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用紧急医学救援装备和产品公司企业精神分析_参考

上传人:泓域m****机构 文档编号:96761052 上传时间:2022-05-26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62.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用紧急医学救援装备和产品公司企业精神分析_参考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专用紧急医学救援装备和产品公司企业精神分析_参考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专用紧急医学救援装备和产品公司企业精神分析_参考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泓域/专用紧急医学救援装备和产品公司企业精神分析专用紧急医学救援装备和产品公司企业精神分析xx有限公司目录一、 项目基本情况3二、 公司基本情况5三、 产业环境分析7四、 培育应急产业优势骨干企业9五、 必要性分析10六、 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的亮点11七、 培育有个性的企业精神15八、 企业文化的整合22九、 企业文化的变革27十、 建设新型的企业伦理道德33十一、 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原则与内容35十二、 培养现代企业价值观41十三、 成功企业的共同价值观46十四、 SWOT分析52十五、 组织机构及人力资源配置58劳动定员一览表59一、 项目基本情况(一)项目投资人xx有限公司(二)建设地点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x(以选址意见书为准)。(三)项目选址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x(以选址意见书为准),占地面积约36.00亩。(四)项目实施进度本期项目建设期限规划12个月。(五)投资估算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13970.74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1386.7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1.50%;建设期利息139.8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00%;流动资金2444.1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7.49%。(六)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13970.74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有限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8263.33万元。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5707.41万元。(七)经济评价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25700.00万元。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21994.60万元。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2697.37万元。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11.99%。5、全部投资回收期(Pt):6.87年(含建设期12个月)。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12133.72万元(产值)。(八)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占地面积24000.00约36.00亩1.1总建筑面积40082.50容积率1.671.2基底面积13680.00建筑系数57.00%1.3投资强度万元/亩290.392总投资万元13970.742.1建设投资万元11386.772.1.1工程费用万元9368.682.1.2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万元1769.912.1.3预备费万元248.182.2建设期利息万元139.832.3流动资金万元2444.143资金筹措万元13970.743.1自筹资金万元8263.333.2银行贷款万元5707.414营业收入万元25700.00正常运营年份5总成本费用万元21994.606利润总额万元3596.507净利润万元2697.378所得税万元899.139增值税万元907.5010税金及附加万元108.9011纳税总额万元1915.5312工业增加值万元6879.2013盈亏平衡点万元12133.72产值14回收期年6.87含建设期12个月15财务内部收益率11.99%所得税后16财务净现值万元-6.22所得税后二、 公司基本情况(一)公司简介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丰富的生产经营管理经验和可靠的产品质量保证体系,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公司将继续提升供应链构建与管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研发。集团成立至今,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第一、自主创新、持续改进,以技术领先求发展的方针。公司注重发挥员工民主管理、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作用,建立了工会组织,并通过明确职工代表大会各项职权、组织制度、工作制度,进一步规范厂务公开的内容、程序、形式,企业民主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围绕公司战略和高质量发展,以提高全员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履职能力为核心,坚持战略导向、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持续深化教育培训改革,精准实施培训,努力实现员工成长与公司发展的良性互动。(二)核心人员介绍1、贾xx,1957年出生,大专学历。1994年5月至2002年6月就职于xxx有限公司;2002年6月至2011年4月任xxx有限责任公司董事。2018年3月至今任公司董事。2、戴xx,中国国籍,无永久境外居留权,1970年出生,硕士研究生学历。2012年4月至今任xxx有限公司监事。2018年8月至今任公司独立董事。3、廖xx,中国国籍,1977年出生,本科学历。2018年9月至今历任公司办公室主任,2017年8月至今任公司监事。4、龙xx,1974年出生,研究生学历。2002年6月至2006年8月就职于xxx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8月至2011年3月,任xxx有限责任公司销售部副经理。2011年3月至今历任公司监事、销售部副部长、部长;2019年8月至今任公司监事会主席。