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分析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82079210 上传时间:2022-04-28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分析中文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深,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逐步意识到单单靠自身的科技力量和经济实力已无法在整个全球化的大环境下立足,所以纷纷采取了引进外资的开放性的政策。而我国也自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在“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的指引下,对各类外资企业采取了种种超国民待遇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在中国大量投资。并且随着我国正式加入WTO,经济全方位开放以及投资环境的不断完善,使得我国逐渐成为跨国公司投资的首选之地。随着外资的大量涌入,特别是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快速扩张和发展,使得FDI的技术转移和溢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日益明显。但是,由于我国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特殊地位也使得许多国家的政府和企业在技术转移以及技术溢出方面采取种种限制措施,使我国在某些行业获取技术进步以及国内企业自身发展中的技术积累和技术模仿上遇到了瓶颈,也使得“市场换技术”的政策逐渐失效。所以本文主要通过探析外商在技术溢出以及技术转移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有哪些,我国政府和企业应该如何应对这些限制措施,为我国在以后为引进外资制定政策是提供一些建议。关键词: FDI ; 技术转移; 技术溢出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more and more 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gradually realized that relying solely on its own technological strength and economic strength is no longer in the globalization environment based on, so have taken an open foreign investment of policy. And also since the 20th century in China 90 years later, in the market for technology strateg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various types of foreign-funded enterprises to take a super-national treatment of preferential policies to attract foreign investment in China to invest heavily. And as China formally joined the WTO, all-round opening up the economy and investment environment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making investment in China has become the first choice of multinationals. With the influx of foreign capital, particularly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Chinas rapid expansion and development,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make the FDI spillover effects on Chinas economy is increasingly obvious. However, because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in the world makes the special status of many governments and enterprises in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technology spillovers take all kinds of restrictions, so that our access to technology in some sectors of their own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technology accumulation and technical bottlenecks encountered imitation, but also makes the market for technology policy, the gradual failure. Therefore, this thesis of foreign, mainly through technology transfer of technology spillover and the measures taken with regard to what, how our government and businesses should respond to these restrictions, the introduction of Chinas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future policy is to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Key Words: FDI ; Technology Transfer; Technology spillover 目录一 绪论1(一)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11 选题背景12 研究目的13 研究意义1(二) 国内外文献综述11 有关技术转移方面的研究12 有关技术溢出方面的研究2(三) 论文研究内容4二 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的一般性分析5(一) 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的概念51 技术转移的概念52 技术溢出的概念5(二) 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的途径51 技术转移的途径52 技术溢出的途径6(三) 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的作用71 