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代词人寻找安全感的典型方式以个别词人为例李欢欢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99634251 上传时间:2022-06-0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宋代词人寻找安全感的典型方式以个别词人为例李欢欢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论宋代词人寻找安全感的典型方式以个别词人为例李欢欢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论宋代词人寻找安全感的典型方式以个别词人为例李欢欢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商丘师范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2015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论宋代词人寻找安全感的典型方式以个别词人为例姓 名:_ 李欢欢_系 别:_文学院_专 业:_ 汉语言文学_学 号:_110113003_指导教师:_刘洪生 _2015年 5月 7 日目录摘要II关键词IIAbstractIIKeywordsII引论1一、安全感的解说1二、从宋代的历史背景来分析词人寻安的原因1(一)从统治阶级实施的政策方面来分析1(二)党派斗争是催化剂2(三)国情的转变2三、宋代词人寻找安全感的典型方式(以个别词人为例)2(一)儒、道、佛思想的合一,为消除痛苦的过程中寻安苏轼、黄庭坚2(二)在自我倾诉般的痴情里流露出寻安欧阳修3(三)在烟花柳巷中获情与利,以求自身价值中寻安柳永、张先4(四)在痴情与理智的平衡中寻安李清照5(五)在对救国理想的执着追求,释放英雄热血中寻安辛弃疾、岳飞6四、 总结7参考文献8致 谢8论宋代词人寻找安全感的典型方式 以个别词人为例摘要宋朝是一个动荡复杂的时代。积贫积弱、党派斗争、民族危机,这些不安定的社会背景使当时文人群体,身处跌宕起伏的世界里,身心无处依托。通过对西方马斯洛安全感理论的了解以及阅读八位词人的作品和生平事迹,将二者有机结合,采取多维度的方式来探讨文人寻安的五种典型方式。用别样的视角研究词人,丰富了中国文学史的内容,增加可读性和吸引力。关键词 宋代词人;安全感;寻安原因;寻安方式;心灵寄托; The Typical Way of Song Dynasty Poet Looking for a Sense of SecurityIn the Case of Individual PoetsAbstractThe Song Dynasty is a complex and turbulent times. The poor and weak, the partisan struggle, the national crisis, the instability of the social background at that time for the group of literati, in the ups and downs of the world, no place to rely on physical and mental. Read the eight poets work and life through the West Maslow security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and, combining the two, take the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to study the five typical scholars find an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earch on CI another, rich Chinese content of literary history, more readable and attractive.Keywords Song Dynasty poet; sense of security; find Ann reason; find ANN; spiritual sustenance;论宋代词人寻找安全感的典型方式以个别词人为例引论公元前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事变,登上龙椅,宋朝建立,一直到1279年赵昺跳海殉国为止,将近320年。“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属于中古期第二段。”