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麋鹿保护区能力建设可研报告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82079283 上传时间:2022-04-28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236.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首麋鹿保护区能力建设可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石首麋鹿保护区能力建设可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石首麋鹿保护区能力建设可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示范保护区能力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保护区基本情况1.1基本概况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石首麋鹿保护区”)位于湖北省江汉平原南缘,石首市长江北岸,荆江河段天鹅洲长江故道区,地理中心坐标为东径11233,北纬2949,是1972年长江改道裁湾形成的故道区。保护区始建于1991年11月,1998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67公顷,主要保护对象是以麋鹿为主的珍稀动植物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地处亚热带季风区内,气候温暖、日照充裕、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1200mm左右,年平均气温16.5,最高气温38.6,最低气温-14.9,无霜期约258天。保护区属典型的近代河流冲积物积沉而成的洲滩平原,由于我国地势由西向东倾斜,长江、黄河两大水系滚滚东流,输送大量泥沙,在东部季风地带形成广大的冲积平原。一年一度的江水泛滥,因为受到洞庭湖的顶托,流速降低,泥沙淤积,在天鹅洲形成大片的芦苇沼泽湿地。地势以长江故道水面为最低点,由故道浅滩逐渐向江岸增高,海拔高度一般为35.0米左右,最低处29米,最高处38.44米。本区土壤属草甸土土类,浅色草甸土亚类,河滩草甸土属,质地为轻壤和沙壤土,有机质含量高,潜在营养丰富,适宜狗牙根、苜蓿、马鞭草、莎草科植物等多种优质牧草生长。保护区内有大面积天然牧草和芦苇,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该区域无居民居住,交通便利,车、船可分别由旱路水路抵达。保护区位于长江与天鹅洲故道内,水源充足,自然资源丰富,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各种野生动植物物种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繁衍场所,区内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的热点地区之一。1.1.1植物资源石首麋鹿保护区内植物种类和群落类型丰富,生物量极大,湿地全部被良好的植被覆盖。根据初步统计,自然保护区内共有植物64科168属258种,植物属的分布已被划分为13个类型,其中热带区系成分占属总数的45%,温带区系成分占属总数约55%。保护区湿地植被共分为2类,9小类。区内植被特征为微地貌起伏形成的不同植被类型,群落类型十分丰富,长期的洪水周期性涨落使区内的植被形成规律的演替。保护区种类多样性构成了麋鹿饲料的多样性,而群落的多样性提供了适合麋鹿野外生存空间。从故道浅水区到沿江洲滩逐渐向高处分布有,湖泊植被的沉水植物,如黄丝草、菹草、眼子菜、苦草、黑藻、茨藻、聚草等;浮水植物如菱、芡实、荇菜、浮萍等;挺水植物如茭白、荻、芦苇等,及沼泽植被的丰富草类,如苔草、蓼、水灯心、稗草、狗牙根和多种豆科植物,其中以芦苇和荻群落所占面积最广。保护区植被保护良好,其自然演替受人为干扰较小,发展较慢,湿地群落类型较复杂并且稳定。此外,保护区内还有数片次生的旱柳灌丛,也是麋鹿觅食和隐蔽的地段。保护区作为麋鹿优越的自然栖息地,不仅能满足食物、水、隐蔽环境三个基本条件,而且提供了优越的生长、繁衍和发展的环境。各种类型栖息地组合完美,而麋鹿是鹿科动物中的啃食者,食性很广,能在不同季节充分地利用保护区内的食物资源。其食物范围从湖泊中的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岸边的挺水植物到洲滩的各种草类。据调查,保护区的258种植物中有100多种可供麋鹿食用,其主要采食植物的年总生物量为6080吨。据此估算,保护区自然栖息地的麋鹿承载量在2000头左右。1.1.2动物资源根据初步调查统计,保护区内共有野生动物230多种,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麋鹿、东方白鹳、黑鹳等6种;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有白额雁、鸳鸯、白尾鹞、草原鹞、鹊鹞、游隼和小鸦鹃等10种。列入省级保护的有凤头鸊鷉、银鸥、红嘴鸥、红尾伯劳和黑枕黄鹂等33种。保护区的脊椎动物种类以鸟类最为丰富,据初步调查共有鸟类121种及2亚种,隶属12目,37科,72属。其中留鸟37种,夏候鸟21种,冬候鸟63种,旅鸟5种,依次占种总数的30.5%,17.3%,52.0%和4.1%,冬候鸟占优势。121种湿地鸟类中,繁殖鸟58种,属古北界种类10种,东洋界种类27种,广布于古北和东洋两界的种类21种,依次占繁殖鸟总数的17.2%,46.5%和36.2%,以东洋界种类占优势,并兼具南北物种交汇过渡性特征。保护区的兽类由于受人为活动影响,在麋鹿引进之前大型兽类已消失殆尽,种类较为贫乏,仅剩下不多的中、小型兽类,其中以啮齿类动物数量较多,兽类共有狗獾、黄鼬等十几种。两栖类共有1目3科5种,它们捕食大量有害昆虫,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有重要作用。爬行类共有2目6科12种,其中鳖、龟、红点锦蛇、乌梢蛇、滑鼠蛇、虎斑游蛇等都是与湿地环境密切相关。据中科院水生所统计,天鹅洲故道水域中有鱼类7目11科77种。麋鹿是保护区的主要保护目标种,经过几年保护区的麋鹿野生放养实践,保护区内麋鹿自然生长、繁殖良好、种群稳定增长。麋鹿大多膘肥体壮,成年个体重量可达200250公斤。据2009年2月调查,麋鹿种群数量从引进时的64头发展到现在的近千头,增长了15倍。麋鹿自然种群的有效建立和迅速发展,已充分证明天鹅洲湿地麋鹿自然保护区选址正确,生态环境优越,适宜麋鹿生长、繁衍、发展。1.1.3周边社会环境保护区紧靠长江,水陆交通均很便利。距省会武汉市约200公里,距荆州市约100余公里,与石首市区隔江相望,有公共汽车、渡船和出租车交通。这三个城市是保护区所直辖的三级政府(省、地区、市)所在地。可作为发展的依托。此外,保护区邻近尚有几个中小城镇,目前它们尚无较大的商业和服务设施,但均有一定的发展潜力。总之,保护区周边属于人烟稠密农业发达的渔米之乡。作为保护区的生存环境,必然与保护区有着多方面的开发活动和人为干扰,并通过有利于当地发展的活动如科普宣传教育、旅游等促进相互发展。由于水陆交通方便,保护区内无居民,无工矿企业,不存在工业污染问题,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较好,特别是在保护区和当地政府的努力下,当地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对麋鹿的保护意识大大提高,为麋鹿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保护区周边地区人口较多,天鹅洲湿地共有6个自然村,59个村民小组,2599户,共计11780人。其中天鹅洲六合垸4个自然村,分别为沙口、河口、天鹅、千字头,其中沙口村最大,有2712人,天鹅村最小仅460人。故道外围有2个自然村,柴码头村1109人,三户街3665人。