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住区规划细则培训课件ppt 157页

上传人:1528****253 文档编号:99612807 上传时间:2022-06-01 格式:PPT 页数:157 大小:12.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住区规划细则培训课件ppt 157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57页
城市住区规划细则培训课件ppt 157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57页
城市住区规划细则培训课件ppt 157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授课人:王英倩第一篇 城市与城市规划 第1章 城市与城镇化 第2章 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第3章 城乡规划体制 第4章 城市规划的价值观第二篇 城市规划的影响要 素及其分析方法 第5章 生态与环境 第6章 经济与产业 第7章 人口与社会 第8章 历史与文化 第9章 技术与信息第三篇 城乡空间规划 第10章 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 第11章 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 第12章 城乡区域规划 第13章 总体规划 第14章 控制性详细规划第四篇 城市专项规划 第15章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第16章 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 第17章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 第18章 城乡住区规划 第19章 城市设计 第20章 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第五篇 城市规划的实施 第21章 城市开发规划 第22章 城市规划管理课程纲要第 18 章城乡住区规划 居住区方案分析 没有汽车线路的道路 家 我心目中的(理想的)住区是什么样的? 居民的需求居民的需求 生理需求 安全的需求 交往的需求 休休闲的需求 美的需求 居民是城市的主人,居民的生活是城市最主要的活动之一。 城市生活居住体系包括两个层次:住宅(家庭生活单元)、居住区。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考虑如何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需求层次理论 从满足人的需求出发,住宅区规划应该充分考虑居住环境的适居性、识别性与归属性以及营造具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人的活动 空间 国际居住标准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孙中山o最低标准:每人一个床o文明标准:每户一套房o舒适标准:每人一个房间o豪华标准:每人一套房 现在我国正朝着舒适标准努力,争取每户一套房,每人一间房。 居住区的各系统不是孤立的,它与周围地区和整个城市相应的各项系统密切相关。 在物质系统的构成上,它是城市物质系统的基本单元;在物质系统的空间布局上,它是城市整体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社会生活方面,它又是整个社会生活网络的重要节点。系统的整体性 可持续经济 可持续生态 可持续社会 可持续发展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本章概述v 18.1 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 v 18.2 住区的组成、功能与规划结构v 18.3 住区的规划设计v 18.4 住区规划的技术经济指标v 18.5 城市旧住区的更新规划18.1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 v 18.1.1 住区的概念与类型(一)概念:住区是城乡居民定居生活的物质空间形态,是关于各类 型、各种规模居住及其环境的总称。(二)类型:1.按城乡区域范围不同 城市住区、独立工况企业和科研基地住区、乡村住区城市住区:在城市土地使用范围之内,是城市功能用地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住区内一般可只设置主要为住区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城市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独立工况企业和科研基地住区:主要为某一个或几个厂矿企业或科研基地的职工及其家属而建设,居住对象比较单一。住区大多远离城市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住区内除了需设置一般公共服务设施外,还要设置如食品、豆制品等的加工厂、综合性医院等设施。乡村住区:主要位于农村范围的居住用地,与农业生产经营具有较紧密的联系。2.按建设条件 新建住区和旧住区3.按住宅层数 低层住区、多层住区、中高层住区、高层住区、混合住区。 18.1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 v 18.1.1 住区的概念与类型(三)住区的规模1.影响因素(1)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具有与规模相对应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是影响住区人口规模是重要因素。合理的服务半径是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步行距离,一般最大为8001000m。 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公共设施的经济性: 人口人口3.53.5万时,设施如要成套配置,则不经济。万时,设施如要成套配置,则不经济。 人口为人口为4.54.5万时,设施项目配置可全,但要合并。万时,设施项目配置可全,但要合并。 一般人口为一般人口为6 6万人左右才合理万人左右才合理 公共设施的合理服务半径公共设施的合理服务半径 住区公建使用时,步行住区公建使用时,步行1515分钟为宜,则服务半径分钟为宜,则服务半径R=800-1000M R=800-1000M 18.1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 v 18.1.1 住区的概念与类型(三)住区的规模1.影响因素(2)城市道路交通的影响:基于机动车模式的城市干道之间保持合理的间距,以保证交通安全、快速和畅通。城市干道的合理间距一般在6001000m之间,城市干道间用地一般在 36100h ,成为大型居住用地开发规模。(3)城市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影响: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的行政管理制度对住区人口规模单元的划分与管理具有相应的政策。我国大城市接到办事处管辖人口约35万人,成为“街道社区”建设与管理的基本单元。(4)其他影响:住宅层数(主要体现在高容积率开发导致住区人口规模较高)、自然地形条件、城市规模、城市历史街区环境、居民社会心理感受等因素。 