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社会学教程)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92492133 上传时间:2022-05-18 格式:DOC 页数:58 大小:1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社会学教程)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社会学教程)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社会学教程)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 第一章 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第一节 社会学的产生与开展一、社会学的产生1、社会学产生的标志1830-1842年,法国哲学家孔德出版实证哲学教程,第一次从哲学的高度系统的论述了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实证主义的认识论根底,确立了实证主义在科学史上的地位,标志着社会学学科的产生;实证方法:科学假说必须由经历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历证据的完备支持才可能承受;实证:现实而非梦想;有用而非无用;可靠而非可疑;确切而非模糊;肯定而非否认;人类精神开展的三阶段:神学、形而上学、科学研究宇宙现象可分为研究无机物的天体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和化学,研究有机物的生物学和社会物理学社会学,与所有科学研究的根底数理科学一起组成了实证科学体系;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分为社会静学和社会动学;对于越复杂的现象就需要越高级的方法,社会学采用观察、实验、比拟、历史的方法;2、社会学产生条件1社会历史条件2思想条件3学术条件3、马克思与社会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动力和固有矛盾,主用经历的方法研究社会;其阶级理论、冲突理论、异化理论是社会学理论中重要组成局部二、社会学形成和开展1、西方社会学形成1孔德:提出社会学名词,提出了其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社会静学研究社会结构和秩序,社会动学研究社会过程和社会进步2斯宾塞:社会进化论创始人,增长、分化概念分析社会结构的变化规律,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并把结构与功能联系起来考察3迪尔凯姆:研究社会事实,提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概念,用统计方法实证研究自杀现象,主用社会事实说明社会问题4韦伯:解释性的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方法论上提出“理性类型和“价值中立主;社会行动的分类、权威的分类、科层制度论述、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开展2、美国社会学开展实用主义影响下开展起来;芝加哥学派,推动了城市问题研究和社区研究;帕森斯功能学派;符号互动论和交换理论;注重应用研究和实证研究3、当代社会学开展1欧洲社会学重视理论思维和批判色彩;德国法兰克福学派;达伦多夫社会冲突理论;卢曼的系统学派;法国布迪厄、福柯;英国吉登斯结构化理论2开展中国家社会学主要是应用性研究;依附理论三、社会学在中国开展1、社会学出现和传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产生;康有为讲学、严复翻译斯宾塞著作、章太炎翻译日本学者社会学、谭嗣同第一次使用“社会学一词2、20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学吴文藻、晏阳初、达、费孝通、本文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学第二节 社会学研究对象一、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不同看法1、孔德的社会学对象看法多元,其根本视角:把社会当做一个整体,研究社会的结构社会制度和家庭等和社会进步2、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马克思关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和在此根底上形成的其他社会关系,关注阶级关系;德国齐美尔也注重社会关系。社会学研究作为社会生活整体抽象的“人类的纯粹社会形式,交往关系是他研究社会生活整体的根底;社会结构是多数社会学家研究的对象;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关系,前者从微观层面说明人们之间交往模式,后者偏重宏观社会分析3、社会行动和社会过程动态考察,宏观过程和微观行动,社会过程可以反映在宏观、中观、微观几个层面,从宏观和中观层面对社会变动进展考察称为社会变迁;社会行动是指人们有意识、注入了某种意义的、并于他人发生关联的行动;韦伯;帕森斯;符号互动论的观点4、社会制度孔德、斯宾塞、萨姆纳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对象的界定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2、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进一步解释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的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的关系是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的关系的宏观表现;社会结构;社会过程;社会学是从宏观和微观、静态和动态多个层面去研究社会现象,力图发现其规律性三、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根本问题1、社会学研究领域社会学研究围涵盖了人类社会活动的各种领域,任何与人们的社会活动有关的现象都属于社会学研究对象2、社会学研究的根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问题;社会变迁的问题等第三节 