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地质野外实习报告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82631467 上传时间:2022-04-29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3.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地质野外实习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大学地质野外实习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大学地质野外实习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质野外认识实习报告分组所在 : 专业班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提交日期 :2012年9月6日目 录绪言-3第一章 岩石-5第一节 概述-6第二节 沉积岩-7第三节 火成岩-9第四节 变质岩-10第二章 地层与化石-12第一节 概述-13第二节 前寒武纪地层-15第三节 古生代地层与化石-17第四节 中生代地层与化石-19第五节 新生代地层-22第三章 地质构造-23第一节 概述-23第二节 褶皱-24第三节 断层-26第四节 节理-27第四章 其它-28第一节 外力地质作用-28第二节 实习记录-29结束语-33绪 言 本次野外地质认识实习是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采矿工程08级获得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野外综合观察能力,地质思维能力,野外地质工作基本能力。使学生加深对普通地质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理解,初步掌握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综合地质思维能力及编写地质实习报告的方法。野外地质观察的意义 野外地质观察是对大自然中的地质体及各种地质现象。大自然是地质学研究及只是应用的首要场所,更是学习和掌握地质学知识的大课堂。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无论是进行地质研究还是地质知识应用几乎都离不开野外地质观察。通过野外地质观察和取样,获取地质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和实物材料,经室内进一步研究,进而最终获得地质认识。 作为地质学的学习者来说,在大自然中进行地质观察是认识地质体及其地质现象的有效途径,是“实践演习”。只有通过野外观察,才能真正认识不同性质和类型的地质体及地质现象,从而加深对地质学概念的理解,巩固和拓展地质学知识。因此,野外地质观察对切实掌握地质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野外地质实习的要求 通过野外地质观察,要掌握认识地质现象并进行相关地质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地质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巩固,拓展地质学基础知识,为后继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有如下要求:(1) 掌握野外地质观察和认识的基本技能与方法,包括:观察和认识地质体及地质现象的方法与技能,仪器,工具和资料的使用,地质要素的测量,记述地质体及地质现象特征文字描述与图件绘制,以及标本的采集等。(2) 认识三大类岩石(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地层和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节理)的常见类别或类型。(3) 初步认识和了解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与地貌等相关的现象与知识,以及主要地质体形成和地质作用的基本过程。(4) 编写地质认识实习报告。(5) 实习过程中,应做到腿勤,手勤,嘴勤,脑勤,主动认真地观察,测量,记录与思考,完成各项地质观察和与之有关的练习和作业。野外地质认识实习地点简介1.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县大水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平罗县下庙乡常青村,东至昊王渠外30米,紧临201省道,南至下庙乡暖泉村路口,西至原西轴厂区(含厂区),北至下庙乡与崇岗乡交接处的泄洪沟,占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绝大部分属于山地和洪积扇地。大水沟是贺兰山文化遗址及风景区的一个出入口和聚集点,该地处于贺兰山东麓中部,条柏油路直通山内进深达6公里,从沟边到山内,有西夏行宫、西夏离宫、西长城、上庙、吴王练兵场、点将台、兵营、石坟群、古代岩画等历史遗址和文化景观,自然景观有十八罗汉山、佛爷山、二郎石犬、仙人山、怪石滩,以及甘甜可口极具开发价值的山泉水等。 2.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大武口石炭井区 位于北纬39.2,东经106.3,地处市境西北角,西连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地处贺兰山腹地,建成区距大武口约20公里,是以煤炭采掘业为主的工矿区。据民国撰写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石炭井沟产烟煤,质坚有光,故名为石炭”。3.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黄河东岸兵沟景区 兵沟旅游区北距陶乐县城43千米,西距银川市40千米。