粉末状固体:操作要领是“一斜、二送、三直立”(将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送入试管底部,然后将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落入底部)。液体操作要领是:取下瓶塞倒放桌,标签握在手心里,口口紧挨免外流,试管略倾便操作。2酒精灯的使用(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其中外焰部分燃烧充分,所以温度最高,加热时应把受热物质放在外焰部位。(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3)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不可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4)熄灭酒精灯时应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5)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碰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湿抹布盖灭,切忌用水冲。3给物质加热(1)加热玻璃仪器时,要把容器壁外的水擦干,以免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2)给试管中的物质加热时,应用试管夹,夹持时必须从试管底部向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3)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应注意: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等受热均匀后再固定加热。(4)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在试管均匀受热后,小心地对液体的中下部加热,并且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加热时试管与桌面约成45,这样可扩大受热面积;试管口不准对着任何人。4托盘天平的使用(1)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_g。(2)一般药品(如氯化钠)称量时,应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称量易潮解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3)称量前,将游码拨到标尺“零”处,调节平衡螺母到零点。(4)称量时,把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不能称量热的物质。(5)砝码用镊子夹取,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最后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平衡为止。(6)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5量筒的使用(1)量筒不能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2)根据量取液体的多少,选择合适的量筒。(3)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应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6连接仪器装置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1)连接仪器装置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先把玻璃管用水润湿,转动插入。连接玻璃管和乳胶管:先把玻璃管用水润湿,转动插入。在容器口塞橡皮塞:双手平拿,旋转塞紧,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方法:先将导管一端侵入水中,两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后,导管口形成一段水柱),则证明装置气密性好。如图所示:检查装置的气密性7玻璃仪器的洗涤(1)难溶物的洗涤可用洗涤剂或用热的纯碱溶液洗去油污,后用水冲洗。洗难溶性的碳酸盐和碱先用稀盐酸浸泡,后用大量的水冲洗。(2)洗净标准玻璃容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8化学实验操作中的意外事故及处理方法意外事故处理方法洒在桌面上的酒精燃烧立即用湿抹布盖灭浓酸、浓碱流到实验台上浓酸:加碳酸氢钠溶液用水冲洗用抹布擦干浓碱:加稀醋酸用水冲洗用抹布擦干浓酸、浓碱沾到皮肤或衣服上浓酸:大量水冲洗涂3%5%的NaHCO3溶液浓碱:用较多水冲洗涂稀硼酸溶液酸液或碱液溅到眼睛里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必要时请医生治疗,切不可用手揉眼睛水银(汞)洒在桌面上立即撒上硫粉,并打开排气扇自主测试1化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下列对化学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A减少化石燃料的直接利用,有助于节能减排、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B为减少白色污染,应停止使用塑料、化纤等合成材料C科学合理的使用食品添加剂,有助于改善食品品质、丰富食品营养成分D合成药物的研发和使用,有助于人类防病治病、保障人体健康2根据化学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下列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绿色化学的提出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元素周期表火的发现和利用ABCD3请你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绿色化学”是指与绿色植物有关的化学B化学在材料、能源、环境和生命科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C化学带给人类的既有益处也有害处D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4下列日常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燃放烟花B冰雪融化C西瓜榨汁D蔗糖溶解5下列实验只能反映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6在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中,下列物质的用途由化学性质决定的是()。