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94813087 上传时间:2022-05-2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貌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地貌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地貌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地貌学原理期末复习整理绪论1、何为地貌?地貌学的定义是什么?答:地貌,又称地形,系固体地球表面(通常简称地表)起伏状态的总称。地貌学,是研究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固体地球表面的物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部结构和空间分布等规律的科学。2、地貌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地貌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地貌形成演化的过程和机制,即在*种力(营力或外营力)的作用下,地表物质的运动及其变化。3、地貌研究的意义何在?(1)在于“地貌”是地球表层系统中气-地、水-地、生-地之间的界面。地球表层系统通过该界面来发生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地貌”还作为因素之一,直接地或间接地影响着各圈层之间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及其所谓的相互作用。(2)地貌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地貌”是人类生存的依托及一切活动的基地。可以在实践上为资源开发利用、土地利用、环境管理、灾害预防、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服务。地貌可以为诸如农业方面、工程方面、矿产勘探方面提供更好的科学根据。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1、 什么叫风化作用?何为残积物?答:出露地表的岩石,在太阳能、大气、水和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崩解和破碎,变为松散的碎屑物,甚至产生新的矿物。这种在原地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称为风化作用。(其结果:形成残积物和风化壳)。残积物是指地球表面岩石经过风化作用以后,残留在原地的松散堆积物。它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运动,其化学成分与母岩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又称残积相堆积物,是第四纪陆相沉积的一种成因类型。2、何为风化壳?什么是红色风化壳(或砖红壤风化壳)?我国南北方风化壳的颜色为何不同?答:风化带的深度由于风化作用的因素、方式和强度的不同而不同,从地表向地下依次出现全风化带、强风化带和弱风化带,以致在垂直剖面上形成具有不同成分和结构的多层残积物。这些残积物所组成的整个复杂剖面的总体,称为风化壳。红色风化壳是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化学风化作用进行到晚期阶段的产物。风化剖面经历K、Na、Ca、Mg及Si的淋失过程,能迁移的元素均已析出,硅酸盐矿物也被分解,造成Fe, Al的相对富集。它的组成物质除粘土矿物以外,还有大量游离的Fe2O3, Al2O3 以及与SiO2所组成的凝胶。风化壳中由于富含Fe2O3, 所以在整个剖面上呈红色或砖红色。(经历了脱K,Ca,Si,富集Al,Fe,风化壳呈红色)造成南北方风化壳颜色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气候条件不同。北方的干旱半干旱气候,使得这些区域更多地形成碳酸盐型风化壳;南方的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下则易形成硅铝型风化壳,在热带地区则会形成红色的铁铝型风化壳。3、风化壳的类型及其对应的发育阶段?各个阶段所对应的残积物类型?答:(1)岩屑型风化壳,是以物理风化为主的发育阶段,也成为第一阶段。对应的残积物类型为碎屑残积物。(2)碳酸盐型风化壳,代表化学风化初期阶段,也称为第二阶段。对应的残积物类型为富钙的残积层。脱钾富钙(3)硅铝型(高岭土型)风化壳,代表化学风化中期阶段,也称为第三阶段。对应形成的是粘土矿物残积层。脱钙富硅铝(4)铁铝型(砖红壤型)风化壳,代表化学风化晚期阶段,也称为第四阶段。对应形成的是富铝残积物。脱硅富铁铝4、 滑坡形成的基本条件有哪些?滑坡的基本要素?滑坡的地貌表现?滑坡的防治?答:滑坡形成的基本条件:(1)岩性与构造条件:松散堆积物、软弱岩层、构造面(如节理面);(2)地貌条件:地形坡度大小与临空面;(3)水文条件:地下水、地表水、暴雨;(4)地震(诱发因素):破坏土体部结构;(5)人为因素:开挖渠道、采掘矿石、修路、坡顶堆积废渣土、生活废水排放一个完整滑坡的基本要素:滑坡体、滑动面和滑坡壁(体面壁三要素)。