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考研大纲资料

上传人:陈** 文档编号:97358487 上传时间:2022-05-27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心理学》考研大纲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实验心理学》考研大纲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实验心理学》考研大纲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范文模板 可修改删除撰写人:_日 期:_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应用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一、实验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1.第一阶段:科学心理学产生前(古代1879年)(一)哲学的影响 ( 基础实验心理学郭秀、艳杨治良著 )(1)17、18世纪之前孕育于哲学思潮中的心理学思想(书本上第2页)(2) 近代西欧各国的哲学家的心理学思想(书本上第3、4页)(3) (3)拉美特利等人的机械唯物主义 (二)自然科学对实验心理学诞生的影响 ( 基础实验心理学郭秀、艳杨治良著 )(1)生理学上关于神经传导的研究,如感觉神经忽然运动神经差异律的发现为反射和反射弧概念奠定了基础;反射动作的研究为心理学提供了神经生理学的科学依据;神经传导速率的测定为实验心理学对心理活动和反应时间的测量做了准备;大脑功能定位说与统一说的争论至今仍是心理学的重要课题;缪勒的神经特殊能量学说可以看做是感觉研究上的里程碑。另一方面是感官生理学的成果,主要是视觉和听觉方面的建树,如赫尔姆霍茨三色说、黑林四色说、赫尔姆霍茨共鸣说等,这些理论至今仍被很多学者引用。(2)生理物理学的影响 ( 基础实验心理学郭秀、艳杨治良著 )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研究中创造了三种测量阈限的方法即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平均差误法,这三种方法使得心理现象得以被精确的量化描述,使人们有可能对人类心理进行实验研究。实验心理学家从此可以使用科学的方式确定人的心理状态。虽然1834年韦伯作了关于两点阈和重量差别阈限的测定,1860年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纲要中提出了心理学独特的研究方法心理物理法,1875年詹姆斯在美国哈佛大学建立了为演示用的心理学实验室,但由于冯特对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作了组织和提倡的工作,所以人们仍把1879年他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研究心理学实验室,作为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并把冯特称为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 ( 来源于 原文: ) 2.第二阶段:心理学产生到20世纪5060年代(1879年20世纪5060年代) (文献来自: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权威解析)、( 出自 MBA智库百科() )、博仁教育()、谷歌、百度(一)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研究心理学实验室,使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因此冯特被称为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二)铁钦纳继承了导师冯特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反对将心理学哲学化,主张实验主义,致力于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于1901年出版了巨著实验心理学。他在建立独立和完整的实验心理学体系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四)艾宾浩斯首先用实验法研究了学习和记忆问题。他创造了无意义音节,以无意义音节为实验材料,自己作被试,用节省法检查了识记以后间隔不同时间的保存量。这不仅扩大了实验心理的研究范围,还改变了冯特分析意识内容的传统心理实验方法。艾宾浩斯开用实证方法研究记忆等高级心理过程之先河,从而铸造出了实验心理学的雏形。他证明了实验法不仅限于费希纳的心理物理法和冯特实验心理学所关注的领域,而是扩展了实验心理学的领地,最终区里了实验心理学在心理研究中的核心地位。他还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记忆函数关系即,遗忘曲线。(五)屈尔佩从艾宾浩斯用实验方法研究记忆得到启发,因而用实验方法对思维过程进行研究。通过实验,他发现并不是一切经验都是由感觉意象组成的,思维可以在没有任何感觉或意象内容的条件下发生,从而建立了无意象思维的符兹堡学派。(六)在达尔文的人和动物的表情发表以后,虽然罗马尼斯和摩根都对动物心理进行过研究,但他们的观察绝大部分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到了桑代克才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动物学习的研究。桑代克创立了联结主义的实验方法。(七)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的实验方法,即古典的条件反射法。是关于动物学习的实验方法,把特定的情景和特定的反应联系起来,实验中与某种反应联系起来的情景是由主试呈现。(八)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的实验方法,即工具或操作条件反射法。