天鹅洲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耕地面积771公顷,农作物以小麦、棉花、油菜等为主,副业有捕鱼、养牛、种苗木、果树以及收割芦苇等等,农业总产值1831万元,人均农业收入在2400元以上。1.1.4保护区历史沿革麋鹿俗称“四不像”,因其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而得名,是原产于我国的特有珍稀物种,有300万年的历史,堪与大熊猫、东北虎媲美,于19世纪末在中国灭绝。据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记载,在晚更新世麋鹿种群发展到鼎盛阶段,分布扩展到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大部。由于过度猎捕及栖息地的破坏,其种群逐渐走向灭绝。大约在明末清初时仅剩数百头生活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野外种群完全绝灭。1894年,北京永定河洪水泛滥,加上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战乱横祸,造成麋鹿这个原产于我国的独特的珍稀物种在中国绝迹,仅有的全部沦落海外。1890年至1901年,英国贝福特公爵收集了从我国流入欧洲的18头麋鹿放养于乌邦寺,使这一物种在他乡得以保存。1985年,我国政府与英国政府签订了“麋鹿重引进中国协议”。该协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英国重引回38头麋鹿,在北京皇家猎苑旧址南海子重建麋鹿苑,实行人工圈养,第二阶段目标是选择适合麋鹿生活的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使麋鹿重回大自然,形成自然种群。1989年,在原国家环保局的组织下,中外专家经过现场考察论证,认为石首天鹅洲处于麋鹿原始分布区之内,具有大面积的天然芦苇沼泽地,可以为麋鹿提供足够的食物、水和隐蔽环境,同时是典型的江河泛滥湿地,因此认定湖北石首长江北岸的天鹅洲长江故道湿地是麋鹿投放大自然,建立湿地麋鹿自然保护区的理想环境。1991年11月经湖北省政府批准,将石首天鹅洲1567公顷芦苇沼泽地定为省级麋鹿湿地自然保护区。1993年10月31日,北京南海子第一批30头麋鹿投放石首天鹅洲湿地。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为麋鹿提供了优良的自然栖息环境,多年来管理机构强化管理,取得良好效果。1998年8月18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据2005年6月份调查,石首自然保护区的麋鹿种群总数约有640多头,经过自然扩散已恢复形成可自我维持的多个自然种群,实现了将麋鹿这一珍稀濒危物种重引进的目标,是我国第一个引进野外绝灭物种的成功范例。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能够保护好包括麋鹿在内的多种生物、各类型的生物群落和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物种“天然基因库”。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挽救珍稀物种的成功尝试,也是我国恢复自然种群生态系统的尝试,不仅对麋鹿回归自然作出巨大贡献,而且也为世界在自然界挽救已濒临灭绝的大型珍稀动物和恢复自然种群生态系统提供宝贵经验。1.1.5保护区功能区划保护区总面积1567公顷,其中防特大洪水安全区6公顷,办公及生活管理区1公顷,麋鹿自然养殖区1560公顷。保护区依功能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1、核心区:占据整个芦苇湿地的主体,面积近1200公顷,大至呈三角形。四面为新洲垸围堤,南面是长江江岸民堤,从西北到东南以长江故道的水面为界。为了防止麋鹿进入周围农田和减少人畜影响,核心区周边设有防逃隔离栏。核心区的功能是保护麋鹿及其栖息的湿地生态系统。因此,对它的管理是采取各种措施维持、恢复和重建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麋鹿的最适密度及适当的重引进和招引湿地动物(尤其是候鸟),以提高其自然性和生物多样性水平。在该区内只进行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的科研和监测活动。2、缓冲区:缓冲区在核心区的南沿,即长江民堤外侧的江岸,面积约为300多公顷。缓冲区是受长江洪水直接影响的泛滥湿地,也是适合麋鹿生存的自然栖息地。并且它也是联系已被分割的各片湿地的通道,是将来麋鹿种群交流的重要区域。在缓冲区内可以进行各种科研活动。3、实验区:实验区设在保护区西侧边缘地带,面积约100公顷。除保护区管理处所在地的10余公顷旱地外,其余均为沼泽湿地。实验区主要用于科研、科普教育、参观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动、植物等活动。1.2保护区管理机构基本情况1.2.1管理机构和人员设置情况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隶属于湖北省环保厅,正处级建制,为全民事业单位(全额拨款)。2009年底,保护区内设机构4个,定编15人。保护区管理局现设有:办公室、保护科、科研技术科、宣教部等四个职能科室,下设河口管护站,现有在编人员14人,临时工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人,保护区管理人员9人,勤杂人员4人。1.2.2资产规模保护区目前共有房屋面积 m2,各种仪器设备共 件(台、套),固定资产总值(即总投入) 万元。这些设施设备的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保护区的保护能力,为今后有效保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2.3财务收支和经费保障情况石首麋鹿保护区日常的事业经费、基本建设投资、维修费、设备购置费等均由会泽县环保局按计划拨给,年均人头经费为 万元。22保护区现状评估2.1示范效应麋鹿是原产于我国的特有珍稀物种,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20世纪19世纪末野生种群在中国灭绝。1989年,在原国家环保局的倡导下,中外专家经过现场考察论证,认为石首天鹅洲属于麋鹿原始分布区,境内大面积的天然芦苇沼泽地可以为麋鹿提供足够的食物、水和隐蔽环境,是麋鹿投放大自然,建立湿地麋鹿自然保护区的理想环境。保护区建立后,为麋鹿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生境,通过强化管理,野生麋鹿种群不断增加。据2006年6月份调查结果,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的麋鹿种群总数已达640多头,最新调查表明区内麋鹿种群已达近千头,经过自然扩散已恢复形成可自我维持的多个自然种群,实现了将麋鹿这一珍稀濒危物种重引进的目标,2006年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麋鹿之乡”的光荣称号。通过建设国家示范自然保护区,加大石首麋鹿保护区的能力建设,对改善区内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护麋鹿等珍稀物种、保持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性和完整性都具有重要意义。2.1.1麋鹿为代表的长江中下游湿地珍稀物种基因库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开发历史最为悠久的区域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之一,人口密集,村庄众多,人为活动较为频繁,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人工生态系统较多。