社会学学科特点和功能一、社会学知识体系和学科特点1、社会学学科的知识体系社会学理论即理论社会学;社会学研究方法包括社会研究方法论、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社会研究方法论包括实证主义方法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和批判主义方法论,资料收集方法包括社会调查方法、观察法和文献收集方法及实验法,又包括定量和定性资料的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包括社会统计方法、容分析法和历史比拟法应用社会学2、社会学的学科特点1整体性观点2方法和知识的综合性3科学性4应用性5批判性和建立性二、社会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社会学与经济学、政治学和法学的关系2、社会学与历史学和人类学的关系3、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三、社会学的功能1、为社会开展战略的选择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2、有利于制定和实施科学的社会规划3、社会学能提供组织管理的知识4、为建立安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作奉献第二章 社会及其构成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一、社会的含义1、我国典籍中的社会指民间的、有一定联系的人形成的社会活动的形式2、社会学中的“社会孔德;斯宾塞;在社会学中,社会指的是由一定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组成的超乎个人的、有机的整体,它是人们的社会生活的体系;社会的组成要素是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三要素:个体、互动、关系3、国家与社会霍布斯和洛克;社会或公民社会指与以强制力量为根底的国家相对应的人类生活的存在形式,即人们生活的共同体或以自由契约关系为根底的人类的生活形式二、社会的类型1、社会的性质社会实在论和社会唯名论;社会实在论:社会是实在的,是客观存在的,社会是由各种规和制度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超越个人,对个人有强制性;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帕森斯社会唯名论:个人和社会行动是实际存在的,个人及其行动相对于社会来说是先在的,社会知识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对社会的认识以对个人的认识为根底,认识社会的目的也是为了认识个人;美国的吉丁斯、韦伯、符号互动论、社会建构论2、社会类型1宏观社会类型孔德三阶段;斯宾塞的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马克思五阶段;贝尔“后工业社会;卡斯特“网络社会;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2具体社会的类型血缘、地缘、业缘群体、非正式群体等三、社会的特点1、多样性宏观社会和微观社会的差异,人们的社会活动的多样性和组合方式的多样性2、复杂性人的需要复杂性和具体环境的复杂性共同决定了社会组织形式的复杂性3、变动性社会形态更替、社会制度翻新、社会运行机制变化、社会成员行为方式变化等第二节 社会的构成要素一、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人1、人的两重属性生物性:生物体、本能社会性:制造和使用工具、能动性、共同生活的模式2、人是社会行动者社会行动者也称行动者,它是指从事社会行动的人,即享有以文化和价值为根底,有目的、有意识活动的人;主体性和客体性3、社会需要对人的行动的意义马克思对需要的阐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二、社会关系1、社会关系的含义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不是指个别人之间的关系,而是社会中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联系,是从更加概括和抽象的意义上说明处于一样或类似的社会相对位置上的人们之间的共有的行为模式,是在社会中占有一定位置的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即他们之间稳定的、符合社会期望的相互作用的模式2、社会关系的类型社会角色的多样化造成社会关系的多样化;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形式社会学认为由人与人的社会交往形式反映的社会关系具有普遍性,分为结合关系、别离关系和混合关系三、社会行动1、社会是一个行动的体系社会关系及反映这种关系的行为规为人们的行动提供了方向,扮演特定角色的人那么以自己对行为规的理解而采取行动2、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的形成吉登斯行动与机构的二重性,社会结构化过程第三节 文化一、文化的含义与分类1、文化的含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和习惯、信仰和价值等2、文化的分类1文化三层次含义:广义的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中尺度的文化:主要指制度和规文化,它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创造、选择、积累而形成的行为规、习惯和生活方式小尺度的文化:科学文化知识2三类:物质文化、规文化、认知文化3文化发生的领域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前者包括产品文化和工具文化,后者包括智能文化、规文化、理念文化4最宏观层面,文化不同类型,农耕文化和工商文化,西方文化和文化5考古学器物文化;人类学精神文化;社会学规文化二、文化的特性1、由人创造和学习2、由群体共享3、建立在象征符号之上三、文化的功能与结构1、文化的结构1文化元素指文化中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即它是独立的能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2文化丛相关的文化元素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功能单位,在时空中可以作为一个单位存在并发挥作用,是相关文化元素按照在的功能逻辑进展整合的产物3文化模式是相关的文化丛经过有秩序、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有两种理解;文化模式是分层的,区分层次在于分析何种文化模式在何种围和何种程度上对人们的行为发生影响,知道人们行为2、文化功能1整合功能价值认同和规认同2导向功能3维持秩序4传续功能四、文化