5、孟xx,中国国籍,无永久境外居留权,1961年出生,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2002年11月至今任xxx总经理。2017年8月至今任公司独立董事。三、 产业环境分析综合考虑当前和未来趋势条件,提出我市“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经济保持年均增长8%,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按可比价计算),到2020年突破5000亿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财政收入年均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价格总水平保持稳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区的比重稳步提高,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贡献力、辐射力和拉动力全面增强。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若干领域改革走在全区前列,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进一步迸发。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南宁渠道”作用进一步发挥,对东盟的门户作用更加突出,“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8%。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进步综合实力达到全国中等水平,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到2.2%左右,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件以上。统筹城乡发展迈入新阶段。空间格局和功能布局更加优化,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8%左右。南宁都市圈基本形成,五象新区呈现繁华新气象。县域经济实力进一步壮大,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特色风貌进一步显现,现代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社会文明达到新水平。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社会诚信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南宁文化品牌进一步彰显,文化影响力明显增强。法治南宁基本建成,社会治理体系逐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生态经济加快发展。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全社会环保意识显著增强,“中国绿城”品牌更加凸显。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自治区下达目标任务以内。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85%以上,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省会城市前列。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就业比较充分,教育、医疗、社保、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县(区)全部摘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居住环境品质大幅提升,公共安全明显加强。四、 培育应急产业优势骨干企业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专精特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骨干企业示范引领、中小企业特色支撑、融通发展的产业格局,发布100家省级应急产业重点企业目录,推广一批应急产品和服务,力争有一批企业进入国家应急产业重点企业联系名单。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使产业在短时间内尽快形成生产能力。围绕技术研发、产品设计、标准制定、人才引进等关键环节加大投入,支持应急产业优势企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形成研发制造、集成创新、工程实施和运营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化企业集团。鼓励有发展基础的大型企业向应急产业领域转型发展,围绕应急产业链核心产品和技术,加强研发生产和服务应用,培育新的增长点和竞争优势。积极为企业提供政策、法规、标准、指南等公共服务,打造50家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行业龙头企业。加速发展一批专精特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完善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技术、信息、政策等公共服务,培育一批特色明显、创新能力强的应急产业领域的配套科技型中小企业,打造一批配套协作关系密切、具有发展潜力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格局。五、 必要性分析1、现有产能已无法满足公司业务发展需求作为行业的领先企业,公司已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较高的市场知名度,产品销售形势良好,产销率超过 100%。预计未来几年公司的销售规模仍将保持快速增长。随着业务发展,公司现有厂房、设备资源已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公司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强化管理等手段,不断挖掘产能潜力,但仍难以从根本上缓解产能不足问题。通过本次项目的建设,公司将有效克服产能不足对公司发展的制约,为公司把握市场机遇奠定基础。2、公司产品结构升级的需要随着制造业智能化、自动化产业升级,公司产品的性能也需要不断优化升级。公司只有以技术创新和市场开发为驱动,不断研发新产品,提升产品精密化程度,将产品质量水平提升到同类产品的领先水准,提高生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契合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的需求,才能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获得优势,保持公司在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六、 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的亮点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中最富感染力的部分,是企业文化的亮点。