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二轮专题卷:实用类文本阅读(八)(广东).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10003942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三二轮专题卷:实用类文本阅读(八)(广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3届高三二轮专题卷:实用类文本阅读(八)(广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3届高三二轮专题卷:实用类文本阅读(八)(广东).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届高三二轮专题卷:实用类文本阅读(八)(广东)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史铁生百日祭何立伟铁生去世百日了,但我仍不相信他走了,就像他曾经说过的,死亡是一个谣言。回想铁生去世的当天,韩少功给我发来了铁生的一张照片和一组诗,还有蒋子丹多年前写的一篇关于铁生的印象记。其实我20多年前也写过铁生,主要是记那次海南笔会上铁生给我的印象。那次到海南时海南尚未建省,还很原生态。去的作家不少,有林斤澜、李陀、陈建功、韩少功、苏童、储福金等。最令人欣喜和意外的是,苏童和范小天居然把轮椅上的铁生抬上飞机,飞到了海南,而且后来我们坐南海舰队的登陆艇出海,铁生也被朋友们弄上了船。韩少功后来有次跟我一起回忆这么些年来参加过的笔会,都觉得那次海南之行令人印象最深。我想,这个印象之深,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了铁生。 这可能是铁生一生中唯一一次远行的笔会。铁生的气质,在所有的作家中是最深沉凝重的,我们在海水中嬉戏的时候不经意回头一瞥,见他坐着轮椅,在沙滩上抬头凝望,像一尊佛的剪影。那剪影让我心头一颤。我觉得我们是用脚在大地上行走,而铁生是用思想在大地上行走。他走得比我们都远。 我们在海军大院的一间大房间里抽烟,争论文学,铁生总显得沉默,偶然插上一句话,却是相当的精辟,他说的都是经过深思的话,令人回味再三。我阅中国当代作家无数,唯觉得铁生有很特别的气质你挨近他,就会觉得自己脱离了低级趣味,会觉得自己有向上的欲望,会在那一瞬间拼命追求崇高和美。真的是相当奇怪,他身上有种电磁会传递给你,让你当场忘了俗念。 我后来想,这就是人格的感染力。在中国当代作家中,对生命作终极思考的人,大概没有谁能超过铁生。正因为了透了生命,铁生的人格才淬了火,达于真正的宽厚和仁慈,达于一种对众生的神性的大爱。于是他的生命的境界,传达到他的文字,无不显出了文学的高贵、深沉和温暖,同时也显出了他的人格上的伟岸和力量。 在中国的作家中只要见到他的文字我就会去读的,只有史铁生、阿城、韩少功、马原、张承志等少数几位。他们要么在文化上有厚度,要么在思想上有锐度,要么在情感上有深度,要么在视野上有宽度,要么在艺术上有纯度,铁生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他走得最远,达于哲学、宗教和文学的遥遥的极地。在后来的许多重大的国内文学奖项中,竟然都没有史铁生的名字,这是中国的文学奖的悲哀,也是中国的文学奖的堕落。好在明白的人还有不少,都明白史铁生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分量和价值铁生是寂寞的,热闹和鲜花和市场畅销从来没有簇拥过他,但他在我心中仍然是中国文学的精神标高。他是那些出镜率曝光率居高的明星作家们不能望其项背的。我还可以说,铁生是当代中国赢得最广泛尊敬和爱戴的作家。 我的漫画集失眠的星光出版的时候,铁生给我写下了温暖的序言。那年他的长篇小说病隙碎笔付梓前,铁生特意嘱我为书稿插图。我感到非常荣幸,能够为铁生做一点事情,一生都会光荣。现在铁生走了,这本书还留在人间,封面上有“何立伟插图”五个字,是永远的纪念! 我很少看到铁生写诗,在韩少功发来的铁生的诗里,他写道: 呵,节日已经来临/听远处那热烈的寂静/我已跳出喧嚣/谣言、谜语和幻影/最后的祈祷/是爱地重逢 这是他生前的预言。铁生在他1991年发表的著名散文我与地坛中曾说过:“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在2011年元旦到来之前跳出了喧嚣、谣言、谜语和幻影。他的前世今生已在爱地重逢。这是他的终于降临的节日。 