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十二五规划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86184360 上传时间:2022-05-07 格式:DOC 页数:56 大小:8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连市十二五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大连市十二五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大连市十二五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经大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是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共辽宁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及市委十届八次、九次全会和市政府全会精神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期间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是大连经济社会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总体规划,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也是编制实施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类专项规划、区市县规划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十一五”时期是大连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5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连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和各种灾害的不利影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抢抓机遇,真抓实干,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一节 “十一五”取得的重大成就 过去的5年,国际航运中心框架基本形成,国际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现代产业聚集区初具规模,城市空间布局实现新拓展,改革开放取得重要突破,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提升最快、社会建设成效最好的5年,也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5年。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1%,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约占东北三省的14%,比“十五”期末提高1.4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1万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完成1.4万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7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5%;城市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全域城市化布局逐步展开,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功能进一步完善,形成以“两港”为核心、“两路”为支撑的通达域内域外的立体交通网络和航运中心框架。初步形成以“一岛三湾”为核心的现代化港口集群,与周边港口的战略合作进一步加强;大连机场实现“军转民”,为民航持续发展赢得空间;以哈大客运专线、丹大快速铁路为主客运通道,哈大铁路为主货运通道的客货分离的新型铁路布局已现雏型;“四网一环”的公路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港口货物吞吐量年均增长12.9%,集装箱吞吐量年均增长14.4%,机场旅客吞吐量年均增长14.6%。货物周转量5938亿吨公里,是“十五”期末的3.1倍。城市供水、供电、供气、供热能力大幅提升,地铁、快轨等域内重点交通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全面启动,金融业主要发展指标翻番。会展、商贸等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新型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现代农业快速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开局良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新进展,以“两区一带”和“一岛十区”为重点的产业园区建设,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石化、船舶、现代装备和电子信息四大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增强,半导体照明、高档数控机床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以物流、金融、旅游、软件和服务外包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我市成为首批国家高技术服务业基地城市之一。产业内部结构更加合理,产业素质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比2005年提高12个百分点,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15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市涉农区市县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占全市经济总量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高于全市6.4个百分点。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05年的58.1%提高到2010年的64%。瓦房店市、庄河市、普兰店市在2010年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评比中分列第18、第50和第58位,分别比2005年上升50位、24位和17位。生态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通过大规模污染企业搬迁改造、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工业污染治理、电厂脱硫等工程建设,提前完成了“十一五”污染减排任务。新建、扩建23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中水回用率分别提高至90.4%和40%。开工建设了城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焚烧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5年累计下降超过20%,全市林木绿化率达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平方米,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8%以上。生态环境保护成效突出,长海县通过国家生态示范区考核,全市22个乡镇获得“辽宁省环境优美乡镇”称号。改革开放取得重要突破。新市区管理体制改革成功实施。甘井子区综合配套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长兴岛临港工业区上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并成为省综合改革试验区。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大连商品交易所成功实现向综合性期货市场转型。旅顺口区、长海县获准全面开放,沿海经济带重点开发区域建设全面启动,大连进入全域开发开放新阶段。保税港区正式封关运作。长春、哈尔滨等内陆干港建设全面推进。在东北地区率先全面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成功举办首届“夏季达沃斯”和第三届新领军者年会。5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规模达265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2.5倍。5年累计自营出口超过1000亿美元,比“十五”时期翻了一番。社会事业取得重要进展。全市实施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全面实施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了城乡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着力构建了以城乡低保制度为主体,以专项救助为辅助,以慈善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和家庭、社区、福利机构、政府联动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金、失业保险金、最低工资标准和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机制初步形成。