1宋代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对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在这个朝代里,词人为什么会寻找安全感,有哪些典型的方式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安全感的解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所属的心理学派为人本主义派别,定义了安全感的概念:“心理安全感指的是一种从恐惧和忧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2通俗来讲,安全感包括:身体的安全感。首先最基本的温饱要有保障,身体健康,没有重大伤残等。情感的安全感。使自己的情感有所寄托,心里踏实,无患得患失之感。人际交往的安全感。与他人交往时不得罪人也要避免受到他人的恶意伤害和诋毁。物质上的安全感,包括自己的收入和居所。有稳定的收入,可满足基本的生活;有固定的居所,在夜深人静时可以栖息于自己的小窝。生活环境的安全感。大到国家太平,无战争地侵扰;小到家的周围无坏人的扰乱。一旦一个人有了足够的安全感,他不仅会有开朗的性格,日子过得也安心舒坦。有发现美得心态,有精神焕发的面貌。但是人一旦缺乏安全感,便会感到被别人拒绝,不受欢迎。很容易有孤单的感觉,疑心重,更严重者将会嫉恨他人。不仅是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失败,还会使自己的身体受到摧残。因此,当人们承受不了不安全感带来的摧残时,就会不自觉地选择各种方式去寻找并得到安全感。正如在宋代那样政治复杂,社会变迁快的朝代,文人墨客便运用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词,来表情达意,寄托情感,使自己的心灵有一个美好的归宿。 二、从宋代的历史背景来分析词人寻安的原因 (一)从统治阶级实施的政策方面来分析。首先为了避免唐朝时期藩镇割据的局面再出现, 宋代采取了“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并通过“杯酒释兵权”,“重用文臣”等手段来加强对军队的控制,作为词人创作群体的士大夫地位得到了提高。”3其次宋朝的城市经济繁荣,朝廷所采取的的财政政策使大量的财富集中起来,让统治阶级和官僚阶级享用。这些政策着实使当代学风变得浓厚,增加了许多为考取功名而努力奋斗的文人志士,并且士大夫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提高,历史责任感高涨,从而抒发自身抱负的词便相继产生。而财政上的“大方”,使士大夫的物质生活丰富,有大量的钱财享乐,于是描写歌台舞榭,盈盈美女的词便大量产生了。但事情总有两面性,事实证明这么多的政策其实是披着华丽外衣的枷锁,禁锢了人们的自由,阻碍其发展。例如:官场上多了纸醉金迷,把酒言欢的场面,却少了许多对政治文化的思考:多了集权统一,歌颂朝廷的思想,少了个性发挥的自由;多了名臣后嗣的悲愁苦吟,少了贵族少年的豪情壮志。在这种状态下,文人士大夫大多会产生空虚,失落感,患得患失。 (二)党派斗争是催化剂 宋朝的繁华只是一时的,繁华中存在着危机。在政治上有许多变革。如“王安石变法”、“元丰改制”、“元佑党争”等,这些政治党派中的风雨,使做官的词人遭受着仕途跌宕起伏之苦,词人的抱负大多难以实现,心境有万千变化,寻寻觅觅中,也不知道何枝可栖。 (三)国情的转变 这个时代经历了一个悲剧性的转折。“靖康之难”后,不仅是北宋的政府失去了权威,更造成了“山河破碎风飘絮”的局面。许多文人志士不再浅唱低吟,舞文弄墨,而是将眼光转向整个民族的生死存亡。国安则家安,家安则人心安。在这一时期,为了自己的安全感,为了成千上万个中国人的安全感,开始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借助词来抒发情感,鼓舞士气。因此在这样的政治复杂,社会变动较大的朝代里,身处飘摇世界里的词人便开始走上了各种寻安之路。而在读完几个大词人的词时,便心有所思,欣欣然又沉沉乎,提笔总结了宋代词人寻安的典型方式。 三、宋代词人寻找安全感的典型方式(以个别词人为例) (一)儒、道、佛思想的合一,为消除痛苦的过程中寻安苏轼、黄庭坚宋朝前期与中期,经济繁荣。因此作为上层建筑的指导思想也迎来了大发展。其中宋朝是道教发展较兴隆的时期。儒家学派有“程朱理学”影响甚广。佛教也吸收了外来的思想,内外融合,更容易使国人接受。这些思想的大发展,使当时各阶层对其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统治者积极地提倡“三教”为士大夫的思想增添了新的甘泉。