铁生走后,谁也没想到,广大读者对他,自发地表现出那么真挚的热爱和追念。没有谁煽情或炒作,也没有谁刻意组织、宣传,可是读者就是尊敬他怀念他痛惜他,而且这里面年轻人占有很大的比重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光荣,比得什么文学大奖都荣耀。 铁生永远活在我的心里。 史铁生,永远活在中国文学当中。【注】史铁生,当代作家。1951年生,21岁时双腿瘫痪,长年与轮椅相伴,后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代表作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1在作者眼里,史铁生有着怎样的人格感染力?_【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第六段段首“我后来想,这就是人格的感染力”一句可见,答案应该从前文找,信息的有效区间在第四、五段,摘取关键句子作答。如“铁生的气质,在所有的作家中是最深沉凝重的”“唯觉得铁生有很特别的气质你挨近他,就会觉得自己脱离了低级趣味,会觉得自己有向上的欲望,会在那一瞬间拼命追求崇高和美”。【答案】在众多作家中,史铁生气质最深沉凝重的,思想最深刻,他了透了生命,人格达于真正的宽厚和仁慈,达于一种对众生的神性的大爱。他能够让接近他的人觉得自己脱离了低级趣味,有向上的欲望,在那一瞬间拼命追求崇高和美。2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举出两例并分析其作用。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先找出对比的双方,再分析其作用。【答案】“我觉得我们是用脚在大地上行走,而铁生是用思想在大地上行走”,从“行走”的角度将史铁生与“我们”对比,突出史铁生思想深刻,远远超过同时代的其他作家。“他是那些出镜率曝光率居高的明星作家们不能望其项背的”,将史铁生与“明星作家”对比,强调史铁生虽然没有明星作家的“光环”,但却是中国文学的精神标高。“在后来的许多重大的国内文学奖项中,竟然都没有史铁生的名字”“读者就是尊敬他怀念他痛惜他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光荣,比得什么文学大奖都荣耀”,将史铁生生前的“寂寞”与死后的“荣耀”对比,突出史铁生在文学上的分量和价值,强调读者的热爱是比任何“大奖”都重要的肯定。3在史铁生身上,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关于人生价值观的启示?请结合本文文意,谈谈你的看法。_【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的能力,结合文本内容作答。【答案】史铁生长年重病,却以惊人的毅力写出一部部佳作,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史铁生相比,我们这些躯体健康的人更有理由有所作为,以不负宝贵的生命。与那些长寿的人相比,史铁生的生命是短暂的,他却以自己的成就永远活在中国文学中。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生命的长度,而在于生命的宽度和厚度。史铁生生前是寂寞的,许多的文学大奖与他无缘,但这丝毫无损于他作品的分量和价值。一个作家的价值不在于赢得一时的掌声,而在于赢得读者长久的喜爱和尊敬。史铁生作品显示出文学的高贵、深沉以及人格上的伟岸和力量,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与之相比,当下那些追求形式华丽,一味迎合时尚的所谓作品就显得像泡沫一样毫无价值可言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托尔斯泰的眼泪余杰与托翁会面是多少俄罗斯文化人梦寐以求的事情。然而,托尔斯泰又是一个极其谦恭的人,他把每一位客人都当作平辈的朋友,他给予每一位来访者以最热切的接待。最深邃的大海是平静的。 年轻的艺术家夏里亚宾跟友人、音乐家拉赫玛尼诺夫一起去看望托尔斯泰。那是一间温馨而简朴的小屋,一半是木结构的。走上二楼,他们终于见到了托尔斯泰。 以前,他从照片上得出的印象,托尔斯泰不仅是精神的巨人,而且身材魁梧:高大、健壮、宽肩阔背。但是,此时此刻的托尔斯泰却是中等偏矮的个子。托翁亲切随和地向他伸出手来,小伙子感到非常害羞。即使是比夏里亚宾年长的拉赫玛尼诺夫,也感到很紧张,双手冰凉,心里说:“如果让我演奏,真不知怎么办我的手都冻僵了。” 