18.1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 v 18.1.1 住区的概念与类型(三)住区的规模2.美国城市土地使用规划中三种不同规模尺度的住区(1)住宅单体(dwelling)和小组群住宅可以被称为最基本的尺度规模。 这一尺度更多是建筑和场地设计的领域。城乡住区规划设计较少直接涉及这种尺度规模。(2)邻里(neighborhood),具有步行尺度的范围。 除住宅组群外,还包括商店、银行、学校、社区中心、托儿所等与住宅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以 及人行道、自行车道、街道以及换乘车站或公交车站等多元化交通网络系统。,还包括公共空间 环境,如公园、绿地、广场、林荫道和水体等支撑居民日常生活的要素。(3)都市聚落(urban village),由邻里集聚形成。(4)更高层次的住区是由城镇和城市组成的区域网络,是广义的人居环境讨 论的范畴,不作为本章所讨论的住区内容。 18.1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 v 18.1.1 住区的概念与类型(三)住区的规模3.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中住宅规模划分(1)居住区:居住人口3000050000。 配建完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被城市干道 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2)居住小区:居住人口1000016000人。 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 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3)居住组团:居住人口10003000人。 被小区道路分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区小区组团户数(户)户数(户)10000-160003000-5000300-1000人口(人)人口(人)30000-5000010000-160001000-3000用地(公顷)用地(公顷)50-10010-354-6居住区分级规模控制(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18.1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 v 18.1.2 住区规划的任务任务:科学合理地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安全、卫生、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满足特定居住对象的需要。除布置住宅外,还规划布置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停车场地、绿地和活动场地、市政工程设施等。较大规模的住区内宜考虑设置适当规模和类型的就业岗位。 18.1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 v 18.1.3 住区规划的编制(一)编制重要因素:合理地段选址、城市建设框架、住区基地规划布局和住宅建筑设计等。(二)住区规划编制的内容: 1.1.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包括改建范围)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包括改建范围) 2.2.确定住区要实现的功能和目标确定住区要实现的功能和目标 3.3.确定居住人口数量规模(或户数)和用地的大小确定居住人口数量规模(或户数)和用地的大小 4.4.拟定居住建筑的布置方式拟定居住建筑的布置方式 5.5.确定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允许设置的生产性建筑)的内容、规模、数量、确定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允许设置的生产性建筑)的内容、规模、数量、 标准、分布和布置方式标准、分布和布置方式 6.6.拟定各级道路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对外出入口位置、泊车量和停拟定各级道路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对外出入口位置、泊车量和停 泊方式泊方式 7.7.拟定绿地、活动、休憩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拟定绿地、活动、休憩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 8.8.拟定有关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拟定有关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 9.9.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 10.10.对不同阶段的方案进行必要的公众参与和专家咨询,满足经济、社会和生对不同阶段的方案进行必要的公众参与和专家咨询,满足经济、社会和生 态环境的综合协调要求。态环境的综合协调要求。 18.2住区的组成、功能与规划结构 v 18.2.1 住区的组成(一)住区的组成要素组成要素组成要素 物质要素物质要素精神要素精神要素由自然和人工两大要素组成。自然要素指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植物等。人工要素指各类建筑物以及工程设施等。指社会制度、组织、道德、风尚、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艺术修养等。18.2住区的组成、功能与规划结构 v 18.2.1 住区的组成(二)住区的组成内容根据工程类型分类组成内容组成内容建筑工程建筑工程室外工程室外工程主要为居住建筑,其次为公共建筑、生产性建筑、市政公用设施用房以及小品建筑。包括地上、地下两部分。内容有:道路工程、绿化工程、工程管线以及挡土墙、护坡等。18.2住区的组成、功能与规划结构 v 18.2.1 住区的组成(三)住区的用地组成 居住用地=住宅用地? 18.2住区的组成、功能与规划结构 v 18.2.1 住区的组成(三)住区的用地组成 居住用地的用地平衡表用地构成用地构成居住区居住区小区小区组团组团1住宅用地住宅用地(R01)5060556570802公建用地公建用地(R02)152512226123道路用地道路用地(R03)10189177154公共绿地公共绿地(R04)7.51851536居住区用地居住区用地(R)100100100 住宅用地 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 居住用地组成住宅用地住宅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公共设施用地道路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公共绿地 公共设施用地 一般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住宅用地住宅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公共设施用地道路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公共绿地 道路用地 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汽车地面停放场地。