保障性住房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逐步完善了公共文化服务管理网络,文化公共设施覆盖城乡。广电、体育事业快速发展,市民文化生活内容进一步丰富,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工作格局基本形成。2010年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64.3万人,新农合参保人数达到217万人;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5年累计新增就业达到80.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以内。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2%,城乡收入差距比由2005年的2.03倍减为1.73倍。城市、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比2005年降低了2.7和4.8个百分点。每千人拥有医生2.71人,比“十五”期末增加0.23人。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5.16张,比“十五”期末增加0.7张。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81.23岁,比2005年提高3.7岁。表1 “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指标名称单位“十一五”完成“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指标属性2010年年均%2010年年均%地区生产总值亿元5158.116.1400013左右完成预期性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800006300012左右完成预期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500.82713左右完成预期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5084.335.616左右完成预期性外贸自营出口总额亿美元260.51615左右完成预期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1639.817.513左右完成预期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247未完成预期性港口货物年吞吐量亿吨3.1412.62.58完成预期性集装箱年吞吐量万标箱526.214.480024 未完成预期性空港旅客年吞吐量万人次107014.6100013完成预期性科技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52.5完成预期性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34.830完成预期性专利申请量件1744225.620完成预期性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5555完成预期性普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250完成预期性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年13.513.5完成预期性15-64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0.510.5完成预期性耕地保有量万公顷3535完成约束性基本农田保护率%8480完成约束性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增长率%-4-4左右完成约束性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增长率%-10-4左右完成约束性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999完成约束性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999完成约束性指标名称单位“十一五”完成“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指标属性2010年年均%2010年年均%中水回用率(市区)%4040完成约束性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075完成约束性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市区)%9898完成约束性农村乡镇生活垃圾处理率%3030完成约束性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市区)%90.490完成约束性农村乡镇生活污水处理率%3030完成约束性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45完成约束性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1313完成约束性林木绿化率%4545完成预期性年人口出生率76.81完成约束性年人口自然增长率1.721完成预期性城镇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平方米2121完成预期性城市集中供热率%8585完成预期性农村自来水普及率%8080完成约束性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129312.22200013 未完成预期性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元1231715.81100013 完成预期性城镇登记失业率%2.74完成预期性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万人80.168完成预期性*说明:由政府主导实施的16项约束性指标全部完成规划目标,由市场主导实现的25项预期性指标除了个别指标外,均完成了规划目标。在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经济增长仍然以资源、能源及投资等要素投入拉动为主,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仍然较高,消费对经济发展贡献相对不足,创新能力不强。二是经济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需要加快发展,产业空间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新兴战略性主导产业体系尚未有效形成,支撑作用有待提升。三是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尚有差距。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增长不快,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劳动就业压力加大,房价上涨过快,总体医疗服务水平不高,中心城区交通拥堵日趋严重。四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面临新的挑战,生态屏障的空间不断缩小、功能不断减弱。第二节 “十二五”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同时应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发展的动力仍十分强劲,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阶段,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与此同时,我国传统增长模式面临调整,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公共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这对提高社会管理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大连看,“十二五”时期面临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一是国家进一步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为新时期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二是“十一五”时期大量的基础设施和一批重点产业园区建设,使制约经济发展的诸多资源要素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为新一轮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三是全域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尤其是新市区的开发建设,为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提供新的增长动力和强大引擎。