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原因及解决方案.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10004750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原因及解决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原因及解决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原因及解决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原因及解决方案Jason Zheng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高速增长,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付出的却是社会成本巨大、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等代价,其中也包括越来越严重的安全生产问题。安全生产是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伴随经济发展而频繁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给国家财产和公民生命造成了巨大损失。1. 我国安全生产的现状及安全生产事故的特点目前我国安全生产整体状况可以用两点论来概括,一是安全生产状况总体稳定、趋向好转的发展态势,反映经济社会安全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持续下降;二是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总量和死亡人数仍然偏大,重特大事故多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重点行业领域的问题尚待进一步解决,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12008年间,全国生产安全事故共造成976329人死亡,平均每年死亡122041人;每年因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500亿元。2006年,全国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627158起,死亡112822人;2007年,全国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506376起,死亡101480人;2008年,全国共发生各类事故413752起,死亡91172人;2009年,全国生产安全事故起数379248起,死亡83196人;2010年,全国发生各类事故363383起,死亡79552人,这两项数据分别比前一年下降了4.2%和4.4%,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改善,其中煤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了13.2%和7.5%。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与“十五”规划收官之年的2005年相比,安全生产工作有如下四个显著下降:一是事故总量显著下降、二是事故死亡人数显著下降、三是重特大事故显著下降、四是反映安全发展状况的四项相对指标显著下降。2011年,全国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347728起,死亡75572人,同比下降4.5和5.1。总的来看,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的指导下,经过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全国生产安全事故逐年下降,安全生产状况总体稳定,持续好转;但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全国每年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的总量、死亡人数等指标仍然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我国的安全生产形势仍然很严峻。我国安全生产事故具有以下特点:(1)普遍性。各个行业、不同领域都发生过生产安全事故。安全事故不仅在煤矿、非煤矿山、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爆器材、建筑施工、冶金等八大高危行业发生,而且也在通常认为较为安全的农业生产、商业贸易、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等行业和领域发生。(2)突发性。大多数事故发生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并且后果都非常严重,特别是在道路交通、建筑施工领域表现的尤为明显。(3)高发性。从总体来看,虽然自2003年以来,年事故发生起数与死亡人数呈现波折中下降趋势,但事故发生起数和死亡人数的绝对数字依然庞大。(4)复杂性。虽然事故总趋势是下降,但不是线性的下降,而是一个曲折多变的不稳定过程。在某些时段上还呈上升趋势。2. 我国安全生产事故产生的原因通过分析我国安全生产事故的现状,发现企业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意识淡薄,行业管理作用微乎其微,各级政府管理存在漏洞并且明显表现为能力有限,群众监督所起作用更是微乎其微。总结造成我国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2.1 一线生产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许多一线生产人员的自觉执行规章制度的意识、安全与自我保护意识淡薄。一方面,由于生产人员违规操作等原因造成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即所谓的“人祸”。在人为责任的事故中,有的将执行规定程序和措施视为不必要的约束,或者为了一时方便而抱有侥幸心理冒险行事,明知不符合规章要求仍然进行违章指挥、违规操作;有的是因为疏忽大意、思想松懈、判断错误而酿成事故;有的疲劳上阵,取巧心理、求快图省事,从而丧失警觉;有的主观臆断、盲目操作、违章蛮干等。另一方面,生产人员缺乏生产安全基本知识,对规程制度一知半解造成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由于工作人员文化水平有限,缺乏应有的生产基本知识和安全生产知识,对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都处于未知和盲目状态,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在生产工作中又恰好出现了其二的问题,于是稀里糊涂的进行操作,不懂装懂。这种处于似懂非懂状态下的行为导致了事故发生。以上行为均属于纪律观念淡薄,安全意识薄弱的具体表现。2.2企业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意识淡薄一些企业作为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的意识淡薄,表现在一味的追求生产而忽略安全、经济利益至上的思想;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体制严重不健全,导致企业安全责任薄弱,最终导致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2.2.1 企业存在“重生产、轻安全”的思想不少企业依然存在重生产轻安全的思想,在他们的企业经营理念中仍然是物质财富优先于生命安全。过分强调生产产量和单纯的经济效益,不顾生产的客观规律,一味追逐物质利益而忽视安全,认为花时间、花精力、花资金抓好安全就会影响生产,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结果酿成祸端。此外,安全生产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从宏观经济形势看,由于采取经济刺激政策,我国经济率先走出低谷,经济形势总体企稳向好。经济快速发展,势必造成市场需求旺盛,交通、能源、原材料需求增加,这就必然刺激企业的生产活动。一些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和追逐超额利润,在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情况下也会抱着侥幸心理盲目扩大生产。