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教师资格-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拔高名师测验卷4(附答案解析)

上传人:住在山****ck 文档编号:98960051 上传时间:2022-05-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8.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教师资格-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拔高名师测验卷4(附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2教师资格-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拔高名师测验卷4(附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2教师资格-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拔高名师测验卷4(附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教师资格-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拔高名师测验卷(附答案解析)1. 单选题:有一绝热容器,中间用隔板分成两部分,左侧是理想气体,右侧是真空。现将隔板抽掉,让左侧的气体自由膨胀到右侧直到平衡,在此过程中()。A.气体对外做功,温度不变,内能减小B.气体对外做功,温度不变。内能不变C.气体不做功。温度不变,内能不变D.气体不做功,温度不变,内能减小答案:C 本题解析:绝热系统,气体自由膨胀到右侧,气体不做功,没有发生热传递,温度不变,内能不变,体积变大,压强变小。2. 问答题:简述练习教学的一般程序。答案: 本题解析:(1)复习旧知识。在习题课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一般会通过提问、讲述等方式灵活地引导学生复习相关的概念、规律或方法。(2)教师示范举例或组织学生讨论。复习完相关内容后,教师一般会采用做练习题的形式或示范解题思路和规范的步骤、或让学生尝试解决,根据学生解决的情况组织学生讨论等。这一步主要涉及如何选择目的性、针对性强的典型的练习题,以及选择什么教学方式组织练习等。(3)学生练习。这一步是在以上基本练习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练习。关键问题是练习题的选择和呈现的序列。(4)小结。习题教学的最后阶段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总结解题方法和策。3. 问答题:新课导入有多种方式。以“光的反射”为例,简述三种新课导入的方式。答案: 本题解析:(1)游戏导入找一名同学到讲台前利用讲桌上的仪器将老师藏在讲桌后面的礼物展示给大家看。学生选出平面镜并利用平面镜能成像的特点,使同学们看到了礼物。师:你为什么选择平面镜生:平面镜能反射光。教师给予表扬.并把礼物送给该学生。(2)实验导入实验探究把玩具激光笔打开,让光斜射到平面镜上。师:刚才的演示实验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生:光被平面镜反射到了天花板上,它改变了光的传播方向,天花板上出现一红色小光斑。(3)故事导入2000多年前的一个晴朗的El子里,罗马帝国入侵叙拉古城,当侵者的船队靠近叙拉古城准备登陆时,阿基米德领导拿着镜子的妇女来攻击敌人,从镜子反射的太阳光直向敌船投射过去,照得敌人睁不开眼,烤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没过多久,帆船的篷布起了火,这一把从天而降的大火很快地蔓延开来,就这样;阿基米德带领妇女.用镜子击退了罗马人的进攻。有人说,这是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光学武器。4. 问答题:下面是教师在“磁现象”授课过程的教学片段。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都玩过“吸铁石”吧,为什么它能吸住铁呢大家肯定都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吧,学完这节课我们就可以解释了。大家先阅读课本,画出磁极。学生:老师,我知道什么是磁极了。教师:继续画,看什么是南极和北极。学生:磁针静止时指向南的磁极叫南极,指向北的磁极叫北极。教师:再继续画,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学生: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教师:好,磁化的概念下去自己了解就可以了。我们接着学习磁场。学生:我看课本上对磁极的概念是磁铁上吸引能力最强的两个部位,这个怎么理解教师:这个不重要,你知道就可以了。学生:问题:(1)对上述课堂实录进行评析。(2)请设计一个新的教学片段,以改进上述问题。答案: 本题解析:(1)该教师在讲解新知识点之前,结合生活实例导入是可取的,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但该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不恰当。以前人们认为教学内容就是教材中规定的内容。但在新课改之后,赋予了教师更大地参与课程决策的权利,其中就包括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因此,新课程下,课堂教学内容不仅仅是教材呈现的内容,也包含生活中与教学目标相关的被纳入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该教师没有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接受学习”依然是中小学课堂常用的学习方式,学生一贯死记硬背、机械学习。因此,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发现学习”,使“接受”和“发现”相辅相成。