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周边城市间发展竞争激烈,给区域核心城市建设带来严峻挑战;二是传统产业结构偏重,新兴产业规模偏小,产业进一步优化升级面临较大压力;三是在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公共服务水平和完善基础设施等诸多问题,城乡统筹任务艰巨;四是以消耗资源为主的传统发展模式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较大压力;五是按照国际化城市要求,城市管理水平、社会管理协调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面临新的考验,居民素养和城市软实力亟待提升。“十二五”期间,我市将进入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具体表现为以下特征:一是推进全域城市化和提升城市功能的加速期。随着全域城市化和“三个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功能将有突破性提升,人口和产业将加快聚集,城乡一体化进程将明显加快。二是深化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要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赖投资、出口以及要素投入的发展模式向主要以消费需求、创新驱动和服务经济为主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三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改善生活质量的突破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小康社会建设的根本要求,大幅提高居民收入和改善生活质量是“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四是城市转型和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期。大连已进入工业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城市发展进入快速转型时期。城乡居民多元化、多层次公共需求快速增长,不同利益群体诉求日益增多。城市化发展步伐加快和经济总量快速提升对生态环境改善提出了新要求。总体上看,“十二五”时期,我市要在加快经济总量提升、推动支柱产业做精做强的基础上,高度重视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着力解决涉及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将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广大城乡居民。同时,必须保持足够的投资拉动,大力推动内需增长,维持出口的稳定,以增量调结构,强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城市全面转型。第二章 总体要求与目标第一节 指导思想 “十二五”是大连经济高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时期,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国家进一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的双重机遇,以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全域城市化为载体,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立足点,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加快社会建设、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增强创新能力、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综合实力全面提升和城市转型,初步建成区域核心城市和生活富裕的生态宜居城市,向东北亚重要国际城市迈进。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共享发展。把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幅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和市民的生活质量,坚持发展为了市民、发展依靠市民,全市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富民与强市的有机统一。坚持转型发展。把城市转型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为核心,加快经济转型;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导向,加快社会转型;以激发发展活力为重点,加快体制转型;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实现发展与转型的有机统一。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快建立和完善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培育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实现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有机统一。坚持绿色发展。始终坚持生态立市,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突出位置,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加强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建设,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坚持统筹发展。把统筹兼顾作为推动科学发展新跨越的根本方法,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城市精神与物质文明相融合,民主与法制相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第三节 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15年,科学发展新跨越取得重大成果。实现居民收入、财政收入、投资总额和经济总量“四个倍增”。基本实现城市功能国际化、产业结构高端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现代化、人民生活富裕化。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服务和辐射东北腹地功能进一步增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功能基本完备,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和东北地区金融中心的地位基本确立,基本建成现代产业聚集区、生态环境优美和人民生活富裕的宜居区,初步建成区域核心城市。具体目标:社会民生明显进步。大幅提高预算内社会事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5年新增城镇实名制就业100万人;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5%以上,大幅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标准;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9%;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7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大幅提高。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进入万亿城市行列;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千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左右;外贸自营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6%左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不断提高;服务业就业比重达到56%以上;城镇化率达到75%以上;科技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8%。城市功能显著增强。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5亿吨左右,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000万标准箱左右;空港旅客吞吐量达到1600万人次以上;货物周转量占东北地区比重达到55%左右;物流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左右;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左右;全域现代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三个中心”综合服务功能逐步完善,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不断优化。