多样性与社会变迁1、文化多样性表现在诸多层面,宏观层面不同的文化类型或文化模式;中观层面不同群体的文化亚类型文化特殊性和普同性并存2、文化相对差异性1主文化和亚文化2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3中国文化的类型的特点伦理型的传统文化,特点: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摆脱神学的务实的生活态度,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文化价值上主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3、文化变迁部新发现和创造;不同文化接触和传播;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的含义和容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1、人的社会化的概念社会人;社会化主要是指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2、人的社会化的含义从个人和社会关系来看,社会化是个体吸收社会经历,由二者分立走向二者融合社会化是个人学习群体和社会文化,开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整合到群体中去的过程整合社会化是长期的过程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三种角度:个性开展的角度、文化的角度、社会结构的角度二、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社会化的必要性1从个人角度2从社会角度2、社会化的可能性1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2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3人有语言的能力三、人的社会化的容1、人类开展任务哈维格斯特指出人在生命开展的六个阶段所面临的任务和责任2、人的社会化的根本容1学习生活根本技能2学习谋生的根本手段3学习社会行为规社会规是一定群体和社会中社会成员的行为准那么,为了保障群体生活的有序进展,人们通过长期摸索形成了与特定群体活动相适应、说明其成员应该如何以及不该如何的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与共识4明确生活目标5培养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与某种社会结构中的社会地位或社会位置相一致、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权利和义务的规性期望的体系第二节 社会化的机构与过程一、社会化的实施机构1、社会化的机制机制;社会化机制:指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在机理,它是一个相当广阔的领域,包括社会化的实施者和社会化对象的关系模式,社会化对象的在心理特征等教化论将人的社会化过程视为社会化的实施者向社会化对象实施教化的过程学习论将人的社会化过程视为社会化对象主动学习的过程互动论将人的社会化视为社会化的实施者与对象的相互作用过程2、社会化的机构施教者;受教者1家庭2同龄群体由年龄相近的人自发结成的群体,一般指幼儿-少年群体,由于其活动主要是做游戏,故又称游戏群体3学校家庭和学校在社会化的容、目标和方式上不同4工作单位5群众传播媒介以社会公众为对象,对其进展信息传播的工具,包括播送、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网络等二、根本社会化1、艾利克森的人类成长阶段说八阶段:婴儿、幼儿、学前、学龄、少青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2、儿童-青年社会化婴儿时期到青年时期的社会化称为根本社会化1婴儿-学龄初期的社会化2少年期社会化3青年社会化3、少年-青年社会化遇到的问题1心理上的断乳也称社会性断乳,指青少年在其成长过程中力图脱离家庭及其他方面的监护、独立自主地进入某些社会生活领域,但是他们又经历缺乏,从而产生的危机状况2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化3理想与现实的矛盾4社会的迅速变迁时间压缩5代沟两代人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上的差异三、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1、继续社会化指人们在根本社会化的根底上,继续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角色变化的过程2、再社会化是指原先的社会化失败或者根本上已经不再适应,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的社会化过程被动再社会化和主动再社会化第三节 社会化与个性开展一、个性及其形成1、什么是个性社会心理学认为,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就是个性弗洛伊德;奥尔波特个性的倾向性2、个性的形成是在生理素质的根底上,通过后天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的,社会化过程对于人的个性的形成起着某种决定性的影响二、社会化在个性形成中的作用1、个性与社会个性帕森斯塑造角色社会个性是同一群体中多数成员共同具有的心理特质和性格特点,建立在个体的个性根底上,是群体多数人共有的个性特点2、雷同性格与人的能动性雷同性格是同一群体中的不同成员的个性、性格高度相似的现象,是对群体成员过度社会化的结果三、个性与民族性1、个性与民族性的关系民族性是指一个民族的大多数成员共有的个性特征,国民性那么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所共有的个性特征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2、关于国民性的研究3、中国国民性的特点建立在农耕文化之上,与家族、家庭、村落为特点的居住模式相结合形成了相对封闭、保守、以人伦为取向的文化特征看重权威、保守、依赖性、顺从、礼让、慎重、勤俭、忍耐、安分等第四章 