是集文物古迹、影视文化、大漠风情、黄河文化为一体的旅游区。这里有历尽千年苍桑的古战场,塞外有名的军事要塞浑怀障,浑怀障遗址,是秦代重要历史文化遗存。秦始皇三十二年派大将蒙恬率30万兵北逐匈奴,收复河南地(也就是今天河套地区),次年又在河套地区筑城,设亭障以御匈奴,蒙恬在此建立“浑怀障”,兵沟展馆着重展出的是蒙恬将军生平事迹,以及他建设北疆,抗击匈奴,修缮万里长城的伟大业绩。野外地质认识实习行程安排及路线1. 6月30日 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 -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县大水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 7月1日 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 -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大武口石炭井区3. 7月2日 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 -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黄河东岸兵沟景区第一章 岩石第一节 概述基本定义 岩石是天然产出的具稳定外型的矿物或玻璃集合体,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而成。是构成地壳和上地幔的物质基础。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其中岩浆岩是由高温熔融的岩浆在地表或地下冷凝所形成的岩石,也称火成岩或喷出岩;沉积岩是在地表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的产物经水、空气和冰川等外力的搬运、沉积和成岩固结而形成的岩石;变质岩是由先成的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由于其所处地质环境的改变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地壳深处和上地幔的上部主要由火成岩和变质岩组成。从地表向下16公里范围内火成岩和变质岩的体积占95%。地壳表面以沉积岩为主,它们约占大陆面积的75%,洋底几乎全部为沉积物所覆盖。 岩石学主要研究岩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命名、形成条件、分布规律、成因、成矿关系以及岩石的演化过程等。它属地质科学中的重要的基础学科。岩石的性质 岩石工程性质无怪乎就是物质成分(颗粒本身的性质)、结构(颗粒之间的联结)、构造(成生环境及改造、建造)、现今赋存环境(应力、温度、水)这几个方面的因素。如果是岩体,则取决于结构面和岩块两个方面,在大多数情况下,结构面起着控制性作用。岩石的种类1) 火成岩 也称岩浆岩。来自地球内部的熔融物质,在不同地质条件下冷凝固结而成的岩石。当熔浆由火山通道喷溢出地表凝固形成的岩石,称喷出岩或称火山岩。常见的火山岩有玄武岩、安山岩和流纹岩等。当熔岩上升未达地表而在地壳一定深度凝结而形成的岩石称侵入岩,按侵入部位不同又分为深成岩和浅成岩。 花岗岩、辉长岩、闪长岩是典型的深成岩。花岗斑岩、辉长玢岩和闪长玢岩是常见的浅成岩 。根据化学组分又可将火成岩分为 超基性岩 (SiO2 ,小于45)、 基性岩 (SiO2 ,4552)、 中性岩 (SiO2 ,5265)、 酸性岩 (SiO 2 ,大于65)和 碱性岩 (含有特殊碱性矿物,SiO 2 ,5266)。火成岩占地壳体积的64.7。 2) 沉积岩 。在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风化物质、火山碎屑、有机物及少量宇宙物质经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形成的层状岩石。按成因可分为 碎屑岩 、 粘土岩 和化学岩(包括生物化学岩)。常见的沉积岩有 砂岩 、凝灰质砂岩、 砾岩 、粘土岩、 页岩 、 石灰岩 、 白云岩 、 硅质岩 、 铁质岩 、 磷质岩 等。沉积岩占地壳体积的7.9,但在地壳表层分布则甚广,约占陆地面积的75,而海底几乎全部为沉积物所覆盖。 3) 变质岩 。原有岩石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根据变质作用类型的不同,可将变质岩分为5类:动力变质岩、接触变质岩、区域变质岩、混合岩和交代变质岩。常见的变质岩有 糜棱岩 、碎裂岩、 角岩 、板岩、 千枚岩 、 片岩 、 片麻岩 、 大理岩 、 石英岩 、角闪岩、片粒岩、榴辉岩、 混合岩 等。变质岩占地壳体积的27.4。 第二节 沉积岩概述 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是三种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另外两种是岩浆岩和变质岩)。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在地球地表,有70%的岩石是沉积岩,但如果从地球表面到16公里深的整个岩石圈算,沉积岩只占5%。沉积岩主要包括有石灰岩、砂岩、页岩等。沉积岩中所含有的矿产,占全部世界矿产蕴藏量的80%。相较于火成岩及变质岩,沉积岩中的化石所受破坏较少,也较易完整保存,因此对考古学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研究目标。特征 沉积岩:是地面即成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搬运、沉积固结等沉积而成,其主要特征是:层理构造显著;沉积岩中常含古代生物遗迹,经石化作用即成化石;有的具有干裂、孔隙、结核等。常见的沉积岩有:直径大于3毫米的砾和磨圆的卵石及被其它物质胶结而形成的砾岩,由2毫米到0.05毫米直径的砂粒胶结而成的砂岩,由颗粒细小的粘土矿物组成的页岩,由方解石为其主要成分,硬度不大的石灰岩等。 