居住区(级)道路一般用以划分小区的道路。在大城市中通常与城市支路同级。小区(级)路 一般用以划分组团的道路。组团(级)路 上接小区路、下连宅间小路的道路。 住宅用地住宅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公共设施用地道路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公共绿地 公共绿地 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 住宅用地住宅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公共设施用地道路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公共绿地18.2住区的组成、功能与规划结构 v 18.2.1 住区的组成(四)住区的环境组成 1.内部居住环境住宅内部环境和住宅楼的公共部分环境。 2.外部生活环境空间环境、空气环境、声环境、热环境、光环境、视觉环境、生态环境、 邻里环境和社会环境。(五)居住用地分类一类居住用地一类居住用地 R1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用地二类居住用地二类居住用地 R2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较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三类居住用地三类居住用地 R3市政公用设施比较齐全、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或住宅与工业的用地有混合交叉的用地四类居住用地四类居住用地 R4以简陋住宅为主的用地刮开有奖刮开有奖居住用地分类一类居住用地一类居住用地 R1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用地二类居住用地二类居住用地 R2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较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三类居住用地三类居住用地 R3市政公用设施比较齐全、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或住宅与工业的用地有混合交叉的用地四类居住用地四类居住用地 R4以简陋住宅为主的用地居住用地分类一类居住用地一类居住用地 R1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用地二类居住用地二类居住用地 R2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较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三类居住用地三类居住用地 R3市政公用设施比较齐全、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或住宅与工业的用地有混合交叉的用地四类居住用地四类居住用地 R4以简陋住宅为主的用地居住用地分类一类居住用地一类居住用地 R1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用地二类居住用地二类居住用地 R2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较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三类居住用地三类居住用地 R3市政公用设施比较齐全、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或住宅与工业的用地有混合交叉的用地四类居住用地四类居住用地 R4以简陋住宅为主的用地居住用地分类居住用地分类一类居住用地一类居住用地 R1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用地二类居住用地二类居住用地 R2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较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三类居住用地三类居住用地 R3市政公用设施比较齐全、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或住宅与工业的用地有混合交叉的用地四类居住用地四类居住用地 R4以简陋住宅为主的用地一类居住用地一类居住用地 R1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用地二类居住用地二类居住用地 R2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较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三类居住用地三类居住用地 R3市政公用设施比较齐全、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或住宅与工业的用地有混合交叉的用地四类居住用地四类居住用地 R4以简陋住宅为主的用地居住用地分类一类居住用地一类居住用地 R1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用地二类居住用地二类居住用地 R2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较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三类居住用地三类居住用地 R3市政公用设施比较齐全、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或住宅与工业的用地有混合交叉的用地四类居住用地四类居住用地 R4以简陋住宅为主的用地居住用地分类一类居住用地一类居住用地 R1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用地二类居住用地二类居住用地 R2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较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三类居住用地三类居住用地 R3市政公用设施比较齐全、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或住宅与工业的用地有混合交叉的用地四类居住用地四类居住用地 R4以简陋住宅为主的用地居住用地分类一类居住用地一类居住用地 R1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用地二类居住用地二类居住用地 R2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较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三类居住用地三类居住用地 R3市政公用设施比较齐全、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或住宅与工业的用地有混合交叉的用地四类居住用地四类居住用地 R4以简陋住宅为主的用地居住用地分类居住用地分类一类居住用地一类居住用地 R1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用地二类居住用地二类居住用地 R2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较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三类居住用地三类居住用地 R3市政公用设施比较齐全、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或住宅与工业的用地有混合交叉的用地四类居住用地四类居住用地 R4以简陋住宅为主的用地18.2住区的组成、功能与规划结构 v 18.2.2 住区的功能1.