而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恰好位于长江故道的江心洲区域,人为干扰相对较小,自然性较高,珍稀濒危物种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最为重要、最为迫切的部分,尤其是在人类对自然环境破坏日益加剧,生物多样性以前所未有速度丧失的今天,进一步保护濒危物种更显得尤为重要。麋鹿作为我国极度珍稀濒危物种的代表之一,是我国特有的属、种,同时也是我国野生动物中的明星种之一,与大熊猫、金丝猴齐名,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同时具有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双重价值。通过曲折的麋鹿回归野放经历,麋鹿保护意识已深入人心,在湖北长江中下游流域已经自然消失了上千年的麋鹿如今又重新在自然保护区中出现,自然会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同时在明星物种的保护伞下还可以使许多不太引人注目的野生动物一并得到保护,进一步增加保护区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成效。通过示范保护区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保护区的功能,规范保护区的管理,提高保护区的资源管护成效,使之不仅成为麋鹿的优良栖息地,而且使长江中下游这片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得到积极保护。优良的自然环境为众多野生动植物、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和生存场所,特别有利于麋鹿的栖息、生长、繁衍,从而形成长江中下游具有较高自然性和完整性的湿地生态系统,并且保护湿地上其它生物种群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保存自然界中极为珍贵的原始天然“本底”。根据初步调查统计,保护区内共有野生植物258种,野生动物230多种,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麋鹿、东方白鹳等6种,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有白额雁、鸳鸯等10种。因此,保护好这一长江中下游地区珍稀物种基因库以及难得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2.1.2建成野外灭绝珍稀濒危物种重引进的示范保护区迄今为止,尽管生物学家对于野外灭绝濒危物种的保护和重引入开展了许多工作,但人类对生物物种的认识尚不完备,加之生态系统的破坏和自然环境的改变,仍有大量野生动植物物种处于灭绝或濒临灭绝的状态中。尤其是许多珍稀濒危动物仅能在动物园中生存,已无法适应变化后的原始栖息地,重新回归大自然。麋鹿重引进工作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保护区经过了十余年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实现了野生动物从迁地保护到就地保护相结合,结束了麋鹿数百年仅有迁地保护的历史。经中外有关专家学者对该地进行实地考察论证及保护区管理工作的实践充分证明,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备麋鹿生长、繁衍、发展的优越条件。麋鹿种群数量刚引进时仅有64头,根据2009年调查统计,种群数量已逾1000头,增长了约十五倍。麋鹿重引进是我国首次采取拯救野外灭绝物种的行动,因此存在很多困难。保护区作为野外绝灭物种重引进的实施地,在我国首次成功地将麋鹿引入自然条件,并建立了能够自我维持的种群。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麋鹿的成功回归自然,为世代脱离了原始自然栖息地内的物种引进、驯化积累知识并提供丰富的管理经验,具有重大的潜在科研价值,同时还成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的天然实验室。挽救野生麋鹿种群,让麋鹿回归大自然,不仅对建设绿色文明和良好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系统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将是我国实行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的体现,是联合国地球宪章21世纪议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世界环境与发展主体的体现。保护区的建立从重引进麋鹿开始,探索一条由恢复关键种到重建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途径,把保护区建成一个具有较高自然性和完整性的湿地生态系统的模式,对于我国已开展或计划开展的麋鹿、普氏野马、高鼻羚羊、华南虎等珍稀濒危物种的重引入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示范保护区的建设,将进一步把保护区建成一个野外灭绝珍稀濒危物种重引进的示范保护区,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2.1.3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天然科研、宣教示范基地长期以来,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了有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的关注,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具有一定优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保护区与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中南林学院、长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以及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并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保护国际(CI)等国际组织建立了联系,并合作开展了麋鹿重引进、鸟类资源调查、保护区生态示范规划等研究。建区以来,共接待前来考察、研究、教学实习的国内专家、学者、大中专生及青少年夏令营近6000人次,同时保护区还是武汉市、荆州、岳阳和石首近十五所学校的科普教育基地。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武汉植物研究所、WWF、CI、环境保护部、湖北省环保局等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领导先后到保护区考察指导或进行科学研究,还有美国、英国、法国等多个国家大量的研究者、野生动物爱好者、摄影爱好者和游客到保护区访问。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口稠密地区,周边地区农业生产、工业发展以及居民生活等活动对于保护区的土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周边的工农业生产活动对保护区内麋鹿及天然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威胁越来越大,保护区生态环境面临的环境压力持续增加,生态承载力出现下降趋势。