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加固工程现场检测技术要求

上传人:陈** 文档编号:97655173 上传时间:2022-05-2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结构加固工程现场检测技术要求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建筑结构加固工程现场检测技术要求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建筑结构加固工程现场检测技术要求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 DGJJXXXXX-2011 DGJXX/TJXX-2011既有建筑结构加固工程现场检测技术规程Technical standard for inspection of strengthening building structures (征求意见稿)2011-XX-XX发布 2011-XX-XX施行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审定 发布目 次1 总 则12 术语和符号22.1 术 语22.2 符 号33 基 本 规 定53.1 一 般 规 定53.2 检测工作程序与基本要求53.3 抽样比例及合格判定73.4 检测报告94 新增混凝土质量检测104.1 一 般 规 定104.2 检测内容与方法104.3 结果评定145 外粘纤维复合材质量检测165.1 一 般 规 定165.2 检测内容与方法165.3 结果评定176 外加砂浆面层质量检测186.1 一般规定186.2 检测内容与方法186.3 结果评定227 钢构件加固质量检测237.1 一般规定237.2 检测方法及结果评定238 后锚固质量检测268.1 一般规定268.2 检测方法及结果评定26附录A 瞬态冲击法检测结合面粘结质量27附录B 红外热成像法检测结合面粘结质量30附录C 瞬态冲击法现场检测记录表33附录D 红外成像法检测记录表34附录E 建筑植筋现场检测记录表35本标准用词说明36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5页 共27页1 总 则1.0.1 为了规范江苏省既有建筑结构加固工程的现场检测方法,做到技术先进、数据准确,评定可靠,保证既有建筑结构加固工程的工程质量,制定本规程。1.0.2 本规程适用于既有建筑结构加固工程中有关新增混凝土、砂浆面层等加固质量的现场检测。1.0.3 既有建筑结构加固工程的现场检测,除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2.1 术 语2.1.1 结构加固工程structure strengthening engineering 对可靠性不足的承重结构、构件及其相关部分进行增强或调整其内力,使其具有足够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并力求保持其适用性。2.1.2 检验批 inspection lot检测项目相同、质量要求和生产工艺等基本相同,由一定数量构件等构成的检测对象。2.1.3 基材 substrate涂布胶粘剂或其他粘结材料的被粘物之一。在结构加固工程中,系指被粘接的原构件。若原构件为复合材或组合材,则专指其中被粘合部分的材料。2.1.4 结构胶粘剂 structural adhesives用于承重结构构件胶接的,能长期承受设计应力和环境作用的胶粘剂。在土木工程中,基于现场条件的限制,其所使用的结构胶粘剂,主要指室温固化的结构胶粘剂。2.1.5 纤维复合材 fiber-reinforced polymer composite( FRP)以具有所要求特性的连续纤维或其制品为增强材料,与基体结构胶粘剂粘结而成的高分子复合材料,简称纤维复合材。在工程结构中常用的有碳纤维复合材、玻璃纤维复合材和芳纶纤维复合材等。2.1.6 缺陷 defect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检查中发现的不符合规定要求的检验项或检验点,按其程度可分为严重缺陷和一般缺陷,前者对加固后结构、构件的受力性能或使用功能有决定性影响,后者则无决定性影响。2.1.7 现场检测 in-site testing 对加固结构实体实施的原位检查、测量和检验等工作。2.1.8 非破损法检测 nondestructive testing 对材料或构件实施的一种不损害其使用性能或用途的检测方法。2.1.9 瞬态冲击法 impulse response testing利用锤击产生的瞬态宽频激励,测定瞬态冲击力学参数及构件局部动力响应参数,检测构件缺陷的非破损检测方法。2.1.10 超声法 ultrasonic method通过测定超声脉冲波的有关声学参数检测非金属材料缺陷的方法。2.1.11 雷达法 radar method利用不同介质电磁属性和几何形态的差异,根据反射回波在波幅及波形上变化的原理形成图像,并进行分析的方法。2.1.12 红外热成像法 infrared thermograph利用红外热成像装置将物体表面的温度分布拍摄成可视图像进行分析的方法。2.2 符 号fcu,i构件i 混凝土的立方抗压强度值fcu,k检验批混凝土抗压强度标准值s样本标准差k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参数概率分布下分位数c置信水平f2i,c承重构件外加层测区i 的砂浆抗压强度平均值c砂浆面层抗压强度修正系数3 基 本 规 定3.1 一 般 规 定3.1.1 既有建筑结构加固工程的现场检测必须由具有资质的专业单位(部门)进行。