居住功能:提高能够增进个人和邻里社区健康与福利的环境。2.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高效性:通过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合理配置,将公共成本最小化,体现设施配置的高效性。3.环境保护、维持生态过程:采用对环境友好型的规划建筑技术和方法,最大可能地生态、环保、节能、省地,实现对生态过程的维持和改善。4.社会互动功能:通过邻里、社会网络、组织机构、教育系统和环境设施为人际交往提供机会,以促进居民参与游憩、休闲、社交、就业和购物等活动,为各种不同生活方式和年龄阶段居民提供服务。5.对多样性的包容:充分考虑居住的私密性、体验自然环境的机会、远离紧张的城市环境的场所、社会化等因素,包括居民构成、生活方式、文化和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多样性,赋予居民以场所感、归属感、自豪感和满足感。18.2住区的组成、功能与规划结构 v 18.2.3 住区的规划结构 住区的规划结构,是根据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地解决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共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一)住区规划结构演变20世纪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住区规划建设实践,先后对住区规划结构进行了多方面探索,其中最有影响的住区结构模式包括:郊区整体规划社区模式、邻里单位模式、居住开发单元模式、扩大小区模式(居住综合区)、新城市主义模式(公共交通导向开发模式)。18.2住区的组成、功能与规划结构 v 18.2.3 住区的规划结构 1.郊区整体规划社区模式 采用曲线型的街道,尽端式道路,并在交叉口形成三角形的绿化休憩空间,街道两侧充满当地园艺特色 的前院草坪,构成了开放空间景观的组成部分。街道树木成行,使得道路在连续转弯时使人产生了新的 心理期待。在住区中心设置一个由商店和列车转换站构成的小型商业中心,配置学校、办公楼区、休闲 场所,上下班也可乘坐小汽车,并在购物中心、就业中心、学校和其他目的地设置宽敞的停车场地,保 证机动性和可达性。18.2住区的组成、功能与规划结构 v 18.2.3 住区的规划结构 2.邻里单位模式美国克拉伦斯佩里 a.邻里单位周围由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 过邻里单位内部。 b.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 一般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安静。 c.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支撑邻里单位的人口规 模,一般规模在5000人左右。 d.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与其他邻里服务 设施结合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布置。 e.邻里单位占地160英亩,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 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0.8km)。 f.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18.2住区的组成、功能与规划结构 v 18.2.3 住区的规划结构 3.居住开发单元模式 a.内容:以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划分,并不被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每一居住开发单元内设有 一整套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规模以设置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的下限的 依据,以单元内公共服务设施最大服务半径作为控制用地规模上限的依据。 b.意义:与邻里单位相类似,起源于前苏联的扩大街坊规划原则。原苏联在1958年批准的城市规划修建规范中就明确规定居住开发单元作为构成城市的基本单位,对其规模、居住密度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和内容都做了详细的规定个,对我国从1950年代末开始的居住小区建设以及其后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18.2住区的组成、功能与规划结构 v 18.2.3 住区的规划结构 4.扩大小区与居住综合区模式 a.扩大小区:在干道间的用地内(一般约100-150hm2)不明确划分居住小区的一种组织形式。其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公交站点布置在扩大小区边缘,即相邻的扩大小区之间,这样居民使用公共服务设施有可选择的余地。例如英国第三代新城密尔顿凯恩斯。 b.居住综合体:将居住建筑与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组合体,有利于节约用地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例马赛公寓。 c.居住综合区:指居住和工作环境布置在一起的一种居住组织形式。这种方式便于居民的工作和生活,有利于节约上下班时间,减轻交通压力,同时由于不同性质的建筑综合布置,使城市建筑群体空间的组合更加丰富多彩。例有居住与无害工业相结合的综合区、有居住与文化、商业服务、行政办公等结合的综合区。 18.2住区的组成、功能与规划结构 v 18.2.3 住区的规划结构 5.新城市主义模式 a.兴起于发展:“新城市主义”于1980年代末期在美国兴起,由安德雷斯杜安伊与伊丽莎白普拉特赞伯克提出的新传统邻里区开发和由彼得卡尔索普倡导的公共交通导向的邻里区开发。 b.理想邻里的基本设计准则p有一个邻里中心和一个明确的边界,每个邻里中心应该被公共空间所界定,并由地方性导向的市政和商业设施来带动;p最优规模由中心到边界的距离为400m左右的空间范围;p各种功能活动达到一个均衡的混合居住、购物、工作、就学、礼拜和娱乐;p 将建筑和交通建构在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街道组成的精密网络之上;p 公共空间应该是有形的而不是建造留下的剩余场地,公共空间和公共建筑的安排应优先考虑。 18.2住区的组成、功能与规划结构 v 18.2.3 住区的规划结构 5.新城市主义模式 c.新城市主义模式的设计特征鼓励社会交往和社区感的形成p相对自给自足的步行环境,围绕核心城镇设施和商店布置住宅p为人行和车行提供更多可选择的通行路线p设计为行人、自行车、游戏以及机动车等共同使用的街道p为了围合街道空间以形成公共空间,建筑的道路退界较少,街道两侧的住宅前廊离人行道也较近。