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4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10031749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4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4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4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4阅读下面各篇文章,完成文后试题,每题5分,共100分。(一) “欧洲老鼠”计划老鼠不仅有99的基因和人类相似,而且在胚胎发育、疾病类型甚至行为上都和人类有可比之处。科学家开始一项耗资1亿英镑的计划:培育不计其数的转基因老鼠。这项计划的目标是在老鼠身上造出糖尿病、心脏痛、癌症及精神病等人类主要疾病,揭示上述疾病的遗传根源和环境基础,找到新药物和新疗法。这项计划的协调人维斯特教授说:“欧盟已经认识到老鼠遗传研究之中的无穷潜力。”“欧洲老鼠”计划是三年前完成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后续。那项耗费巨资的DNA排序计划揭示了人体两万种基因的构成。但是,科学家目前仍然不知道其中一半基因的作用或者这些基因能制造哪些蛋白质。 科学家承认,老鼠和人类如此相似的事实的确令人惊讶。医学研究委员会遗传学分部的布朗博士说:“表面看人类和老鼠显然没什么可比性,但其实它们像我们一样常常生病,而且显示出同样的症状。”在一个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类似的计划之下,构成老鼠基因组的两万种基因都已经排出序列。“欧洲老鼠”计划将使用一种称作“黑六品系”的老鼠。这类老鼠已经广泛用于实验室,而且完全出自同系交配。每只雄鼠都是其他雄性“黑六”的克隆,每只雌鼠也都是其他雌性“黑六”的克隆。参加“欧洲老鼠”计划的科学家将从这些“黑六”中提取胚胎,消除或改变其中一种基因,再把经过遗传改性的胚胎放回雌鼠子宫,创造一个每名成员体内都有一个变异基因的新种群。科学家将对“黑六”体内的两万种基因重复这个过程。剑桥生物信息科学研究所的伯尼博士说:“最后,这就将使我们得到两万种老鼠,而且毒种体内都有一个变异基因。”然后,科学家将现察这些基因变异对每种老鼠的外观和行为产生哪些影响。这样,他们就能发现每种基因有什么作用,由此了解相应的人类基因。科学家还希望弄清不冈同的基因组合对不同的人有哪些影响。人类的主要疾病不是由一种基因而是由多种基因共同作用形成的,这之中还有环境因素。 1下列对“欧盟已经认识到老鼠遗传研究之中的无穷潜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鼠遗传研究将揭示人类主要疾病的遗传根源和环境基础。 B老鼠遗传研究将找到人类主要疾病的新药物和新疗法。 C老鼠遗传研究将排出构成老鼠基因组两万种基因的序列。 D老鼠遗传研究将弄清不同的人类基因组合对不同的人的影响。 2根据文中提供的倌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欧洲老鼠”计划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后续,它将消除人类疾病,延长人类寿命。 B如果“欧洲老鼠”计划能使科学家知道人体两万种基因的作用,就能提高人类智力。 C如果能够发现“黑六”体内每种基因的作用,相应的人类基因的作用就能得以了解。 D“欧洲老鼠”计划的研究和实施将极大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提高人类的生命质量。 答案:1C 2C(二) 生物发光的奥秘说到生物世界里的发光现象,人们首先会想到萤火虫,但是除了这种昆虫外,还有许多生物也能发光,人们发现,不同的生物会发出不同绿色的光来,所有的植物在阳光照射后都会发出一种很暗淡的红光,微生物一般都会发生淡淡的蓝光或浅绿光,某些昆虫会发出黄光。仔细地划分一下,生物发光可分两类:一类是被动发光,如植物,那些微弱的红光不过是没能参与光合作用的多余的光,这种光对植物是否有着生物学上的意义目前还是个谜,但一般的看法是这种光无意义,就像涂有荧光物质的材料经强光照射后再置于黑暗中发光那样;另一类是主动发光,尽管有一些主动发光的意义目前还未全部认识清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绝大多较生物的主动发光是有用途的。光是一种能量,主动发光是对能量的一种消耗。生物的生存策略有一个最基本的共同点,那就是在维持生命的正常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去节省能量,因此主动发光必定是主动受光生物生存的一个重要手段1885年,杜堡伊斯在实验室里提取出萤火虫的荧光素和荧光素酶,指出萤火虫的发光是一种化学反应,后来,科学家们又得到了荧光素酶的基因。经过科学家们的研究,萤火虫的发光原理被完全弄清楚了。