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500平方公里;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城市、中心城镇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基本实现全覆盖;市区中水回用率达到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全市林木绿化率达到50%,森林蓄积量达到1280万立方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和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 表2 “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序号指标名称单位2010年“十二五”规划指标属性实际2015年年均%1社会民生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12934260013预期性2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元123172470013预期性3新增城镇实名制就业人数万人80.11004.5预期性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699【3】约束性5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年13.514.7【1.2】预期性6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899【1】约束性7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595约束性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9999约束性9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999约束性10城镇登记失业率%2.71000013预期性13三次产业比重%6.7:51.3:425:47:48预期性1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500.8100015 预期性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5084.315 预期性16外贸自营出口总额亿美元260.555016 预期性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1639.8373018 预期性18城镇化率%6575【10】预期性19服务业就业比重%5156【5】预期性20科技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52.8【0.3】预期性21城市功能港口货物年吞吐量亿吨3.14510预期性22集装箱年吞吐量万标准箱526.2100014.7 预期性23空港旅客年吞吐量万人次107016008.4预期性24货物周转量占东北地区比重%48552.7预期性25物流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912预期性26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7【2】预期性27资源环境耕地保有量平方公里35003500约束性28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吨/万元1814-4 约束性29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0.50.64约束性30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0.052.5约束性31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约束性3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约束性33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化学需氧量(全口径)%【11.2】约束性二氧化硫%【6.5】约束性氨氮(全口径)%【13】约束性氮氧化物%【9.5】约束性34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市区)%90.495【4.6】约束性3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市区)%9899约束性36中心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率%3090【60】约束性37中水回用率(市区)%4045【5】约束性38森林增长林木绿化率%4550【5】约束性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110012803约束性3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1313约束性注:【】内数为五年累计数;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两项指标按省政府下达的分解目标执行。第三章 大力发展社会和民生事业,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和谐大连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幅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提供更多更优的公共服务产品,顺应广大市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加大“富民工程”实施力度,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加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人口发展等社会事业建设,不断提高公共福利水平,增强城乡居民的幸福感。第一节 努力提高居民收入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优化分配结构,提升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使居民收入增长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水平相适应。完善企业工资指导线、企业人工成本预警预测和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完善公务员工资正常调整机制,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劳务工工资分配制度,实现同工同酬。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扩大中等收入人口比重,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努力提高城镇居民收入。全面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范围,形成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分配共决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着力提高普通职工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最低收入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完善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引导、鼓励并创造条件增加居民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努力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建立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和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增加县域内城镇非农就业机会。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继续加大惠农政策力度,完善促进农民增收机制,提高土地经营规模效益,促进农村服务业等特色产业的发展,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允许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渠道。努力提升劳动就业水平。实施促进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鼓励企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完善小额贷款和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切实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支持青年创业。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发挥工会等群众组织在促进就业方面作用,加强失业预警和失业调控,不断健全以创业带动就业机制。第二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建立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增长、适度超前的保障机制。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完善企业、事业、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养老金差距。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实现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加大财政投入,大幅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保筹资水平,扩大大病统筹范围,提高大病统筹标准。