A用活性炭除去冰箱内的异味B氮气用作保护气C用金属铜制作电线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7实验室有一瓶标签残缺的试剂可能是浓盐酸,有同学提出打开瓶塞观察。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猜想假设B收集证据C设计实验D得出结论8小明发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他的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B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C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D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9在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气体中各滴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发现只有滴入到呼出气体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得出的结论是()。A吸入的空气中不含CO2B呼出的气体全部是CO2CCO2在呼出气体中的含量比在吸入的空气中的含量高DO2在呼出气体中的含量比在吸入的空气中的含量高10需要垫上石棉网才能加热的仪器是()。11实验结束后,下列仪器的放置方法正确的是()。12下列与试管有关的操作或装置(试剂和酒精灯省略)的图示正确的是()。13化学实验过程中要规范操作,注意实验安全。下列有关做法中错误的是()。A洒在桌面上的酒精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或沙子扑灭B稀酸飞溅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小苏打溶液C点燃氢气前,一定要先检验氢气的纯度D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归类精析归类示例一化学研究的范畴及作用【例1】化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A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光电现象B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C生命有机体的形成及功能D矿产资源、地域分布和自然环境解析:A项属于物理学研究的内容;B项属于化学研究的内容;C项属于生物学研究的内容;D项属于地理学研究的内容。答案:B方法归纳解答此类题目应明确化学研究的任务、含义及范围,同时要求我们对其他学科领域有所了解。归类示例二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例2】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干了B铜在潮湿的空气中有绿色物质生成C花生米霉变了D银白色的镁条在空气中慢慢失去光泽解析: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干是水分的蒸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对;铜在潮湿的空气中有绿色物质生成是铜与氧气、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了碱式碳酸铜,所以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花生米霉变不能再吃,说明生成了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银白色的镁条在空气中慢慢失去光泽,是因为镁与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镁,所以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故选A。答案:A方法归纳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唯一依据是是否生成新物质。解题时要避免被题中描述的现象所迷惑,注意对变化本质的分析。归类示例三判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例3】自然界有一种“雷雨发庄稼”的现象,雷雨中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如下:空气中的氮气在放电条件下与氧气直接化合,生成无色且难溶于水的一氧化氮气体;一氧化氮常温下就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生成的硝酸随雨水淋洒到大地上,与土壤中的矿物作用,生成可溶于水的硝酸盐。请根据以上叙述填空:(1)一氧化氮的物理性质有(填写两条):_。(2)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解析:(1)分析题中信息可知,一氧化氮的物理性质有:无色、气体、难溶于水。(2)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硝酸,由此可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答案:(1)无色、气体、难溶于水(任选两条)(2)3NO2H2O=2HNO3NO方法归纳物质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判断的关键是看它们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另外还要注意文字描述上是否有“能”“易”“有”“可以”“会”等字眼,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区分是性质还是变化描述。归类示例四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例4】物质的用途和性质密切相关。下列用途主要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解析:氢气作高能燃料利用了氢气的可燃性这一化学性质。金刚石作装饰品,是利用它加工琢磨后有夺目光泽;铜能导电,可用作导线;活性炭有较好的吸附作用,可用于防毒面具等,它们都是利用其物理性质。答案:A方法归纳性质决定用途,根据用途来判断物质的性质时,关键是看用途中是否含有化学变化,不含化学变化,即利用的是物理性质;含化学变化,利用的是化学性质。