我们知道,化学发光的物质有两种能态,即基态和激发态,前者能级低而后者能级很高。一般地说,在激发态时分子有很高并且不稳定的能量,它们很容易释放能量重新回到基态,当能量以光子形式释放时,我们就看到了生物发光,如果我们企图使一个物体发光,我们只需要的它足够的能量使它从基态变成激发态就行了。但生物要发光则需要体内的酶来参与,酶是一种催化剂,并且是高效率的催化剂。它可以促使化学反应的发生,给发光物质提供能量,且能保证消耗的能量尽量少而发光强度尽可能高。在萤火虫体内,ATP(三清腺酸苷)水解产生能量提供给荧光素而发生氧化反应,每分解一个ATP氧化一个荧光素就会有一个光子产生,从而发出光来。目前已知,绝大多数的生物发光机制是这种模式。不过在发光的腔肠动物那里,荧光素则换成了光蛋白,如常见发光水母的绿荧光蛋白,这些绿荧光蛋白与钙或铁离子结合发生反应从而发出光来。1.根据文意,下列对“生物发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生物发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意义的被动发光,一类是具有意义的主动发光B. 生物发光指的是生物在激发状态时因能量释放而形成的一种发光现象。C生物发光是一种化学发光现象,它只有在两种能态同时出现的情况下才能产生。D生物发光在发光的腔肠动物那里也需要通过发生化学反应来提供能量。答案为D。A“这种光对植物是否有着生物学上的意义目前还是个谜”,并不能断定它是“无意义的被动发光”。B只是生物发光的一类情况。C“同时出现的情况下才能产生”是无中生有。2.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由于植物吸收的光部分未参与光合作用,因此有些植物只能发出暗淡的红光。B.因为杜堡伊斯找到荧光素酶的基因,才使得萤火虫的发光原理被完全弄清楚。C.科学家在分析物质的化学发光原理时,一般认为在激发态时分子横亘容易释放很高且不稳定的能量然后重新回到基态。D.被动发光的生物拥有更多的基态,主动发光的生物拥有更多的激发态。答案为C。A.因果关系不成立。B“后来,科学家们又得到了荧光素酶的基因。经过科学家们的研究”“才使得萤火虫的发光原理被完全弄清楚。”D“基态和激发态,前者能级低而后者能级很高”,可见,文中“基态”和“激发态”不是以多少来衡量,而是以“能级”的高低来衡量。3.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只要一个ATP和一个荧光素发生氧化反应,萤火虫体内就会有一个光子产生。B.生物之所以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是因为体内拥有荧光素或光蛋白。C.生物发光需要体内的酶来参与,生物体内的酶越多,发出的光越强。反之亦然。D.荧火虫发光原理的揭示,为人类开发利用高效节能的新光源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答案为D。(三) 地球气候成因新说19971998年,南美西海岸发生无法预报的海流循环,导致沿岸海水的温度大幅上升,引起气候非典型的破坏性剧变,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这种现象促使科学家开始专心致志的研究“海洋大气层”原理。水的密度是空气的800倍,水的热容量是空气的4倍。3米厚的海洋的热容量等于整个大气层的热容量。但是,大气层能量变换的速度是海洋能量变换的数倍。在“海洋一大气层”系,海洋是惯性媒质,变化缓慢,大气层则变化多端,其全球的稳定性依靠海洋来保持。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全球气候的形成上,世界洋水域起着重要作用。人们根据世界洋水域双层(表层和深层)循环原则,开始研究“全球海洋输送”理论。北大西洋是海洋多层循环最活跃的地区,那里就像“锁孔”,钥匙在里面转动,造成地球上气候的不稳定。北半球气候最近10年的变化完全符合“全球海洋输送”理论。科学家承认,目前在海洋洋流循环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无法回答,但已经清楚的是,世界洋水域对大气层的热力和动力状态的影响,远远超过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的影响。为了填补“海洋大气层”原理方面的知识空白,世界气象组织推出一项名为“阿尔戈斯”的国际研究方案。这项方案包括建立一个全球海洋观察网,使用漂流浮标监视海水的变化。漂流浮标分布在世界各地海域,上面安装有测量海水温度和盐度的传感仪。科学家认为,正是海水的温度和盐度这两个因素影响着大气层。浮标在指定水域的海平面固定后,同卫星取样联系。然后,浮标用自身携带的水泵吸入海水,潜至2000米深处后,压力仪发出指令停止下潜,浮标开始在海流中攻集信怠。10天后浮标浮出海面,将收集到的信息发送给在轨道上运行的卫星。发送完毕后,浮标重新下潜,进入下一个探测周期,与此同时,卫星把接受到的信息发送到气象中心供研究人员分析研究。这项研究已经取得初步结论: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的热带海洋水城急剧变暖,上面的大气层也相应开始变暖。 