从外商角度来看72 从东道国角度来看7三 外商限制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的动因以及影响8(一) 外商限制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的现状81 向我国转移二流技术82 实行核心技术锁定83 实行绝对控股的投资方式94 母国政府的政策限制10(二) 外商限制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的动因101 防止核心技术及高端技术扩散102 保持技术垄断,控制中国市场113 维持对国外技术和品牌的依赖11(三) 外商限制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对我国经济所产生的负面影响121 抑制企业增强自主创新122 抑制产业技术和开发能力133 阻碍我国未来科技发展13四 我国政府和企业应分别采取的相应对策14(一) 我国政府应采取的相应对策141 加强跨国企业之间竞争142 采用优惠政策加以引导14(二) 我国企业应采取的相应对策151 注重本国企业技术的提升152 与外商建立后向关联153 与外商进行研发合作16结论16致谢17参考文献1818一 绪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国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战略,强调统筹发展和深化对外开放,我国的外资政策也进行了相应调整,需要在新形势下,提高外资利用率,规避外资风险,更好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因此,从我国目前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和形势来看,研究外商限制技术转移与技术溢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1 选题背景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已经不是陌生的词汇,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被各个国家认同。外商的对华直接投资对提高国内企业业绩,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有许多正面效应和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引进外资速度的加快,利用外资的风险加大,外商对华进行限制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的问题亟需深入研究和加以解决。2 研究目的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全球化发展,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FDI)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获取世界先进技术的重要渠道。通过FDI,发展中国家不但可以弥补资金不足、增加就业机会,而且还可以低成本、快速地获得世界先进技术,从而发挥“后发者优势”,促进本国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所以,为了达到此目的就必须针对外商限制技术转移与技术溢出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可行的应对策略,促进外资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3 研究意义通过认真探讨外商限制技术转移与技术溢出的问题,并针对政府及企业自身采取合适的引资政策和配套措施,对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科技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二) 国内外文献综述1 有关技术转移方面的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外商直接投资对各国经济的影响日益明显,一个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国际生产体系初步形成,国际间的技术转移越来越频繁,进一步加速了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进步。从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动态来看,经济学研究中与FDI相关的论著很多,人们已经将越来越多把注意力集中到技术转移问题上。根据对技术转移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对技术转移研究的目的和范围也不相同。有三类经济学家通过局部均衡理论来探讨技术转移的问题。第一类是国际经济学家。他们把跨国公司作为技术生产者来研究,跨国公司把所转移的技术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交易。如海默、卡夫斯和赫勒纳等;第二类是产业经济学家。他们主要运用厂商理论对国际技术转移的备选方式选择问题进行了案例研究。第三类是发展经济学家,其中不少是国际贸易专家。他们主要研究技术转移的适用性和技术转移对东道国金融流量、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意义。G.K.赫勒纳的跨国公司在欠发达国家技术贸易中的作用是最早对跨国公司技术转移进行全面研究的论著。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跨国公司直接投资过程中的技术转移的不同方面,已初步形成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结论。1.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同技术转移之间的关系密切,后者对前者的影响越来越大。2.跨国公司是技术创新和国际间技术转移的主题。3.技术转移的增大扩大了国际直接投资对世界经济的影响。4.外商直接投资过程中的技术转移效应受很多现实因素的影响。5.由于外商直接投资过程中的技术转移具有战略性意义,各国政府常常采用相关的措施来施加影响。但是现实生活中的FDI与技术转移都是非常复杂的,目前为止理论上的研究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需要更系统和深入的分析思考。单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考虑,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是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不足。目前的研究,绝大多数是以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的,对发展中国家的分析只占相当少的比例。