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估计 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93069480 上传时间:2022-05-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估计 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三年级上册估计 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三年级上册估计 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册估计 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4546估计。 二、教学准备 教具:1米长的丝带、米尺 学具:直尺、学具盒(盒内装有小棒、丝带、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等;盒外用一条50厘米长的丝带系着,并打个蝴蝶结。)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1、教学目标: (1)经历用眼看、用脑想、用心估,动手量等实践活动过程,逐渐清晰常用长度单位的概念,发展空间观念;重点会较准确地估计以厘米作单位的物体的长度或周长。 (2)在估计和测量周围熟悉物体的长度时,初步培养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养成估计的习惯。 (3)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估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练习,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2、教学策略: 本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进一步清晰长度单位概念,发展空间观念,清晰长度单位概念以厘米为重点。为解决以上主要问题,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策略是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核心,以比赛为动力,通过看一看、估一估、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调一调等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中积累感性经验,形成清晰的长度表象,在体验中达到对长度单位的物化,从而发展长度空间观念。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引入 1、示:1米长的红丝带 2、猜:有多长?你是怎样猜出来的? 备选预计学生可能说是看出来的,也可能是用自己的一庹长比出来的等,即“估计”出来的,根据学生反馈的策略,适时板书课题“估计”。 3、量:到底估得准不准呢?我们来量一量。 4、比划: (1)1米是这么长,你能用手来比划一下吗? (2)(将丝带对折)这样是多长?你能用手来比划吗? (3)分别用手比划1分米、1厘米的长度。 二、展开 (一)画一画 1、比划:一个1厘米是这么长,3个1厘米有多长?(教师演示1厘米1厘米地比划) 5个1厘米?8个1厘米呢? 2、画:如果不用尺子,你能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吗?试试看! 3、量:画得准不准呢?同学们再用尺子量一量 4、反馈纠偏:同学们用尺子量了后,你画的线段怎么样?你是怎么画的? 备选 若学生反馈画得比较准,则请他介绍画的方法,预计有三种可能:一是1厘米1厘米地画,画了8个1厘米;二是借助已知的物体的长度画,如橡皮长4厘米,则画两个橡皮那么长;三是借助长度单位1分米的表象,再去掉2厘米等。 若学生反馈画得不够准,则一起探讨画得不够准的原因,预计是1厘米画得过长或过短,即长度单位的表象不清晰,则引导调整纠偏,如用手在尺子上比划1厘米的长,再画一画、量一量等。 5、自由练习: 刚才是老师要求大家画8厘米,现在请同学们自己给自己定长度,先想好画几厘米再画下来,然后用尺子量量,尽量多试几次,看看自己有没有进步? 6、反馈:同学们练得怎么样?谁愿意把你的进步和大家分享交流一下?(请原先画得不够准的学生说说经过练习是否有进步,如果有则说说练的过程。) (二)估一估 1、小组合作估计包装丝带长 (1)示:学具盒(用丝带系着,丝带还打了一个结,每4人小组一个) (2)小组合作估计打结的丝带的长度。 (3)反馈:各小组汇报估计的长度,师板书数据。 (4)解开丝带拉直再估一估,小组调整原先估计的数据。 (5)量一量,揭示测量结果(50厘米)。 (6)评价:哪几个组估得比较准?请估得准的小组介绍方法。 备选教师鼓励学生估计时可能采用的化曲为直的策略或分段估计的策略,若生估计时能考虑打结部分长度则给予肯定表扬。 2、组内比赛,评选估计小能手 (1)要求:以4人小组为单位,估计物体的长度或周长。 先小组选定一样东西,可以是学具盒里的物品(小棒、丝带、橡皮、长方形、正方形),也可以是身边熟悉的物体(如课桌宽、师生的身高、书本封面周长等)。