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政府服务体系提升民营经济竞争力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99640355 上传时间:2022-06-01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善政府服务体系提升民营经济竞争力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完善政府服务体系提升民营经济竞争力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完善政府服务体系提升民营经济竞争力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完善政府服务体系 提升民营经济竞争力关于“十一五”期间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建议省政协“民营经济”重点课题调研组今年年初,省委、省政府要求省政协充分发挥优势,就“大力推进我省民营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提出对策建议。对这一重点调研任务,李金明主席高度重视,要求切实发挥政协的优势和特点,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力求提出具有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省政协党组和主席会议对调研工作进行了专门研究部署,决定由王玉娣副主席牵头负责,吴国华、冯培恩、徐冠巨副主席共同组织领导,成立了由省政协经济委员会、港澳台侨委员会、办公厅、研究室等部门组成的专题调研组,联合有关省级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市县政协力量,并邀请省直有关厅局干部、在杭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律师等方面人士参加,同时,聘请了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吴敬琏,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史晋川三位教授担任课题顾问。调研组在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讨论酝酿基础上,确定了“以提升民营经济竞争力为主线,以完善政府服务体系为切入点”的调研总思路,并制订了调研实施方案。3月中旬以来,调研组分成三组,在有关副主席带领下,深入杭、宁、温等7个市及有关县(市、区)开展调研,分别听取了22个市、县(市区)、乡(镇)政府的情况介绍;先后与90多家民营企业的负责人和省市两级40余个行业协会的负责人进行了座谈交流;深入到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50余家民营企业进行实地考察;还与一些地方的党政主要领导和优秀民营企业家就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完成省内调研基础上,调研组先后赴江苏南京、南通、江阴、昆山和广东佛山、顺德、南海等地学习取经;认真征询了调研顾问的意见和建议;还收集、对比、分析了部分发达国家和亚洲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相关资料以及大量已有的研究成果。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浙江作为全国率先实行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地区之一,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经过20多年的改革探索和艰苦实践,民营经济已发展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先进生产力的重要体现,在繁荣城乡经济、扩大对外开放、增加财税收入、解决劳动就业、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省民营经济已占GDP的70%以上,税收的50%以上,外贸出口的40%以上,就业人口的90%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已连续7年位于全国前列。同时,形成了群众首创性、市场灵敏性、资本内源性、产业区域性等独具一格的鲜明特点,并且不断呈现出企业规模化、管理现代化、产品品牌化等新的发展趋势。但也应看到,发展的宏观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各种制约因素正在增强,我省民营经济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不断暴露。因此,“十一五”期间如何确保民营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事关我省能否按照“三个走在前列”的要求,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问题。一、“十一五”期间我省民营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十一五”期间,经济全球化进程在曲折中加速推进,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和资源争夺更趋激烈;国际经济制度的进一步规范,区域间经济合作与制约并存;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分工转移加速进行。这一时期,将是我省经济发展能否成功实现阶段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民营经济能否取得新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我省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一是“十一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正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不断推进,钢铁、机械、石化、汽车、临港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等重化工业将会较快发展,这为我省民营经济规模化、集聚化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将成为经济发展阶段转换过程的主线,市场的倒逼机制将迫使我省民营经济闯出一条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集约化发展的新路。二是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进程加快,突破行政区划的空间功能布局日益明显,有利于我省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如我省以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宁波重化工为主的环杭州湾产业带、以医药、汽车及配件机械电器为主的温台产业带、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的金衢丽产业带,辅之以其他传统特色产业区块的空间发展格局将在“十一五”期间更加显现。