这就直接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外商直接投资过程中的技术转移,现实中更多地是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的转移,但现有的学术研究与现实趋势却不一致,从而直接地削弱了理论的解释能力;二是以发达国家为背景总结出来的相关理论与政策,很难适应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需要。而且对于整个技术转移方面的研究,国内起步较晚,仅有少数学者在研究(陈飞翔、江小娟、范小虎、许庆瑞等),因此对于技术转移的研究,特别是技术转移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方面的研究,国内急需相关人才,以便为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很好的事实依据和理论支持。2 有关技术溢出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在对外技术溢出的途径和效应进行理论研究归纳的基础上,国内外的有关文献逐渐转向测定技术溢出效果的实证研究,重点研究东道国境内的外资对东道国企业的生产率的有影响。许多多学者利用各国截面和时序数据、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大致得出两类结果:第一,流入发达国家的FDI普遍存在技术外溢效应(Caves,1974;Globerman,1979;Blomstrm和Persson,1983)。第二类,对发展中国家的FDI技术外溢效应的假设检验很难得到一致性的结论。外来直接投资和技术引进对东道国国内技术进步的效应存在“二律背反”现象,引进外来直接投资未必能带来先进技术(Haddad和Harrison,1993;Aitken和Harrison,1991,1999)。借鉴Cohen和Levinthal(1989)的研究,许多学者试图从东道国的吸收能力来解释FDI技术外溢假设检验结果的差异,并从多个角度诠释吸收能力的概念、内涵及影响作用。这些研究类似新增长理论致力于技术进步内生化的表述,从东道国经济的自身角度内生了FDI技术外溢效应。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不会自动提高东道国的劳动生产率,技术外溢的效果与当地企业吸纳能力相关。现有文献对影响东道国企业吸收能力的因素分析大致可归纳如下:(1)技术水平差距。在国际技术外溢过程中,技术外溢效果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相关。Kokko(1994)指出,如果东道国企业技术吸纳能力不足,就不能形成联系效应。在初始技术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外商企业的领先技术并不适合于直接用于当地生产,因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缺乏技术学习和吸收能力,因此引进外资未必带来外溢效应。(2)人力资本水平。东道国获得技术外溢效应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东道国拥有经过良好训练的人力资本。Narula(2004)指出,东道国吸收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力资本水平。早期的研究,如尼尔森和费尔普斯(Nelson和Phelps,1966)认为一个国家引进和使用新技术的能力取决于国内的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越高,技术进步的进程越明显。(3)经济的开放度。Findley(1978)、Koizumi和Kopecky(1977)、Wang(1990)以及RiveraBatiz(1991)分别从人力资本的积累和中间投入品产业的多样化角度,对FDI规模的扩大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进行了严密的理论分析,证实了对外开放的规模和FDI的外溢效应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另外,东道国的金融市场效率(Hermes和Lensink,2000)、知识产权保护(Smarzynska,1999)、东道国市场体制(Bhagwati,1985;Ozawa,1992)也影响吸收能力。总体来说,如果东道国的人力资本水平比较高的话,也就意味着学习能力比较强,吸收跨国公司的技术外溢自然更容易。近年来国内关于FDI的研究增长得很快,但专门以FDI溢出效应为研究对象的论著并不太多。国内学者关于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的研究,刚开始都着重于定性的描述,直到最近几年才有学者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实证分析。在实证研究中,有两种具体的做法:一是使用各种年鉴提供的统计数据,采用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回归分析;二是在局部地区通过问卷的方式进行调研。1. 计量研究沈坤荣(1999)利用1996年29个省、市、自治区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量与各省的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横截面进行相关分析,得出结论:FDI占GDP的比重每增加一个单位,全要素生产率提高0.37个单位。陈斌(2000)利用江苏省1990-1998年的工业部门的数据进行了分析,证明了江苏省外资溢出效应的存在。此外周研(2002)对浙江省的研究、吴德进(2003)对福建省的研究都得出了技术溢出肯定的结论。秦晓钟等(1998)对1995年全国第三次工业数据普查中39个行业的数据进行计量,结果发现FDI存在正的溢出效应,而且这种溢出效应对内资企业总产出的贡献甚至超过了内资员工变量对总产出的贡献。刘志强(2000)运用全要素生产率分解的方法,利用1993年-1998年深圳特区29个制造业的行业数据,发现FDI产生了显著的溢出效应,同时提高了国内企业的生产率的增长速度。2. 地区调研兰平(1996)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选择大连作为一个独立的区域进行了调研。调研的主要内容是外商投资企业的供应商对人力资源的培训情况。调研的主要结论有:(1)技术的前向外溢主要是通过干中学、营销展示的途径发生的;(2)后向的溢出状况不容乐观,虽然近60%的外资企业在大连采购了50%以上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但高技术企业的大批订单和高附加值的中间产品一般都是从海外采购的;(3)在大连进行投资的外资企业的员工相对稳定,只有40%的外资企业发生过人才外流的情况。以上三点说明大连外资企业的溢出效应并不乐观。除此之外还有江小娟(2002)对北京、上海、深圳、苏州等127家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朱华桂(2003)选择苏州、无锡、常州三个科技园区内67家跨国公司子公司为调查对象,以跨国公司子公司与国内企业、科研机构和其他相关组织的前后向联系为研究的主要途径,以调查问卷的综合分析与访谈为主要的研究方法,评估了三个科技园区内跨国公司子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经过几十年的发展,FDI溢出效应的研究取得的成果已相当丰富,但通过对文献进行梳理,依旧感觉到仍有相当一部分领域的一些问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而且研究内容单一、计量模型存在缺陷以及研究范围过于狭窄。