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五”规划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80343977 上传时间:2022-04-25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五”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五”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五”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五”规划前 言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五”规划,是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区划调整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更是开发区实施“建区”和“造城”并重的第一个关键五年规划。本规划是在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导下,结合开发区实际编制的,是“十二五”期间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统领性和指导性文件。本规划以2010年为基准年,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本规划范围为星海、海城、沙城、天河四个街道,以及金海园区(丁山片和天成片,金海街道待成立)和瓯飞工程(预留空间约52平方公里),区域总面积约122.5平方公里,“十二五”重点规划面积为70.5平方公里(瓯飞工程区域,暂不作为重点)。状蒲园区5.11平方公里委托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龙湾区管理。第一章发展背景与总体思路第一节“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过去的五年,是开发区保持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积极应对国内外宏观环境变化,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开发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园区空间稳步拓展,配套环境逐步优化,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1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41.61亿元1,“十一五”平均增长13%左右,工业总产值达到416.8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5.6%;财政收入20.63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3.4%;外向型经济逐步从金融危机中恢复,2010年实现外贸出口11.35亿美元,同比增长34.5%;“十一五”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56.8亿元,其中工业性投资累计完成106.1亿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全区企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品牌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7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88家,产值超5亿元企业达到10家,超10亿元企业3家;全区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个,中国名牌产品4个,省级著名商标21个,省级名牌产品22个,省级出口名牌1个。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企业队伍不断壮大,截至2010年,全区拥有区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含科技型企业)98家,新政策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32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6家。全区拥有省级企业研究院1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20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27家、区级企业研发中心57家;科技创新成效明显,2010年全区区级以上科技型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46.7亿元,同比增长27%;实现销售收入138.1亿元,同比增长24%。园区空间稳步拓展。“十一五”以来,开发区着力推进滨海工业园区(现星海街道2)和金海园区(丁山片和天成片)建设步伐,用地空间不断拓展。区划调整后,开发区现辖温州滨海工业园区、金海园区(丁山片和天成片),委托管理星海、海城、沙城、天河4个街道,规划总面积70.5平方公里,现有总人口20.2万人3。目前,滨海工业园区大部分已建成,金海园区(丁山片)已基本完成地块出让,金海园区(天成片)正加快围垦回填和市政设施建设,龙湾二期围垦和瓯飞工程也已开工。发展环境逐步优化。全区现包括星海、海城、沙城、天河4个街道,社会管理职能得到加强,公共服务日益健全。建成滨海学校、卫生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生产性服务业取得较快发展,园区大力发展金融、商贸流通等现代服务业,引进了一批金融机构和大型超市等,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围垦造地、道路、给排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体系加快完善;温瑞塘河治理取得成效,完成园区污水处理厂专项整治,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综合分析过去五年的发展历程,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1、产业升级压力较大。总体而言,开发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仍较大,粗放式增长特征仍较为明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占比不高。