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初步认识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95599371 上传时间:2022-05-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735.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初步认识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对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初步认识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对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初步认识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初步认识*:李佳荣*:00943603院系:艺术学院联系方式:dlrkdud911gmail.目录摘要关键词一亚里士多德简介、尼各马可伦理学介绍及产生的历史背景1亚里士多德简介和尼各马可伦理学介绍2.尼各马可伦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二初步认识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三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1.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历史作用2.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现实意义结语对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初步认识摘要:“哲学不是交你思考什么,而是交你怎么思考。”哲学,它研究的是奠定行为,思想和认识之基础的意义与原则。近年来,人类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受到很大冲击和迫害,在这样的时机人类对永久不变的真理和幸福拥有很大的需求。特别在伦理道德观念变得越来越模糊、轻便的当今社会,我们应对哲学中的伦理学进行认识和探讨。通过这一学期中对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初步认识来深思在生活中我们的伦理观念和伦理价值观。本文将要主要论述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为基础,对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进行初步的探讨和研究,来发现它的历史作用,并总结其对当今社会的人类行为、思想上的指导意义。关键词:伦理学;亚里士多德;现实意义一 亚里士多德简介、尼各马可伦理学介绍及产生的历史背景1 亚里士多德简介和尼各马可伦理学介绍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基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5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师承柏拉图,主*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他首先提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思想;斩成雅典健美体格、和谐发展的教育,主*把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但他反对女子教育,主*“文雅”教育,使教育服务于闲暇。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博物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最早论证地球是球形的人。尼各马可伦理学是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著作,是作者唯一亲手编订的著作。约成书于公元前335前323年间。13世纪被译成拉丁文后遂传遍西欧,中译本名为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商务印书馆1933年出版。全书共10卷,132章,探讨了道德行为发展的各个环节和道德关系的各种规定等问题。该书是西方伦理学史上第一部伦理学专著,书中系统阐述了德性在于合乎理性的活动,至善就是幸福等观点,成为西方近现代伦理学思想的主要渊源之一。尼各马可伦理学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不朽作品。在古希腊雅典文明的鼎盛时期就曾作为教科书,两千多年来为人类文明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深厚的思想养料。