检测人员应经过培训合格,具有相应的资格。3.1.2 现场的检测应根据检测项目、目的及现场条件选择适宜的检测方法,宜选用对结构或构件无损伤的检测方法。当选用局部破损的检测方法时,不得降低结构的安全性。3.1.3 所有检测使用的仪器设备应有产品合格证、计量检定机构的有效检定(校准)证书或自校证书。检测时应确保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在检定或校准周期内,并处于正常状态。3.1.4 检测的原始记录,应数据准确、字迹清晰、信息完整。当采用自动记录时,应符合有关要求。原始记录必须由检测及记录人员签字。3.1.5 现场取样的试件或试样应予以标识并妥善保存。3.2 检测工作程序与基本要求3.2.1 既有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检测工作程序,宜按图3.2.1所示进行。递交检测委托书调查、资料收集制定检测方案确认仪器、设备状况现场检测数据处理、结果评价检测报告补充检测图3.2.1 既有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检测工作程序框图3.2.2 既有建筑结构加固工程现场检测前准备工作主要可分为对建筑结构的初步调查、资料检查及检测方案的制定。1 明确委托方的检测具体要求,了解之前的检测情况。2 调查被检测建筑结构环境条件,使用期间的加固与维修情况和用途与荷载变更情况。3 检查相关资料,如工程地质勘查报告、设计图和计算书、设计变更、沉降观测记录、施工记录、材料质保书、材料检验文件、竣工图及竣工验收文件等。3.2.3 既有建筑结构加固工程的现场检测,应根据本规程的要求和合同委托的需要合理确定检测方案;应根据检测项目、检测目的、结构状况和现场条件选择适宜的检测方法。检测方案宜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 概况,主要包括工程主体结构情况、施工及监理单位,加固时间等;2 检测目的或委托方的检测要求;3 检测依据,主要包括检测所依据的标准及有关的技术资料等;4 检测项目和选用的检测方法以及检测数量;5 检测人员和仪器设备情况;6 检测工作进度计划;7 所需要的配合工作;8 检测中的安全措施;9 检测中的环保措施。3.3 抽样比例及合格判定3.3.1 外部缺陷的检测,宜选用全数检测方案。3.3.2 按检测批检测的项目,应进行随机抽样,且最小样本容量宜符合表3.3.2条的规定。 抽样检测的最小样本容量 表3.3.2检测批的容量检测类别和样本最小容量检测批的容量检测类别和样本最小容量ABCABC28223501120032801259152351201320050125200162535832011000080200315265058131000135000125315500519051320350011500002005008009115082032150001500000315800125015128013325050000050012502000281500205080注:检测类别A适用于一般施工质量的检测。检测类别B适用于结构质量或性能的检测。检测类别C适用于结构质量或性能的严格检测或复检。3.3.3 当发现检测数据数量不足或检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应补充检测。3.3.4 计数抽样检测时,本规程中无特别要求的,检测批的合格判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 正常一次抽样应按表3.3.4-1判定。2 正常二次抽样应按表3.3.4-2判定。正常一次性抽样的判定 表3.3.4-1样本容量合格判定数不合格判定数样本容量合格判定数不合格判定数2501807881312125101120232001415323431521225056正常二次性抽样的判定 表3.3.4-2抽样次数与样本容量合格判定数不合格判定数抽样次数与样本容量合格判定数不合格判定数(1)2-601(1)-50(2)-10039610(1)-5(2)-100122(1)-80(2)-160512913(1)-8(2)-160122(1)-125(2)-2507181119(1)-13(2)-260334(1)-200(2)-40011261627(1)-20(2)-401334(1)-315(2)-63011261627(1)-32(2)-642657注:(1)和(2)表示抽样批次,(2)对应的样本容量为二次抽样的累积数量。3.4 检测报告3.4.1 检测报告应表达清楚、结论准确、用词规范。3.4.2 检测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 委托方、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名称;2 工程概况:包括工程名称、工程地址、结构形式、原建筑施工日期、加固施工日期、加固工程实景照片等。3 检测原因、目的、以往检测及维修等情况;4 检测日期、报告完成日期;5 检测项目、检测的具体位置、检测方法及依据标准;6 抽样方案及数量;7 检测数据汇总及检测结果(附图与附表);8 编写、审核和批准人员的签名;9 检测单位盖章。4 新增混凝土质量检测4.1 一 般 规 定4.1.1 本章适用于既有建筑结构加固工程中混凝土构件增大截面工程、局部置换混凝土工程新增混凝土质量的现场检测。