滑坡的地貌表现:包括滑坡阶地、滑坡陡壁、鼓丘、滑坡洼地与滑坡湖、滑坡裂隙。滑坡的防治:一般的工程措施有减(利用爆破开挖削减坡上部质量),固(利用锚固等手段锁定下滑山体),挡(对滑坡下部或前沿填方反压或拦挡),排(注意排水)。减固挡排5.蠕动形成的原因?(1)冻融交替作用 中高纬地区,季节变化明显,冬季地面冻结膨胀隆起,松散颗粒被垂直于坡面抬升,解冻时,这些颗粒不是回到原来位置,而是随重力下滑,向下移动,如此反复,土屑就顺坡向下运动。(2)干湿冷热的变化干湿冷热变化剧烈,会使土屑特别是粘土体积发生变化。干时体积缩小而开裂,湿时土体体积膨大;干冷时,颗粒间形成空隙,使上部碎屑失去支持,因重力而下移;湿热时颗粒膨胀相互挤压,碎屑被挤出原来位置而向两侧和下坡移动。如此反复,颗粒就不断下移。*6、注意:残积物、坡积物、崩积物、冲积物、洪积物、古土壤、冰碛物、冰水堆积物、风积物概念的区分。残积物:是指地球表面岩石经过风化作用以后,残留在原地的松散堆积物。它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运动,其化学成分与母岩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坡积物:由坡面流水和重力作用所形成的山麓沿坡堆积物。崩积物:斜坡上的块体受重力作用崩塌形成的堆积物。冲积物: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洪积物:由暂时性洪流挟带的沙、石块堆积在山前一带形成的堆积物。(土壤是残积物的表层,经成土作用(即经有机酸对残积物发生生物化学作用)发育形成,土质富含腐殖质而具有肥力。是否具有肥力是土壤与残积物最根本的区别所在。)古土壤:指在非现代成土条件下形成的土壤。古土壤形成于第三纪末或第四纪,具有埋藏或非埋藏的表面。(古土壤与现代土壤的区别在于古土壤的剖面一般不完整,大多没有腐殖质层,即使有也由于易遭分解而颜色变浅。)冰碛物:冰川侵蚀产生的大量松散岩屑和由山坡上崩落下来的碎屑,进入冰川体后,随冰川运动向下游搬运。冰川消融以后,这些被搬运的岩屑堆积下来,叫冰碛物。冰水堆积物:冰川融水具有一定的侵蚀搬运能力,能将冰碛物再搬运堆积,形成冰水堆积物。风积物:经风搬运再堆积的物质。河流地貌1、 河道水流中横向环流产生的原因、运动特征及其对河流地貌发育的影响?答:原因:弯道水流的惯性离心力、地球自转偏向力和枯洪水位变化是横向环流产生的原因。运动特征:水质点的运动在惯性离心力F的作用下,压向凹岸(河流弯曲方向),使凹岸水面有所抬高,产生壅水现象;凸岸则水位较低,从而产生横比降,出现水位差,使凹岸处产生下降水流,凸岸处出现上升水流,形成一个近封闭的横向环流。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水流流向偏向右侧(北半球)。顺直河道中有洪水期、枯水期之分,能产生横比降和水位差:涨水期时,河床水面中部较高,两侧较低,形成“凸”水面;退水期时,河床水面中部较低,两侧较高,形成“凹”水面。故能产生两个甚至更多个方向相反的横向环流。对地貌的影响:对河道曲流的发展,河漫滩的形成起决定作用。如底部汇合型横向环流(洪水期)会侵蚀河床两测,在河中心堆积,形成江心洲。底部辐散型环流(枯水期)进一步侵蚀河床底部,在两岸形成浅滩堆积。2、流水侵蚀作用有哪几种形式?影响流水下蚀作用的因素有哪些?答:水流破坏地表有三种形式:冲蚀作用、磨蚀作用和溶蚀作用;按照侵蚀方向的不同,河流侵蚀作用分为三种形式,即:下蚀、侧蚀、溯源侵蚀。影响下蚀作用的因素:(1)水流动能的大小(2)河床坡度的大小(3)河流挟沙能力(4)河床抗侵蚀能力(5)紊流、环流等因素3.什么是冲积物?冲积物的特征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称为冲积物。冲积平原是在构造沉降区由河流带来大量冲积物堆积而成的平原。冲积物的特点:冲积物主要由砾石、砂、粘质砂土或砂质粘土组成。冲积物具有良好的分选性。冲积物的颗粒具有良好的磨圆度。冲积物有比较明显的流水成因的沉积构造,如层理、波痕。冲积物在沉积剖面上常具有韵律性特征。(分选,磨圆,沉积构造)4.述河床纵剖面发育过程中的三个基本概念:侵蚀基准面、溯源侵蚀、均衡剖面。侵蚀基准面为什么会发生升降变化?它对河床发育产生什么影响?答:每条河流下切侵蚀作用不能无止境地进行下去,其下蚀的最大深度往往受到*一基准面(水平面)的控制,当河流下切到接近该水平面时即失去下切侵蚀能力,下蚀作用停止。此水平面成为河流的侵蚀基准面。溯源侵蚀:指河床纵剖面上坡度变陡处,因水流冲刷作用增强,下切作用从此点不断向上游方向移动,这种作用称溯源侵蚀。均衡剖面:河流发展到一定阶段,河床侵蚀与堆积达到平衡,这是河流纵剖面呈现一条凹形平滑曲线,称为河流均衡剖面。侵蚀基准面升降的因素有两点:(1)海平面的升降:第四纪以来冰期间冰期旋回,造成冰川规模的扩大或消融,引起海平面的升降。海面下降时,河流总比降增大,下蚀作用加强;海面上升时,河流总比降减小,沉积加强。(2)新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尤其是差异升降运动,可引起侵蚀基准面的相对升降。5.部侵蚀基准面和终极侵蚀基准面有什么区别?答:就各个河段而言,河床中的坚硬岩坎、河流水库、大湖泊水面或支流汇入主流的汇口处(主流对支流有顶托作用)等,它们都起着控制上游河段下切的作用,因此,这种坚硬岩坎、湖泊洼地或支流汇口处可称为地方侵蚀基准面。而一般的大江、大河都是外流河,最终汇入大海,多数学者把海平面作为它们共同的侵蚀基准面,称总的侵蚀基准面,终极侵蚀基准面比较稳定。