已经形成的岩石露出地表后,由于风化作用而遭到破坏,变成碎屑等,经过流水、风、冰川及其它外力搬运,最后在海洋、低地或海陆之间的过渡地带沉积下来,在经受亿万年的压缩、变化之后,胶结在一起,又变成一层一层的坚硬的岩石。这样形成的岩石叫做沉积岩。 还会形成水波痕迹,雨纹。沉积岩的分类 以物质来源为主要考虑因素的分类,沉积岩被分成三类,即由母岩风化物质、火山碎屑物质和生物遗体形成的不同沉积岩。 母岩分化产物形成的沉积岩是最主要的沉积岩类型,包括碎屑岩和化学岩两类。碎屑岩根据粒度细分为砾岩、砂岩、粉砂岩和黏土岩;化学岩根据成分,主要分出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卤化物岩、硅岩和其他一些化学岩。 砾岩是粗碎屑含量大于30%的岩石。绝大部分砾岩由粒度相差悬殊的岩屑组成,砾石或角砾大者可达1米以上,填隙物颗粒也相对比较粗。具有大型斜层理和递变层理构造。 砂岩在沉积岩中分布仅次于黏土岩。它是由粒度在20.1毫米范围内的碎屑物质组成的岩石。在砂岩中,砂含量通常大于50%,其余是基质和胶结物。碎屑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其次为各种岩屑以及云母、绿泥石等矿物碎屑。 粉砂岩中,0.10.01mm粒级的碎屑颗粒超过50%,以石英为主,常含较多的白云母,钾长石和酸性斜长石含量较少,岩屑极少见到。黏土基质含量较高。 黏土岩是沉积岩中分布最广的一类岩石。其中,黏土矿物的含量通常大于50%,粒度在0.0050.0039mm范围以下。主要由高岭石族、多水高岭石族、蒙脱石族、水云母族和绿泥石族矿物组成。 碳酸盐岩常见的岩石类型是石灰岩和白云岩,是由方解石和白云石等碳酸盐矿物组成的。碳酸盐中也有颗粒,陆源碎屑称为外颗粒;在沉积环境以内形成并具有碳酸盐成分的碎屑称为内碎屑。我国桂林有“山水甲天下”之美称,奇妙莫测的七星岩是另一种类型的沉积岩,即碳酸盐地区形成的喀斯特地貌。 沉积岩是三种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另外两种是岩浆岩和变质岩)。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因此也叫作水成岩。在地球地表,有70%的岩石是沉积岩,但如果从地球表面到16公里深的整个岩石圈算,沉积岩只占5%。沉积岩主要包括有石灰岩、砂岩、页岩等。沉积岩中所含有的矿产,占全部世界矿产蕴藏量的80%第三节 火成岩简介 火成岩由岩浆直接凝固而成。高温之岩浆在从液态冷却中结品成多种矿物,矿物再紧密结合成火成岩。化学成分各异之岩浆,最後成为矿物成分各异之火成岩,种类繁多,细分之有数百种。如依其含矽量之高低做最简明之分类,火成岩有酸性、中性、基性,及超基性四大类。同时火成岩之晶体,因结晶时在地下之深度 不一亦有粗细之别;将此分别代表深浅之粗细做为矿物成分以外之另一分类依据。分类 火成岩可分成如次之种类:晶体粗大之酸性火成岩为花冈岩,细小至肉眼不能辨识者为流纹岩;晶体粗大之中性火成岩为闪长岩细小者为安山岩;晶体粗大之基性火成岩为辉长岩,细小者为玄武岩;晶体粗大之超基性火成岩为橄榄岩,此种火成岩无晶体细小者。晶体特大之火成岩统称伟晶岩,但应指明其为伟晶花冈岩、伟晶闪长岩,或伟晶辉长岩。此外,不论其成分如何,岩浆在地面凝固时通常不暇结晶。此等不结晶火成岩均为火山岩,或成块状无结构之玻璃,酸性及中性者成黑耀石或浮石,基性者成玻璃质玄武岩,或在喷发时破碎成火山角砾岩或凝灰岩。 火成岩以岩基或岩脉形体侵入较古岩层,倘再穿至地面,则成火山。 火成岩不仅为一切其他岩石之原料及多种矿产之母体,且为全球水分之来源。不论在深处或浅处,火成岩通常仅在地壳正有犟烈活动之时之地出现,并非一时处处或一处时时有为火成岩前身之岩浆活跃。岩浆在地下或喷出地表后冷凝形成的岩石。又称岩浆岩。大部分火成岩是结晶质的,小部分是玻璃质。火成岩的形成温度较高,一般介于7001500之间。岩浆在地下冷凝固结形成的岩石称侵入岩;喷出地表冷凝固结形成的岩石称喷出岩。火成岩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在地壳中具有一定的产状、形态。许多金属矿产与非金属矿产都与火成岩有关,有时它本身就是重要的矿产资源。产状和相 产状。指岩体的形态、大小和与围岩的关系。喷出岩的产状有熔透式(火山喷口粗大,岩浆大面积溢出)、裂隙式(岩浆沿大的断裂裂隙喷出地表)和中心式(岩浆沿颈状管道喷出地表);侵入岩的产状有整合侵入体(如岩盆、岩盖)、不整合接触侵入体(如岩墙、岩株等)。 相。指由于生成环境不同而产生的岩石部分与整个岩体间总的外貌和特征。常见的火成岩相:反映喷出岩的有溢流相、爆发相、火山颈相、次火山相、火山沉积相等;反映侵入岩的有深成相、中深成相、浅成相以及内部相、边缘相等。岩石类型根据岩石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可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和碱性岩。 超基性岩。SiO2含量小于45,贫碱,富铁镁,长石含量少,以铁镁等暗色矿物为主,如橄榄岩,辉石岩、苦橄岩等。 基性岩。SiO2含量为4552,富钙、铅、镁,贫碱,主要矿物为中性斜长石和辉石,如辉长岩、辉绿岩和玄武岩等。 中性岩。SiO2含量为5265,主要矿物为中性斜长石和角闪石,主要类型有闪长岩、二长岩、闪长玢岩、安山岩等。 酸性岩。SiO2含量大于65,铁、镁、钙含量少,主要矿物为石英、钾长石、酸性斜长石和少量黑云母,如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流纹岩等。 碱性岩。SiO2含量较低,碱质含量较高,主要矿物为碱性长石、霞石、碱性辉石和碱性闪石等,如霞石正长岩、霞石正长斑岩和粗面岩、响岩等。第四节 变质岩简介 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和矿物质的混合作用下由一种石头自然变质成的另一种石头。质变可能是重结晶、纹理改变或颜色改变。 变质岩是在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构造的变化和改造产生的新型岩石 。这些力量包括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化学成分。固态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发生物质成分的迁移和重结晶,形成新的矿物组合。