三是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政策的调整完善,将为我省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尤其是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打破了长期以来束缚民营经济发展的国民待遇、市场准入等障碍,将使民营经济发展迎来“又一个春天”。四是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我国全面履行加入WTO的承诺,使得我省民营企业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更宽领域中、更高层次上参与市场竞争。特别是发达国家在加快转移制造业的同时,出现组团式、产业链整体转移新趋势,这为我省民营企业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引进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提供了重大机遇。(二)我省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一是要素瓶颈的制约土地供应紧张。目前,我省民营经济正处在又一轮新的发展扩张阶段,尤其是大量中小企业扩大规模、技术改造等对用地需求都十分迫切,与供应的矛盾十分尖锐。这是经济长期快速增长需求的结果,也是长期粗放型增长的结果。能源持续紧缺。2004年我省用电高峰期的实际最大电力缺口达700万千瓦以上,许多地区电力供应已从局部性、阶段性短缺转为全面性、持续性紧张,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损失。融资渠道不畅。大量中小民营企业由于抵押物相对不足、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同时缺乏大企业股票上市等直接融资的手段,使得企业只能依靠“滚雪球”式的自我积累,或是通过非正式渠道融资。人才相对匮乏。突出表现在与民营企业规模化、国际化、现代化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企业家群体明显不足;与产业升级要求和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高素质技工人才较为稀缺。二是增长方式的制约。高投入。长期以来我省民营经济乃至全省经济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要素的大量投入(表1)。(资料来源:省经贸委工业经济研究所提供)高能耗。高能耗是造成目前能源紧张的主要因素之一(表2)。表2:我省单位GDP能耗与部分发达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的比较(按当期市场汇率计算)国家每万美元GDP综合能耗(吨标煤)每万美元GDP耗水量(立方米)浙江6.3 (2004年)1813 (2003年)日本1.79 (2002年)189.93 (2002年)美国3.19 (2001年)607.53 (2002年)德国2.59 (2001年)199.60 (2002年)世界5.37 (2002年)270.23 (2002年)(资料来源:省经贸委工业经济研究所提供)高排放。高排放造成的高污染,导致自然环境无法承载民营经济的高速发展。我省每亿元GDP排放28.8万吨废水,每亿元工业增加值排放2.38亿标立方米工业废气、产生4500吨工业固体废物。这些指标均高出发达国家几倍甚至几十倍。低效益。低效益直接影响我省民营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表3)。表3:我省19802004年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变化情况(资料来源:省经贸委工业经济研究所提供)三是产业结构的制约产业层次相对较低,民营企业大量集中在一些技术简单、投资不大、易于模仿、便于进入的粗放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造成传统制造业企业多,低水平加工业企业多,高新技术企业少,高加工度产业少(表4)。(资料来源:省经贸委工业经济研究所提供)技术创新能力偏弱,直接影响产业层次的提升(表5)。表5:我省企业技术创新主要指标与有关省市比较(2002年)地 区新产品产值率研发人员比例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浙江9.5%3.3%1.1%上海14.3%7.0%2.2%江苏10.5%6.5%2.1%(资料来源:省经贸委工业经济研究所提供)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企业单体规模相对偏小,“低、散、小”企业量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较少,“同质化”严重,互补性、配套性差,没有形成合理的产业梯次和分工精细、合作有序的产业链。四是服务条件的制约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主要是水、电、路等配套设施与园区开发脱节;另一方面是“软”环境不尽人意,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缺乏人才流动、技术交流、产权交易等平台,尤其是房价过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信息相对闭塞等,造成生活成本大、知识更新慢。国民待遇尚未真正落实,政策环境亟待优化。政策上的歧视仍未完全消除,特别是在金融信贷、工业用地、能源供应、税收等方面存在不公平和“玻璃门”的现象。政府职能转变没有到位,政务环境还需改善。在指导思想上,过度追求GDP增长;在管理方式上,各级政府不自觉地充当经济发展的主角和运动员,而不是裁判员、服务员;在为企业服务上,一些职能部门工作效能较低、工作人员素质不高,有的地方推出的 “一个窗口办证,一条龙服务”的办事程序并没简化,职能交叉、政策打架等时有发生,“三乱”现象没有得到根本遏制。五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制约国际上对我国的贸易壁垒正日益增强,这对外贸依存度较高、以廉价劳动力和廉价商品为主要竞争优势的我省民营经济制约更为严重。2002年2004年10月,我省出口产品遭遇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调查和知识产权壁垒案件71件,涉案企业2496家,分别占全国的45%和50%。国际能源市场环境十分严峻,并且能源问题往往与政治外交问题交织在一起,不确定因素较大,这对缓解我国乃至我省能源紧张状况十分不利。人民币升值压力会对浙江外向型民营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如影响出口、企业利润率降低、外资吸引力下降等。