终极侵蚀基准面对河流的下蚀起着总的控制作用,而地方侵蚀基准面只能暂时控制其上游河段的下切侵蚀,但并不能终止河流的下蚀。6.述冰期及间冰期河流纵剖面的特征及原因(图示)?答:冰期时,源于冰川作用区的河流携带大量冰川侵蚀的碎屑物质在上游段发生加积河床,而下游段则由于海面下降引起下游河段下切,形成河流阶地;间冰期时,气候转暖植物增生,区进入河流的泥沙减少,上游段河流下切冰期加积的河床,形成阶地,下游段则因海面上升,填塞冰期时河床,形成埋藏阶地。7.冲积河床的类型有哪些?弯曲型河床的类型和成因?分汊河床中汊道形成过程?冲积河床的类型:(1)顺直微弯型河床(2)弯曲型河床(曲流型、河曲型)(3)分汊型河床(4)游荡型河床弯曲型河床的类型与成因:平原河流的自由河曲/山地河流的深切河曲平原河流的“自由河曲”:主要发育在有松散沉积物的平原地带,河曲在冲积平原上或河漫滩上迂回摆动,河床位置非常不稳定,称为“自由河曲”,如长江的“荆江河段”。 自由河曲的发育与单向环流、螺旋流的作用密切相关。当河流沿弯曲流动时,受惯性离心力的作用,主流线逼近凹岸,形成下降水流,侵蚀凹岸、河底,使凹岸崩塌、后退、加深,深水区也随之向凹岸后退移动;当水流在凸岸上升时,挟带的泥沙沉积,浅水区也向凹岸移动,使河流弯曲度越来越大,形成自由的河曲地貌。弯曲河床一旦形成,则要不断发展下去,这样上、下两个河曲就会靠近,形成两个反“S”形的曲流颈;当洪水冲断曲流颈时,就发生河曲的“截弯取直”。裁弯取直后,被丢下的弯流的流速很小,很少参与主河的流动,主流在交接处堆积,将它逐渐隔离,形成“牛轭湖”,原来的曲流就变为顺直的了,位置也发生了变化。山地河流的“深切河曲”(嵌入河曲):山区河流虽然受到河谷基岩河岸的约束,但也常发育刻蚀基岩而下的河曲,称为深切河曲(即嵌入河曲)。发育分为两给阶段:a.在山地还没有抬升以前,河流的侧蚀作用已经很强烈,并发育为河曲形态。(在构造地貌上称为“先成河”。)b.在整个流域,由于地壳的上升,河流由侧蚀作用为主转变为以下蚀作用为主,使得河谷加深,嵌入基岩。若在下切过程中,并继续进行侧蚀,曲流更加弯曲,曲流颈也越来越窄,洪水期水流漫溢而截弯取直,原来的河道被废弃。被废弃的曲流所环绕的基岩山丘,称为“离堆山”。分汊河床中汊道形成过程:(江心洲的形成过程)雏形心滩(流速减小,水下淤积)心滩(两岸后退,滩淤积)江心洲(洪水期悬沙落淤)雏形心滩阶段在*些河段因流速减小,发生水下泥沙淤积,枯水期也不出露,很不稳定.心滩阶段过水断面缩小,流速增大,两岸冲刷后退弯曲,环流加强,滩周围及滩顶淤积,滩面淤高,枯水期出露,洪水期淹没,不大稳定,一般向下游移动或左右偏移。江心洲阶段洪水期悬沙落淤,形成粘土覆盖层,心滩淤高增大, 滩面逐渐高出平水位而形成江心滩,仅在洪水泛滥时才淹没,并不断加厚覆盖层.相对比较稳定.缓慢下移。8.什么是河漫滩?试述河曲型河漫滩的成因及其形成过程。河漫滩沉积物的二元结构特征是怎样形成的?浅滩(凸岸堆积)雏形河漫滩(河曲发展,凸岸进一步堆积)河漫滩(洪水期悬沙落淤)答:河漫滩是指分布于河床外侧,洪水期被河水淹没,平水期出露水面的河底滩地。极广阔的河漫滩又称泛滥平原或冲积平原。河漫滩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床浅滩阶段:在单向环流作用下,凹岸侵蚀后退,凸岸有少量的河流冲积物堆积,颗粒粗大,形成床浅滩。雏形河漫滩阶段:随着河曲的发展加宽,凸岸的小边滩不断增高扩大,以致平水期大部分边滩都出露水面,就发展成为雏形河漫滩。成形河漫滩阶段:随着河流侧向侵蚀的长期进行,河谷更加拓宽,河流更加弯曲,雏形河漫滩加宽增高,洪水期宽浅的滩面上水深更小,流速缓慢,粗粒物质不能再带到滩面上堆积,在以往沉积的粗粒推移质之上覆盖较细的悬移质冲积物,至此,雏形河漫滩发育成为成形河漫滩。河漫滩成因:河漫滩的形成与河曲的发育、发展密切相关。河床的侧方移动以及洪枯水位变化是形成河漫滩所需要的两个条件。单向环流是河漫滩形成的主要动力。河漫滩沉积物的二元结构特征怎样形成:指的是河漫滩沉积物的垂直结构特征。下层是较粗的粗砂和砾石,由推移质组成,称为河床相沉积物;上层是较细的粉砂和粘土,主要由悬移质组成,称为河漫滩相沉积物。河床相沉积物是河漫滩发育过程中由横向环流堆积而成,细小的颗粒不发生堆积而随水流向下游搬运,因而颗粒较粗;河漫滩相沉积物是洪水漫过河槽在滩面上堆积而成,因其流速小,挟沙力弱,堆积的一般是细颗粒物质。河漫滩上覆的细粒沉积物与下伏的粗粒沉积物是两个互相联系的单元。河床相(粗粒,侧向移动)与河漫滩相(细粒,洪水漫滩)河漫滩的二元结构是在河谷发展过程中,河床沿河谷谷底侧向移动与洪水泛滥加积造成的。9.什么是河流阶地?河流阶地形成的基本条件和成因?河流阶地的成因类型有哪些(并用图表示)?各有何特征?试述第四纪环境变化(气候变化、构造运动和海面变化等)对河流阶地形成的影响。答:(1)原先河谷的谷底(河床或河漫滩),因河流下切侵蚀而相对抬升到一般洪水位以上,并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称河流阶地。(2)基本条件:要发育较为宽广的谷底:在一个流域,地壳处于相对稳定或缓慢下降阶段,河流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侧方侵蚀和堆积过程,塑造一个宽广的河谷,堆积发育宽广的河漫滩。(此为物质基础)要有显著的河流下切侵蚀:即要发生自然环境的变迁,主要表现为:a.地壳运动;b.气候变迁;c.侵蚀基准面下降。