“儒家积极进取的入世思想,使他们精神振奋,热情参与政治。”4“两宋积贫积弱的国势和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宋代文人思想上的束缚以及个人仕途上的挫折等因素,又使宋代的文人习惯于从佛老思想中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5其中苏轼、黄庭坚这两位生活起起落落,富有才华而不得志的大词人就在“三教合一”中,求得心灵的寄托,泰然地面对人生的沉浮,从而为我们文学史留下了不朽的杰作。苏轼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在他二十一岁时,其父苏洵带着他参加科举考试。其清新脱俗的文风受到欧阳修和梅尧臣的赏识。后来在欧阳修的再三称赞下,苏轼名声大噪,每次只要有新的作品,京城里几乎家喻户晓。在这样的名声中,苏轼顺利地考取功名被授予相当高的官位。这时的苏轼可谓声名俱全,并且志向高远,有远大的抱负,有积极地人生态度。可到了王安石变法开始后,革命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熙宁二年,朝廷旧雨飘零,苏轼的仕途从此走上了沉浮不定的道路。刚开始,新派处处找他的毛病,苏轼备受排挤,再加上其言直气正,不妥协的性格,于是自请出京任职。离朝廷远了,以为可以用自己的才华为当地的百姓造福。但那些新派依旧把他视为眼中钉。历经了相当于“文字狱”的“乌台诗案”,使他被贬到黄州,官位低微生活条件贫乏。在新旧党之争中,他也受到牵连,官位沉沉浮浮。但苏轼生性耿直,有自己的政见,即使又获高位,又因政见不合而被排斥。最终已62岁的苏轼被贬到海南岛儋州,驾一叶之扁舟,来到这穷乡僻壤,荒凉之地。昔日备受瞩目的大政治家一直沦落到遭受着只比满门抄斩轻一等的处罚,到底是什么支撑着苏轼走下去呢?我们从其作品中来分析。在定风波中“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两句可知,苏轼在面对政治上的黑暗与多变,不管是人生的上坡路还是谷底,对于他来说又如何呢?这种豁达的心态让人不由得心生敬佩。又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这几句词:“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首词的背景是,苏轼被贬到黄州,作者来到赤壁下,回首历史上的英雄事迹,所发出的感慨。作者回想英雄壮年时的气概,以表明自己想要施展宏图的心迹,但早生华发的他已力不从心,只能借助眼前这一杯酒撒向江中,来感慨自己起伏的人生。虽然感情较悲壮,但此时作者仍有壮志,只是未酬,这是一种为国为民的儒家思想的体现。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华,为民报国的追求或许在后来随着身世的沉浮成了不能说的秘密,但有理想有追求难道不是心安的理由吗?冷成金认为:“苏轼在黄州时期将儒、道、佛思想作为一种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显扬自我的理论根据和精神支柱,使兼济与独善成为丰富自我,发展自我的两种手段,建立了自由的人格。”6另外张毅在书中也有论证苏轼思想的证据,其指出:“到了后期,他还以儒家的忠义思想激励,胸存浩然正气,但已渗入了大量佛、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外儒内佛,以求身处逆境时的精神解脱。”7由此可知,苏轼思想中的儒家思想使他保持着精神的追求以及积极地心态。佛教思想则使他在困境中将苦闷释放到游赏山林中,尽力地忘掉忧心之事,摆脱扰心之思,而道教则使他淡泊名和利,如陶渊明般,向往隐逸,超凡脱俗,与世无争,想要以这种洁身自好的品质,冷眼旁观的方式来抵抗黑暗龌龊的现实生活,求得精神的寄托。苏轼将儒、道、佛思想合一,如一剂神丹妙药,如心灵的寄居地,使他在有风似无风的境况里笑看人生。黄庭坚,听其名,我们或许会首先想到他清新绚丽的诗歌,其实他的词也耐人寻味,展示了他内心真实的世界。先来介绍一下他,小时候,黄庭坚便有了“神童”之称,聪慧并拥有敏锐的社会洞察力,通过两次考试中进士,从而走入官场。刚开始如行云流水,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但北宋中期以后,党派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元祐八年,哲宗亲政。以章京等人为首的“绍述派”开始挑衅“元祐派”,而黄庭坚被诬陷为“元祐派”的一员,曾经助他升官的神宗实录成了证据,反对派认为里边大量的记录都是对神宗地诽谤。经过此事件,其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流放到大西南。