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纲1658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06090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89324075 上传时间:2022-05-12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纲1658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06090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纲1658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06090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纲1658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06090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纲1658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06090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 南京大学编(2017年)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独立本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兼顾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需要,主要内容包括了人员素质测评概述、人员素质测评的历史与发展、人员素质测评的理论基础、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设计、履历分析、笔试测评、面试测评、心理测验、评价中心技术、人员素质测评的组织与实施、人员素质测评的质量分析和人员素质测评报告等,它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本课程借鉴和吸收了国内外有关人员素质测评的理论与实践的精华,由人员素质测评的基本概念导入,以人员素质测评的理论与方法为主体,以对人员素质测评结果的分析与报告结束。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伴随着人才配置方式、组织用人观念以及地位的变化与发展,人员素质测评技术在我国被越来越多的组织所运用。借助人员素质测评技术可以使组织深入分析应聘者和员工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以及其他与工作相关的个性特征,从而更好地做好人员选拔、人员配置、人员运用、人员开发、人员激励等工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考生能比较系统地获得人员素质测评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理解和掌握人员素质测评的各种方法和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考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方法、技术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践中去,提高考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是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许多其他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该课程是招聘管理、员工培训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等课程的基础。 考核目标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四个能力层次是递进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识记():要求考生能够识别和记忆本课程中有关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的相关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进行正确的表述、选择,这是是低层次的要求。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对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的内容,做出正确的解释和说明,这是是中等层次的要求。简单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课程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中的一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较高层次的要求。综合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课程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中的多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 人员素质测评概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素质的概念、素质的构成与特征,掌握素质的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理解并掌握人员素质测评的概念及主要内容;理解并掌握人员素质测评的五种主要类型;理解并掌握人员素质测评的原则与特点;理解并掌握人员素质测评的作用;理解并掌握人员素质测评的运用范围。通过本章的学习,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掌握本课的后续内容奠定理论基础。