(此为动力条件)(3)阶地成因成因三点:一、地壳运动(上升运动);二、气候变化;三、侵蚀基准面下降地壳运动1)以大面积上升运动为主的流域地壳上升,使原河床抬高,水流下切侵蚀加强,下切侵蚀最快的在下游河段,特别在河口区,故在下游河段两侧首先形成阶地,然后随河流的溯源侵蚀而向上游发展,当溯源侵蚀进行到源头时,整个河谷中都形成了阶地。2)以间歇性上升与暂时相对稳定交替进行的流域当地壳上升时,河床抬高,下切侵蚀加强,形成阶地;当地壳相对稳定时,侧蚀作用加强,拓宽河床,同时发生堆积,形成河漫滩;当再一次上升时,又转入下蚀作用为主,形成又一级阶地。当间歇上升与相对稳定交替进行多次反复,在谷坡上会形成多级阶地。3)差异升降运动为主的流域同一流域当地壳差异抬升时,上升幅度大的地方形成高阶地,上升幅度小的地方形成低阶地。同一流域不同地段发生差异升降运动,在上升地段河流下侵形成阶地,在下降地段不形成阶地,发生堆积,它可以覆盖在老的阶地之上,形成埋藏阶地。气候变化与阶地形成1)气候的干湿变化(形成气候阶地): 气候变干,地表植被稀疏,坡面侵蚀加剧,水量少含沙量多,河流发生堆积,反之气候变湿,河流水量增多,含沙量相对减少,发生侵蚀。由于气候的干湿变化引起堆积作用与侵蚀作用的交替,就形成气候阶地。2)冰期间冰期的更替(形成交叉阶地)冰期时源于冰川作用区的河流携带大量冰川侵蚀的碎屑物质在上游段发生加积,而下游段则由于海面下降引起下游河段下切,形成河流阶地;间冰期,气候转暖植物增生,区进入河流的泥沙减少,上游段河流下切冰期加积的河床,形成阶地,下游段则因海面上升,填塞冰期时河床,形成埋藏阶地。侵蚀基准面下降(由气候变化或地壳运动引起)与阶地形成侵蚀基准面下降是构造运动或气候变化引起的,具有独特的地貌特征。侵蚀基准面下降引起河流下切侵蚀,最先发生在河口段,然后不断向源侵蚀,在向源侵蚀所能达到的围,一般都会形成阶地,阶地的高度从下游向上游逐渐减小,在向源侵蚀所达到的一点裂点处消失。如果侵蚀基准面多次下降,则能在纵剖面上出现好几个裂点,每一个裂点的上游将比裂点下游少一级阶地。由于侵蚀基准面下降形成的阶地是从下游不断向上游扩展,因而同一级阶地下游的时代比上游的时代要早。(这些河流阶地都是在新构造运动、气候变迁、侵蚀基准面的波动作用下形成的,代表河流由堆积过程转化为侵蚀过程的地貌发展的产物,明显反映了地貌演化的旋回性质,故它的级数、高度也能代表下蚀作用的次数和强度,把这种河流阶地称为旋回阶地。)(4)类型及特征(侵蚀阶地(基岩,零散冲积物)、堆积阶地(未切穿冲积物/正好到达谷底)、基座阶地(切穿冲积物)、埋藏阶地)1、 侵蚀阶地(构造抬升,河流急剧下切)A; 2 、堆积阶地(分为上叠阶地B和下叠阶地C)(侧蚀加强,形成河漫滩,其次河流下蚀形成阶地,分上叠和下叠);3、基座阶地(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侵蚀,有两层)4、埋藏阶地(早期地壳上升或侵蚀基准面下降,形成多级阶地而后发生堆积把早期阶地埋藏)第四纪环境变化对河流阶地的影响10.河流袭夺产生的地貌现象?河流袭夺:分水岭的移动导致分水岭一侧侵蚀能力强的河流夺取另一侧侵蚀能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段,这种水系演变现象,称河流袭夺。河流袭夺的地貌标志:袭夺弯(2)、裂点和瀑布、断头河(3)、风口(1)。 11.什么是准平原?何为夷平面?试述戴维斯关于河流侵蚀循环的思想。准平原: 准平原是湿润气候条件下,地表经过长期风化和流水作用形成的接近平原的地貌形态。夷平面: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平面,包括准平原、山麓平原、风化剥蚀平原和高寒夷平作用形成的平原等。是一种陆地抬升或侵蚀基面下降,侵蚀作用重新活跃,经过一个时期后所残留的地表形态。戴维斯(1899)的“侵蚀循环”地貌发育模式: 幼年期:沟谷狭窄,谷坡陡峭,谷间高地宽阔平坦。壮年期:分割加剧,沟谷加宽,谷坡变缓,分水岭狭窄。老年期:沟谷下切侵蚀停止,侧蚀加强,分水岭降低,成为具残丘的准平原。一个地貌发展旋回,一般包括一个地势迅速增加的短促的幼年期,一个地势起伏最大和地貌类型最复杂的壮年期,一个地势逐渐变缓的过渡期,和一个地势平缓、变化特别缓慢的老年期。12.是洪积物?洪积扇的形成原因?洪积扇变形的原因和类型?试用图示说明洪积扇的变形是怎样发生的?答:(1)洪积物是由暂时性洪流挟带的沙、石块堆积在山前一带形成的堆积物。(2)洪积扇的成因:暴雨或久旱后的大雨或冰雪融水形成的暂时性洪流,水流迅速流量大,加之山区沟谷坡度大,使洪流能挟带大量碎屑物。到了山前或山口,坡度减小,水流扩散,洪流所挟带的物质大量停积,形成以沟口为顶点的扇形堆积体。堆积体体积大而坡度小的称洪积扇,体积小而坡度大的称洪积锥。(3)洪积扇变形的两个主要因素为:、气候变化(干湿变化)(叠式/上叠式):、新构造运动(上升/差异上升)(重叠式/串珠式/不对称):13.入海河口区划分为哪几个部分?入海河口的水动力特征是什么?入海河口区指在平水期涨潮所引起的回水到达的地方至口外海滨间的整个地段。有“两界”:潮流界、潮区界;“三段”:近口段、河口段、口外滨海段。潮流界:涨潮时,潮流进入河口,并上溯到*一点,此点的潮流流速与河流流速正好相抵消,潮流停止上涌,此处称潮流界。(潮流到达围的上界)潮区界:潮流界以上的河段,河水位受潮流顶托的影响,有定期水位涨落和流速增减变化,在顶托作用消失的位置叫潮区界。(潮流影响围的上界)由海向陆:近口段河口段口外海滨段近口段:位于潮区界与潮流界之间。河口段:位于潮流界与口门(口门是指海陆交界线)之间。口外滨海段:口门以外至水下三角洲前缘坡折处(或称水下岸坡)入海河口区的水动力特征:特征1:入海河口的水动力条件主要是由河川径流与潮流相结合的双向水流作用的。特征2:咸水和淡水混合后也影响到河口动力状况和沉积状况的变化。