社会互动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一、社会互动的含义1、社会行动及其类型社会行动是指向他人、并以他人的符合自己预想的反响为目的的行为韦伯分成四类:目的理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情感行动、传统行动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社会行动包括:行动者、目的、手段、条件和规2、社会互动的含义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响性社会行动的过程,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二、社会互动的类型1、不同行动主体之间的社会互动1人际互动2群体互动2、不同性质的社会互动1合作共同合作和分工合作条件:目标一致;相互依赖;奉献;信任2竞争条件:同一目标;排他性;稀缺性3冲突冲突与竞争的不同;冲突的作用3、集体行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影响而形成的众多人的共同行动称为 集体行为或集群行为特征:群体性;非组织性;突发性三、社会互动的意义1、促进对自我的认识弗洛伊德个性中的自我;库利“镜中我;米德符号互动论2、满足行动者的需要3、社会构成和开展的根底社会互动-行为模式-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互动形成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同时促进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的开展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理论一、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1、社会交往的概念马克思从最广泛的意义上使用“交往这一概念;交往具有社会性;劳动2、社会交往的意义个体生存的需要;人自我显现的方式;建构社会二、符号互动论1、符号互动论的概念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米德、托马斯、库利、布鲁默、库恩符号;社会情境;解释情境;情境定义2、符号互动论的根本理论布鲁默三个假设;五条结论社会微观秩序和宏观秩序标签论和建构理论3、戏剧论的主要观点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舞台、表演者、印象管理、剧本表演、前台和后台三、常人方法学也称民外乡方法论或俗民方法学;加芬克尔日常世界;行动权宜性;索引性;谈话过程;行动、说明和场景;实践行动的反身性;吉登斯行动的反思性监控四、社会交换论1、社会交换的概念齐美尔的交换思想霍曼斯和布劳:社会交换是人们交换报酬和惩罚的互动过程,建立在信任根底上2、社会交换论的容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刺激反响霍曼斯行为主义交换论的理论命题具有较强的功利主义布劳的结构交换论:互惠、公平;交换的主体可以由个人扩展到群体和社会组织,交换也可以创造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五、人际互动1、人际互动的含义发生在个体之间,带有明显个人因素的相互作用成为人际互动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2、有关人际互动的研究成果人际吸引;身体语言;空间距离霍尔: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第三节 社会角色与社会网络一、社会角色及其类型1、社会角色的来源与含义1角色概念的来源社会心理学和人类学传统;米德角色扮演;符号互动论;戈夫曼;林顿2社会角色的含义社会角色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权利、义务的规;行为期望2、社会角色的特点1普遍性普遍存在于各种社会中,与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相伴随;同类社会成员共享的行为模式2具体性3复杂性4表现性3、社会角色的类型1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前者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根底上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后者是经过个人努力而获得的角色2规定角色和开放角色3理想角色和实际角色前者是社会对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们的行为的期望,认为这些行为规是人们应该践行的,是维持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开展为根底的,一般的,它是一种标准的和较高的要求;后者是处于某一社会位置上的人实践其所应遵行的角色规的情况,而实际表现出来的角色;二者差距成为角色距离二、社会角色的扮演1、角色扮演的过程1角色扮演的含义一个人承当某种社会角色,并按着这一角色要求的行为规去活动成为角色扮演米德提出2角色扮演的过程第一、了解角色期望第二、角色认同角色认同和角色意识第三、角色扮演的具体过程行动取向、行动策略、具体行动、反思规和能动性2、角色扮演中的问题1角色混淆指人们对自己要扮演的角色和角色规认识不清,从而使扮演该角色行为与其他角色的要求发生混淆的现象角色认知不当;场景分辨不清2角色紧时间、精力、能力一个人承当多种社会角色的现象称为复式角色3角色冲突角色丛一个人同时承当了多种角色,而且其中的两种或多种角色对承当者的期待发生矛盾、难以协调,从而使角色扮演者左右为难4角色失败一个人未能和无法成功的扮演某种角色的现象,这是角色承当者严重不称职或他已不能继续承当这种角色的情况。两种情况:未能按照期望表演;角色关系解体3、结构论与建构论的社会互动观结构论:社会关系、社会角色、社会规;帕森斯建构论:能动、建构;符号互动论互动论的分歧:布鲁默和库恩常人方法学三、社会网络1、社会网络的含义和特征1社会网络的含义和类型社会网络;结点;多元分类2社会网络的根本要素关系、结点、围、密度、强度2、社会网络的功能1社会支持物质的、精神的;工具性、表意性;2社会资源获得格兰诺维特强关系、弱关系3、社会网络与社会互动1网络背景下的社会互动相互建构2互联网对社会交往的影响第五章 初级社会群体第一节 社会群体及其类型一、社会群体的含义和特征1、什么是社会群体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互动形成的、由某种社会关系连结起来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成员具有共同身份和某种团结感以及共同的期待社会群体;偶遇群体;统计群体2、社会群体的特征1成员具有直接、明确而持久的社会关系2共同的身份和群体意识3一定的群体边界4成员有某种共同的期待与行动能力二、社会群体的类型1、按群体的规模分类小群体和大群体2、按成员关系亲密程度分类初级社会群体首属社会群体、次级社会群体3、按群体部行为规的正式程度分类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4、按群体形成的根本缘由分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趣缘群体5、其他分类萨姆纳:群体我们群体和外群体参照群体:规意义和比拟意义三、人类结合成社会群体的原因1、人类结合成社会群体的一般原因对付外在压力、寻求平安感和相互支持;合作的需要2、群体凝聚力是群体成员之间互相吸引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它是不同个体结合成群体的根本要素和在机制;表现为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团结;是群体得以维持的原因开展三层次:人际吸引;群体规的形成和遵从;群体规的化群体凝聚力受外部因素的影响3、群体过程勒温群体动力学4、群体中的权力第二节 