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幼儿园里的问题儿童,教师该怎样处理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96316138 上传时间:2022-05-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面对幼儿园里的问题儿童,教师该怎样处理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面对幼儿园里的问题儿童,教师该怎样处理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面对幼儿园里的问题儿童,教师该怎样处理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面对幼儿园里的问题儿童,教师该怎样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非常常见, 教师如何正确 的处理关系着幼儿今后的发展,因此必须谨慎。每个幼儿都有起个性 特点,教师应多给予心灵的支持与爱护。本文阐述了幼儿告状的类型、 表现及原因,针对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处理方面存在的误 区,给出笔者自己的建议。关键词:正确对待 幼儿 告状行为一、告 状的涵义与幼儿的实际交往中,幼儿的告状行为很常见,集中年龄为 三至四岁。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对待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也 越来越多。孩子爱告状,是让幼儿教师为之头疼的一个问题。那么, 到底什么是幼儿告状?研究表明:幼儿的告状就是幼儿由于受同伴侵 犯或发现同伴某种行为不符合集体规则等原因而引起的指向教师的 言语行为。 二、幼儿告状的特点及原因(一)告状的特点1、幼儿告状的容从直接与个人有关的容逐步发展到同伴与同伴间的容;告状的动机从受了欺负需要教师保护,逐步发展到关心同伴需要教师帮助 解决;其要求解决的强度也是由个人-同伴-同伴与同伴之间。2、告状与幼儿的认知发展、道德判断力、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 能掌握一定的行为规则,善于观察,关心周围事物的幼儿,易向老师 告状。由于幼儿的道德判断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具有客观的性质,是一种他律水平的道德,对于什么是是非、好坏和善恶还不能 独立地进行判断,带有明显的直观、具体和肤浅的特点,道德概念和 道德知识也是比较贫乏的。所以,对父母和教师就有很大的依赖性。为此,年龄越小,告状的频率就越高。3、幼儿的告状与其年龄特点 有关。小班幼儿处在自我中心阶段,告状的容多属于自身利益有关的, 要求解决的强度高。中班幼儿开始转向注意同伴的行为规。 大班幼儿 则更多地关心同伴与同伴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年龄小,心理简单,心理有了什么思想、情感马上就会表现出来,行动也特别容易外露; 不像年龄较大的孩子,心理比较复杂,善于掩饰自己的思想。所以, 往往由于一点具体的小事,就极易引起他们的矛盾、纠纷,甚至动起 手来,矛盾多、纠纷多,当然“告状”的也就多了。4、幼儿告状与幼儿的个性有关。 个性活泼开朗、外向,善于交往的幼儿告状的次 数多,且属“检举型”,个性向、胆怯的幼儿则很少告状,且属“保 护型”。(二)告状的原因本人认为孩子的告状不完全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告状的背后能反映出孩子许多的心理现象, 作为教师 必须真正读懂孩子告状的“信息涵”,并做出正确的处理反应。本人 认为孩子告状一般是处于以下几种原因:1、直接原因(1)直接诱发“告状”事件的原因:幼儿自身受到侵犯,希望通过告诉家长得 到同情和保护。班级规则或荣誉受到损毁。某些事情触动了幼儿 的嫉妒心和同情心。(2)幼儿心理方面的原因:幼儿的自我防御 本能。幼儿有希望他人认可的心理需要。缺乏交往技巧。判断 力较差,依赖性较强。(3)对别人的行动产生了误解如:相互间玩 游戏时,由于对方不慎而造成的无意伤害。也有一类属“恶人先告状”, 自己欺负了别人,企图通过告状得到父母和老师的庇护。2、间接原因:(1)普遍缺乏对幼儿独立意识。(2)过分关注或夸大幼儿的情绪体验。三、幼儿告状的误区在幼儿之间的交往中,当幼儿遭遇到 不合理、不公平时,许多幼儿就会选择到幼儿园里的最高法官一一教 师处告状。这种告状是幼儿心中有不满而采取的外显情绪的行为反 应,如果能得到教师的认真受理,这必能让幼儿消消气,甚至是出出 气,这对其心理健康发展是有益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待幼儿 告状存在以下不正确的处理方式。1、不予理睬有的老师认为幼儿的 告状都是无理取闹,你越理会就会告的次数越多,最好不理睬。有的 老师只要幼儿一告状,不管因为什么原因,都会表现出不耐烦,还没 等幼儿表达清楚就以“我知道了、“我一会看”等等来回答或不问青红皂白的就责怪幼儿。