归类示例五常用仪器的选择和使用【例5】选择仪器下方的字母填写在相应横线上:(1)用来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是_;(2)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_;(3)用作量度一定量液体体积的仪器是_;(4)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是_。解析:(1)胶头滴管用来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2)试管可直接加热;(3)用作量度一定量液体体积的是量筒;(4)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答案:(1)g(2)d(3)c(4)h方法归纳常用仪器的选择和使用是与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联系在一起的,如量取、滴加、加热、过滤、蒸发、洗涤等,只有熟悉了各种仪器的选择和使用,才能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归类示例六判断实验操作正误【例6】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解析:用胶头滴管向试管里滴加液体时,滴管要竖直悬在试管口0.5厘米处,不能伸入试管中。故C操作错误。答案:C方法归纳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正误直接影响实验结果。题目通常以图示形式来演示实验操作过程,解题时要注意仔细观察,找出错误之处。易错剖析易错点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区别【例1】下面是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A酒精能挥发B铁在潮湿的空气里生成铁锈C水沸腾变成水蒸气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填写序号,下同)。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解析:变化体现的是过程,性质则常用“能、易”等修饰。故A属于物理性质,B属于化学变化,C属于物理变化,D属于化学性质。答案:CD误区警示本题易错选A、B,错选的原因就是混淆变化和性质,误认为A为物理变化,B为化学性质。要判断某一叙述是物质的性质还是变化时,首先必须理解这两个概念,还要善于抓住关键性字词,叙述中有“能”“易”“难”“会”等词语时,往往叙述的是物质的性质。易错点二:实验数据的读取错误【例2】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放平稳后仰视液面读得数值为19 mL,倾倒部分液体后,又俯视液面,读得数值为10 mL。则该学生实际倾倒的液体体积是()。A9 mLB小于9 mLC大于9 mLD无法判断解析:正确的读法是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第一次仰视液体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9 mL,小于正确值;第二次俯视液体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0 mL,大于正确值,故倒出液体体积大于9 mL。答案:C误区警示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即“平视”。“俯视”读数偏大,“仰视”读数偏小。碰到此类题目最好是通过画图,将倒出液体前后两次读数的图画在一起就能直观地看出来。1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只有物理变化的是()。A粮食酿酒B米饭变馊C铁锅生锈D冰融化成水2.下列有关本次中考试卷用纸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白色B难溶于水C可燃性D易撕碎3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4人类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如利用沼气燃烧可以煮饭、炒菜等,请你举出两例利用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事例。_;_。5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中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正确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请回答下列操作的理由:(1)倾倒液体时,试剂瓶贴标签的一面要朝向手心处:_;(2)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不要将试管口朝向人:_;(3)探究铁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底部先放一些水:_。6.下列两组图示是初中化学课程中常用的仪器或实验装置,请按要求回答(1)(7)中的问题:(1)属于定量仪器的(填写一种仪器名称)如:托盘天平、_等;(2)用于取用药品的仪器(填写一种仪器名称)如:镊子、_等;(3)属于容器的仪器(填写一种仪器名称)如:试管、_等;(4)用于过滤的仪器是(填写所有需要的仪器名称)_。(5)图示A是实验室制备气体前必做的步骤,用文字表述为_。(6)B、C、D是三个与磷燃烧有关的实验,其实验目的分别是,如:B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请在C、D中任选一种作答)_。(7)用装置E能制取多种气体,若以EF组合可制取的气体是(写化学式)_;若以EG组合可制取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_。1通过化学学习,我们知道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请你分析下列四个选项中化学学科不涉及的研究领域是()。A开发新能源B合成新物质C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D防治环境污染2下列诗句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B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身若等闲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3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4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5正确的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很重要。(1)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收集到的氧气略显红色,可能的错误操作是_。