为减轻人为活动对保护区的压力,保护区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宣传教育、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和社区共管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通过实施财政部能力建设项目,保护区的管理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基础设施和设备正在逐步完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已经具备了建设湿地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示范保护区的优越先决条件,通过加大保护区的能力建设,综合提高保护区管理水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进一步把保护区湿地变成人们接受自然教育的场所,建成国内一流,国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湿地科普教育示范基地,达到保护与科普教育双赢的效果。2.2现有能力状况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在国家财政部、环境保护部、湖北省环保厅、石首市政府等各级领导机构的关心下,保护区开展了大量的保护管理工作,在麋鹿野放、增殖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2.1管理机构健全,管理高效有序湖北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自1991年11月由湖北省政府批准开始建设,1998年8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为1567公顷,范围确定在石首市天鹅洲。自然保护区自成立之初就设立了独立的管理处,2007年鄂编发2007186号将保护区提升为隶属于湖北省环保厅的正处级直属事业单位,主要职责是依法对保护区实施统一监督管理。保护区内部目前实行的是管理处管护点(站、卡)二级管理网络,设有办公室、保护科、科研技术科、宣教部等分支机构,管理机构较为健全。定编15人,已全部纳入湖北省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编制。经过管理处大力整顿清理,提高保护效率,精简管理人员,现有在编人员14人,临时工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人,保护区管理人员9人,勤杂人员4人。日常管理经费已列入省级财政预算,2009年湖北省财政划拨139万元。保护区的基本建设经费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湖北省财政支持。此外,保护区还与北京市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建立了长期的业务联系,共同促进麋鹿重引进项目的顺利实施。保护区建立以来,一直非常注重规范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对保护区内破坏湿地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对重点地区的重点保护对象加强巡护,有效保护了区内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2.2.2管护设施初具规模,管理手段逐步完善随着我国经济和湖北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也加大了对自然保护区的资金投入。在国家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及省财政厅、省环保厅和地方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从2002年至2007年保护区获得605万元。保护区已完成土地勘界确权,陆续在自然保护区边界及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各功能分区之间设立了界标桩、指示牌以及区碑,建立了长达20公里的完整麋鹿围栏以及水上防逃网,修建了5米宽的区内水泥道路,现有管理处办公楼1000平方米,管护站1个,还有一座2000平方米的宣教中心;具有基本的通讯、水电设施;在保护区靠近长江的核心区布设了一定的防火沟渠、拦网和生物屏障带,为麋鹿建设了防汛平台,同时添置了最基本的动物救护设备;巡护用摩托车2辆,巡逻艇1艘;望远镜2架、电脑5台等巡护办公设备,解决了保护区长期以来无管护设施设备的问题,基本可保障主要管护任务的需要,使保护区的管护工作得到很大加强。在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保护区管护手段逐步完善,制定了完备的内部管理制度,添置了基本的管护设施设备,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具备了基本的管护能力。根据自然保护区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办法,主要有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保护委员会章程等十多项内部管理制度。2000年9月,石首麋鹿保护区管理处在湖北省环保局的指导下编制了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发展规划,经多次专家评审修改和广泛征求意见后,于2002年1月获得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环函200232号)。同时建立了入区管理、巡护月汇报、年度安全生产、建立巡护月汇报、年度安全生产、定期开展宣传教育、资源管理工作检查等制度等,实行以法治区,依法保护,打防结合。尤其是对当地社区进行大力宣传,提高群众保护自然、爱护麋鹿的意识,取得很好的效果。保护区实行分片管理,联保联防,社区参与共管,同时严格限制周边社区施用农药,避免产生污染,伤害到麋鹿及其他野生动植物。2.2.3生态环境质量优良,麋鹿种群持续增长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亚热带季风区内,气候温暖,日照充裕,雨量充沛,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为各种不同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形成了区内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管理处严格贯彻执行“全面规划、积极保护、科学管理、永续利用”的自然保护工作方针,加强保护区内麋鹿和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管理。保护区内大面积天然牧草和芦苇,净化能力强,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自然环境受人为活动影响极少,环境优美而清净。保护区内大气质量和水质优良,各项指标都达到国家规定的一级标准,环境质量优良。经过保护区数十年的艰苦努力,麋鹿种群数量从建立之初首次引进的60多头发展到目前的近千头,其中自我繁殖种群约有500多头,保护成效显著。经过自然扩散,保护区内麋鹿已恢复形成可自我维持的多个自然种群,实现了将麋鹿这一珍稀濒危物种重引进的目标,是我国第一个引进野外绝灭物种的成功范例。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能够保护好包括麋鹿在内的多种生物、各类型的生物群落和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物种“天然基因库”。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挽救珍稀物种的成功尝试,也是我国恢复自然种群生态系统的尝试,不仅对麋鹿回归自然做出巨大贡献,而且也为世界在自然界挽救已濒临灭绝的大型珍稀动物和恢复自然种群生态系统提供宝贵经验。