这些制度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我省民营经济的竞争力正在减弱,而且这种趋势仍在扩大,并已成为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调研组通过对上述机遇和挑战的分析,认为我省民营经济在上一轮发展中已取得先发优势,“十一五”期间要继续实现民营经济的新飞跃,关键是转变民营企业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而政府就要从完善服务体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着手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二、切实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提升竞争力是推进“十一五”期间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通过对省内外调研情况和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历程的综合分析,我们感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力的强弱是我省民营经济能否取得新发展的根本因素。(一)民营经济竞争力由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外部发展环境两个方面构成通过对国内外关于竞争力有关观点和理论的归纳提炼,我们认为民营经济的竞争力由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民营企业外部发展环境两个方面构成(表6)。表6: 民营经济竞争力的构成民营经济竞争力企业外部发展环境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市场营销能力“产、学、研”合作程度政 府 服 务 质 量要素供给和基础设施状况市场规范及信用状况企业文化的凝聚能力企业规范管理能力政策法规公开、公正、公平程度企业品牌的竞争能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参考资料:世界经济论坛20022003全球竞争力报告)因此,提升民营经济的竞争力,必须对提升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改善民营企业外部发展环境都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民营经济竞争力是一个必经的长期艰苦过程综观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我们发现,提升民营经济竞争力主要途径就是加快推进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可以说,提升民营经济竞争力的过程就是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同时这也是一个艰难痛苦的过程,需要长期不懈努力(表7)。表7:亚洲“四小龙”上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情况国家地区粗放期转型期集约期2002年在世界80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竞争力排名时期GDP年均增长率(19601970年)时期GDP年均增长率时期GDP年均增长率(19801998年)新加坡70年代以前8.8%19701980年8.3%80年代以后7.2%4中国香港70年代以前10.0%19701980年9.2%80年代以后5.5%17中国台湾70年代以前9.6%19701980年8.9%80年代以后7.4%3韩国70年代以前8.6%19701990年9.7%90年代以后5.4%(19901998年)21(参考资料:经济增长模式比较、世界经济论坛20022003全球竞争力报告)注:中国名列第33位。上表的比较至少给了我们三个方面的启示:一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之初,利用自身的优势,靠劳动和资本投入的增加来促进国家经济增长是自然的,但是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就必须适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是一条经济规律。我们要遵循这一规律,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完成这一过程;二是转型期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同时在转型期和集约期经济增长的速度都可能减缓,关键在于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三是表中所列国家或地区与我省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相似度,他们也经历了从粗放型经济增长为主向集约型经济增长为主的转变过程,因此我们对完成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要有足够的决心和信心。(三)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是提升民营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从民营经济竞争力所包涵的两大方面来看,民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转变增长方式的主体,要提升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要引导、推进、倒逼民营企业的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十一五”期间提升我省民营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但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对经济的成功转型和竞争力的提升至关重要(表8)。表8:亚洲“四小龙”为推进各自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所采取的共性措施年代增长方式推进转型所采取的共性政策措施70年代以前粗放型增长为主因经济落后、资本短缺、技术力量不足,故利用廉价劳动力资源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增长呈粗放型。年代增长方式推进转型所采取的共性政策措施70-80年代粗放型向集约型转进入70年代,逐步转向重点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推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1.调整投资政策,提高投资效果。优先发展低消耗、高附加值的产业;2.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发展高效低耗、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产业及第三产业;3.在吸收外国先进技术的同时,增加科技教育投入,增强科技创新和自主开发能力。80年代以后集约型增长为主80年代后,走上注重和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和质量的集约化经营的新路子。(参考资料:经济增长模式比较)而拉美一些国家(如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在上世纪80年代经济转型时期,虽然采取了一些推进转型的措施,但由于外部发展环境不佳,造成了经济停滞不前(表9)。表9: 拉美三国(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经济增长方式的经验教训70年代以前粗放型增长方式7080年代仍以粗放型增长为主经济发展停滞不前1. 