(一)企业精神的内涵企业精神是一个企业基于自身特定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为谋求生存与发展而于长期生产经营实践基础上,经精心培育而逐步形成并为员工群体认同的正向心理定势、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企业精神是时代意识与企业个性相结合的一种群体精神追求,是企业员工群体健康人格、积极心态的外化,是员工群体对企业的信任感、自豪感和荣誉感的集中表现形态。每个企业都有各具特色的企业精神,它往往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形式加以概括。当然,企业精神源于企业经营实践,源于员工先进的群体意识,更集中反映了企业家的事业追求、理想目标和主导意识。企业提炼出带有经典意义的指导企业运作的企业精神,往往带有企业家个性与精神追求的影子,企业家也常常以各种形式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全方位强有力地进行贯彻。企业精神又成为企业管理调节系统的基本准则和价值动力。企业精神作为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从形成角度看,它是企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企业文化特质,即最富个性、最先进的内容的反映。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用一个形象比喻,二者好比土壤与鲜花,企业文化是土壤,企业精神是鲜花,只有在肥沃的企业文化土壤中,才能栽培和繁育出绚丽多彩的企业精神之花;否则,再好的企业精神表达形式,没有肥沃的企业文化土壤为之提供营养和水分,也只能是昙花一现。企业精神决定于企业价值观,是对企业价值观的个性张扬,能够把抽象的企业价值观诠释、演绎为一种具体的信念,对增强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将企业各方面的力量集中到企业的经营目标上来起到重要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企业文化管理方式,其最终目标就是试图寻找一种先进的、具有代表性的共同理想,将全体员工团结在统一的旗帜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企业精神的培育是实现企业文化管理方式的途径之一。企业精神,渗透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它能给人以理想与信心,给人以鼓励与荣誉,也给人以引导与约束。企业精神的实践过程即是一种员工共同意识的信念化过程,其信念化的结果,会大大提高员工主动承担责任和修正个人行为的自觉性,从而主动地关注企业的前途,维护企业的声誉,自觉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二)企业精神的基本特征从企业精神的塑造和实践过程可以发现,企业精神具有以下几种基本特征。1、客观性企业生产力状况是企业精神产生的基础,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及其由此带来的员工、企业家素质与追求对企业精神的内容有着根本的影响。很难想象在生产力低下、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十分落后的情况下,企业会产生与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创新以及追求国际一流的意识相适应的企业精神。企业精神的倡导可以适当超前,但不能脱离现实而成为“泡沫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现实生产力状况、现存生产经营方式和员工生活方式的反映,这是它最根本的特征。只有正确反映现实的企业精神,才能起到指导企业实践活动的作用;离开了这一点,企业精神就发挥不了它的应有作用。2、群体性企业精神是全体员工共同拥有、普遍坚守的理念。只有当一种精神经过倡导成为企业内部成员的群体意识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精神。当然,企业精神在产生的萌芽时期,可能只表现在少数文化楷模身上,只是企业领导者倡导的一种“口号”。如果这种萌芽不能生长,说明没有很好的文化土壤,企业精神不能形成;如果这种萌芽顺利生长,说明有良好的文化土壤,经过领导者精心倡导、培育和全体员工的体验和发展,企业精神就会发育,并逐渐走向成熟。此时的企业精神一定是群体意识和共同理想的反映。企业的绩效不是来自于企业精神的独特表述,而是取决于这种企业精神在企业内部的普及和渗透程度,取决于员工群体是否自觉践行。3、动态性企业精神是对员工中存在的现代生产意识、竞争意识、文明意识以及理想、目标、思想面貌的提炼和概括,从它所反映的内容和表达的形式看,都具有相对稳定性。但稳定并不是固定,企业精神是需要随着时代的变迁、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首先,企业精神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企业个性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因此,企业精神的提炼应当能够让人从中把握时代的脉搏,感受到时代赋予企业的使命。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艰苦奋斗,到八九十年代的竞争创优,再到今天的顾客第一、理性竞争、智慧经营、共享共赢,不同时代造就的企业精神都有不同时代的精神特质,体现不同时代的主旋律。其次,随着技术进步、市场变化,企业目标不断调整,经营观念不断更新、资产不断优化以及管理方式不断演进,都要求企业作出与之相适应的反应,不断充实、丰富或升华企业精神的内涵,这就反映出企业精神的动态性。4、卓越性企业精神是企业最先进的意识和积极向上风貌的反映,其中必然内生有创造、创新、进取、求精和追求卓越意识的基因。况且,企业家在企业精神的培育中具有主导作用,企业家在培育企业精神的实践中,自然要把自身敢于创新和冒险的主导意识注入其中,并加以强化。具有卓越特性的企业精神是企业活力和财富的源泉。管理者的卓越意识体现在他,的战略决策、市场开发、科学管理和有效激励上;员工的卓越意识体现在他对操作的改进、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上。任何企业经营的成功与事业的进步,无不是其积极创新、追,求卓越的结果。因而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追求卓越是当代企业精神的基本属性。七、 培育有个性的企业精神(一)培育步骤企业精神的培育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从过程上来讲,它一般经过三个阶段,即确认阶段、倡导阶段和深化阶段,三个阶段密切关联,层层递进。1、确认阶段确认阶段的任务是把企业精神认定下来,明确它的名称、内涵及其外延。第一步是进行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一般知识的宣传、普及,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提高员工对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理解和认识,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第二步是广泛发动群众,酝酿提炼企业精神,通过集思广益,征集企业精神提案。