如普通石灰石由于重结晶变成大理石。 变质岩是组成地壳的主要成分,一般变质岩是在地下深处的高温(要大于150)高压下产生的,后来由于地壳运动而出露地表。 一般变质岩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变质作用作用于岩浆岩(火成岩),形成的变质岩成为正变质岩;另一类是作用于沉积岩,生成的变质岩为副变质岩。结构构造 变质岩的结构是指变质岩中矿物的粒度、形态及晶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构造则指变质岩中各种矿物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变质岩结构按成因可划分为下列各类: 变余结构是由于变质结晶和重结晶作用不彻底而保留下来的原岩结构的残余。用前缀“变余”命名,如变余砂状结构、变余辉绿结构、变余岩屑结构等,根据变余结构、可查明原岩的成因类型。 变晶结构是岩石在变质结晶和重结晶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结构,常用后缀“变晶”命名,如粒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按矿物粒度的大小、相对大小,可分为粗粒(3毫米)、中粒(13毫米)、细粒(1毫米)变晶结构和等粒、不等粒、斑状变晶结构等;按变质岩中矿物的结晶习性和形态,可分为粒状、鳞片状、纤状变晶结构等;按矿物的交生关系,可分为包含、筛状、穿插变晶结构等。少数以单一矿物成分为主的变质岩常以某一结构为其特征(如以粒状矿物为主的岩石为粒状变晶结构、以片状矿物为主的岩石为鳞片变晶结构),在多数变质岩的矿物组成中,既有粒状矿物,又有片、柱状矿物。因此,变质岩的结构常采用复合描述和命名,如具斑状变晶的中粒鳞片状变晶结构等。变晶结构是变质岩的主要特征,是成因和分类研究的基础。 交代结构是由交代作用形成的结构,用前缀“交代”命名,如交代假象结构,表示原有矿物被化学成分不同的另一新矿物所置换,但仍保持原来矿物的晶形甚至解理等内部特点;交代残留结构,表示原有矿物被分割成零星孤立的残留体,包在新生矿物之中,呈岛屿状;交代条纹结构,表示钾长石受钠质交代,沿解理呈现不规则状钠长石小条等。交代结构对判别交代作用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碎裂结构是岩石在定向应力作用下,发生碎裂、变形而形成的结构,如碎裂结构、碎斑结构、糜棱结构等。原岩的性质、应力的强度、作用的方式和持续的时间等因素,决定着碎裂结构的特点。 变质岩构造按成因分为:变余构造,指变质岩中保留的原岩构造,如变余层理构造、变余气孔构造等;变成构造,指变质结晶和重结晶作用形成的构造,如板状、千枚状、片状、片麻状、条带状、块状构造等。分类 习惯上先按变质作用类型和成因,把变质岩分为下列岩类。区域变质岩类,由区域变质作用所形成。热接触变质岩类,由热接触变质作用所形成,如斑点板岩等。接触交代变质岩类,由接触交代变质作用所形成,如各种。动力变质岩类,由动力变质作用所形成,如压碎角砾岩、碎裂岩、碎斑岩、等。气液变质岩类,由气液变质作用形成,如云英岩、次生石英岩、蛇纹岩等。冲击变质岩类。由冲击变质作用所形成(见)。在每一大类变质岩中可按等化学系列和等物理系列的原则,再作进一步划分。在早期的分类方案中,还出现过从原岩的物质成分与类型出发,再依次按变质作用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与生成的岩石进行的分类。所有这些分类,原则不尽相同,强调的分类依据也有差别。原岩类型和变质作用性质是变质岩分类的两个主要基础,但原岩类型的复杂性和变质作用类型的多样性,给变质岩的分类带来许多困难。以变质作用产物的特征(变质岩的矿物组成、含量和结构构造)对变质岩进行分类,将成为今后的主要趋势。 主要岩石类型 可分为以下16类: 1)板岩类。属低级变质产物,如碳质板岩、钙质板岩、黑色板岩等。 2)千枚岩类。变质程度较板岩相对较高,如绢云母千枚岩、绿泥石千枚岩等。 3)片岩类。属低至中高级变质产物,如云母片岩、阳起石片岩、绿泥石片岩等。4)片麻岩类。属低一高级变质产物,如富铝片麻岩、斜长片麻岩等。 5)长英质粒岩类。可形成于不同的变质条件下,如变粒岩、浅粒岩等。 6)石英岩类。主要由石英组成(石英含量大于75),如纯石英岩、长石石英岩、磁铁石英岩等。 7)斜长角闪岩类。形成于高绿片岩相到角闪岩相的变质条件,如石榴子石角闪岩、透辉石角闪岩等。 8)麻粒岩类。属高温条件下形成的区域变质岩,如暗色麻粒岩、浅色麻粒岩等。9)铁镁质暗色岩类(主要由辉石类、角闪石类、云母类、绿泥石类等组成)。如透辉石岩,石榴子石角闪石岩等。 10)榴辉岩类(主要由绿辉石和富镁的石榴子石组成)。如镁质榴辉岩、铁质榴辉岩等。 11).大理岩类(主要由方解石和白云石组成)。如白云质大理岩、硅灰石大理岩、透闪石大理岩等。 12).矽卡岩类。主要由接触交代作用形成,如钙质矽卡岩、镁质矽卡岩等。 13.角岩类。属热接触变质作用产物,如云母角岩、长英质角岩等。 14).动力变质岩类。属各种岩石受动力变质作用的产物 ,如构造角砾岩、压碎角砾岩、糜棱岩等。 15.)气-液变质岩类。由气液变质作用形成,如蛇纹岩、青磐岩、云英岩等。 16).混合岩类。由混合岩化作用形成,如混合变质岩类、混合岩类和混合花岗岩类等。第二章 地层与化石第一节 概述一 地层 地层简介 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层状岩石成为地层,它主要包括沉积岩、岩浆岩以及由它们经受一定变质的浅变质岩。地层是指在某一地质年代因岩浆活动形成的岩体及沉积作用形成的地层的总称。(所谓的地层是指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和非成层岩石的总称。从岩性上讲,地层包括各种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从时代上讲,地层有老有新,具有时间的概念。)地壳中具一定层位的一层或一组岩石。地层可以是固结的岩石,也可以是没有固结的堆积物,包括沉积岩、火山岩和变质岩。在正常情况下,先形成的地层居下,后形成的地层居上。层与层之间的界面可以是明显的层面或沉积间断面,也可以是由于岩性、所含化石、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等的变化导致层面不十分明显。