2 尼各马可伦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在希腊强盛时期人本主义空前繁荣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批判地吸取柏拉图、苏格拉底等人的伦理思想观点,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而又独特的伦理体系。其中尼各马可伦理学为重要部分,在亚里士多德的全部著作中,冠于他名下的关于伦理学的作品共有三篇。但现今公认只有第三篇尼各马可伦理学。它是出于他本人的原作,其他的大都是一些弟子和追随者的代笔。因此,这本书可说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精神的最集中体现。二 初步认识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其*围广大又深渊,不能简单地写成论文,其内容需要深究。下面只是我根据尼各马可伦理学而初步对亚里士多伦理学的总体认识和个人见解。在道德知识和道德行动的关系上,亚里士多德更注意行为。所谓注重行为,有两方面相关的含义,一是实践性,二是情境性。“在行为和活动中没有法定的准则”,只有个别化的需要发挥“明智”去把握中庸的道德情境。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哲学是偏重理论的,而伦理学是偏重实践的。亚里士多德批判了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伦理学唯理智论,认为伦理知识虽然是普遍的,但却不能顾及到个别行为的无限多样性。亚里士多德还批判了柏拉图有关统一的善理念的观点,指出如果这种善不能实现,那就是毫无意义的。亚里士多德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些思想的批评其实同样适用于柯尔伯格。虽然亚里士多德视“正义”为最高德性,但那是就政治哲学而言,不是指私德。而柯尔伯格是把“公正”作为个人道德的最高标准,最后弄得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认,第六乃至第五阶段都缺乏实践验证,于是唯一能真正代表“公正”之精髓的整个后习俗第三水平(即第五和第六阶段)形同虚设,“公正”作为私德的最高要求也就和柏拉图的善理念一样对于伦理学这样一种实践哲学失去了现实意义。伦理学应该关注能够实践和实现的“我们的(人类的)至善”。所以,亚氏提出的人类的至善是幸福,这与柏拉图只存在于理念世界的至善有明显的区别。亚氏对人类本性中的善持肯定态度,并把这种善的可能性归结于人的感觉活动(与理性)。亚里士多德在大伦理学中写到:“当方向正确的理性同感觉活动协调一致时,德性就产生了,而感觉活动是同理性一致的。感觉活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德性本身就是它们所固有的。不仅如此,应该说,不是理性,而是方向正确的感觉活动才是德性的因素。” 正因为此,亚里士多德才强调感觉、喜好、行为、习惯对于德性的重要性。培养德性不仅是学理论知识,或者说主要不是靠智力发展,而是依赖行为习惯的养成。亚氏明确指出:德性“产生于习惯”。亚氏还论述了道德行为的条件:(1)行为是自愿的;(2)行为是在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3)选择。亚氏重视个别情境,认为伦理学是具体情境中的实践智慧,实践智慧的最高原则是中庸,也就是避免在“情感和行为中”的“过与不足”,伦理实践中的最高智慧是明智。亚氏在尼格马科伦理学第六卷中将理智德性分为五类(science, art/skill, intuitive reason, practical wisdom/prudence和sophia)。其中第四种“明智”与德性的关系最密切。“作为一个明智的却又不是道德高尚的人是不可能的。”明智的人应该是有良心的善良的人。良心是人身上的区分善恶的*种内心视觉(“灵魂的眼睛”)。伦理的实践性的一个重要的表现领域是人与人的关系。在人际关系中,亚氏非常重视taphilika(可译为爱、友好或友谊):称得上对周围人友好,其表现(或特征)就好像是出于对自己本人的一种“态度”。对周围人友好,是德性者和幸福者必然做到的。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是非常先进的。我很赞同亚里士多德的友爱标准、友爱分类和亚里士多德关于什么是真正的友谊的观点。亚里士多德把友谊分为三类:为了快乐、为了利益和为了友谊本身。前两类友谊不是真正的友谊,因为目的是外在于友谊的,这两种友谊的存在取决于它是否能伴生快乐和利益。一旦这种伴随结果消失,这种友谊也会宣告结束。只有第三类友谊才是真正有德性的友谊。这种友谊的目的是内在的。从这种友爱出发,人们准备为朋友献出一切的金钱、荣耀地位或其他财富。但这并不说明行为者缺乏对自己的关心,或者这种友爱要求人们是无私的。相反,道德高尚的、爱人的人同时是“自爱”的:因为这种人把“大部分道德上的美留给了自己”。友谊内在包含的美德就是友爱的人留给自己的最好的礼物。此外,亚里士多德的中庸理论、应该由中产阶级治理国家的思想以及有关良心的论述也很有启发。还有亚里士多德的善恶观重视了关系和现实,因而超过了柏拉图。柏拉图从神的视角来建立善恶观,认为一个彻底的善人永不遭恶,因为身体的境遇并不重要,只要心灵不堕落即可。这种彼岸世界的善恶观没有给现世的肉体和事物留下一席之地,也否定了母爱、关怀等在伦理学中的地位。相比之下,亚里士多德要现实主义得多。他承认了在幸福问题上人际间的相互依赖性,以及运气和偶然性对幸福的影响,正视了善人也可能遭际不幸和不善的现象。在我的个人意见,不能同意亚里士多德将情感建立在信念的基础上,如亚里士多德对怜悯的解释是:只有认定受苦者不应该受其所受之苦,我们才应怜悯他。