车库设置在住宅的背面并通过后街进入,以减少车库通道缘石打断街道的次数。 18.2住区的组成、功能与规划结构 v 18.2.3 住区的规划结构 5.新城市主义模式 d.公共交通导向开发TOD模型(彼得卡尔索普)p利用运输与土地使用之间的基本关系,将开发集中在沿轨道交通线和公交网络的结点上,把大量人流发生点设置在距公交车站很近的步行范围内,鼓励更多人使用公共交通。p斯德哥尔摩和哥本哈根是公交导向开发的实例,强调紧凑增长,开放空间和永续性。p一个TOD即是一个围绕公交车站将功能密集交织在一起的社区,规模从20-40hm2不等。包括1000-2000户以公寓和联排为主的不同类型住宅,住区的核心位置是公共交通点,靠近车站的是零售业、商业服务区、办公楼、餐馆、健身俱乐部、文化设施和公用设施,这些都具有独特的和易识别的位置形状和体积,以强调各种公共机构和公共空间在社区生活中的重要性。p其重点在于将现有郊区环境中彼此孤立的用地整合为可以通过步行到达公交站点的步行尺度开发模式。p基本数据。18.2住区的组成、功能与规划结构 v 18.2.3 住区的规划结构 (二)影响住区规划结构的主要因素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方式和城市道路是影响住区规划结构的两个重要方面。住区的规划结构住区的规划结构 住区的功能要求住区的功能要求居民的生活需要居民的生活需要18.2住区的组成、功能与规划结构 (三)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1.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可保证居民生活方便、安全、安静,城市道路分工明确。 2.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3.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由若干个居住小区组成,每个小区由23个组团构成。18.3住区的规划设计 v 18.3.1 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一)基本理念 “以人为本”,注重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的基本观念。 (二)基本原则 1.整体性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统一规划。 2.经济性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 3.科学性依靠科技进步,大力研究和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产品。 4.生态性住区生态系统对于低碳人居和永续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5.地方性和时代性充分反映住区当地的气候、地理条件和历史文脉等因素。 6.超前性与灵活性规划设计有弹性,要留有余地。 7.领域性与社会性中心位置与其他部分形成良好的空间联系,创造交往空间。 8.健康性适应居民的生活规律,创造安全、方便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18.3住区的规划设计 v 18.3.1 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三)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1.使用要求:住区规划设计最基本要求。 a.选择合适的住宅类型 b.满足居民生活的多种需要 c.合理组织居民室外活动、休息场地、绿地等 2.卫生要求:要求住区有良好日照、通风等条件,防止噪声干扰和空气污染。 日 照为使住宅能够获得好的日照,必须考虑住宅的位置关系。这涉及到两个方面,首先是以什么高度角作为标准。其次是两幢住宅之间的间距;由于冬至日是太阳高度角最低的一天,规划一般以这一天作为日照的最低的要求。日照标准: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日照时间的最低日照质量作为该地区的标准,每一户住宅的日照不得低于该标准。日照间距:指前后两排住宅为保证后排在规定的时日能够获得所需的日照量(日照标准)而保持的一定间距,这个间距称为日照间距。 日照量日照时间日照质量。 日照时间是建筑物在规定的某一日内受到日照时数为计算标准的。日照质量是指每小时室内地面和墙面阳光投射面累计的大小及阳光中紫外线的效用。18.3住区的规划设计 建筑气候区划 、VII气候区 气候区 、气候区 大城市 中小城市 大城市 中小城市 日照标准日 大寒日 冬至日日照时数(h) 2 3 1 有效日照时间带(h) 816 915 日照时间计算起点 底层窗台面 注:1.底层窗台面是指距室内地坪0.9m高的外墙位置; 2.旧区改建的住宅日照标准可以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 18.3住区的规划设计 通风建筑物高度越高,深度越小,长度越大时,其背面旋涡区就越大,对建筑的通风有利。但对其背后的建筑通风不利。建筑间距愈大,后排房屋受到的风压就越大,间距大比间距小通风有利。风向入射角与建筑物迎风面的垂直线夹角为。时,建筑群的自然通风有利,并且。比。为好。当风向入射角为。和。时,间距大小对建筑群通风效果的影响不大。建筑物能错位布置时,对整个群体的通风有利。18.3住区的规划设计 18.3住区的规划设计 v 18.3.1 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三)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3.安全要求:防火、防震、防空 a.防火 p为防止火灾的产生及蔓延,要考虑建筑物之间防火间距。p山墙无窗(门)时,间距不应小于3.5m,以便于消防车进入。p当建筑长度超过160米时,应在建筑中部底层留有一个净高、宽不小于4米的通道,以保证消防车能够通过;p每一个建筑群(组团)应有两个以上的出入口,以保证在危急时不影响出入,一些设施的布置也应不影响出入;p居住区必须设置消防栓,每一个消防栓的服务半径为150米。城市设有消防站。 18.3住区的规划设计 v 18.3.1 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三)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3.安全要求:防火、防震、防空 b.防震 p住宅用地所处地区安全,不选在地震时的危险地区。p有安全疏散用地,供人们暂时停留。p道路通畅,便于疏散,且布置在房屋倒塌范围外。一般认为房屋倒塌范围最远点与房屋的距离大体上不超过房屋高度的一半。p房屋体型应尽可能简单,依据国家抗震设计要求的建筑设防烈度进行设计。18.3住区的规划设计 v 18.3.1 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三)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3.安全要求:防火、防震、防空 c.防空 p贯彻“平战结合”原则(如利用防空建筑物作为居民和青少年的活动室、自行车存放处、汽车库及商店的仓库、办公用房等)p地下建筑应与地下工程管网的规划设计密切配合18.3住区的规划设计 v 18.3.1 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三)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4.经济要求:降低住区建筑在造价和节约城市用地是住区规划设计的重要任务。 住区规划的经济合理性主要通过对住区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综合造价等方 面的分析来表达。 