果然,托尔斯泰请拉赫玛尼诺夫弹一曲。夏里亚宾忐忑不安,看来自己也要被点将唱歌了。不出所料,托翁让两人一起表演歌曲老伍士。托翁恰好坐在他的对面,两手插在短衫的皮腰带里。夏里亚宾有时无意中把目光投向托翁,发现托翁兴致勃勃地盯着自己,注视着自己的眼睛和嘴巴。当夏里亚宾含着泪水唱出将被枪毙的士兵最后一句话:愿上帝保佑你们回到家乡吧,托翁抽出手来擦去了流下的两滴眼泪。 唱完以后,所有的来客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和赞扬的话语。然而,托翁既没有鼓掌也没有说话,而是静静地坐着,好像陷入了沉思之中。客人们不敢打扰托翁,默默地下楼去了。托尔斯泰夫人稍后对夏里亚宾说:“看在上帝的份上,您可别暴露出您已经发现列夫托尔斯泰流了泪。您知道,他有时很怪。他说是一码事,而心里除了冷静的思考,也有炽热的感情。”夏里亚宾问:“那么,列夫托尔斯泰喜欢我唱的老伍士吗?”托尔斯泰夫人握了握夏里亚宾的手,说:“我敢肯定,他非常喜欢。”于是,夏里亚宾动情地写道:“我也感觉到了这位严肃的宗教信徒内心的温柔,我觉得很幸福。” 许多人把写过巨著的托尔斯泰看作是遥不可及的巨人。但是,真正的伟大却是平凡。托尔斯泰的那一串眼泪让我们窥见了他作为普通人的脆弱。在听演唱的时候,他并没有把自己当作“托尔斯泰”来看待,他完完全全地投入到演唱者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之中。这时,他成了一个普通的听众。正是在这种平常的心境下,他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这个时候的托尔斯泰才是最自由的,也是最美的。 我很关注这样的一些细节。伟人们在公共场合的表现,常常带有表演的性质,因此是不太真实的;而在私人的空间里,他们更多回归自我的本真状态。那些丧失了本真状态的人物,就像漫画的面孔一样。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我尤其看重托尔斯泰的眼泪。布尔加科夫是莫斯科大学的学生,他回忆到第一次到托翁家的情形: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穿着西伯利亚式的毡靴,精神抖擞、容光焕发地走进来。“我真高兴,非常高兴,”他说,“你来了,我需要您的帮助”片刻之后,托翁关切地问:“您的嘴唇怎么这么干哪?您不舒服吗?”布尔加科夫回答说可能是累了,因为晚上在车厢里没有睡好。“那你就躺着吧,”托翁指着沙发对布尔加科夫说,“休息一下,好好休息休息!”当我读到这个片断时,久久不想翻过去。 看看这位代表着一个时代精神的最高成就的老人是怎样待人接物的:一见面,托翁就把年轻人当作家里人。托翁面对20出头、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时,就像是老爷爷见到小孙子一样。托翁真不愧是大作家,拥有惊人的观察能力,一个照面就发现了年轻人干裂的嘴唇。那句问候,真是让人如坐春风,一切繁文缛节都显得多余了。 流着眼泪的托尔斯泰,是不需要任何颂歌的。1本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托尔斯泰伟大背后的平凡的?_【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综观全文,摘取表现托尔斯泰平凡的句子,然后加以概括。【答案】(1)把每一位客人都当做平辈的朋友,给予每一位来访者以最热切的接待;(2)温馨而简朴的小屋;(3)中等偏矮的身材;(4)作为一个普通的听众,静静地听演唱;(5)听演唱时流下感动的泪水;(6)把年轻人当家人。2文章第2段写夏里亚宾和拉赫玛尼诺夫有何作用?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思路、结构的能力。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答案】(1)突出拜访托尔斯泰时紧张而激动的心情,体现了托尔斯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以及人们对托尔斯泰的无比崇敬。(2)与下文跟托尔斯泰进一步接触之后的感受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托翁的形象。3作者描写托尔斯泰,抓住了有关细节。请找出两处,简要分析这些细节的作用。_【解析】本题考查探究作品细节描写的作用。