规模以上纺织服装制造业、皮革制造业等传统产业的年产值约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全区工业项目投资强度与国内先进园区相比仍有差距。2、城市功能明显滞后。开发区的发展进程已经步入了后开发区时代,要求开发区向具有综合功能和多元内容的新城区发展。开发区一直以来单一的工业区功能定位导致园区公共服务设施缺乏、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问题,城市功能的不完善影响了投资环境,并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瓶颈。行政区划调整后,街道的托管为开发区社会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重任。3、空间优化任重道远。自1992年建区到2002年,开发区实际开发面积只有状蒲园区5.11平方公里和高新园区0.7平方公里。2002年以来,滨海工业园区(现星海街道)15平方公里启动建设,但无法为大发展提供足够的土地储备。2009年启动建设的金海园区也只能满足今后3年的发展需要。空间制约导致企业外迁和大项目引进困难。随着温州城市加快东扩,“十二五”开发区亟待优化和拓展发展空间,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城市与产业互动发展。4、创新引领作用有待加强。开发区应发挥引领区域创新发展、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但目前这一作用并不明显。由于温州人才发展大环境的问题,高级研发、技术和管理人才较难留住。另外,开发区现有孵化器场地面积无法满足需求,急需拓展。开发区产业门类与温州其他园区存在一些雷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突出。从现状来看,开发区发展海洋经济、新能源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还比较薄弱。第二节“十二五”发展环境与阶段判断“十二五”开发区主要面临以下发展环境:适逢全球经济再平衡期,国际发展环境挑战中蕴藏机遇。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面临深度调整和再平衡,短期难现高增长。国际贸易、投资保护主义重新活跃,这无疑将阻碍开发区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危机将催生以新能源技术等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并形成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不同产业或产业内部的不同行业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将不断衍生出新的产业形态,为开发区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带来机遇。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十二五”时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经济快速发展的长期趋势不会改变,开发区依然具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我国“十二五”时期的重要发展理念,技术创新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经济增长将由外需拉动转向由内需、外需协同拉动,传统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成为新的产业发展趋势,这为开发区“十二五”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国家推进区域一体化和沿海开发战略,平台载体和政策环境更为有利。国家正在加快长三角一体化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浙江省、温州市两级均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战略,为开发区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主动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开发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浙江省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带战略,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发展新平台,将为开发区拓展发展空间带来历史性机遇,也对滩涂资源开发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开发区在温州大都市区建设中地位突出,必将迎来加快发展机遇。温州“十二五”提出建设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目标,打造富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基地。开发区处在“1650”温州大都市总体空间架构中的主中心,作为主中心的沿海地区,是温州未来产业集聚和城市拓展的主要阵地。随着全市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开展、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到位、破难攻坚大行动强势推进和城乡统筹逐步实施,温州已进入转型发展的加速期,这些都给开发区带来了难得的发展良机。都市型功能区的设立,为开发区全面转型奠定基础,社会服务职能显著增强,统筹发展成为大势所趋。总体上判断,“十二五”开发区将进入发展思路全面革新期、产业升级攻坚突破期、园区建设全面推进期、和谐环境深化构建期:发展思路进入全面革新期。伴随着后开发区时代的来临,开发区原有的政策优势正在逐渐弱化,借鉴兄弟开发区的有益经验,“十二五”开发区的发展思路要从建设“单一工业区”向打造“现代化滨海新区”转变,产业结构由“重二轻三”向“重二兴三”转变,工作重点由“开发建设”向“建管并重”转变。产业升级进入攻坚突破期。金融危机形成“倒逼”机遇,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将加快转变。随着金海园区(丁山片和天成片)进入大开发时期,以增量空间的高起点开发为载体,开发区产业升级进入了攻坚突破期。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将协同推进,现代服务业比重将不断上升,节能减排和生态型园区建设将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园区建设进入全面推进期。