一些违法违规企业受利益驱使也会非法生产,导致事故发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也会使企业扩大规模,增加生产的强烈冲动而消解了安全价值。2.2.2 企业安全管理体制不健全企业安全管理体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及履行、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两方面。一些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意识匾乏,安全法制观念淡薄,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内部安全生产体系形同虚设,安全生产机构名存实亡,安全生产工作无从开展。一方面,企业安全管理目标不明确,规章制度职责不清,可操作性差。部分特种作业人员未能持证上岗或不按规定配备。存在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安全监管人员配备少、职责分工不明确、重点岗位无操作规程、安全设施和劳保用品投入不足等突出现象。有些企业虽然有一个健全完整的规章制度,但在实际生产中没有很好地去执行,让制度空转,“有章不循”。例如,生产现场安全管理不严,违章指挥、违规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行为普遍存在;煤矿、工矿企业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生产和交通运输企业超速、超限、超负荷运转的“三超”现象屡禁不止。企业生产过程管理责任不明,领导一般不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的管理,生产过程的实际组织者往往因为是非领导而无决策权,决策权和现场处置权事实上分离,不利于生产过程的安全管理。职工安全培训弱化,不经培训上岗、无证上岗的职工比比皆是,特别是一些中小型和民营企业尤为严重。另一方面,企业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传达不到位、不及时。一份调查显示,近60%的项目部对行业标准、职业健康的安全法律法规及地方性相关规定收集不全面,且对其要求的适宜性评价欠充分。另外,企业对适用法规传达、培训不及时,导致部分岗位对有关法规要求不了解。企业是安全生产的主体,对安全生产负有主体责任,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主体责任不落实的情况。主要表现为:企业不能严格执行国家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生产制度措施不落实;企业负责人思想认识存在偏差,片面追求企业经济效益,把生产与安全对立起来,对安全生产的投入不够,安全保障能力不足;对职工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不重视;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力度不强,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安全道德素质缺乏。2.3安全监管部门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管不力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快速发展,政府机构改革的相对滞后导致安全生产法规建设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突显安全监管工作严重不足。负有安全生产监管的部门不能严格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监管职能。一些地方安全生产监管主体责任逐级衰减,即一些地方的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和公信力有层层弱化的倾向,对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存在消极被动应付的现象。有的监管部门或人员因受到各方面干扰,不敢履行自己的职责,存在失职现象;有的监管部门受利益驱动与监管对象结成利益共同体,不去监管,严重渎职。有的监管部门因业务责质和技术装备水平低下而监管乏力;有的监管部门官僚作风严重,不知有监管对象,及到辖区内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才知道自己失职;有的监管部门之间沟通协调、配合不够,甚至发生相互推诿塞责,形成监管真空,更有甚者是官商勾结、以权谋私,充当保护伞。深入分析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事故多发的原因,绝大多数事故属责任事故,主要是章指挥、违章作业、疏于管理、监督不力造成的,归根到底是经济社会发展还处在不协调发展状态,整体安全生产法制和“以人为本”的观念不强,全社会安全生产意识薄弱,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所致。3. 针对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解决方案生产安全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元素之一。我国的生产安全形势严峻,生产安全管理面临着挑战。深入分析探讨怎样才能保障我国的生产安全问题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和深远的社会意义。根据以上分析事故产生的原因,从提高生产人员的安全意识、增强企业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健全完善国家长效安全管理机制三个方面提出我国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解决方案。3.1 提高生产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生产人员要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坚持“三不伤害”原则和“三不生产”要求(即“不伤害别人,不伤害自己,不被别人伤害”和“不安全不生产、安全隐患不排除不生产,安全防范措施不落实不生产”),把“三个伤害”原则作为处理自身与他人的安全利益关系时最起码的行为准则。强化安全生产意识最终的落脚点就是强化人的责任。只有人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意识和“人是安全的主体、人是安全的动力、人是安全的目的”的基本理念时,安全生产才会成为人的自觉行为。大量的安全事故反复证明,安全意识不强,履职不力是事故发生的罪魁祸首。因此,要遏制安全事故不仅要强化履职,而且还要加强安全意识。实践证明,责任意识与责任代价是正相关的,有多大的责任代价才会有多强的责任意识。只有将二者相互结合,才能形成由“要我安全”的外压式生产环境向“我要安全”的内需式生产环境转变。3.2 增强企业的安全文化体系建设3.2.1 加强企业道德建设一系列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如生产安全事故、食品安全事故、药品安全事故等,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地损害,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后果。使得公众对于加强企业道德建设的呼声日益高涨,企业作为责任主体应积极加强企业道德建设。企业道德是指贯彻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之中,约束企业行为、彰显企业成员利益,明示企业价值理念、满足消费者需求,是合乎社会道德要求的一种行为规范。通过积极构建企业道德建设理论体系将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体系,有利于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有效遏制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有序进行。