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答案】(1)非常传神地展示出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和心理活动。(2)以小见大,表现了托尔斯泰的品质与人格。(3)深化主题。(分析略)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季老足迹: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12日下午5时半,一场罕见的大雨笼罩整个北京大学,但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前的广场上,仍然聚集着北大的师生,还有很多人从校园外特地赶来,悼念季羡林老先生,久久不愿离去。“我没有亲眼见过季老,没有和他打过交道,但他是北大人永远的精神灯塔。”一位几天前从北大毕业的中文系学子,今天重回校园,在雨中向季羡林老先生鞠躬致敬。“深切怀念季羡林老先生”今天上午10时,季羡林老先生的灵堂尚未敞开大门,不少北大师生就已自发聚集在百周年纪念讲堂黑色的大幅挽联下。 在悼念人群中,82岁的雷鸣老先生从家中赶来,一直待到下午5时灵堂关闭都迟迟不愿离去。他说:“1992年在中国丝绸之路首届学术大会上,我的一篇论文得到了季老的点拨指正,此后,我多次和季老交流过相关学术问题。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也许是每一个和他交往过的人最深刻的感受。”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张颐武说,这么多年来,他们这批学人从未听到过有关季老的负面传闻,“从这个角度来说,季老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是一个将传统士人精神与现代专业知识完美结合的人。”“季老先生做了一辈子学问。不管是在什么状况下,都没有停止。他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在治学精神和态度上。”季羡林老先生的学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葛维钧回忆,季老先生写作糖史时,已经80多岁了,但仍不顾严寒酷暑每天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有时,季老发现了新线索就兴高采烈起来。他的喜怒哀乐都是和做学问联系在一起的。”“先生个性极为鲜明,广被万物的爱心与知识分子的胆识在季老先生那里体现得十分醒目。如果来访者不学无术而又滔滔不绝,先生就会面色木讷长久不言;如果是清纯学生求访解惑,则他每次必从家中送出来直到大门口默默挥手告别。”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王岳川教授告诉记者,“季老生前说过,他最喜欢的知识分子是:质朴,淳厚,诚恳,平易;怀真情,讲真话;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最高水平当是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正是夫子自道!”“季羡林老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更因为他的品格。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国际关系学院2005级本科生李玉磊对记者说,季羡林老先生常年笔耕不辍,把自己对人生、对知识、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写在了一本本书中,这些用心写出的文字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很早听闻季老先生的大名,通过阅读,为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的知识所深深折服,这成了我报考北京大学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语言文学系2007级本科生李垚坦言,虽然求学期间,她未在校园里见过季老先生,也未聆听过其谆谆教诲,但是他独特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境界早已成为燕园中无形的精神标识,感染着每个身处燕园的北大学子。