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1.1 素质概述1.1.1 素质及其结构1.1.2 素质的特征1.1.3 素质模型1.2 人员素质测评概述1.2.1 人员素质测评的概念1.2.2 人员素质测评的主要内容1.2.3 人员素质测评的类型1.2.4 人员素质测评的原则与特点1.2.5 人员素质测评的作用1.3 人员素质测评的运用范围1.3.1 招聘与甄选1.3.2 职位晋升1.3.3 员工培训与开发1.3.4 职位晋升1.3.5 人力资源诊断1.3.6 薪酬设计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素质概述(重点)识记:广义与狭义素质的概念;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素质模型的概念;冰山模型;洋葱模型;素质五结构模型。领会:素质的构成;麦克利兰的人的素质的六个层次。应用:素质的主要特征;冰山模型与洋葱模型之间的关系。(二)人员素质测评概述(重点)识记:人员素质测评的概念;性格的概念;能力的概念;品德的概念;配置性测评;选拔性测评;鉴定性测评;诊断性测评;开发性测评。领会:人员素质测评的主要内容;配置性测评的特点;选拔性测评的特点;选拔性测评的原则;鉴定性测评的特点;鉴定性测评的原则;诊断性测评的特点;开发性测评的特点;人员素质测评的特点。应用:人员素质测评的原则;人员素质测评的作用。(三)人员素质测评的运用范围(次重点)识记:人力资源诊断。综合应用:人员素质测评的具体运用范围。 四、本章关键问题本章中的关键问题有:(1)素质、人员素质测评的概念;(2)素质的构成、特征以及人员素质测评的特征;(3)人员素质测评的五种类型的概念、原则及特点;(4)员工关系管理的发展趋势;(5)人员素质测评的具体运用范围。第二章 人员素质测评的历史与发展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自学者能够了解西方国家人员素质测评的起源、西方国家人员素质测评的发展以及西方国家人员素质测评的现状;了解我国古代人员素质测评概况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员素质测评事业的发展过程;了解现阶段我国人员素质测评发展的现状;理解并掌握人员素质测评的发展趋势。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2.1 西方国家的人员素质测评2.1.1西方国家人员素质测评的起源2.1.2西方国家人员素质测评的发展2.1.3西方国家人员素质测评的现状2.2 我国人员素质测评的发展2.2.1我国人员素质测评的发展过程2.2.2 现阶段我国人员素质测评发展的现状2.3 人员素质测评的发展趋势2.3.1 各种测评技术综合运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2.3.2 人员素质测评从业人员的专业化2.3.3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员素质测评逐步兴起2.3.4 测评内容上开始关注到人与组织的匹配2.3.5 测评手段的创新趋势愈发明显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西方国家的人员素质测评(一般)识记:西方国家人员素质测评的起源;西方国家人员素质测评的发展;西方国家人员素质测评的现状。(二)我国人员素质测评的发展(一般)识记:我国古代人员素质测评概况;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员素质测评事业的发展过程。领会:现阶段我国人员素质测评发展的现状。(三)人员素质测评的发展趋势(次重点)简单应用:人员素质测评的发展趋势。四、本章关键问题本章中的关键问题有:(1)现阶段我国人员素质测评发展的现状;(2)人员素质测评的发展趋势。第三章 人员素质测评的理论基础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人性假设理论中的“经济人”假说、“社会人”假说、“自我实现人”假说、“复杂人”假说等五种假说的基本观点及相应的管理措施,掌握个性差异理论中个性倾向性差异的四种主要表现、个体心理差异的三种主要表现,了解特质理论中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艾森克的三因素理论、卡特尔的16种人格因素理论和五因素人格模式的主要内容,理解并掌握胜任力的概念、特征及其构成,理解并掌握胜任力素质模型的概念、胜任力素质模型的特点、胜任力素质模型的结构以及胜任力素质模型的应用;掌握胜任力素质模型构建的原则、胜任力素质模型构建的流程和胜任力素质模型构建的方法;理解人职匹配理论中的特性因素理论和人格类型因素匹配理论的主要内容。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3.1 人性假设理论3.1.1 “经济人”假说3.1.2 “社会人”假说3.1.3 “自我实现人”假说3.1.4 “复杂人”假说3.2 个体差异理论与特质理论3.2.1 个体差异理论3.2.2 特质理论3.3 胜任力素质模型理论3.3.1 胜任力概述3.3.2 胜任力模型概述3.3.3 胜任力模型的构建3.4 人职匹配理论3.4.1 特性因素理论3.4.2 人格类型职业匹配理论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人性假设理论(重点)识记:“经济人”的概念;“社会人”假说的含义;“自我实现人”假说的含义;“复杂人”假说的含义。领会:经济人”假说及X理论的局限性;霍桑实验的主要结论;“社会人”假说的特点;与“社会人”假说相对应的管理措施;“复杂人”假说的基本内容;超Y理论的基本观点。简单应用:“经济人”假说的基本观点及在在管理上的策略;Y理论的基本观点与相对应的管理措施。(二)个体差异理论与特质理论(次重点)识记:个性差异的含义;个体倾向性的概念;个体心理特征的含义;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艾森克的三因素理论;卡特尔的16种人格因素理论;五因素人格模式。领会:个体倾向性差异的表现;个体兴趣差异的表现;个体心理差异的表现。(三)胜任力素质模型理论(重点)识记:胜任力的概念;胜任力素质模型的概念;胜任力词典的概念;领会:胜任力的特征;胜任力的构成;胜任力素质模型的特点;胜任力素质模型的结构;胜任力素质模型构建的原则;胜任力素质模型构建的方法;。简单应用:胜任力素质模型的应用;胜任力素质模型构建的流程。(四)人职匹配理论(次重点)识记:特性因素理论的内涵;霍兰德人格类型职业匹配的六种类型。领会:任职匹配的基本思想。帕森斯职业指导的三个步骤;霍兰德提出的人格和职业关系的假设。 四、本章关键问题本章中的关键问题有:(1)“经济人”假说的基本观点及在管理上的管理策略;(2)“社会人”假说的特点;(3)与“社会人”假说相对应的管理措施;(4)“复杂人”假说的基本内容;(5)超Y理论的基本观点;(6)Y理论的基本观点与相对应的管理措施;(7)个体倾向性差异的主要表现;(8)个体心理差异的主要表现;(9)胜任力素质模型的特点与结构;(10)胜任力素质模型构建的原则与流程;(11)胜任力素质模型的应用。