特征3:入海河口地区还受到波浪的作用。波浪的作用可分为破坏作用(侵蚀)和建设作用(堆积)。入海河口区水动力特征:(双向水流,咸淡水,波浪)喀斯特地貌1、 什么是喀斯特作用和喀斯特地貌?为什么在碳酸盐地区咯斯特地貌最发育?答:(1) 凡是以地下水为主、以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为主(溶蚀与淀积) 、机械过程为辅(流水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称为喀斯特作用。可溶性岩石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奇特地貌形态称喀斯特地貌。(2) 碳酸盐类岩石是可溶的,且孔隙度大,且分布广。2.试述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基本条件?岩石条件(地质因素(岩石的可溶性),可溶性岩石,岩石的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成分和岩石结构。根据岩石的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可将可溶性岩石分为三大类:碳酸盐类岩石、硫酸盐类岩石、卤化物盐类岩石。在以上三种可溶性岩石中,卤化物盐类的溶解度最大,硫酸盐类次之,碳酸盐类最小。卤化物盐类岩石和硫酸盐类岩石分布不广,岩体较小,而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广泛,岩体也很大。所以发育在碳酸盐类岩石中的喀斯特较之在卤化物盐类岩石和硫酸盐类岩石中发育的喀斯特要普遍得多。气候条件:对石灰岩而言,纯水的溶解力是很微弱的。当水中含有大量的CO2时,水的溶蚀力就大大提高。具有溶蚀力的水将CaCO3溶解,把不能溶解的残余物质留下,或呈悬浮状态而带走。气候因素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温度、降水和气压等方面。温度的影响比较复杂:一方面: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度越快,溶蚀能力增强;但,另一方面:温度越高,水溶液中CO2含量越低,溶蚀作用会减弱。降水的影响比温度的影响更为显著:不仅影响水的渗透条件、水的运动循环,同时雨水中含有较丰富的游离CO2,大加强了喀斯特作用。气压:在空气中,PCO2条件相同时,温度越高,CaCO3在水中的溶解度就越小;当温度相同时,PCO2越高,CaCO3在水中的溶解度越大。生物因素:土壤空气的CO2主要由生物作用产生,土壤空气中CO2的多少对喀斯特有重要影响。在热带、亚热带土壤中CO2较大气中往往高出数十倍。土层和岩石界面处的溶蚀强烈,因此,石灰岩溶蚀速度最大值往往出现在土壤与石灰岩接触处。3.喀斯特水(岩溶水)在垂向上可分为哪几个系?垂直渗透带季节变动带(枯水期垂直,丰水期水平)水平流动带(饱水状态)深部滞留带(水流受地质构造控制,速度滞缓)(1)垂直渗透带(充气带):该带位于地面以下至丰水期潜水面之上。雨水沿裂隙下渗到潜水面,它的厚度由潜水面(地下水位)高低来决定。若在构造上升区(潜水面、河水面下降),厚度可达几百-几千米,反之,构造沉降区,厚度小。该带水的运动以垂直下渗为主,故喀斯特地貌以垂直形态的溶洞为主,多漏斗、落水洞等个体小深度大的地貌。(2)季节变动带(过渡带):位于丰水期潜水面与枯水期潜水面之间。它在雨季或融冰化雪时,潜水面上升,地下水作水平运动;在旱季作垂直运动。故该带喀斯特地貌既有水平溶洞,又有垂直溶洞发育。(3)水平流动带(饱水带):位于枯水期潜水面以下,直到谷底补给河流岩溶水的深处为止。经常处于饱水状态,地下水流向近于水平方向,向河谷排泄。此带是喀斯特强烈发育地带,多为水平型喀斯特,如地下河、水平溶洞等。在靠近河谷地段,水平带的下部在河底减压区,地下水由下而上运动,这是一种虹吸管状流动,向着谷底减压区排泄。(4)深部滞流带(深部循环带):位于水平流动带以下,水的流动方向不受河谷限制,而受地质构造的控制,流速相当缓慢甚至停滞,溶蚀作用微弱。该带的地下水位置较深,具有承压性质。总结:上述4个喀斯特水动力带,由于水的交替强度不同、流动方向不同,所发育的喀斯特形态也不同,形成明显的分带现象。这种垂直分带可以因为气候、地貌和构造的变动而发生变化。需指出的是:垂直分带比较明显的地方,是在长期稳定、有河流深切的高原地区。4.峰丛、峰林和孤峰有何区别?成因上有何联系?峰丛洼地峰林盆地孤峰平原峰丛是碳酸盐层经溶蚀后,形成基座相连高低不一的溶蚀山峰,丛间发育封闭洼地.峰林是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分散或成群出现在平地上,远望如林。它是热带喀斯特的典型地貌形态,以华南最为发育。孤峰(残峰)是岩溶区的孤立石灰岩山峰,常分布在岩溶平原或岩溶盆地中,相对高度由数十米至百余米。孤峰是在地壳相对长期稳定条件下,峰林不断溶蚀降低的产物。联系:他们是喀斯特地貌不同演化时期的产物,都是地表喀斯特。峰林地貌演化为:峰丛洼地到峰林盆地到孤峰平原。5什么是石芽、石林、溶沟、漏斗、盲谷、坡立谷、钙华沉积?石芽:水的溶蚀和冲蚀,以及植物的作用,使岩石层面形成溶痕。溶痕加深成为沟槽形状,溶沟间的突起部分称为石芽。石林:一种高大的石芽类型,是热带环境下强烈的地面上下双重剥蚀作用的产物。溶沟:水的溶蚀和冲蚀,以及植物的作用,使岩石层面和节理处形成微小的沟槽,以及加深扩大的沟、小盆、斗和不规则坑等,统称为溶痕。溶痕加深成为沟槽形状,称溶沟。