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三年高三十一月考历史试题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92790786 上传时间:2022-05-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零一三年高三十一月考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二零一三年高三十一月考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二零一三年高三十一月考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二零一三年高三一月考历史试题(本试题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题,时间 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1小题2分30小题共60分)1.社会流动主要指个人跨越阶层边界的过程,即从一个社会阶层转移到另一个 社会阶层的过程,或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社会地位向另一个社会地 位的移动。下列现象中均有利于社会流动的是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受爵从工商食官到重农抑商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从重农抑商到工商皆本A. B. C. D.2 史记中记载:“(楚庄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伐陈,杀夏征舒。征舒弑 其君,故杀之也。已破陈,即县之。”,“(秦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12年)攻楚 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从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有春秋战国时期,许多 诸侯国内已经设置郡、县。春秋战国时期,实际上是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 诸侯国往往在新征服的土地上设置郡县。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A B C.D 3. 1934年,古史专家傅斯年教授撰夷夏东西说,指出:现在以考察古地理 为研究古史的这一道路,似足以证明三代及近于三代之前期, 大体上有东西不同 的两个体系。这两个体系,因对峙而生争斗,因争斗而起混合,因混合而文化进展。”傅斯年在这里强调的是A .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路径B 夏朝文明是从西部迁徙到中国的C. 中华文明是从野蛮时代发展而来的D. 中华文明是在野蛮与文明的交流中发展起来的4. 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 有的直到 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 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A .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C.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5.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 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 隶属于A. 理藩院B .中书省 C .宣政院 D.行中书省6. 明制,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 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 批红”。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 批红”由司 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 以往,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明宣宗 不仅改了这个规矩,而且在他的鼓励下,宫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明宣宗 这一作法当时最可能是A .提高官员素质 B .完善办事程序 C.减少决策失误D .牵制内阁权力7. “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A. 分封制的巩固B .中央集权的加强C.宗法制的消亡D .君主专制的消弱8. 甲午战争进行时,恩格斯预言:它意味着古老中国的终结。意味着它的整个经济基础全盘地却是逐渐地革命化”。其中 革命化”是指A 将导致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B. 将发生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C. 民族资本主义将成为中国经济主体D. 列强将加强资本输出,把中国经济进一步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9. 宋伯鲁在时务目论中(评价康梁变法)说:“夫以子孔、子产治一小国,改革仅一二 事,犹如此之难,几于不免,况以中国之大,而见不解者之万亿于 我,乃欲一朝而空数千年 之积弊,虽圣人,吾知其不能矣。”上述材料表明宋伯 鲁A. 主张变法应全面彻底B.批评康梁因循圣人之道C.主张变法应循序渐进 D.认为变法无法革除积弊10. 1921年,梁启超在演讲中说:“任凭什么人,尧舜呢,桀纣呢,刘邦、李 世民、朱元璋呢,王莽、朱温、袁世凯呢,若再要想做中国的皇帝,可是海枯石 烂也不会有的事了。”下如此断语,是因为他A. 认识到帝制的危害B经历时帝制的腐朽C .正确地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D .片面地夸大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11. 张海鹏先生在20世纪的中国政坛风云卷中认为:“新政的某些措施已经触动了清朝统治 的根本,如在政治上宣布预备立宪,在中央设资政皖,在各省 设咨议局,扩大了民众表达。单 纯的封建专制制度巳不存在,民主政治及有关 法律有些在试行,有些在准备和确立之中,整个政治制度正在向资本主义近代化演变迈进。”上述材料表明A. 辛亥革命前君主专制巳经不存在 B.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C. “新政”有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 D. “新政”确立了民主政治12. 傅国涌在近代中国大转型的台前幕后:主角与配角中说:自其主义言 之,虽有急进与渐进之别,而爱国之本义则同,然略知二派之内幕者,则因其持论之异同不相下,运动进行之各相妨碍。”这段话评说的二派”是A .顽固派与洋务派B.维新派与立宪派C.革命派与立宪派D .问题与主义之争13. 从兴中会、同盟会创立时的“驱除鞑虏”,到民国初肇时的“五族共和”,再到国民革命时的“中国民族自求解放” 是,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发展轨迹A. 