(2)用水将pH试纸润湿后,再测某稀盐酸的pH,结果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3)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用量筒量取水时,视线俯视凹液面最低处(如图甲所示),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4)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称量氯化钠时(如图乙所示),称量的氯化钠的实际质量为_g。6下图是初中化学实验的几种常用仪器,请按要求填空。(1)仪器C的名称是_。在读取E中液体体积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最低处_。(2)进行过滤操作,除铁架台、A和D外,还需要用到上述仪器中的_(填序号)。配制质量分数一定的NaCl溶液,还必须补充的一种仪器是_。仪器D最常见的用途是_。7根据下图回答问题。(1)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通常采用图A的加热方法,即将试管倾斜成大约45角,其原因是_,避免采用图B的加热方法,原因是_。(2)图C或图D向试管中加入粉末状固体时,用长柄药匙或纸槽伸到试管底部,原因是_。(3)给试管里的液体药品加热,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原因是_。8老师在课堂上演示了如下3个有趣的实验:用坩埚钳夹持一小块石灰石,用酒精灯加热,2 min后把石灰石放入含有酚酞的蒸馏水中,酚酞溶液不变色。用坩埚钳夹持该石灰石,还用酒精灯加热,同时向灯焰上通入氧气,1 min后把石灰石再放入含有酚酞的蒸馏水中,酚酞溶液立即变成红色。向变红的酚酞溶液中逐滴滴加盐酸,酚酞溶液又变为无色。请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石灰石不具有受热分解的化学性质B实验中,在受热的条件下,石灰石没有发生化学变化C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在实验中,灯焰温度达不到石灰石分解的温度(2)通入氧气,能影响碳酸钙分解反应的原因,正确的是()。A氧气能降低碳酸钙分解所需的温度B氧气能改变碳酸钙的性质C氧气是碳酸钙分解反应的催化剂D增加了单位时间内酒精分子与氧分子发生有效碰撞的次数,提高了灯焰温度(3)在初中阶段,涉及的物质的化学性质主要有:A可燃性;B.热稳定性;C.酸性;D.碱性;E.金属活动性;F.非金属活动性。在上述变化中,酒精表现出的化学性质是(填代号,下同)_;盐酸表现出的化学性质是_。(4)写出上述实验中发生的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9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下列图示回答问题。(1)根据图1回答:写出a的名称_;在连接c和d时,使d较易插入c中的措施是_。(2)采用图2所示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之一是_。(3)利用图3装置(夹持装置未画出)能进行的实验是_。A用高锰酸钾制氧气B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制二氧化碳C用锌与稀硫酸制氢气D用双氧水与二氧化锰制氧气(4)图3中的气体发生装置虽然简单,操作方便,但无法控制反应速率。请从图4中选取_(选填序号)与图1中a组装成新的气体发生装置,以达到控制反应速率的目的。10人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但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呢?为了证实这个问题,有人采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1)人吸气时,应将活塞A_(填“打开”或“关闭”,下同),活塞B_。(2)人呼气时,应将活塞A_,活塞B_,此时可观察到瓶内的现象是_。(3)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_;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_。将上述操作反复进行,能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的代谢产物。11酒精灯是实验室中常用的加热仪器,某小组同学对酒精灯火焰温度进行如下探究。()定性研究:甲同学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酒精灯火焰中,12 s后取出,观察到位于外焰的部分明显炭化。(1)写出碳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2)由上述现象得出结论:外焰温度最高,你认为原因是_。()定量研究:乙和丙同学在老师指导下,分别利用高温传感器测得酒精灯各层火焰平均温度如下表。火焰层平均温度/乙丙焰心432598内焰666783外焰520667(3)由上表得出结论:_(填“焰心”“内焰”或“外焰”)温度最高。()交流反思:不仅酒精灯的各层火焰温度不同,而且同层火焰温度也有差异。(4)造成乙、丙两同学所测相同火焰层温度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写出两点即可):_;_。参考答案导学必备知识自主测试1B2.D3.A4.A5.B6.B7.C8.B9.C10.C11.D12.B13.D品鉴经典考题1D解析:冰融化成水只是状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2C解析: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物质在燃烧的过程中,才能表现出其具有可燃性。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3A解析:浓硫酸稀释方法:将浓硫酸沿着容器壁慢慢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A正确;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故B错;胶头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更不能倾斜,要竖直悬空滴加,故C错;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试管要倾斜,故D错。故选A。4答案:蜡烛照明;火力发电;燃烧煤取暖等。(回答两项即可)解析:利用化学反应获取能量,可以是光能、热能、电能等。