4.1.2 既有建筑结构加固工程中新增混凝土的质量检测主要可分为新增混凝土强度检测、新增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新增混凝土浇筑质量的缺陷检测、新旧混凝土结合面粘结质量检测。4.2 检测内容与方法4.2.1 新增混凝土强度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于既有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新增混凝土构件抗压强度检测宜采用回弹法检测。检测仪器、检测技术及计算方法应按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 23的规定执行。2 当利用现场非破损检测法核查某一检验批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试验报告的可信性时,应对该检验批构件进行现场非破损抽样检测。其抽样规则及检测结果的评定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该检验批由少于3 个构件组成时,应逐个构件进行检测,并取受检构件强度推定值中最低者作为该检验批构件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fcu,k;2) 当该检验批由不少于4 个构件组成时,可按批的大小,由独立检验单位确定随机抽检构件数量n,n不宜少于同批构件总数的40%,且不宜少于4。根据所抽构件逐个检测结果推定的构件i 混凝土的立方强度值fcu,i,可按下式算得该检验批混凝土抗压强度标准值fcu,k:fcu,k (4.2.1)式中:s按n 个构件立方抗压强度算得的标准差;k与、c 和n 有关的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参数,可由表4.2.1 查得;a确定材料强度标准值所取的概率分布下分位数,一般取0.05,(即保证率为95%);c检测所取的置信水平,对混凝土取c0.75。表4.2.1 计算参数k值(c0.75;0.05)n456789101215k值2.6802.4632.3362.2502.1902.1412.1032.0481.991n1820253035404550100k值1.9511.9331.8951.8691.8491.8341.8211.8111.760注:当n(亦即当n 足够大)时,k1.645。3) 根据现场非破损检测结果算得的fcu,k 值,与该检验批试验报告给出的混凝土立方抗压强度标准值进行比较。若两者差值在15%以内,可取两者中的较小值用于施工质量合格评定;若该差值大于15%,则应对未检测的构件逐根进行补测,然后按全部检测值计算fcu,k值,并以该值作为该检验批的代表值,用于施工质量合格评定。4) 当n 个数据算得的变异系数(变差系数)大于20%时,不宜直接按(4.2.1)式计算fcu,k值,而应先检查导致离散性增大的原因。若查明系混入不同总体(不同批)的样本所致,宜分别进行统计,分别确定其fcu,k 值。4.2.2 新增混凝土配筋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抽取的梁、柱类构件,应对全部纵向受力钢筋进行检测,对抽取的板、墙类构件,应抽取不少于8根纵向受力钢筋进行检测。2 新增混凝土配筋检测包括新增混凝土构件中钢筋的间距、公称直径、位置、数量、锈蚀性状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现场检测。3 钢筋的间距、公称直径、位置、数量及保护层厚度,宜采用非破损的电磁感应法或雷达法进行检测,必要时可凿开混凝土进行钢筋直径或保护层厚度的验证。4 新增混凝土配筋检测的检测仪器、检测技术及数据处理,应按照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规程JGJ/T 152的规定执行。5 对于具有饰面层的结构及构件,应清除面层后在混凝土面上进行检测。4.2.3 新增混凝土浇筑质量缺陷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 新增混凝土构件的外观质量,可采用目测和尺量的方法检测,检测数量宜为全部新增构件,应记录缺陷的位置、形状、范围、数量、深度,可采用表格或图形的形式。根据缺陷对结构性能和使用功能影响的严重程度,可按表4.2.3进行评定。 新增混凝土构件外观质量缺陷评定 表4.2.3名称现象严重缺陷一般缺陷露 筋构件内钢筋未被混凝土包裹而外露发生在纵向受力钢筋中发生在其他钢筋中,且外露不多蜂 窝混凝土表面缺少水泥砂浆致使石子外露出现在构件主要受力部位出现在其他部位,且范围小孔 洞混凝土的孔洞深度和长度均超过保护层厚度发生在构件主要受力部位发生在其他部位,且为小孔洞夹杂异物混凝土中夹有异物且深度超过保护层厚度出现在构件主要受力部位出现在其他部位内部疏松或分离混凝土局部不密实或新旧混凝土之间分离发生在构件主要受力部位发生在其他部位,且范围小新浇混凝土出现裂缝缝隙从新增混凝土表面延伸至其内部构件主要受力部位有影响结构性能或使用功能的裂缝其他部位有少量不影响结构性能或使用功能的裂缝连接部位缺陷构件连接处混凝土有缺陷,连接钢筋、连接件、后锚固件有松动连接部位有松动,或有影响结构传力性能的缺陷连接部位有尚不影响结构传力性能的缺陷表面缺陷因材料或施工原因引起的构件表面起砂、掉皮用刮板检查,其深度大于5mm仅有深度不大于5mm 的局部凹陷2 新增混凝土构件的内部缺陷的检测,可采用超声法等非破损方法;必要时可采用局部破损的方法对非破损的检测结果进行验证。采用超声法检测混凝土内部缺陷时,可参照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技术规程CECS 21的规定执行。