漏斗:漏斗是岩溶地区的一种中、小型封闭洼地,呈碟形或负锥型,口大底小,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数十米,深十几至数十米。漏斗下部常有管道通往地下,地表水沿此管道下流,如果通道被粘土和碎石堵塞,则可积水成潭。按成因可分为溶蚀漏斗,塌陷漏斗和沉陷漏斗三种)盲谷:上下游封闭的谷地成为盲谷。坡立谷:坡立谷又称岩溶盆地或岩溶平原,是指岩溶地区具有部水系的、底部宽广平坦的大型封闭盆地或谷地。钙华沉积:富含Ca2+和HCO3-的地下水(岩溶水)在地表出露,由于CO2分压降低或温度升高而发生的CO2逸出和CaCO3沉淀,称石灰华(简称灰化或钙华)。6试述我国喀斯特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洞穴沉积(石笋)气候记录与过去全球变化研究岩溶过程与全球碳循环喀斯特自然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碳酸盐岩溶蚀与文物风化岩溶石山环境可持续发展与石漠化治理(我国喀斯特地貌丰富,同时喀斯特石漠化现象严重,研究喀斯特有助于减缓和防止我国的喀斯特石漠化现象,实现喀斯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冰川地貌1、什么叫冰川?冰川的类型有哪些?答:(1)在高山和高纬地区,受自身重力作用和冰层压力作用缓慢运动的由多年积雪形成的地面冰体,称为冰川。(2)冰川的类型:按冰川发育气候条件和冰川温度状况分为:海洋性冰川和大陆性冰川;按冰川形态、规模和所处的地形条件分为:山岳冰川(又分为冰斗冰川、悬冰川、山谷冰川、山麓冰川、高原冰川)和大陆冰川(又分为冰盾和冰盖)2、什么叫雪线?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全球雪线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答:在高山和高纬地区,地表年降雪的积累量和消融量相等的界线称雪线,雪线以上为多年积雪区。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温度,降水,地形)主要有:温度(温度越高,雪线越高,温度越低,雪线越低)、降水(固态降水越多,雪线越低;固态降水越少,雪线越高)、地形(主要表现在山势、坡向等,如缓坡较陡坡容易积雪)。全球雪线分布规律:双峰分布:从全球来看,雪线的分布高度与气温和降水量密切相关。赤道地区空气多对流上升,云层较厚,降水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而副热带地区多下沉气流,晴天多,降水少,热量充足,积雪较易融化。因此,全球雪线最高的地区不在赤道,而是在副热带地区。到极地附近,雪线可降至地表。此外由于10N的降水量比10S多,因此10S的雪线比10N也要高一些。总之,雪线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类似海水盐度分布规律,即由副热带地区向两侧高低纬度递减。3、冰蚀地貌(冰斗、刃脊、角峰)、冰碛地貌(冰碛丘陵、终碛垄、侧碛堤、鼓丘)、冰水堆积地貌(冰水扇和外冲平原、冰水湖、冰砾阜、冰砾阜阶地、锅穴、蛇形丘)的概念、类型及成因。答:(1)冰蚀地貌概念: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冰川的侵蚀方式可分两种,即拔蚀作用和磨蚀作用 类型:冰斗、刃脊、角峰(雪线附近及其以上)冰川谷即U形谷、峡湾(雪线以下) 羊背石、冰川磨光面和冰川擦痕(冰川谷或大陆冰川底部) 成因:a.冰斗(冰川运动对底床产生磨蚀和拔蚀作用,使底部不断加深,在冰斗开口处留有与坡向相反的岩槛,这时就形成典型的冰斗) b.刃脊(随着冰斗的不断扩大,冰斗壁后退,冰斗的位置也不断向上坡移动至雪线以上。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形成刀刃状,称为刃脊) c.角峰(几个冰斗后壁所交汇的山峰,峰高顶尖,称为角峰)(2)冰碛地貌概念:由冰川侵蚀搬运堆积形成的地貌类型:冰碛丘陵(基碛丘陵),终碛垄,侧碛堤,鼓丘成因:a.冰碛丘陵(冰碛物受冰川谷底地形起伏的影响或受冰面和冰冰碛物分布的影响,堆积后形成波状起伏的丘陵) b.终碛垄(当冰川的补给和消融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时,冰川的末端较长时期地停留在*一位置,这时由冰川上游搬运来的物质,在冰川尾端堆积成弧形的堤) c.侧碛堤(由侧碛和表碛在冰川退缩以后共同堆积而成) d.鼓丘(冰川在接近末端,底碛翻越凸起的基岩时,搬运能力减弱,发生堆积而形成的) (3)冰水堆积地貌概念:冰川融水具有一定的侵蚀搬运能力,能将冰碛物再搬运堆积,形成冰水堆积物。在冰川边缘由冰水堆积物组成的各种地貌,称冰水堆积地貌类型:a.冰水扇和外冲平原 冰川底部的冰融水,常形成冰下河道,它可携带大量砂砾从冰川末端排出,在终碛堤的外围堆积成扇形地,叫冰水扇。几个冰水扇相联就形成冰水冲积平原,又名外冲平原。b.冰水湖 冰融水流到冰川外围洼地中形成冰水湖泊。c.冰砾阜阶地 在冰川两侧,由于岩壁和侧碛吸热较多,附近冰体融化较快,又由于冰川两侧冰面较中部要低,所以冰融水就汇集在这里,形成冰川两侧的冰面河流或湖泊,并带来大量冰水物质。当冰川全部融化后,这些冰水物质就堆积在冰川谷的两侧,形成冰砾阜阶地。d.冰砾阜 冰砾阜是冰面上小湖或小河的沉积物,在冰川消融后沉落到底床堆积而成。在山谷冰川和大陆冰川中都发育冰砾阜。 e.