3.2.2 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三鹿奶粉事件的发生,给我国企业的食品安全问题敲响了警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企业责任感的广泛讨论,增强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不仅有利于保护职工的合法的权益,建立良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维护消费者应得到的利益,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而且有利于开展环境保护的工作,有助于建立企业良好的发展空间,促进可持续发展。企业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提高其社会责任感:提高企业家社会责任意识、发挥政府在推进企业社会责任中的主导作用、发挥社会各界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督作用、安全生产,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3.2.3 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企业安全文化作为现代化企业生产力的重要保障,是企业文明和素质的重要标志。企业安全文化的功能概括地说就是将企业决策层、管理者及全体职工塑造成具有现代安全观的生产力和文化人。没有高度的安全文化作导向,职工行为往往易入歧途,很难实现预防事故的目的。抓好安全文化建设,有助于改变人的精神和道德风貌,有助于改进和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企业安全文化的功能是指系统影响改变他系统以及抵抗、承受他系统的影响与作用的能力,是一个系统从周围环境中取得物质、能量、信息而展现自身的功用。企业安全文化主要有导向、约束、凝聚和激励等功能。通过安全文化的传播、教育功能,依据不同的地点,采用各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文化教育方式,对员工分别进行特定的安全科技、知识教育,从而广泛地宣传和传播安全文化知识和安全科学技术,改善和提高公众安全技术文化意识和自我保护的安康水平。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普及安全文明生产的思想、观念及行为准则,使员工形成强烈的安全使命感和激励推动力量。凝聚功能是把企业全体员工紧密联系在一起显示共同的安全目标、意识和追求。同心协力、奋勇拼搏、开拓前进的一种观念、行为和文化氛围。限制功能是通过企业安全文化制度和伦理道德发生作用,限制全体职工的安全行为,使每一个职工都能深刻、充分认识安全规章制度的必要性,自觉地增强安全意识,明确安全生产责任以及应具有的安全道德,从而能自觉地遵章守纪,自觉地帮助他人规范安全行为,做到“三不伤害”,提高整体的安全水平。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是教育、培养、启迪、开发员工的唯物、可行的思维方法。正确掌握人们的思维机理及规律,不断启迪和开发员工对安全或不安全的认知和判断力。安全意识是一种潜在的安全自护器,表现在生产、生活、生存的一切活动中,安全意识己成为安全习俗、安全信仰的基础,是安全行为的第一道防线。安全意识的更新,标志着人们对安全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深化,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或增强。安全行为的规范功能。安全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是员工懂得“以人为本”要从我做起,保护自己的安全与健康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因此,使员工加深对安全规章制度的理解和认识自觉性,学习和掌握安全生产技能,从而对员工生产过程的安全操作和生产劳动,以及社会公共交往和行动起到安全规范的作用或对不安全行为形成了无形的约束力量。指导功能是企业安全文化对全体员工的引导和指引方向的作用,即通过企业安全文化确定企业的安全总体目标和各车间、班组的安全分目标,使企业领导明确企业安全管理的努力方向,制订相应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使每一职工以“安全第一”的价值观为自己的行为指南,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符合企业的安全价值观,调动广大职工为实现企业安全目标的积极性,引导职工的安全行为。倡导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其实质就是要使企业尽快走出“事故导向”的操作和思维、管理模式,实施“超前创新”,有效防止事故的发生。存在决定认识,认识与理念来源于文化和实践,没有正确的理念,就会迷失方向,安全文化理念对企业安全生产活动有重要的引导和指导作用。3.3健全完善国家长效安全管理机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是指国家法律授权行政部门设立的监督管理机构,以国家和政府的名义,运用国家权力,对生产经营单位履行安全生产职责和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情况依法进行的检查、督促、纠正和惩诫,使之符合安全生产的要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是一种国家监察,监督管理机构可以采取包括强制手段在内的多种监督检查形式和方法执行监督管理任务。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的监察活动,是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对政府和法律负责,不受部门或行业的限制,不受用人方或被用人方的约束,具有公正的第三方的特征。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的监察活动,是运用国家行政权力进行的,监督管理机构在职权范围内依法做出的决定,具有法律所赋予的确定力、拘束力和强制力,因此,它的活动具有法律权威性和国家强制干预的特征。同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作为行政机关的活动,也要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依法进行监督管理。政府可以采取激励措施弥补经济因素对企业主动参与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的动力缺失,充分发挥企业的专业优势。主要表现在:通过行政手段,促使企业重视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工作;通过经济杠杆,发动企业加大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投入;发展安全中介机构,推动安全生产领域的服务外包;调动全社会力量充分参与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4. 小结企业安全生产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可以说对企业的命运也有很大的影响。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是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文明程度综合反映。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是企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本保证。尤其是在强调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清晰得认识到安全生产问题不仅仅对生命个体十分重要,对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安全生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小康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国家要积极的履行市场监管的职能以促进企业生存与发展。安全生产是保证国家和社会安全的基础;是生产力发展的条件和基础;是保证人民群众能够安居乐业,是人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力量。所以说,重视安全生产,注重安全投入以及如何找到一条高效、经济的安全投入路径对于企业来说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