经济政治环境不够稳定,政权更替频繁,经济增长波动大,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高,存在社会分配不公和两极分化;2. 在投资上仍沿袭扩大规模、上新项目的老办法,使投资增长持续超过经济增长,投资效果差;3. 科技教育水平较低,对外技术依赖严重,自主研发能力较弱;4. 过分强调市场自由化,政府很少采取措施干预市场经济的消极作用(自发性、盲目性)。(参考资料:经济增长方式研究、经济增长模式比较)(四)兄弟省市在优化民营经济外部发展环境采取的政策举措,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调研组在赴江苏、广东考察调研时了解到,近年来两省在完善民营企业外部发展环境、加快提升民营经济竞争力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大动作、大举措。广东省近年来先后召开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和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交流暨百强民营企业表彰大会,强势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制定出台了以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及12个配套文件为主体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力争在经营领域、市场准入、土地使用、人才吸纳、资金扶持、税收优惠、对外交流、做强做大等八个方面政策上有所突破,切实为民营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把制订广东省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条例纳入了立法计划,从法制化角度,大力优化政策、政务、法制、市场、舆论“五个环境”;出台广东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工作意见,加强协作,形成合力;举办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为广大中小民营企业构建展示产品、交流信息、促进投资贸易和技术合作平台。“十一五”期间省级财政将安排20亿元资金,扶持民营经济体制、技术、管理创新。江苏省于去年召开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民营经济赶超浙江的目标,并以改善政府服务为切入点,掀起了民营经济发展的又一波浪潮。着手制定江苏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法制保障;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目前已建立各级各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260户,累计注册资本金总额达到57亿元,其中政府出资18亿元,外资4300万美元,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担保贷款205亿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融资问题;每年由政府牵头举办利用民资改组国有企业推介会、组织民营企业参加APEC 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中小企业博览会、东西部合作与贸易投资洽谈会等全国性大型会展,并主动开展与发达国家地方政府间的双边合作与交流,积极为民营企业“引进来”、“走出去”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全面实行企业付费登记卡制度,统一印制下发江苏省企业付费登记卡,有效制止“三乱”现象;专门编辑分送江苏省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政策文件汇编,让民营企业及时熟悉了解各项扶持政策;加大对外埠民资的引资力度,组织专门机构、制定工作目标、建立激励机制,提出“象对待外资一样召民企、引民资”,目前浙商在江苏各地投资占其全部民资的30%以上;“十一五”期间省财政每年安排5亿元资金,加大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力争用35年时间,培育20个营业收入超百亿、200个超十亿、2000个超亿元的重点骨干民营企业。 对此,我们应当引起高度重视,进一步增强提升我省民营经济竞争力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到,提升竞争力必须通过转变增长方式来实现,而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发展”来支撑。经济转型时期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关键要靠发展来解决,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特征,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方法,循序渐进解决发展中的问题,避免不切实际的盲目激进和退缩畏难、停滞不前;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历史地、辩证地对待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既注重解决群众关注的实际问题,又注重保护发展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种舆论工具的导向作用,坚持正面宣传、正面教育、正面引导、正面鼓励为主,努力营造鼓励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风气。三、完善政府服务体系,优化外部发展环境,提升我省民营经济竞争力综合分析省内外调研情况、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和我省民营经济发展实际,调研组认为,“十一五”期间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应是: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技术先进、结构合理、环境优化”,提升民营经济竞争力,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位于全国前列。对各级党委、政府来讲,推动“十一五”期间我省民营经济的新发展,必须以提升民营经济竞争力为主线,以完善政府服务体系为重点,切实加快“一个转变”,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努力完善“六项举措”。(一)加快政府职能由“管理服务型”向“服务管理型”转变1以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为切入点,加快推进经济管理指导思想由重视GDP向重视公共服务转变,进一步增强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促使各级政府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公共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建设、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管理职能上,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2以提高政府服务能力为重点,加快推进政府领导经济工作方式由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向间接调控经济运行转变。