即使这样,元祐派依然不依不饶,又污蔑他,最后移至戎州这个偏远的地方。官场的冷酷与虚华,让正义凛然的黄庭坚灰心丧气,内心无限悲哀,将自己的心灵寄托到了山、水、酒、诗词、书法中。黄庭坚在仕途迷茫郁结里是如何找到心灵的寄托求得心安呢?根据大量的研究可总结出,其处世思想也为“儒道佛合一的思想”8,从而使他乐观从容地面对人生中的阴暗面。他和苏轼正因为文笔相似又思想一致,从而成为好友,共同在儒道佛这三种思想的融合平衡中,化为自己独特的处世方式,从而找到心灵的归宿。从黄庭坚的词中,我们就能看出这些思想的体现。其作品水调歌头中有两句这样的词:“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何为。”我穿过落英缤纷的小路,想要走入白云深处,以观那浩气长虹之豪景。我要做一棵超凡脱俗的灵芝仙草,而不是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凡夫俗子,没有必要长叹。从中可以感受其淡泊超然之心境,同时“求仙”的心愿可反映出道教的思想对其的影响。不沾凡夫之俗气,寻仙以求淡泊之心境,庭坚心则安矣。 (二)在自我倾诉般的痴情里流露出寻安欧阳修欧阳修,字永叔,号六一居士,因在滁州做太守时喜欢在醉翁亭饮酒寻欢,故又号“醉翁”。他是宋代政治上的名人,政见拙著,有铮铮铁骨般的志气;又是当代的文坛领袖,才情高远,其诗文在文坛上久负盛名,其词却备受争议。“欧阳修的词著作有六一词、近体乐府和醉翁琴趣外编大约有240首词,其中近70多首是描写儿女情长,艳遇幽会,风花雪月之事。”9与作诗著文时,他表现出来的严谨的态度,俊肃的文风相差甚远,这样一位身份高贵,以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的形象示人的文豪,为什么会在词中描写那么多风花雪月,浓情愁思呢?首先从仕途来说,欧阳修虽然官位较高,但其仕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年轻时做官结交范仲淹,两人志趣相投,政见相合的年轻人针对政治中的弊端高谈阔论,但仅在屋中酒桌上言之有何用?于是范仲淹上书呼吁改革,但触犯了太多人的利益而被贬,欧阳修也受牵连,这是他的第一个低潮。后来回京,在神宗熙宁二年,欧阳修对王安石新法进行批评,又被贬到河南一带。仕途一波三折,大起大落,政治抱负无法实现,心境免不了会受侵扰,心情抑郁不欢。为了找到心灵的平衡,进行自我调节,他只能暂借于舞榭歌台,寄情于花迷酒醉中。陶慕宁曾写道:“像欧阳修,苏轼和南宋的陆游、辛弃疾等人的纵情生妓就是由于政治抱负不能够实现,心理失去平衡而采取的自我调节、自我宣泄的手段。”10在面对人生命运的转变以及官场的黑暗时,作者可以暂且不用开阔自己的政治胸襟,将自我玩性、闲情尽情流露,在歌儿舞女里,听任自己的心性。在其玉楼春中有这样一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爱恨情仇是人之常情,与外在的环境无关。本首词以写与心爱的人离别,发出类似于抗争的呼喊。为什么说“抗争”呢?在宋代,以程朱理学为主的儒家思想盛行,对士大夫是一种压抑,作者在面对精神的枷锁和苦闷时,将心灵寄托于痴情中,将自身隐秘的柔情和欲望借助词来表现出来,以求精神的自由。再如蝶恋花这首词: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词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痴情的闺中少妇,其孤独地在家中楚楚可怜,盼望丈夫早日归来。她想解答心中的疑惑,无奈庭院太深,杨柳如烟。眼看着春天将要逝去,但她那负心的丈夫依然未归。于是只能痴痴地将自己多情的心思说给花听,可花儿不懂,冷漠地离她远去。真是无处话凄凉。在词中,我们不仅为女子的遭遇而悲叹,为女子的痴情而动容。而且我们更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苦闷。作者借思妇的心情来表达自己被朝廷冷落,壮志未酬之情。作者归回朝廷,励精图治,可眼前太多阻碍,到处都是浮云遮望眼。他内心无比苦闷,又不能太直白的表达自己的心志,只能借助艳词来寄托自己对理想的深情。 另一方面,“欧阳修的艳词中多含女性意识,这与他生活中对女性态度有关。”11欧阳修三岁丧父,是母亲带着他投奔叔叔,才得以生活下去。因此,其母身上的女性性格如仁慈、多情、细腻对欧阳修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说在欧阳修的内心深处有着多情的种子。再后来其婚姻包含生死离别,悲欢离合之甘苦,这样使其对男女之情有更深刻的体会。在欧阳修的词中也有写新婚夫妇甜蜜恩爱的场景。如南歌子中“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写娇羞的新媳妇依偎在丈夫的怀中,甜蜜痴萌的状态,这首词中的话语看似轻薄,实则饱含着欧阳修内心的多少苦乐啊。