比如选定估小棒的长度,每人各拿一根估计长度,再小组一起量一量,记下结果填在表内,然后比一比谁估得较准,就给谁记一颗星,几次下来,谁的星最多,谁就被评为小组“估计小能手”。 实践记录表 名称 估计结果测量结果 (2)学生活动 (3)展示评价:学生活动的成果,并评选出小组估计能手。 3、实际应用,拓展延伸: (1)估一估:请各组的小能手上台排成一队,队伍大概有多长?你是怎么估的? (2)围一围:队中有3人手拉手围成一圈,估计这一圈大概有多长?你是怎么想的? (3)想一想: 想象一下,如果台上的这几位小能手都手拉手围成一圈,估计能把教室围一圈吗? 若不能,你估计大概要多少人才够围一圈?是怎么想的? 实际围一围。 三、总结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2、在生活中,你还想进行哪些有趣、有挑战性的估计呢?比如我们杭州有名的断桥长度、六和塔高度等,课后再去实践研究,好吗? 引入环节通过猜一猜、用手比划,旨在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即引发回忆常用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及其长度表象。 先“用手比划几厘米”为“画几厘米”建立一定的表象支撑,教师的比划演示为学生起基本的策略导向作用。 “画一画”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指定画量比纠偏”“自由画量比纠偏”,使学生经历体验的过程,在不断的估、量、纠偏中,逐渐清晰“厘米”长度单位概念,发展空间观念。 通过反馈讨论渗透估计的方法:如1厘米1厘米画、1分米少2厘米、根据已知物体的长度作为参照对比等方法。 教师指定画8厘米的线段,再让生自由练习,旨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学习的自主性,使每个学生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组合作估计打结的丝带长度,目的进一步清晰“厘米”概念,并拓展到清晰“分米”概念(包装盒的宽和高是厘米作单位,长可用分米作单位),先估计系在盒外的丝带长,再解开丝带拉直估,符合做事情的自然程序,同时渗透“分段”估计和“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在这“一曲一直”的对比中,调整数据,发展长度空间观念,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从估计学具盒丝带到评选“估计小能手”实践活动,力图体现从扶到放的原则,前者是集体估计指定的物体长度,后者则是独立估计自主选择的物体长度或周长,估计的对象具开放性,力图使学生在实践、竞争中进一步清晰“厘米”、“分米”、“米”的长度观念,培养估计能力。 “估一估、围一围、想一想”活动,就地取材,估计的对象由“静态的物”发展到“动态的人”。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培养估计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将知识探究由课堂延伸到课外,持续发展学习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五、教学片段实录 “画一画”教学片段实录: 师:一个1厘米是这么长(师用手比划),那3个1厘米3厘米有多长呢? 5个1厘米呢?8个1厘米呢?(师生分别用手1厘米1厘米地比划) 师:如果不用尺子,你能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吗? 生:能!(生尝试画) 师:画得准不准呢?同学们再用尺子量量看。 生:(用尺量自己画的线段) 师:同学们画得怎么样?你是怎么画的?谁愿意向大家来汇报交流一下? 生1:我画的比较准,比8厘米只长一点点,我的拇指宽差不多是1厘米,我是用自己的拇指一个一个比着画的。 生2:我的方法和他差不多,但我不用手指,想1厘米大概有这么长(用手比划)就看着画1厘米,再接着画1厘米,一直接着画8个就行了! 师:你是把1厘米记在脑子里,1厘米1厘米画的,真有办法的! 生3:我也是先1厘米1厘米画,画了4厘米,看看是这么长(用手比划线段),就再画这么长,合起来就是8厘米了。 生4:我也画得比较准,我是这样画的,先画1分米也就是一柞长,再擦掉2厘米 师:刚才都是画的比较准的同学发表自己的想法,但老师更佩服画得暂时还不够准的同学也能勇敢地发表你们的想法。 生5:我只画了5厘米长。 师:你真诚实!你是怎么画的呢? 生5:随便画一下(吱吱唔唔) 师:看来凭感觉随便画一下不一定会画得准,听了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你现在知道怎么画了吗? 生5:我想1厘米1厘米地画。 生6:我也是1厘米1厘米画的,但还是相差很大,我画了11厘米多。(学生在实物投影上用尺子量给大家看)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1厘米画得太长了。 师:对,下次要把1厘米画得短点,只有把1厘米画的准了才能把4厘米、8厘米等画准,对吗? 师:刚才有些同学很有办法画得比较准,也有一些同学画得还不够准。那你们想不想用刚才几个同学介绍的办法再来练练,使自己画得更准呢?好,下面同学们就自己给自己定长度,先想好画几厘米再画下来,然后用尺子量量比比,尽量多试几次,看看自己有没有进步,好吗?开始! 生:(学生自由练习) 师:同学们练得怎么样啦?谁愿意把你的进步和我们大家分享交流一下? 