加强政策导向、政府服务,推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建议建立民营企业家代表列席各级党委、政府重要经济工作、社会事业发展等会议的制度,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和各项政策法规时,广泛、认真采纳企业界人士的意见建议。3以增强依法行政意识为突破口,加快推进政府管理方式由重事前审批向重事后监管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防止“审批回潮”和“权力寻租”现象;加强审批事项的事后监督检查,确保政策、法规的落实,督促经营者依法经营;公开监督制度和监管信息,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规范监管行为;加强对各类收费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三乱”行为。(二)深入实施“人才”、“品牌”和“扩大开放”三大战略1以构建民营企业人才供应链为落脚点,大力推进民营经济人才战略人才是提升民营经济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十一五”期间我省民营经济要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新优势、实现新飞跃,就必须把人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构建以企业家为核心、以企业管理团队和科技研发团队为支撑、以技术工人为中坚的民营企业人才供应链。(1)把民营企业人才培养列入全省人才建设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加强指导;加快人才立法,进一步规范民营企业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保障等机制,确保民营企业人才在政治待遇、政府奖励、资源共享、权益保护等方面与其它类型人才享有同等的待遇,不断优化民营企业人才建设的良好环境。(2)继续实施我省已确定的“5511”工程,建立一套各级政府分工负责的民营企业家培训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各类培训机构作用,通过开展专业培训、讲座论坛、组织考察等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高的民营企业家队伍。加快推进职业经理人制度在我省的发展和规范,建立经理人才数据库,制订业绩评价体系,完善引进、备案、推荐等工作程序,鼓励创建猎头公司等高级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为民营企业实现从业主管理型向职业经理人管理型转变、实现家族制与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机结合创造条件。(3)强化政策导向,鼓励民营企业大力引进高级研发人员,引导企业主动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不断提高企业研发人员的知识水平,为提升产业层次、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供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紧紧围绕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要求和我省产业特点,大力发展普通高等教育和中高等职业教育,加大实用技术培训内容,加快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为民营经济实现新飞跃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技术人才保障。积极鼓励企业创建员工培训中心、开办职业技校,开展各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帮助企业根据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不同人才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训计划。2以区域块状经济特色为立足点,扎实推进民营经济品牌战略品牌是一个企业质量、技术、管理、信誉和文化的结晶,是民营经济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必须利用我省区域块状经济发达的有利条件,把具有一定优势的特色产业区块作为优秀品牌的摇篮,加快培育和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高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的国内国际品牌,以此作为“十一五”期间提升我省民营经济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战略。(1)理顺管理体制。成立实施品牌战略的组织协调机构,加强协作,形成合力,构筑“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的工作机制,避免目前多头管理、权责不清的现状。(2)规范有序推进。一是制定出台推进我省品牌战略的指导性意见,明确长期规划和发展目标,形成争创浙江名牌、中国名牌、国际品牌梯队依次推进的格局,确保“十一五”期间培育和保持1000件省级著名商标、100件中国驰名商标,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实现国际品牌“零的突破”。二是加强基础性工作,结合区域块状经济的产业特点,建立相应的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帮助企业加强标准化、计量等技术基础工作;鼓励企业开展ISO9000、ISO14000、3C强制认证等质量认证,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步伐;实施区域性产品质量预警机制,及时公布相关质量信息,引导民营企业有序开展品牌建设,避免盲目投入,造成资源浪费。三是突出工作重点。有选择地重点扶持培育部分现有国家级著名品牌,选择若干在国际市场具有一定占有率和一定科技含量的产品,把催生跨国公司与品牌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国际知名度;对实施出口品牌战略的企业应在出口信贷、退税、出口信用保险、技改贴息、快速通关、贸易保护、品牌推广、宣传及融资和用汇便利等方面给予支持。(3)营造良好氛围。创牌与保牌并重,法律、经济、行政手段并举,建立健全品牌保护机制,加大对假冒仿造行为的打击力度,积极引导消费者自觉抵制假冒伪劣产品,不断改善品牌创建和发展的市场环境;规范有关品牌的评价和认定活动,加强对已经开展品牌评价和咨询服务的有关社会团体和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品牌评价机制,努力营造培育品牌、经营品牌、争创品牌、使用品牌的良好社会氛围。