该教师的“专制”行为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平等、互动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应该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各种困难提供必要的启发式帮助,为学生成功学习创造条件。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仅没有给予启发性的回答,还说“这不重要,你知道这可以了”。这样的教学引导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会直接影响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导致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发问,从而缺乏创造性思维。(2)教学片段: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都玩过“吸铁石”吧,为什么它能吸住铁呢大家肯定都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吧,学完这节课我们就可以解释了。大家先阅读课本,思考磁极的概念。学生:阅读教材我知道磁极是磁铁吸引能力最强的两个部位。教师:很好这个概念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学生:怎样才能证明磁铁的两极吸引能力最强呢教师:那我们来观察一个“小磁铁吸引碎铁屑”的演示实验。首先将铁屑均匀地撒在塑料片上,然后再将小磁铁靠近碎铁屑。大家仔细观察小磁铁的哪个部位吸引的碎铁屑最多。学生:我发现磁铁的两端吸引的碎铁屑最多。教师: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学生:这说明磁铁的两极吸弓|能力最强。教师:恩,很好,那么磁铁的两极分别称为什么呢学生:南极和北极。教师:看来大家都进行了有效的预习。咱们玩磁铁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两个磁铁放在一起会怎样学生:会相互排斥或者相互吸引。教师:大家能对此做出解释吗学生: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这是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教师:好,通过学习我们都知道磁铁能够吸引小螺丝钉。那么同学们觉得老师手中的这根铁棒能吸引小螺丝钉吗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有的觉得可以,有的觉得不可能。教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咱们试试看,说着将铁棒伸向小螺丝钉:结果铁棒并没有吸引起任何小螺丝钉。(有的学生洋洋自得,有的满脸疑惑并喊着老师再来一次)教师:那就再来一次教师一边说着一边拿起铁棒和磁铁来回摩擦,接着将与磁铁摩擦过的铁棒伸向小螺丝钉。学生:(聚精会神地等待实验结果)铁棒吸起了小螺丝钉。教师:同学们发现了这其中的奥秘吗同一根铁棒,第一次没有吸引起任何小螺丝钉,而第二次却能够吸引起小螺丝钉。学生:奥秘就是铁棒与磁铁摩擦后,就能吸引小螺丝钉啦。教师:是的,这种现象在物理学中叫作磁化。大家阅读教材再了解一下磁化的相关知识。这部分内容还有不理解的吗学生:没有了。教师:接下来,我们学习有关磁场的相关知识。5. 单选题: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将高中物理课程分为共同必修、选修1系列、选修2系列和选修3系列,其中侧重让学生较全面地学习物理学的基本内容,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较为深入地认识物理学在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的是( )。A.共同必修B.选修1系列C.选修2系列D.选修3系列答案:D 本题解析:在共同必修模块,学生经历一些科学探究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体会物理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为下一步选学模块做准备。选修l系列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突出物理学的人文特色注重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的融合。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选修2系列侧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学,强调物理学与技术的结合,着重体现物理学的应用性、实践性。选修3系列侧重让学生较全面地学习物理学的基本内容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较为深入地认识物理学在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6. 问答题:案例:下面是某教师在讲授平面镜成像之前,了解和评价学生对上一节课所学知识掌握的情况的教学片段。教师: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首先,第一个问题:什么叫反射?学生l:光遇到水面、玻璃及其它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教师:光的反射定律是什么?学生2: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教师:这里面,我们把垂直于平面的直线叫做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教师:在反射现象中,光路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光路可逆。教师:好,那么什么叫漫反射?学生:凹凸不平的表面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叫漫反射。教师:嗯,非常好,看来大家把上一节的内容基本掌握了。接下来学习另一种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平面镜成像。问题:(1)请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析。