这样美好的画面岂不是他和已逝妻子也曾经经历过的吗?作者将自己内心深处的画面描绘出来,是对以往甜蜜美好生活的怀念,同时也是情伤无处发泄的自我安慰。由以上可以看出,欧阳修所写的这些词,才是其内心深处那多情细腻的性格的栖息地,无案牍的劳累,无官场的斗争,他在词中独自诉说着真性情。也正如何以鲜所说:“男人只有在宋词里才活得像一个真实的人。”12 (三)在烟花柳巷中获情与利,以求自身价值中寻安柳永、张先提到柳永,大都会想到烟花柳巷中的女子。她们能歌善舞或一笑百媚或多愁善感。也会想到缠绵的情景,依依惜别的画面。生于宋代的男子哪位没有考取功名的志向?可为什么柳永整日偎红倚翠,浅唱低吟呢?一方面依据柳永的生平可知其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中,直到老年才走入仕途,而且多为小官。在鹤冲天里有这样几句词“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他自嘲又像在“赌气”。自己对仕途的失望与压抑,在烟花柳巷中得以宣泄。另一方面,柳永在歌妓中徘徊,但他并没有看不起她们,因为“同是天涯沦落人”。他对歌妓也是情真意切。如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在这微风吹拂的杨柳岸,饮酒赏月,多么美好的场景,可身边却没有了意中人,再多风趣也是无趣,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真挚的情感。而爱情是每个人一生中最美妙的体验,也是最容易温暖人心的,使其心灵得到抚慰。更重要的是柳永未及第,其父离世较早,柳永经济上并不宽绰,他如何能酒足饭饱地生活在人世间呢?从“妓者多以金资之”可以看出,他把写词当做一种谋生的手段。宋代娱乐业发达,歌妓为了使自己的身价更高,常常向文人邀词。当时“凡是井水处,皆能咏柳词”,很明显,柳永会成为歌妓们邀词的对象。妓女求得词后,或以金钱资之或以物品资之,使柳永的基本生活有所保障,正常的生理需要得以满足,处于安全状态。从其词“我不求人富贵,人须求我文章,风流才子占词场,真是白衣卿。”可知别人向他求取新词,不仅是对他满腹经纶的肯定,更使他在官场仕途中挫伤的尊严又被重新拾起,自己的价值得以发挥。“在汴京多年来功名未就的悲痛与辛酸因此得以释放,心灵得到了慰藉。”13张先,由于一生流连风月,听歌看舞,娱乐生活丰富,因此词的类型也多为妓情词。其寻求内心喜悦,身心享受的过程中,也是在烟花柳巷中得到满足。据后山诗话中记载,一位歌妓因张先给其姐妹都写了词,唯独漏掉她而生闷气,于是作一首诗而自嘲。由此可见歌妓也已得到他的词为荣,写词人因此得到了别人的肯定。身心的愉悦与价值的追求同样可以算求得心安,减少了生活以及社会所给的压力。 (四)在痴情与理智的平衡中寻安李清照 说起中国文学史上的奇女子,李清照可谓实至名归。宋代众多作词大家争奇斗艳。拥有独特人生阅历和才思的她,巾帼不让须眉,在词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吟赏其词,便可观其一生的风景。我们在“倚门回首,却把黄梅嗅”中看到了她少女时期的天真烂漫。在“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中感受其新婚时的娇羞与妩媚。在“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中感受到她在与丈夫离别后的相思与闲愁。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里体悟到她晚年时的孤寂与凄凉。究其一生,如春夏秋冬季节的交替。处于“春夏”时期的李清照,生活可谓美满,可是在“秋冬”时期,风霜雨雪无情地向她袭来,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她是如何忍受着生存下来呢?从她生命的曲折期来探讨她寻找生命和情感寄托的方式。 李清照婚姻美满快乐的时期很短暂,不久丈夫赵明诚因官职的变动常在外地做官,夫妻常常分居两地,这使女词人生出许多苦闷闲愁。如: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胡。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初秋时期,女主角解开衣襟,驾一叶兰舟飘荡在荷花凋零的池水中,仰望天空,云中何时会出现她梦中的家书呢?我愈思念君,愁思愈浓,剪不断,理还乱,别有一番“愿逐月华流照君”的缠绵痴情。李清照是痴情的,她把自己的相思之情写得如此细腻。在爱情中的女子,哪个不多情,哪个不温柔?她在词中诉说着自己的心思,向丈夫表达着浓浓的爱意,守护着自己的爱情。这时的丈夫就是她的家,就是她心灵依托的地方。如小女人般的大词人,因痴情而生出闲愁并挥洒成词来寄情表意,找寻爱的安全感。