3以开拓“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为着眼点,积极推进民营经济扩大开放战略进一步扩大开放,“引进来、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市场资源优化要素配置、开拓发展空间、赢得竞争优势,是“十一五”期间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1)以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为着力点,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加大“引进来”力度,弥补经济发展中的“短腿”。借鉴“昆山经验”,进一步整合各方面力量和资源,切实加大对符合我省产业导向的“招商选资”、“以民引资”力度。争取率先实现由“普惠制”向“特惠制”的转变,把招商的重点放在国内百强、世界500强上,把引资的重点放在高新技术企业、世界知名品牌上,把项目的重点放在服务外包、技术转让、设立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上,加快我省产业升级进程。积极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特别是区域块状经济中的规模企业与国际国内同类知名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方面的合作,广泛吸收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积极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通过资本国际化,进一步加快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建议由省外经贸委牵头,每年组织一次以国内百强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为主要对象的投资合作洽谈会,搭建我省民营企业与国际国内知名企业交流合作平台。(2)鼓励民营企业抢占国内市场制高点。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为资源、为市场、为发展空间“走出去”,鼓励企业通过直接投资、收购兼并、合资合作等方式在省外投资办厂,充分利用省外要素资源;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契机,引导和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已有的市场优势,加快构建全国性营销网络、配送网络和售后服务网络,推广运用“虚拟经营”等现代营销手段,加快产业链向下游拓展;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加强与我省在外投资创业人员相对集中的省市间的磋商交流,及时为浙江在外企业提供信息、咨询等方面服务,主动协调解决在外企业的实际困难,维护企业省外投资权益。在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同时,要注意防止可能出现的产业“空心化”。要把“走出去”与促进我省现有产业的优化升级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加工度产业,及时填补产业转移后腾出的发展空间。要把“走出去”与引导在外企业反哺浙江有机结合起来,及时研究制定吸引我省在外创业者回乡投资的政策措施,建立在外企业反哺浙江的通畅渠道,制定在外投资利润分配回流的优惠措施。要把“走出去”与“留得住”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质量,规范市场秩序,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培育和发展“总部经济”,真正把企业的“根”留在浙江。(3)以打造“外贸强省”为目标,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为根本途径,引导、鼓励和规范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境外投资。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加快调整优化我省出口商品结构,努力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以及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避免外贸出口“丰产不丰收”现象,力争“十一五”期间我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例达到20%。进一步完善外汇、投资、审批、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法规,积极引导鼓励开展境外投资,并把重点放在拓展全球市场和对资源富聚地区及发达国家的投资,构建全球营销网络、开发境外资源和利用发达国家先进技术。进一步健全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积极协助和指导民营企业科学制定和实施“走出去”战略,避免投资的盲目性,降低风险和损失。政府有关部门应定期邀请有关国家驻我国的商务官员到我省介绍情况,适时组织民营企业家赴境外考察,了解掌握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投资环境。进一步健全完善应对技术壁垒、反倾销和产业损害的工作机制,加强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商会)等分工协作,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加强对全省大宗产品、重点产品出口情况的监控,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积极协助企业切实做好反倾销、反补贴和各类保障措施的应诉、起诉工作;在重点国家和地区设立服务机构,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法律咨询、信息服务,协助解决贸易争端。进一步整顿规范外贸经营秩序,通过行业最低限价、行业配额制度等手段,制止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低价竞销行为。(三)进一步完善“六项”具体举措1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体系(1)以政府为主导、龙头企业为主体、大院名校为依托,加快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机制,重点扶持支柱产业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前沿技术的研发和攻关,集中突破一批传统产业中的重大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项目,加快提升我省传统产业,逐步把“浙江制造”变为“浙江创造”。“十一五”期间政府应相应增加对科技创新经费的投入(广东省为每年2亿元、江苏省为每年5亿元),并进一步改革政府科技投入方式,突出基础性、共享性、服务性;每年应确定一批省级重点技术研发项目,力争在若干重大关键共性技术上取得突破,带动重点产业的跨越发展,争取“十一五”末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目前的8.1%增加的到15%。 (2)加快推进由引进创新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转变,选择国内知名度较高、市场占有率较大、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块状经济,重点扶持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对关键共性技术进行攻关,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速“同质化”向“差异性”转变,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中小企业专业化协作配套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集群”和高、中、低档产业产品的合理梯次结构;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和高校、科研机构相结合的开放型的区域创新体系,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建议将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产值占企业总产值的比例作为一个指标纳入对企业技术创新奖励政策中。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科研院所的改革改制,支持有条件、有需要的民营企业设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争取在“十一五”末我省民营企业研发投入达到或超过国内平均水平。积极探索建立多种类型的风险投资机构和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开展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注重吸引国内外企业来我省开展风险投资业务和建立风险投资机构,进一步落实风险投资有关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拓宽撤出渠道,促进技术、市场和资本的紧密结合。(3)以市场为导向、共同利益为纽带,加快构筑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加速实施“五个一百”工程,争取在“十一五”期间使我省省级重点企业研发中心、省级公共科技平台、专业和综合孵化器、重点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分别达到100家以上。(4)以科技型企业、成长型企业、装备制造型企业为重点,逐步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政策扶持力度,科学合理界定技术改造项目范畴,把政策导向作用与扶持效率有机统一起来,避免“撒胡椒粉”;要进一步放宽技术股比例,对科技人员、留学回国人员、大中专毕业生自主创业创办的民营科技型企业,要给予各方面的支持,力争实现“十一五”期间民营科技企业数量、产值双翻番。(5)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抓手,努力创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完善日常监管与专项治理相结合、行政执法与司法相并举的运行机制,及时、公正地查处各类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切实维护知识产权权利人及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建立跨区域联合执法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异地案件移送、协同调查取证方面的协作;以查处重大侵权案件作为突破口,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建立严格的“竞业限制”制度,依法惩处故意泄露、收买、窃取商业秘密行为,保护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2大力推行循环经济(1)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各方面举措,全力推进民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根据国家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对照国内外先进水平,结合我省实际,抓紧制定出台企业能源综合利用管理办法等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建立以单位产出能耗指标和环境保护指标为主要内容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主要耗能设备强制性能效标准,实施能效标识管理;对节能产品、再循环生产、低能耗企业在要素供应、财政税收以及政府采购等方面予以足够的支持。(2)开发与节约并重,重点支持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水资源重复利用技术、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等方面的开发、示范和推广。建议成立我省循环经济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开发和推广发展循环经济所必需的应用技术,为民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必要的支撑。(3)污染整治与环境保护并举,从严治理重污染企业,下决心关闭一批高污染、高能耗、高物耗且长期没有改观的企业;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再利用化,切实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4)积极探索建立在公平公正前提下的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新途径。以目前规划的工业园区为重点,运用提高投资密度和容积率,建造标准、复合式厂房等手段,提高土地使用率,同时制定相应的财政补贴政策,鼓励企业改造整合现有厂房;建立更加科学的项目评估方法,优先考虑符合产业政策、科技含量较高、技术水平先进、投资密度较高、市场前景看好的项目和成长型企业的小规模用地需求;对各主要传统产业单位土地面积的投入产出进行分析比较,按效益的高低决定供地的松紧;加大监督查处力度,严格控制土地用途,并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严惩土地审批中的腐败行为和各种圈地行为,同时对大规模用地慎重决策。由于土地资源供求矛盾将长期突出,积极探索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的机制性措施,建议“十一五”期间积极推行工业用地“租赁制”与“协议出让制”相结合的供应办法,降低企业土地支付成本特别是首期的支付成本,有效抑制低价协议出让土地和各种圈地行为,同时为最终实现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创造条件。3抓紧研究制定放宽市场准入的政策措施(1)根据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快清理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限制性政策法规,对金融、税务等涉及国家一级的法律政策、部门规章的清理,应自下而上积极推动,或积极争取试点。