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和功能一、初级社会群体的概念和特征1、初级社会群体的概念库利:初级群体是成员间有面对面的交往和合作的群体初级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2、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1规模较小2持续直接全面的交往直接、感情、经常、全面、完整人格3人际关系亲密我们感;群体成员的不可替代性4非正式控制自觉;习惯、道德、群体意识;非正式二、初级社会群体的类型和维持1、初级社会群体的类型1家庭2儿童游玩群体3邻居4朋友圈子2、初级社会群体的形成与维持经常性的交往;非利己的动机;开放和宽容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及其变化1、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1个人社会化的根本场所库利镜中我;人性2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3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要4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5初级社会群体的负功能抑制个人开展;损害社会利益2、初级社会群体的变化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影响功能外移;关系松懈;名存实亡影响:社会秩序的挑战;生活、时机丰富多彩第三节 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一、家庭的含义与类型1、家庭的含义以一定的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合起来的社会生活的根本单位,在通常情况下,又表达为一种经济的团体家庭是个历史的畴威廉古德的夫妇式家庭:择偶自由;婚后小家庭独居;对夫妻双方亲属同等对待2、家庭类型费孝通分类核心家庭、夫妻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隔代家庭、单亲家庭二、家庭的功能及其变迁1、家庭的功能家庭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这种作用因国家以及社会开展阶段不同而异生物功能;经济功能;抚育功能;赡养功能;休息和精神满足受家庭生命周期制约;因国家和社会开展的不同阶段而异2、家庭功能的变迁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核心功能是指在家庭诸功能中与一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具体表达着一定社会的家庭制度和家庭本质的功能,因此只要社会的家庭制度不变,核心功能也将保持不变三、家庭的变迁1、家庭变迁的含义家庭生命周期;社会生产方式;家庭制度;家庭功能;家庭关系;质变和量变2、家庭变化的趋势威廉古德世界革命与家庭模式3、中国家庭变迁及其与社会变迁的关系1当前我国社会变迁的特点社会分化和变动不可预测性;迅速;功利主义文化2社会变迁对家庭变迁的影响及城乡家庭变迁的特点家庭收入、职业、社会地位、价值观念;功能、结构、关系;中国城市家庭变迁总趋势农村现代化;非农化:收入构成;职业;土地;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第六章 社会组织第一节 社会组织的特征与结构一、社会组织的定义和特征1、社会组织是现代社会的根本现象2、社会组织的含义广义;狭义形式;过程3、社会组织的特征目的性;目标简单明确;关系非亲密;成员可替代性强二、社会组织的类型与构成要素1、社会组织的类型帕森斯AGIL:经济生产组织、政治目标组织、整合组织、模式维持组织布劳:互利组织、效劳组织、经营性组织、公益组织埃兹尼奥: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规性组织规模:小型、中型、大型、巨型组织部结构关系复杂程度:简单组织、复杂组织2、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1以一定手续参加的成员2确定的目标3规性的章程4权威的领导体系韦伯三种权威5物质根底三、社会组织的结构1、什么是社会组织的结构结构;社会组织的结构正式结构、非正式结构2、组织的非正式结构非正式群体;非正式关系;非正式结构3、组织结构的类型直线型;职能型;直线-职能型;事业部型;矩阵结构型权变的组织理论4、组织结构类型的开展横向公司;网络化组织第二节 组织目标与组织运行一、组织目标的含义与功能1、组织目标的含义埃兹尼奥;管理学角度2、组织目标的功能1组织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合法化根据2不同性质的组织相互区别的标准3为组织参与者之间的分工合作提供了根底4衡量组织成员和组织活动成效的标尺3、组织目标的结构1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个人主义取向;集体主义取向2组织的整体目标和部门目标3组织目标的系统结构对目标、对外目标;格罗斯区分;组织目标是复杂的系统结构二、组织的运行1、组织过程将组织要素组合成一个整体并使其去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称为组织过程;组织化;帕森斯的社会化和制度化;个人主义角度;社会过程2、组织中的鼓励需要型鼓励;过程型鼓励;公平理论鼓励;诱因经济型诱因和非经济型诱因;巴纳德和西蒙组织平衡理论二要点3、组织中的政治冲突论观点三、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1、什么是社会组织的环境封闭型组织观;开放的组织观环境是存在于组织之外,并对组织具有现实的或潜在的影响的所有因素;包括相关组织、制度和文化2、环境对社会组织的影响1社会系统的观点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式:社会系统、子系统卡斯特:组织分成多种子系统,与环境界面多环境对组织结构的影响2资源依赖对组织的影响资源依赖理论;爱默森;资源依赖、权力关系、不确定性;协作网络3文化环境对组织的影响组织的新制度主义观点;制度化;组织对环境的影响第三节 