4.2.4 新旧结合面粘结质量,可按下列规定进行检测:1 新增混凝土与基材界面粘结质量,可采用瞬态冲击法、超声法、红外热成像法进行检测。检测时,宜先采用红外热成像法对抽取的构件进行检查,采用瞬态冲击法、超声法非破损方法对可疑区域进行验证及详测。2 瞬态冲击法检测新增混凝土与基材界面粘结质量,可按本规程附录A的规定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可按本规程附录C记录。3 对于混凝土构件增大截面工程中,采用超声法进行新旧混凝土结合面粘结质量检测时,检测方法、记录与判断可按照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技术规程CECS 21规定执行。4 红外热成像法检测新旧混凝土结合面粘结质量,可按本规程附录B的规定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可按本规程附录D记录。4.3 结果评定4.3.1 当抽取构件的全部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的合格点率为90%及以上时,判定该构件的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结果为合格。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允许偏差,应按下列规定执行:1 对梁类构件,为+10mm,-3mm;2 对板类构件,仅允许有8mm的正偏差,无负偏差;3 对墙、柱类构件,底层仅允许有10mm的正偏差,无负偏差;其他楼层按梁类构件的要求执行。4.3.2 当抽取构件的全部的钢筋间距检测的合格点率为90%及以上时,判定该构件的钢筋间距检测结果为合格。钢筋间距的允许偏差为5mm。4.3.3 钢筋公称直径检测结果的评定,应以设计图纸的规定为准进行。4.3.4 新增混凝土浇筑外观质量存在严重缺陷直接判定该构件不合格。4.3.5 采用超声法、红外热成像法检测新旧结合面粘结质量时,新增混凝土与基材界面有效粘结面积(无缺陷面积)不小于该构件总粘结面面积的95%判为合格。采用瞬态冲击法检测新旧结合面粘结质量时,存在缺陷的测点数不大于总测点的10%,且不集中在主要受力部位判定为合格。5 外粘纤维复合材质量检测5.1 一 般 规 定5.1.1本章适用于既有建筑结构加固工程中外粘纤维复合材质量的现场检测。5.1.2外粘纤维复合材质量的现场检测,包括既有建筑结构加固工程中纤维复合材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质量、结构胶粘剂粘合纤维复合材与基材混凝土的正拉粘结强度的检测、纤维复合材搭接长度。5.2 检测内容与方法5.2.1 纤维复合材与基材混凝土的正拉粘结强度检测的检测方法及检验批评定标准可参考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550-2010附录U执行,若对单个试件进行评定,应符合表5.2.1要求。现场检测纤维复合材与混凝土正拉粘结强度的合格指标 表5.2.1检验项目原构件实测混凝土强度等级检 验 合 格 指 标正拉粘结强度及其破坏形式C15C201.5MPa且为混凝土内聚破坏C452.5MPa注:若检测结果介于C20C45 之间,允许按换算的强度等级以线性插值法确定其合格指标。5.2.2 纤维复合材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质量可采用红外热成像法、瞬态冲击法进行检测。1 采用红外热成像法检测时,可按本规程附录B的规定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可按本规程附录D记录。2 瞬态冲击法检测新增混凝土与基材界面粘结质量,可按本规程附录A的规定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可按本规程附录C记录。3 粘结质量的检测结果按总有效粘结面积(无缺陷面积)与总粘结面积之比的百分数表示。5.2.3 纤维复合材搭接长度可采用钢卷尺进行测量,对抽取的构件中所有搭接长度进行检测:1 应测量纤维复合材受力方向(顺纹方向)每端的搭接长度,读取2处的测量值,计算平均值,精确至1mm;2 应测量纤维复合材非受力方向(横纹方向)每边的搭接长度,读取2处的测量值,计算平均值,精确至1mm。5.3 结果评定5.3.1 采用红外热成像法检测新旧结合面粘结质量时,新增混凝土与基材界面有效粘结面积(无缺陷面积)不小于该构件总粘结面面积的95%判为合格。采用瞬态冲击法检测新旧结合面粘结质量时,存在缺陷的测点数不大于总测点的10%,且不集中在主要受力部位判定为合格。5.3.2 纤维复合材搭接长度仅允许有10mm的正偏差,无负偏差。抽取的构件中全为合格点时判定为合格。6 外加砂浆面层质量检测6.1 一般规定6.1.1 本章适用于既有建筑结构加固工程中外加砂浆面层的质量检测。6.1.2 既有建筑结构加固工程中外加砂浆面层的质量检测主要可分为混凝土、砌体外加砂浆面层抗压强度的检测、外加砂浆面层钢筋配置检测、外加砂浆面层外观质量缺陷的检测、结合面粘结质量检测。6.2 检测内容与方法6.2.1可采用回弹法对承重构件外加砂浆面层进行抗压强度检测,检测应遵守下列规定:1 砂浆面层应满足下列规定:1) 外加面层的砂浆应为水泥砂浆;在砂浆组分中允许含有聚合物及常用的外加剂,但不得掺有石灰或粘土;2) 砂浆的龄期应不少于28d;3) 砂浆面层的厚度应不小于25mm;其所配钢筋或钢丝绳的保护层厚度实测值应不小于15mm;4) 砂浆面层应干燥、平整,且浮灰、起砂等表面缺陷已清理干净。