力求把征集过程变成一个宣传教育过程。第三步是最后确认企业精神。一般采用上下结合,反复筛选的办法。可以组成一个包括专家和企业领导者在内的评审委员会,先从员工的企业精神提案中精选出若干提案,然后交全体员工投票评选,以员工投票情况为主要依据,最后经过加工润色确认企业精神。2、倡导阶段倡导阶段的任务是广泛宣传企业精神,使员工从思想上了解它、接受它,从行动上开始实践它、体现它。企业精神确认后,要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要开展多种活动加以推广。企业领导者要带头实践企业精神,有意识地树立实践企业精神的典型人物,鼓励、引导员工深刻认识企业精神的内涵,增强实践企业精神的自觉性。3、深化阶段深化阶段的任务是使员工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企业精神的培育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向更深层次发展,将企业精神人格化,把简练、抽象的企业精神具体化、形象化,并由群体精神内化为个体自觉意识,使员工成为具有企业精神的“企业人”,使企业精神成为员工自觉实践的一种“本能”。以上培育企业精神的三个阶段,是人们对企业精神内涵的认识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过程,也是企业精神从实践中总结出来,又回到群众实践中去,并通过群众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二)个性表达企业精神是企业员工的群体意识的精华,是企业价值观的精髓,它不能自拔地产生,也不能由外界强加,它需要一个由分散到系统、从现象到本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不断概括、升华的提炼过程。如果没有这个过程,企业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将始终处于一种自发、散乱、不自觉、不系统的状态,无法升华为企业精神。1、表达原则(1)准确而深刻。提炼企业精神应抓住企业群体意识的精华和企业价值观的核心,反映企业实质的、根本性的精神理念,既要准确无误,不使人产生歧义,又要富有深刻内涵,饱含理性与思辨色彩,不能让人一看就觉得平淡无味、苍白无力。北京百货大楼倡导的“一团火”精神,具体表述为:“用我们的光和热,去照亮、去温暖每个顾客、每一颗心。”既准确地表达了源自企业文化楷模张秉贵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的火热情感,又深刻地反映了“大楼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处理义利关系,积极奉献社会的思想境界和经营宗旨。(2)有个性特色。简单地说,企业精神提炼出来后,既不能与别的企业雷同,甚至不能相似、相近,也不能哪个企业都能搬用、套用,而只能是自己的企业专用,“张冠”不可以“李戴”。这就要求提炼企业精神时,要对企业的性质与规模、历史与未来、企业内外环境等作全面深刻的研究、分析,然后给予精辟的表述。企业精神的个性特色源自企业,所处行业的特殊点、经营管理的成功点、参与市场竞争的优势点、优良传统的闪光点、领导人自身修养与风范的独特点、员工心理期望的共识点以及企业未来发展的目标点等。企业精神应是企业上述特点凝合、聚焦的结果。(3)简洁而生动。表述企业精神不能冗长拖沓,干巴无味,必须简单明了,生动感人。在用词上要准确、达意,且富有哲理。企业精神的表述,可以利用员工或企业家的现成语言,这种企业精神土生土长,纯朴简洁,富有特色;也可以独立概括,这种企业精神往往用词讲究,内涵深刻。企业精神是一种实践精神,不管怎样表述,只要能够准确反映员工意识,激励员工士气即可。但有一点是最忌讳的,就是试图在内容上面面俱到,好词堆砌,表达过长。应知道企业精神是企业先进意识和精神风貌中的一个核心亮点。一般而言,企业精神的表述以不超过10个字为宜。要让人觉得既明快又自然,既深刻又亲切,易读,易懂,易记,朗朗上口,自然流畅。如日本电气公司“让一切充满活力”,住友银行“保持传统,更有创新”等企业精神的表述都是比较成功的范例。2、表述方式(1)目标表述式。以企业的奋斗目标作为企业精神,富有号召力,让企业员工备受鼓舞,激发士气,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如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企业精神“永不休止地追求一流”。(2)经验荟萃式。对企业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即将企业创业与发展过程中久经磨砺而成的精神财富中最宝贵、最精华的经验提炼出来,形成企业精神。这种企业精神既,继承了企业历史的精神财富,又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3)特点整合式。以企业员工为主体,以企业经营管理为主线,对企业各方面特点进行归纳、整合,提炼出本质,形成企业精神。如北京邮政系统员工把“一封信,一颗心”奉为行业精神。(4)传统继承式。以企业多年形成的优良传统为依据和核心,提炼企业精神。如老字号同仁堂的“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继承了历史上的诚信传统,又注入了体现时代人文关怀的“仁爱”新内涵。(5)人格升华式。以企业英雄人物、先进典型为代表,将其精神品格和优秀事迹总结、升华为企业精神。如大庆油田的“铁人精神”,王府井百货大楼的“一团火精神”。这种人格化的企业精神表述方法亲切、形象、生动,企业员工容易接受。但必须注意,企业精神所依托的英雄人物或先进典型必须有过硬的优秀事迹,为群众所公认、信服,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经得起时间考验。(6)名人名言式。即以名人名言作为企业精神的内容,并赋予本企业理念的内涵,如日本日产公司的企业精神是“品不良在于心不正”;也有企业用孙子兵法中的“上下,同欲者胜”做企业精神。(7)单一警句式。以反映企业特色、信念、追求的一两句话作为企业精神,这是最常见的表述方式。如波音公司的“我们每个人都代表公司”。(8)复合多句式。以几组语句并列表述企业精神,或以一组语句为主,几组语句为辅,综合表述企业精神。如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的企业精神是:“产业报国、光明正大、团结一致、奋发向上、礼貌谦让、改革发展、服务奉献。”3、命名方式企业精神提炼出来后,还应该给其命名(有的企业精神十分简单明了,不另外命名也是正常的),命名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1)企业名称命名式。这种方法最普遍、最常见,一般以企业名称的简称命名企业精神。如“宝钢精神”、“一汽精神”、“日立精神”等。这种命名方式明确了企业精神的归属,不致让人搞混。有些企业精神以企业名称命名,其名称本身就是企业精神内涵的浓缩。比如全聚德精神,浓缩了“全而无缺,聚而不散,仁德至上”的内涵。(2)产品商标命名式。如果企业产品的商标社会知名度较高,可采用这种命名方式。有些企业的商标与企业名称是一致的。如“太阳神精神”、“康佳精神”、“蜜蜂精神”等。(3)形象比喻命名式。以形象生动的比喻方式表达企业精神。如某燃料公司的“火炬精神”、纺织行业的“春蚕精神”、铁路系统的“火车头精神”和“铺路石精神”等。这种命名方式能突出企业的行业性质和属性,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4)内涵提炼命名式。将企业精神的内涵反复提炼,以其精髓命名,如台湾统一企业的“三好一道”,即信誉好、品质好、服务好和价格公道。这种命名法概括力强,能对企业精神的全部内涵做出直观的提纲挈领式的提示。