开发区西部的海城、沙城、天河三个街道将在“十二五”时期进入城镇转型、产业升级的关键期;星海街道将加快土地集约利用和未开发土地的建设;金海园区和瓯飞工程将成为开发区“十二五”空间拓展的主阵地,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大量的工业项目建设将全面铺开。和谐环境进入深化构建期。“十二五”时期,是开发区由工业园区向滨海新区的转变期。生态环境对于经济要素的吸引力将大大增强;住房、教育、医疗、社保、文化体育等关系群众切身需求的公共服务将得到长足发展;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成为新的时代主题,对基层机构和队伍建设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和谐、文明、宜业、宜居开发区的构筑将进入深化期。第三节“十二五”总体思路1、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建设和打造都市型功能区的战略部署,以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着力实施“产业兴区、海洋经济、科技人才、生态环境、城市化推进”五大战略,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双轮驱动,围绕做大做强产业,做好做优环境,加快推进开发区扩容改造,突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升基础设施、生活配套设施水平,重点做强一批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新兴产业、打造一批集聚园区,把开发区建设成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相融、宜商宜居宜创业的滨海新区。2、发展战略产业兴区战略。确立产业兴区的战略地位,将“做强二产”和“做优三产”作为产业兴区的两大重点,以滨海工业园区、金海园区为集聚平台,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发展新兴产业,打造产业集群。要充分发挥“创新驱动”与“投资驱动”的引擎作用,全面提升开发区产业综合竞争力。海洋经济战略。借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好机遇,充分整合开发区滨海交通、海涂围垦、科技人才等要素资源,全面实施海洋经济战略。加快建设“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国家级海洋与农业高科技园区,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科技人才战略。充分重视科技人才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打造一体化的创业服务体系和完善高效的开发区创新服务体系为重点,加快开发区科技要素、人才资源的集聚,使开发区成为温州的“创新高地和创业乐园”,引领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战略。牢固树立“抓环境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按照生态环境优先的战略思路,全力打造一流的生态、生产和生活环境,吸引经济要素加快集聚,全面推进滨海新区建设。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提升生态文化,以环境树形象、以环境促发展、以环境保和谐。城市化推进战略。按照“拉大城市框架、优化空间格局、提升城市功能、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全面实施城市化推进战略。推进海城、沙城、天河、星海、金海(待成立)五个街道的城市化水平加快提升、城市设施网络加快一体化、城市服务功能加快完善,成为宜商宜居宜创业的滨海新区。3、奋斗目标总体目标是:通过“十二五”五年的发展,全区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城乡建设成效显著,产业升级取得突破,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园区环境明显改善,职工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到2015年,要在温州东海之滨崛起一座“三生”相融、宜商宜居宜创业的滨海新区,成为引领全市发展的高端产业集聚区、生态建设示范区和城乡统筹先行区。经济实力加快提升。2015年,开发区总体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实现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350亿元,年均增长16%(现价增长率),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2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6%;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6%;财政收入65亿元,年均增长21%;投资驱动力明显增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850亿;外向型经济稳步发展,出口总额达到18亿美元,年均增长15%。城乡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建设取得全面进展,开发区人口加快集聚,远期形成一座市政配套完善、生态环境优美、居住人口达50万人左右的滨海新区。城市与产业互动发展的效益加快显现,开发区投资环境大幅提升,人才、技术、信息等创新要素加快集聚。全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模和水平明显提升,商贸、物流、金融、总部商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居住和社区服务业逐步完善。星海、海城、沙城、天河四个街道均衡发展,“三分三改”和农村新社区建设步伐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取得阶段成效,农房集聚建设率达到30%。产业升级取得突破。传统优势产业升级取得明显进展,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规模快速壮大,创新服务平台更加完善,企业品牌建设成效显著,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到2015年,高新技术企业数累计达到6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5%;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8%;发明专利累计新增授权数达到100件;研发人员占企业职工比重提高到8以上。