“先生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对治学的严谨精神,是我们后辈应汲取的力量。唯有如此,步入社会后才能有所担当。”1. 这篇新闻开头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_【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本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借景抒情等作用。考生只要了解了景物描写的作用,再结合文本,即可得出答案。【答案】开头的景物描写一是交代自然环境的恶劣,与后面参加活动的人之多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表现季老先生的影响之大;二是营造凄凉的氛围,衬托人物内心的悲伤。2文中说:“他是北大人永远的精神灯塔。”请结合全文,分析季羡林老先生对北大人的影响表现在哪几个方面。_【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本主要内容的分析综合能力。文本的第一、二、三段写的是悼念现场,第四段写了季老先生山高水长的风范,第五、六段写了季老先生的治学精神和态度,第七段写了季老先生的爱心和胆识,最后两段则展示了他的人格魅力。【答案】一是他山高水长的风范,二是他的治学精神和态度,三是他的爱心与胆识,四是他独特的人格魅力。3为什么北大教授张颐武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请联系文本和实际,谈谈你的认识。_【解析】回答时必须抓住两个关键词“知识分子”和“精神高地”,分别从其“知识分子”和“精神”两个方面入手,同时注意结合身边的实际,也可以结合自己对现代社会的认识来谈。【答案】北大教授张颐武之所以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是因为季羡林老先生是一个将传统士人精神与现代专业知识完美结合的人。正因为如此,像葛维钧、李垚一样的许许多多的人才敬仰着他,受着他的影响,并时刻准备在社会中担负起自己的责任。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更新飞速的社会,人们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机会和途径越来越多,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人在成为自己所在领域顶尖人物的同时,却把传统的知识分子精神给丢失了。而这种精神正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获得长远发展的动力。我们的国家需要像季羡林老先生这样的具有精神高地的知识分子。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活一天就要做一天新闻董岩:新闻摄影的原则给摄影记者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唐师曾:新闻摄影不要求拍得如何美丽,而应具有批判现实主义思想。把主流社会不在意的真实展示出来,提供给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读者领悟,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依据这一原则,摄影记者不该给被摄体描眉画眼。心中的“至美”首先是自然,自然第一。摄影记者应该发现“至美”,再选择恰当的时间、空间记录“至美”。是“记录”而不是夸大一点的“宣传”“工程”。摄影记者应该一针见血地发现问题,建议“被摄者”顺应自然规律,同时参照时下的审美价值。董岩:您曾先后五次去中东采访,一定遇到过许多困难、危险。唐师曾:困难、危险的地方才有真实而有价值的新闻。我已经无法回忆多少次我和我的大吉普陷在沙漠中,被恐怖分子围追堵截、被士兵扣留、被难民包围,以色列南方军区曾动用M113装甲车和AH 60“黑鹰”直升机在沙漠中追踪我董岩:在很多人眼里,您是一个勇敢的战地记者。唐师曾:我不喜欢这个称呼,这是记者应该做的。其实危险性最大的是战争摄影师。我最佩服的人是卡帕。卡帕是真正的世界公民,几乎经历了那个时代的所有战争。他是靠诺曼底登陆的照片出名的,别人站在船上拍,卡帕跳下去自己拍。他的镜头都是简单的、平视的,不是仰视或者俯视的,这一辈子他只给自己打工。董岩:采访时,您曾把口袋里所有的钱和食品送给需要帮助的人,也曾把身上背的活命之水全部送给了帮助过您的骆驼队。