(5)人名命名式。以企业创始人、英雄人物的姓名命名企业精神。如鞍山钢铁公司的“孟泰精神”、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松下精神”等。八、 企业文化的整合(一)企业文化整合的含义企业文化在发展中不仅具有排异性,也具有整合性。企业文化整合是指企业内部或来源于企业外部的具有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接触、交流进而相互吸收、渗透,融为一体的过程。当不同特质的企业文化共处于某一时空环境中,经过传播、冲突、选择的过程,必然发生内容、形式上的变化,以原有的企业文化特质为基础,吸收异质文化,构成新的体系。企业文化整合实际上就是不同文化的重新组合与融合。企业文化整合的前提条件是企业文化传播,企业文化整合的直接条件是企业文化冲突与选择。没有异质文化之间的传播和相互冲突以及选择,就谈不上企业文化整合。企业文化整合不仅受企业内部不同特质文化本身因素的影响,还受社会环境,如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若干因素的影响。企业文化整合的过程是不同文化彼此协调、相互适应的过程,也就是企业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与来自于企业内部或外部的异质文化经过一定时期的接触、交流、传播而不断调整、修正原来的性质、内容和模式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双向运动的。经过整合,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既失去了一些特质,又从某些异质文化中吸收了一些新的特质,从而融合为一种新的企业文化体系。这种经过整合以后的新文化体系在价值追求、传统、惯例、行为规范等方面都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一个企业文化体系融合的异质文化越多,其内容越丰富、体系越完善,也就越具有适应性和生命力。(二)企业文化整合的方式一般来说,企业文化整合是分层次进行的,或者说,企业文化整合事实上是在不同层。次上展开和完成的。概括起来,企业文化整合有五种方式。1、同化式整合即企业主流文化对企业内新生或外来的文化特质加以同化。例如,海尔通过对中国企业管理特点与传统、美国科学管理思想和日本团队精神的研究,根据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律,成功地剔除外国管理学说和管理文化中不适应于中国企业实际的一面,吸收其有益的一面,创立了体现海尔文化特点、适合海尔生产需要的OEC管理法。2、综合式整合即企业对内生的或引进的文化特质进行重组、再造后,形成企业某一方面文化的综合。例如,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麦克阿瑟将军的参与和干预下,解散财团,分割大企业,引进西方的市场自由竞争文化和科学管理文化。但日本企业在引进这种文化时,并不是全盘照搬,而是进行了适于自身的改造,融进了家族精神和“和”的文化,因而形成了,自身的团队文化特色。3、改造式整合即企业结合自身文化优势,对外来的趋于成熟的企业文化风格与规范进行的改造与加工完善。例如,企业质量管理文化源自美国,后迅速传入日本,经过日本企业的整合达到某种近乎至美至善的境界,然后开始在全球流行。4、变革式整合即企业伴随着企业管理革命,对企业文化特质进行较为彻底的吐故纳新、多方位的整治和变革。例如,19世纪40年代美国铁路企业在不懂技术的老板管理下发生了列车对撞事件,从而引发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企业管理革命,导致了经理体制的确立。从此,便开始了企业组织文化、决策文化、动力文化及管理文化的一系列新的文化变革与整合。5、创新式整合即企业内部剧烈的文化冲突与文化危机,促使企业根据新的背景和起点进行企业文化创新整合。例如,洛克菲勒在其合伙的石油企业正欲乘势扩大规模之时,原最高决策层的“三驾马车”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分歧,最后只好约定把企业卖给出价最高的人。老洛克菲勒与另一位合伙人买下了企业后,按其经营意向和宗旨对企业进行了改造,创新了经营哲学。(三)企业文化整合的规律企业文化整合既有具体地、个别地体现在企业各个层次上的文化整合,也有抽象地、一般地伴随着社会进步而发生的企业文化整体整合。前者表现出来的多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富有主观选择性的文化整合,后者本质上则更像一种无意识的社会自然历史过程。显然,无论是主动的企业文化整合,还是被动的企业文化整合,都遵循着择优趋善的规,律,整合的总趋势是积极的、进步的,结果多半具有明显的进步色彩。企业文化整合过程具有择优趋善规律,绝不意味着任何时期、任何层次、任何一次企业文化整合都具有进步意义。正像先进民族征服落后民族时所发生的民族文化的同化和整合总是包容一些落后的成分一样,先进企业文化与落后企业文化共处一体,在整合时也时常发生先进文化特质同落后文化特质拉平的现象。例如,中国有些企业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目标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和文化,同自身长期奉行的计划思想和自上而下层层控制、监督的管理文化相结合,不但没有整合出一种更先进的文化,反而使引进的先进文化中有关参与管理、主动管理、结果管理等优秀文化成分黯然失色,甚至经过不正确的整合,被淘汰掉了。因此,在主动进行企业文化整合时,企业必须遵循择优趋善的规律和原则,避免拉平式整合现象的发生。企业文化管理不只是表现在企业文化特质的创造上,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有效途径,对各种异质的、不同形态的企业文化进行整合,达到合意的、理想的文化状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劳动观、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传统的企业文化特质不再具有新质文化属性,企业文化整合就愈加困难。福特汽车公司在享利福特时代,企业文化还普遍停留在对员工的管理依靠棍棒、饥饿加金钱引诱的水平上,当时公司吸收流水线作业规范这一很具先进性的企业技术与管理新质文化,对自身文化进行整合并不困难。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企业文化背景、员工文化心态已远非从前。这时企业生产流水线作业建立在现代半自动化、自动化柔性生产体系和充满人情味、人性化的作业环境的基础之上。因此,福特公司这时进行企业文化整合就不那么顺利,企业成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企业在文化整合时吸收更为先进的文化特质。企业文化整合的结果就是形成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企业文化体系。如果把企业文化特质比作是企业文化的原料、元素,那么企业文化整合的结果就是企业文化的成品、半成品,就是企业文化的组合件、系统件,甚至就是企业文化体系本身。然而,由于受各种各样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企业文化整合的结果,达不到上述的理想状态,仅仅具有局部的意义。因此,企业文化整合就像企业文化特质的创造一样,需要遵循客观规律和正确的原则,需要智慧和技巧。同任何管理一样,企业文化整合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九、 企业文化的变革(一)企业文化变革的含义企业文化变革是指由企业文化特质改变所引起的企业文化整体结构的变化。