锅穴 锅穴是埋在砂砾中的死冰块融化引起的塌陷而成。f.蛇形丘 主要为冰下隧道堆积4、何为冰碛物和冰川漂砾?终碛垄对冰川进退的指示意义?答:冰川侵蚀产生的大量松散岩屑和由山坡上崩落下来的碎屑,进入冰川体后,随冰川运动向下游搬运。冰川消融以后,这些被搬运的岩屑堆积下来,叫冰碛物。冰川搬运能力很强,由它搬运到很远或很高地方的巨大冰碛砾石,称为漂砾。n 当冰川处于平衡状态时,冰舌处的大量底碛和碛沿冰体挤压剪切面被推举到表面形成表碛,另一部分碛由于表面消融而出露为表碛。这些表碛如滚落到冰川末端边缘堆积下来,待冰川退缩后,就形成弧形的终碛堤。这种成因的终碛堤称冰退终碛堤n 如果冰川的积累大于消融,冰川前进,除一部分冰碛沿冰体剪切面被推举到冰川表面再滚落到冰川末端边缘外,同时冰川以外的谷地中的砂砾或过去的冰碛层也被推挤向前移动,形成终碛堤,称推挤终碛堤。5、冰川纹泥(季候泥)是怎样形成的?(夏-粗粒砂-浅/冬-细粒悬浮粘土-深)答:冰水湖的水体和沉积物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冰融水增多,携带大量物质进入湖泊,较粗的砂和粉砂粒级的颗粒很快沉积下来,主要为石英和长石,颜色较浅;秋冬季节,融水减少,一些长期悬浮湖水中的细粒粘土才开始沉积,颜色较深。这样,一年中不同季节在湖泊就沉积了颜色深浅不同的粗细相间的两层沉积物,叫季候泥,或称纹泥。5、 简述羊背石与鼓丘地貌的特征及其差异性。答:羊背石是冰床上冰蚀残余的椭圆形岩突,常成群分布,远望犹如匍匐的羊群。羊背石的特征:具有两个不对称的斜坡;羊背石的长轴方向与冰流运动方向一致;分布在冰川侵蚀区围,由当地基岩组成;可单独出现,也可成群排列。鼓丘是由一个基岩核心和冰砾泥组成的一种小丘。鼓丘特征: 迎冰面一坡陡,是基岩,背冰面一坡缓,是冰碛物。长轴与冰流方向一致,纵剖面呈不对称的上凸形鼓丘分布在大陆冰川终碛堤以的几公里到几十公里围,常成群分布。鼓丘的成因是冰川在接近末端,底碛翻越凸起的基岩时,搬运能力减弱,发生堆积而形成的。差异:(1)羊背石是冰蚀地貌,分布在冰川侵蚀区;鼓丘是堆积地貌,分布在冰川堆积区。(2)羊背石成分全是基岩,鼓丘的成分是基岩和冰碛物。(3)羊背石是迎冰面缓,背冰面陡;鼓丘是迎冰面陡,背冰面缓。冰缘地貌1.冰缘地貌与冰缘环境的概念。冰缘原指冰川边缘地区,现已泛指所有不被冰川覆盖的气候严寒地区,大致与多年冻土分布围相当。无冰川严寒区冰缘地貌:土体或岩石因周期性融冻作用发生的破坏、扰动和运移产生的地貌现象。由于冻融作用多发生在冰川边缘地区,所以冰缘地貌也称冻土地貌。冻融作用产生的地貌2.冰缘作用过程有哪些具体表现形式?冻融作用概念是指冻土层中的水在气温周期性的正负变化影响下,不断发生相变和迁移,使土层反复冻结融化,导致土体或岩体的破坏、扰动和移动。冻融作用过程有寒冻风化、雪蚀作用、冻胀冻裂、冻融分选、冻融蠕流、热融作用等具体表现形式。(1)寒冻风化作用寒冻风化是因气温正负温频繁交替过程中,岩石节理裂隙中水分冻结膨胀以及岩石中不同矿物颗粒差异膨胀及收缩而导致的岩石机械破碎过程。形成的冰缘形态有冰缘岩柱、冰缘岩堆、石海、石河、倒石堆、岩屑锥及岩屑裙等。(2)雪蚀作用雪蚀作用与寒冻风化不同之处,在于有水分参与充分,由节理裂隙中水分冻结体积膨胀而导致岩石崩解破碎的过程要强于温差波动而引起岩石破碎的过程。雪蚀作用主要发生在雪线附近山坡上的积雪洼地周边。雪蚀作用往往形成雪蚀洼地,进一步发展可能演化为冰斗。(3)冻融蠕流作用冻融蠕流作用的产生包括两个过程,其一是冻爬过程,即斜坡土体冻结时隆升,融沉时回落而产生向坡下移动;其二,由于融化期间季节融化层饱水受重力作用影响而顺坡向下的蠕流过程。形成的冰缘形态有泥流阶地、泥流舌、石冰川、石河等。冻融蠕流是多年冻土区坡面的主要冰缘过程。(4)冻胀-冻裂作用在水分的参与下,岩层经过反复冻融作用产生体积膨胀或收缩的过程。形成的冰缘形态主要有冻胀丘、冰锥、多边形构造土、冰楔、砂楔等。(5)冻融分选作用季节融冻层在频繁的正负温波动下反复冻结和融化,由于差异冻胀使不同粒度成分的物质产生分异、重组的过程。形成的冰缘形态主要有石环、石网、石条、石带等。(6)热融作用冻土中地下冰因温度升高产生融化的过程。形成的冰缘形态主要有热融滑塌、热融洼地、热融湖等。3.多边形构造土及石环的成因。多边形构造土:在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的平坦地面上,由冻胀、冻裂作用,使地面形成多边形裂隙,构成网状,称为多边形构造土。冻胀冻裂-裂隙-网状从地表平面看,裂隙组成多边形,从剖面上看,裂隙呈楔形。根据楔子的填充物的不同,又分为冰楔和砂楔。石环:石环是由较细粒土和碎石为中心,周围由较大砾石为圆边的一种环状冻土地貌。石环形成在有一定比例细粒土的地区,细粒土一般不少于总体积的25%35%,且土层中含有充足的水分。冻融交替-垂直分选-冻胀细粒微凸中心-砾石四周-解冻细粒回位,粗粒向四周移动石环的形成:垂直分选使岩块被抬举到表面 石环是冻土中颗粒大小混杂的松散砂砾层,由于饱含水分,经频繁的冻融交替,造成物质分选形成的。水平分选顶面岩块向四周移动,并汇集成环边水平方向的分选是在活动层上部和地表进行的。冻胀时,含水较多的细粒砂层冻胀要比含水较少的粗粒碎石大,故形成一个微凸的膨胀中心,分布在表层的砾石从膨胀中心向四周移动。解冻时,先融化的细粒砂土回到原来的位置,填充融化后的空隙,等到粗砾下部也融化时,粗砾则不能回到原来位置,只好向四周较低部位移动,最后形成以砾石和碎石为边缘的石环。4.热融洼地与融冻泥流的成因在多年冻土区,当融冰时地表过湿的松散沉积物,沿坡向下缓慢流动,称融冻泥流。融冻泥流的流动物质俗称土溜或融冻土溜,这些流动的土体前端常形成一陡坎,称土溜阶坎。