地质年代的单位的划分 地球的历史按等级划分为:宙、代、纪、世、期、亚期等六个地质年代单位。 地质年代共分五个代,为: 1)太古代; 2)元古代; 3)古生代; 4)中生代; 5)新生代 其中,古生代共分六个纪: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中生代分为三个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新生代分为三个纪,分别是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二 化石化石简介 通常如肌肉或表皮等柔软部分在保存前就已腐蚀殆尽,而只留下抵抗性较大的部分,如骨头或外壳。它们接着就被周围沉积物的矿物质所渗入取代。许多化石也被覆盖其上的岩石重量压平。简单地说,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物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等。分类情况 地层中的化石,从其保存特点看,可大致分为四类: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 1、实体化石 指古生物遗体本身几乎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的化石。原来的生物在特别适宜的情况下,避开了空气的氧化和细菌的腐蚀,其硬体和软体可以比较完整的保存而无显著的变化。例如猛犸象(第四纪冰期西伯利亚冻土层中于1901年发现,25000年以前,不仅骨骼完整,连皮、毛、血肉,甚至胃中食物都保存完整)。 2、模铸化石 就是生物遗体在地层或围岩中留下的印模或复铸物。一类是印痕,即生物遗体陷落在底层所留下的印迹,遗体往往遭受破坏,但这种印迹却反映该生物体的主要特征。不具硬壳的生物,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也可保存其软体印痕,最常见的就是植物叶子的印痕。第二类是印模化石,包括外模和内模两种,外模是遗体坚硬部分(如贝壳)的外表印在围岩上的痕迹,它能够反映原来生物外表形态及构造;内模指壳体的内面轮廓构造印在围岩上的痕迹,能够反映生物硬体的内部形态及构造特征。例如贝壳埋于砂岩中,其内部空腔也被泥沙充填,当泥沙固结成岩而地下水把壳溶解之后,在围岩与壳外表的接触面上留下贝壳的外模,在围岩与壳的内表面的接触面上留下内模。第三类叫做核,上面提到的贝壳内的泥沙充填物称为内核,它的表面就是内模,内核的形状大小和壳内空间的性状大小相等,是反映壳内面构造的实体。如果壳内没有泥沙填充,当贝壳溶解后久留下一个与壳同形等大的空间,此空间如再经充填,就形成与原壳外形一致、大小相等而成分均一的实体,即称外核。外核表面的形状和原壳表面一样,是由外模反印出来的,他的内部则是实心的,并不反映壳的内部特点。第四类是铸型,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经形成外模及内核后,壳质全被溶解,而又被另一种矿质填入,象工艺铸成的一样,使填入物保存贝壳的原形及大小,这样就形成了铸型。它的表面与原来贝壳的外饰一样,它们内部还包有一个内核,但壳本身的细微构造没有保存。 3、遗迹化石 指保留在岩层中的古生物生活活动的痕迹和遗物。遗迹化石中最重要的是足迹,此外还有节肢动物的爬痕,掘穴,钻孔以及生活在滨海地带的舌形贝所构成的潜穴,均可形成遗迹化石。遗物化石方面,往往指动物的排泄物或卵(蛋化石);各种动物的粪团,粪粒均可形成粪化石。我国白垩纪地层中恐龙蛋世界闻名,过去在山东莱阳地区以及近年来在广东南雄均发现成窝垒叠起来的恐龙蛋化石。 4、化学化石 古代生物的遗体有的虽被破坏,未保存下来,但组成生物的有机成分经分解后形成的各种有机物如氨基酸、脂肪酸等仍可保留在岩层中,这种视之无形,但它具有一定的化学分子结构足以证明过去生物的存在的化石称为化学化石。随着近代化学研究的进展,科学技术的提高,古代生物的有机分子(指氨基酸等),可从岩层中分离出来,进行鉴定研究,同时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古生物化学。 5.特殊的化石 琥珀古代植物分泌出的大量树脂,其粘性强、浓度大,昆虫或其他生物飞落其上就被沾粘。沾粘后,树脂继续外流,昆虫身体就可能被树脂完全包裹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外界空气无法透入,整个生物未经什么明显变化保存下来,就是琥珀。 第二节 前寒武纪地层前寒武纪(46亿年-5.7亿年)寒武纪的开始,标志着地球进入了生物大繁荣的新阶段。而在寒武纪之前,地球早已经形成了,只是在几十亿年的漫长过程中一片死寂,那时地球上还没有出现门类众多的生物。这样,科学家们便把寒武纪之前这一段漫长而缺少生命的时间称作前寒武纪。前寒武纪约占全部地史时间的六分之五,由于没有足够的生物依据,我们对地球的这段历史知之甚少。 根据有关生命活动迹象的宝贵资料,也是为了研究上的便利,地质学家把漫长的前寒武纪分为太古代、元古代两部分。太古代之前(地球形成之初38亿年前)则有多种不同的称呼。 太古代 太古代离我们久远,其时限约从38亿年至26亿年前,长达12亿年。太古代是具有明确地史记录的最初阶段。在这漫长的12亿年间,是地球形成后的初始期,地表到处形成童山和荒漠,由于年代久远,确实很难寻觅到化石,人们对这一时期的生命活动了解得很少。但20世纪后半期,科学家们陆续在南非和澳大利亚获得了重大收获,在变质程度不太剧烈的沉积岩层中发现了叠层石,这是微生物和藻类活动的产物。此外,人们在这些古老的岩层中还分析出大量的有机化合物(如苯、烃基苯等)和环形化合物(如呋喃、甲醇、乙醛等)。在南非的一套古老沉积岩中,科学家们借助先进的精密观测仪器,发现了200多个与原核藻类非常相似的古细胞化石,这些微体化石一般为椭圆形,具有平滑的有机质膜,这是人们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最原始的化石,也是在太古代地层中发现的最有说服力的生物证据。从生物界看,这是原始生命出现及生物演化的初级阶段,当时只有数量不多的原核生物,他们只留下了极少的化石记录。从非生物界看,太古宙是一个地壳薄、地热梯度陡、火山岩浆活动强烈而频繁、岩层普遍遭受变形与变质、大气圈与水圈都缺少自由氧、形成一系列特殊沉积物的时期;也是一个硅铝质地壳形成并不断增长的时期,又是一个重要的成矿时期。 