社会组织的管理一、家长制1、家长制的特征权力集中;经历管理;管理行为随意;私人性;人治、家天下不利影响2、家长制存在的条件组织规模小、分工不兴旺、技术单一、环境稳定、领导人绝对权威、组织成员臣民思想二、古典管理理论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标准化、定额、计件工资等2、法约尔的一般行政理论适应各种组织;行政五环节;行政管理十四条原那么3、韦伯科层制1科层制出发点和主要容科层制;理想型组织的特征;科层制特点2科层制功能合理有效;行为准确性、稳定性、可靠性负功能:四点科层制的非理性化三、行为科学的管理理论1、霍桑试验的发现行为科学;梅奥霍桑工厂的实验:三个重要发现社会人假设的结论2、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对组织成员的重要意义;对正式组织的作用正反两方面3、X理论Y理论麦格雷戈两个假设;自我实现预言权变思想的“超Y理论:任务-组织-人员相适合以提高胜任感四、组织的社会责任与社会资本1、企业的社会责任员工、社区、消费者、环境的义务社会责任感对员工归属感和企业形象都有好处2、组织中的信任美日之间企业文化的差距3、组织的社会资本布迪厄;科尔曼五、组织管理中的参与1、组织是一个协作体系韦伯的权威;巴纳德的权威承受四个条件2、组织中的参与决策西蒙;德鲁克3、组织的治理结构管理和治理的区别六、中国的单位组织1、中国单位组织的特点沃德;单位制度和单位组织单位组织的特征:功能合一;组织资源的非流动性;依赖;行政等级2、单位组织的功能单位制度、集中管理、计划经济、官本位正功能:资源发动和综合利用;成员的忠诚、有效的管理负功能:低效;等级提高冲动的膨胀3、中国单位制度的改革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国家与社会;国家合作主义第七章 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第一节 社会分化与阶级一、社会分化1、社会分化的概念异质性;同质性;分化社会分化是指原来承当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单位变为承当单一功能的多个单位,以及诸单位由地位一样变为地位相异的现象社会单位社会分化特征:功能专门化;地位多样化2、社会分化的类型1水品分化和垂直分化前者并非不平等,只是职能差异;后者社会不平等,蕴含力2基于自然因素的分化和基于社会因素的分化前者包括性别和年龄分化;后者往往包括民族和职业等二、马克思的阶级理论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定义及划分标准阶级:这样一些集团,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划分阶级标准:对生产资料占有多少、在社会劳动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占有劳动所生产的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第一条是根本2、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的根本容社会历史现象、生产力、剩余产品、剥削、私有制;共同行动:阶级意识、组织化程度阶级和阶层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阶级消亡三、当代社会的阶级划分1、新中间阶级管理阶层2、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赖特:生产资料占有、组织资产、资格认定技能赋予阶级以新的含义韦伯: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没有明确区分四、等级、身份和种姓1、等级制度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2、身份制度身份两种含义;身份制:社会声望评价3、种姓制度先赋性、无流动;族婚;印度四类身份、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第二节 社会分层一、社会阶层的含义和特点1、社会阶层含义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原因形成的,在社会的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马克思的阶级VS韦伯的阶层2、多元特征分析视角多元化;任何社会特征几乎都可以作为分析视角3、研究的意义阶级分析的深化;阶级分析的必要补充;认识非阶级社会社会结构的根本视角二、社会分层的理论与标准1、社会分层的理论1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社会分层含义韦伯三重标准:财富、权力、声望身份群体三位一体、相互联系和转化、相互独立、重要性不同2其他分层理论索罗金多元分层论;伦斯基分层理论2、社会分层的方法与标准1社会分层的方法客观法、主观法、声望法2社会分层的综合指标赖特三要素;社会经济地位收入、教育、职业综合3职业分层较高技术水平、教育水平、权力地位的职业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3、地位一致与地位相悖资源集中或多元化三、社会分层的功能1、功能论帕森斯、戴维斯社会分层的负功能2、冲突论马克思;达伦多夫:有权者和无权者、组织是强制协作联合体3、关于社会分层与社会平等问题1社会分层的机制时机平等2社会分层中的不平等程度适度不平等3现代社会的理想结构模型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结构第三节 社会流动一、社会流动的含义与类型1、社会流动的含义人们在社会机构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判断标准职业流动2、社会流动的类型1方向垂直流动;水平流动2主体群体流动;个人流动3参照基点代际流动;一生流动二、社会流动的模式1、社会流动的模式1开放式流动2封闭式流动3混合式流动2、精英的流动1什么是精英具有特殊才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活动领域具有出色能力的成员米尔斯:权力精英2帕累托的精英循环理论统治者精英、非统治者精英最大限度的社会流动和职业开放地位和能力的匹配3、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1社会结构的性质封闭VS开放先赋地位VS自致地位2经济和社会的开展程度3教育的普及和开展4家庭背景布劳;邓肯;布迪厄文化资本5社会网络资源人们所拥有的社会网络资源影响着他们的地位升迁和成功布迪厄的社会资本理论三、我国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我国传统社会的分层与流动小农经济造成社会稳定性2、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改革之前我国的社会分层状况四大阶层干部、知识分子、工人、农民;三个身份系统户籍、所有制、单位身份2改革以来我国的社会分层复杂化:政治标准、经济标准、阶层分化、新阶层3改革以来我国的社会流动城乡流动、城市和农村部流动3、我国的精英流动精英循环论VS精英再生产论精英是否连续第八章 