虽然后期李清照的生活多悲苦,她守着往日美好的回忆,使自己坚强的活下去,虽然这会更加重自己的愁思,怕那蚱蜢舟都载不动,但回忆时短暂的温暖让她的心也得到了安宁。虽然爱情给人以无法言喻的美妙感受,使一个女子找到可以依托的归宿,但对于感情,李清照又是理智的。杨乃修曾指出:“李清照的词揭示出一个生活坎坷,备受打击的知识分子,女性内心的欲望,苦闷和追求。从而使人们感受到那个动乱时代和黑暗社会对女性的摧残和非人道的精神压抑。”14 据余秋雨分析李清照名誉问题时所讲,年近50岁的李清照受尽人世凄凉,作为一个女人何尝不想有个依靠。在这时一个叫张汝舟的猛烈地向她求爱,于是两人便成了家。可这位男子并不是真心实意地对待她,在得到李清照身上仅剩的金石古玩后便开始凌辱她。李清照虽然惧怕当时黑暗的婚姻观念所带给她的精神摧残,但她更懂得生命的可贵,善良高雅不能在蛮横凶残前灭亡。因此她不顾一切为自己申辩和抗争并要求解除婚姻关系。她是文弱的才女,她更是理智的女战士。她不甘为黑暗和不公低下自己的头,是主动为自己寻安的积极主义者。而且她用词书写着女性受到的摧残和精神的压抑,是唤醒当代女子勇敢寻安的武器,是向封建制度刺去的利剑,她关心的是所有女同胞的安全问题。李清照的理智何止是表现在情感中。在面对金人的铁蹄,踏破宋朝半壁江山的局面,她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富有个性的才思抒发着爱国之情。首先来看鹧鸪天这首词: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香。这首词是靖康之难,国家山河沦落,词人颠沛流离,寄人篱下时所作。秋风萧瑟的秋日里,女主角用醉来解千愁。字字都透露着作者浓重的家国之思。朱德才指出:“李清照的词把刚劲的爱国豪情给柔化了,具体结合一个人的身世飘零,去反映时代的动荡离乱;通过对往昔的美好回忆,去抒发现实的山河之恸;用对日常生活独特的细致的亲切感受去表现他深沉的爱国之思。”15在面对山河破碎风飘絮的状态,李清照虽然有丧夫之痛,自己的一片痴情无处安放的彷徨,更有远离家乡的凄凉孤寂之感。但她并没有浅唱低吟地诉说着自己的苦痛,而是把眼界放宽,用清醒的头脑审视着当时的局势。作为一位年纪已老,手无寸铁的女人,没有办法直接卫国。她就用自己擅长的词来向人们诉说家国之变的苦痛,用小家之悲来映衬国家之难。她所写的孤寂的情景让人们不由地想起自己家乡的沦落,亲人的分离,更容易唤起读者的爱国之情。在这种相思的影响下,千千万万的人会站起来,为了自己的幸福,为了国家的安定而斗争。国家处于安居乐业的状态,个人的生活也会有所保障,这何尝不是对自己的身体和内心的守护?但词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我们的女词人曾怀着近似于绝望又想要寻求希望的语气道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是她想要得到爱的慰藉和安定生活的呼喊,是她对当时时代不满的发泄,是她在痴情和理智的平衡中寻求安全感的才智。 (五)在对救国理想的执着追求,释放英雄热血中寻安辛弃疾、岳飞南渡以后,金人已经占领中原,宋朝国土处于分裂状态。人民一方面遭受着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苦痛,一方面对宋代朝廷的软弱以及金人领地中的霸道而心神不宁。社会停滞不前,处于万马齐喑的状态。在这样大的社会变迁面前,知识分子思考的活力被激发出来,他们始终以热情的状态面向社会。而在南宋这个动荡的时期,一个充满激情的名字辛弃疾崭露头角,成为这个时代的脊梁。想当年,英勇无畏的他只率领50名骑兵直奔金人的领地活捉叛徒张国安,并带回一万多名愿意归顺南宋的士兵以及满腔的热血和那恢复祖国疆土的壮志,来到了想象中可以一展宏图的南宋王朝。可是“南宋朝廷软弱无能既没有恢复中原打败金人的雄心,又对起义军持敌视态度,以及辛弃疾在当时被认为是归正人,”16出身有问题而不被朝廷重用。英雄生不逢时,使他空有一番热血而无处抛洒。于是他写下一首首的词来抒发自己对恢复中原,拯救国土的这个理想的热爱,并释放出自己内心压抑的英雄热血,来求得心理平衡。龙榆生在试谈辛弃疾词中说:“辛弃疾是一个有胆识有魄力,有谋略有远见卓识而一心以恢复中原为己任的杰出人才,他那火一般的爱国精神,贯穿在他的一切言论行动中,也贯穿在他的所有文学作品中。”17如他多次登上建康赏心亭,时间在流逝,心志却从未改变。在公元前1164年,他离职赋闲在家,虽然有恢复中原的壮志,但无权利去施展才能。于是他登上赏心亭写下:“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感叹时光流逝,国家依旧在风雨中飘摇,恨自己一事无成,徒流伤心泪。又过了几年,他又一次登上建康的赏心亭写下念奴娇送给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史致道,此中有这样几句:“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古今对比,又一次感叹南宋的国势危殆。