它是企业文化运动的必然趋势和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文化变革的根源在于企业生存、发展的客观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它是社会文化变革在企业内的反映。当企业经营环境改变,原有文化体系难以适应企业发展需要而陷入困境时,就必然通过文化变革,创建新的企业文化。因此,企业文化变革是企业文化产生飞跃的重要契机。在一般情况下,企业文化变革对企业文化发展有着促进作用,而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企业文化变革也有可能引起企业文化的逆转。(二)企业文化变革的形式1、渐进性变革渐进性变革是一种潜在的缓慢的变革,是企业文化内容在不知不觉之中所发生量变的积蓄过程。新的企业文化特质在缓慢的文化变革进程中取代旧有的企业文化特质,这种变革潜移默化地渗透在企业及其成员的常规行为之中。有时渐变到一定程度便难以控制,产生了意外的结果,从而改变了企业文化的整体结构。在这种企业文化的变革中,企业成员感受不到文化革新所带来的强烈冲击。2、突发性变革突发性变革是企业文化非常态的文化特质的突然改变和飞跃。它常常使企业文化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原有结构、风格和模式。突发性变革是在企业文化渐变的基础上出现的,当企业文化渐变积蓄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产生巨大突破,从而引起企业文化全局的变化。这种变化必然是企业文化深层结构的改变;即构成企业文化核心部分的价值观体系的改变,而不仅仅是人们生活方式、习惯及工作作风的表层变化。企业文化的突发性变革常常对企业成员的思想感情产生强烈的震撼和深刻的影响,迫使人们进行痛苦的选择。(三)企业文化变革的规律企业文化变革是客观的,是有规律的。1、由浅入深企业文化变革的过程相当复杂,一般是由浅入深,从企业表层行为方式的改变开始,直到企业深层基本价值观念、思维习惯的改变,其变革过程对企业成员的心理和内部各种物质利益关系的冲击较大。因此,企业文化变革尤其是其中的突发性变革,会遭遇到原有文化的代表者和认同者的普遍阻挠,以致产生一些对抗举动。如果企业文化变革的主要倡导者缺乏思想准备,往往会给企业经营秩序带来混乱。2、由无序到有序企业文化变革总是由无序状态过渡到有序状态,企业文化变革破坏了旧的文化体系,而新的文化体系尚未建立或建立之初,企业成员对其不适应、不接受时必然会呈现一种分散、无序状态,但分散和无序经过一段时间必然走向有序。3、由量变到质变企业文化变革总是由量变到质变的,由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的转变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即使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致使企业文化出现突发性变革,也是建立在量变积累基础之上的。企业文化变革是企业文化发展的必然阶段。正确认识企业文化变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对于促进企业文化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应通过对其文化现状进行深刻剖析,进行有计划的变革,广泛地吸取异质文化的精华,并且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不失时机地推动企业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尤其是目前,随着社会变革和经济体制的转型、企业改革的深化,中国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在发生巨变,企业文化表现出明显的冲突,这就需要企业进行合理选择,抓住这一良好的契机,积极进行企业文化的整合甚至变革,以推动企业文化的进步。(四)企业文化变革与企业危机的挽救企业文化变革与企业危机紧密相连,企业重大危机的挽救往往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深刻变革。举凡企业陷入重大危机之中,除极个别的不可抗力或偶然的重大决策失误等原因以外,多半是有着深刻根源的,多半是由过时的、僵化的企业文化传统造成的。企业危机无,非是企业新旧文化冲突的最终表现。企业危机使得企业文化共同体处于最危险的境地,或者是解体、倒闭、完全失败,或者是设法起死回生,两者必居其一。企业危机的严重局面使得企业文化行为主体的心灵受到震撼,危机把文化冲突直接、可怕和灾难性的结果呈现在他们面前,使他们深深地懂得,作为一个企业文化的行为主体,选择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涉及企业群体和整个企业的命运与前途。企业危机中文化对峙、冲突的结果是,虽然有时新兴、进步的力量暂时失败了,旧有企业文化传统的一统天下未被打破,但旧有文化传统的全部弊端以及只能招致企业惨败的迹象却暴露无遗。这就为企业文化行为主体抛弃旧有企业文化传统,选择新的企业文化模式,提供了思想和舆论准备。所以,挽救企业危机最好的方法是组织的重大改组和文化的彻底变革。(五)企业文化深层变革价值革命企业价值革命是企业最深层的文化变革,它可能是局部的也可能是整体的。企业价值革命一般由企业上层人物发动,通常涉及这样几个方面。1、企业价值观的变革企业价值观变革既涉及对企业整体文化的深层反思,也涉及对企业环境变化的重新认识。例如,20世纪80年代不少美国企业开始深刻地意识到美国企业价值观和美国企业管理方式已经让位于日本企业价值观和日本企业管理方式。阿纳齐教授经过对日本汽车企业巨大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了美国企业常规逻辑所难以接受的事实:日本汽车企业拥有一支干劲冲天、乐于工作、乐于制造汽车的工作大军。而且把人当做天赋的资源,而不是当做金钱财富,不是当做一台机器,也不是当做一个个机器管理员。这也许是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这种对企业主体和核心资源的不同的价值判定,已经给两国企业业绩带来了巨大的差别。因此,美国企业开始认识到本身潜在的危机,迫使它们接受新的企业价值观。到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势头强劲,美国企业员工创新精神所创造的劳动效率远远超过日本企业员工敬业精神所创造的劳动效率。因此,又使得日本人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再自觉不自觉地接受来自美国企业创新价值观的挑战。又如,20世纪80年代以前,计划经济体制及价值观制约了中国企业的活力与竞争力。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企业自觉不自觉地接受来自市场经济体制及价值观的挑战,20多年来,一直在企业价值观,层面进行着深刻变革。2、管理哲学与管理思想变革管理表层(如管理方式、方法、手段和工作作风等)的改变,从局部看似乎并不难,但整体的、系统的变革就涉及管理哲学与管理思想的根本改变,这是一场企业管理的价值革命,是很困难的事。例如,中国不少国有企业长期习惯于采用行政型的管理方法,多数民营企业又习惯于家长式的管理方法,要想在这些企业推广科学管理和人性化管理,其阻力是相当大的。尤其是在企业家主导型企业文化体系和管理体系中,管理哲学与管理思想的变革往往是企业家灵魂深处的变革。人类社会的历史反复证明,要想使杰出的人物放弃他毕生的信念,修改他们的理想和观点,很难做到或几乎不可能做到。