2 砂浆回弹仪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表7.2.1的规定。砂浆回弹仪技术性能指标 表6.2.1技 术 性 能 项 目指 标冲击动能(J)0.196弹击锤冲程(mm)75指针滑块的静摩擦力(N)0.50.1弹击球面曲率半径(mm)25在钢砧上率定平均回弹值(R)742外形尺寸(mm)D60;L280注:1 砂浆回弹仪每半年应校验一次;2 在工程检测前后,均应对回弹仪在钢砧上做率定试验;3 表中D 为回弹仪外径,L 为回弹仪长度。3 对承重构件外加砂浆面层进行回弹和碳化深度测试时,测区应均匀布置。回弹测点应根据钢筋探测仪扫描钢筋(或钢丝绳)位置的结果,以尽量避开钢筋(或钢丝绳)和锚固件的位置为原则,事先予以标出。4 回弹检测的步骤及检测结果的计算分析,应按现行国家标准砌体工程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 50315 的规定执行。5 承重构件外加层测区i 的砂浆抗压强度平均值f2i,c 按下式确定:f2i,ch cf2i (6.2.1)式中:f2i 按现行国家标准砌体工程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 50315“回弹法”一章计算确定的测区i 的砂浆抗压强度平均值;hc砂浆面层抗压强度修正系数,一般取等于1.2;若有可靠的对比试验数据,可按试验结果确定。6.2.2 外加砂浆面层配筋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抽取的梁、柱类构件,应对全部纵向受力钢筋进行检测,对抽取的板、墙类构件,应抽取不少于8根纵向受力钢筋进行检测。2 本条适用于外加砂浆面层中钢筋的间距、公称直径、位置、数量及砂浆保护层厚度的现场检测。3 钢筋的间距、公称直径、位置、数量及保护层厚度,宜采用非破损的雷达法或电磁感应法进行检测,必要时可凿开进行钢筋植筋或保护层的验证。4 外加砂浆面层配筋检测的检测技术及数据处理,可参照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规程JGJ/T 152的规定进行。5 检测前应清除面层后再进行检测。6.2.3 外加砂浆面层外观质量缺陷检测,应遵守下列规定:1 外加砂浆面层外观质量缺陷的检测分为蜂窝、麻面、露筋、裂缝、疏松等项目。根据缺陷对结构性能和使用功能影响的严重程度,按表6.2.3进行评定。2 外加砂浆面层外观质量缺陷,可采用目测与尺量的方法检测,宜检测全部外加面层。3 对于外加砂浆面层存在的外观缺陷,应记录其位置、形态、范围、数量、深度,可采用表格或图形的形式。 外加砂浆面层外观质量缺陷评定 表6.2. 3名称现象严重缺陷一般缺陷露绳(或露筋)钢丝绳网片(或钢筋网)未被砂浆包裹而外露受力钢丝绳(或钢筋网)外露按构造要求设置的钢丝绳(或钢筋)有少量外露疏 松砂浆局部不密实构件主要受力部位有疏松其他部位有少量疏松夹杂异物砂浆中夹有异物构件主要受力部位夹有异物其他部位夹有少量异物孔 洞砂浆中存在深度和长度均超过砂浆保护层厚度的孔洞构件主要受力部位有孔洞其他部位有少量孔洞硬化(或固化)不良水泥或聚合物失效,致使面层不硬化(或不固化)任何部位不硬化(或不固化)(不属一般缺陷)裂缝缝隙从砂浆表面延伸至内部构件主要受力部位有影响结构性能或使用功能的裂缝仅有表面细裂纹连接部位缺陷构件端部连接处砂浆层分离或锚固件与砂浆层之间松动、脱落连接部位有影响结构传力性能的缺陷连接部位有轻微影响或不影响传力性能的缺陷表观缺陷表面不平整、缺棱掉角、翘曲不齐、麻面、掉皮有影响使用功能的缺陷仅有影响观感的缺陷6.2.4 外加砂浆面层与基材界面粘结质量可采用瞬态冲击法、红外热成像法进行检测。检测时,宜先采用红外热成像法对抽取的构件进行检查,采用瞬态冲击法对可疑区域进行验证及详测。1 采用瞬态冲击法检测时,可按本规程附录A的规定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可按本规程附录C记录。2 采用红外热成像法检测时,可按本规程附录B的规定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可按本规程附录D记录。6.2.5 外加砂浆面层与基材间的正拉粘结强度检测的检测仪器、检测技术及评定标准可参考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550附录U进行。6.2.6 抹灰砂浆现场拉伸粘结强度现场检测的检测仪器、检测技术及结果评定按抹灰砂浆技术规程JGJ/T220中附录A的规定执行。6.3 结果评定6.3.1 当抽取构件的全部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的合格点率为90%及以上时,判定该构件的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结果为合格。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允许偏差仅允许有5mm的正偏差,无负偏差。6.3.2 当抽取构件的全部的钢筋间距检测的合格点率为90%及以上时,判定该构件的钢筋间距检测结果为合格。钢筋间距的允许偏差为5mm。6.3.3 钢筋公称直径检测结果的评定,应以设计图纸的规定为准进行。6.3.4 外加砂浆面层外观质量存在严重缺陷直接判定该构件不合格。6.3.5 采用红外热成像法检测新旧结合面粘结质量时,外加砂浆面层与基材界面有效粘结面积(无缺陷面积)不小于该构件总粘结面面积的95%判为合格。