生5:我刚才画得很不准,我练习时就先画短点,先画2厘米,一量,1厘米看得太长了,就改短点,第二次画得比较准了。再画了5厘米,一量很接近,再画8厘米,现在已经很接近了。 生7:我刚才8厘米画得已经很准了,我就画了12厘米,结果太短了点,发现后面画的1厘米短了点,又画15厘米,一量只差3毫米。 生8:我刚开始画3厘米,比较准。后来慢慢画长起来,反而越来越不准了。 师:你能发现这是怎么回事? 生9:画1厘米只相差一点点,画长了,每1厘米都会相差,相差就会慢慢多起来。 生10:这是误差!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能通过自己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比较和调整,使自己画得越来越准!老师真为你们的进步高兴!当然,现在画得还不够准的同学也不要着急,只要你用心多尝试,你也会进步的! 六、教学反思 关于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我曾做过3次不同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以上设计曾在“2004年杭州西博会”和“温州市新课程教学展示会”上作教学展示,从教学实践看,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总体感觉比较成功。从学生实践活动反馈看,大部分学生对提供的材料(长度或周长为几厘米、几分米的小棒、丝带、橡皮、长方形等)或自主选择的材料(教师、同学身高、书本封面周长)等估计得比较准,能真正借用脑里的尺子去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能较清晰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达到预期目标。为达成此目标,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体现在: (1)从转化中清晰概念。让学生估计指定长度,先用手比划,再把估计的长度“画”出来,这样就将脑里抽象的表象转化成直观的东西,可见可测,经历一个从表象到物化的过程;再反过来,让学生观察实物、动脑想一想、估一估、动手量一量、比一比、调一调,经历从具体物体到抽象长度表象的过程。如此相互转化,使学生头脑中的长度单位概念不断清晰深刻,达到内化。 (2)在比较中明晰概念。对比是思维的基础,是区分差异、纠正偏差的基本方法。在清晰概念、建立空间观念的过程中,对比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先让每个学生不用尺画出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再用尺量一量、比一比,调整纠偏,再次请学生自己定线段的长度,先画再量、比,不断调整、纠偏,接着结合身边的实际例子如小棒、丝带、学具盒、课本封面的周长等进行估量。这样,让学生在从估量比纠偏的活动中,获得一定长度线段的表象,并使表象从模糊到清晰,估计的结果从很不精确到不很精确,甚至精确,不断巩固清晰学生1厘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试图达到把单位长度装在脑子里的效果。在清晰长度单位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将长度单位的外延进行拓展,如由1厘米为一个长度单位拓展到把几厘米看作一个单位,或根据已知物体的长度表象作标准,来对比估计,进一步清晰丰富长度空间观念。 (3)在想象中发展空间观念。空间观念的培养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除了清晰长度单位概念外,本节课还有效地创设了由近及远(如估手中的小棒估台上的队伍长度)、由直到曲(线段圈)、由横看到竖看(横放的丝带人的身高)、由静到动(静止的物体学生站一排、围成圈、拉成线)的情境,能见“短”想象“长”,见“小圈”想象“大圈”的长度等等,从而逐步发展长度空间观念。 当然,学生估计意识的养成、估计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节课或几节课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培养。对“估计”系统性教学我个人认为:从教学时间上考虑,至少应安排三个课时。从教学目标上划分:第一课时,重点是:清晰概念,以厘米为重点,即人教版第五册安排的内容。第二课时,重点是:明确参照,以方法策略选择为重点,如借助身上“一柞、一庹、一步”等作为“尺子”,讨论感悟“估长用庹”,估短用柞、估路长用步,估竖长用身高作参照等策略,即针对具体问题灵活选择估计的方法。第三课时,重点是实践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以上三节课,第一节清晰概念是估计的基础,第二节选择策略是估计的关键,第三节实践应用,增强能力是估计的目的。当然,这三课时并非完全割裂开来、先后之分,更多的是相互相成,相互渗透,交互发展,只是课时教学的侧重点不同。以上是个人的一些肤浅看法,待于我今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恳请同行、专家们指正。 温州市实验小学李建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