创新新型农村合作统筹基金管理。扩大失业保险范围,逐步实现失业保险全覆盖。进一步完善工伤保险政策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工伤预防联动机制。继续完善生育保险制度建设,逐步提升生育保险保障能力。逐步建立覆盖包括农民工、劳务派遣工在内的就业人员各项保险制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体,以专项救助政策为辅助,以慈善救助和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城乡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救助对象全覆盖。完善城乡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确保低保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增长。健全分类救助政策,继续加大对重残、重病、孤老、孤残、孤儿以及子女上学等低保对象的救助力度。完善专项救助政策,加强低保与就业扶贫政策的有机衔接,切实发挥综合解困政策效应。充分发挥城乡居民临时救助制度的作用,确保所有遭遇临时性、突发性困难,基本生活无法维持的居民能及时得到有效救助。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管理体制。加大公共支出支持力度,加强法律援助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完善养老产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福利服务体系。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50张。建立健全覆盖农村、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五保供养体系。全面落实孤残儿童福利保障经费,不断提高孤残儿童养育水平。大力发展现代慈善事业,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不断拓展慈善救助和慈善公益活动领域,加强对慈善事业的监督管理。专栏1 社会事业项目社会保障项目:大连市技师学院迁建项目二期工程、公共实训基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档案中心项目、社会保障卡建设项目、城镇职工医保市级统筹项目。社会福利项目:建设175所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市“三无”精神病养护院、市老年活动中心、市社会福利院养老分院、各级残疾人托养中心。社区建设项目:新建一批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乡镇服务中心。社会救助项目: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设施和法律援助体系建设。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市殡仪馆、城乡公益性殡葬设施、县级殡仪馆改造项目,实施“金社工程(社区基本公共服务信息系统)”。 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在保持房地产业稳步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强保障性住房财政性经费的持续投入,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运营。通过新建改建、政府购置等多种渠道筹集房源,同时在新增商品住宅建设用地中配建一定比例保障性住房,解决保障性住房供应不足的问题。大力发展廉租房建设,实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廉租房保障全覆盖。加快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使其成为保障性住房的主体,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补贴、住房公积金的作用,切实解决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问题。加大对特殊群体住房支持力度,满足新就业职工及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需求。第三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以夯实基础、调整结构、促进公平、提升内涵为重点,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学前教育资源,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做强、做精职业教育,提升高等教育水平,积极发展继续教育,逐步实现教育现代化。高水平普及基础教育。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构建“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公共服务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进入公办幼儿园的幼儿比例达到50%以上。重视农村学前教育,对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幼儿接受普惠型学前教育给予资助,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型服务。加强对幼儿园的监督管理,注重幼师队伍建设,提高办园质量。建立城乡一体化教育发展机制,鼓励优质教育资源向新城镇和郊区延伸,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创建工程,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实现域内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扩大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逐步实现农村普通高中进城办学,促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省级示范高中比例达到40%以上。适度发展国际化高端精英教育。做强做精职业教育。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优化职业院校布局和专业结构,加强高水平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重点建设普湾新区国家职业教育基地,建设一批与产业发展和促进就业相结合的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创新发展高等教育。加强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积极引进国际国内一流大学在连设立分院或分支培训机构,优先发展我市产业升级和高精尖产业急需的学科和专业。鼓励在连高校引进高水平人才,优化学科设置,参与国际合作,加快建设国内一流大学和国际一流学科。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强继续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以家庭、社区、企业、机关等为载体,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专栏2 教育事业项目学前教育:新建大连市艺术幼儿园,新建一批市区幼儿园,建设100所城镇公办幼儿园、50所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义务教育: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加固改造校舍面积50万平方米。建设30所城镇小区配套中小学校、25所农村乡镇中心学校。高中教育:新建10所标准化优质普通高中,改造建设8所一般高中,达到省级示范性高中标准,撤并5所分布在偏远农村地区的一般高中。职业教育:建设普湾新区国家职业教育基地、金州新区人才实训基地、创建20所高水平的职业院校。第四节 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大幅提升医疗水平。加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全域城镇医疗机构,引进和建设一批国内外技术水平高的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满足城乡居民医疗设施需求。力争实现千人医生数和千人病床数分别提高10%。构建有利于医疗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机制,加速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全科医生的全方位培养,引进一批国内外高水平的专家,大幅提高全市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建设东北地区一流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专栏3 医疗卫生建设项目新建新妇产医院、新儿童医院、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市疾病控制中心、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学楼、中国医科大学长兴岛分院、庄河市中心医院、市友谊医院花园口分院、金州新区妇产医院、金州新区综合医院、市口腔医院分院、市职业病防治院、市民健康教育中心、卫生监督所等项目。