(15分)(2)针对上述教学片段存在的不足,写出改进后的教学思路。(15分)答案: 本题解析:(1)该教师只是通过提问来检测学生是否记住了、能否回想起反射定律这个知识点,但是并不能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和运用水平。只是引导学生死记硬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不符合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评价理念,不注重学生的发展理念。(2)对知识进行检测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比如可以举例说明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或者让学生画出反射光线并说明理由。也可以通过测试题的形式。这些测试题和实际生活相联系.物理情境比较新颖.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知识应该是手段,使学生在运用中得到发展。7. 问答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某同学在物理实验课上做测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时,没听老师讲完就开启电源做实验,结果电压过大,灯泡烧毁,老师给予严厉的批评并取消其实验课,停课写检查。问题:对此事件提出你对学生的处理意见,并对整个事件进行点评。答案: 本题解析:参考解析: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就算教师准备非常充分,也难免会经常发生一些意外。再加上一个班级学生较多,教师组织起来就非常费劲,很难顾及到每个学生,往往会出现失控的场面,甚至出现了有些乱的局面。因此,出现题目中的学生在未听取老师讲解完毕就开始动手操作的情况,属于正常现象。但是老师做出给予学生严厉批评并取消其实验课,停课写检查,这样的处罚决定却是不妥的。首先,这样做并不能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所在,在以后的课程中并不能做到改正,进步;其次,老师的这种做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动手兴趣,而且有可能打击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建议老师对于学生出现的意外情况做好耐心弓l导,向学生说明情况,规范、加强实验课程的纪律教育,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实验纪律,特别是第一次进实验室要严格要求,好的习惯、好的风气要从第一次开始。教师更要加强理论修养。才能灵活机智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8. 单选题:对于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在某一过程中,从外界吸收热量25X104 J,气体对外做功10104J,则该理想气体( )。A.温度降低,密度增大B.温度降低,密度减小C.温度升高,密度增大D.温度升高.密度减小答案:D 本题解析:由AE=W+Q=一10x104 J+25x104 J=15x104 J,可知气体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由于气体对外做功,所以体积增大,密度减小。9. 问答题:案例:高老师在初中物理“浮力”一课的教学中,首先列举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例,引入教学课题。然后用实验演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的作用”;再用计算机课件展示轮船、气球、潜水艇等,最后总结出物体沉浮的条件,以及浮力产生的原因。问题:(1)此教学设计有没有体现出新课程背景下物理实验的教学功能(2)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答案: 本题解析:(1)在上述教学设计中,仅仅应用了演示实验为学生理解、接受浮力的概念提供表象支持,实验形式及功能比较单一,未能充分发挥物理实验对于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2)教学片段教师:一个同学在玩皮球的时候,不小心把球掉入树洞里面,就像老师现在做的这样(同时把一个小乒乓球放入一个深玻璃量筒中),请想办法把球拿出来。学生:往树洞里灌水。教师:好.你来演示一下。学生走上讲台,将量筒灌满水,球上浮。教师:你能不能告诉老师,怎么想到这样做?学生:一个是平时这样做过,另外我认为乒乓球比较轻,水能把它托起来.教师:很好,这个办法确实把球拿上来了,但是老师有一个疑问,老师手里还有一个乒乓球。一松手,它会落在桌面上(同时演示),那么我现在再松手(用左手托做乒乓球后右手再松开),这回为什么不掉呢?学生:因为老师的手给乒乓球施加了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和乒乓球的重力是平衡力,它们可以使乒乓球静止。教师:那这个乒乓球(指量筒中浮在水面上的)老师也没有用手托着,为什么它也不掉呢?学生:因为水给它一个向上的力,像手一样。教师:好。水托着乒乓球。使它不掉下来,水对乒乓球的力就是浮力。教师:经过科学家大量的实验证明,一切进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学生:恩。(教师引导学生查阅课本找出问题的答案。学生提出各自的不同看法。教师对学生的不同看法做出总结)10. 问答题: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材料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内容标准为:通过实验研究质量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从中了解空气对落体运动的影响。材料二某高中物理教科书中“自由落体运动”一节有探究物体下落快慢的影响因素的实验,内容如下:实验1.硬币与纸片、纸团下落的实验一手拿小纸片,另一手拿硬币,双手举至同一高度,然后松手看纸片与硬币谁先落地。将纸捏成纸团.结果又怎样 为什么硬币比纸片先落地 为什么纸片捏成纸团后下落快些 你能说出原因吗 再用其他物品试之,由此得出什么结论实验2.