今天,世界各地海域共有3000个漂流浮标在日夜工作。科学家希望利用得到的资,最终绘制“海洋气象图”。1、从原文看,下列对“阿尔戈斯”方案相关内容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有3000个随洋流上下浮动的浮标组成全球海洋观察网,监测海水变化。 B、用装有海水温度和盐度传感仪的浮标,在深海海流中收集相关信息。 C、用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接受浮标采集的信息,控制浮标工作的全过程。 D、分析和研究浮标探明的深层海水热容量的信息,绘制“海洋气象图”。答案:B (A选项中提到3000这个数字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在文中主要是指今天科学家在世界海域中所投放的漂流浮标数目,它并不属于“阿尔戈斯”方案。C选项中卫星是用来收集信息的,不能控制浮标的工作,这可以从文章倒数第二段了解到。D选项我们从文章最后一句话可知,绘制海洋气象图是科学家的一个愿景,也不属于这个方案。这道题就是典型的选项与文章比照出结果。)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海水温度的变化速度远远低于大气温度的变化速度,原因是海水密度远远大于大气密度。 B、在“海洋大气层”系里,海洋被动而大气层主动,海洋变化缓慢,大气层则变化多端。 C、活跃的循环洋流像一把钥匙,在北大西洋这一“锁孔”中转动,导致北半球气候的不稳定。 D、海洋洋流的温度和盐度,改变了大气层的热力状态和动力状态,从而影响地球气候的形成。答案:B (A选项相关文句在第二段第一行可以找到,C选项可以在文章第三段中找到,D选项可以在文章第四段最后一行中找到。B选项主要看文章的第二段,根据常识我们也应当了解,海洋在与大气层的关系中怎么可能仅仅是被动呢?它们应当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这道题难度系数并不高,还是考查选项与文章相关文句比照。)3、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海洋大气层”原理,陆地上大面积水域的热容量,对周边地区的气温也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 B、依据“全球海洋输送”理论,重新调空热带海洋洋流的流向,将有可能在全球范围没形成宜人的气候。 C、关注北大西洋这一“锁孔:,人们就可以有效地预报地球的气候变化,从而避免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 D、“阿尔戈斯”方案可以解决海流循环无法预报的难题,如利用这一成果,将有可能消除厄尔尼诺现象。答案:A (B选项调控热带海洋洋流本身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C选项人们也无法因为关注“锁孔”而达到预报全球气候变化。D选项“阿尔戈斯”方案只是科学家对未来气候推测提供一条依据,不可能就此消除厄尔尼诺现象。)(四) 科学家培育出缩氨酸分子美国科学家筛选培育出了能与特定半导体材料结合的缩氨酸分子。在此基础上可望用缩氨酸及蛋白质分子选择、运送纳米级的半导体晶体并按需要组装成微型电子元件,用于制造体积更小、功能更强的电子设备。目前制造微型电子元件的方法一般是从大块的半导体材料上切割下所需的原料,然后在上面刻蚀出电路。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安杰拉贝尔彻等人最近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的新研究成果使制造更复杂、更精密的电子元件成为可能。科学家已经掌握了制造半导体纳米晶体的技术。半导体纳米晶体是一种分子团,仅有几纳米大小,比目前微电路中使用的晶体管小得多。一块纳米晶体能够充当一个开关或一个存储单元,将它们组合起来就能制造出电子元件。但纳米晶体比细菌还小,如何对它们进行挑选、传送和拼装等操作呢?在生命体中,有时候一个细胞会发送出一个小型分子团,蛋白质则像“交通工具”一样将其运送到另一个细胞。科学家想,如果给蛋白质装备能选择不同半导体材料的分子,就可利用这一原理对半导体纳米晶体进行操作。贝尔彻等人通过化学反应随机产生了约10亿种不同的缩氨酸分子,从中筛选出了那些能与半导体材料表面结合的分子,然后对这些分子进行结构改造,使其与半导体的亲和力更强。经过5轮筛选和培育,他们已经获得了能与镓砷半导体紧密结合而不与硅等其他材料结合的缩氨酸分子。理论上,将这种缩氨酸分子与蛋白质结合,就能从半导体材料“仓库”中挑选出镓砷纳米晶体,运送到“建筑工地”,添加在未完成的“建筑物”上。如果进一步筛选出与其他半导体材料或掺杂剂结合的缩氨酸分子,就能组成一支完整的“施工队”,从事微电子元件的组装工作。不过专家表示,这一技术离实用化尚有相当长的距离。1.对缩氨酸分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可通过化学反应随机产生,品种繁多,目前已有十亿种左右。