改扩建市儿童医院、市二院门诊综合楼、市五院外科综合楼、市皮肤病医院麻风病门诊部与住院部、老年病医院住院综合楼、市友谊医院门诊楼、市血液中心楼、市急救中心楼、市心理医学中心楼、卫生应急指挥中心等项目。建设12个区市县卫生监督所,28所中心乡镇卫生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增加财政投入,逐步建立公益性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医疗机构分类管理,以公立医院和非营利医疗机构为主体,适度发展合资、民营医院和营利性医疗机构,形成多元化投资、公平有序竞争的医疗服务体系。逐步提高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标准。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基层倾斜。推进市、县级医疗机构资源整合,建立对口分工协作机制,探索组建区域性医疗联合体。完善二级以上医院对口支援农村乡镇卫生院制度。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构建城乡一体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区域性医疗中心、专科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与卫生监督、镇及社区(村)卫生和其他卫生机构相结合的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农村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立“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医疗救助能力、卫生执法监督能力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打造健康城市。第五节 繁荣文化体育事业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合理整合文化资源,建立具有知名品牌的出版、传媒、演艺等大型文化集团。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培育城市文化,塑造城市精神,打造“现代文化名城”。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新建一批全域布局的现代化文化场馆,建设以大型图书馆、科技馆、城市规划馆、博物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职工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四馆四中心”为重点,以文化广场、文化主题公园、文化休闲俱乐部、影视剧院等设施为补充的布局合理、惠及百姓的公共文化设施。积极发展图书、档案、文物等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群众文化事业,健全城乡群众文化生活服务体系,提高群众文化设施水平。努力提高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文化事业水平。加强文艺精品创作,推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影视作品和优秀剧目。积极发掘和保护文物资源,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加强对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整修和利用,开展凤鸣街、胜利桥北街、旅顺太阳沟区域、庄河老街和城山古城等历史文化街区的抢救维修工程和保护性开发,恢复金州、复州城、城子坦和青堆子等古城历史文化风貌。图1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围绕体育强市的建设目标,推进体育事业高水平发展。着力推动足球等传统优势项目快速发展,再塑“足球城”的地位,大力培育新的优势项目,注重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高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推进群众体育向纵深发展。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完善体育培训、体育中介等配套服务。以承办第十二届全运会项目比赛为契机,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完成大连体育中心、金石国际运动中心、普湾新区体育中心、海岛体育休闲中心等四大中心建设,县市区实施“四个一”工程,使全市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达到0.5平方米以上。第六节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加强人口总量调控,着力改善人口结构,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深化“健康家庭促进计划”,提供优质生育和生殖保健服务,建立和完善以家庭为中心的人口健康促进模式和家庭福利政策,建设人口与家庭发展公共服务中心,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家庭发展和抗风险能力。加强婚育指导,推进优生促进工程,构建出生缺陷预防服务体系,全面提高人口出生素质。进一步提升妇幼卫生保健水平。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妇女儿童事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统筹城乡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的生命健康权和生存发展权。促进少数民族村、镇(乡)加快发展。进一步完善外来人口安置政策,推进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市居民,建立与全域城市化发展相适应的人口引入机制,有序引导外来人口安居兴业。第七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提高服务型政府建设水平,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实现服务,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大力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加强城乡组织自治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中心向乡镇(街道)、村(居)委会等基层组织下移。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建设,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健全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加强安全生产、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以及气象、地质等自然灾害的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完善市、县应急救灾物资储备设施,提高应对公共安全危机和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加强食品、药品、化妆品安全监管,健全检验监测与电子网络监控体系。严格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监控体系,强化职业健康监管,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45%,加快建设危险化学品物流园区、国家级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基地和安全社区创建工程。加强城乡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加快地震监测、地震应急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抵御破坏性地震的能力。加强社会综合管理。以社会化、网络化、信息化为重点,构建立体化的社会治安管理体系。加强对社会组织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服务管理,全面推行利益协调、社会矛盾预防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公安信息化、执法规范化、和谐警民三项建设,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完善信访工作制度和“大调解”工作体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重视全民国防教育。健全国防动员体制,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关系。第四章 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全力推进全域城市化按照“四大城市组团”布局,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构建新型城镇空间网络。完善各城市组团功能,规范开发空间,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全域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人口合理分布,构建城乡功能、产业、设施、社会、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第一节 全面完善城市组团功能 主城区组团。加快推进主城区功能一体化进程。