在很多人眼里,您“唐老鸭”是真诚、热心的。唐师曾:记者的魅力首先在于诚实、不装孙子。好记者就要像卡帕那样,四海为家,有一颗博爱之心,胆子比我大,能如实、客观地记录那件事,不惜生命。被地雷炸翻还按一下快门,没有任何人能阻止。董岩:作为记者、作家、探险家,您如何评价自己?唐师曾:我觉得最称职的、最看重的还是记者,别的所得都属于记者的附属产品。我有一个优秀记者所应具备的独立工作、独立思考的品质,这品质出于天性,更多的是出于后天的历练。总结起来说,当记者,我喜欢,我擅长,我以此为生。我原创,我自主,我不可替代。董岩:为了新闻采访,落下了一身病,几乎搭上了命,想想自己,亏不亏?唐师曾:不后悔,我认为值。生命一闪而过,能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亲历了那么多大事件,很幸福。1本次访谈主要涉及哪两个方面的问题?_【解析】主要从记者提的问题来思考,这些问题虽然多,但大体可以分为两类,记者的第一问可以直接拿过来用作答案,其余的问题可以总结为一个大问题。【答案】访谈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新闻摄影的原则与要求,一是唐师曾从事新闻摄影的经历与体会。2(1)请概括新闻摄影对记者提出的具体要求。_(2)为了达到这些要求,唐师曾、卡帕在战地采访中是怎么做的?_【解析】第(1)问的答案在唐师曾的第一段答话中,第(2)问的答案在他的第二、三、四段答话中。【答案】(1)自然第一,发现并记录“至美”,一针见血地发现问题。(2)贴近被拍摄的对象(或“走进困难危险的地方”),镜头简单平视(或“如实、客观地记录事件”),坚定而不惜生命。3唐师曾为什么说“活一天就要做一天新闻”?_【解析】答案在唐师曾的最后一段答话中,“不后悔,我认为值。生命一闪而过,能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亲历了那么多大事件,很幸福”可以概括出答案。【答案】热爱(或喜欢)这个职业。能经历许多大事件。能培养许多技能。职业的历练能培养独立思考的品格。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关于进化论的讲演英赫胥黎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儿童故事,名叫“杰克和豆秆”。这是一个关于一棵豆子的传说,它一个劲儿地长,耸入云霄直达天堂,它的叶子伸展成一个巨大的华盖。故事的主人公,顺着豆秆爬了上去,发现宽阔茂密的叶子支撑着另一个世界,它是由同下界一样的成分组成的,然而却是那样新奇;主人公在那里的奇遇,我不去多谈,我现在的探索与这个勇敢的探险者的探索有某些相似之处。我请求你们与我一起,借一粒豆子之助,尝试着去进入一个对许多人来说可能感到奇特的世界。正如你们所知,那个世界是一个简单的、看起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是如果有适当的种植条件,最重要的一条是有足够暖和的温度,它就会非常显著地表现出一种十分惊人的活力。从土中露出地面的一棵小青苗,很快地茁壮长大,同时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并不会像我们在故事里所遇到的那样使我们那么感到惊奇,只是因为我们每日每时都可以看到这些变化。这一植物以觉察不出的步骤逐渐长大,成为由根、茎、叶、花和果实组成的一种既大且多样化的结构,每一部分从里到外都是按照一个极端复杂而又异常精确细致的模型铸造出来的。在每个复杂的结构中,就像在它们最微小的组成部分中一样,都具有一种内在的能量,协同在所有其他部分中的这种能量,不停地工作着来维持其整体的生命并有效地实现其在自然界体系中所应起的作用。经过如此巧夺天工建立起来的大厦一旦全部完成,它就开始倒塌。这种植物逐渐凋谢。只剩下一些表面上看去毫无生气的、或多或少的简单物体,恰如它由之生长出来的那个豆子一样;而且也像豆子那样富有产生相似的循环表现的潜在能力。不必用有诗意的或科学的想象来寻求与这种向前进展、又好像是回复到起点的过程的类比。这就像向上投掷出去的一块石头的上升和下降,或者像是一支沿着轨道飞行的箭的进程。或者我们也可以说,生活起初走的是向上的道路而后走的是向下的道路;或者可能更恰当的是,将胚芽扩展成为成长的植物比作打开一把折扇,或者比作向前滚滚流动和不断展宽的河流,而由此达到“发展”或“进化”的概念。在这里和在别的地方一样,名词只是“噪声”和“烟雾”,重要的是对名词所表示的事实要有一个明确而恰当的概念。