社区第一节 社区概论一、社区的概念与构成1、社区概念的来源与演变滕尼斯社区和社会帕克2、社区的含义共同体;社区是聚集在一定地域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共同体社区与社会3、社区的构成1以一定社会关系为根底组织起来的人群2一定地域界限3共同的社会生活4社区文化5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社区意识二、社区的类型1、功能经济型、行政型、文化型、型2、规模人口、地域分为巨型、中型、微型社区3、形成方式自然社区、法定社区4、综合标准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5、虚拟社区同质性和相互的身份认同虚拟社区和实在社区三、社区研究1、芝加哥学派的社区研究芝加哥学派;帕克参与观察;人文区位学2、我国的社区研究吴文藻3、社区研究的角度社区研究也称社区分析,是在一定时空坐落中描述该社区居民赖以生活的根底和社会结构,并发现其在逻辑或规律的研究工作1人文区位学的研究角度人类生态学古典人文区位学:竞争和共生现代人文区位学:文化、社会因素和次社会因素人口分析;整体;平衡;环境2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角度社会人类学社区文化和生活方式3社会系统理论把社区作为社区成员相互作用的系统,认为社区的日常生活总是通过社区中的社会关系网络来进展的,各种社会关系经过长期开展,形成各种组织与制度,并成为社区的要素。这些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就形成了社区的结构第二节 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一、农村社区1、农村社区的特征是主要以农业活动为根底聚集起来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1农村社区的生存根底土地资源耕种2农村社区的居住和群落特征自然起源、社会组合、农村建立以村落为单位的家族聚居方式3生活特征自给性强;简朴;保守;同质性高;生活节奏自然化2、中国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1社会关系结构血缘关系、地缘关系费孝通差序格局:基于血缘关系之亲疏而形成的,人们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关系有差异的现象2政治结构无为而治;社区政治;无为政治根底上的长老统治3职业结构务农3、农村社区的变迁政治因素、经济因素产业结构、非农化;居住方式、生活方式、城镇化;价值观二、城市社区1、城市社区的含义与特征1含义指在一定地域围,大多数从事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城市社区两种含义VS城市2特征人口规模大、密度高;异质性高;感情色彩淡薄;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区分2、城市的类型功能、规模城镇VS集镇3、城市的区位结构人们的不同类型的活动空间在城市中的分布方式,即指城市居民工作、生活和其他活动场所在城市地域中所处的相对位置及空间结构4、城市社区建立1含义和起因指政府、社会机构和社区居民强化社区要素、开展社区组织、增强社区活力、提高社区居民生活的过程起源于城市社区本质特征的弱化和缺失2我国的城市社区建立20世纪90年代,与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相联系单位制萎缩政府VS学者三、城乡关系1、城乡关系的历史演变1城乡对立城市的统治阶级依靠强力剥削农村劳动者2城乡差异城乡两类社区的居民在经济收入、政治地位、文化教育和开展时机等方面存在着差异的现象,未形成对立3城乡融合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不是要消灭城市和乡村两种具体形态,而是要从本质上消灭城乡对立,相互取长补短,实现城乡平等和协调开展三种观点2、我国的城乡关系1封建社会中我国的城乡关系对立2计划经济背景下我国的城乡关系差异农村人口多、生产率低下;优先开展重工业;城市保障政策;户籍制度;城乡两种所有制并实行城乡分工3、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二元结构易斯二元经济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类型和经济开展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享受的社会福利待遇和受教育时机,乃至在政治和社会权利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异的现象城市小城镇农村的三元结构第三节 城市化一、城市化的含义和动力1、城市化的含义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居住地;生活方式城市人口的增长方式:自然增长;机械增长城市化外在表现和实质;城市性2、城市化的动力1工业化工业化是指由农业占主导的经济向商品制造业在总产量中的比重日益增长的经济转变的过程大工业开展;剩余劳动力推拉理论2社会管理机构的膨胀及科学、文化事业的开展3城乡差异制度化的城乡差异4城市的中心作用二、城市化的进程1、兴旺国家的城市化1城市化的开展进程工业化;城市国家;城市带;城镇体系2郊区化和逆城市化2、开展中国家的城市化1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各国开展不平衡2大城市开展迅速过度城市化;二元城市3城市化开展不平衡三、我国的城市化1、我国城市开展的历史进程和特点1封建社会时期我国城市的开展政治性;军事性;城乡对立2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城市的开展1949-1960年,城市化正常开展;61-65年受大跃进和自然灾害影响,受挫折;66-78年文革、上山下乡、干部下放,开展缓慢;改革以来,不断提高3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开展的主要特点水平低、滞后;受政治因素影响大户籍制度、疏散、下放等;不平衡地区和城市规模2、户籍制度和我国的城市化1户籍制度对城市化的影响2户籍制度的松动与城市化的开展自理口粮促进农村小城镇化3、当前我国的城市化战略1我国的城市开展方针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开展中等城市、积极开展小城市2农村城市化的策略费孝通:开展乡镇企业为依托、积极开展小城镇劳动力蓄水池;带动农村开展小城镇的开展;户籍制度的改革城市化和城式化农村居民就地“城市化,过上城市式的生活大、中、小城市开展并举,解决好大中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开展、城市社会管理和公共效劳第九章 