是关于动物学习的实验方法,把特定的情景和特定的反应联系起来,试验中的情景是由被试偶然发现的。(九)华生的实验方法是在控制条件下,观察被试的反应,把复杂的行为分解成“刺激一反应”单元。(十)韦特海默等人根据对似动现象的实验研究,提出了知觉不是感觉元素的总和而是统一的整体的看法。格式塔学派的实验方法,就是企图在主试设置的情景下,发现知觉的结构原则。 (十一)后来瑟斯顿等人又发展了因素分析法。(十二)费希尔把统计法应用于心理实验的设计,发展了方差分析和使用小样本的方法,提出了虚无假设的概念和推论统计等。把心理实验中控制其他因素只改变一个自变量的古典设计方法向前推进了一步,开始应用同时改变几个自变量的多因素设计法,并可获得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信息。注:大家可以参考 基础实验心理学郭秀、艳杨治良著3.第三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实验心理学的新发展) ( 出自 MBA智库百科() ) (1)研究思路的生态化。随着研究的不断深人和社会需求的日益迫切,实验室研究日益显现出其固有模式的局限性,心理学研究出现了生态化的趋势,即强调从现实生活中、自然情境下研究个体与自然、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从而揭示心理发展和变化的规律。这种研究思路使心理学的研究更为客观、真实、接近自然,提高了研究结果的外部效度、生态效度。(2)研究方式的多学科化。心理学所涉及的问题纷繁复杂,往往需要从多学科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心理学多学科的研究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心理学内部各分支学科的协作,另一种是心理学和其他学科,如哲学、神经科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的协作。 (3)研究范式的跨文化特点。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和理论的发展,研究者越来越重视不同文化背景中个体的行为表现和心理发展的类似性和差异性,即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哪些心理特征具有普遍性,哪些心理特征是特定的等。跨文化研究对于丰富心理学研究成果、弄清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和规律及其使用范围等基本问题意义重大,已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的范式。(4)研究方法的综合化。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主张采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和探讨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以对不同方法所得的结果进行相互比较、补充和验证;强调和大量采用多变量设计,以揭示心理活动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强调采用综合设计方式,如兼有纵向设计与横向设计优点的聚合式交叉设计;注重将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结合起来。(5)研究手段的现代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心理学研究中,录音、录像、摄像、照相设备以及各种专门研究仪器、工具(如运动房屋、视崖装置、信号发生器、面部情绪变化测试仪、运动分析器、自动记录仪、分析仪、眼动仪等)都得到了广泛采用,一批现代化的观察室和实验室纷纷建立。其中,计算机技术在心理学研究中数据处理、实验控制、心理过程模拟等多个环节的大量应用,是研究手段现代化最突出的表现。(6)研究结果的数量化。当代科学技术和数学科学的发展,加速了心理学研究的数量化趋势,表现为:在研究中越来越多地采用多元分析方法;计算机及其相关软件已成为最重要的计算工具;在传统使用定性方法的领域,开始采用“元分析”等定量方法;模糊数学在心理学研究中日益得到广泛应用。注:很多版本不一样,所以请大家自己去看各类资料书或是上网查看二、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伦理 ( 来源于 实验心理学杨志良翻译 )(一)以人为被试的研究:1、 知情同意和隐瞒研究者在实验进行之前必须如实告知被试研究的目的、程序以及研究所具有的特点,包括那些可能导致有害影响的内容。即使这种告知可能影响被试乐意参与研究的程度,研究者也要如实履行这项义务。有些实验需要向被试隐瞒,但必须将研究的潜在利益同被试的实际的潜在消耗进行权衡,只有当实验的潜在利益远远超过被试可能遇到的任何危险时,才能使用欺骗。2、 退出的自由允许被试在任何时候放弃或退出实验。即被试有权在实验开始后随时退出实验,也有权拒绝或退出实验。3、 免遭伤害的保护研究通告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被试应当有一条途径与研究者保持联系,研究者需给被试提供免遭伤害的保护或向被被试提供帮助和建议。由于意想不到的后果,谨慎的研究者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通告,即实验者要向被试详尽地解释研究的基本目的,实验程序,以及实验设计和理论基础的其它细节,回答被试提出的所有问题,以消除疑问或误解。4、 消除有害后果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弱由于实验带来的一切不良的后果。5、 保密一般情况下,未得到被试的同意,实验者不能公开被试在实验中的表现,没有得到许可也不能被试的个人信息。保密原则看上去很直接了当,但当坚持这一原则时,就会遇到道德的两难境地。即研究者相信为了坚持让被试免遭伤害的原则,有必要违背保密原则。