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出现为我们指明了今后的研究方向,进一步完善和填补技术溢出效应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三) 论文研究内容本文将研究的重点和核心放在了我国吸引外资企业后的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对我国社会,经济,体制产生的积极和负面的双重影响,并就外商限制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方面所做出的一些措施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1.由于国内外对于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效应的概念及定义较为多样,所以为了方便研究,结合论文本身以及一些相关文献,明确技术转移及技术溢出效应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存在的相关性。2.分析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的途径,并从东道国和外商两方面来看待整个过程中对各自所起到的作用如何,有何正面以及负面影响。3.参阅不同新闻以及文献,从理论阐述结合案例的形式来说明外商是如何为了自身利益而最大限度的限制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4结合上述三部分的研究和分析,为我国政府和企业未来对于类似问题的解决找到一些方法,并针对外商的种种措施以及自己的研究,为政府和企业在作出某项决策时提供一些参考建议。二 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的一般性分析(一) 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的概念1 技术转移的概念技术转移,也叫做科技成果转化,来自英文的“TechnologyTransfer”,指技术从一个地方以某种形式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包括国家之间的技术转移,也包括从技术生成部门(研究机构)向使用部门(企业和商业经营部门)的转移,也可以是使用部门之间的转移。2 技术溢出的概念所谓技术溢出是指在贸易或其他经济行为中,先进技术拥有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转让或传播他们的技术行为,包括国内技术溢出、国际技术溢出、行业内技术溢出、行业间技术溢出四种溢出形式。跨国公司作为世界先进技术的主要发明者和主要供应来源,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内部化实现其技术转移。这种技术转让行为会对东道国带来外部经济,即技术溢出。一项技术溢出是一个正的外在性的特定情况,它既不是在经济活动本身内部获得利益,也不是该项活动的产品的使用者获得利益。换句话说,这种利益对于经济活动本身是外在的,对社会产生了外部经济。即厂商无法在整个生产活动中因为技术溢出的产生而获得任何利益。 例如,一家跨国公司发明了一项新技术,随之该技术被竞争企业复制或学习,表现为竞争企业通过搜集跨国公司新技术,加以自身研究开发组合形成与跨国公司水平相近的研究成果。一段时间以后,相关市场中的产品和服务也都会体现出这类技术,那么这些产品或服务使用者的利益将是外在的,由于实现或产生利益的企业与产生技术的企业开展竞争,即技术产生了溢出效应。 (二) 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的途径1 技术转移的途径技术转移作为外资向东道国的技术输出,主要手段和途径包括:(1)补偿贸易补偿贸易指交易的一方在对方提供信用的基础上,进口机器、设备、原材料、技术,不支付现汇,而是用产品向对方回销,用以进口物资所生产的产品或劳务所得价款分期摊还。补偿贸易中的机器设备均是由供方赊销给需求方,由需求方生产出部分产品后,以低价返销给供方。因此,机器设备的所有权在需求方。这样,供应技术方对对技术的控制能力较加工装配的供方而言,相对较弱。(3)租赁租赁是指将物品长期租给特定用户的业务活动。技术需求方所租赁的设备只是其生产过程中的一部分。要求技术需求方必须具有匹配的生产设备、资金、人员。因此,对技术需求方在物资资源、人力资源、组织资源上有较高的要求。由于所租赁设备的所有权归租赁方,承租人一般不得去改变租赁物的外观性能及品质等。所以,租赁方对技术的控制能力较强。(4)许可证贸易许可证贸易就是许可方允许被许可方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地域使用其技术、专利、商标等的权利,根据其对许可权利的限定,分为普通许可、独家许可、独占许可、分许可、交叉许可等;根据其许可的对象,分为专有技术许可、专利许可、商标许可等。许可证贸易只是规定许可方允许被许可方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区域使用其拥有的技术、专利、商标等。(5)直接投资直接投资是以直接参加被投资企业经营为目的,将资本、经营能力、技术、商标等生产因素复合性向海外转移的企业活动。分为独资与合资两种。在直接投资中,技术供应方不仅投入机器设备,还投入人力进行管理,特别是采取独资方式的技术供应方,不仅要求有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还要求有丰富的营销经验、投资经验、社会文化知识以及与当地政府的良好关系等。2 技术溢出的途径(1)前向和后向的关联效应关联效应是指某一产业或某一部门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影响和带动其它相关产业或部门的发展。跨国企业对当地企业发生的关联效应,包括前向关联效应、后向关联效应。跨国公司为节约交易成本(距离、信息、生产费用等),常常通过市场关系同当地企业建立了一种长期相对稳定的业务联系网络。一般情况,跨国公司的子公司拥有技术或信息上的优势,在与当地的供应商发生联系时,当地厂商会从子公司先进的产品、工序技术或市场知识中“免费搭车”,于是就发生了溢出效应。一方面,跨国公司对其上游供应商在零部件的质量、可靠性和交货期上都有较高的标准和要求。跨国公司使用最好的质量、标准化和检测技术,会逐步将对上游供应商的服务提高到国际水平。即使与跨国公司没有直接业务往来的其它供应商,由于跟随效应和关联效应也会逐步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从而整个行业的服务水平大大提高。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对于下游的当地经销商提供产品演示培训和使用方面的指导与帮助,确保做好其产品的售后服务,而这种演示培训往往包含技术及管理等各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效应”,经销商会不断积累经验,消化吸收从跨国公司所学的技术知识和管理技巧,这样,跨国公司的通过下游企业的创造性活动也会产生溢出效应。(2)示范和模仿当拥有先进技术的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时,其使用的技术会通过设备、产品、人员接触、客户技术资料等方式,对我国同类的企业和技术相关的企业产生影响。跨国公司向其子公司转移新的产品和更为先进的技术通常优于外售的技术,因而对当地企业产生了示范作用,或者由于增加竞争压力迫使国内竞争对手努力提高技术水平,甚至引起当地企业的纷纷模仿。