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复习重点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91225892 上传时间:2022-05-1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基础复习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育学基础复习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育学基础复习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 教育和教育学2一、“教育”的定义2二、教育三要素及其联系2三、教育历史发展和创立3古代教育3学记3实用主义教育学3代表人物,观点3四、教育学的价值3第二章 教育功能4一、教育功能的含义4二、教育的个体功能4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4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4教育对个体的负向功能4三、教育的社会功能4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4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4第三章 教育目的5一、教育目的及其质的规定性5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价值取向5(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5(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5(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5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5四、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5五、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6六、我国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6第四章 教育制度6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6二、义务教育法的理解和把握6第五章 教育与学生7二、学生71、学生的本质特点72、学生发展的规律及教育7三、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7第六章 课程8一、课程理论流派8二、课程类型8(一)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8(二)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8三、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81、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82、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9第七章 课堂教学9一、教学基本概念9二、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91、行为主义教学理论92、认知教学理论103、情感教学理论104、建构主义教学理论10三、教学设计101、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102、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10第九章 班级管理和班主任工作11一、班主任的角色和作用11二、班主任工作的操作方法11三、班主任在工作之初就要注重自身的形象:11第十章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11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基本原则:*11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11三、学生综合评价的主要方式11第十一章 教师的教育研究12一、行动研究12第十二章 教育改革与发展12一、终身教育、全民教育12二、当今世界宏观教育思潮12三、高中新课改1212 / 12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第一章 教育和教育学一、“教育”的定义教育(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教育(狭义):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本课程的定义: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几点理解:“实践特性”耦合的过程:个体的社会化 ; 社会的个体化 “动力性”:一种“加速”或“促进”的作用“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 二、教育三要素及其联系教育者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学习者,传统上将“受教育者”或“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三者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教育是由上述三个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三、教育历史发展和创立古代教育古代学校都有一些共同特征:以文法学校、修辞学校等古典学校为主;学校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古代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对广大劳动人民进行宗教、道德或政治的教化;课程内容主要是一些古典学科;教学方法强调严格的纪律和严酷的体罚;教学组织形式以个别化教学为主,没有严格的班级及学年区分;劳动人民基本上被排斥在古代学校教育体系之外学记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教育学作品。该书论述了教育的作用,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和视导制度,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问题。实用主义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典型的“美国版”教育学,对20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代表人物:美国的杜威,代表性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1916)、经验与教育(Experience and Education,1938)。观点: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不断的增长学生在学校重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不足:过分强调学生的作用,忽视教师和学校的作用。代表人物,观点(1)、1623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2)、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标志教育学的诞生(3)、1803年,康德的康德论教育。 (4)、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四、教育学的价值(1)反思日常教育经验(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第二章 教育功能一、教育功能的含义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教育功能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显性功能: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隐性功能: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二、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个体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的表现:1、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2、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3、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个性化的核心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形成。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一)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着眼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对人的知识技能的要求,个体把教育当作生存手段和工具。(二)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满足过程,在满足需要过程中,个体获得自由和幸福,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教育对个体的负向功能第一,过重的学业负担、惟“智”是举的做法,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第二,现存学校的管理模式,只能教学生学会顺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三、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1、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潜能()直接生产劳动能力,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的支持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再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1)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2)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教育能够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第三章 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及其质的规定性(一)教育目的的内涵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狭义: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广义: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个人自身的发展出发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马斯洛等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自然主义、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在对待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在态度上具有对立与非对立之分,具有激进和非激进之别。(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知识和规范从而使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代表人物: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涂尔干基于人的社会化、适应社会要求来主张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1、对教育目的中的人和社会关系的思考应给予动态、发展性的把握,而不是静止僵化的看待这一问题(1)就一个社会整体教育目的而言,再起价值取向上要把满足人的需要和满足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巴中市人的价值和重视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把人与社会发展的互依性、互动性、互利性作为社会整体教育目的根本价值取向(2)在价值实现过程中,能够从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出发,使两种教育价值的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统一与教育目的或教育过程。两种价值互为基点。(3)价值实践的着眼点,要落在认得发展上2、应注意在相应的层次上思考和讨论问题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一)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二)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三)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四、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其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是: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五、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全面发展教育:对含有各方面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是由多种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点的教育所组成。1.德育:培养人思想道德的教育,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健康心理品质教育的总称。2.智育: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3.体育: 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4.美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六、我国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1.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全面发展不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2.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3.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 各育相互渗透,相互联系4.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第四章 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开始的。