采用瞬态冲击法检测新旧结合面粘结质量时,存在缺陷的测点数不大于总测点的10%,且不集中在主要受力部位判定为合格。7 钢构件加固质量检测7.1 一般规定 7.1.1本章适用于既有建筑结构加固工程中外粘型钢、钢板及钢结构构件加固的质量检测。7.1.2外粘型钢、钢板工程的现场检测,包括结构胶粘剂粘合钢板与基材混凝土的正拉粘结强度检测、钢材与基材结合面粘结质量检测,钢结构构件加固工程质量的现场检测,包括既有建筑结构加固工程中钢构件表面质量及内部缺陷的检测、螺栓和铆钉连接质量的检测。7.1.3无损探伤检测应在外观检查合格后进行。7.2 检测方法及结果评定7.2.1 结构胶粘剂粘合钢板与基材混凝土的正拉粘结强度检测的检测仪器、检测技术及评定标准可参考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550附录U执行。7.2.2 焊缝表面质量的检测方法及结果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焊缝外观缺陷的检测应检测裂纹、焊瘤、表面气孔、加渣、弧坑裂纹、电弧擦伤未满焊、根部收缩、压痕、咬边和接头不良缺陷的情况。一般采用目测,应辅以5倍放大镜并在合适的光照条件下进行,必要时可采用磁粉探伤或渗透探伤无损检测;磁粉探伤检测方法应参照国家现行标准焊缝磁粉检验方法和缺陷磁痕的分级JB/T 6061的规定,渗透探伤检测方法应参照国家现行标准焊缝渗透检验方法和缺陷迹痕的分级JB/T 6062的规定;铁磁性材料应采用磁粉探伤进行表面缺陷检测,确因结构原因或材料原因不能使用磁粉探伤时,方可采用渗透探伤;下列情况之一须进行表面探伤检测: 1) 非探伤法检测出裂纹时; 2) 非探伤法检测怀疑有裂纹时,应对怀疑的部位进行表面探伤; 3 ) 设计图纸规定进行表面探伤时; 4 ) 检测机构认为有必要时。2 焊缝外形尺寸的检测可分为焊缝焊脚尺寸、焊缝余高和错边检测,可用量具、卡规进行检测,检测现场记录精确至0.05mm。3 目测检测有缺陷存在,应直接评定不合格;磁粉检测可允许有线型缺陷和圆型缺陷存在,当缺陷磁痕为裂纹缺陷时,应直接评定为不合格;渗透检测可允许有线型缺陷和圆型缺陷,当缺陷迹痕为裂纹缺陷时,应直接评定不合格。7.2.3 焊缝内部缺陷的检测方法及结果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设计要求全焊透的一、二级焊缝和设计上没有要求的钢材等强对接焊拼接焊缝的质量,宜采用超声波探伤的方法进行内部质量的无损检测,超声波探伤方法和焊缝内部缺陷判别,应按钢焊缝手工超声波探伤方法及质量分级法GB 11345和钢结构超声波探伤及质量分级法JG/T 203的规定执行。2 采用射线探伤的方法检测焊缝内部缺陷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熔化焊对接接头射线照相及质量分级中检测方法与评定的规定。7.2.4 所用的普通螺栓和铆钉应检测是否松动、断裂、缺失,可采用观察或锤击的方法检测;观察法检测受拉螺栓是否采用双螺母或用弹簧垫片防松及普通螺栓螺杆外露长度丝扣数。所用高强螺栓应检测螺栓丝扣外露扣数,采用小锤敲击对螺栓是否松动进行判别,必要时可进行高强螺栓连接副终拧扭矩检验,检验方法及结果评定可参考钢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50621的规定执行。7.2.5 所用钢材的厚度、品种及其防腐涂层厚度检测的检测技术及结果评定应按现行国家标准GB/T50621执行。8 后锚固质量检测8.1 一般规定 8.1.1 既有建筑结构加固工程中混凝土结构后锚固工程应进行锚固承载力的现场检测。 8.1.2 锚固承载力的现场检测包括锚栓抗拔承载力现场检测、锚栓抗剪承载力现场检测、植筋抗拔承载力现场检测。8.1.3 锚固承载力现场检测分为非破坏性检测和破坏性检测。一般情况下宜采用非破坏性检测。8.2 检测方法及结果评定8.2.1 锚栓抗拔承载力现场检测宜采用拉拔仪进行,检测方法、记录及结果评定可参考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2004附录A执行。8.2.2 锚栓抗剪承载力现场检测可采用剪切板等剪切装置进行,检测方法、记录及结果评定可参考建筑用锚栓抗拔和抗剪性能检测技术规程DGJ32/TJ84-2009执行。8.2.3 植筋抗拔承载力现场检测的检测方法及结果评定可参考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550-2010附录W执行。检测结果可按本规程附录E记录。附录A 瞬态冲击法检测结合面粘结质量A.0.1 本附录适用于现场条件下评估新增混凝土、砂浆面层加固材料、纤维复合材与基材结合面的质量。A.0.2 此方法用于快速确定结合面空鼓、空洞等不良结合缺陷的区域位置。宜和超声波法结合使用,确定缺陷的具体大小及深度。A.0.3 瞬态冲击法检测系统宜满足下列技术要求:1 瞬态冲击法检测系统宜由机械式击实锤、速度传感器、信号采集分析仪等组成。2 数据采集与记录宜采用多通道宽频道的数据采集存储系统,其A/D转换器位数应不小于12位。3 击实锤、传感器应与信号采集分析仪相连接,锤击冲击力信号数据和传感器获取的振动速率信号数据都应记录在信号采集分析仪中。4 速度传感器频率下限应不大于20Hz,横向灵敏度应小于5%;检测系统应满足能测量20 Hz 1000 Hz频率范围的要求。5 信号采集分析仪应具有数据调整、收集及基本的的数据处理数功能。6 工作环境温度在-50 oC +120 oC之间,工作环境湿度不应大于90%。A.0.4 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1 检测构件应随机抽取,抽样数量应满足本规程第3章3.2节的要求。