开发区各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00个,其中亿元产值以上企业实现全覆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教育、医疗、社保等配套体系逐步完善,社区管理良性运行,和谐程度不断提升。到2015年,全区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达到98%,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99%;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2人,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5.4张;百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20平方米;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80%;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16%以下。园区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效,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到2015年,园区新增工业项目土地平均产出率达到每亩800万元以上;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4%;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率分别达到12%、10%、15%和10%;中横河沿线、金海湖周边、高速互通口、主要街区、各生活组团等成为全区城市景观亮点,全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9%,危险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十二五”规划主要包括经济发展、自主创新、社会事业、资源环境四大类共31个指标,其中预期性指标20个,约束性指标11个。具体见附件3所示。第二章 优化空间发展格局在温州1650大都市总体空间架构和温州东部五大功能区建设思路下,把握温州城市加快东扩和开发区扩容契机,按照“一核三片五组团”的总体空间发展格局,加快开发区空间优化,明确各片区发展导向,促进资源要素合理集聚、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打造“三生”相融的滨海新区。第一节“一核”:打造滨海新区核心区环金海湖打造一个占地约2.32平方公里的现代化滨海新区的核心区,作为开发区城市配套服务最为集聚的区域。功能包括行政办公、科研孵化、金融商务、人才居住、公共服务、生态休闲等。瓯飞工程(包括龙湾二期围垦)要预留城市发展用地,逐步推进滨海新区核心区向东扩容,远期打造一个现代化综合型滨海城区,成为促进开发区城市与产业互动发展的主阵地。核心区建设要高起点实施城市设计,坚持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先行,重视生活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为区内企业提供完善的公共配套服务设施、良好的交通设施、发达的现代通讯网络、优美惬意的生态环境和符合开发区创新、创业精神的城区文化。第二节“三片”:发展三大功能片区按照“西部统筹发展、中部优化提升、东部集聚拓展”的原则,推进西部海城、沙城、天河三个街道、中部星海街道、东部的金海园区和瓯飞工程三大功能片区统筹协调发展(状蒲园区5.11平方公里委托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龙湾区管理)。要加快开发区空间优化,明确各片区发展导向,促进资源要素合理集聚、经济社会协调发展。1、西部统筹发展以“突出优势、区域联动、城乡统筹”为原则,加快海城、沙城、天河三个街道的的城市化步伐和产业升级。将滨海大道以西区域充分融入开发区整体发展战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共建、社会公共服务的共享、城乡经济发展的共荣,将开发区西部建设成为开发区的重要城市组团,成为现代化的综合商住区。推进区域联动发展。加快海城、沙城、天河托管后与开发区的融合,促进区域联动发展。编制全区战略性规划,并指导各片区控规编制和调整,形成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在全区范围内合理配置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社会福利等社会公共资源,按照设施服务半径,推进公共服务设施的跨区域共享;加快东西横向道路、给排水网络、能源网络、市政设施、河道整治等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衔接;加快理顺开发区对各街道的规划、国土、工商、质监、城管执法、人防、环保、安监、商务、审计等经济管理职能,形成权责对等、管理高效、有序和谐的发展局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以沙城街道的永寿村、七四村,天河街道的郑岙村、中和村、浦门村,海城街道的东溪村等为一期推进重点实施城中村改造,以“三分三改”为手段,提高土地利用率,拓展发展空间,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十二五”重点推进海城街道的梅岗社区,沙城街道的烟台、永寿片和七四、八甲片,以及庄桥村,天河街道的新河片等的农房集聚建设。其他村应加快“三分三改”,推进各村先联后转、并,设置一批社会服务中心,建设一批农村新社区和城市社区,促进公共服务的城乡一体化配置。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加快实施“退二进三”和“厂居分离”,优化城市布局,改善片区人居环境。在金海园区(天成片)配建一定比例标准厂房,设定入园门槛,鼓励传统优势行业的企业经过股权重组、品牌联合、技术提升后进入园区发展。鼓励企业自主联合、连片改造,建设上规模的商业设施,发展符合片区功能定位的现代服务业。对严重影响周边居住环境的小厂房、小作坊实施强制退出。促进滨海大道(轻轨S2线)沿线空间优化。以滨海大道以西未开发区域为重点,促进滨海大道(市域铁路S2线)沿线的整体空间优化和集聚开发,发展以专业市场、商务总部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和以居住、商业、社区服务等为主的生活性服务业。以TOD4模式推进片区空间优化,以轨道交通沿线重要站点为平台,促成一批出行枢纽、社区居住、商业购物、商务办公、文化娱乐、游憩休闲等各类功能复合、有机联系、高度集约的街区配套群体。以该区域的空间优化带动开发区西部各街道的农房集聚建设,并促进旧城区形象和服务功能的整体提升。