对此,我这样理解:这就有可能使我们先去探究别人受苦的原因,而不是关心其本人。这种做法可能使我们变得残忍。此外,诺丁斯写的教育哲学中分析了亚里士多德道德理论的两点不足:一是其德目直接来自他生活的那个具体社群,笃信奉行这些德目不利于人们批评和推动自身所处的社会趋于完善。二是这些德目可能排斥、压制其他未提及的品德,因此是暗含等级性的。亚里士多德的当代推崇者麦金太也认为:不同的实践和行为需要不同的德性。他指出了这种观点内含隐忧:不同的实践其实被赋予了不同的价值,而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士实际占有不同的实践机会。因此,等级化的德目就会造成等级化的社会,甚至是精英集权的社会。三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1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历史作用苏格拉底,柏拉图所发展的伦理学具有唯心主义知识论倾向,而亚里士多德在结合了前人的伦理学思想后,对其进行了修正。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即知识的论断是片面的,决定美德的除了知识,应该还有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亚里士多德认为智慧是有关原理与原因的知识,并认为美德应该是包含有智慧的,而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美德概念。这就解决了有的具有智慧的人不具有美德,而有些具有美德的人也并无过人的智慧的矛盾。此外,亚里士多德还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等人的伦理思想,建立了幸福论伦理思想体系。他曾说“最优良的善德就是幸福,幸福就是善德的实现,也是善德的极致。”他认为,人独特的自然能力是理性。理性是分辨善恶并从善避恶的判断能力。这种理性可以指导人的行为,成为一种德性,从而过上幸福生活。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综合了前人的伦理思想成果,正式使用了“伦理学”这一名称,并把它作为一门学科。他将伦理学定义为研究人们的行为及品性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人的道德品性之科学。他对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倾向的知识论伦理学进行了修正与发展。其“实践理性”的观点也得到了后世哲学家们的认同。可以说,亚里士多德对古代西方伦理学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2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现实意义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他的“中庸”学说,中庸是他的整个伦理学体系的根本原则。他指出人的灵魂包括三个部分,即感情、能力和品质。感情是指欲望、愤怒、恐惧、快乐等伴有愉快与痛苦的感觉,能力是指我们借以体验上述感觉的东西,品质则是指我们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些感情的方式。亚里士多德认为,感情和能力都谈不上美德,只有品质才存在美德和恶行的问题。一个人如果能以一种不偏不倚、执两用中的态度来对待感情,那就是美德。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美德乃是一种中庸之道,它乃是以居间者为目的的。”“过度和不足乃是恶行的特征,而中庸则是美德的特性。”亚里士多德的“中庸”学说也表现在他的政治学思想中,面对动乱频仍、危机四伏的希腊城邦制度,亚里士多德既反对少数寡头的专制制度,也反对平民掌权的*政治。他认为贫富悬殊和强弱对立是导致各种政变和暴乱的根本原因,因此一个理想的城邦社会应当由那些既不十分富有、也不十分贫穷的中产阶级来当政。这些人由于财产适度,所以“最容易遵循合理的原则”,从而在贫富两个敌对阶级中有效地发挥“仲裁者”的作用,保证国家的安定与繁荣。我们可以从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中体验到志愿精神的本源友爱,也能了解什么样的中庸之道才是一种美德。而良好运作的志愿者团体,依然需要按照中庸之道去推动管理上的平衡,这其中法治的意义就不言而喻了亚力士多德说,幸福,是学得的而不是靠运气获得的。一个人不依靠自己的努力,就不可能获得幸福。因为幸福在于整个灵魂,尤其是灵魂的欲望部分的合乎德性的活动。没有通过这种活动获得灵魂的善,就是拥有全部外在的善也是枉然。多数人能够达到的幸福,就是人的道德德性的实现活动,以真实的善为指归。结语:从伦理学的发展路径来看,哲学是伦理学的理论基础,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影响着道德实践。正是因为古希腊人对于知识的崇拜,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们非常重视知识的培养,甚至一度将知识等同与道德。对智慧的推崇,幸福的向往都对现代伦理学的发展造成了影响。虽然道德即为知识的论断已经为当代人所摒弃,但它几其后的理论观点所包含的时代意义依然是不可磨灭的。. z.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