自己心急而又无所能为,此时栏杆已拍遍,依然无人会意自己的忧心与壮志。仕途的不顺也是他实现救国理想的绊脚石,他对朝廷软弱和奸佞派从不妥协,如在太常引中,他写下:“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当时,朝廷被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把持着,一味对金国妥协退让,因此作者恢复中原,洗血国耻的愿望无法实现,因此他大声疾呼,要打击那些卖国求和的奸佞们。虽然这些词的流出使他遭受到了各种打击,但他对得起自己内心所坚持的信念。他坚持着自己的心志,守护着毕生的理想,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若是英雄,总有聚头日。往往志同道合的人更容易惺惺相惜。在辛弃疾一生的救国理想无法实现时,在其英雄热血无处可释放时,他的心灵在得到他的朋友的肯定和与她们谈天论地中找到了归宿。辛弃疾一生交友广泛,因才高气盛也被人赏识着。他的一些词涉及到赠送友人或回忆与友人相聚时的画面。气势豪迈,或流露出满腔热血或幻化成无数凄凉。他在送别一位即将担任汉中地区官员的朋友时,挥笔写下: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代性休重说。希望老朋友能在战场上拼杀,拥有“马革裹尸”之豪气,不要因为儿女之情而消磨了意志,将抗击金兵与恢复中原,作为自己的重任,奏响了充满爱国热情之歌。当老友对收复失地无望而灰心丧气时,他赋词一首来激发老友的热情。如公元1184年,他为老友韩元吉做寿时写到: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士,公知否。描述了当时误国大臣当道,中原人民依然生活在风雨飘摇之中,恢复中原之地无望的现实状况。并表露出这正是他们书生率领大军恢复中原建立功业的时候,来鼓舞其士气。“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表现出辛弃疾对友人重新燃起爱国之情充满了信心。他在回复挚友陈亮的词中这样写到:正日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回忆两人,慷慨激昂地纵谈国事的场景,赞扬挚友有男儿如铁的豪气与魄力,并彼此鼓励为统一祖国而努力。辛弃疾的爱国热情感染了许多人,他在送别志同道合的朋友杜诗高时,也情浓不能自已,赋词一首,其中有这样几句:南北方,正分裂。抒发的不是“儿女泪沾襟”依依惜别的之情,而是鼓励友人不要消沉,认清当时的局势,要对当时的国事多多费心呀!这既是叮嘱又是警示。自己这样的性格被赏识时,各路爱国人士相聚时,词人便有了勇往直前的底气。如: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当时作者受到高官叶衡的重用,作者自言自发不是因愁而生,足以见其自信满满,望见了报国之路上的光明。辛弃疾所写的答赠友人的词中始终没有远离收复失地,恢复故土的理想,他用英雄气概鼓励着自己,感染着友人,这是他毕生的信念,更是他心迹的表白。辛弃疾对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理想矢志不渝,在白发已生时,那收复沦落已久的故土的志向,赢取功名名垂千古的信仰,依然没有实现。作者醉不能解忧,在半醒半睡的状态里苦闷至极,于是他挥笔写下:了却君王天下事情,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是他无奈地呻吟又是他悲愤的咆哮和时不我予的热血。观其一生,作者在词中找到了淋漓倾诉的安全地带。在南宋时期,有一位和辛弃疾相似的,既有才气又有英雄气概的词人,那就是精忠报国的岳飞。“绍兴兴年,岳飞率兵与金军抗战,形势一片大好,眼看着失地有望恢复,却遭到宋高宗的反对。他眼睁睁的看着大好良机白白地失去,洗血靖康之耻的抱负难以实现。”18自己心中的悲愤难以抑制,于是写下了气壮山河的名词满江红,其中有这样一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即显示出英雄的气宇非凡,高唱着对敌人愤恨的战歌,有足以见其对祖国的一片赤诚,在词中情感得以发泄。在祖国有难时,许多文人慷慨激昂,赋诗作词,而即拥有英雄热血又对救国理想坚贞不渝的屈指可数,以辛弃疾和岳飞最为典型。他们为胸怀救国理想奋斗着,在词中抛洒这英雄热血。使他们由面对壮志未酬时的心神不宁转变为撞击时代的勇气。四、 总结在这个繁华而又略带伤感凄婉的宋王朝,虽然没有持续的繁华,没有一般均衡,甚至没有安宁的国土,供人们安居乐业。