2.2.4科学研究活跃,社区关系融洽长期以来,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了有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保护区与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中南林学院、长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以及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并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保护国际(CI)等国际组织建立了联系,并合作开展了鸟类资源调查、保护区生态示范规划等研究。保护区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先后邀请了蒋志刚、汪松、胡鸿兴、杨道德等著名专家到保护区调研,开展了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与麋鹿种群调查、湖北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调查、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发展规划等多项科研工作,发表论文20余篇,取得了诸多科研成果。同时,保护区与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合作,每年定期对麋鹿种群进行科学考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和数据。经多年调查研究,初步摸清了保护区本底资源,为今后保护自然资源,进一步探索湿地形成、发展等自然演变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了重要依据。这些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也为保护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储备。2004年,麋鹿重引进项目获得北京市政府颁发的北京市科技进步奖。2005年5月19日,保护区作为我国第一个成功引进野外绝灭物种的项目实施单位,获得了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和美国野生救援协会(WILDAID)在中国设立的首届“中国野生资源保护奖”金牌奖。在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中,存在着工作条件艰苦、人员少和经费不足等困难。尽管如此,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通过紧紧依靠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的支持,努力开展自然保护区的管护设施建设和保护工作。保护区实行分片管理,联保联防,社区参与共管。在管委会和保护区管理处的领导下,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并与毗邻乡镇、村庄建立了联防关系,把加强管护放在保护区工作的首要位置,按照“严防洪、禁捕猎、阻开垦”的总体要求,扎实抓好自然资源保护工作。与此同时,石首麋鹿保护区自成立以来,当地各级政府对保护区工作十分重视。石首市成立了由主管副市长任主任的保护区管理委员会,成员有环保、林业、财政、计划、交通、水利等各部门及相关乡镇代表,共同协调管理保护区。当地政府和农民克服重重困难,积极为麋鹿的种群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关系融洽,和农民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共同保护麋鹿这一珍稀物种,极大地促进了麋鹿种群的恢复和发展。2.2.5科普宣教和国际交流深入有效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是自然保护区管理和保护工作中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自然保护区作为生物多样性最主要的就地保护场所的主要功能之一。尽管受到经费紧张、人手不足等因素的限制,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自从建立以来,就把提高社区居民保护自然资源、爱护自然环境的意识作为“立区”之本,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保护区采取“引进来”的思路,邀请科研人员到保护区开展研究合作,并积极配合科研工作的开展,进行了科学考察、研究、教学实习及人员培训等多方面学术交流活动,很好地发挥了自然保护区作为科研、宣教培训基地的功能与作用。建区以来,共接待前来考察、研究、教学实习的国内专家、学者、大中专生及青少年夏令营近6000人次,同时保护区还是武汉市、荆州、岳阳和石首近十五所学校的科普教育基地。环境保护部、湖北省环保局、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武汉植物研究所、WWF、CI等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领导先后到保护区考察指导或进行科学研究,还有大量的国外研究者、野生动物爱好者、摄影爱好者来到保护区。仅2005年,就有美国、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瑞典等15个国家近300人次外国游客到保护区访问并开展调查监测活动。尽管经费缺乏,保护区仍然开展了大量的宣传教育工作,其核心内容主要有:(1)开展科普宣传、普及自然保护知识。科普宣传,就是要向群众说明保护自然、保护湿地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是什么? 为什么要建立自然保护区? 为什么要保护麋鹿、湿地及其与维护生态平衡的关系?保护自然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等等;(2)经常性的法制宣传。国家颁布的有关自然保护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制定的有关法令、条例和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同时,自然保护区的有关制度、通告也要大力宣传,以提高自然保护区职工和周围群众的法制观念,增强贯彻执行法律的自觉性,依法管理,依法治区。保护区努力为员工提供培训的机会,开展的人员培训主要有: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管理人员业务培训;专业院校和对口单位的进修、函授培训;动植物保护知识培训等。其中包括由保护国际(CI)支持的野生动物救护培训;世界自然基金会(W WF)支持的地理信息系统与网络培训。2.3历年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使用情况及效果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来,得到了财政部、环境保护部、湖北省环保厅和石首市人民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从2002年到2007年期间,累计获得了605万元的资金支持,其中,2002年获得105万元,2003年获得60万元,2004年获得80万元,2005年获得150万元,2006年获得110万元,2007年获得100万元。具体使用情况如下:20022004年,自然保护区获得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资助保护区能力建设专项资金245万元,石首市政府和湖北省环保局配套资金100万元。