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重点建设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生态科技创新城、国际商务区、知识经济聚集区和生态宜居城区,发展以总部经济、金融保险、软件和创意产业、科技服务、商贸流通、信息服务、旅游会展、文化休闲为主体的高端现代服务业。旅顺口区要围绕绿色经济区建设,重点发展港航物流、旅游休闲、科技研发和教育文化,建设东北亚旅游胜地、环渤海及东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历史文化名城和科技创新城区。高新园区要充分发挥对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重点建设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集中发展高端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建设成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新领军城市的核心功能区、生态环境一流的创新型科技新城区。新市区组团。金州新区、普湾新区和保税区要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比较完备的新城区,着力打造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龙头和现代产业核心区、国际滨海旅游度假区与生态宜居新城区。发展港航物流、教育文化、信息服务、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以及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装备、海洋工程、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金州新区作为新市区的经济中心,要加快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功能和国际化水平,努力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十大产业功能园区建设,打造先进制造业聚集区。普湾新区作为新市区建设的核心,要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功能,培育国际化氛围,争取成为未来城市的核心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园)区的商务服务聚集地,拓展区要加快建设成为现代产业的承载区和大连重要的生态屏障。保税区要继续占据和发展对外开放的制高点,进一步扩大和提升服务功能,加快大连汽车物流城建设。渤海区域组团。以瓦房店和长兴岛为中心的渤海区域组团要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中心城镇,带动人口向沿海新城和重点城镇集聚。瓦房店要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精细化工、临港物流、生态旅游和绿色能源产业,打造环渤海地区现代新兴工业城市。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要重点发展装备制造、船舶制造及配套、石油化工、精品钢材、生物制药和现代物流业,积极争取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园)区,逐步建成现代化中等生态城市。黄海区域组团。以庄河、花园口、长海为中心的黄海区域组团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城市功能比较完善的产业与人口承载聚集区。庄河要发挥连接大连和丹东的节点城市功能,成为带动北黄海开发建设的主体,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家居制造、农副产品加工、新能源(光伏)、石油化工、静脉产业和旅游业,建设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静脉产业类)和国家级光伏产业基地,建成北黄海现代化生态型中心城市。花园口经济区要重点发展新材料、生物制药、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建设国家级新材料基地和辽宁沿海重要的新型产业基地,打造现代化生态宜居型海滨新城。长海县要重点发展旅游休闲度假产业和海洋经济,加强长山群岛综合性开发项目建设,打造现代海洋牧场和国际旅游避暑胜地。第二节 进一步优化全域城市布局 规范开发空间。依据不同区域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开发基础和发展潜力,将我市国土空间科学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四类区域,明确各区域的空间范围和功能定位,作为指导和规范各类空间开发活动的基本依据。对人口稠密、开发强度偏高、资源环境负荷过重的主城区和北三市建成区要优化开发;对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聚集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的黄海和渤海沿岸地区要重点开发;对于影响全市生态安全的北部水源保护地和中部农产品产区以及长山群岛部分区域要限制大规模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对于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等护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要禁止开发。加快研究制定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和环境等配套政策,建立与各类主体功能区定位相适应的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办法,促进各类功能区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有利于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法规体系建设,规范各类开发行为和开发秩序。专栏4 主体功能区范围和主要功能优化开发区。主要分布在主城区和北三市建成区,总面积约2100平方公里。要严格控制开发规模和强度,调整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适当扩大城市建设空间,减少工矿建设空间,增加生态空间。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尽快形成以提供高端工业和服务产品为主体的功能区,成为带动全市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龙头区。重点开发区。主要分布在我市渤海沿岸和黄海沿岸,总面积约4280平方公里。要加快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改善投资创业环境,增强产业和人口的聚集和承载能力。承接国内外和优化开发区域的产业转移,承接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转移,加快推进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尽快形成以提供工业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城市化地区,成为全市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区。限制开发区。主要分布在瓦房店北部、普兰店和庄河中部及长山群岛部分区域,面积约5200平方公里。要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因地制宜地适度发展资源开采、旅游、农林牧渔产品生产和加工、观光休闲农业等。限制大规模的工业和城市开发,引导富裕人口逐步向重点开发区转移,加强对耕地、林地、果园、水产养殖水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形成以提供农产品和生态产品为主的功能区,保障城市基本农产品供应,构筑较为完善的生态屏障。禁止开发区。主要包括各类自然保护区、重点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文物保护区和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构成的区域,分散于全市各个区域。要依法实施强制性保护,严禁各类开发活动,引导人口有序转移,控制污染物实现零排放,形成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的功能区,成为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产品多样化的承载地。优化城镇与人口布局。加快构建以四大城市组团为支撑的“两核七区九节点”全域城市化框架,推动人口向新市区和沿海转移、向重点城镇聚集。两核,即大连市主城区和新市区,是市域发展的主体和人口、经济的集中地,其中,主城区保持人口适度增长,新市区成为新增人口主要承接地;七区,即次中心区域,是疏解主城区人口和吸纳新增人口的区域,包括长兴岛临港工业区、瓦房店城区、瓦房店沿海经济区、庄河城区、花园口经济区、皮杨城区和大小长山岛;九节点,为全域城市化的重点发展区,包括獐子岛镇、安波镇、莲山镇、老虎屯镇、复州城镇、永宁镇、青堆镇、黑岛镇和仙人洞镇,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推动农业人口向城镇集聚的主要区域。调整和拓展产业布局。按照企业向园区集中,重点开发和招商项目向重点园区集聚原则,加快主城区传统产业向北部、沿海转移,构筑以黄渤海两岸产业园区为主体、以北部生态旅游为重点的“两岸一带”现代产业空间布局(图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