从反对帝国主义到民族自强自立C.从暴力革命手段到和平主义思想B. 从立足汉族本位到追求中华独立D.从反满兴汉目标到联合满族人民14. 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 整个过程 体现了近代中国A. 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B. 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C. 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D. 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15. 剑桥中华民国史中说:如果它(指中共)在1922年和1923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更糟;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 它也许会干得更好。”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1922年中共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B与国民党联合”有利于革命高潮到来C 中共犯了右倾错误导致 最后的决裂”D 中共较早准备决裂便能完成革命任务16. “我是南宁邵佳,真正革命到达路。走上马路连冲锋,反贼全部都失败。心在革命不在家,谁知龙岩带了花。总要共产到成功,我辈青年把田分。”诗中描述的情形应发生在A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C 工农武装割据时期 D 抗日战争时期17. 周恩来在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年8月)中写道:“共产主义之为物,在今日 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方我们不宜人云亦云 ,误认中国尚需 守着那机械式的变化,尽量接收那流毒西方未已的资本主义。 赶机会,图改良,在欧 美已暴露了它的无能,我们也不必来走这条死路。”这说明当时先进的中国人A. 批判、揭露西方资本主义B.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C. 坚持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D. 对西方的幻想破灭,转向学习俄国革命经验18. 日本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 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与此相比,中国的近代化进程A.正好相反B.完全相同C .部分相似D.三者同步19. 中日关系一直是中国人关注的重要对象之一,80年前,戴季陶所著的日本 论中写到:中国这个题目上,日本人也不晓得放到解剖台上解剖了几千百 次,装在试管里化验了几千百次。我们中国人却只是一味地排斥反对, 再不肯做 研究功夫,几乎连日本字都不愿意看,日本话都不愿意听,日本人都不愿意见,这真叫做思想上闭关自守智识上的义和团了。”这句话主要体现了作者A. 希望中国人最大限度地去亲近日本B. 认为日本人比中国人在对待对方上更明智C主张对日本加深了解,进行研究,做到知己知彼D.认为义和团运动是思想上的闭关自守20.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 63 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 的是A. 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B.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2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 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 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C. 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冶方针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22香港、澳门回归后的事实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是具有强大 的生命力的,这为两岸和平统一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一国两制”所体现的主要 原则是A社会主义原则B和平共处原则C事实求是原则D民族平等原则23.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一一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据此判断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B.中美两国仍然互相敌视C. 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24. 据新华社对1972年1 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C. 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25. 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 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这表明南宋 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26. 明代商人王现曾说:“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天之鉴也。”(故王文贤墓 志铭)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商人致富要遵循道德规范 B.经商和读书在方法上是一致的C.商人要向读书人学习文化 D.经商成功后可以去研究学问或做官27. “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通(通州)产之棉, 力耕丝长,冠绝亚洲,为日厂之所必需,花往纱来,日盛一日,捐我之产以资人, 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我,无异于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下走(我)寸心不死,今厂工已毕,纱机已开,凡我共事之 人,既各任一事以专责成。”材料反映的主要思想是A.变革政体实行君主立宪 B.发展实业挽回国家利益C.创办实业解决民生疾苦 D.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28. 如果一个国家各个阶层之间贫富差距过于悬殊,便会出现各种社会矛盾,导致社会走向分崩离析,儒家早在论语中就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由此可见,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机 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以下史实不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依据的是A.