B、有的缩氨酸分子能与半导体纳米晶体表面结合,但不同的缩氨酸分子所能结合的对象并不相同。C、具有与半导体纳米晶体结合能力的缩氨酸分子还需进行培育,才能取得更好的结合效果。D、各种缩氨酸分子以及各种半导体纳米晶体,构成了微电子元件,用于制造体积更小、更强的电子设备。答案:D(第一段指出:缩氨酸分子的主要职能是“选择、运送纳米级的半导体晶体并按需要组成微型电子元件”,自身并不参与构成微电子元件,故D项错误)2.制造体积更小、功能更强的微型电子元件,今后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A、掌握制造半导体纳米晶体的技术。B、对半导体纳米晶体进行挑选、传送和拼装。C、产生、筛选并培育各种不同的适应需要的缩氨酸分子。D、将某种缩氨酸分子与蛋白质结合,使之能选择、运送纳米级半导体晶体。答案:B(第三段指出:“科学家已经掌握了制造半导体纳米晶体的技术”,可见A项不是今后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该段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纳米晶体比细菌还小,如何对它们进行挑选、传送和拼装等操作呢?”B项所表现的正是这个问题,C、D项俱从属于B,故B项正确)3.对末段中画线的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一个微电子元件由多种纳米级半导体晶体以及掺杂剂构成。B、在10亿多种缩氨酸分子当中,还需进一步筛选并培育出能与其他纳米晶体以及掺杂剂结合的缩氨酸分子。C、微电子元件中有多少种纳米晶体和掺杂剂;就需要有多少种能与它们结合的缩氨酸分子。D、组装微电子元件时,依靠施工队伍中各缩氨酸分子的合力,共同安装一个个的纳米晶体,直到最后结束。答案:D(末段画线句所表示的意思是,“施工队”里应具有各种职能的缩氨酸分子,能够承担筛选、传送和拼装各种半导体纳米晶体的责任,而不是说任何一个纳米晶体都需要所有的缩氨酸分子共同来安装,故D项错误)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制造更复杂、更精密的微型电子元件是一门跨学科的技术,需要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的综合。B、纳米晶体制造、缩氨酸筛选和培育等技术已经为人们所掌握,更复杂、更精密的微型电子元件已指日可待。C、利用缩氨酸分子选择、运送纳米晶体是制造更复杂、更精密的微型电子元件惟一可行的方法。D、当代生产制造技术已能在分子之间发挥作用,通过分子与分子的组合制造新的产品。答案:A(如第一段所说,目前科学家仅是“培育出了能与特定半导体材料结合的缩氨酸分子”,而半导体纳米晶体材料很多,科学家们远未能筛选和培育出能与它们结合的各种缩氨酸分子,许多事情还处于设想阶段,故B项错误;利用缩氨酸分子选择、运送纳米晶体仅是设想的制造微型电子元件的一种方法,“惟一”说在文中没有根据,故C项错误;缩氨酸分子自身并不是新电子产品的构成部分,故D项错误)(五) 德用激光捕捉观察到原子德国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利用激光首次成功地捕捉并观察到原子,这一重要成果有望用于制造量子计算机。这项实验结果是由该研究所格哈德雷姆普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发现的。在此之前,科学家虽然能捕捉和观察带电荷的原子即离子,但对中性原子则无法控制和观察。这是因为控制原子的过程非常困难,温度升高千分之一都会导致实验失败。德国科学家在实验中将温度控制在近乎绝对零度(零下27315摄氏度)。设想在此温度下,实验的铷原子在激光作用下进行能量交换,向上跃迁到原子轨道的最高点,然后受重力场作用又回落,持续上下,进入所谓的振动器状态。科学家在这个实验系统中设置了两个相距仅0.1毫米的平行镜子,用微弱的激光通过镜面夹缝射入铷原子系统。根据光的波粒两相性,激光既可以看成是波又可以看成是粒子,因此微弱的激光相当于是光子的作用。利用激光器自动开关提高光子的打击强度,这样就能控制原子处于振动器状态。虽然原子滞留的时间非常短,只有0.2秒,但科学家已经能够实时观察到原子的振动。令科学家惊讶的是,实际观察的结果与计算机模拟原子的振动非常一致。雷姆普教授认为,这一实验结果在理论和实践上有许多应用。理论上有了一种全新的显微检测办法,可以跟踪一个孤立原子的运动;实践上可用于未来量子信息的加工。德国科学家准备由此设计一种“光子枪”,它能够按点发射光量子,将它装在计算机里,可以实现量子比特的信息传递。据雷姆普教授介绍。除他领导的课题组外,美国加州的一个课题组也获得类似的结果,这两个课题组在研究量子光学原理方面正齐头并进。1、文中画线处“捕捉”一词的意思是()A、俘获原子,使原子不再回到原来位置B、捆绑原子,使原子不再活动C、驾驭原子,使原子按试验要求活动D、控制原子,使原子作持续上下活动答案:D(本题考查对词义的理解。科技文中的词语,其意义往往与一般交际场合有所不同,而表现为一个科学概念。“捕捉”,现代汉语词典就释为“捉”,选项中“俘获”“捆绑”即由此而来,但都不是该词语在本文中的意思。