解决方法多半是或者依靠自然法则的力量,或者更换领导人,彻底推翻原有的文化体系。3、经营理念的变革企业经营的变革每天都在发生,经营规模、经营范围、经营对象、经营手段、经营方式等的经常性调整毫不奇怪。但经营理念的改变,如涉及企业使命的调整、经营目的的改变、顾客利益与企业利益关系的处理、竞争模式和盈利模式的选择等却是深层次的、不容易的。这种价值变革,有些是在某一企业里因某些重大经营决策和事件的触发逐步展开的,有些则是因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同时在一批企业发生,而后迅速形成一股新的思潮。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知识化、网络化、人性化的浪潮,使20世纪六七十年代风行世界的许多经营理念正在经受新的挑战和检验,促使企业挖掘新的经营智慧,改变经营思想。经营方面的价值变革不可避免。十、 建设新型的企业伦理道德企业伦理道德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企业将精神文明建设及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相结合,做好长期规划,做出积极努力。(一)确立正确的道德规范企业的优良传统和道德习俗是企业经营及各种交往活动中经常重复出现的、带有一定道德取向的习惯性行为,具有稳定性和大众性。企业进行伦理道德建设,必须善于发掘和吸取传统道德观念和习俗中的精华,注入符合时代要求和本企业实际情况的新内容,建立完善的伦理道德体系和标准。要使员工明确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应当做,哪些不应当做。并且经过长期不懈地灌输、说服、示范、疏导,最终使这些抽象的伦理道德观念,转化为员工可操作的规则、规范和标准。(二)企业伦理道德建设与员工教育相结合良好道德的形成不是孤立的,它同员工的政治、文化素养和职业素质紧密相连。员工具备较高的政治、文化素养和职业素质,不仅是提高思想水平和业务技术水平及能力的前提,也是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基础。因此,企业在伦理道德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对员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文化基础教育、科学技术教育和企业文化教育等,使员工能够自觉地意识到自己是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主体,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逐步做到不管是否有外在的监督,自己都能不断战胜自身的非道德因素,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和道德层次。(三)企业伦理道德建设与管理创新相结合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基本目的之一,就是规范员工的行为,使员工在良好的道德环境,中积极工作,发挥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为此,企业的管理者应充分利用社会学、行为学、心理学等知识,不断进行管理理念与方法创新,在强化硬性管理的同时,注重发挥软性管理的作用。如改善管理者与员工的关系,尊重员工的意见与建议,扩大民主管理的范围,使员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管理与决策等。只要员工有了主体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就会表现出良好的敬业精神和道德风貌。(四)企业伦理道德建设与规章制度建设相结合企业伦理道德建设是一种心理建设,主要诉之于舆论与良心。从建设方法上看,一方面要通过对员工进行反复、系统的伦理道德教育,利用舆论进行引导,强化员工道德意识,使之形成道德自律,养成道德习惯;另一方面,当某种先进道德被多数人认同后,也需要适时通过规章制度的形式固化下来,成为硬性约束,起到严格规范员工行为的作用。(五)个人示范与集体影响相结合个人示范和集体影响是企业伦理道德建设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个人示范有两种:一是企业管理者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身先士卒,以身作则,以自己模范的道德行为成为员工的表率;二是先进人物的典型示范作用,也就是通过挖掘、培养、宣传典型人物,以典型的力量来引导员工自觉遵从企业的道德规范。重视集体影响,主要是利用各种集体活动、礼仪,形成良好的道德风气,使员工置身其中,通过整体氛围的熏陶和互相影响,促进员工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十一、 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原则与内容(一)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原则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和竞争,而且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还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全民范围的道德建设,就应当肯定由此而来的人们在分配方面的合理差别,同时鼓励人们发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发扬顾全大局、诚实守信、互助友爱和扶贫济困的精神。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十分明确地揭示出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建设的经济基础和它的基本原则。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伦理道德建设的重要原则表现为以下几点。1、集体主义原则企业是一个由出资者、经营者、管理者和员工组成的命运共同体。只有在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基础上,协调好个人目标与整体目标、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企业在“一体化”愿景下,创造最高效率和最佳效益。2、诚实原则日本山一证券的创始人小池曾指出,做生意成功的第一要诀就是诚实。诚实是树木的根,如果没有根,树木就别想有生命了。对于企业而言,坚守诚实的道德原则主要包括:遵守口头的或书面的协议和合同;承认产品的缺陷,并尽可能予以纠正;为所得工资付出诚实的劳动;为劳动者付给适当的工资;在合理但不过高的利润限度内,规定诚实的价格;根据价值提供尽可能高质量的产品,尤其是关系人们健康和生命的产品更应如此;在同意提供劳务产品与付给报酬方面说实话;在雇主和雇员关系中不说谎;不对股东隐瞒企业状况;做广告时说实话;经常检查各级企业活动,确保及时发现并消除不诚实和不道德的现象。3、公正原则企业道德领域的公正主要有三种类型:交易公正、分配公正和社会公正。交易公正是指涉及对所提供的劳务或生产、销售的产品做出的补偿要公正;分配公正是指企业总利润在企业股东、经理、员工之间的分配要公正;社会公正是指企业及其成员对待消费者和全体社会公众要公正。