社会制度第一节 社会制度的含义和类型一、社会制度的含义1、含义社会制度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体系三个层次:社会经济形态层次、社会生活领域层次、具体社会活动层次;即宏观、中观、微观;联系和区别社会学研究中观层次2、社会制度的起源自然起源论;人类学;强调参与活动的行动者在制度形成过程中共同的作用人为设计论:社会制度是人们为了有效的共同活动、实现目标而有意设计出来的;经济学色彩的制度安排;精英人物;政治领域二、社会制度的特征1、普遍性各个领域都有制度2、特殊性多样性;不同社会生活,制度的容和表现形式均不同3、相对稳定性规例行化;规体系化三、社会制度的类型1、本原的社会制度和派生的社会制度1本原的社会制度出现较早;根本领域;衍生新制度经济制度;家庭制度2派生的社会制度领域特点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制度2、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古典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制度学派: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第二节 社会制度的构成与功能一、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1、价值系统社会制度存在的意义系统,即某一社会制度存在的理由和价值2、规那么系统行为规是一定社会中指导人们行为的准那么,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选择、积累起来的经历,是人们在共同的生活中认为是合理的、适宜的东西3、组织系统是指实施社会制度的社会成员、群体和组织机构4、设施系统社会制度得以运行的物质手段,包括实用的物资设备和象征性器物二、社会制度的体系一个社会的社会制度就是由不同层级纵向、不同领域横向的社会制度构成的体系,即社会制度体系三、社会制度的功能1、功能的分类帕森斯;默顿1正功能和负功能功能分析2显功能和潜功能行动者预料和认识到的、有助于系统的调整和适应的后果是显功能;没有被预料到、也没有被认识到的客观后果是潜功能2、社会制度的功能1满足人的需要满足人的需要;压抑人的某些需要“合理满足是一个工具理性层面,而非中级价值意义分析,需要放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分析2导向功能社会行为规的宣示、人的社会化、对错误行为的纠正奖励和惩罚认同、主客观条件决定了是否遵循制度规3整合和控制功能功能论角度论述整合;社会制度是否成熟4文化传递功能制度化的经历5负功能冲突论压抑个性、阻碍社会变迁:过度社会化、制裁越轨者“代表社会利益的疑心,社会制度反映强势群体利益而非真正社会利益第三节 制度化和制度变迁一、制度化1、制度化的含义人们活动方式模式化、定型化的过程,即人们在一定情况下承当某种角色时,他们会按照彼此预知的,并被认为是正当的与合法的方式去行动帕森斯:行动角度,既是过程又是结果2、制度化的机制自然起源的制度观;人为设计观;社会建构论;新制度主义3、制度建立从制度设计者的角度看,这种使相关人员认同规那么并去实行的过程就是制度建立社会化;强制推行二、制度变迁1、制度变迁是社会运行的常态渐进变迁和剧烈变迁;局部变迁和整体变迁原因多样:需要变化;环境变化;社会结构和社会利益结构变化2、制度的生命周期一种社会制度从其产生、不断完善到成熟、再到衰落直至消亡的过程1形成阶段2成熟阶段3形式化阶段4消亡阶段功能缺乏VS功能失调三、我国的体制改革1、我国体制改革的容和特点在中观和宏观层次上,中层制度的结合就是社会的总的制度体系,这种社会制度该体系的核心就是体制渐进式改革: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经济领域扩展到其他领域2、体制改革中的制度依赖诺斯:制度依赖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人们过去做出的制度选择决定着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活动和组织、利益集团3、体制改革中行动者参与的一些问题政府:部门利益;寻租现象;上下级部门;非正式制度第十章 社会问题第一节 社会问题概述一、什么是社会问题1、社会问题研究在社会学学科中的地位社会问题是那些对社会的正常运行造成严重不利影响的现象社会学的应用性和综合性要求研究社会问题2、社会问题的含义问题两种理解;默顿理解社会问题是指社会中发生的被多数人认为是不合需要或不能容忍的事件或情况,而需要运用社会群体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二、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1、破坏性2、普遍性任何社会都存在;任何时期都存在3、复杂性成因复杂;影响复杂4、时空特征三、社会问题的认定1、广度和烈度影响围;影响严重程度2、认定社会问题的不同观点客观主义的观点心理认知论的观点其认定既有客观的一面,也有主观认定的作用,是个复杂的过程四、对待社会问题的角度1、社会病理学的观点社会不正常的表现2、社会解组论社会规、制度失效,联系松散、社会秩序混乱3、价值冲突论冲突;亚文化;种族冲突4、偏差行为论行为偏差、蔓延偏差行为:迪尔凯姆社会变迁;差异交往论5、标签论标签6、批判取向的社会问题观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人道主义;病态社会7、社会建构理论对社会问题的看法不同参与者对社会问题形成过程的影响,关注社会问题界定过程中不同利益群体影响力的比拟和互动第二节 人口问题一、人口问题的实质1、人口问题是世界性问题人口;两种关系2、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是人口问题的根本关系人口问题的实质;“两种生产理论生产能力低:生产资料缺乏;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口素质低二、人口理论1、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英国;人口原理两个公理;两个级数;两个抑制贵族立场2、适度人口论看法多元适度人口是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保持某种特定标准或指标到达最高水平所需要的人口数量理想状态;罗马俱乐部3、人口过度理论人口转型理论;诺特斯坦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三、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