对照文章,“捕捉”实际上与“控制”是同义语,而“控制”的目的又不是使原子不再活动,而是使原子持续上下,进入所谓的振动器状态,因而D项是正确项,A、B错误,C项则显得模糊不清。理解词义不可望文生义,务须根据文章明确其科学内涵)2、对“所谓的振动器状态”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原子随着振动器的振动而上下运动。B、原子在光子的打击和重力场作用下持续跃迁回落。C、原子处于振动器状态的时间就是可供观察的滞留时间D、原子处于振动器状态的时间非常短暂。答案:A(本题考查对运用了一定修辞手法的语义的理解。“振动器状态”前有“所谓”二字,意味着“振动器状态”,也不能只从字面去理解,A项是错误的。对照第二段文字,“所谓的振动器状态”实际上是指“跃迁”“回落”,“不断上下”,而能量来自于“激光”和“重力场”作用,因而B项正确。第三段中说:“虽然原子滞留的时间非常短,只有0.2秒,但科学家已经能够实时观察到原子的振动”,这里把“滞留”与“振动”联系起来,表明“振动”就是动态的“滞留”,而其时间很短,因而C、D项也都是正确的)3、从文章来看,捕捉原子的过程非常困难,其中最困难的是()A、要选择好试验的原子对象,一般是铷原子B、应有的温度必须受到绝对控制,不得升高或降低C、光子要有巨大能量,保持足够的打击强度D、原子滞留时间只有02秒,要确保及时观察答案:B(本题考查对文义的理解。A、B、C、D四项都是捕捉并观察原子应注意的问题,但何者最难?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第二段,在指出“控制原子的过程非常困难”之后,紧接着讲的就是“温度升高千分之一会导致实验失败”,后面又具体提到温度的问题,可见答案应该是B)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使对原子的观察更充分,必须努力延长原子滞留的时间。B、原子观察与离子观察都是对于原子的观察,但前者意义和作用更大。C、捕捉观察原子这一成果可能使计算机更新换代,实现量子比特的信息传递。D、捕捉观察到原子提供了全新的显微观测办法,可以跟踪一个孤立原子的运动。答案:C(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而关键还在于对承载信息的有关文句的理解。第三段中说:“虽然原子滞留的时间非常短,只有0.2秒,但科学家已经能够实时观察到原子的振动”,可见不存在要延长原子滞留时间的问题,A项错误;文章指出了原子观察意义和作用很大,但在这方面看不出与离子观察的比较,只能理解为各有意义和作用,B项错误;第四段说:这一实验结果使得“理论上有一种全新的显微检测办法,可以跟踪一个孤立原子的运动”,“理论”不等于实践,D项错误)(六) 植物的嗅觉之迷 王安石曾赋诗咏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在这里,当白梅和落雪引起人们视觉上的混淆时,发挥重要辨别作用的就是嗅觉。人类能够识别和记忆大约1万种不同的气味,其生理机制却一直是个谜。为此,许多科学家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以求找到解开奇妙的嗅觉世界之谜的钥匙。 在嗅觉的早期研究中,气味的识别,一般被认为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1977年,科学家发现这种受体存在于嗅觉神经元伸入鼻腔黏膜的嗅纤毛上。一旦将这些嗅纤毛移除,嗅觉能力也将随之丧失。这说明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 但是,气味分子又是如何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呢?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发现,当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结合后,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经过属于GTP蛋白(通称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复杂作用,转变为电信号后,便沿着嗅觉神经开始一场接力跑。这些信号先从鼻腔进入颅内,最后被传至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在那里它们被翻译成特定的嗅觉信息,即被人们感知。这就是阿克塞尔和巴克为我们描述的完整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 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科学家就发现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路,而且前人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也暗示G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当阿克塞尔和巴克在构建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时,他们发现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族,蒙在嗅觉系统这个谜团上的“盖头”终于被掀开了一角。 