5.美观要求:优美居住环境的形成不仅取决于单个住宅或公共服务设施的设计, 更重要的取决于建筑群体的组合,建筑群体与环境的结合,通过有机、整体 规划设计,反映出生动明朗、大方整洁、优美宜居的环境。 18.3住区的规划设计 v 18.3.2 住区及其组群的规划布置 (一)住宅类型的选择 1.1.住宅选型的总体要求:住宅类型、功能、结构设备、安全需求。住宅选型的总体要求:住宅类型、功能、结构设备、安全需求。 a.合理选择和确定住宅类型,例多种户型、产权。 b.住宅内合理安排各种功能空间,避免各居住空间的互相干扰,保证私密性。 c.结构设备及管网布置应为住宅的可改造性创造必要条件,宜采用大空间结 构、竖向干管集中外移,横向支管不穿楼板。 d.住宅套内自然层应避免台阶和错层,设置扶手、护栏、防滑地面和报警装 置等,以满足老年人、残疾人及儿童生活活动的安全需要。 18.3住区的规划设计 v 18.3.2 住区及其组群的规划布置 (一)住宅类型的选择 2.2.住宅类型及其特点:住宅类型及其特点: 住宅供以家庭为居住的建筑(规划设计的主要对象) 宿舍供以单人居住的建筑 18.3住区的规划设计 v 18.3.2 住区及其组群的规划布置 (一)住宅类型的选择 3.3.住宅建筑经济和用地经济的条件:层数、进深、长度、层高。住宅建筑经济和用地经济的条件:层数、进深、长度、层高。 a.住宅层数居住小区住宅的层数,根据土地资源情况,应选择多层(3层6层)中的6层和高层中 的12层(或12层以上),或采用两者的混合搭配,这是比较合适的。 低层住宅一般比多层住宅造价低,而高层造价更高,但低层占地大。 对于多层住宅,提高层数能降低住宅建筑的每平方米造价,节约用地。从用地经济来讲,如住宅层 数在3-5层时,每提高1层,每公顷可相应增加建筑面积1000左右;6层以上,效果将显著下降; 故6层得到广泛采用。 1970年代中期开始建设高层住宅,由于结构形式改变、电梯增加及供水加压设备、防火设施、建材 费用和施工成本高等原因,高层住宅的造价也相应提高。 合理提高住宅建筑的层数是提高住宅建筑面积密度、节约用地的主要和最基本的手段和途径。合理提高住宅建筑的层数是提高住宅建筑面积密度、节约用地的主要和最基本的手段和途径。 18.3住区的规划设计 v 18.3.2 住区及其组群的规划布置 (一)住宅类型的选择 3.3.住宅建筑经济和用地经济的条件:层数、进深、长度、层高。住宅建筑经济和用地经济的条件:层数、进深、长度、层高。 b.住宅进深住宅进深加大,外墙相应缩短,对于采暖地区外墙需要加厚的情况下经济效果显著。 一般认为住宅进深在11以下时,每增加1,每公顷可增加建筑面积10002左右。 c.住宅长度长度越长,住宅单元并接越长,山墙越省。但长度不宜过长,过长需要增加伸缩缝和 防火墙等,对通风和抗震都不利。住宅长度在3060时,每增加10,每公顷 可增加建筑面积700210002左右,在60以上时效果不显著。 d.住宅层高据计算,层高每降低10cm,能降低造价1,节约用地2,居室净高不应低于2.5米。 18.3住区的规划设计 v 18.3.2 住区及其组群的规划布置 (一)住宅类型的选择 4.4.合理选择住宅类型合理选择住宅类型 a.住宅标准面积标准和质量标准。 b.套型和套型比 套型指每套住房面积大小和居室、厅和卫生间的数量。 套型比指各种套型的建造比例。应参考当地人口结构和市场需求。 c.确定住宅建筑层数和比例 d.适应当地自然气候条件和居民的生活习惯 5.5.有利于节约用地、结合地形有利于节约用地、结合地形 6.6.符合城市建筑面貌特色的要求符合城市建筑面貌特色的要求 v 18.3.2 住区及其组群的规划布置 (二)住宅的规划布置 1.住宅群体的组合 a.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p行列式建筑按一定朝向和合理间距成排布置的形式。能使绝大多数居室获得良好日照和通风。p周边式建筑沿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的形式。形成较内向的院落空间,便于组织休息园地,促进邻里交往。p混合式为以上两种的结合形式,最常见的以行列式为主,以少量住宅或公共建筑沿道路或院落周边布置,形成半开敞式院落。p自由式建筑结合地形、在照顾日照、通风等要求的前提下,成组自由灵活的布置。18.3住区的规划设计 行列式特点: 日照好,有利通风 有规律,也富于变化 工程简单,便于施工 空间缺乏封闭感,小空间缺乏停留感 连续性过强时,易显得呆板丰富空间的措施: 山墙错落增加停留感及围合性 单元错开拼接产生体型变化 成组变向打破单调感18.3住区的规划设计 周边式特点: 室外场地集中,空间完整,封闭性好 安静、安全 寒冷地区有利挡风 相当多居室朝向不好 不能适应地形变化 不利于抗震18.3住区的规划设计 周边式特点: 室外场地集中,空间完整,封闭性好 安静、安全 寒冷地区有利挡风 相当多居室朝向不好 不能适应地形变化 不利于抗震18.3住区的规划设计 v 18.3.2 住区及其组群的规划布置 (二)住宅的规划布置 1.住宅群体的组合 b.住宅群体的组合方式 p成组成团式住宅群体的组合由一定规模和数量的住宅组合成组或成团,作为住区的基本组合单元,有规律的发展。p成组成坊式以住宅(或结合公共建筑)沿街成组成段的组合方式,成坊的组合方式就是住宅(或结合公共建筑)以街坊作为整体的布置方式。用于规模不太大的街坊或保留房屋较多的旧居住地段的改建。p整体式组合方式将住宅(或结合公共建筑)用连廊、高架平台等连成一体的布置方式。18.3住区的规划设计 v 18.3.2 住区及其组群的规划布置 (二)住宅的规划布置 1.住宅群体的组合 c.住宅群体的空间组合 p对比:指同一性质物质的悬殊差别,可突出主体建筑或使建筑群体空间富于变化,如长短、高低。 p韵律及节奏:同一形体有规律的重复和交替使用所产生的空间效果,常用于线状布置。 p比例与尺度:不要使人感到太空旷,但也不可使人感到压抑、沉闷。例1:2的比例关系p色彩:色调协调统一,大面积保持稳定、持久,重点部位可做重点处理 p绿化:运用不同的绿化手段,与建筑、道路结合,组成生动、活泼的建筑群体空间。 p道路:注意道路线形的选择及处理,使沿街景色不断变化。直线形、曲线形 p建筑小品:围墙、花架、座椅、台阶等 18.3住区的规划设计 v 18.3.2 住区及其组群的规划布置 (二)住宅的规划布置 2.住宅群体组合与日照、通风和噪声的防治 a.争取日照和防止日晒的规划设计措施 p住宅错落布置p布置点状住宅p住宅偏转布置p利用绿化防止西晒 p合理利用地形18.3住区的规划设计 v 18.3.2 住区及其组群的规划布置 (二)住宅的规划布置 2.住宅群体组合与日照、通风和噪声的防治 b.提高通风和防风效果的规划设计措施 p住宅错落布置,增加迎风面p高低建筑结合布置,低层建筑布置在迎风面p长短建筑结合布置,院落开口迎向主导风向 p利用绿化引导气流18.3住区的规划设计 v 18.3.2 住区及其组群的规划布置 (二)住宅的规划布置 2.住宅群体组合与日照、通风和噪声的防治 c.噪声防治的规划设计措施 p隔开噪声源p合理组织道路系统p合理布局建筑p利用绿化p利用人工障壁p利用地形18.3住区的规划设计 v 18.3.2 住区及其组群的规划布置 (二)住宅的规划布置 3.住宅群体组合与节约用地 a.住宅底层布置公共服务设施 b.住宅与公共建筑组合 p利用南北向住宅沿街山墙一侧布置低层公共服务设施p在住宅间距内插建低层公共建筑p空间的借用,如临道路、绿地河流等可适当提高建筑层数p少量住宅东西向布置p高低层住宅混合布置p利用地下空间和采用高架平台18.3住区的规划设计 v 18.3.2 住区及其组群的规划布置 (三)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 2.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和内容 a.