技术示范和模仿作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东道国企业对技术的理解和把握应用能力。如美国跨国公司对欧洲半导体工业的技术示范作用等。(3)技术竞争面对跨国公司的竞争,国内原先处于领先地位甚至是垄断地位的企业为保持其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必然会加快技术开发以提升技术水平。可以说,跨国公司竞争产生的压力是我国信息、汽车、机械制造等产业的企业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的重要推动力。随着我国金融、保险、电信服务、批发零售等行业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大,在同类跨国公司竞争的压力下,上述行业效率的提高和服务质量的改善进程明显加快,服务标准也日趋国际化。(4)研发与合作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会对我国提升产业结构,弥补行业空白,打破行业垄断具有关联效应。跨国公司研发机构为我国企业带来新的管理理念,培养的研究人员具有长远的目光和敢于开拓冒险的精神,有助于提高国内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研和管理水平,促使我国企业更加注重研发和自主创新。同时,跨国公司与我国研究机构的委托研究和合作研究,也会带动当地研发水平的提升。技术、知识和人才的互相流动,客观上也提高了当地的技术水平。(5)人力资本流动人力资本的流动是技术扩散乃发生溢出的重要途径。通常情况下,人才当地化是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重要战略,从跨国公司对其雇员的培训看来,跨国公司雇员中确实存在着人力资源技能的积累。这种培训面向各个层次:从最简单的生产性操作人员到监管人员,从高级技术人员到上层经理人员,几乎都要参加培训。当雇员流向其他企业或自主创业时,其在跨国公司受雇时所学的技术随之外流,溢出效应发生了。(三) 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的作用1 从外商角度来看对外商来讲,技术转移是主动行为,所以在转移过程中往往更多的考虑其自身的利益,基本动机就是为了长期利益,为了能更好更多的获取市场份额。而技术溢出却是外商或者跨国公司非自愿的行为,而被动的技术溢出却会降低外商在东道国的竞争能力,并且可能逐渐丧失原有的市场份额。所以对于技术溢出的作用,外商往往处于十分被动或者很无奈的状态,可以说技术溢出是外商在进入东道国市场最不想看见的事情。2 从东道国角度来看从东道国角度出发,无论是技术转移或者是技术溢出都将会对国内企业产生良性作用并且促进整个国内企业的科技进步以及技术的积累,并且能够提升整个国家的科研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科研以及拥有高技术含量的人员,所以当然希望原来越多的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的产生。另一方面,东道国虽然看到了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所带来的好处,但是也会担心大量的技术转移的产生是否会使得整个国内企业对于外来科技以及相关人员的过度依赖从而导致国内的一些企业会产生一种倦怠,最终使得整个企业内部的科研实力的下降而失去竞争力,最后被市场淘汰。从上述对于技术转移以及技术溢出概念的阐述和途径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技术转移由于是自发性的行为所以无论是对于外商也好东道国也好都是起着一种非常积极的作用,是一个双赢的措施都是为了提升整个企业的科技实力以及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获取更多的利润。相对于技术转移而言,技术溢出因为是一种外商非自愿性的被动的将某些科技或者是设计理念被东道国的企业从模仿到掌握,所以对于整个外商来说技术溢出是他们最害怕也是最担心的事,可是东道国却非常欢迎技术溢出,因为技术转移是整个企业被动的在接受外商所提供的各类设备和人员,而技术溢出的产生往往是因为本地企业的自发性的行为,相较于技术转移带来的科技力量的提升,技术溢出对于本地企业以及国家的科技实力的提升带来的效果更加重要也更加持久。三 外商限制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的动因以及影响(一) 外商限制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的现状1 向我国转移二流技术跨国公司在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中,转移的技术大部分是处于标准化阶段的二流技术,先进技术的转移是少之又少。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德国大众汽车进入中国市场,当时的中国轿车生产高度集中,市场竞争不充分,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和上海汽车总公司合资建立的上海大众汽车公司的市场地位非常突出。1983年4月,第一辆桑塔纳轿车在上海组装成功,1985年3月,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此后长达10多年的时间里,上海大众在中国的轿车市场上始终占据着垄断地位,20世纪80年代末期,桑塔纳轿车几乎占有国内同档轿车100%的市场份额,90年代初期也占有90%左右的市场份额,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仍然占有60%以上的市场份额。1998年3月,上海大众在中国累计生产了100万辆桑塔纳系列轿车。其间,1995年上海第二代桑塔纳轿车开始下线和投入市场。从1983年到1999年长达16年的时间内,上海大众的主导产品一直是第一代桑塔纳,车型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而在这个期间,上海大众的外方母公司已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在全球市场上淘汰了第一代桑塔纳车型,但上海大众却长时间生产第一代桑塔纳,并未引进其母公司在全球市场上推出的换代车型。桑塔纳的市场价格也始终处于高位,在1998年年底之前,桑塔纳在中国市场上的价格水平高出其先前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近一倍。2 实行核心技术锁定所谓技术锁定,一般是指具有核心技术的外资企业利用其技术垄断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在技术设计、生产工艺、包装广告、营销网络等关键部分设置一些东道国在本地化生产过程中难以破解其诀窍的障碍,以严密控制尖端技术的扩散。技术锁定是外资企业保持其技术优势的重要策略,同时也就影响了外资企业技术的溢出效应。芯片业巨头因特尔公司自1985 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在中国已经拥有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英特尔亚太区研发有限公司、英特尔中国软件中心和英特尔亚太区应用设计中心等四个研发机构,但这些研究中心和公司只负责芯片的封装、测试与制造,二英特尔的芯片的内部研发中心依然是在美国的硅谷。