(二)以动物为被试的研究准则1、 反对以动物为研究对象的观点2、 支持以动物为研究对象的观点3、 研究中使用动物的指导原则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伦理的另一原则 ( 来源于谷歌、百度、考研网 )1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 2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这一原则规定3保护被试免遭伤害4保密原则注:还有很多版本,但不太不一样,所以请大家自己去看各类资料书或是上网查看三、课题的选择和文献查阅(百度,谷歌,笔记,考研复习材料)1、 课题选择(1) 研究课题的类型(考研资料)a、按照研究目的分:理论性课题是指以揭示心理现象本质及其展变化规律为主要目的的课题。 应用性课题是指直接为社会实践服务,一提出解决某种社会实践问题的具体方案或对策为主要目的的课题。 b、按照研究深度分:描述性课题是指对心理现象的真实情况进行具体描述的课题。 因果性课题是指旨在揭示两种或两种心理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课题。 预测性课题是指在弄清心理现象的现状及其因果联系的基础上,对事物将来的发展趋势和状况进行预测的课题。(2) 课题选择的原则(百度、谷歌)第一、价值性原则选择的价值性原则,是指课题要有理论学术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第二、创新性原则选题的创新性原则,是指所选研究课题必须具有新意,有独创性和突破性。选择前人没有研究或研究极少的课题,自是创新,但老生常谈的问题也可以做出创新性的成果。新视角、新方法、新途径一样体现创新性,许多有创新性的教育新思想和新观点,往往是来源于研究设计、研究方法或研究技术等方面的创新。 为了获得具有创新性成果,应从多方面创新:第一,重视选题的创新性。要从新问题、新事物、新理论、新思想、新经验中选题;要把握时代的脉搏,从热点上选题;从独特的角度来看问题,在未开垦的处女地上进行挖掘。第二,在研究方法上创新,采用新的研究方法、手段或技术,改进、完善某些已有的研究方法。第三,在应用上创新,将一种已有的理论方法首次应用到教育领域。第三、可行性原则 选题的可行性原则,是指只有具备一定主客观条件的教育科研选题才有预期成功的可能。从主观方面看,自己是否具备课题研究必须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等。从客观方面看,是否有必要的资料、工具、经费等。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a,人力。(1)研究兴趣;(2)基础知识;(3)合作伙伴;(4)指导教师。b,物力。(1)研究地点;(2)实验设备。c,财力。(1)资料复印;(2)调研费用;(3)交通费用;(4)实验费用。d,时间。(1)预研究时间;(2)实验或收集资料时间;(3)撰写报告时间;(4)答辩时间。第四、科学性原则即研究选题应在一定的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必须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和科学根据,以保证研究工作最大可能地取得成功。(3)课题选择的程序(百度、谷歌ppt)确定研究方向:首先应该确定一个自己的研究方向,在这一方向指引下,选择具体的课题进行一系列的研究找到研究问题,初步形成研究课题对选题进行初步探索:课题的一般意义即该课题是否属于理论发展后者解决实践问题所必需的,也就是说这个课题是否值得研究。 课题的专门意义即这个课题是否有同类研究,也就是说做这个课题与同类研究的不同地方、创新的地方在那里。将选题具体化,提出研究假设征求意见,反复修改(3) 课题来源(课堂笔记)对日常生活的观察 实际的需要 理论 技术发展的推动 也可以是来源于某种结合(5)应该注意的问题:注意课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课题的大小要适中。课题的陈述要简洁具体明了。2、 文献查阅(1) 文献查阅的作用(考研资料)第一、有助于研究者对有关研究领域的情况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和了解第二、有助于研究者选择研究课题,形成研究假说第三、有助于研究者搞好研究设计第四、有助于研究者解释研究结果,撰写研究论文(2) 文献查阅的原则(考研资料)第一, 在时间上应当从现在到过去,采用倒查法第二, 在范围和数量上应有所限制,应以一些学术性强、影响大、质量高的学术杂志为主要查阅对象,紧紧围绕研究课题进行搜集第三, 应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而少搜集多次转述的资料第四, 应注意搜集代表各种各样观点、得出不同甚至矛盾的研究文献第五, 不但要搜集与自己研究课题、领域直接有关的资料,还注意跨学科、领域的搜集资料(3)文献搜集的方法(课堂笔记)图书:阅览性图书(教科书、专著、文集) 参考工具书(词典、百科全书、年鉴、手册)期刊:学术杂志、大学报、公报、回顾、文摘会议、学位论文、(问题多,但新且有一些列研究)其他:资料汇编、专题文献汇编、报纸二、提出问题与研究假设(考研复习材料)1、提出问题(考研资料)研究问题通常在研读文献的基础上提出的,应是非常具体的问题。问题的提出应该明确变量之间的关系,即研究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1)研究问题的特征(课堂笔记)第一、涉及2个或2个以上变量时,探讨变量间的关系,并询问其关系如何。第二、问题应以提问的方式出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第三、问题应具有可解答性。第四、问题的陈述不应带有主观好恶等感情色彩,不带有道德伦理判断。2、研究假设(谷歌,百度,考研复习材料)(1)假设的特征:假设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假设有一定的推测性质;(2)假设的功能:假设可以使研究目的更加具体、范围更加限定; 假设可以使研究者能根据假设内容的性质、设计具体的数据收集程序;(3)假设的基本类型从研究假设内容的性质分类(考研资料)a、预测性假设:是指对客观事物存在的某些情况特别是差异作出推测判断;b、相关性假设:是指对客观事物相互联系具体方向、密切程度作出推测判断;c、因果性假设:是指对客观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推测判断;假设陈述的概括性质分(考研资料)a、一般假设:对客观事物的状况、性质、相互联系的本质和运动变化规律具有较普遍的适用性的假说b、特定假设:对某一特定事物的某种特定状态、性质和联系提出的假设,它预测的是事物间的特定关系建立假设目的的不同(考研资料)a、析因性假设:为了解释、控制行为的起因而建立的假说。