元古代 元古代的时限自26亿年前至5.7亿年,在这段地史中,原核生物演化为真核细胞生物,形成地史时期的菌-藻类时代。人们在这一时期的古老地层中发现过微古植物化石、宏观藻类化石及叠层石。仅在我们中国,古生物学家就已发现元古代不同时期的微古植物化石80余属、近200个种,生命在元古代得到进一步繁荣,那时的地球已不再是满目荒芜了。初期地表已出现了一些范围较广、厚度较大、相对稳定的大陆板块。因此,在岩石圈构造方面元古代比太古代显示了较为稳定的特点。早元古代晚期的大气圈已含有自由氧,而且随着植物的日益繁盛与光合作用的不断加强,大气圈的含氧量继续增加。元古代的中晚期藻类植物已十分繁盛,明显区别于太古代。 震旦纪 元古代末期,大约从8.5-5.7亿年,被命名为震旦纪,这是因为这段时间在生命演化历程中具有呈前启后的意义,并且它的命名地是在中国。 “震旦(Sinian)”意指中国,古印度就称华夏大地为“震旦”,德国地质学家首先把它用于地层学,后来许多学者都仿效使用,但含义有所不同。后来地质学家们重新定义了震旦纪,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等在长江三峡建立起完整的震旦纪地质剖面,这就是有名的峡东剖面,它向全世界提供了地层对比的依据。 震旦纪已有了明确的生物证据,在动物界出现了低等的小型具硬壳的物种,以及大量裸露的高级动物,后者就是发现于澳大利亚的埃迪卡拉动物群。在植物方面表现为高级藻类(如红藻、褐藻类等)的进一步繁盛,宏观藻类也得到飞速的发展,这时的地球已彻底改变一片死寂、毫无生气的面貌了。 震旦纪(Sinian period)是元古代最后期一个独特的地史阶段。从生物的进化看,震旦系因含有无硬壳的后生动物化石,而与不含可靠动物化石的元古界有了重要的区别;但与富含具有壳体的动物化石的寒武纪相比,震旦系所含的化石不仅种类单调、数量很少而且分布十分有限。因此,还不能利用其中的动物化石进行有效的生物地层工作。震旦纪生物界最突出的特征是后期出现了种类较多的无硬壳后生动物,末期又出现少量小型具有壳体的动物。高级藻类进一步繁盛,微体古植物出现了一些新类型,叠层石在震旦纪早期趋于繁盛,后期数量和种类都突然下降。再从岩石圈的构造状况来看,震旦纪时地表上已经出现几个大型的、相对稳定的大陆板块,之上已经是典型的盖层沉积,与古生界相似。因此,震旦纪可以被认为是元古代与古生代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 埃迪卡拉动物群 埃迪卡拉动物群主要由类似水母类、蠕虫类、海鳃纲的生物所组成,多保存为印痕化石,尽管它们的形态、结构都很原始,但它们被认为是20 世纪古生物学最重大的发现之一。这一发现使科学界摈弃了长期以来认为在寒武纪之前不可能出现后生动物化石的传统观念。所谓后生动物即是指相对于原生动物的各种多细胞动物。埃迪卡拉动物群主要由类似水母类、蠕虫类、海鳃纲的生物所组成,多保存为印痕化石,尽管它们的形态、结构都很原始,但它们被认为是20 世纪古生物学最重大的发现之一。这一发现使科学界摈弃了长期以来认为在寒武纪之前不可能出现后生动物化石的传统观念。所谓后生动物即是指相对于原生动物的各种多细胞动物。前寒武纪各时期前寒武纪中包含有成铁纪、层侵纪、造山纪、固结纪、盖层纪、延展纪、狭带纪、拉伸纪、成冰纪与埃迪卡拉纪。之后的下一个时期寒武纪,则是显生宙里的第一代第一纪。第三节 古生代地层与化石古生代地层 古生代地层为寒武奥陶系及石炭二叠系,主要分布在平阴县、长清区、济南市区南部、历城区和章丘市一带,分布面积较大,出露广泛,是区内出露的主要地层。其倾向一般为向北倾斜的单斜构造,倾角较缓10左右。寒武奥陶系为一套浅海滨海相的碳酸盐岩,并含较丰富的动物化石。寒武系以三叶虫化石为主,奥陶系以角石为主。由老至新有长清群李官组、朱砂洞组、馒头组,九龙群张夏组、崮山组、炒米店组、三山子组和马家沟组。马家沟组自下而上依次为东黄山段、北庵庄段、土峪段、五阳山段、阁庄段、八陡段。奥陶纪灰岩与燕山晚期岩浆岩接触形成接触交代型(矽卡岩型)铁矿。石炭二叠纪地层主要分布在历城章丘一带,由于第四系覆盖,出露不多。有月门沟群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石盒子组黑山段、万山段、奎山段和孝妇河段。赋存的矿产主要有煤、铝土矿、耐火粘土等。长清群 (1)李官组(1l)该组出露范围较少,仅分布在长清区五峰山、历城西营和章丘官营一带,岩性以石英长石砂岩及砂砾岩为主,厚度5m。(2)朱砂洞组(1)该组主要分布在长清区马山和历城区仲宫一带,区域上由下向上划分四个岩性段,区内只出露上部的丁家庄白云岩段。岩性以含燧石结核的白云岩为主,底部有角砾状白云岩。岩性为灰黄色薄层状白云石化微晶灰岩,灰色含燧石条带及结核泥晶灰岩,底为灰黄色砂砾岩。与下伏地层及元古宙、太古代侵入岩体呈不整合接触。厚10.9429m。(3)馒头组(12m)馒头组在区内广泛分布,由下向上划分四个岩性段,即石店段、下页岩段、洪河段、上页岩段。石店段以紫红色、黄灰色泥云岩为主,下页岩段以紫色页岩及粉砂岩为主,下部夹多层灰岩,上部则夹较多的鲕粒灰岩,洪河段以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为主,但在区内出露较少,上页岩段以黄绿色页岩为主。总厚224286m。该组赋存木纹石,由紫红色泥云岩构成。九龙群(1)张夏组(2)该组在区内广泛分布,由下向上划分三个岩性段,即下灰岩段、盘车沟段、上灰岩段,但盘车沟段仅在章丘垛庄一带有分布。下灰岩段岩性以鲕粒灰岩为主、盘车沟段为黄绿色页岩夹薄层生物碎屑灰岩(藻灰岩),上灰岩段以藻灰岩为主。总厚165225.27m。(2)崮山组(2g)该组在区内广泛分布,岩性以黄绿色、紫色页岩和薄板状灰岩、瘤状灰岩为主,夹有竹叶状灰岩。长清漩庄岩性为灰色中层竹叶状粒屑灰岩,薄板状结核灰岩页岩。厚66.8194m。(3)炒米店组(3)炒米店组在区内广泛分布,岩性以中厚层微晶灰岩为主,夹竹叶状灰岩、风暴岩、叠层石灰岩及藻灰岩。(4)三山子组(3O1s)三山子组在区内广泛分布,在区域上具穿时性。其由下向上划分三个岩性段,即上寒武统c段、下奥陶统b段、a段。上寒武统c段以中厚层细晶白云岩为主(主要分布在平阴一带),b段岩性以中薄层细晶白云岩为主,a段以含燧石结核白云岩为主。总厚62.18318m。该组为白云岩矿的主要赋存层位。马家沟组(O23m) 马家沟组在区内广泛分布,由下向上划分6个岩性段。该组的北庵庄段、五阳山段、八陡段为水泥灰岩矿主要赋存层位。