保护区严格按照能力建设要求和项目规划开展了保护区建设项目,主要围绕资源管护工作中所必需的防逃、巡察、了望等管护设施进行工程建设,主要包括完善了防火沟渠、围栏生物屏障带等部分麋鹿防护防逃设施建设;每年定期开展了自然保护区麋鹿种群动态调查;新建管护站点一个;部分仪器设备购置;同时添置了部分的巡护设备及工具,顺利地完成了各项规划任务。但由于资金有限,了望塔建设工程尚未进行。2005-2006年,保护区共获得了260万元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资助保护区能力建设专项资金支持,投入资金主要用以提高保护区资源管护和示范保护区能力建设。严格按照能力建设要求合理组织、计划有序地开展了管护设施能力建设、宣教能力建设和人才培训等方面的项目建设。包括完善保护区功能区界标识100个、建设岸基防护网5公里、浮水护栏2公里、沉水护栏2公里;建设哨卡1个,购置管护装备以及野生动物救护设备;完善宣教中心配套设施及仪器设备购置; 制定并开展了人才培训计划。保护区工作人员邀请专家共制作标本200多件,其中鸟类标本占70%,多数为重点保护鸟类,如黑鹳、东方白鹳等,其他标本有中华鲟等鱼类,水生哺乳动物有白鳍豚和江豚的仿真标本、麋鹿、扬子鳄标本和犀牛仿真标本。新建的放映厅可容纳70多人,具有多媒体触摸屏,2000平方米的展厅,购买了日本进口的投影仪,美国进口的音响等。目前,管护设施基本完善,人员专业素质显著增强,管理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2006-2007年,保护区获得财政部,环境保护部扶持的能力专项资金100万元。所投入的资金主要是按照资源保护、示范保护区能力建设的要求,精心组织合理有序的开展了宣教科普能力建设,管护能力建设,科研能力建设,人员培训等方面的项目建设。项目内容包括,扩建保护区防洪平台17000平方米,完成土方85000立方米。维护整修了保护区围栏二十公里。保护区信息系统全面升级;已经形成以高速宽带,IPTV有线数字电视为主的信息交流平台。完善了宣教中心的配套建设及部分设施的更新,恢复了五百亩退化严重的湿地,国土部向保持区颁发了土地证,落实了保护区的土地面积。加强了科普教育,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办法,增强了保护区职工的业务能力。2009年,保护区获得财政部,环境保护部扶持的能力专项资金300万元。所投入的资金主要用于管护设施和宣传教育设施的建设,项目内容包括:1、新建管护站目前,保护区已建成1个管护站,为保护区管理办公提供了基本的场所。但保护区面积较大,地形复杂,管护任务重,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麋鹿及其栖息生境的保护,完善保护区管理体系,需要新建1座中心管护站和2座普通管护站。根据湿地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分布状况,结合社区实际情况和今后发展的需要,为最大限度地发挥管护站的作用,保护区在春风垸新建中心管护站一座,在长江沿岸和金鱼沟新建普通管护站两座,三座管护站面积均为300,共900,按平均造价1600元/计算,需144万元。2、购置野外巡护车辆目前保护区仅有巡护用摩托车2辆,省厅下拨巡逻艇2艘(其中橡皮艇1艘),巡护的范围有限,影响到了管理成效,巡护手段有待提高。为加强保护区自然资源的管理,保护区购置越野吉普车1辆,价格为30万元。3、扩建防洪平台保护区地处长江与天鹅洲长江故道的夹角处,每年长江汛期保护区大部分不同程度被淹,对麋鹿生活构成了一定的威胁,特别是1998年特大洪水使保护区遭受重创,损失惨重。为了防范有可能发生的洪灾,保护区已修筑了面积为26亩的麋鹿防洪平台,标高为42米。经过长期雨水冲刷、风化,原有防洪平台破坏严重,区内麋鹿种群快速增长也使得防洪平台的扩建成为当前紧迫的工程之一。按照项目规划对现有麋鹿防洪平台进行扩建,为麋鹿的栖息、繁衍提供更加安全的保障。计划将麋鹿防洪平台由原来的26亩扩建至34亩,高度由海拨35米增加至42米左右(平均填高7米),总土方量为35000立方米,按照10元/立方米计算,共需35万元。4、修缮宣教中心保护区于2004年建成了1800的宣教中心,现已成为保护区开展科普宣教工作的主要场所。当时由于资金原因,除主体工程外,外墙装饰、防水及配套的恒温系统、声光电展示等设施没有完全按设计安装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宣教中心外墙、屋顶防水、大门均需维修。由于没有按设计要求安装恒温设备,盛夏季节室内通风不良持续高温,既影响了展馆内标本的保存,同时也不利于游客参观,需进行修缮。保护区对现有宣教中心面积2000 m2进行修缮,修缮标准为500元/ m2,总价为100万元。5、搭建瞭望塔由于目前保护区内没有瞭望塔,保护区新建瞭望塔2座,塔高设计为20 m,底座直径为12 m,塔内设置旋转扶梯,塔顶平台设工作间和操作台,塔形和外观按照与周边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原则进行设计,既具有实用价值,同时也有观赏价值。瞭望塔建成后,通过多个瞭望塔形成监测网络,可以更有利于对保护区内的火灾情况和野生动物种类、数量及栖息环境进行实行监测,对于野生动物保护、发现火点和维持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每座瞭望塔经测算造价为15万元,两座共需30万元。总之,保护区管理处自保护区建立以来,在当地政府和各部门的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难,积极为麋鹿的种群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管理能力极大增强,管理手段多样化、管护设施逐步完善,麋鹿种群稳定增长,并已按项目预定目标完全恢复了野生放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野生麋鹿种群,保护区已步入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阶段。2.4存在的主要问题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的能力建设不仅体现在资源管护方面,还应具备良好的科研监测能力和宣传教育能力。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在这些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保护区由于建区时间短,国家和地方的投资较少,管护设施薄弱,巡护设备落后,人员偏少,科研监测和宣传教育能力不足,距离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4.1基础管护设施不完善从保护区建立以来,湖北省环保局、石首市政府等部门尽可能地为保护区投入了一定资金,在保护区的建立以及基本管护工作的开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投入有限,与同类型保护区相比,建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间不长,保护区管护能力仍然显得较为薄弱,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保护区管护设施、瞭望设施等建设滞后。由于历年基本建设投入少,保护区缺乏必要的管护基础设施,目前仅有1个管护站点,观察瞭望设施缺少,交通工具缺乏与落后,正常的监督巡护难以开展。目前保护区所设的管护站及哨卡均是租用市芦苇管理所和当地农民平房进行资源保护管理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成为影响保护区发展的问题之一。核心区缺乏应有的管护设施,牲畜、游客比较容易进入核心区,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容易遭到人为破坏,致使保护工作的诸多配套功能得不到很好发挥。加之未建设瞭望塔和自动监控系统,巡护和办公设备缺乏,巡护工作全靠步行;通信设备不齐,无保护区网站,缺乏更有效的宣传教育手段;科研设备更是缺乏,制约了科研工作的深入;公共建筑和基本建设非常落后,影响了保护区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保护区的首要任务是对重点保护对象的保护,如何实施有效管护,防止人为活动对重点保护对象的干扰和破坏,加强定点监护和定期巡护是保护区的一项经常性、长期性的工作。