2、中部优化提升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优势产业升级,大力推进星海街道的空间优化和设施完善。全面优化配套环境。坚持城市化与工业化并行,全面优化星海街道发展环境。加快完善旭日、望海社区、永丰家园等的综合环境,加快建设开发区文体广场、滨海实验学校等一批公建配套设施。强化滨海六路、滨海一道(滨海十二路至十五路段)综合商业服务功能,加快改造商业步行街。完善星海街道公交体系,方便职工群众出行。加大重要道路及区域空间节点的景观整治和改造力度。加快传统产业升级。通过提升星海街道城市功能,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利用职教基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科研配套服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对服装、合成革、机械装备等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鼓励企业整合重组、做大做强。加快合成革企业的“退二进三”步伐。3、东部集聚拓展全面加快开发区向东拓展发展空间,使金海园区作为开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最为集聚的片区,并全面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以新的战略理念高标准规划建设一个二三产协调发展的滨海新区。优化金海园区功能分区。以滨海新区核心区为中心,按照城市与产业互动发展的原则,合理规划和配置服务资源,打造良好投资环境,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壮大。要按照“科学布局、突出主导、集聚发展”原则,围绕“大平台、大项目、大产业”的招商主线,全力推进金海园区招商选资,引导新能源新材料(包括激光与光电产业)、电子信息、汽车关键零部件、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组团化布局。加快金海园区市政设施建设。将重大基础设施和大项目引进作为新城建设的战略支点,全力推进金海园区(丁山片和天成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九通一平”要求,加快金海园区(丁山片)道路、桥梁、给排水等建设,整治三甲河、东门浦、文学浦、经五支河、环城河等,加快建设客运及公交中心、金海湖公园、垃圾中转站和公厕设施等公建配套。加快建设金海园区(天成片)4900亩吹填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推进开发区向瓯飞工程拓展空间。积极配合瓯飞工程建设(包括龙湾二期(瓯飞工程起步区)建设),推进开发区发展空间向东拓展至瓯飞工程东侧防洪堤,增加发展空间约52平方公里。“十二五”期间完成的瓯飞工程圈围范围以农业开发和海水养殖为主,远期将部分用地用于城市和产业发展。第三节“五组团”:打造五大生活配套服务组团按照“因地制宜、集聚配套、优化布局”的原则,除环金海湖滨海新区核心区外,在全区打造五大生活配套服务组团,为开发区建设“三生”相融的滨海新区提供全面的配套服务支撑。星海组团:是开发区星海街道主要的生活配套服务组团,辐射星海街道、温州职教基地等,2015年集聚人口达到6万人左右。“十二五”重点是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街道社区服务职能,优化周边居住环境。强化文化、体育、休闲娱乐服务功能;建设滨海实验学校、滨海一幼、二幼,促进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建设滨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解决周边群众职工的社区保健与就医;加快选址建设星海农贸市场和市民活动广场。推进街区化改造,利用金角银边实施公园绿地建设,加快在滨海二道、滨海十路段利用边角地建设休闲景观集中点,并设置露天茶座等休闲场所和金融、电信、邮政等配套设施。结合市域铁路S2线3个出站口,进行街区建筑造型改造,突出开发区历史文化品位和开发区城市精神塑造。借星海街道成立后的制度和管理优势,加快完善服务职能、健全机构设置,大力提升计生、劳动保障、社会救助、外来人口管理、治安综合治理等领域的社会管理能力,为开发区街道和社区建设提供示范和有益经验。金海组团:是开发区金海园区(丁山片和天成片)主要的生活配套服务组团,是开发区东片重要的现代生活服务社区之一,2015年集聚人口达到3万人左右。“十二五”重点是加快金海园区(丁山片)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商务办公、大型综合超市、沿河商业步行街、生活居住小区,以及小学、幼儿园、社区服务中心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金海组团要与周边产业地块的建设同步实施,尽快形成配套能力,优化投资环境,完善滨海新区城市功能。海城组团:是开发区西南部重要的生活配套服务组团,主要辐射海城街道,2015年集聚人口达到6万人左右。“十二五”重点是加快“退二进三”,城中村改造和农房集聚建设,提升社区居住环境,强化商贸服务和社会公共服务功能。加快实施飞云江三桥接线工程海城段,永梅公路海城段整治和立面整治工程,改善片区交通条件;推进二产留地开发、海城电镀基地、水暖基地标准厂房和水暖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城区企业向园区有序集中。启动水暖市场二期和温州水暖洁具市场建设,增加大型综合超市等商业网点设置,强化商贸服务功能。建设海城公园、村文化公园,实施拆违整治,优化社区环境。拓展海城中心幼儿园、海城三小规模,大力改善教育办学条件,建设海城综合文化站和海城中心卫生院,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功能。沙城组团:是开发区西北部重要的生活配套服务组团,主要辐射沙城街道,2015年集聚人口达到7万人左右。“十二五”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农房集聚建设,提升商贸服务和社会公共服务功能。重点发展以沙城中心街为核心的商贸圈,打造上规模的商贸综合体;推进3个村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建设金钟湾公园(沙城片)及八甲、烟台等村绿化小公园,建设轮船河、沙河5.1公里景观带;配合塘永公路整治,完善分流道路建设,增设道路卡口视频监控点、红绿灯、交通标识线等,完善城区环境;建设沙城文化中心、沙城三小(温州市第一新公民学校)教学综合楼等公共服务设施。天河组团:是开发区西部重要的生活配套服务组团,主要辐射天河街道,2015年集聚人口达到6万人左右。