但也正是这样的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给文人提供了更多创作的灵感,写出一曲曲或哀婉动人或清新绮丽或洋洋洒洒的词。无论是寻求内心平和的苏轼、黄庭坚,还是痴情与理智结合者李清照。无论是浅唱低吟的风流才子柳永和秦观,还是那充满英雄热血之豪气的辛弃疾和岳飞,以及在词中自我倾诉的欧阳修。他们作为这个时代文人的代表,拥有着独特的生命和情感体验。在词中抒发着自己的愤怒、痴情、无奈和豪气之情。他们在词中吟诵着自己的心事,畅快淋漓地抒发着或悲愤或激动的感情,严肃地表达着自己一生的心志,展示着为人处事的态度。词是他们亲密的倾诉者,又是他们寄托情感安放内心的“世外桃源”,在词里他们用各自独特的方式寻找到安全感。而正是词人们用自己的才情所发的“牢骚”,才会有这样群星闪耀般的词出现。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这样的阆苑里,她是拥有千姿百态,鸟语花香的一块奇伟瑰丽的园圃。参考文献1、3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第三卷 宋代文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年:1999年版.2 马斯洛著美.人性能达到的境界.马良诚等译M. 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年:2010年6月.4 张玉璞. 三教融摄与宋代士人的处世心态及文学表现J. 孔子研究,出版年:2005年02期.5 曹瑞娟. 三教融合与宋代文学“怀才不遇”主题的淡化J. 殷都学刊,出版年:2010年03期. 6 冷成金对传统士大夫人格的超越论苏轼黄州时期思想与实践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出版年:1991年04期. 7 张毅 苏东坡小品 前言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年:1997年版 8 黄宝华.论黄庭坚儒佛道合一的思想特点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出版年:1983年01期. 9、11 权木水. 试论欧阳修俗艳词成因EB/OL.百度文库,2011年. 10 陶慕宁. 青楼文学与中国文化M. 北京:东方出版社.出版年:2006年版. 12 何以鲜我愿意生活在宋朝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年:2006年版 13 马波,张干论柳永妓情词的创作原因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出版年:2009年第二期 14 杨乃修苦难时代的灵魂绝唱论李清照的精神风貌和历史价值J. 柳泉,出版年:1981年第4期 15 朱德才. 漱玉词的艺术魅力J. 人文杂志,出版年:1983年第6期 16 赵晓岚. 金戈铁马辛弃疾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年:2010年版.17 龙榆生试谈辛弃疾词J. 语文学习,出版年:1957年03期 18 王曙. 宋词故事集M.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年:2001年.致 谢首先本论文设计是在刘洪升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到资料的查阅,从题目结构的确定到论文一稿二稿三稿的反复修改,从前期论文格式的指导到后期论文格式修改等各个方面,刘洪升老师都不辞辛苦悉心讲解,认真严谨地为我修改错误。刘老师不仅自身知识渊博,眼界开阔,思维独特且富有内涵,并且对待学生亲切有耐心,爱才惜才,和蔼可亲。通过整个毕业论文设计,我学会了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体会到一丝不苟,严谨的治学态度的重要性。在此向刘洪升老师表示衷心地感谢!刘老师的言传身教将使学生受益无穷!其次,我要感谢风景优美,拥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学校,商丘师范学院。它不仅使我精神愉悦,灵感如泉涌,并且其图书馆众多的图书资源让我的疑问得到了充分的解答,让我养成独立自主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我要感谢帮助我鼓励我的同学,因为有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才能使我博采众长,有更开阔的眼界完成毕业设计。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