蜡烛照明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火力发电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燃烧煤取暖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5答案:(1)防止药液流下腐蚀标签(2)防止液体喷出伤人(3)防止灼热的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其他合理的说法均可)解析:(1)如果标签不朝向手心,试剂瓶口残留的药品流下会腐蚀标签;(2)给液体药品加热时,液体沸腾容易溅出,如果试管口朝着人可能会引起烫伤;(3)如果集气瓶底不放少量水或细沙,灼热的生成物直接与集气瓶底接触会导致集气瓶底炸裂。6答案:(1)量筒(2)药匙(或胶头滴管)(3)烧杯(或集气瓶)(4)带铁圈的铁架台(或只答铁架台也可)、漏斗、烧杯、玻璃棒(5)检查装置的气密性(6)C探究燃烧的条件(或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7)O2或CO2Zn2HCl=ZnCl2H2或ZnH2SO4=ZnSO4H2解析:(1)属于定量仪器的是托盘天平、量筒;(2)取用药品的仪器是胶头滴管、药匙、镊子;(3)属于容器的是试管、烧杯、集气瓶;(4)过滤所需的仪器有带铁圈的铁架台(或只答铁架台也可)、漏斗、烧杯、玻璃棒;(5)图示A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6)图示C探究燃烧的条件、图示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7)图示E适用于液体与固体反应不需要加热制取气体,图示F是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图示G是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O2和CO2的密度都比空气的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且制取时都不需要加热,故O2和CO2可以用E和F制取,氢气密度比空气小可以用E和G制取,制取氢气可以用锌粒与稀盐酸或锌粒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2HCl=ZnCl2H2或ZnH2SO4=ZnSO4H2。研习预测试题1C2B铁杵磨成针只是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3D称量物和砝码放反了,且氢氧化钠具有强烈腐蚀性,不能放在纸上称量,应放在玻璃器皿里称量。4A稀盐酸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无法证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5答案:(1)试管口没有放一小团棉花(2)偏大(3)偏大(4)12解析:(1)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收集到的氧气略显红色是由于试管口没有放一团棉花;(2)用水将pH试纸润湿,相当于把盐酸稀释了,使测得的结果偏大;(3)用量筒量取水时,视线俯视凹液面最低处,所量取的水偏少,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4)依据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即15 g氯化钠的质量3 g,故氯化钠的质量为12 g。6答案:(1)酒精灯保持水平(2)B托盘天平(或天平)搅拌解析:(1)仪器C是酒精灯;量筒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2)过滤用到铁架台、烧杯、漏斗和玻璃棒;配制质量分数一定的NaCl溶液用到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量筒;玻璃棒常用来搅拌。7答案:(1)增大受热面积,有利于液体回流防止试管底部温度过高,出现暴沸喷出(2)防止粉末状药品沾在试管内壁上或可使药品集中在试管底部(3)液体太多,加热时容易喷出解析:(1)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试管倾斜约为45角,可增大受热面积,有利于液体的流动,受热均匀;若试管竖直加热,则受热面积小,试管底部温度过高,会造成液体飞溅;(2)用药匙或纸槽将粉末状固体送入试管底部,以防粉末状药品沾在管壁上或使药品均匀铺在管底;(3)液体超过1/3,加热时容易沸腾而喷出。8答案:(1)A(2)D(3)AC(4)CaCO3CaOCO2CaOH2O=Ca(OH)2Ca(OH)22HCl=CaCl22H2O解析:实验用酒精灯加热石灰石,石灰石没有发生分解是由于温度达不到石灰石分解的温度;通入氧气,提高了酒精灯火焰的温度,使石灰石分解了,但氧气不能降低碳酸钙分解所需的温度,也不能改变其性质,更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酒精燃烧是化学变化,体现了酒精的可燃性这一化学性质;向变红的溶液中滴加盐酸,红色消失是由于盐酸与氢氧化钙发生了化学反应,体现了其酸性这一化学性质。9答案:(1)试管将导管用水湿润(2)试管底部破裂(3)CD(4)C解析:(1)a的名称为试管;在连接玻璃导管与橡皮塞时,应先将导管用水湿润,使玻璃导管较易插入橡皮塞中;(2)橡皮塞与试管这样连接会压破试管底部;(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4)针筒可以控制液体的流速从而控制反应速率。10答案:(1)打开关闭(2)关闭打开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除去吸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验证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解析:由于人吸入的空气中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当呼气时,会随呼出的气体排出来,因此无论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是否有二氧化碳,多次向澄清石灰水中呼气时,都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为了排除吸入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干扰,需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除去,这时若人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来自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11答案:(1)CO2CO2(2)外焰与空气(氧气)接触更充分(3)内焰(4)酒精浓度露出酒精灯的灯芯长度(其他合理答案也可)解析:(1)碳完全燃烧生成CO2;(2)外焰与空气充分接触,燃烧更充分,放出热量多,故外焰温度最高;(3)由表中火焰层的平均温度可知,内焰温度最高;(4)造成乙、丙两同学所测相同火焰层温度差异可能是酒精浓度、露出酒精灯的灯芯长度不同导致。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