这类假设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是一种因果关系。b、描述性假设:为了描述和预测行为而建立的假说,条件和行为之间是一种相关关系,不一定具有因果关系根据假设的抽象程度分类a、叙述性假设:对既有现象之间的关系或差异性的猜想,常用调查方法予以验证;b、分析性假设:对一个变量的变化与另一个变量的变化间的关系所作的猜想,常用实验方法进行验证; 根据假设所预测的结果的趋势分类a、定向实验假设:明确预测实验结果; b、非定向实验假设:未明确预测实验结果;(4)提出研究假设的方法归纳法:从数据、观察开始,然后由此形成更一般性的假设;演绎法:从理论和一般陈述、一般假设开始,然后由此形成更加特定的假设;归纳与演绎的有机结合;(5)提出假设要遵守的原则第一、必须合理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与原理,但又要适时冲破传统知识与理论的束缚;第二、应当以经验事实为依据,但又不受原有事实材料的限制;第三、应当能够综合地解释已有的事实,又能够预测未知事实,并且包括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结论;第四、应当谨慎对待不同假设;(6) 假设检验的步骤 假设检验的原理依据:概率统计原理 统计检验步骤:建立零假设(无差别假设) 计算统计量(t值,F值,U值,等) 进行统计推理论(是否接受零假设)(7)评价研究假设的标准(考研资料)第一、研究假设的提出应有一定的依据,而不是毫无根据的臆测和猜想;第二、研究假设一般应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间的关系作出推测;第三、研究假设应以陈述句的形式清楚、毫不含糊地加以说明,而不能以问句形式或含糊不清的陈述句形式出现;第四、研究假设应当是可以检验的,即用一定的方法收集来的数据和事实加以验证; 第五、研究假设简单、明了; 三、 实验设计与实施(百度、谷歌、考研复习材料)(1)含义广义的实验设计指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的知识,它包括从问题的提出、假说的形成、变量的选择等等一直到结果的分析、论文的写作一系列内容。它给研究者展示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概貌,试图解决研究的全过程。狭义的实验设计特指实施实验处理的一个计划方案以及与计划方案有关的统计分析。狭义的实验设计着重解决的是从如何建立统计假说到作出结论这一段。(2)实验设计的活动第一、建立与研究假说有关的统计假说;第二、确定实验中使用的实验处理(自变量)和必须控制的多余条件(额外变量);第三、确定实验中需要的实验单元(被试)的数量及被试抽样的总体:第四、确定将实验条件分配给被试的方法;第五、确定实验中每个被试要记载的测量(因变量)和使用的统计分析。(3)在实际应用中,实验设计可以解决如下问题第一、 科学合理地安排实验,从而减少实验次数、缩短实验周期,提高了经济效益。第二、从众多的影响因素中找出影响输出的主要因素。第三、分析影响因素之间交互作用影响的大小。第四、分析实验误差的影响大小,提高实验精度。第五、找出较优的参数组合,并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比较,找出达到最优化方案进一步实验的方向。第六、对最佳方案的输出值进行预测。(4)实验设计步骤第一、考察假设中含有的行为指标的内容,选择其中某个或几个研究者所关心的变量进行研究。第二、定义总体和样本,制定抽样方案。第三、选择研究变量,确定自变量、因变量和需要控制的额外变量。第四、建立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指用事物可观察的、可测量的特征把研究变量具体化,由操作变量的步骤或操作来定义。第五、预期变量的关系,对可能的结果进行预测。(5)功能及其评价实验设计的主要功能是对变量的控制,首先是在控制条件下有效地操纵或改变自变量,使因变量(即反应变量)的变化得到观察。评价一个实验设计可以有许多标准,但主要是看其能否充分发挥以下功能:恰当地解决研究者所要解决的问题,即实验设计必须与研究问题匹配;有较好的“内在效度”,即能够有效地控制无关变量,使反应变量的变化完全由自变量决定;实验结果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普遍性,能够推论到其他被试或其他情境,即有较高的“外在效度”。2、实验的实施(考研资料)(1)被试的取样与分配 简单随机取样: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个体 系统随机取样:从总体中,每间隔恒定的个体数选取一个被试 分层随机取样:先把总体按照被试的某个或某些特点分层,然后在每一层次中随机取样 等组匹配取样:在分组匹配的基础上进行取样 方便取样:选取那些最方便得到的被试个案样本取样:在不具备获得足够数量的样本的情况下,选取个案研究滚雪球取样:从总体中合适的调查对象开始进行调查,通过这些对象再得到更多的调查对象多段取样:先将总体按某种标准分成若干群作为取样的第一级单位,然后按一定的标准将第一级单位分成若干子群,作为抽样的第二级单位,依次类推直至最后一级单位用随机取样的方式抽出一定数量的样本作为研究所需样本聚类取样:先把总体分成若干群类,然后在各内进行取样非随机取样:从总体中选择具有某方面代表的个体成分或根据一定的主观判断抽取样本,包括定额取样法和判断取样法(2)创建实验材料一般心理学实验都需要某些材料,这就需要准备实验材料。为了让被试更清楚实验目的、用途以及被试的权利等,一般还需要准备一份知情同意书。同时为了被试更熟悉实验程序,一般还准备一份练习材料。(3)执行实验,获取数据这是正式实验的阶段了。研究者在先前准备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程序,对被试实施实验处理,获取实验数据。四、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百度、谷歌)(1)数据处理的一般步骤:第一、对数据进行整理、审核,剔除无效数据。第二、对数据进行编码、录入计算机。