第四章 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设计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测评指标的概念和特点,理解并掌握人员素质测评指标的构成,理解并掌握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理解人员素质测评指标的权重及形式;掌握人员素质测评指标设计的原则,理解并掌握人员素质测评指标设计的方法,包括测评要素的确定方法、测评标志的确定方法和、测评标度和测评标记的确定方法以及测评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掌握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设计步骤。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4.1 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体系概述4.1.1 测评指标的定义和特点4.1.2 人员素质测评指标的构成4.1.3 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结构4.1.4 人员素质测评指标的权重4.2 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设计4.2.1 人员素质测评指标设计的原则4.2.2 人员素质测评指标设计的方法4.2.3 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设计步骤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体系概述(重点)识记:测评指标的概念;测评要素的概念;测评标志、测评标度和测评标记的概念;权重的含义。领会:测评指标的特点;人员素质测评标准体系的横向结构;人员素质测评标准体系的纵向结构;权重的形式。(二)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设计(重点)识记:胜任特征的概念。领会:在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编制中应用工作分析法的操作步骤;测评要素的确定方法;确定测评标志的原则;测评标志的确定方法;测评标志的选择方式;测评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德尔菲法的具体实施步骤。简单应用:人员素质测评指标设计的原则;运用胜任特征法进行人员素质测评指标设计的主要步骤;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设计步骤。四、本章关键问题本章中的关键问题有:(1)测评指标的概念及特点;(2)测评标志、测评标度和测评标记的概念;(3)人员素质测评标准体系的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4)测评要素的确定方法;(5)确定测评标志的原则;(6)测评标志的确定方法;(7)测评标志的选择方式;(8)测评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9)德尔菲法的具体实施步骤;(10)人员素质测评指标设计的原则;(11)运用胜任特征法进行人员素质测评指标设计的主要步骤;(12)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设计步骤。第五章 履历分析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履历分析的含义及作用;理解并掌握履历分析的假设与理论依据;掌握履历分析的特点与功能;了解履历分析的起源与发展,掌握履历分析的一般步骤;了解履历表的种类;理解并掌握履历表设计的原则;了解履历表的内容构成;掌握履历表的设计流程;掌握履历表筛选的要点;掌握完善履历分析技术的相关措施。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5.1 履历分析概述5.1.1 履历分析的含义及作用5.1.2 履历分析的假设与理论依据5.1.3 履历分析的特点与功能5.1.4 履历分析的起源与发展5.2 履历分析的一般步骤5.2.1 建立胜任力素质模型5.2.2 确定测评要素和权重5.2.3 编制和设计履历表5.2.4 项目计算5.2.5 预测试、修改和测量5. 3 履历表的设计5.3.1履历表的种类5.3.2履历表设计的原则5.3.3履历表的内容构成5.3.4履历表的设计流程5. 4 履历表筛选的要点5.4.1 优先考虑“硬性指标”5.4.2 警惕含糊信息5.4.3 分析“逻辑性”5.4.4 关注“匹配性”5.4.5 巧借电话筛选简历5. 5 完善履历分析技术的相关措施5.5.1 规范分析人员5.5.2 规范履历分析的程序5.5.3 规范数据资料和进行档案管理5.5.4 避免“唯学历论”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履历分析概述(重点)识记:履历的概念(广义和狭义);履历分析的概念。领会:履历分析的作用;履历分析的三个假设;履历分析的特点;履历分析的功能。简单应用:履历分析的理论依据。(二)履历分析的一般步骤(次重点)领会:履历分析的一般步骤。(三)履历表的设计(重点)识记:履历表的主要种类;通用型履历表的含义。领会:专用型履历表的优缺点;履历表设计的原则;履历表的内容构成。简单应用:履历表的设计流程。(四)履历表筛选的要点(次重点)领会:履历表筛选的要点;电话筛选简历的适用范围。简单应用:电话审查简历的主要内容。(五)完善履历分析技术的相关措施领会:完善履历分析技术的相关措施。 四、本章关键问题本章中的关键问题有:(1)履历分析的概念及作用;(2)履历分析的三个假设;(3)履历分析的特点与功能;(4)履历分析的理论依据;(5)履历分析的一般步骤;(6)专用型履历表的优缺点;(7)履历表设计的原则;(8)履历表的内容构成;(9)履历表的设计流程;(10)电话筛选简历的适用范围;(11)履历表筛选的要点;(12)完善履历分析技术的相关措施。第六章 笔试测评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笔试测评的定义;理解并掌握笔试测评的作用;理解并掌握笔试测评的特点;掌握笔试测评的优点及局限性;理解并掌握笔试测评的内容;了解笔试试题的来源;理解笔试试题编制的一般原则;理解并掌握笔试试题题型及其编制方法;掌握笔试试卷的编排设计;理解笔试测评实施前的准备工作;理解笔试测评的施测与评分。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6.1 笔试测评概述6.1.1笔试测评的定义6.1.2笔试测评的作用6.1.3笔试测评的特点6.1.4笔试测评的优点及局限性6.1.5笔试测评的内容6.2 笔试测评试题的编制6.2.1笔试试题的来源6.2.2笔试试题编制的一般原则6.2.3笔试试题题型及其编制方法6.2.4笔试试卷的设计6.3 笔试测评的组织实施6.3.1 笔试测评实施前的准备工作6.3.2 笔试测评的施测与评分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笔试测评概述(重点)识记:笔试测评的定义。