为了有效的打击保护区人为破坏资源的行为,急需在进入保护区的主要道口建立管护站,配备管理人员、先进的交通通讯工具,在制高点建立瞭望塔,配备瞭望设备是保护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必须进一步增强管护能力,加强保护区观察瞭望管护能力,从而保证保护区正常和规范管理,使保护区工作更上一台阶,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国家级野生动物保护区打好基础,并逐步向与国际接轨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示范区迈进。2.4.2科研设备缺乏由于石首麋鹿国家级保护区特有的典型性、代表性、稀有性、多样性、自然性等特点,保护区内研究麋鹿回归自然的科研和监测任务相当繁重,因为通过进行生态监测和长期定位研究能提供麋鹿及其生存环境的各种生态系统的珍贵本底资料,探讨保护区内各种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在自然和人为干扰下的动态过程,为人类认识和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不断完善麋鹿及其它生物物种自然栖息地的保护和恢复。但是由于保护区自1991年建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保护区的管护设施建设,保护区科研及监测工作步伐缓慢,科研监测设施基本空白。近几年,保护区虽然近年来经常邀请专家学者现场进行麋鹿资源考察和鸟类资源考察等科研活动,仅限于开展年度麋鹿种群调查,但受仪器、设备等条件的制约,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动态变化监测缺乏,生物多样性监测更是缺乏,持续的、深入的科研活动难以开展。尤其对麋鹿人工繁育及回归自然、湿地生态系统、湿地污染与控制等课题的研究很难开展。相应的科研监测职能的管理和培训也未开展,成为制约保护区完善和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此外,近两年在国内多处出现了血吸虫疫病疫情,对野生动物特别是野生麋鹿种群的保护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据保护区最近的一次调查表明,在32头麋鹿的粪检中,查出血吸虫病8例。血吸虫病已对麋鹿的生存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保护区内血吸虫病一直没有得到消灭,近几年出现死灰复燃的势头,由于缺乏资金及相应设备,保护区既无专业防治人员,也无防治经费,保护区尚未建立起血吸虫病监测体系。由于缺乏地理信息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数据库、高性能服务器、制图编辑软件等设备,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一直未能建立起来;由于没有先进的高倍望远镜、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夜视仪、自动红外照相机等装备,对野放麋鹿的观测和统计难以准确,巡护和执法工作都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完善科研监测设施和设备是实现自然保护区科研示范管理的客观要求。2.4.3宣教活动软硬件薄弱宣传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有效管理的成功与否,是自然保护区建设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之一。从近几年管理经验上看,保护区内破坏较严重的地区通常是我们宣传教育的盲点区域,通过前几年保护区开展的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对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中小学生、参观者和游客进行了宣传教育,提高了人们环境保护的意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采取的宣教手段比较单一,如印制保护区介绍材料、制作展示板、涂写标语等,局限性很大,也直接影响宣传效果。只有通过大量的宣传教育工作,使自然保护观念深入人心,才有可能获得社会团体与公众的支持帮助,才能使自然保护事业顺利发展。各项保护措施必须通过自然保护区内外的群众配合才能得以落实。目前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的宣传教育工作离示范保护区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软硬件条件需进一步加强。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是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和珍稀物种回归自然环境教育的最佳场所。目前,保护区能力建设在宣传教育上显得较为薄弱,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对建立自然保护区目的和意义认识还比较肤浅。尽管保护区管理处加强了对社区农民和来访游客的宣传教育和保护麋鹿科普知识的普及,但是由于宣传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宣教设施缺乏,无相应的科普教育设备和展示设备,难以开展持续性、丰富多彩的宣教活动,宣传效果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保护区公众保护意识宣传和教育开展较少,仅限于标语、宣传牌等简单形式,没有制定综合的公众保护意识宣传教育计划。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广播、电视等媒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群众保护意识。通过地方政府支持,保护区多方筹集资金,历时两年,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宣传教育中心已经建成。但是,其附属设施和宣教设备所必需的资金仍然没有着落,宣传工具缺乏,而且保护区缺乏信息互换的快捷渠道,未建立相应的保护区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和网站,保护区宣教工作的开展存在较大困难。2.4.4人员素质和人才队伍建设跟不上发展要求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也在迅猛发展中,很多新知识、新技术在自然保护工作中得以应用,如网络数据库技术、3S技术等。这些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应用,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人员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保护区人员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以适应新形势。保护区的管理关键在于管理人员的素质。但是,由于保护区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保护区人员的专业培训较少,科技人才缺乏,巡护和科研设备严重不足,连一些基本的物理、生化分析都无法进行。管理人员业务不够熟练、管护手段落后,难以开展大型的科研、宣教和管理活动,严重影响到保护成效。