(充分利用MS Excel的计算表功能)第三、通过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得到恰当的结论。(2) 统计分析的方法:1.描述统计2.推断统计(利用SPSS、Excel或其他统计软件的功能)五、研究报告的撰写基本格式一、题目一般不用副标题。二、摘要要求准确、精练地概括全文内容,便于计算机分类录入和读者查阅。三、引言(或前言、问题的提出)引言要简明扼要。内容包括:1、提出研究的问题;2、介绍研究的背景;3、指出研究的目的;4、阐明研究的假设;5、说明研究的意义。四、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以什么理论来指导、支撑课题研究。五、主要研究内容、过程及研究方法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指导思想和研究原则。2、本课题研究的预定目标。3、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4、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研究过程中采用了什么研究方法。对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要说明用此研究方法去研究了什么东西,达到了什么目标,得到了什么结论。如果是采用实验研究法,其内容应包括:(1)研究的对象及其取样;(2)仪器设备的应用;(3)相关因素和无关因素的控制;(4)操作程序与方法;(5)操作性概念的界定;(6)研究结果的统计方法。5、研究的进程与研究工作的实施。扼要写出研究过程中各阶段研究工作的实施情况;着重写出各项主要研究内容的研究思路和实施情况或具体作法。六、研究结果分析这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要求现实与材料要统一、科学性与通俗性相结合、分析讨论要实事求是,切忌主观意断。1、调查所得的数据(尽量以图表形式列出),对调查数据的基本分析以及调查所得的初步结论。2、实验所得的数据(尽量以图表形式列出),实验所得到的结果(列出实验前后的结果并进行比较,比较时要作差异性检验),对实验结果作初步的分析,写出实验的初步结论。(调查数据和实验数据要用教育统计的方法进行整理,注意处理的方法和技巧,以便找出规律。文中的主要数据最好都集中于此)3、在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效果。(要通过结果分析使读者明确:(1)本课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2)本课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3)本研究成果的价值;(4)本课题目前研究的局限性)七、研究的主要成果和所形成的理性认识1、对现状进行归因研究时的理性分析。2、在研究过程中所发现的教育教学规律。3、在研究过程中所创造的新教育教学模式。4、在研究过程中总结出的科学的、系统的、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总结教育教学方法时,要注意方法的系统性。也就是不要局限于“我是怎样做的”,而要从“应该怎样做”来进行归纳总结)5、进行对策研究时所提出的有效措施与对策。6、在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理论、新观点、新见解、新认识、新做法。八、问题和讨论1、应研究而由于其他原因未进行研究的问题。2、已进行研究但由于条件限制而未取得结果的问题。3、与本课题有关但未列入本课题研究重点的问题。4、值得与同行商榷的有关问题。九、结论这是研究报告的精髓部分。文字要简练、措词、慎重、严谨、逻辑性强。主要内容:1、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2、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是否实现了原来的假设;3、指出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十、参考文献十一、附录如调查表、测量结果表等,如采用行动研究的有关证明文件等。四、心理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一) 心理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1实验法的概念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在实验法中,研究者可以积极地利用仪器设备干预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人为地创设出一些条件,使得被试者做出某些行为,并且这些行为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2实验法的特征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实验法的显著特点是:要操纵或控制变量,人为地创设一定的情境;基本目的在于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有严格的研究设计,包括被试选择、研究的测量和工具、实验程序、设计分析方法等,以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3实验法的分类 根据心理学实验研究目的的不同可分为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根据实验情境的不同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根据实验设计的不同可分为前实验、真实验和准实验;根据实验中自变量的数量的多少可分为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等等。