领会:笔试测评的作用;笔试测评的特点;笔试测评的内容。简单应用:笔试测评的优点及局限性。(二)笔试测评试题的编制(重点)识记:笔试测评试题的来源;笔试试题的常见题型。领会:笔试试题编制的一般原则;选择题的编制要求;选择题备选答案选项的编制要注意的五个方面;编制判断题要注意的问题;编制配对题时要注意的问题;编制填空题时应注意的问题;编制案例分析题时应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论述题的编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笔试试题的编制方法。简单应用:笔试试卷的编排设计。(三)笔试测评的组织实施(次重点)识记:标准化的指导语。领会:指导语包括的内容;笔试测评实施前的准备工作;笔试施测的组织的主要环节;机器阅卷具有的优点;减少主观题阅卷误差的主要措施;笔试阅卷的质量控制措施。四、本章关键问题本章中的关键问题有:(1)笔试测评的定义;(2)笔试测评的作用;(3)笔试测评的内容。(3)笔试测评的特点;(4)笔试试题编制的一般原则;(5)选择题的编制要求;(6)选择题备选答案选项的编制要注意的问题;(7)编制判断题要注意的问题;(8)编制配对题时要注意的问题;(9)编制填空题时应注意的问题;(10)编制案例分析题时应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11)论述题的编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2)笔试试题的编制方法;(13)减少主观题阅卷误差的主要措施;(14)笔试阅卷的质量控制措施。第七章 面试测评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面试测评的含义与特点,理解并掌握面试测评的内容与功能;了解面试测评的类型划分,掌握面试测评的流程,具体包括面试准备、面试实施与面试评价三个阶段的主要内容;理解并掌握面试测评试题的特点;理解并掌握面试测评试题的类型;理解面试测评试题编制的基本要求。掌握面试试题编制的步骤;理解并掌握面试官的素质要求;了解面试小组的人员构成、面试官培训的内容、面试官培训的方法;重点掌握面试提问的技巧、面试倾听的技巧、面试观察的技巧;重点掌握面试测评常见的误差及其控制;理解并掌握结构化面试的内涵及特点;重点掌握结构化面试的优点及局限性;理解并掌握结构化面试的流程。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7.1 面试概述7.1.1 面试测评的含义与特点7.1.2 面试测评的内容与功能7.1.3 面试测评的类型划分7.2 面试测评的流程7.2.1 面试准备阶段7.2.2 面试测评实施阶段7.2.3 面试评价阶段7.3 面试测评试题的编制7.3.1面试测评试题的特点7.3.2面试测评试题的类型7.3.3面试测评试题编制的基本要求7.3.4面试试题编制的步骤7.4 面试官的选择与培训7.4.1面试官的素质要求7.4.2面试小组的构成7.4.3面试官的培训7.5 面试测评的操作技巧7.5.1面试提问的技巧7.5.2面试倾听的技巧7.5.3面试观察的技巧7.6 面试测评常见的误差及其控制7.6.1首因效应7.6.2近因效应7.6.3晕轮效应7.6.4与我相似效应7.6.5暗示效应7.6.6顺序效应7.6.7趋中效应7.6.8刻板效应7.7 结构化面试7.7.1结构化面试的内涵7.7.2结构化面试的特点7.7.3结构化面试的优点及局限性7.7.4结构化面试的流程7.7.5结构化面试评分表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面试概述(重点)识记:面试测评的含义;面试测评的类型划分;结构化面试的概念;非结构化面试的概念;半结构化面试的概念;个别面试和集体面试的概念;情景面试、行为面试、压力面试、技能面试的概念;直接面试、电话面试计算机面试的概念。领会:面试测评的特点;面试测评的功能。简单应用:面试测评的内容。(二)面试测评的流程(次重点)识记:参与面试的人员种类;面试中常见的座位安排。领会:面试测评准备阶段的主要内容;面试测评实施的五个阶段;面试评价阶段的主要内容。简单应用:面试测评的流程。(三)面试测评试题的编制(重点)识记:面试测评试题的类型划分;开放式问题、封闭性问题和选择性问题;情景性问题、行为性问题、知识性问题、背景性问题和压力性问题。领会:面试测评试题的特点;面试测评试题编制的基本要求;。简单应用:面试试题编制的步骤。(四)面试官的选择与培训(次重点)识记:面试小组的人员组成;面试官培训的内容。领会:面试官的素质要求;面试官培训的方法。(五)面试测评的操作技巧(重点)识记:倾听的概念;面试者的身体语言及判断。领会:面试过程中的STAR原则。综合应用:面试提问的技巧;面试倾听的技巧;面试观察的技巧。(六)面试测评常见的误差及其控制(重点)识记:首因效应的概念;近因效应的概念;晕轮效应的概念;与我相似效应的概念;暗示效应的概念;趋中效应的概念;刻板效应的概念。简单应用:面试测评常见的误差及其控制。(七)结构化面试识记:结构化面试的内涵。领会:结构化面试的特点;结构化面试的流程;结构化面试的流程;结构化面试评分表上包括的内容。简单应用:结构化面试的优点及局限性。四、本章关键问题本章中的关键问题有:(1)结构化面试的概念及类型划分;(2)面试测评的特点;(3)面试测评的功能;(4)面试测评的内容。(5)面试测评准备阶段的主要内容;(6)面试测评实施的五个阶段;(7)面试评价阶段的主要内容。(8)面试测评的流程;(9)面试测评试题的类型划分;(10)面试测评试题的特点;(11)面试测评试题编制的基本要求;(12)面试试题编制的步骤;(13)官的素质要求;(14)面试官培训的方法;(15)面试提问的技巧;(16)面试倾听的技巧;(17)面试观察的技巧;(18)面试测评常见的误差及其控制;(19)结构化面试的特点;(20)结构化面试的流程;(21)结构化面试的流程;(22)结构化面试的优点及局限性。第八章 心理测验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心理测验、人格测验和能力测验等相关内容。具体来说,应掌握心理测验的概念、心理测验的要素;掌握心理测验的理论基础、心理测验的主要种类、心理测验的特征以及心理测验的标准化;理解并掌握人格的概念及其特征,掌握人格的主要理论,理解人格的结构,掌握人格测验的主要方法,理解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职业能力测验、创造力测验的相关内容,掌握智力测验的理论基础。