由此说来,当前的这一事实是永远重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生命并在成长中的植物,从种子的比较简单和潜伏的状态过渡到完全显现为高度分化的类型,然后又回复到简单和潜伏状态。对这一过程的性质深刻理解的价值在于:它适用于豆子,也适用于一般有生命的东西。在动物界,也和在植物界中一样,从非常低级的类型到最高级的类型,生命过程表现出同样的循环进化。不仅如此,我们只要看一看世界的其他方面,循环进化从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来。诸如表现在水之流入大海复归于水源;天体中的月盈月亏、位置的来回转移;人生年岁的无情增加;王朝和国家的相继崛起、兴盛和没落这是文明史上最突出的主题。 正如没有人在涉过急流时能在同一水里落脚两次,因此,也没有人能确切断定这个能感觉到的世界里的任何事物的现状。我们对事物的本质认识得越多,也就越了解到我们所谓的静止只不过是没有被觉察到的活动;表面的平静乃是无声而剧烈的战斗。在每一局部,每一时刻,宇宙状态只是各种敌对势力的一种暂时协调的表现,是斗争的一幕,所有的战士都依次在斗争中阵亡。对世界的每个局部来说是这样,对整体来说也是这样。自然知识越来越导致这样的结论:“天上的列星和地上的万物”都是宇宙物质的部分过渡形式,在沿着进化道路前进,从星云的潜力,通过太阳、行星、卫星的无限成长,通过事物的千变万化,通过生命和思维上的无限的差异,也许,还通过我们没有想到,或不能想到的各种存在形式,而回复到它们由之产生的不确定的潜在状态。这样,宇宙的最明显的属性,就是它的不稳定性。它所表现的面貌与其说是永恒的实体,不如说是变化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除了能量的流动和渗透于宇宙的合理秩序之外,没有什么东西是持续不变的。(节选自赫胥黎于1893年在英国牛津大学的一次讲演,题目为译者所加)1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引用“杰克和豆秆”的故事有什么作用?_【解析】一是从通用的角度来解释,用故事开头会有生动形象、吸引读者等方面的作用。二是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来思考,这个故事与文本有什么关联性、相似性。【答案】因为“豆秆”的成长过程及其特点性质与人的进化过程十分相似,与人类的文明史发展过程十分相似,都表现同样的循环进化的特点;而且,以一个儿童故事开头也使这篇科学演讲更生动,更能吸引听众,所以作者以儿童故事为开头。2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_【解析】前三段是具体的阐释,第四段、第五段是从理论上总结,因此从第四段、第五段提取主要观点。从第四段的“不仅如此”处以及第五段的最后几句即可得出文章的主要观点。【答案】(1)动物界、植物界甚至整个自然界乃至人类社会都呈现出同样的循环进化。(2)宇宙的最明显的属性,就是它的不稳定性。除了能量的流动和渗透于宇宙的合理秩序之外,没有什么东西是持续不变的。3科学语言的生动性是与准确性紧密联系的,在文中三个画线句子中任意选取一句,赏析其语言特色。_【解析】这类题的一般规律是指出其运用的手法、表现的内容,以及这种手法如何将这种内容更好地表现出来。同时结合科普文章的特点,指出该句子是怎样将准确性与生动性统一起来的。【答案】句一: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已经长成的植物(这株豆子)比作巧夺天工的大厦,把这株植物(这株豆子)的凋谢比作大厦的倒塌,既准确地解说了植物(这株豆子)的生长与凋谢过程,又选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来比喻,非常生动而形象。句二: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植物由胚芽开始的成长过程比作一把折扇逐渐打开的过程,又比作不断向前展宽的河流,准确地解说了植物生长的循环表现,以形象的比喻生动地解释了抽象的概念,使听众、读者能易听懂。句三: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宇宙状态”比作“所有的战士都依次”“阵亡”的“斗争的一幕”,准确地解说了“宇宙状态”这一抽象概念,揭示了宇宙永恒而持续不断发展进化的特点,采用的喻体生动形象,达到了化抽象为形象的科学实验表达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