“十二五”重点是加快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农房集聚建设,提升商贸服务和社会公共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天马大街等作为城镇交通主干道的作用,有效缓解城镇内部的交通压力;启动金钟湾公园(天河片)、天河公园和金山河流域两侧景观绿化工程,推进三甲河河道开挖;选址建设天河商业综合体,完善片区商业功能;选址建设天河文化中心,推进天河镇中心幼儿园、天河卫生院建设,加快改造天河一小综合楼和天河二小综合楼,提升社会公共服务功能。第三章 构筑现代产业体系牢牢把握转型发展主线,构建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现代服务业、海洋产业在内的,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引领温州产业加快升级。第一节培育四大新兴产业把握全球科技革命脉搏和国际产业发展趋势,结合开发区产业基础和区域资源优势,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包括激光与光电产业)、电子信息、汽车关键零部件、先进装备制造等四大新兴产业。力争到2015年,四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开发区工业增加值的50%以上,培育发展20家产值20亿元以上新兴产业龙头企业。1、新能源新材料(包括激光与光电产业)以光伏、半导体照明、光通信、激光器件与应用设备、新材料为发展重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延伸产业链,建成中国(温州)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的重要研发和生产基地。光伏。重点发展高效晶硅电池组件、薄膜电池组件、逆变器并网设备等光伏发电及关键零部件,鼓励发展大面积超薄晶体切片、太阳能原辅料产业、高性能蓄能设备和高效太阳能热水器及热水工程设备制造。提升光伏产业核心研发能力,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含量的光伏产业项目。引导相关企业向产业链终端延伸,做系统化集成服务的供应商。半导体照明。重点发展功率型高亮度半导体照明器件的芯片、封装、照明以及背光源等行业。重点产品与技术包括:芯片制造、封装生产、高端照明产品及应用、关键配套设备等。支持LED龙头企业实施节能示范工程,探索“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光通信。重点发展光纤光缆、光通信元器件及模块、光通信测试设备的研发及制造,并以此带动相关配套产业的建设,形成完整产业链。重点产品与技术包括:光纤光缆、光有源器件、光无源器件及光模块、测试设备等。加快中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光通信研究院和光通信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激光器件与应用设备。立足于激光器的研究、制造及应用设备的开发制造,重点发展能量激光器,并带动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构筑完整的产业链。重点产品与技术包括:半导体激光器、高功率激光器、激光加工设备、激光医疗设备、激光环境监测设备、激光投影设备等。新材料。重点发展以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电子浆料、新型半导体材料、电子元器件封装材料、光电子材料等为主的电子信息新材料,以8英寸以上太阳能硅片、超白玻璃、背板材料和透明导电新材料、太阳能电池正极材料、太阳能薄膜材料等为主的新能源材料,以镁合金、镁铝钛合金材料、电子标签材料、高端印刷线路板材料、笔用金属材料等为主的新型金属材料等,兼顾发展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其他新材料领域。2、电子信息产业大力发展物联网及相关联设备制造、集成电路与新型电子元器件,及其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提升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研发实力。物联网及相关联设备制造。积极培育物联网及相关联设备制造业,重点发展电子标签(RFID)、新一代网络接入设备、第三代信息系传输设备、交换设备、新型无线电通信和移动通信等设备,网络设备、卫星导航和传感读写设备等,智能卡、工业控制、车用、家电用等专用芯片,多媒体及数字安防设备等。集成电路与新型电子元器件。积极承接台湾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引进世界500强芯片和集成电路企业,延伸电子信息产业链,打造海峡西岸集成电路生产和研发基地。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封装技术、集成电路产品设计、集成电路芯片、集成光电子器件等集成电路领域,以及新型片式化、集成化、微型化及高频化电子器件;发展光电子器件、敏感元器件与传感器、高频器件等新型电子元器件领域。其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开发区传统机电产业高新技术改造的重要手段,提升相关的优势产业,向新一代信息产业技术领域拓展。把握智能电网、物联网、高端移动数码及网络终端产品、新一代移动通讯、三网融合及云计算等重大技术升级机遇,以及温州及国内其他城市的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市场机遇,大力培育高、精、尖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3、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积极引进和培育汽车发动机,变速器、转动、制动总成系统,汽车电子,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加快发展以机电一体化为主要技术表征的集成产品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部件和成套集成部件。加快提升开发区汽车关键零部件产品档次、技术装备水平、研究开发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发动机及关键零部件。重点发展汽车发动机,以及传动系统、制动系统、转向系统、悬挂系统、车身附件、进排气系统、新型混合动力传动系统、新型纯电动传动系统、轮毂电机等关键零部件领域。汽车电子。重点发展车身稳定系统、悬架控制系统、驱动力分配系统、制动力分配系统、制动防抱死系统、安全气囊、自动避障系统、自动停车系统、车载故障诊断系统、车身总线系统、智能雨刷、智能防盗系统等汽车电子控制装置,以及汽车娱乐系统和汽车行驶自身信息和通信系统等车载电子系统。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重点发展新型代用燃料发动机转换器、新型动力电池、新型混合动力驱动管理系统、车用动力电池组管理系统、新型电动车用传感器、电动车用大功率电子器件、电动车用新型集成芯片、电动车电器系统用安全保护部件等。