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8.1 心理测验概述8.1.1心理测验的发展8.1.2 心理测验的概念8.1.3 心理测验的理论基础8.1.4 心理测验的种类8.1.5 心理测验的特征8.1.6 心理测验的标准化8.1.7 心理测验的常用方法8.2 人格测验8.2.1 人格及其特征8.2.2 人格的主要理论8.2.3 人格的结构8.2.4 人格测验的方法8.3 能力测验8.3.1 智力测验8.3.2 特殊能力测验8.3.3 职业能力测验8.3.4 创造力测验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心理测验概述(重点)识记:心理测验的发展;心理测验的概念;心理测验的种类;量表法的含义;量表法的类型;行为观察法的含义;行为观察法的类别;调查法;调查法的类型;投射及投射测验法的概念。领会:心理测验的要素;心理测验的特征;测验标准化的具体表现;量表法的特点;量表法的编制方法;调查法的特点;调查法的实施步骤;投射测验法的基本假设;投射测验法的特点;投射测验的类型。简单应用:心理测验的理论基础;行为观察法的优缺点。(二)人格测验(次重点)识记:人格的定义;人格类型理论;人格特质理论;气质的概念;性格的概念;自陈量表法;大五人格分类;评定量表法及种类;投射测验法的种类;领会:人格的主要特征;人格测验的方法;主题统觉测验的基本假设。 (三)能力测验(一般)识记:能力测验的种类;著名的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的种类;职业能力的概念;创造力的概念;典型的创造力测验。领会:智力测验的理论基础。四、本章关键问题本章中的关键问题有:(1)心理测验的概念及种类;(2)心理测验的要素;(3)心理测验的特征;(4)测验标准化的具体表现;(5)心理测验的理论基础;(6)量表法的含义及类型;(7)量表法的特点;(8)量表法的编制方法;(9)行为观察法的优缺点;(10)调查法的特点;(11)调查法的实施步骤;(12)投射测验法的基本假设;(13)投射测验法的特点;(14)投射测验的类型;(15)人格的主要特征;(16)人格测验的方法;(17)主题统觉测验的基本假设;(18)智力测验的理论基础。第九章 评价中心技术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考生理解评价中心技术的概念及主要形式,了解评价中心的由来与发展;理解并掌握评价中心的最新发展,掌握评价中心的特点和原则,理解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概念,掌握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特点及局限性;了解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类型、了解无领导小组讨论测评要素的设计,理解并掌握无领导小组讨论题目的形式;掌握无领导小组题目编制的步骤及要求;理解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实施步骤;理解并掌握公文筐测验的涵义及类型;掌握公文筐测验的功能与适用范围;理解并掌握公文筐测验的优缺点;掌握公文筐测验设计的相关内容;掌握公文筐测验的实施步骤;理解并掌握角色扮演的概念、特点及其分类;掌握角色扮演的操作步骤;掌握角色扮演的概念、特点及分类;掌握角色扮演的操作步骤;理解管理游戏的概念;理解并掌握管理游戏的测评要素;掌握管理游戏在人员素质测评中的具体运用;理解案例分析的概念及特点;理解选取案例分析的素材应遵循的原则;理解实施案例分析的注意事项;掌握案例试题的编制过程;掌握案例分析的基本过程。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9.1 评价中心技术概述9.1.1评价中心的概念9.1.2评价中心的由来与发展9.1.3评价中心的特点9.1.4评价中心的基本原则9.1.5评价中心的主要形式9.2 无领导小组讨论9.2.1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概念9.2.2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特点及局限性9.2.3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类型9.2.4无领导小组讨论测评要素的设计9.2.5无领导小组讨论的题目编制9.2.6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实施和评分9.3 公文筐测验9.3.1公文筐测验概述9.3.2公文筐测验的设计9.3.3公文筐测验的实施9.4 角色扮演9.4.1 角色扮演的概念9.4.2 角色扮演的特点9.4.3角色扮演的分类9.4.4角色扮演的操作步骤9.4.5角色扮演的结果评定9.5 管理游戏9.5.1游戏与管理游戏9.5.2管理游戏的测评要素9.5.3管理游戏在人员素质测评中的具体运用9.6 案例分析9.6.1案例分析的概念9.6.2案例分析的特点9.6.3案例试题的编制9.6.4案例分析的基本过程9.6.5实施案例分析的注意事项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评价中心技术概述(重点)识记:评价中心的概念;评价中心的由来与发展;评价中心的主要形式。领会:评价中心的本质;评价中心的最新发展;评价中心的特点;评价中心的基本原则。(二)无领导小组讨论(重点)识记: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概念;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类型;开放式问题、两难问题、多项选择问题、操作性问题和资源争问题。领会:无领导小组讨论测评要素的设计;无领导小组讨论题目编制的原则;无领导小组讨论题目的形式;无领导小组讨论准备工作的内容;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实施。简单应用: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特点及局限性;无领导小组题目编制的步骤;无领导小组讨论题目编制的要求;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注意事项。(三)公文筐测验(重点)识记:公文筐测验的涵义;公文筐测验的类型;。领会:公文筐测验的功能与适用范围;公文筐测验考查的能力要素;公文筐设计的原则;公文筐测验的注意事项。简单应用:公文筐测验的优缺点;公文筐设计的程序;公文筐测验的实施步骤。(四)角色扮演(次重点)识记:角色扮演的概念;角色扮演的分类。领会:角色扮演法的特点;角色扮演的结果评定。简单应用:角色扮演法的操作步骤。(五)管理游戏(次重点)识记:管理游戏的概念。领会:管理游戏的测评要素。综合应用:管理游戏在人员素质测评中的具体运用。(六)案例分析(次重点)识记:案例分析的概念。领会:案例分析的特点;选取案例分析的素材应遵循的原则;实施案例分析的注意事项。简单应用:案例试题的编制;案例分析的基本过程。