由于芯片的研发本身就是非常高端的技术,因特尔将研发中心放在美国本土,进一步限制了人力资本的转移,进一步锁定了芯片核心技术,因此要实现逆向模仿非常艰难。除了英特尔公司,美国著名的耐克公司已经为股东赚取了31%的利润,但其只生产最关键的耐克鞋的气垫系统,其余全部业务几乎都是由外部公司提供。即使在华的研发机构,也主要是满足市场占有的需要,而不是进行基础性和原创性的创新型研究(基础性和原创性的研究大都放在外资企业或跨国公司的母国进行)。这种“研发分工”上的技术控制使耐克公司处于产业链的上游,从而实现对核心技术的锁定。3 实行绝对控股的投资方式为了控制其核心技术,外商都往往采用绝对控股的方式来经营,一般都是在国内直接设立子公司或者是分支机构,采取独立经营;即使采取了合资或合作的方式,也严格控制新技术的对外扩散。最典型的案例是英荷联合利华公司和美国PG公司,这两家公司分别于1986年和1988年开始在华投资。1992-1995年,除这两家公司继续大规模增大在华投资外,全球洗涤用品行业三巨头之一的德国汉高公司,也在华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PG公司、联合利华公司和汉高公司,都是名列“财富500强”的跨国公司巨头,1999年,联合利华总资产280亿美元,总销售额440亿美元;PG公司总资产321亿美元,总销售额381亿美元。而中国洗涤用品行业在1999年的总销售额仅为1982亿元人民币,约折合23亿美元,全行业产值仅为PG公司的1/17。规模如此悬殊,致使当时国内许多学者认为中国洗涤用品制造业将面临严重冲击,洗涤用品市场将会由跨国公司垄断,甚至会导致中国洗涤用品行业的“全军覆灭”。到1995年底,在我国洗涤用品行业中较大规模的合资企业有15家,全部是我国洗涤用品行业中排名前20位的大企业。这15家企业洗衣粉和香皂的产量,约占全行业产量的35%-40%。在这15家合资企业中,PG公司投资的有5家,联合利华公司投资的有5家,德国汉高公司投资的有3家。在15家合资企业中,只有两家为中方控股,其余均为外方控股。在外方控股的企业中,大多数企业的外方股份比较高。外方股份在80%-98%之间的有3家,在60%-79%之间的有7家,在50%-59%之间的有3家。总体上看,当时我国洗涤用品行业中的主力企业已经由国外大跨国公司控股。除了洗涤行业,在汽车制造业也是如此。2003年5月29日,本田汽车(中国)有限公司挂牌和奠基仪式在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举行。此前,国外汽车从未在中国合资企业中持股超过50%的界限,而本田汽车(中国)有限公司则是中国汽车史上首例外资绝对控股,这预示着未来的中国汽车行业将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外资绝对控股的新的投资方式。表1 外商直接投资方式年份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外商独资经营中外合作开发200230.59.937.31.6200329.39.239.90.6200427.27.040.90.7200528.610.444.60.4200629.310.448.61.0200725.26.257.30.9200823.63.360.91.1200918.49.670.20.5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经济年鉴计算而来从上面数据中也可看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都偏向于选择独资的方式,而非过去的合资经营。4 母国政府的政策限制跨国公司母国政府为了保持本国技术垄断优势,往往制定有关政策限制跨国公司向国外转移先进技术,以抑制东道国的国际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在许多战略性产业,发达国家政府都实行严格的技术限制政策。类似的技术转让限制政策一旦延伸到投资领域,就会对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技术路线选择产生影响,制约正常的技术转让,从而降低外商投资对推动自主创新的贡献。在这方面美国的对华技术出口限制表现得淋漓尽致,美国政府目前只许可一些低水平的技术对华转让,而对有可能涉及军事用途的军民两用先进技术则采取完全封杀的态度。这就使得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技术应用程度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其技术溢出效应大打折扣。(二) 外商限制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的动因外商限制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的动因除了由于母国政府的一些政策的约束而被动的限制之外,其余的方法都是外商自己主动限制措施,虽然动因各有不同,但归纳起来都是为了追逐利益。1 防止核心技术及高端技术扩散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能否与其他企业相抗衡并保持市场份额获得利益最大化的一个先决条件,只有拥有了核心竞争力才能使跨国公司在整个行业或者产业中保持一个领先地位。因此保持核心竞争力,控制高端技术以及核心技术的扩散自然而然成为外商限制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例如可口可乐、麦当劳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其保密了几十年的各种饮料、汉堡以及炸鸡的秘方,要是有一天当他们的秘方公之于众,很难想象这些公司是否还能继续在市场上依然保持一个非常有利的竞争地位。表2 外商投资企业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的地位(亿美元)年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外资企业所占比重(%)1997163.10109.1566.91998202.51149.3973.81999247.04187.7576.02000370.43299.6780.92001464.57378.8181.5资料来源:江小娟:中国的外资经济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P.8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从表中我们也能看出,外资将其大部分在华生产的高科技产品大都销往母国或者其他国家,而非我国国内。2 保持技术垄断,控制中国市场由于跨国公司母公司向其子公司转移的技术比向公司外转让的技术要先进得多,对当地竞争者产生了示范作用。当地企业为了同跨国公司子公司竞争,纷纷模仿它们的技术。从长期来看,当跨国公司子公司和当地企业以同等规模针对同一个市场产品而相互竞争时,当地公司有一种逐步采取与跨国公司相似的生产技术的趋势。为了保持技术垄断,进一步控制市场,避免母国企业形成与其相同的竞争力,外资公司就需要限制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以汽车零件为例,在我国拥有外资背景的汽车零部件商占整个行业的72%,而这些外资供应商中,独资企业占55%,中外合资企业占45%,与此同时,外资也控制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内资零部件的销售收入仅占全行业的20%至25%。