4、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把握国家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机遇,结合开发区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先进成套装备及通用基础装备、高档专用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引进具有总体设计、系统集成、成套生产、配套服务等“一揽子”功能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培养一批能够提供重大技术装备总承包服务的企业集团。先进成套装备及通用基础装备。重点发展大型施工机械、能源机械设备与压缩机,智能防爆成套设备和远程控制设备,工业机器人,以及自动化、特种、数控机床和高端工业母机等先进成套装备;发展大功率电力电子元件、功能模块,大型、精密轴承,高精度齿轮传动装置,智能和特种阀门、液压电子控制器、液力变速箱,气动元件,轴承密封系统、橡塑密封件等高端通用基础装备。高端专用装备。重点发展机电一体化或智能化高性能轻工机械,轨道交通设备,新型高端纺织设备、印刷设备、包装设备、食品制药设备等。第二节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实施产业升级战略,按照“创新引领、结构调整、分类升级”的原则,以价值链提升、行业整合重组和产业技术提升为重点,全面推进服装、鞋革、食药机械、民用电器、水暖洁具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1、壮大传统优势产业食药机械产业。打造沙城食药机械产业集群。积极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引导制药机械向功能化、模块化方向发展;食品机械向罐装成套设备、充填、封口设备、无菌包装设备等方向发展。民用电器产业。鼓励民用电器行业向智能化、多功能、个性化、节能化方向发展,提高信息技术在电器产品中的应用。加快天河等地民用电器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水暖洁具产业。重点发展高科技恒温、感应及节水型水龙头,大力发展水暖洁具、卫浴洁具系列化和配套化产品。提升水暖行业的工业设计水平,鼓励企业品牌打造和营销拓展,培育品牌龙头企业。加快海城水暖洁具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2、推进传统产业价值链升级积极推进服装、鞋革等传统轻工产业升级价值链,逐步由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品牌及市场营销环节转移。引导企业实施品牌联合,拓展国内外市场,提升产品附加值。结合部分厂房改造,在滨海工业园区选址建设工业设计园,优化配套环境,引进国内外一流设计人才和设计团队,助推鞋服、民用电器、水暖洁具等传统产业强化研发设计环节,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开发区鞋服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集研发、设计、营销、培训、信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至2015年,开发区传统产业中服务环节的增加值贡献率达到60以上,市级以上名牌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以上,充分发挥开发区对全市传统产业升级的示范作用。3、加快传统产业整合重组步伐根据开发区实际,鼓励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强强联合、大小联合、内外联合、资产重组、产业链延伸、品牌联盟等形式实施整合重组。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以“1+N”方式带动行业中小企业组建集团公司,增进优势互补,共同开拓市场。对产能过剩、重复投资的项目加以引导和必要的限制,引导企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方向整合重组。4、推动传统产业技术和产品升级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开发区原有传统产业的产业链对接和互动发展。通过装备提升、工艺改进、完善标准、企业信息化应用等手段,提升产品品质和档次。继续鼓励企业申报各级技改项目,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能力。力争2015年各传统优势产业的R&D投入有明显提升,60%以上的传统优势企业建立研发或设计中心,各行业新产品产值率超过30%。第三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利用好“退二进三”用地和各园区配套服务用地,以金融商务与总部经济、现代物流业、服务外包、现代商贸业、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为主要领域,引入现代服务业态,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完善开发区服务功能,打造二三产协调发展的滨海新区。1、金融商务与总部经济大力发展金融业,包括企业上市筹划与辅导服务、小额贷款服务、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服务、风险融资服务、私募股权融资服务、村镇银行和经济合作社等,积极探索二级市场,搭建担保管理、信用评级、评估、审计等环节的交易服务和其他增值服务;积极引进金融、保险、证券等分支机构,将开发区打造成为温州东片重要的金融中心。大力发展科技与信息中介、法律、会计、咨询评估、外贸、物流、人才、国际交流、知识产权、管理培训、创业辅导、营销展览等社会化商务中介服务。利用金海园区(丁山片)经五路沿线的商务办公楼宇,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积极引入企业管理总部、研发总部、销售总部等,在金海湖周边建设研发总部基地,形成研发、孵化、中试和产业化一条龙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2、现代物流业将现代物流业作为开发区生产性服务业的主导产业予以培育发展。充分利用临近空港物流基地和瓯江港口物流基地的区位优势,加快建设公路物流基地及城市配送中心,形成航空、水路、公路多式联运体系。“十二五”重点在金海园区(丁山片)北部建设560亩的现代物流园区,积极引进发展工业专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商贸专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生产物流、采购物流、营销物流、电子商务等,建设仓储商贸(配送)中心、展示交易区、货运配载中心、转运中心、增值加工区、商务办公区等多个功能区域,努力将物流园区打造成为集“现代仓储、货运配载、展示交易、增值加工、城市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公路枢纽型物流集聚区。