四、本章关键问题本章中的关键问题有:(1)评价中心的最新发展;(2)评价中心的特点;(3)评价中心的基本原则;(4)评价中心的概念及主要形式;(5)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概念;(6)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类型;(7)无领导小组讨论测评要素的设计;(8)无领导小组讨论题目编制的原则;(9)无领导小组讨论题目的形式;(10)无领导小组讨论准备工作的内容;(11)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实施;(12)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特点及局限性;(13)无领导小组题目编制的步骤;(14)无领导小组讨论题目编制的要求;(15)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注意事项;(16)公文筐测验的涵义;(17)公文筐测验的功能与适用范围;(18)公文筐测验考查的能力要素;(19)公文筐设计的原则;(20)公文筐测验的注意事项;(21)公文筐测验的优缺点;(22)公文筐设计的程序;(23)公文筐测验的实施步骤;(24)角色扮演的概念及特点;(25)管理游戏的概念及测评要素。(26)管理游戏在人员素质测评中的具体运用。(27)案例分析的概念及特点;(28)选取案例分析的素材应遵循的原则;(29)实施案例分析的注意事项。(30)案例试题的编制;(31)案例分析的基本过程。第十章 人员素质测评的组织与实施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考生掌握人员素质测评实施方案的内容、人员素质测评的实施流程以及人员素质测评操作的实施要领,掌握人员素质测评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各阶段的主要内容。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10.1 人员素质测评的实施方案10.1.1人员素质测评实施方案的内容10.1.2人员素质测评的实施流程10.1.3人员素质测评操作的实施要领10.2 人员素质测评的具体实施10.2.1测评的准备阶段10.2.2测评的实施阶段10.2.3测评结果的调整10.2.4测评结果的分析10.2.5检验与反馈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人员素质测评的实施方案(重点)识记:测评内容的概念。领会:开展人员素质测评的目的;测评内容筛选的原则;确定测评工具需要关注的问题;人员素质测评操作的实施要领。简单应用:人员素质测评实施方案的内容;人员素质测评的实施流程。(二)人员素质测评的具体实施(次重点)识记:练习效应的概念。领会:测评方案的制定的程序;测评的准备阶段的主要内容;测评误差的来源;测评操作的具体程序。简单应用:人员素质测评的具体实施流程;测评结果分析的方法。四、本章关键问题本章中的关键问题有:(1)开展人员素质测评的目的;(2)测评内容筛选的原则;(3)确定测评工具需要关注的问题;(4)人员素质测评操作的实施要领。(5)人员素质测评实施方案的内容;(6)人员素质测评的实施流程;(7)测评方案的制定的程序;(8)测评的准备阶段的主要内容;(9)测评误差的来源;(10)测评操作的具体程序;(11)人员素质测评的具体实施流程;(12)测评结果分析的方法。第十一章 人员素质测评的质量分析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考生掌握信度的概念、种类和评价方法,理解并掌握影响信度的因素;理解并掌握提高测评信度的措施;理解并掌握效度的概念,理解并掌握效度的类型;理解内容效度的评估方法及应用范围;理解并掌握效标关联效度的含义和分类;理解并掌握确定效标关联效度的方法。理解并掌握确定构想效度的步骤与方法;理解并掌握影响效度的因素;理解与掌握提高测评效度的方法;理解项目分析及方法;理解项目难度分析;理解项目区分度分析的含义及计算方法;理解项目独立性分析的含义与方法;理解选项质量分析与方法。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11.1 测评的信度分析11.1.1信度的概念11.1.2信度的种类和评价方法11.1.3影响信度的因素11.1.4提高测评信度的措施11.2 测评的效度分析11.2.1效度的概念11.2.2效度的类型11.2.3影响效度的因素11.2.4提高测评效度的方法11.3 测评的项目分析11.3.1项目分析及方法11.3.2项目难度分析11.3.3项目区分度分析11.3.4项目独立性分析11.3.5选项质量分析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测评的信度分析(重点)识记:信度的概念;再测信度的概念;复本信度的概念。内部一致性信度的概念;分半信度的概念;同质性信度的概念;评分者信度。领会:评分者信度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影响信度的因素。应用:提高测评信度的措施。(二)测评的效度分析(重点)识记:效度的概念;内容效度的含义;效标关联效度的含义;同时效度和预测效度;构想效度的概念。领会:内容效度的评估方法;确保内容效度的客观性的流程;内容效度的应用范围;确定效标关联效度的方法;确定构想效度的方法;常见的确定构想效度的指标;影响效度的因素;提高测评效度的方法。(三)测评的项目分析(次重点)识记:项目分析的概念;项目区分度的含义;项目独立性分析的含义。领会:项目难度估计方法;判断一个选项的好坏的标准。四、本章关键问题本章中的关键问题有:(1)信度的相关概念;(2)评分者信度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3)影响信度的因素。(4)提高测评信度的措施;(5)效度的相关概念;(6)内容效度的评估方法;(7)确保内容效度的客观性的流程;(8)内容效度的应用范围;(9)确定效标关联效度的方法;(10)确定构想效度的方法;(11)常见的确定构想效度的指标;(12)影响效度的因素;(13)提高测评效度的方法;(14)项目分析的相关概念;(15)项目难度估计方法;(16)判断一个选项的好坏的标准。第十二章 人员素质测评报告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考生掌握人员素质测评报告的定义,理解理解人员素质测评报告的构成要素,理解并掌握人员素质测评报告的类型,理解对人员素质测评与选拔结果进行解释时应注意的问题;理解人员素质测评结果的表述方式;理解并掌握人员素质测评报告的撰写原则;理解并掌握个体测评报告的撰写要求;理解个体测评报告的基本要素;掌握人员素质测评报告撰写的注意事项;理解并掌握撰写人员素质测评报告时需要防止的倾向。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12.1 人员素质测评报告概述12.1.1人员素质测评报告的定义12.1.2人员素质测评报告的构成要素12.1.3人员素质测评报告的类型12.1.4人员素质测评结果的表述方式12.2 人员素质测评报告的撰写12.2.1 人员素质测评报告的撰写原则12.2.2 个体测评报告的撰写12.2.3 总体测评报告的撰写12.2.4 人员素质测评报告撰写的注意事项12.2.5 撰写人员素质测评报告时需要防止的倾向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人员素质测评报告概述(次重点)识记:人员素质测评报告的定义;文字表述法;数字表述法;综合表述法。