外企增资和独资的趋向也越发明显,仅博世一家就以完全独资或是控股的方式在中国投资了18家公司,形成了从研发、生产、销售到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在2007年新成立的19家外商投资的零部件企业中,选择独资的也占了74%。此外,关键技术市场也几乎被外资企业所垄断。数据显示,在我国汽车电喷系统、发动机管理系统、ABS和安全气囊等核心零部件的产量中,外资企业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0%、100%、91%和69%,进口自动变速器在国内市场上的份额也高达78%。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调查,完全的中资企业很难进入合资产品的一级供应商中,其中美系车型在中国选择的零部件供应商100%是有外资背景的企业,而德系车型、日系车型以及国内自主品牌车型的这一比例也分别为88.9%、89.5%和52.8%。从长远来看,这样对于零件的拿来主义很可能成为新能源汽车自主创新的制约。3 维持对国外技术和品牌的依赖为了打开并保持中国市场的领先地位,外资就需要在开拓之初运用先进的技术,打造出世界名牌。进入中国市场之后,虽然带来了一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但是其核心的品牌价值和先进技术依然保留在国内。为了维持中国市场对其技术和品牌的依赖,外资就得采用限制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的方式。据商务部2004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显示,在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中,跨国公司子公司所生产的产品己占据国内1/3以上的市场份额。据中国产业地图(中国并购研究中心)一书指出,中国每个已开放产业的前5名都由外资公司控制,在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啤酒行业:60多家大中型企业只剩下青岛和燕京两个民族品牌,其余全部合资;玻璃行业:最大的5家已全部合资; 电梯行业:最大的5家均为外商控股,占全国产量的80%以上;家电行业:18家国家定点企业中11家合资;化妆品业:被150家外资企业控制;医药行业:20%为外商控制;汽车工业:外国品牌占销售额90%!上述情况很显然,表明我国企业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于外商的技术和品牌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这也从侧面鼓励和促进了外商的限制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的行为。从行业上看,银行、保险、电信、汽车、物流、零售、机械制造、能源、钢铁、IT、网络、房地产等,凡此种种,这些热门行业都已经有外资进入。从市场份额上看,据国家工商总局调查,电脑操作系统、软包装产品、感光材料、子午线轮胎、手机等行业,外资均占有绝对垄断地位。而在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外资公司的产品已占据1/3以上的市场份额。根据联合国工业计划署的统计,世界名牌占全球品牌不到3%,产品却占了全球市场的40%以上,销售额更占据了全球50%左右,个别行业(如计算机软件)则超过了90%。所以,在现代经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跨国公司无不把品牌作为控制和配置资源、生产要素和销售体系,抢占和控制市场的重要武器。而且外资在中国经济领域内的攻城掠地不仅是针对企业而言,也可以是对于地区来说的。对于很多中国经济发达的地方来说,它们的经济增长速度也越来越依赖于外资的投入,患上了“严重外资依赖症”。(三) 外商限制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对我国经济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由于我国引进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通过外商的技术转移和其附加的技术溢出效应来提升我国并不强大的科技力量以及我国的综合国力,因此外商一旦采取限制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必定会对我国经济产生很严重的负面影响。其中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 抑制企业增强自主创新中国吸收的FDI的技术水平较低,与本地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较小,本地企业在通过FDI技术溢出提升自身生产率和技术水平方面效果不明显。而且由于跨国公司进入后造成部分内资企业的市场份额萎缩,使中国一些本已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产业面临着人才流失和技术主导权失控的困境,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内资企业的研发活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这种现象在饮料、啤酒、洗涤用品、化妆品等行业比较突出。2 抑制产业技术和开发能力外资在华技术外溢效应主要通过人力资本的渠道实现,影响的是以劳动力为载体的软技术部分,而技术外溢的另一渠道RD资本却不通畅。从总体看,这种趋势削弱了我国自主技术开发的能力,形成技术的对外依赖。由于长期依赖外资技术,一旦外商对我国限制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就会使得自身的产业技术和开发能力受到了抑制。以电子行业为例,由于我国在电子产品及技术方面含量低、替代性高、附加值低,因而面临日益恶化的贸易条件,而在全球电子产品的总价值中,戴尔、微软等IT巨头占据85%的份额,广大发展中国家却不足5%。这使得产业升级过程中的资金“瓶颈”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另一方面,若长期处于“组装”这一环节,根据斯托珀和萨缪尔森定理,我国将长期处于产业结构低度化的泥沼而无法自拔。根据阿历克斯纽曼、彼得霍夫曼和邓子梁的研究,该研究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2005年和2006年的工业企业调查数据,考察了43000多家民营中小企业。研究表明,融资渠道、企业规模、创办年限和本省范围内产业创新的溢出效应等因素,都对中小企业创新有积极影响。但在本省范围内,外国企业比例越高、市场竞争越激励,对企业创新越有负面影响。中国中小企业的创新倾向偏低。2006年,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参与产品创新。其中电子产品企业创新倾向最高,有22.4%有至少一项产品创新;创新倾向最低的是纺织业,只有6.4%的企业由此动作。在中小企业中,小型企业的创新倾向更低。而在OECD(经合组织)国家,2004年至2005年,平均约有30%的中小企业从事创新。其中,该比例最高的是瑞士,有47%的企业从事了创新;最低是日本,该比例为16%。不过,OECD定义的“中小企业”是“少于250名雇员”,规模相当于中国的“小型企业”。很显然在引进外资较多的省份中,同行业的创新性本土产业会被“挤出”。