2 相邻两测点间距不应大于20cm,测点应均匀分布,避开预埋件。3 检测宜在加固层进行外粉刷之前进行,检测前应清除测试区域表面的附着物,且检测表面不应有蜂窝、麻面以及疏松层。4 传感器与测试构件间,宜使用耦合剂。不使用耦合剂测试时,应用力压住传感器,以减少两者之间的空气含量。5 传感器离击实锤敲击位置宜为70mm100 mm。A.0.5 数据处理及结果评定1 检测过程中,应对数据做预处理: 信号标定、变换;消除趋势项;滤波处理。2 信号数据获取后,将速度响应时程曲线与力锤的力响应时程曲线进行傅里叶变换,将锤击冲击力信号数据和振动速率信号数据信号分解成对应的幅值分量和频率分量。3 按下式绘制瞬态冲击移动变化曲线:以频率为变量的瞬态冲击函数。以频率为变量的速率函数。以频率为变量的敲击力度函数。4 进行转换后的数值分析,按下式计算瞬态冲击比值 第i测点30Hz200Hz的频率区间范围内瞬态冲击的导纳均值,精确到10-5m/sN。 无缺陷点导纳值,精确到10-5m/sN 第i测点的瞬态冲击比值。5 无缺陷点导纳值取值方法为,选取构件上三个无缺陷点,计算各个无缺陷点30Hz200Hz的频率区间范围内平均瞬态冲击值,取这三个点的平均值作为无缺陷点导纳值。当所取三个无缺陷测点中,存在大于平均值30%的测点,则选取三个测点中的最小值作为无缺陷点导纳值。6 当瞬态冲击比值大于1.3时,同时瞬态冲击曲线中瞬态冲击值分布不均匀,可判断检测区域存在缺陷。附录B 红外热成像法检测结合面粘结质量B.0.1 本附录适用于现场条件下评估纤维复合材、新增混凝土、砂浆面层加固材料与基材结合面的质量。B.0.2 对于抽取的构件,宜先采用此方法进行检测。B.0.3 红外热成像法检测加固材料与基材结合面粘结缺陷用的红外热成像仪工作波段宜为8m 14m长波范围。红外热成像仪其它技术参数应符合建筑工程红外热成像法检测技术规程DGJ32/TJ81相关要求。B.0.4 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1 室外检测时宜在晴朗天气下进行检测。工作环境温度宜在0oC40oC之间,湿度不宜大于90%。2 检测宜在加固层进行外粉刷之前进行,检测部位不得有污渍、阴影等遮挡物。3 检测方案的最佳检测时间:宜在3小时内空气温差达到+5oC后半小时内降温小于1 oC时进行检测。4 宜在与目标距离相等的不同方位扫描同一个部位,检查临近物体的热辐射是否对受检构件表面造成影响。5 检测时,红外仪镜头及被测部位应避免灯光及阳光的直射。6 拍摄距离宜控制在1050m范围内。7 对于门窗、墙体转角等边界检测区域及建筑物的阴阳角、外表面凹凸的墙体宜采用瞬态冲击法等非破损检测方法进行验证。8 对于大的立面,可分区域进行拍摄,相邻图像间应有重合部分,处理拍摄结果时,进行拼接合成、修正。9 拍摄的红外热像图宜采用负片效果进行缺陷分析。10 加固材料与基材结合面缺陷温度异常参考值:一般情况下室外为0.4 oC以上,室内为0.3 oC以上。B.0.5 结果评定评定等级如表B.0.5所示。表B.0.5 结合面粘结缺陷评定等级评定等级无明显缺陷一般缺陷严重缺陷构件缺陷面积不大于占结合面总面积的1%。构件缺陷面积不大于占结合面总面积的3%,不影响结构性能。构件缺陷面积大于占结合面总面积的5%,影响结构性能,具有安全隐患。B.0.6 参考热图谱图B.1 外加砂浆面层与基材结合面粘结缺陷图B.2 外贴纤维复合材与基材结合面粘结缺陷附录C 瞬态冲击法现场检测记录表 工程名称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序号构件名称检测部位峰值(S)平均值(S)比值结果缺陷情况描述备注试验: 记录: 测试日期: 年 月 日附录D 红外成像法检测记录表 工程名称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工作环境温度工作环境湿度太阳光照情况工作环境风向风速构件名称检测具体部位热像图及可见光照片试验: 记录: 测试日期: 年 月 日附录E 建筑植筋现场检测记录表 工程名称工程地点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锚固胶类型植筋、锚固胶生产单位编号检测位置植筋规格型号固化时间锚固深度(mm)基体强度等级受拉承载力设计值(kN)检验荷载/破坏荷载(kN)持荷期状态评定试验: 记录: 测试日期: 年 月 日本规程用词说明1 为便于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可”;反面词采用“不可”。2 条文中指定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非必须按所指定的标准执行时。写法为“可参照”。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既有建筑结构加固工程现场检测技术规程DGJXX/JXX-2011JXXXXX-2011条文说明目 次1 总则392 术语和符号402.1 术语403 基本规定413.1 一般规定413.2 检测工作程序与基本要求413.3 抽样比例及合格判定414 新增混凝土质量检测424.2 检测内容与方法42附录A 瞬态冲击法检测结合面粘结质量43附录B 红外热成像法检测结合面粘结质量441 总 则1.0.1 目前,加固工程的数量增多,发展较快,但目前国内没有针对加固工程的现场检测标准及规程,编制本规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统一既有建筑结构加固工程的现场检测方法,以确保加固工程的安全及质量。