(二)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内容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在全国政协民盟民进联组会上提出“八荣八耻”荣辱观,即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八荣八耻”荣辱观成为企业伦理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其中既包含企业在处理内部关系时遵从的伦理道德规范,也包含企业在处理对外关系时遵从的伦理道德规范。企业伦理道德规范建设的具体内容有如下五个方面。1、企业与员工之间的道德规范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其实就是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集体要承认员工个体价值的存在,为个体价值的实现和全面发展服务。一个合格的企业应该有如下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一是确保员工职业安全,保护员工生命价值;二是承认个人利益,尽力满足员工合理的且有实现可能的要求;三是尊重员工的个性、专长、价值与尊严,为员工得到全面发展和聪明才智的充分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四是确保员工在企业中的主体地位和政治地位、人格地位的平等,为员工广泛参与管理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员工个体也不能离开集体。员工要加强自我修养,自觉遵守符合集体主义要求的个人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包括爱国家、爱集体、爱公物、爱岗位、爱科学、爱劳动;讲诚信、讲责任、讲纪律、讲协作、讲勤俭、讲奉献。以主人翁精神,竭力为企业做出贡献,成为企业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理想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中的合格一员。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构筑员工行为规范的理念基础:一是契约与忠诚,即只要与一个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其行为就要符合企业利益的根本要求,不能背叛;二是承认差别,即承认能力、职务与权力差别,承认劳动报酬的差别。2、管理者与普通员工之间的道德规范管理者和普通员工都是构成企业生产力的不可缺少的因素。管理者与普通员工的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影响到企业凝聚力的强弱。通过一定的道德规范调整彼此行为,协调相互关系十分必要。为此,首先要求管理者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服务思想,以自己良好的品德、渊博的知识、超群的能力把员工聚合在自己的周围,率先垂范,科学管理,充分依靠员工和善于激发员工的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要求普通员工对管理者的工作给予尊重、理解和支持,主动参与管理,做好本职工作。使管理者和普通员工在实现企业目标的轨道上保持一致,形成良好的相互支持和相互推动的关系。3、员工之间的道德规范在企业内部,员工之间存在着个性、气质、性格、能力上的差异,存在着学历、经历、经验上的差别,所在的岗位、履行的职责不同,归属的群体也不同,因此,相互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工作协作关系和情感关系。要发挥企业整体效应,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企业内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平等、团结、友爱、互助”为基本道德规范,使全体员工在集体主义原则和企业共同愿景引导下,平等相处,协作互助,共创财富,共享物质与精神成果,共享和谐及工作与生活的快乐。4、企业与股东之间的道德规范企业与股东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出资人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双方在处理相互关系时,要严格履行各自的义务,遵循各自的道德规范。资本是企业存续的基础,为了确保企业的注册和持续经营,股东承担着按公司章程规定的提供经营资本的责任,股东对自己所提供的经营资本只有转让或出售的权利,而不能随意抽回。股东应通过股东会和董事会等形式关心企业经营,支持经营者有效地进行资本运作和业务经营。作为经营者,必须有效地运用企业的资本,遵纪守法,创新经营,科学管理,正确处理好股东、企业和员工的利益关系,处理好企业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防止“内部人控制”,努力为股东创造最大利润回报。5、企业与社会之间的道德规范企业与社会公众的关系是否协调、和谐,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在处理与社,会公众关系时必须有道义上的自律,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一般称为职业道德)。例如,企业在处理与客户、合作者、金融机构、媒体及国家税务机构、行政管理等部门关系的问题上,必须受一定的道德规范的约束和调节。正确处理企业与社会公众的关系,应坚持“平等、互助、互利”的伦理道德规范。例如,在处理与客户关系时,要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讲质量,讲信誉,自觉维护客户利益;在处理与合作者关系时,要做到诚实守信、互利互惠;在处理同金融机构的关系时,坚持信用至上,绝不赖账;在处理与媒体的关系时,坚持实事求是,绝不作假;在处理与国家税务及行政管理部门的关系时,坚持照章纳税,服从法律、服从管理,主动承担责任,把国家利益与企业利益统一起来,维护企业的正当利益要以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利益为前提。十二、 培养现代企业价值观培养企业价值观是一项内容浩繁的系统工程,要求企业遵循员工和群体心理活动规律,正确处理企业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企业整体与员工个人、企业与社会、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以及现实与未来等一系列关系,系统设计,精心施工。(一)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企业文化的主脉。培育企业价值观,首先要坚守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系统论角度看,企业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是社会大系统的一部分,必然与社会大系统进行能量交换,在保持自身系统独立运转的同时,在大系统中获得资源与认可。因此,企业必须适应社会环境和价值要求,与社会大系统进行良性的互动。从生态论角度看,社会是各利益相关者共同构建的一个生态圈,各个角色在其中相互竞争与合作,创造价值,分享利益。作为企业来说,处于社会这个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财经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