按使用性质分类八类配套公建 18.3住区的规划设计 p教育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等 p医疗卫生医院、诊所、卫生站等p文化体育影剧院、图书馆、游泳池、体育馆、青少年活动站、老年人活动室、会所等p商业服务食品、菜场、服装、书店、浴室、药房、理发、照相、自行车存放等 p金融邮电银行、储蓄所、邮电局、证券交易所等 p社区服务居民委员会、派出所、物业管理等p市政公用公共厕所、变电站、消防站、垃圾站、水泵房等 p行政管理商业管理、街道办事处等v 18.3.2 住区及其组群的规划布置 (三)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 1.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目的和意义 a.目的与意义满足居民基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是城乡生活文明程度的反应。 b.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内容的变化不断完善及需求的转变 c.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与城市的联系合理的服务范围且有一定的共享性 18.3住区的规划设计 v 18.3.2 住区及其组群的规划布置 (三)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 2.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和内容 b.按使用频繁程度分类 c.按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类 18.3住区的规划设计 p每日或经常使用的公共服务设施;p必要的非经常使用的公共服务设施v 18.3.2 住区及其组群的规划布置 (三)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 3.公共服务设施指标的制定和计算方法 a.影响因素:国家经济水平、居民经济收入、建筑地段原有公共设施可利用性等。 b.定额指标: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 c.计算方法:千人指标、千户指标、民用建筑综合指标等。 千人指标即每千居民所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 中学、小学、医院等以该指标计算。 民用建筑综合指标它是按厂矿企业单位每职工多少平方米建筑来进行计算。 适用于新建厂矿企业单位居住区的民用建筑投资计算。 18.3住区的规划设计 v 18.3.2 住区及其组群的规划布置 (三)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 4.公共服务设施指标的规划布置 a.规划布置的要求 18.3住区的规划设计 p便于居民使用,有合理的服务半径。 居住区级:8001000m;居住小区级:400500m;居住组团级:150200mp应设在交通比较方便人流比较集中的地段。p独立的工矿和科研基地的住区或乡村住区,应考虑公共服务设施为附近地区和农村使用方便的同时,保证住区内部的安静。p各级公共服务中心宜与相应的公共绿地相邻布置,或靠近河湖水面等一些能较好体现城市建筑面貌的地段。v 18.3.2 住区及其组群的规划布置 (三)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 4.公共服务设施指标的规划布置 b.规划布置的方式以人口规模大小分级布置 18.3住区的规划设计 p第一级(居住区级):主要包括一些专业性的商业服务设施和俱乐部、图书馆、派出所、邮电等。p第二级(小区级):包括菜站、综合商店、小吃店、物业管理、会所、幼托、中小学等。p第三级(组团级):包括居委会、年活动室、服务站、小商店等。 第二、三级公共服务设施都是居民日常必须的,通称为基层公共服务设施。 v 18.3.2 住区及其组群的规划布置 (三)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 4.公共服务设施指标的规划布置 c.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 18.3住区的规划设计 p居住区中心的意义:宜相对集中布置,以形成住区中心。p居住区文化类服务设施的布置:沿街线状布置;独立地段成片集中布置;沿街和成片集中相结合。 沿街线状布置根据道路性质和走向等综合考虑。一般应在保证住宅有良好朝向的前提下考虑沿街建筑群体的艺术要求。更根据功能要求和行业特点相对成组集中布置。 独立地段成片集中布置根据各类服务设施的功能要求和行业特点成组结合,分块布置,在建筑群体的艺术处理上既要考虑沿街立面的要求,又要注意内部空间组合及合理组织人流和货流线路。 沿街和成片集中相结合的布置方式在具体进行规划设计时究竟采取何种布置形式,应根据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气候条件、建设规模,特别是用地的紧张程度及现状条件综合考虑。 v 18.3.2 住区及其组群的规划布置 (三)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 4.公共服务设施指标的规划布置 c.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 18.3住区的规划设计 p居住区商业服务类设施的布置:住宅底层商业服务设施;独立设置的商业服务设施。 住宅底层商业服务设施在旧城中大都采用此种方式,由于城市用地日益紧张,为节约城市用地,住宅底层商店得到广泛采用。同时存在问题,如公共服务设施的平面布置受住宅开间、进深、楼梯位置、结构形式等方面限制,公共建筑经营项目的噪声、气味、烟尘等与居住产生矛盾。 独立设置的商业服务设施分为综合商场(或超市)和联合商场两类。可以布置在同一空间较大的建筑内,也可由几栋建筑结合周围环境加以组合;有利于建筑的定型化、工业化,由于集中紧凑,便于居民使用。p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安静且具有可达性 v 18.3.2 住区及其组群的规划布置 (三)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 4.公共服务设施指标的规划布置 d.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服务半径不超过400-500m 18.3住区的规划设计 p居住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商业服务和儿童教育。商业服务和儿童教育。 商业服务设施相对集中设置,以形成居住小区的生活服务中心。位置应根据住区总的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系统来考虑,一般布置在小区中心地段或主要出入口。规划在住宅底层,或独立地段联合设置。 中小学规划布置小学服务半径为500m左右,中学为1000m左右。一般应设在居住区或小区的边缘,沿次要道路比较僻静的地段,不宜在交通频繁的城市干道或铁路干线附近布置,同时与住宅保持距离。中小学较大的体育活动场地和室内健身用房,结合双休日和夜间向本区居民开放。总平面布置尽可能保证教室、操场有良好朝向,操场用地有规则。 v 18.3.2 住区及其组群的规划布置 (三)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 4.公共服务设施指标的规划布置 d.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服务半径不超过400-500m 18.3住区的规划设计 p居住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居委会、老年活动室、青少年活动室、车辆存放处、服务居委会、老年活动室、青少年活动室、车辆存放处、服务站、卫生站等。