领会:人员素质测评报告的构成要素;人员素质测评报告的类型;对人员素质测评与选拔结果进行解释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人员素质测评结果的表述方式。(二)人员素质测评报告的撰写(重点)领会:人员素质测评报告的撰写原则;个体测评报告的撰写要求;个体测评报告的基本要素;人员素质测评报告撰写的注意事项;撰写人员素质测评报告时需要防止的倾向。四、本章关键问题本章中的关键问题有:(1)人员素质测评报告的定义;(2)人员素质测评报告的构成要素;(3)人员素质测评报告的类型;(4)对人员素质测评与选拔结果进行解释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5)人员素质测评结果的表述方式。(6)人员素质测评报告的撰写原则;(7)个体测评报告的撰写要求;(8)个体测评报告的基本要素;(9)人员素质测评报告撰写的注意事项;(10)撰写人员素质测评报告时需要防止的倾向。 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一、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专业自学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确定。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明确了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及深广度,规定了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编写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的依据,是社会助学组织进行自学辅导的依据,是自学者学习教材、掌握课程内容知识范围和程度的依据,也是进行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进行学习和考核的依据,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教材是学习掌握课程知识的基本内容与范围,教材的内容是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知识和内容的扩展与发挥。本大纲与教材所体现的课程内容完全一致;大纲里面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知识点,在教材里都可以找到。三、关于自学教材本课程使用教材为: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任正臣主编,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版。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1、在学习本课程前,应仔细阅读课程大纲的第一部分,了解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熟知课程的基本要以及本课程与有关课程的联系,使以后的学习能紧紧围绕课程的基本要求。2、在阅读某一章教材内容前,考生应先认真阅读大纲中关于该章的考核知识点、自学要求和考核要求,注意对各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3、阅读教材时,考生应根据大纲要求,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基本原理必须牢固掌握,在阅读中遇到个别细节问题不清楚,在不影响继续学习的前提下,可暂时搁置。4、学完教材的每一章内容后,考生应认真完成教材中每一章后的思考题,这一过程可帮助应考者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五、应考指导1. 如何学习很好的计划和组织是你学习成功的法宝。如果考生正在接受培训学习,一定要跟紧课程并完成作业。为了在考试中做出满意的回答,考生必须对所学课程内容有很好的理解。如使用“行动计划表”来监控你的学习进展。考生在阅读课本时可以做读书笔记。如有需要重点注意的内容,可以用彩笔来标注。如:红色代表重点;绿色代表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黄色代表可以运用在工作之中。可以在空白处记录相关网站与文章。2. 如何考试卷面整洁非常重要。书写工整,段落与间距合理,卷面赏心悦目有助于教师评分,教师只能为他能看懂的内容打分。回答所提出的问题。要回答所问的问题,而不是回答你自己乐意回答的问题,避免超过问题的范围。3. 如何处理紧张情绪 正确处理对失败的惧怕,要正面思考。如果可能,请教已经通过该科目考试的人,问他们一些问题。做深呼吸放松,这有助于使头脑清醒,缓解紧张情绪。考试前合理膳食,保持旺盛精力,保持冷静。4.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考生在复习考试过程中通常会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这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如果你在考试中出现这种情况,试试下列方法:使用“线索”纸条。进入考场之前,将记忆“线索”记在纸条上,但你不能将纸条带进考场,因此当你阅读考卷时,一旦有了思路就快速记下。按自己的步调进行答卷。为每个考题或部分分配合理时间,并按此时间安排进行。六、对社会助学的要求1考生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所提出的总的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2考生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层次,并深刻理解各知识点的考核要求。3社会助学机构在对应考者进行辅导时,应以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以考试大纲为依据,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考试大纲脱节。4社会助学机构在进行课程辅导时,应对应考者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倡应考者“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提出问题,依靠自己学懂”的学习方法。