本规程引用了目前国内外较先进的检测技术,按照先进且具体可操作性的原则编制了规程。本规程的部分内容参考了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550-2010等相关的标准。1.0.2 本规程的适用范围为既有混凝土结构加固工程、砌体结构加固工程和钢结构加固工程的现场检测,不包括既有木结构加固工程的现场检测。1.0.3 本条规定的在既有建筑结构加固工程的现场检测中,除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这些现行的国家有关标准、规范是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50344、钢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 5062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等。2 术语和符号2.1 术 语本规程的专用术语,这些术语参考了其它的验收、检测标准及规范且从本规程的角度赋予其含义,不一定是术语的定义,相应的英文术语,该英文术语不一定是国际上的标准术语,仅供参考。3 基 本 规 定3.1 一 般 规 定本节是对既有建筑结构加固工程现场检测工作的基本要求,3.2 检测工作程序与基本要求3.2.1 本条描述了一般情况下检测工作程序中必不可少的各个阶段,对于特殊情况的检测,应根据实际目的确定其检测程序及内容。3.2.2 现场检测前进行初步调查是非常重要的,收集资料的同时确定委托方得检测目的及要求,不仅有利于较好的制定检测方案,而且有助于确定检测的内容及重点。3.3 抽样比例及合格判定本节参考了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50344-2004中相关要求。4 新增混凝土质量检测4.2 检测内容与方法4.2.4(5.2.2、6.2.4) 本规程在传统锤击检测方法基础之上提出了引用传感技术的瞬态冲击判别缺陷位置的方法,经过信号分析得出的数值更能有效可靠的反映存在空鼓等缺陷的情况。能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为因素产生的误判。红外热像检测技术隶属无损检测技术领域,具有非接触、大面积、直观、实时、快速等优点。红外线可将检测结果以图像的形式直接可看到,热图像可用直接可视的方式进行记录、显示。检测结果通过解析热图像可进行高精度分析。由于是非接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大面积的拍摄任务,工作效率较高。空鼓会产生一定的空气层。封闭的空气层有很大的阻挡能力,新增层表面和主体之间的空鼓层热传导率较低。由于空气的热导远低于砂浆、混凝土等建筑材料,因此当热流从表面进入新增层时,即会在“空鼓”等缺陷部位受到空气阻挡发生“热堆积”,使该处的红外热像呈“热斑”等特征。由红外热像“热斑”出现的部位、持续时间等特征推知存在粘结缺陷的区域范围。试验人员经过多次验证,红外热成像法是检测新增混凝土、砂浆面层、外粘纤维复合材与基材结合面粘结质量的可靠方法。超声法是国内一个较为成熟的方法,目前国内已制定规程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技术规程CECS21:2000,且有针对结合面缺陷的章节,检测方法及结果评定可参考该规程相关章节。附录A 瞬态冲击法检测结合面粘结质量A.0.3 规定了检测系统的基本要求,目的是为了避免检测时可能产生的误差,同时检测系统在使用、保管的过程中应注意防水、防剧烈振动,且应定期进行检定/校准,合格后使用。A.0.4 提出了检测过程中应遵守的规定,减少可避免的误判。A.0.5 由于干扰及其它各方面的因素存在,使得检测系统采集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偏离真实数据,所以需对数据做预处理。附录B 红外热成像法检测结合面粘结质量B.0.3 8m 14m长波机使用的检测红外线元素为碲、镉、水银,冷却方式是依靠液体元素或斯特林电子冷却方式。常温下建筑物的表面(无粉刷、装饰层)释放的长波成分较多,因此8m 14m长波波段适用于加固材料与基材结合面粘结缺陷检测。B.0.4 红外线热像检测法是受着种种条件制约的检测方法,为保障红外热成像法检测的准确性,对检测现场环境条件有较严格的要求。需要事先对检测构件及周围情况进行了解后,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才能开展检测。为使正常部位与空鼓部位产生温差,则需要新增层温度有足够的变化量,人为产生均匀热源使检测构件产生温差比较困难,只有借助于太阳能和自然界的温度变化。因此天气环境对红外热像法检测的影响极为重要。雨天和雪天是不能进行检测的,降雨过后,由于外墙处于不均匀含水或表面湿润状态,还有雨水从裂缝处浸入空鼓部分,故在雨水干燥、蒸发过程中也会产生误判。所以提出宜在天气晴朗情况下进行检测。风速较大也对检测结果有影响,所以对工作环境的风速提出的要求。门窗、墙体转角等处,由于边界效应易引起误判,所以对此类检测部位进行检测后,宜采用其它的非破损方法予以验证。一般的建筑物都有阴角和阳角,阴角的位置两墙会产生互相热辐射和热堆积现象,影响空鼓判别,阳角的位置会经常受到两面阳光的辐射,温度偏高,影响空鼓判别。建筑物经常有外表面凹凸的墙面,当墙面受日照时,其凸出部分温度往往较高,也会使得误判。宜采用其它的非破损方法予以验证。第 25 页 共 2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