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导致各国政治危机B. 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建立推动了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发展C. 20世纪后期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 十月革命后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新生苏维埃政权29. 六十余年来,国家与农民的关系时而紧张,时而和缓。这一期间双方有过两 次如胶似漆的蜜月期。既值得留恋,也值得检讨。这“两次如胶似漆的蜜月期” 是因为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B.C.D.30. 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A. “一国两制”的提出B. “九二共识”的确定C. 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D. 中国国力的强大二、非选择题(三大题共40分)31. 读材料材料一顺治六七年间,海禁未设,市井贸易,多以外国银钱。各省流行,所在 多有。禁海之后,绝迹不见。这可见外国货币之侵入,必限于与外国通商之时, 及与外国通商之地。前此中外交通,时有绝续;又多限于一隅;所以不能大量侵入。 到五口通商以后,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外国铸造的货币,使用的便利,自胜于我 国秤量的金银(其称量之法,且不划一)。外国银圆,遂滔滔输入,而以西班牙、 墨西哥两国最多。中国的自铸,始于光绪十三年 (广东张之洞所为),重量形式, 都模仿外国银圆,以便流通。此时铜钱之数,颇感不足。光绪二十七年,广东开 铸铜元,因其名价远于实价,获得颇多。于是各省竞铸,经谋余利,物价为之暴 腾。 一一吕思勉中国通史材料二 美国政府在1934年6月公布了国会通过的“购银法案”,明确规定美国 应该增加货币发行保证的白银份额,达到“金三银一”的比例,亦即白银准备必 须达到黄金储备的1/3,这样就以立法形式决定向外大量收购白银。“购银法案” 通过后不久,美国政府又于8月9日宣布了白银国有令,规定国内现存白银须于 三个月内交国家造币厂统管,凡交到造币厂的白银必须用于铸造标准银元, 或充 作通货准备。中学锋中国近代对外开放史材料三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开始实行法币改革。法币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一) 集中钞票发行权。(二)规定法币是“无限法偿”货币,国内“所有完粮纳税,及 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再行使现金,凡银钱行号、公私机关或 个人持有银币生银等类者,应即兑换法币使用”。(三)废除银本位制,全部白银 收归国有以充作法币金。(四)规定法币不能兑现(银)。但可在指定金融机关无限 制买卖外汇,法币与英镑实行固定汇价英、美等西方主要国家对于国民政府 的法币改革采取了支持的态度。英美派出了自己的经济专家参预了法币改革的设 计工作英美支持国民政府法币改革, 使日本受了极大的刺激,日本侵略分子 叫嚷;英美对中国法币改革的支持,已经以“有害于日本的方式”加强了中国的 力量。一一摘引自姚会元“法币”及其在抗战中的历史作用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说明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货币流通发生的变化及原因?(5分)(2)根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法币改革的原因和意义。(6分)结合上述材料,说说货币政策的制定应该注意哪些问题。(2分)32. 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 阅读下列材料:材 料 一(见 右 侧 示 意 图)北戏桐夕迢内政治專翻.北伐战争前夕中国政治形势示意图(1926年)材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 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 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 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 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三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 制,建立民国。光辉业迹,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 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 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 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评价历史,展望 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请回答:(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 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 局。(4分)(2) 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 材料二提及“民 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4分)(3)书信往往带有浓厚的亲情、乡情,反映写信者的诚挚愿望。据材料三,指 出作者的政治愿望。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 积极因素。(4分)5.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861年改革保留大量的农奴制残余,农村中村社对农民的控制依然严密。1905 年革命 后,俄国农民消灭封建土地所 有制的要求日益强烈,农民暴 动不断。 为此,俄国首相斯托 雷平(1906 -1911年在任)制 定了新的土地政策。1906年11月22日,俄国 颁布法令,准许农民退出村社。每个农民可以取得村社的份地作为私产,并允许出卖。村社拨给退社农民的土地必须在一个地段 内,使之可以成为独立田庄或独家农场。政府通过农民银行贷 款给富裕农民,作为其购买土地和 建立农场之用。但条件是不准许没收贵族庄 园。1906-1915年,有200余万户农民退出村社。其中大多数退社贫苦农民由于缺乏 农具和资 金,不得不把土地以低价出卖给富农。(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斯托雷平土地改革前夕俄国社会的特点。(6 分)(2)根据材料中斯托雷平土地改革的内容,此次改革是什么性质?主要保护了哪 些阶层的 既得利益?简要阐述斯托雷平改革的影响。(9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