(1)东黄山段(O2md)岩性以灰色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为主,夹少量的角砾状白云岩。长清地区出露不全。局部可见底砾岩。与下伏三山子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是怀远运动的间断面。厚10.2778m。(2)北庵庄段(O2mb)岩性以灰岩为主,夹白云岩。为中厚层灰岩夹虫迹、云斑灰岩及薄层白云岩。厚152278m。(3)土峪段(O2mt)岩性以角砾状白云岩、白云岩为主。厚72.5584m。(4)五阳山段(O2mw)岩性以厚层灰岩为主,夹虫迹灰岩、云斑灰岩及白云岩。厚85355m。(5)阁庄段(O2mg)主要分布于章丘曹范、毛姑山、沙湾庄和历城一带。岩性为褐灰色中厚层白云岩,上部夹角砾状白云岩。厚63.53209m。(6)八陡段(O3mb)岩性为中厚层灰岩夹虫迹灰岩、云斑灰岩及薄层白云岩和砂屑、砾屑白云岩。厚128430m。月门沟群 该群为海陆交互相沉积,以砂、泥岩为主,夹多层灰岩及煤层,底部为铁铝岩系。(1)本溪组(C2b) 该组主要分布在章丘以东地区,岩性以黄绿色、黄灰色、紫红色粉砂质页岩、泥岩为主,底部为湖田铁铝岩段。该组与下伏马家沟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总厚14.58m。该组含有化石疏脉科达、鳞木等。(2)太原组(C2P1t)该组为含煤岩系,分布范围与本溪组基本一致。其岩性主要由灰色、黄绿色、深灰色泥岩、页岩、砂岩组成,夹数层煤及46层灰岩,与上覆山西组整合接触。厚98.29264m。该组含有蜒类、腕足类和植物化石。(3)山西组(P1)该组为含煤岩系,在章丘以东地区零星分布。其岩性由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砂岩及薄厚不一的煤层组成,一般含4层煤矿。厚68123m。该组含较丰富的动植物化石。石盒子组(P2-3) 该组主要分布在章丘以东地区,为陆相沉积。并以河湖相沉积的砂岩为主,次为泥岩,中下部含B层铝土矿。其地表出露较少,大部分为隐伏。(1)黑山段(P2h)岩性以砂岩、泥岩为主,底部可含不稳定薄煤层。岩层层序下部为黄绿色砂岩及灰色页岩、泥岩,上部为黄绿色长石石英砂岩。厚95104m。(2)万山段(P3w)主体岩层岩性为中粗粒、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夹泥质页岩、泥岩。底部为B层铝土矿,顶部为A层铝土矿(岩)层。厚36210m。该段在章丘市吕家庄钻孔中厚131.25m,在章丘埠村钻孔中厚90.01m。(3)奎山段(P3k)零星出露于明水东西赭山及青龙山。底部为浅灰色、乳白色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中上部为黄绿色、紫红色粉砂岩、细砂岩、泥岩,顶部为灰色、灰白色厚层状具斜层理的长石石英砂岩。厚63147m。该段往往赋存有较纯的石英砂岩,可做为硅石矿开发利用。(4)孝妇河段(P3x)零星出露于章丘于家庄、侯家庄、双青、普集一带。岩性以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厚66135.4m。第四节 中生代地层与化石中国中生代地层一 .三叠纪 甲 海相三叠纪海相三叠纪,中国本部,发现于扬子江流域者,如四川,湖北,湖南,江苏,安徽诸省是也。中国南部,如云南,贵州,广西三省,亦有海相三叠纪之发现。云南境内,关于海相三叠纪之存在,地质文献中,早有记载。该省之三叠纪,乃三叠纪之下部及中部,拉丁尼层,尤为发达,分布颇广,含化石特为丰富。据德普拉氏之研究,云南府之东南,此纪之地层,为砂岩,泥质灰岩,灰质页岩及石灰岩所组成者。所含之重要化石,为数种斧足与头足类动物,前者如Myophoria radiata Loczy及Myophoria elegans Dunk,后者如Trachyceras fasciger Mans ,与Trachyceras costulatum Mans等是也。岩层中含化石较少,黄色与绿色之页岩中含有斧足类化石,採得数种,依作者鉴定之结果,有下列数种:Myophoria Goldfussi Alb. Pecten sp.indef. Lima sp.indef.乙 陆相三叠纪 中国之陆相三叠纪,其确实证明者,尚属寥寥,其中尤以瑞替层(Rhatic)较为重要。但因此层岩石之性质及所含之植物化石,与侏罗纪者极为相似,故二者颇难区分。普通三叠纪所含之煤层,少有开采之价值,而下侏罗纪产者,每为重要之产煤区域。三、侏罗纪 甲 海相侏罗纪海相侏罗纪地层,中国本部。罕有发现,但于西藏边区,喜马拉雅及印度支那等处,早有记载。中国本部,海相侏罗纪,仅在云南省之西部,浙江一带,曾有发现。经瑞德氏(Reed)之研究,认为与巴透年层(Bathonian)相当。该处之岩层,为灰岩与灰质页岩所组成者,所含之化石,大部为Terebratula 与 Rhynchonella二属者。乙 陆相侏罗纪陆相之侏罗纪地层,中国各处,分布颇广,岩层之种类,亦大致相若,概为砾岩,粗砾岩,砂岩,页岩及黑色炭质页岩所组成者,颜色为白,灰,黄或黑灰色,常含有煤层,及植物化石层。此纪之地层,以下侏罗纪(Liassic)为最发达,分布特广。粤省境内,下侏罗纪之地层,亦甚发达,分布颇广。小坪系(Hsiaoping Series)初为韩姆(Heim)所命名,因发现于粤汉路广韶段之小坪战附近,因以为名。组成之岩层,为粗砂岩,砂岩,色黄或白,与黑色或灰色之页岩等,并含有煤数层,但因质劣量少,均无开采之价值,此外复含有化石数层。小坪系所含之化石,大部为植物化石,均属苏铁科或羊蕨科,此外尚含有淡水产之介类(Astheria)。经作者鉴定之植物化石,有下列数种:Pterophyllum aequale BrongnPterophyllum multilineeatum Shir Podozamities lanceolatns(L.&.H)Pterophyllum shenki Heer Cladophylebis denticulata (Brongn.)Taeniopteris sp.依据化石之内容,小坪系之时代,应为下侏罗纪(Liassic)。四 白垩纪甲 陆相白垩纪海相白垩纪,中国本部,迄今尚无发现,但陆相之白垩纪地层,分布颇广,概系一种内陆盆地之停积物也。岩层为砾岩,砂岩,页岩所组成,间含有薄层之泥灰岩及或泥岩登。