而在竞争较为激烈的行业,中小企业倾向于通过降低操作成本来提高竞争力,而不是创新产品3 阻碍我国未来科技发展进入中国的FDI表现出明显的两头在外、根植性差的特点,外企与母公司有着强烈的技术依附关系,很少参加当地的技术市场活动,与当地的企业、政府、科研机构的技术联系非常微弱。不仅如此,由于跨国公司享有的技术优势,可能迫使中国企业放弃已有一定基础的技术开发能力,转而依靠跨国公司提供的技术,对其形成技术依赖。另外东道国引入通常是投资国将淘汰的技术,长此以往,会形成对国外技术依存度越来越大的技术风险,严重阻碍我国未来技术的发展,削弱我国的技术实力。最典型的莫过于美国以及欧盟对于我国一些高精尖武器方面的禁售,使得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拥有自己的航母、先进的战斗机和航空航天技术等。而这些最前沿的尖端科技的不足,是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严重滞后,导致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脚步与发达国家渐行渐远。而且由于FDI一方面加强了我国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大大压缩了整个国内企业的利润空间从而导致其创新能力的降低,另一方面由于外商对于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的限制使得我国企业无法从外商和跨国公司那里学到和获得足够的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低下,最终也将传导至整体国力,使得国家的未来科技发展严重滞后。四 我国政府和企业应分别采取的相应对策随着我国企业不断的成长,已经成功地跨越了发展门槛,与外商之间的技术差距逐渐缩小,可与外资企业有效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竞争途径产生的溢出效应越来越明显。此外,随着外资技术水平的提高,国内企业通过模仿途径获取溢出效应的空间变大,外资溢出效应也随之增大。因此,如何促使跨国公司提高在华的技术水平就成为增强外资在华溢出效应的关键。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了“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如今在新的是形势下,这一战略已逐渐显示出其局限性,应该随势而变,转而实施“以竞争换技术”为主导的战略政策。(一) 我国政府应采取的相应对策1 加强跨国企业之间竞争加强跨国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为了能够通过竞争的手段使跨国公司感到一种危机感从而能将更多的先进技术投放到我国市场中。而且当跨国公司之间互相竞争时往往会导致跨国公司为了利用国内企业对于整个环境和对于市场较为熟悉的优势,而采取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并且在合作过程中为了提高竞争力会将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运用到合作中,使国内企业获利。以轿车为例,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的轿车行业中的外资企业一直是一枝独秀,导致上海大众生产的桑塔纳车型几乎没有变化,是德国母公司和国际市场已淘汰的车型。而在通用、本田等汽车产业巨头的进入后,随着一汽上海别克、广州本田等项目的上马,德国大众迅速改变了战略,将帕萨特引入上海大众。(1)政府可以完善整个市场的投资环境,为跨国公司的进入提供更加便利和优惠的条件下,引进更多的跨国企业。(2)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现有的反垄断法,防止跨国公司之间的寡头垄断,从而市场能够在充分的竞争条件下发展。(3) 完善相关商标保护、专利保护等有关的“软技术”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整个市场的竞争环境。2 采用优惠政策加以引导首先是税收优惠。使跨国公司享受到同等的国民待遇,并减免税收。还可以通过宏经济政策的引导等,吸引外商的直接头则和进行技术转移。比如,通过保持良好的经济增长态势,保持较高的贸易自由度和较好的国际收支状态,促使外商投资企业把先进的技术更多更快地转移到本国使用。从重视外资数量向重视外资质量的方向转变。其次,政府要对企业的专利权做到良好的保护,并且要不断完善国内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鼓励外资企业在国内设立研发中心。政府还可通过鼓励主导产业的发展,引导消费需求结构等途径,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把自身的技术较多地投向某些领域发展或者是加快某些产业的技术更新速度。具体措施如:第一、 鼓励投资于高科技产业的奖励措施。给予符合条件的企业在5年内的法定所得全部免税,并在接下来的三年内免去50%的所得税。第二、 对设立研发中的鼓励政策。(1) 研发承包公司。指在中国为非关系企业提供研究与开发服务的公司,可申请为期5年获全额免征所得税。(2) 研发公司。指在中国境内为其相关企业或其他任何企业提供研究与开发服务的公司。可申请为期10年内产生符合规定之处的全额投资税赋抵减。(3) 内部研究。指在中国境内从事内部研究的公司,可申请8年所产生符合规定资本支出的50%的投资税赋抵减。(二) 我国企业应采取的相应对策1 注重本国企业技术的提升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过程中,应注重本国企业技术的提升。一方面提高企业对跨国公司先进技术的吸收能力,另一方面刺激跨国公司增加技术转移,扩大技术外溢的可能性。国内企业可以与国内知名高校共同合作,一方面利用高校内的人力资本,另一方面在与高校合作的同时也可以提高自身产品的科技质量和提升企业技术以及人力资本。还可以在政府的配合下组成产业集群,利用各自的优势互相学习和交流,从而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升自己科技实力的目的。并且建立一套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大力引进国内外的优秀人才的同时防止企业本身内部的人才的大量流失。还可以向政府申请科研方面的经费或者是多家企业共同合作,大家取长补短共同开展科研和技术发展,并对于开发出来的技术互相共享2 与外商建立后向关联随着经济开放带来国际直接投资的大量流动,针对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生产活动,后向关联这一概念逐渐演变为在经济开放条件下,由东道国当地厂商为跨国公司子公司提供成品生产制造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或各种服务。以“促进关联”为主题的 2001 年世界投资报告 指出,外国子公司通过关联产生的知识扩散可以对发展中东道国产生长期的或动态的利益,这种利益不仅包括拉动当地生产与就业,更重要的是,跨国公司的后向关联“构建了一个直接的知识扩散渠道,有助于促进当地供应商、技术和能力的提升。通过后向关联,一方面使发展我国的资源得以有效配置,从而使上下游产业的生产能力得以加强,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由于跨国公司子公司为了保证其产品的质量和竞争能力,通常会为供应商建立生产性设施,提供技术援助、信息咨询服务和管理上的培训等服务,从而可以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