纸片和硬币下落得一样快吗实验装置,将纸片与硬币放进玻璃管,当玻璃管内有空气时,将玻璃管倒过来,观察纸片与硬币的下落情况,观察结果是_。抽掉部分空气,倒过来,观察结果是_抽掉玻璃管内空气。使逐渐接近真空,观察结果是_。实验3.测量反应时间反应时间也称反应时,是指人们从发现情况到采取相应行动所经历的时间。很多行业需要反应敏捷,行动迅速,因此需要测试人的反应时间。根据本章所学知识和下图所示,请你和同学们一起测试你的反应时间。讨论应如何测试,为什么要这样测试,你采用什么道理。材料三 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等内容。任务:(1)写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意义。(2)阐述教材中“实验2”在“自由落体运动”一节课中的作用。(3)完成“实验3”的教学片段的设计,其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答案: 本题解析:(1)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它是理想状态下的物理模型,其意义在于物体下落的加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无关。也与物体的质量无关。(2)实验2在“自由落体运动”一节中的作用:(D充分利用物理趣味实验牛顿管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求知欲。课堂上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有利于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利用实验和实物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测反应时间”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如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测反应时间的原理。(2)学会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解决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渗透物理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科学抽象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过程中,领会科学探究方法,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的意识。二、教学方法实验法、探究式教学方法三、实验过程1导入新课首先,教师不是从讲述反应时间的概念或现象引入课题,而是做一个测量学生的反应速度的小实验:教师拿一把塑料尺突然释放,让学生尽可能快地抓住尺子。实验做完后,教师不是简单地去讲解反应时间的问题,而是引导学生思考上述实验说明了什么 为什么老师释放时刘和学生抓住时刻会不相同 学生抓住的时刻为什么会迟一些 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究身边物理现象的兴趣。通过同学们的思考和讨论,他们很容易得出人存在反应时间的结论,并很自然提出不同的人反应时间是否有长短,反应时间如何测量的问题。2新课教学【设计实验】问题提出后,教师引导学生制定具体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充分打开自己的思路,并提供表达思路的机会,让全班同学分享。由于一开始没有设定任何条件,学生的方案千奇百态,有复杂的,有简洁的;有实验结果准确的,也有实验原理比较粗糙的;有使用了身边的刺度尺的,也有需要利用一些身边没有的实验器材的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充分发挥了自己经验和能力的作用,给探究限定了合适的条件:只用刻度尺能否测出人的反应时间 学生的思维再度活跃起来而且思维有了清晰的方向。面对部分学生一筹莫展时,教师也没有把实验方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进一步提出下列问题:刻度尺可以测量什么 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一长度。教师接着问:已知长度我们能否求时间。需要什么条件 (实验原理)学生很自然想到如果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已知下落的距离和重力加速度,可以根据位移公式求下落时间。问题进行到这里,整个实验核心的问题就变成了如何测量教师释放尺子到学生抓住尺子过程中尺子下移的距离。由于一开始教师就给学生做了一个示范,学生自然想到通过观察学生抓住尺子前后的刻度值可以计算尺子下移的距离,至此,实验方案的设计顺利完成。【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明确实验步骤:请一位同学用两个手指捏住木尺顶端;另一位同学用一只手在木尺下部做握住木尺的准备,但手的任何部位都不要碰到木尺;当看到那位同学放开手时,你立即握住木尺;测出木尺降落的高度;根据自由落体运动知识,可以算出你的反应时间。接着教师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特别强调释放尺子必须有明确的信号,否则测量出来的结果不是人的反应时间。学生实验完成以后,教师并没有满足计算的结果,而是将不同组的实验结果在黑板上作了通报。面对不同的实验结果,教师要求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学生活动再一次达到高潮,对于个别反应时间过长的实验结论,同学们认为是小组实验方法出了问题。对于不同的组实验结果有一些微小的差异。同学们认为那是不同的人反应快慢不同。从上述实验过程,我们清晰感受到教师灵活的方法、智慧的课堂驾驭手段。如果我们的科学探究都能像他那样重视思维的启迪,重视学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一定会有实质进步。【数据处理】:最后,得出组内成员反应时间长短,统计班级大多数人的反应时间。在同学中广泛应用这一尺子,测量同学们的反应时间。3巩固提高4小结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