2、应付式还有的老师遇到幼儿告状时,惯 以“哦”、“我知道了 ”、点点头等方式来应付幼儿,说后并没有具 体的处理方式。3、一味的鼓励有的老师认为,幼儿的告状是一件好 事,是幼儿道德感发展的表现,值得鼓励。因此,老师只要有幼儿来 告状,第一反应就是对幼儿表扬一翻,长此以往就养成了幼儿爱告状 的习惯。4、一味斥责有的老师为了不要让幼儿养成爱告状的习惯, 就采取另一种极端的处理方式一一斥责,不管有没有理,先责备一顿在说。在幼儿园中,经常会听到孩子“打小报告”的声音:“老师, 老师,阳阳打我了。” “老师,明明不收拾玩具就去吃点心。”对于 这种告状的现象出现的次数十分频繁。 如何正确对待这种现象,根据 幼儿心理需求、认知水平来正确教育,是幼儿教育中值得研究的课题。 我们通过对某园中、大班一个月的调查容加以记录表明: 平均每天每 班有60%的幼儿向老师告状,有的幼儿每人每天告状次数高达 5次之多,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幼教工作者的重视。那么,孩子们为什么爱 告状呢?告状又有哪些特点呢?四、 幼儿告状的类型及教师正确的处 理方法(一)幼儿告状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寻求帮助类的心理一一体谅、安慰和鼓励“老师,我的小汽车被他抢走了。”有时候 孩子告状是想让你帮助他,但不善于用语言来表达,孩子的本意是:“老师请您帮我把玩具要回来。”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及时把孩子叫 到一起,讲清楚道理,教育他们玩玩具的方法,可以两个人一起玩, 也可以你先玩一会,然后我在玩一会儿。孩子分不清打人、撞人的有 意和无意的区别。孩子们在一起玩难免会你推我、我碰你,但有的孩 子就以为自己受欺负了或吃亏了,马上就去老师那儿告状:“老师, 他打我。”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该积极调解开导孩子:“小朋友们在一起玩,不小心碰了一下是无心的,没关系的。小朋友在一起玩难 免会你碰我一下,我推你一下,以后在玩时,你也会不小心碰到别人 的,要多原谅别人。” 2、是非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一一视之为可喜 现象道德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的总和。从心理学角度看,一般将道德分为三个基本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在婴儿阶段,已经初步理解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并能做出 合乎成人要求的道德行为,在幼儿阶段,儿童的道德认知进一步得到 发展。幼儿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有了认识。比如:孩 子“打小报告”、“平平抢了别人的玩具。” “明明不收拾东西就吃 点心”。诸如此类的小报告实际上已经是幼儿根据社会道德规对他人 的行为进行道德判断。对于这类小报告,老师应视为一种可喜的现象,并应及时的加以肯定、鼓励,然后给予认真的指导,与孩子共同商讨 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3、试探的心理一一表明正确的态度比如,一 次吃饭时,老师正忙着给孩子添饭,晶晶突然说:“老师,辉辉一边吃饭,一边玩玩具。”老师正忙着,也没当一回事,随便说了一声:“喔,我知道了。”继续给别的小朋友添饭。当老师添完饭后,看见 晶晶和辉辉都在一边吃饭一边玩玩具。有些孩子不能做出是非判断, 因而来试探老师。对于这一事情的处理反映,如果老师持肯定或不在 乎的态度,幼儿则会模仿这一行为。对于这类“小报告”,教师应严 格按照幼儿常规及行为准则,做出正确及肯定的处理,避免孩子模仿。4、引起大人的注意一一默默地关注着某个场面,几个孩子在追逐嬉笑,其中一个孩子急急地跑来说:“老师,他追我了。”教师还没 来得及开口,孩子就已经高兴地跑掉了。孩子的这一举动并不是想告 谁的状,而是想让大人看着他游戏,对于这种情况,教师没必要去理 会。只要对他笑一笑、点点头,表示关注这他(她)就行了。5、想表现自己的心理一一公平地对待孩子有些幼儿“打小报告”的对象往往是教师所喜爱的、偏心的儿童,而被冷落的孩子就会用攻击的方式(如打小报告),一方面表现自己的愤怒,以及表现自己的判断能力, 另一方面则希望借此使对方得到老师的惩罚, 寻求老师对自己的关爱 以及提高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 对于这种由于想表象自己和批评 别人以及提高自己地位的欲望的“小报告”,教师应首先做到自己不 偏心、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并且指导他(她)正确表现自己的方 法。6、模仿坏榜样一一注意自己的言行父母或教师如果经常批评别人,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成人的这些言行举止, 变成自己的行为 方式、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质的一部分,自然也就比较容易苛求别 人。