五、心理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一)、自变量及其操纵(也即自变量的种类与控制)自变量即刺激变量,是指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具有变化性、可控制性和诱发性的特点;(1)、自变量的分类: 刺激变量:即各种可以操纵的具有质或量的变化的刺激,如教材、教法、教学手段或教学组织形式等; 环境变量,即实验的环境,如实验室的照明情况或噪音强度等; 被试变量,又称机体变量,是指在外界条件一致的情况下,被试间不同程度的持续性特征,如年龄、性别、血型、不同文化程度、职业特点、健康状况等; 暂时的被试变量,指通过主试的言语、态度以及用某些方法使被试的机能状态、特性等产生一时的变化,将这种一时的变化作为引起被试反应的自变量,如疲劳、焦虑等。(2)、自变量的控制:1)、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由Bridgeman提出该概念)。指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的程序下定义(就是采用明确、统一、可以量化的术语对自变量进行严格的规定,这就是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的过程);例如,把疲劳定义为,从事某种体力劳动的时间量。优点:可以使研究者的思考具体而清晰;可以增进科学研究者之间沟通的正确性;可减少一门学科所用概念或变量的数目。2)、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所谓自变量的水平,指自变量的一个取值,即选择合适的水平数,因素型实验的自变量一般不超过4个水平;如果考察线性关系,可取3-5个水平,如果函数关系复杂,至少要5个水平;同时自变量水平的选择应注意它们的代表性、典型性和概括性,这样才能揭示出真实、全面的关系。3)、选择合适的水平数外还要控制自变量水平间的间距和范围区段,在区间内,选的水平越多,描述规律越细腻。但是,水平分得过细时,试验难以控制,也不行。水平想分得比约定数少时,可以采用拟水平,拟的水平越少,则试验的均匀性越差。在区间不大时,水平选得少点影响不大,因为在小区间内的规律大多是线性或是接近线性。 另一种表述(将2、3合并在一起表述)因素型实验的自变量一般不超过 4 个水平,并应尽量使自变量变化范围(全 距)较大,各个水平在全距上分布平均。而函数型实验的自变量水平需要更多些, 如果预期实验考察的是线性函数关系,可以取 35 个水平;如果是关于更复杂 函数关系的,则至少需要 5 个水平。同样,自变量的变化范围不宜过小,一般应 该通过文献工作确定合适的全距大小。至于自变量各个水平在全距范围上的分布,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若预期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是接近于线性函数,则各水平平均分布即可;而如果预期自变量和因变量符合对数函数关系,则各水平间的间距应按对数单位变化。4)、仪器的校准。实验中对仪器的控制要求是:仪器不仅能对自变量的操作达到严密准确,同时也应具有控制无关变量的能力。 5)、控制呈现刺激方式。包括呈现时间的长短、呈现的顺序、空间位置等,都应根据要求加以控制。(二)、因变量及其观测(因变量的种类与控制)因变量即行为变量,也就是被试的反应,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对象。(1)、因变量的种类与控制因变量的种类:反应速度;反应速度的差异;反映的正确性;反应标准;反应难度;主观指标主要是口语纪录(2)、因变量的控制: 1)、反应控制,目的:是让被试的反应确实发生在实验者感兴趣的因变量纬度上(控制被试反应)。其中指导语能够控制被试的反应,指导语是心理学实验中主试者给被试者交代任务是说的话,应注意在允许的范围内做到引起注意力、激发兴趣,在可能大范围内告诉他们实验目的与应用价值,要严格要求指导语,应该知道的事交待清楚,保证被试确实懂得指导语。指导语应符合以下要求:内容确定;完全;简单明确;标准化;2)、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一个恰当的因变量指标应该具有:有效性(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灵敏性、可靠性、客观性、数量化;3)、避免量程限制:天花板效应与地板效应:反映指标的量程不够大,造成反应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顶端或最底端;(三)、额外变量及其控制(额外变量的种类及其控制)额外变量是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它是被严格控制在恒定水平的,又称控制变量。(1)、额外变量及其控制额外变量的定义:又叫控制变量,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被试的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2)、额外变量的控制方法1)、排除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如采取双盲实验或消除实验者效应和被试效应(要求特征的典型例子是霍桑效应和安慰剂效应)以提高实验的标准化与自动化程度;缺点:排除法操作不易,特别是当额外变量由一系列因素如噪音、温度、照明条件祖成时,排除起来极为困难;另外排除法可能降低实验的外部效度,使实验结果难于推广。2)、恒定法:是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当消除额外变量有困难时,对实验条件的控制:同一时间、地点,同一主试进行;实验仪器在同一条件下使用,主试态度稳定以及室温等实验环境的恒定;对实验对象的控制:被试在选择智力、性别、年龄、程度等特性方面的恒定;对实验过程的控制:按照同一的研究程序,同一的研究步骤进行。局限性:使实验的结果难以推广到额外变量的其他水平上去;有时自变量还可能会与要保持恒定的额外变量产生交互作用。3)、匹配法:旨在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使用匹配法的具体做法就是:先就某些与实验有着高相关的特性对所有被试进行测量;然后根据测得的结果匹配分组让实验组和控制组相等;4)、随机化法:随机抽取样本、被试随机地分配到各处理组中去的技术。它的逻辑是:如果总体中的所有成员都有同等机会被抽取到任一处理组,那么可以期望随机分别形成的各处理组的各种条件和机会均等;优点:从理论上来讲,随机化法是控制变量的最佳方法,它不会导致系统性的偏差,能够控制难以观察的中介变量(如动机、情感、疲劳、注意等);随机法不仅能应用于被试者,也能应用于呈现刺激的安排。