作为优秀的科学家,阿克塞尔和巴克并没有在这里停下脚步。他们将嗅觉系统的研究提升到了分子水平,尤其是侧重基因方面的研究。他们认为人类能够识别众多气味分子,其自身必有多种能识别这些气味分子的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并且还存在着编码这些蛋白的基因家族。阿克塞尔和巴克这种创造性的研究为他们2004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奠定了基础。 1下列对阿克塞尔和巴克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气味分子在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作用下从化学信号转变成为电信号。B嗅觉信号通路的末端是大脑嗅觉皮层中的某些精细区域。 C嗅觉信号通路理论阐述的是气味分子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过程。D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到达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被翻译成嗅觉信息。详解:涉及的信息区域就集中在第3自然段,仔细审读,“化学信号气味分子经过属于GTP蛋白(通称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复杂作用,转变为电信号”,“最后被传至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D项漏掉了“转变为电信号”这个过程。答案:D。2下列对文中嗅觉研究成果的承接顺序表述正确的项是A在发现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后,科学家进一步认识到气味的识别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B在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提出后,科学家又发现了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路。 C在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暗示G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后,科学家发现了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有一套G蛋白通路。D在得知G蛋白可能参与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后,科学家即确认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族。详解。审读题目,“承接顺序”四个字提示我们要注意文中表述的不同时期,不同成果的对应关系。A信息点在2段“在嗅觉的早期研究中,气味的识别,一般被认为是结果”,“嗅觉信号道路理论提出后”在时间上就表述错误了。B、C相关句子为:“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科学家就发现传导过程。”B项“嗅觉信号道路理论提出后”又把时间弄错了。D相关句子为4段“当阿克塞尔构建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时,受体家族”,错成了“得知过程后”。答案:C。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评选可以看出,基因研究很有可能成为嗅觉系统研究的重要方向。 B王安石的咏梅诗和阿克塞尔、巴克的嗅觉研究说明,中国人关注的是审美,外国人关注的是科学。 C人类能够识别约1万种气味,按照阿克塞尔和巴克的理论,人类自身也应该有约1万种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 D嗅觉研究的历史说明,科学研究应该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沿袭前人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这样才能取得进展。详解:A其推断与文章最后一段文意完全吻合。 B王安石和阿克塞尔,一个是文学家代表,一个是科学代表,并不能得出“中国人关注的是审美,外国人关注的是科学”这种啼笑皆非的结论,根本没有因果关系。