鉴于需要清理的政策法规较多的实际,建议取消行业准入目录,改为仅对非公经济禁入的行业和领域作出规定,实行“非禁即入”并向社会公开。特别是要鼓励民营企业发展为先进制造业配套的服务产业、金融保险业、现代物流业、社会服务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行业。(2)结合我省实际,研究确定电力、电信、铁路、石油、金融、民航、烟草、文化产业等垄断性行业和领域对民企全面开放的实施办法,鼓励支持民间资本依法以独资、控股、参股等方式进入;制定民间资本平等进入这些领域和行业的具体操作细则,尤其是要对资质条件作出科学合理的界定,如经营经历的前置条件、净资产与投资比例规定应取消,生产经营性进入与金融投资的资质条件应有所不同等等,避免出现新的“玻璃幕墙”。政府职能部门应进一步加强与国家部委的沟通联系,积极为我省民营企业率先进入国家相关垄断行业、获得新的发展先机创造条件。(3)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在全国率先实施统一的企业破产保护政策,对那些由于经营不善或因国际国内市场发生变化导致破产的民营企业,给予相同的保护和宽限。(4)加大对不正当竞争的打击力度,严肃查处限制竞争、强制交易、特权经济、商业贿赂等行为,依法规范和约束竞争方式、交易关系。4加快构建信用体系(1)着力提升政府信用形象。以提高各级政府执行力为根本,确保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法规、政策、措施得以有效执行,避免工作随意性和政策多变性。继续推行政务公开,实行“权力阳光运行”,及时向社会公开政务内容、落实措施、监督办法,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努力在行政执法部门和权力集中部门打造“政府信用高地”,为全社会作出表率。建立严格的问责制,完善企业投诉受理机制,对因政府决策失误、政策执行不力造成企业损失的,必须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以表明政府推进信用建设的决心。(2)重点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信用体系地方性法规的立法进程,尽快颁布执行浙江省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发布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企业经营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的信用法律责任;全面推行企业信用记录、信用激励和信用警示等制度;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处力度,重点打击商业欺诈、假冒伪劣、虚假广告、无照经营、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促进诚实守信、依法经营良好风气的形成。切实发挥“浙江省企业信用中心”的功能,建立统一完整的企业信用信息库,及时收集、汇总金融、社保、海关、公检法等系统的企业信用信息,全面客观记录企业产品质量、纳税情况、信贷记录、合同履约率等信用情况,随时向社会公布企业不守信行为及其它不涉及商业秘密的企业信用情况,改变目前信用信息不透明、不共享、不对称的现状。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契机,大力发展各类信用中介机构,维护其独立性和公正性,同时加快制定行业标准和规则,规范各类信用中介机构的设立和发展,确保信用中介服务业首先成为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行业;健全完善企业信用评价制度和评价机制,由信用评估机构全面实施企业的信用评价。5进一步畅通民营企业融资渠道(1)积极争取试点并尽早设立专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社区银行(中小型商业银行),有效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融资贷款难的问题;充分利用我省民间资本雄厚的优势,加强对民间资本特别是游离于金融体系外民间资本投资的方向、途径、方式等的研究,适时开展由自然人发起的民间金融机构的试点,并在条件成熟时化堵为疏,培育催生一批大小财团、投资公司等民间投资联盟和产业投资基金,变民间资本“体外循环”为“体内循环”。(2)加大对民营企业发行债券的引导和扶持,选择一些政府重点扶持、企业管理规范、行业前景看好、盈利势头良好的企业先行试点;加快我省民营企业上市步伐,重点推动规模企业、高科技民营企业上市融资;灵活运用中小企业板上市、海外上市、买壳上市等多种渠道,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积极探索和发展金融票据业务、金融租赁业务、典当业务等多种有效融资手段和途径;争取设立市级产权交易场所,为民营企业提供产权转让平台,不断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3)建立科学合理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办法、授信制度和授信额度;允许仓储货单、存货、商标权、专利权、市场摊位使用权、矿业权、土地和山林承包权等形式的动产及权利抵押;建立对中小民营企业贷款营销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商业银行积极为中小企业服务。(4)扶持发展各类金融担保机构,积极试办由专业协会、同业协会、企业之间联合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互助担保机构,由具有出资能力的企业建立的商业担保机构等,同时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的行业准入、风险控制和损失补偿机制。6加快构建中介服务体系(1)把加快构建中介服务体系作为“十一五”期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的重要内容,制定我省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支持发展咨询、检测、审计、会计、律师等各种服务机构,努力适应入世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步伐。(2)进一步明确各类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主体资格、活动范围、权利义务、资质标准等法律定位;规范政府职能部门与社会中介机构的关系,坚决切断各种形式的权力依附、利益关联等不正当联系;积极探索中介服务机构市场化发展方式,增强其竞争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完善行业规则,规范服务行为,建立自律机制,促进中介服务机构良性发展。(3)制定出台我省行业协会(商会)管理条例,明确行业协会(商会)的职能界定,健全完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引导行业协会走市场化、民间化发展之路;对现有的行业协会(商会)进行清理整顿,避免部门分割、重复办会;加快培育一批制造业、服务业、高新技术领域的重点行业协会,切实发挥行业协会在增强行业自律、规范企业行为和解决国际贸易争端中的积极作用。32 / 31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