5)、统计控制法:事后采用统计技术如协防差分析、偏相关、剔除极端数据来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是实验后控制且不能取代实验前控制;6)、抵消平衡法:是通过采用某些综合平衡的方式使额外变量的效果互相抵消以达到控制额外变量的目的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作用是控制序列效应。如果给被试者施加一系列以固定顺序出现的不同处理,被试者的反应将会受到时序先后的影响。如果先后两种处理在性质上无关,就会产生疲劳的影响。这两种影响都可以使实验发生混淆,因而要加以抵消。常见的抵消平衡法有:ABBA法,拉丁方法;ABBA法:适用于自变量水平为两个的情况(分别用A和B表示)即对同一组被试者先给予A处理,再给予B处理;然后倒过来,先给予B处理,再给予A处理。 拉丁方法:所谓拉丁方设计是指由拉丁字母所组成的正方形排列,这种排列的条件是在同一列与同一行的字母只出现一次。优点:可以得到比随机区组设计更多一个项目的均衡,因而误差更小,效率更高。缺点:灵活性较差,只能安排 3个因素,而且要求各因素的水平相等。 变量的操作性定义1. 操作定义及其特征、作用在研究中,对研究变量作出明确定义有两种方式:一是抽象定义,指对研究变量或指标本质的概括,以揭示其内涵,并将其与其他变量或指标区别开来;二是操作定义,指用可感知、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作出具体的界定、说明。操作定义的最大特征就是它的可观测性,作出操作定义的过程就是将变量或指标的抽象陈述转化为具体的操作陈述的过程。2.实验中给出操作性定义有三个好处:可以使研究者的思路具体而清晰;可以增进科学研究者之间沟通的正确性;可以减少一门学科所用概念或变量的数目。六、实验设计及评价标准1. 实验设计的含义:是研究者针对需要验证的实验假设,为有计划的搜集观察资料而预先 建立和依据的设计模式。 主要内容:合理安排实验程序,并提出将如何对实验数据作统计分析。 主要步骤:根据研究目的提出假设; 拟定验证假设的方法、程序; 选择适当的处理、分析实验数据的统计方法。2. 实验设计中无关变量的控制方法: (1)消除法主要利用实验室条件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 (2)保持恒定法对于不能排除的年龄、体重、实验环境、被试水平等变量,则设法使其保持恒定; (3)随机化法即被试随机地分配到各处理组中去的技术。它的逻辑是:如果总体中的所有成员都有同等机会被抽取到任一处理组,那么可以期望随机分别形成的各处理组的各种条件; (4)平衡抵消法有些实验研究被试需要接受重复测量,由实验顺序造成的练习、适应、干扰、疲劳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通常用抵消法控制,也称循环法(如:ABBA法、拉丁方法); (5)纳入法即把某种无关变量当作自变量处理,使实验从单因素变为多因素设计,然后对结果进行多元统计分析,从中找出每个自变量的单独作用及交互作用; (6) 匹配法旨在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使用匹配法的具体做法就是:先就某些与实验有着高相关的特性对所有被试进行测量;然后根据测得的结果匹配分组让实验组和控制组相等。2. 评价标准评价一个实验设计可以有许多标准,但主要是看其能否充分发挥以下功能:恰当地解决研究者所要解决的问题,即实验设计必须与研究问题匹配;有较好的“内在效度”,即能够有效地控制无关变量,使反应变量的变化完全由自变量决定;实验结果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普遍性,能够推论到其他被试或其他情境,即有较高的“外在效度。3. 基本类型 注意:X:实验处理 O:观测值 R:随机分配被试 M:配对【一】单组设计与对比设计依据:是否设置控制组(对照组)划分【1】单组设计。 (1)基本模式:前测处理后测 O1 X O2 例如:O1 O2 O3 O4 X O5 O6 O7 O8(单组时间序列设计) :X1O1 X0O2 X1O3 X0O4(相等时间样本设计,X1:出现实验变量 X0:不出现实验变量) (2)统计方法:一般采用t检验法 (3)评价:目前单独使用这种类型的实验设计已不多见 优点:简单方便 缺点:没有控制组,不能排除偶发事件的影响 不能很好的控制测验与实验处理的交互影响 前测与后测中间有许多因素,如成熟、前测对后测的影响、测量工具的变形、情境的改变等,与实验处理的效果相混淆,从而降低实验的内在效度.【2】对比设计。 (1)基本模式: 实验组: R O1 X O2 控制组: R O3 O4例如:真实验设计大多是这种设计 (2)统计方法:若O1和O3无差异,则用t检验法检验O2和O4之间的差异; 若O1和O3有差异,则对两组的增值(O2-O1与O4-O3)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单因素的协方差分析,把两组的前测成绩作为协变量控制。 (3)评价:优点: 优点是克服了大部分影响内在效度的无关变量; 缺点: 由于有前测,又增加了前测的反作用效果,使外在效果有所降低。( 测验的反作用效果是指处理前进行的前测可能增加或减少被试对处理的敏感性。)【二】完全随机化设计与随机区组设计依据:根据分组与处理方式划分【1】完全随机化设计(又称被试间设计或独立组设计) (1)基本模式: 或者 (模式表中的Y1、Y2、Y3、Y4均为后测的结果)(2)统计方法:一般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或方差分析 其中模式用独立样本22方差分析法检验“前测与无前测的差异”、“实验处理与无处理的差异”以及“前测与处理交互作用是否显著”。(3) 评价:优点:在理论上能克服前测的不良影响,模式还能防止实验组与控制组可能出现不同质的状况; 这种实验设计采用了随机取样的方法,有效地控制了选择、选择与成熟交互作用等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 缺点:实验次数也多,不够经济【2】随机区组设计(又称被试内设计)(1)基本模式: (2)类型:完全区组设计 随机区组设计中的每一区组都进行所有的处理 不完全区组设计 每区组所进行的处理数小于总的处理数 (3)统计方法:一般用相关样本的t检验或方差分析 (4)评价:优点:可控制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可用于任何处理水平的实验中,区组数量也不受限制,因而有较大的灵活性。 