因此,成人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7” “讨回公道”一一鼓励、多讲道理孩子们在一起玩,特别是男孩子爱玩一些追逐、摔跤之 类的、能决定胜负的游戏,而这种游戏总有一方会输,输的孩子会不 服气跑去告状,以此来“讨回公道”,这时教师要反复给孩子讲道理, 比赛时总会有输有赢,这次你输了,下次说不定就会赢。要赢得起、 输得起,那样才是真正的英雄。(二)教师处理“告状”的态度与方 法1、多关心孩子,使他的需要得到满足在幼儿向教师告状时,教师 要用目光、表情、身姿等非语言行为表达自己对报告人的关切,不管 幼儿告状的动机是什么,应该让他(她)把话说完。教师要积极地倾 听,切忌边倾听边批判。通过倾听敏锐地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2、学会宽恕教师要在教育幼儿宽以待人的基础上, 要指导他们进行和谐 的人际关系。让幼儿带着教师指导性意见去处理或者独立地处理事情。如果幼儿真的是因为受到了伤害想通过告状来解决,最好是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要安慰他、开导他,帮他明白用告状来解 决问题,并不是最好的方法,要学会宽恕、谅解。3、教育孩子学会正确处理争执教师要使幼儿明白用告状方式是达不到目的的。反而会失去同伴的尊重和信任。对于别人的批评、意见能正确对待,虚心接 受;能全面审视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认识自身的不足。4、结合主题队会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队会活动,如“同伴眼中的 我”、“我进步了”、“夸夸我自己”等。这类活动有助于幼儿亲身实践和自我发现,能满足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 知欲,培养他们的耐心、坚持、克制、勇于战胜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 质。五、教师正确对待幼儿告状行为的几点建议(一)首先要分清幼 儿告状的目的有些孩子的告状是想借大人帮助自己“整垮”对方,有 报复别人的意思,当然这是极少数的。这时家长和教师就要进行严肃 批评,让孩子懂得要与人为善、友好相处,相互宽容。绝大多数孩子 的告状都是为了讨一个“公道”。家长和教师应该弄清原因,掌握孩 子的心理,区别对待。有时孩子告状也是一种询问,因为自己不清楚 某些事情该不该做,见别人做了,自己也想模仿,可又不知家长的态 度如何。比如,两个孩子同在床上玩,一个光脚下地了,另一个向妈 妈告状:“他不穿鞋子就下地了。”意在探问,“我可不可以也光脚 下地玩?”这时,家长应明确表态,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二) 要教育孩子多看看别人的长处,让孩子学会公正、客观地看待别人, 多学习别人的长处,找出自己的不足。教育孩子不管别人做得如何, 自己应该按照要求去做,且有勇气坚持下去。(三)教师要设身处地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以公正的态度判断谁是谁非教师在处理矛盾时,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提高评价是非的能力,逐步学会自己解决纠纷, 使幼儿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的方法。(四)教师在处理幼儿打小报告 时,要以心平气和的态度耐心地去倾听教师不能表现出不耐烦,更不能粗暴地制止,应该耐心地倾听并且允许孩子争辩。因为孩子在诉说、 争辩过程中,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不仅能够得到锻炼, 而且也能明白 对方的感受、想法,从而明白同伴交往之道。老师在孩子争辩时,切 勿打断话题,尤其对平时不爱说话、胆小的孩子更应该给其信心,消 除其紧心理,鼓励其说出理由。(五)对习惯于打小报告的幼儿,最 好的方法就是不予理睬。(六)要教育孩子学会处理小伙伴之间的矛 盾。现在许多的家庭由于只有一个孩子,上上下下都宠着他(她), 养成孩子很“独”。自己一个人玩时行,和大家玩就爱闹矛盾。小孩 子之间闹意见是常有的事情,不能有点小事就找老师,而且老师也不 能“有求必应”,凡事都跑来看个究竟,让孩子学着自己动手解决问 题,可以减少孩子的依赖性。孩子告状是一种依赖心理的表现,不少 父母或老师苦于无法制止其这种行为,于是就对爱告状的小孩产生反 感。实际上,孩子的告状是否应该制止,主要还是看孩子告状的动机。 小结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教师应该帮助幼儿发扬自己的长 处,不应以幼儿经常来告状就对他(她)爱理不理,抱有“消极”态 度。相反,教师应采取合适的解决方式,及时地进行引导要耐心分析 孩子的告状心理,帮助他们明辨是非、锻炼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营销创新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