站、卫生站等。 幼托的规划布置应布置在环境安静、接送方便的单独地端上。总平面布置保证活动室和室外活动场地有良好朝向,建筑层数为一二层。 小商店的规划布置设在路口,服务半径短(100150m),还可和居住组团集其他设施联合布置。 其他设施各种类型的福利院需求增加,将形成城市、社区和居家养老的多元化格局,社区养老设施的要求不断增加。 v 18.3.2 住区及其组群的规划布置 (三)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 5.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步骤 a.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步骤 18.3住区的规划设计 p与住宅建设步骤一致。首先配置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再建筑居住区级公共建筑。p按规划预留用地,分期建造,逐步实现。建设期限较长。p按规划预留用地,待到一定人口规模时,一次基本建成。建设期限较短。 v 18.3.2 住区及其组群的规划布置 (三)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 5.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步骤 b.基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基本要求和建设步骤 18.3住区的规划设计 p建设量大而快的,在住宅建设的同时按规划一次建成。p建设量小而在短期内又不扩建的地区,可采取各项内容暂时合并,借用住宅过渡,但比例提高。p基层公共服务设施一定要配置齐全,便于居民的生活;其次要考虑经营管理合理,节约投资和用地,为今后生活逐步提高留有余地。p如附近原有设施可利用,基层服务设施的面积或项目可相应减少;如地处偏僻且兼为附近地区和农村服务,面积适当增加,内容也可扩大升级。 v 18.3.2 住区及其组群的规划布置 (三)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 6.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新要求18.3住区的规划设计 p公益性与营利性服务设施的需求变化 公益性设施中,教育设施提升质量为主;老人设施和社区文化设施需求多元化。 营利性设施中,服务型商业需求强于零售型商业设施,并出现了休闲服务和信息服务等新类型。p空间配置的市场化导向 商业服务中心由社区几何中心移向外向式空间布局。p土地复合利用 充分利用时间差。 v 18.3.2 住区及其组群的规划布置 (三)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 7.住区就业设施的规划布置 a.居住区工业的性质和内容 无污染、无噪声、占地小、运输量小的无害工业或现代科技类企业,以为人民生活服务的项目为 主,以本区居民为主要劳动力。 b.住区产业的分布方式为集中和分散相结合。 c.住区产业的布置方式: 利用居住区的边缘或零星地段; 与其他生产服务设施结合组成综合楼形式; 利用住宅底商。 18.3住区的规划设计 v 18.3.2 住区及其组群的规划布置 (三)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 7.住区就业设施的规划布置 综上,住区产业是住区规划设计中有待进一步实践和研究的问题,市场经 济体制下土地混合与复合使用,信息科技发展和创意产业的兴起,家务劳 动社会化的推进,使得居住和产业多元功能的共存成为可能。 18.3住区的规划设计 v 18.3.2 住区及其组群的规划布置 (四)住区道路和交通的规划布置 1.居住区道路的功能和分级 a.按照功能要求划分 18.3住区的规划设计 p居民日常生活的交通要求p通行清除垃圾、递送邮件等市政工程车辆p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和工厂的货运车通行p满足铺设各种工程管线的需要p道路走向及线形是组织居住区建筑群体景观的重要手段,也是居民相互交往的重要场所p其他特殊要求,如救护、消防、搬运家具等车辆通行v 18.3.2 住区及其组群的规划布置 (四)住区道路和交通的规划布置 1.居住区道路的功能和分级 b.住区道路分级 18.3住区的规划设计 p第一级:居住区级道路居民区主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外交通联系。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p第二级:居住小区级道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的交通联系。路面宽69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p第三级:组团级道路居住区内的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交通联系。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内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p第四级:宅前小路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m。 c.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18.3住区的规划设计 p居住区内的道路应按功能进行分级,过境交通不穿越居住区,不宜有过多的车道出口通向城市干道,并且出口间距应不小于150米。可用平行于城市交通干道的地方性通道来解决居住区通向城市交通干道出口过多的矛盾。p道路走向便于职工上下班,减少反向交通。住宅与最近的公共交通站之间的距离不大于500米。p应充分利用和结合地形,如尽可能结合自然分水线和汇水线,以利雨水的排除。在南方多河地区,道路宜与河流平行或垂直布置;在丘陵地区则应注意减少土石方工程量,以节约投资。p对旧居住区改建时,应充分利用原有道路和工程设施。p车行道一般应通至住宅每个单元的入口处。建筑物外墙面与人行道边缘的距离应不小于1.5米,与车行道边缘的距离不小于米。p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两个出入口,居住区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沿街建筑长度超过150m,应设不小于4m4m的消防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居住区尽端式道路长度不宜大于120m,尽端设不小于12m12m 的回车场。p如车道宽度为单车道时,则每隔150米左右应设置车辆会让处。p道路宽度应考虑工程管线的合理敷设。p道路的线形、断面等应与整个居住区规划结构和建筑群的布置有机地结合,组织良好的居住区景观。p考虑无障碍设计。v 18.3.2 住区及其组群的规划布置 (四)住区道路和交通的规划布置 2.居住区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 a.人车交通分行由车行和步行两套独立道路系统组成,较好解决私人小汽车和人行的矛盾,最早1933年在美国雷德朋新镇规划中采用。 b.人车混行是住区内最常见的住区组织形式,对居民以自行车和公共交通出行为主的城市更为适用。 c.人车共存强调人性化的环境设计,认为人车不应是对立的,而应是共存的,将交通空间与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使街道重新恢复生机。此观点认为,将汽车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