成因:多年冻土上部的活动层周期性融化,融水受下部永冻层阻挡无法下渗,使得活动层的松散物质为水浸润,摩擦减小,在重力作用下缓缓沿坡向下滑动,如遇阻或坡度变缓,流速减慢,前端壅塞成坡坎。热融洼地:热融洼地是因温度升高,地下冰融化引起地面塌陷所形成的各种洼地。这种塌陷过程类似喀斯特过程,而塌陷原因和温度有关,故称热力喀斯特。风沙地貌1、试述荒漠区的主要自然特征、分布规律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答:主要自然特征:(1)气候极端干燥,温差很大; (物理风化强烈,就地起沙)(2)沙质地表裸露,植被稀少;(利于风沙移动)(3)陆水系往往是输送沙源的主要动力;(间歇性河流,外来沙源)(4)频繁而强劲的风力是塑造风沙地貌的主要动力。分布规律:世界沙漠占陆地面积的1/5,我国约占全国的1/10。就全球沙漠性质而言,主要有两种分布类型:副热带高压带荒漠区副热带荒漠(1535 ),如撒哈拉、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西部大沙漠、南美阿塔卡马沙漠、印度塔尔沙漠等、南非卡拉哈迪沙漠。大陆部荒漠区温带荒漠(35 45 ),如塔克拉玛干沙漠、中亚沙漠、蒙古沙漠等。成因:主要由纬度、大气环流和地形条件决定:回归高压带的影响:气流下沉,空气增温,相对湿度减少而形成。高山高原地形的影响:地形闭塞,海洋气流,不能深入而形成。2、 风蚀城堡与雅丹地貌有何区别?答:由基岩组成的地面,经长期风蚀后,原始地面不断缩小,最后残留下来的小块原始地面称为风蚀残丘。风烛残丘外形各不相同,以桌状平顶较多,亦有成尖峰状的。雅丹是风蚀垄沟的概称,浅湖萎缩或河流干涸之后,出露的湖滩地面干裂龟裂,风顺裂隙不断吹蚀,裂隙逐渐扩大形成槽沟。这种地貌的地质基础,即湖相沉积地层;二是外力侵蚀,即荒漠中强大的定向风的吹蚀。雅丹不是发育在基岩上的,而是发育在河湖相的土状堆积物上的。3、试述新月形沙丘的形态特点及形成过程。答:(1)新月形沙丘平面形状如新月。高度不等,几米到十几米,最高达30 m。新月形沙丘纵剖面的两坡不对称,迎风坡微凸而平缓,坡度一般在1020;背风坡(或落沙坡)下凹而较陡,2833 ,接近沙粒的休止角。在新月形沙丘背风坡的两侧形成近似对称的两个尖角,称为新月形沙丘的两翼,此两翼顺着风向延伸。在迎风坡与背风坡连接的地方,形成弧形的脊,称为新月形沙丘脊。(2)形成过程:a.饼状沙堆(风速变化)b.盾形沙丘(背风坡产生涡流)c.雏形新月形沙丘(马蹄形洼地增大)d.新月形沙丘4、何为风棱石?有何特征?如何形成的?答:(1)在砾漠中经风沙磨蚀后,形成的具有棱面的岩砾成为风棱石(也叫猴面石)。(2)特征:至少一个磨光面沙漠漆:表面有时有薄薄的一层具有油脂光泽的深褐色铁锰氧化物。是由于砾石中所含水分蒸发时将所溶解的矿物盐类沉淀在砾石表面经风磨蚀而形成的。成因:砾漠中的砾石在风所携带的沙粒磨蚀下形成的具有棱面的石头。5、何为山麓剥蚀面?它与准平原有何区别?答:干旱区风化作用强烈,山坡上大量的风化碎屑产物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滚动,聚集于山麓,一旦暴雨,强大的片状洪流将其迅速搬运到山麓带的边缘,山坡上的基岩又重新暴露再遭风化。在风化作用、重力作用和片状洪流等共同作用下,山坡不断后退,在山麓带形成缓缓倾斜的基岩剥蚀面,上覆薄层松散堆积物,称为山麓剥蚀面。山麓面是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坡面洪流不断搬运风化碎屑而致山坡大体保持原有坡度平行后退,山体逐渐缩小时在山麓形成的大片基岩夷平地面。而准平原是在湿润气候条件下,地表经长期风化和流水作用形成的接近平原的地貌形态。虽然它们都形成了接近平原的地面,但是它们形成的气候条件不同,山麓面是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而准平原是在湿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另外作用力不同,山麓面是坡面洪流不断搬运风化碎屑而致山坡大体保持原有坡度平行后退,山体逐渐缩小时在山麓形成的,而准平原是地表经长期风化和流水作用形成的。黄土地貌1、什么叫黄土?黄土有哪些特征?答:由风力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大气粉尘沉积物。主要特点:1.颜色:灰黄或棕黄;2.成分:相对均一性;3.颗粒的分异性:以粉砂为主,粒径主要在之间;4.沉积的松散性:多孔隙。5.含丰富碳酸钙,形成钙结核2.黄土成因以及主要证据:风成说:(沙漠外围、黄土成分、与西风带、顺地势堆积、无明显层理)水成说:(成分、按照流域自上而下堆积、洪水搬运)风化残积学说:论点:所谓“风化残积说”,是认为黄土是在干燥气候条件下的风化、成壤过程中形成的,因此黄土是原地形成的,而不是从外地搬运来的,这是风化残积说与风成、水成说的根本区别。论据:水热组合的规律是:由西北向东南降水增多,气温升高,形成了由干旱、半干旱、半湿润的自然地带变化,地表物质的风化成壤强度相应增强,粘化作用更加突出,故形成戈壁、沙漠、沙黄土、黄土、粘黄土的分布规律。3、黄土高原地貌沟壑纵横的原因所在?黄土沟间地貌形态有哪些?答:(1)黄土的抗蚀能力差(因):疏松多孔,含碳酸钙,垂直节理发育现代外营力的侵蚀强烈(外因):风力,水力,重力侵蚀(2)黄土塬(大面积黄土平台)/黄土墚(长条形黄土高地)/黄土峁(孤立圆穹状的黄土丘。). z.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