C第2段说“这种受体存在于嗅觉神经元伸入鼻腔黏膜的嗅纤毛”上,可见一个人只有一个嗅觉受体,不可能有“万种”,强加因果。D根本没有相关信息,属无中生有。答案:A。(七) 溴甲烷溴甲烷,又称溴代甲烷或甲基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它具有强烈的熏蒸作用,能杀灭许多有害生物,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杀虫剂。它对土壤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能穿透到未腐烂分解的有机体中,从而达到灭虫、防病、除草的目的。土壤熏蒸后,残留的溴甲烷能迅速挥发,短时间内即可播种。因此,溴甲烷是目前最受农民欢迎的一种土壤熏蒸剂。由于溴甲烷无色无味,为了保证使用者的安全,常常在这种熏蒸剂中加入约2%的催泪剂作为警报剂。但是,前段时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一项声明,敦促全世界进一步限制使用溴甲烷。与真菌、细菌、病毒、昆虫等生物相比,人可能更脆弱。所以,作为一种对有害生物所向披靡的杀虫剂,它对人的毒害也是显而易见的。它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剂,可对人的皮肤、肺、肾脏和肝脏造成直接的损伤。中毒严重者可出现心脏衰竭、休克等症状,个别中毒者还会双目失明。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溴甲烷用于土壤消毒的量约占溴甲烷消费总量的70%。经溴甲烷消毒后的土壤,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然而,溴甲烷在杀灭病原菌的同时,也杀灭了土壤中一些对农作物生长有益的生物,而这些生物对于调节土壤的微生态、抑制病原菌的种群数量和改善土壤结构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经溴甲烷熏蒸处理后,土壤中的生物种类急剧减少,形成一种“生物真空”的临界状态。由于没有其他种类生物的竞争和牵制,农作物的病原菌势必大量繁殖、积累,这就影响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反过来,又不得不加大溴甲烷的用量,从而进入恶性循环。更为严重的是,溴甲烷在使用过程中,会排放到大气中,影响大气臭氧层,破坏大气环境。正是由于溴甲烷存在“不光彩”的一面,一些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呼吁尽快禁止使用溴甲烷。1997年9月,蒙特利尔议定书第九次缔约方会议决定:发达国家于2005年停止生产并禁用溴甲烷;发展中国家从2005年起,每年溴甲烷的生产量和消耗量不超过1995?1998年间平均用量的80%,并且将于2015年最终淘汰溴甲烷。由于世界各国对禁用溴甲烷十分重视,加上蒙特利尔议定书的限制,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目前,已经有15个发达国家明确表态不再使用溴甲烷。不过,如果这一承诺不能兑现,87个发展中国家将不可能在2015年放弃使用溴甲烷。1.根据文意,下列对溴甲烷最受农民欢迎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溴甲烷是一种能杀灭各种有害生物的高效、广谱的杀虫剂。 B.溴甲烷是一种对土壤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的土壤熏蒸剂。 C.溴甲烷能穿透到未腐烂分解的有机体中,起到很好的防病作用。 D.溴甲烷熏蒸土壤后挥发迅速,很快就可播种,不误农时。2.从上下文看,下列对溴甲烷“不光彩的一面”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溴甲烷在使用过程中,会挥发到大气中,破坏大气臭氧层,恶化大气环境。 B.溴甲烷无色无味,作为熏蒸剂使用时,容易使人放松警惕,从而存在安全隐患。 C.溴甲烷虽然能杀灭病原菌,但同时也杀灭了土壤中一些对农作物生长有益的生物。 D.溴甲烷可使有的中毒者出现心脏衰竭、休克、双目失明等症状。 3.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熏蒸土壤时,溴甲烷能穿透到未腐烂分解的有机体中,抑制病原菌的种群数量和改善土壤结构,从而形成一种“生物真空”的临界状态。 B.蒙特利尔议定书第九次缔约方会议决定:发展中国家从2005年起,每年生产和消耗的溴甲烷总量不能超过1995?1998年四年间用量的80%。 C.从溴甲烷的特性来看,在实际使用中,除了用作土壤熏蒸剂之外,溴甲烷还可以用于其他物品的熏蒸和消毒。 D. 因为87个发展中国家将在2015年放弃使用溴甲烷,所以目前已有15个发达国家明确表态不再使用溴甲烷。答案:1.A 2.B 3.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