缺点:含有多个处理水平,可能会在寻找同质被试以形成同质组时遇到困难 比完全随机设计有更多的限定,如:随机区组设计的前提是自变量与无关变量之间要没有交互作用。【三】单因素设计与多因素设计 依据:根据实验中自变量的多少来划分【1】单因素设计 (1)含义:自变量只有一个,其他能影响结果的因素均作为无关变量而加以控制的实验设计。 (2)评价:设计简明易行,但由于在实际生活中影响心理活动的因素常不止一个,所以当情况比较复杂时,最好使用多因素实验设计。【2】多因素设计 (1)含义:自变量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设计(常用的有:多因素完全随机化、随机区组和拉丁方等) (2)基本模式(以22因素设计为例): (3)统计方法:独立样本的22因素方差分析 相关样本的方差分析。【四】拉丁方实验设计 (1)基本模式: (A、B两因素) (A、B、C三因素) (2)统计方法:方差分析 (3)评价:优点:拉丁方的行与列皆为配伍组,可用较少的重复次数获得较多的信息; 双向误差控制,使观察单位更加区组化和均衡化,进一步减少实验误差,比配伍组设计优越。 缺点:要求三因素的水平数相等且无交互作用。虽然当三因素的水平数不等时,可以通过调整次要因素的水平数以满足设计的要求,但有时无法达到;况且因素间可能存在交互作用,故在实际工作中有一定的局限性; 当因素的水平数较少时,易受偶然因素的影响。 重复数等于处理数,灵活性不强。处理数多时,则重复过多。处理数少时,重复少,则估计误差的自由度太小,精确度低。因此,适用于58个品种或处理的试验。七、前实验设计和事后实验设计前实验设计是最为原始的。基本类型有:1单组后测设计这种实验设计,它对任何无关变量都是对一组被试实施实验处理,然后再对其进行观测,以评价实验处理的效果。该设计由于未控制无关变量的干扰和影响,因而难以得出因实验处理而引起实验结果的结论。2单组前后测设计在实验处理之前增加了一次前测,通过前测可以获得所抽取样本的最初水平或心理特征,再与单组后测结果进行比较,以分析实验处理的效应。该研究设计的结论也缺乏可靠性,因为其中可能存在练习效应以及历史、成熟因素的影响。3对照组比较设计除了接受实验处理的实验组外,另外设置了一个不接受实验处理的控制组,因而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历史、成熟和统计回归等无关因素。但是,在该设计中,实验组与控制组被试的选取和分配不是随机的,而且没有前测,因此也不能肯定地将实验组和控制组后测的差异归因于实验处理。八、真实验设计(实验室实验设计)1、 特点:实验者创设情境并操纵自变量 通过控制手段确认变异源,包括实验操纵和统计控制 实验室环境中最能有效运用实验控制策略2、 形式:标准实验室实验 模拟实验,分为自由模拟和实验模拟3、 程序:有关实验程序的描述和说明 训练被试 实验背景的设置4、 注意:X:实验处理 O:观测值 R:随机分配被试 M:配对 :时间顺序5、 真实验设计的本质特征在于对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无效来源和外在的无关变量,采取严格的控制并有效的操纵研究变量。实验设计中综合运用了随机取样、前测和控制组等手段。(一)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它也称被试间设计,它的基本特点是,研究中只有一个自变量,自变量有两个或者多个水平。用随机化的方式抽取被试,然后被试被随机分配到自变量的各种水平。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水平的处理。它也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 单因素完全随机后测设计基本模式:实验组:R1 X O1 控制组:R2 O2数据分析:参数:用独立样本t检验 非参数:曼惠特尼U检验,或者中位数检验优点:这种实验设计采用了随机取样的方法,有效地控制了选择、选择与成熟交互作用等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 实验处理没有前测,避免了练习效应 控制组的设置有效控制了历史,成熟,测验和统计回归等无关变量的影响缺点:没有前测,无法进行实验处理前后的比较 不能分析多个自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因变量的影响2、 单因素完全随机前测后测设计(比前者的设计多了一个前测)基本模式:实验组:R1 O1 X O2 控制组:R2 O3 O4数据分析:两种若前测得出两组(O1和O3)没有差异,则对后测数据(O2和O4)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若前测得出两组有差异,则对两组的增值(O2O1与O4O3)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协方差分析,把O1、O3作为协变量控制优点:随机选择被试,控制了选择、选择与成熟交互作用等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 以后测为依据,可控制历史、成熟、仪器等因素 在前一种设计中增加了前测,可以进行实验处理前后的比较缺点:前测增加了练习效应,也影响了后测的敏感性 不经济 外部效度不能推广到没有使用前测的样本群体3、 单因素完全随机多组后测设计(只有一个实验处理,但是该实验处理有许多水平)基本模式:R1 X1 O1 R2 X2 O2 R3 X3 O3 . . . Rn Xn On Rn+1 On+1数据分析:两种单因素方差分析,若F检验显著,需要进行事后多重比较纽曼丘尔斯(NK)检验,或者其他成对比较方法4、 所罗门四组实验设计(也叫“重叠实验设计”,把第1和第2种设计结合起来)基本模式:实验组1:R1 O1 X O2 控制组1:R2 O3 O4 实验组2:R3 X O5 控制组2:R4 O6数据分析:两种单因素方差分析,若O1与O3没有差异,对O2、O4、O5、O6做方差分析;若O1与O3有差异,则做协方差分析22方差分析优点:前面两种综合 对实验处理的效果进行了两次检验,既可以确定实验处理的效果,还可以检验测验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