通常均为血红色,紫红色或绿色,中含铁质甚多,推厥来源,当属于干燥或半干燥气候带,内陆盆地沉积而成者也。3、王氏层(或红泥层)2000m 上部三分之二位红泥与红,白,灰色之砾岩与砂岩所组成者,中间一黑泥层,含有爬行动物之骨。下部三分之一,为红泥与红或灰色之砂岩砾岩所组成者。未含有爬行动物之骨。2、青山系(Ching shan Series)1200m 此系为褐色之凝灰砾岩所组成,中间以薄层之红泥,下部为绿色,褐色,紫色或红色之凝灰岩与泥岩等。此层中含有淡水产之斧足类及植物化石。1、莱阳层700m 此层大部为砂岩,间以绿、灰或红色之页岩,中部含薄层之页岩与黄色或灰色之砂岩及千层页岩,含有鱼类,昆虫类及植物化石等。王氏层应属于上白垩纪,而青山系与莱阳层二者则属于下白垩纪。此外蒙阴境内,亦有相似之地层。五 中国中生代地层所受之造山运动及火山活动 中国三叠纪及侏罗纪地层,无论海相或陆相者,显然经过极剧烈之造山运动,即燕山运动是也。因此之故,地层变动甚大,褶皱复杂,此种情形,在中国各处,均显然易见。三叠纪与侏罗纪地层,并常受有火成岩侵入,而地产非常絮乱,有时变质甚剧。白垩纪地层,普通常成水平,仅显有平缓之曲挠,无复杂之褶皱,岩层之倾斜,仅为十度至三十度之倾角,此中情形,两广境内,特为清晰,野外考查时,为极注目之一现象也。第五节 新生代地层 新生代地层 新生界可划分为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古近系济阳群主要分布于冲积平原区,如齐河、济阳一带;新近系黄骅群与济阳群分布基本一致,巴漏河组在山前平原区零星分布。第四纪为更新统和全新统,其岩石地层单位平原区有平原组、黑土湖组、临沂组、黄河组;山前丘陵区有羊栏河组、山前组、大站组、黑土湖组、临沂组、沂河组、白云湖组(表23)。古近纪济阳群 济阳群主要分布在黄河北部地区的济阳、齐河一带,由下向上划分为孔店组、沙河街组和东营组。(1)孔店组(E3d)该组岩性以泥岩、砂岩为主,上部呈紫红、棕红色;中部呈灰、深灰色,夹煤层及油页岩;下部呈棕色、棕红色。总厚1500m。(2)沙河街组(E2-3)该组岩性以灰色泥岩为主,次为粉砂岩、细砂岩、油页岩、碳酸盐岩,上部含石膏。自上而下分为一至四段,一、四段含油页岩,二、三段含石油。总厚1554m。(3)东营组(E3d)该组岩性上段以灰绿、灰白色砂岩为主,中段以灰、棕红色泥岩为主,下段以灰白、灰绿色砂砾岩为主。总厚300m。新近纪黄骅群 黄骅群主要分布在黄河北部地区的济阳、齐河一带,由下向上划分馆陶组和明化镇组。(1)馆陶组(N1g)该组岩性以灰白色砾状砂岩、灰绿色细砂岩和棕红色泥岩互层为特征,厚200500m。(2)明化镇组(N2m)该组岩性以土黄、棕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灰白色砂岩为主。上部较粗,下部较细,厚6001000m。新近纪巴漏河组(N2b) 巴漏河组在章丘绣惠、枣园和历城鸭旺口一带有出露,厚度一般2030m。鸭旺口南张家庄厚近50m。其岩性为上部灰白色块状结晶石灰岩、豆粒石灰岩、灰质泥岩,中部灰白色含砾石灰岩、白色疙瘩状泥灰岩,下部棕黄色底砾岩层、黄色砾石层。第四纪地层 区内第四系较发育,主要分布于本市北部地区。主要矿产为水泥用红土及黄土、建筑用砂。分别产于羊栏河组、大站组及沂河组。(1)平原组(Qpp)平原组在地表未见出露,从钻孔资料分析在黄河冲积平原区皆有分布。据济南、禹城一带的钻孔资料(120济南幅区调资料,1995),平原组厚196m。(2)羊栏河组(Qpy)羊栏河组为山东最老的黄土堆积,岩性以深红-棕红色粘土、砂质粘土为主夹砂砾层,一般厚度10m左右。其上与大站组呈冲刷平行不整合接触;下与第三系或更老的岩层呈不整合接触。(3)大站组(Qpd)大站组广泛分布于沟谷、山间盆地及山前斜坡、台地,常构成二级阶地上部。该组为黄土堆积,岩性主要为土黄色粘土质粉砂土,常含有铁锰质结核,底部常发育有似层状、透镜状砂砾层,与下伏羊栏河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厚度1030m。(4)黑土湖组(Qhh)黑土湖组为湖沼相沉积,岩性为灰、灰褐-黑灰色粉砂质粘土、粘土,局部夹粉砂层,含铁锰质结核,局部含有陶器碎片及螺类化石。(5)临沂组(Qhl)临沂组主要分布于青州一带及淄河两侧,为现代级阶地及高河漫滩,岩性为灰黄色粉砂土及含砾粗砂,与下伏黑土湖组为侵蚀接触或整合接触,厚度一般小于10m。(6)白云湖组(Qhb)白云湖组为现代湖泊相沉积的黑色、黑褐色粉砂土及砂质粘土,富含有机质及淡水贝壳,厚度小于5m。该组主要见于平原区现代湖泊及山前大型水库和洼地。(7)黄河组(Qhhh)黄河组为现代黄河冲积物。主要分布于黄河河床及河漫滩,岩性为灰黄-黄色粉砂土、粉砂质粘土,其下与平原组整合接触。厚度1030m。(8)沂河组(Qhy)沂河组为现代河流沉积物。岩性为灰黄色含砾粗砂堆积物,构成河床及低河漫滩,厚度小于10m。第三章 地质构造 第一节 概述简介 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地质作用下(多为构造运动),发生变形和变位后,形成的几何体,或残留下的形迹。 地质构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时间分为原生构造与次生构造或。次生构造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而原生构造一般是用来判断岩石有无变形及变形方式的基准。地质构造(简称构造) 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地质构造的规模,大的上千公里,需要通过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和遥感资料的解译才能识别,如岩石圈板块构造。小的以毫米甚至微米计,需要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如矿物晶粒变形、晶格的位错等。贵州位于华南板块内,处于东亚中生代造山与阿尔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带之间,横跨扬子陆块和南华活动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在已知1400Ma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