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这个学制未及实施)1904年,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1922年颁布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制”。 在学校系统上,将全部学校教育分为3段5级:初等教育段为6年,分初小(4年)、高小(2年)2级;中等教育段6年,分初中(3年)、高中(3年)2级;高等教育段为4-6年,不分级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2切实普及义务教育义务教育(Compulsory Education):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二、义务教育法的理解和把握义务教育法,是指规范义务教育过程中各方权利义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此方面立法主要是1986年7月1日起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新义务教育法,于2006年9月1日实施。新义务教育法修改的主要特点这次义务教育法的修订,首先决策过程十分民主化,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其次,新法比较强调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的理念,弱势群体的受教育问题受到了关注。自始至终,新法中教育公平的理念非常彰显明确。再者,新法还提出具体措施来实现教育的均衡化。最后,政府的问责机制很清晰明确,尤其是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方面,对于责任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定。第五章 教育与学生一、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1.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内涵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具体内容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专业自我的形成2.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过程,具有多阶段性特征。3.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1.是一种专业性职业(Professional Occupation)2.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职业二、学生1、学生的本质特点(一)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二)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创造性、自我意识性(三)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身心两方面的整体的积极变化过程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既是认识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学生作为教育认识的客体:学生相对于社会的要求、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师的认识来说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学生作为教育认识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2、学生发展的规律及教育1、顺序性和阶段性要求教育工作:循序渐进,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同时,要求考虑各阶段教育的衔接。2、稳定性和可变性要求教育工作: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内容、方法等要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要根据时代特征、地域特点、文化特点,不断革新教学内容、方法,以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3、不均衡性要求教育工作:教师要把握其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教育措施,使其获得最佳发展。4、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工作:深入了解每个个体的身心发展状况和水平,有的放矢,因材施教。5、整体性要求教育工作: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性,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注意做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意识与潜意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三、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一)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3、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校园文化(二)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1教师方面(1)教师对学生的态度;(2)教师领导方式;(3)教师的智慧;(4)教师的人格因素2、学生方面主要因素是学生对教师的认识。3、环境方面主要是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三)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第六章 课程一、课程理论流派1、经验主义课程论(以杜威为代表)主要观点:课程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课程的组织应考虑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二、课程类型(一)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学科课程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与准备;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重视训练的价值学科之间缺乏联系活动课程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认为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忽略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二)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国家课程:国家统一课程权威性;多样性;强制性校本课程: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地方特色;很难开发,并易造成不平衡三、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第一,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在课程教材改革中的积极性。第二,突破以往课程改革中的许多禁区,如个性发展、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等内容在各地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2、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一)课程改革的目标*1.改变课程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合适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新世纪课程改革应朝以下几个方面发展:第一,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位。第二,在课程政策上,要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第三,在课程内容上,要实现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第四,在课程结构上,要更新课程种类,恰当分析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努力实现课程的综合化。第五,在课程实施上,要超越忠实取向,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新取向。第六,在课程评价上,要超越目标取向的评价、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在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上,强调大众教育,即教育为大众科学为人人。在课程设置上,强调课程要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为社会服务口现在则更强调人的发展。在课程目标上,强调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知识内容上,强调知识的综合性、整和性,强调学科间的联系。第七章 课堂教学一、教学基本概念 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是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二、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系统论述教学理论的文献是礼记学记 。1、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教育的艺术在于安排强化基本主张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系统控制强化刺激)程序教学的方法:2、认知教学理论“理智”发展的教学目标: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观察技能、想象技能以及符号运算技能动机结构序列强化教学原则学科知识结构发现教学方法3、情感教学理论人本主义非指导性教学基本主张目标:充分发挥作用、自我发展的人、形成自我实现的人。非指导性教学过程:“促进者”意义学习与非指导性学习师生关系的品质:真诚、接受、理解4、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三、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1.规定教学的预期目标,分析教学任务,尽可能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变化来作为教学结果的指标2.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3.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和行为习惯4.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5.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6.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2、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1.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2.为达到预期目标,应选择怎样的知识经验?(教学内容)3.如何组织有效的教学?(教学策略)4.如何获取必要的反馈信息?(教学评价)三种不同的知识类型和特点知识类型特点设计重点教学方式陈述性知识是什么事物的事实、原理理解讲解;讨论;阅读程序性知识怎么做方法和应用练习观察;示范;实践策略性知识怎么做更好个体的经验智慧反思指导;总结常见的几种课型结构主要程序传递接受式自学辅导式探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环节一诱发动机自学材料发现问题创设情境环节二复习旧知同伴讨论提出假设确定问题环节三讲授新知教师启发进行验证自主学习环节四巩固新知练习总结加以总结协作学习环节五检查效果效果评价第九章 班级管理和班主任工作一、班主任的角色和作用(一)班主任是学生全面成长的关护者(二)班主任是对学生产生全面影响的教育因素(三)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二、班主任工作的操作方法(一)创造性地设计班集体目标(二)合理地确定班级角色位置(三)协调好班内外各种关系(四)建构“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五)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三、班主任在工作之初就要注重自身的形象:(1)仪表形象(2).语言形象(3)行为形象(4)教学形象第十章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基本原则:*1.导向性原则:体现新课程的改革精神,引导各个中小学明确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发展追求2.发展性原则:关注和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长,用发展的眼光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3.公平性原则;4.多样性原则;5.可行性原则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1、道德素质;2、公民素养;3、学习能力4、交流和合作的能力;5、运动与健康;6、审美与表现三、学生综合评价的主要方式采用学生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式,重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评价结果由等级与写实性文字描述予以表达,辅之以实证性材料(坚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将评价过程编程教育与指导的过程,有效实现学生评价的导向、激励和发展的功能)第十一章 教师的教育研究一、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一种由实际工作者在现实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景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的一体化,使实际工作者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对行动研究的认识1.行动研究即行动者用科学方法对自己的行动所进行的研究。2.行动研究即行动者为解决自己实际中问题而进行的研究。3.行动研究者即行动者对自己实践进行批判性思考。第十二章 教育改革与发展一、终身教育、全民教育二、当今世界宏观教育思潮三、高中新课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成人自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