另一方面,目前保护区的管理人员还处于不会管理的境地,严重制约了管理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目前亟需通过全方位培训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科研人才,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机会,提高管理水平,增强业务素质,开展以湿地生态系统研究、麋鹿种群及栖息地恢复与改善为主的、开放式的国际、国内技术交流与合作。3项目建设方案3.1建设依据3.1.1法律法规及政府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国家环保局、国家计委关于印发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19962010年)的通知,环发199777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办发1998111号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发布红松洼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的通知,国函199868号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2007106号3.1.2国际公约及技术性文件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文件(1999)自然保护区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导则(试行)自然保护区资源环境综合科学考察技术规范自然保护区地理信息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数据库技术规范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 1452993)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范(HJ/T129-2003)自然保护区工程总体设计标准(LYJ12688)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1-2010年)3.2建设内容针对湖北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目前与国家级重点示范保护区之间存在的差距与不足,为将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成一个融科学研究、环境教育、自然资源有效保护为一体的示范自然保护区,本项目拟开展“管理设施能力建设”、“科研监测能力建设”、“宣传教育能力建设”、“小型修缮”、“综合科学考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数据库”6个子项目。3.2.1资源保护能力建设资源保护始终都是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工作内容。由于保护区资金投入有限,保护区的资源管护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影响了保护区管护工作的成效。本能力建设项目以保护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为中心,防止任何形式的生态破坏,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系统及其珍稀动植物。(一)新建管护站管护站是保护区管理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日常保护工作的具体实施单位。目前,石首麋鹿保护区已建成1个管护站,给保护管理和科研工作提供了一个基地,但由于保护区地处人烟稠密农业发达的渔米之乡,人为干扰对保护区影响较大,且保护区面积较大,地形比较复杂,管护难度大。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麋鹿及其栖息生境的保护,完善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体系,需要新建1座中心管护站和2座普通管护站。根据湿地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分布状况、管辖范围、交通条件、人为活动、地形地貌,结合当地社区实际情况和今后发展的需要,合理划分管护责任区域,最大限度地发挥管护站的管理和保护功能。保护区管理局拟在春风垸新建中心管护站,长江沿岸和金鱼沟新建两座普通管护站,中心管护站总面积300平方米,普通管护站单个面积300平方米,并配备台式电脑4台、打印机4台、复印机1台、扫描仪1台、办公生活用品4套、徽标8个。其中,徽标主要指全国自然保护区徽标和石首麋鹿保护区管理处徽标各1个,4个管护站总共需要8个徽标。(二)野外巡护设备按照资源管理需要,添置基本的野外巡护和办公设备是实现资源管理保护的必要手段。由于目前保护区仅有巡护用摩托车2辆,巡逻艇1艘,活动的范围和效果有限,如果采用越野性能好的吉普车到保护区巡护工作中来,可大大提高管护效果。因此,计划新购置越野吉普车1辆,价格30万元。为加强野外巡护与执法能力,保护区拟购置部分野外巡护装备,包括:野外巡护装备15套、帐篷8顶、夜视仪2台、GPS 8台、报警器2个、双筒望远镜4个、高倍望远镜4个、数码摄像机1台、数码照相机4台、录音笔4支。(三)防火设施设备自然原因引发的火灾以及进入保护区人员所带来的火灾是保护区的重大威胁之一,对植被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破坏极大,因此加强区内防火工作是保护区工作的重点。(1)新建瞭望塔瞭望塔可以从大范围、大尺度对保护区内的火灾情况和野生动物种类、数量及栖息环境进行实行监测,多个瞭望塔形成监测网络,对于野生动物保护、发现火点和维持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保护区内没有瞭望塔。保护区拟新建2座瞭望塔,塔高设计为20 m,塔形和外观按照与周边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原则进行设计,既具有实用价值,同时也有观赏价值,塔内设置旋转扶梯攀升,底座直径为12 m,塔顶平台设工作间和操作台。(2)防火道及防火设备防火道的建设,主要控制火在泥炭层传播,也能起到弱化地表火传播,防火道的深度,以低于地下水为限,沟底部宽度0.5m左右,沟上部1.5m左右。保护区拟开挖一条长6km的防火沟,并购置便携式汽油消防机10台。(四)野生生物保护设施(1)动物救护设备麋鹿的重大疫病预防和防治是关系保护区野生麋鹿兴衰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石首麋鹿保护区内血吸虫病日益严重,根据对区内部分麋鹿的粪便检查,已经发现多例感染。根据比例测算,目前已经有相当比例的野生麋鹿种群受到血吸虫病的影响,但由于受经费限制,保护区尚未建立完善的麋鹿疫病防治系统,无法开展系统的防治工作。因此,本项目拟利用能力建设专项经费,购置麋鹿血吸虫防治药物、疫苗以及低毒、低残留的杀灭钉螺的药物,并建立定期接种、检查、跟踪监测和防治的麋鹿疫病防治系统,彻底减少血吸虫病、体外寄生虫病等疫病对麋鹿种群的威胁。保护区拟购置一批动物救护设备,主要包括:紫外线消毒车1辆、便携疫苗冷藏箱1个、移动保温箱1个、抛射网枪1套、白色连体防护服50套、一次性防护服200件、N95口罩200个、医用乳胶手套200个、护目镜20副、警戒隔离绳10根、氧气设备10套、恒温箱1个、急救药品箱30个、便携式手术设备5个。(2)围栏由于保护区地处人口稠密,农业较发达的地域,为避免人畜对保护区的破坏和干扰,防止麋鹿出区,损坏周边农田,影响周边地区的生产生活,保护区利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已经修建了20公里完整的生物防护围栏和1.5公里的麋鹿水上防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