另外,在天河建设商贸物流中心,引进发展综合型第三方物流企业,扩大增值服务功能,形成辐射周边街道的城市配送中心。3、服务外包积极发展信息技术外包服务(ITO),包括软件技术服务、基础信息技术服务、信息系统运营和维护服务等;重点鼓励技术性业务流程外包服务(BPO),包括企业业务流程设计服务、企业内部管理服务、企业供应链管理服务等;大力发展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外包,如产品与技术研发、公共与关键技术攻关、产品检测与实验、工程设计、数据挖掘与分析等。在金海园区(丁山片)商务办公用地规划1-2栋主题商务楼宇,用于建设开发区服务外包基地,引进和培育研发设计公司、管理公司、信息技术和软件设计公司等先进服务外包企业,积极申请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4、现代商贸业大力发展零售、批发、专业市场、餐饮住宿等现代商贸业,完善开发区商贸服务功能。构建“滨海新区核心区-各大生活配套服务组团-社区商业”三个层次的开发区商业网点体系,鼓励发展5000平方米以上的规模化商业设施,提升商业辐射力;积极发展以超市、便利店和各类服务连锁店为主的社区商业。“十二五”重点建设海城、沙城、天河、星海、金海园区(丁山片)大型综合超市,天河商业综合体、金海园区(丁山片)商业综合体、金海园区(丁山片)五星级酒店,以及金海湖周边的大型商业设施;改造或建设沙城中心街、天河永丰路、海城人民路、滨海六路、金海园区(丁山片)经五路沿河步行街等特色商业街区;推进社区商业连锁化、规模化、特色化经营。将专业市场作为开发区传统产业升级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领域,推进开发区专业市场规模化、高端化、信息化、品质化提升发展。“十二五”重点在滨海大道以西(与现状建成区之间区域)新建海城水暖洁具市场等若干大型专业市场。5、房地产业严格按照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发展房地产业,根据园区投资环境建设需要,严格控制发展速度和规模,以配套工业发展、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味、改善投资环境为目标,坚持商业地产与保障型住房、职工及人才公寓同步发展。以滨海新区核心区和金海生活组团为载体,建设一批生态居住区,并配套一定比例的SOHO公寓、人才公寓和专家公寓。加大海城、沙城、天河街道的农房集聚建设力度,2015年农房集聚建设率达到30%。在滨海大道以西空地建设一批宜居型住宅;确保各街道安置房、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6、社区服务业大力推进开发区社区建设,完善和发展社区服务业。加快形成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主要平台、功能性社区服务站(点)为辅助,门类齐全、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网络。围绕社区卫生保健、社区教育、文化体育、资源回收保洁、社区保安、物业管理等服务领域,推进公益性服务的市场化,积极扶持发展各类社区服务性公司,不断增强社区服务功能。积极发展养老托幼、家庭医疗、家庭教育、清洁卫生、保养维护等各类便民家政服务。按照方便、实惠、安全、生态的原则,加快发展购物、休闲、综合服务等社区商业。大力提升房产物业管理水平,扩大物业管理覆盖面。第四节积极发展海洋产业1、建设海洋与农业高科技园区借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好机遇,充分整合开发区土地、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资源,以建设“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海洋与农业高科技样板为目标,在开发区北部积极打造国家级海洋与农业高科技园区。具体范围为:西至滨海大道、东至瓯飞工程东堤、南至滨海十六路、北至海滨街道,规划总面积约81平方公里,涉及龙湾区的永兴街道、开发区星海街道、瓯飞工程等区域。功能布局上分为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核心区主要承担现代农业主平台、科技创新发源地、综合性服务载体的三大功能,“十二五”重点推进温州市海洋科技创业中心、省级虾贝特色精品园、粮食生产功能区、蔬菜精品园、畜禽主导产业示范区等建设;示范区主要承担海洋养殖科研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功能,“十二五”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装备制造为发展重点,搭建海洋高科技产业化的发展平台,推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辐射区主要承担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海洋生态养殖的生产、示范功能,“十二五”重点围绕海洋生态养殖功能,做好滩涂资源的科学利用,按照生态化、产业化模式,建设温州海洋养殖示范区。2、积极发展海洋产业积极参与温州创建浙江海洋经济开发开放先行区、民营经济参与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发挥开发区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先进装备制造、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现代海洋渔业等海洋产业。海洋先进装备制造。重点发展高端船用机械、船用电力成套设备、海洋工程装备(阀门)、临港机械设备、海洋仪器仪表、海洋能源利用设备等。发展高附加值、智能化、系统化产品,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主导、高端产业集聚的全新海洋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重点发展依托温州海洋生物资源优势的生物性原料与衍生品、保健品、功能性产品、药物及精细化工产品,引进海洋生物产业重大科研项目,打造温州海洋药物制备工艺及质量研究的技术平台,将开发区打造成为温州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的发展基地。现代海洋渔业。利用瓯飞工程(近期以龙湾二期围垦为重点),开展海水增养殖技术、渔业资源保护技术及远洋渔业开发技术等的研究与集成,重点加强优良品种培育、浅海养殖设施、健康养殖模式、负责任捕捞技术、休闲渔业、增殖放流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扩大环境友好型养殖、深水抗风浪养殖以及环境友好型捕捞规模,增强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