5社会助学机构在进行课程辅导时,要注意基础、突出重点,要帮助应考者对课程内容建立一个整体的概念,对应考者提出的问题,应以启发引导为主。6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应考者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判断和解决问题。7要使应考者了解试题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都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七、对考核内容的说明1本课程要求考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内容都作为考核的内容。课程中各章的内容均由若干知识点组成,在自学考试中成为考核知识点。因此,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考试内容是以分解为考核知识点的方式给出的。由于各知识点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知识自身的特点不同,自学考试将对各知识点分别按四个认知(或叫能力)层次确定其考核要求。2按照重要性程度不同,考核内容分为重点内容、次重点内容、一般内容,在本课程试卷中对不同考核内容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重点内容占60%,次重点内容占30%,一般内容占10%。八、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1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考试时间的长度为150分钟。对本课程考试过程中除携带必要的答题用的签字笔和橡皮外,严禁携带其他与考试无关的工具。2本大纲各章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及知识点下的知识细目,都属于考核的内容。考试命题既要覆盖到章,又要避免面面俱到。要注意突出课程的重点、章节重点,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度。3命题不应有超出大纲中考核知识点范围的题,考核目标不得高于大纲中所规定的相应的最高能力层次要求。命题应着重考核自学者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是否了解或掌握,对基本方法是否会用或熟练。不应出与基本要求不符的偏题或怪题。4本课程在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占20%,领会占30%,简单应用占30%,综合应用占20%。5要合理安排试题的难易程度,试题的难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和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2:3:3:2。必须注意试题的难易程度与能力层次有一定的联系,但二者不是等同的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中对于不同的考生都存在着不同的难度。在大纲中要特别强调这个问题,应告诫考生切勿混淆。6本课程考试命题的主要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等题型。在命题工作中必须按照本课程大纲中所规定的题型命制,考试试卷使用的题型可以略少,但不能超出本课程对题型规定。附录:题型举例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选出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1素质冰山模型的提出者是( )A戴维麦克利兰 B理查德博亚特兹C约翰霍兰德 D弗兰克帕森斯参考答案: A 2人员素质测评中应用最广泛的评价技术是( )A履历分析 B心理测验C面试测评 D笔试测评参考答案: C 3对于任何测验,最基本的要求是( )A间接性 B客观性C相对性 D定量性 参考答案: B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五个备选答案中有2至5个是正确的,请选出正确答案,并将其代码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1常见的投射测验法主要有( )( )( )( )( )A罗夏墨迹测验 B主体统觉测验C完成句子测验 D大五人格测验E画图测验参考答案:ABCE2被测评者本身引起误差的因素很多,具体而言,主要包括( )( )( )( )( )A生理因素 B应试动机C测评焦虑 D练习效应E教育程度参考答案:ABCDE三、填空题1个体倾向性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个体需要的差异、个体动机差异、个体的兴趣差异和个体的_差异四个方面。 参考答案:世界观2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使用因素分析法,研究了一组组彼此很不相同的人,进行了广泛的统计测量,提出了人格的三个基本特质或因素:外倾性、神经质和_。参考答案:精神质3测评结果的分析应该从三个方向入手,分别是个体导向分析、群体导向分析和_导向分析。参考答案:测评四、名词解释1人力资源斩断参考答案:人力资源诊断是指通过对组织人力资源管理诸环节运行的实际情况、制度建设和管理效果进行调查评估,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性质、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改革方案,使人力资源的整合与管理达到“人”和“事”的动态适应,从而促进员工成长、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一种活动。2人员素质测评报告参考答案:人员素质测评报告就是把人员素质测评过程中所包含的每一个项目得分做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并给出综合评价和建议。五、简答题1简述胜任力素质模型构建的原则。参考答案:(1)符合企业战略目标的要求。(2)与企业文化的要求相一致。(3)与职位性质的要求相一致。(4)与企业的实际状况相吻合。(5)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2简述确定构想效度的方法。参考答案:(1)测验内部的方法,如测验内容效度、内部一致性等指标;(2)测验间的方法,如相容效度、因素分析、会聚效度和区分效度等指标;(3)效标效度的研究,如发展变化等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