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OS传感器公司企业文化报告(参考)

上传人:泓域m****机构 文档编号:78219029 上传时间:2022-04-21 格式:DOCX 页数:91 大小:86.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CMOS传感器公司企业文化报告(参考)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CMOS传感器公司企业文化报告(参考)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CMOS传感器公司企业文化报告(参考)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泓域/CMOS传感器公司企业文化报告CMOS传感器公司企业文化报告目录第一章 项目背景分析3一、 产业环境分析3二、 未来面临的机遇与挑战3三、 必要性分析9第二章 公司概况11一、 公司基本信息11二、 公司主要财务数据11第三章 企业文化报告13一、 价值观企业文化的内核13二、 培养现代企业价值观19三、 从无形之手到有形之手24四、 企业文化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26五、 建设新型的企业伦理道德29六、 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原则与内容32七、 启动时机的选择37八、 切入点的选择41九、 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文化43十、 企业文化管理的“旗手”47十一、 评价方法53十二、 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62十三、 技术创新与自主品牌66十四、 合作竞争模式与双赢模式68第四章 发展规划分析71一、 公司发展规划71二、 保障措施72第五章 风险分析75一、 项目风险分析75二、 项目风险对策77第六章 组织机构及人力资源配置79一、 人力资源配置79二、 员工技能培训79第七章 SWOT分析82一、 优势分析(S)82二、 劣势分析(W)83三、 机会分析(O)84四、 威胁分析(T)84第一章 项目背景分析一、 产业环境分析建设高质高效、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强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体经济不断壮大,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创新驱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区域协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产业强市成效显著,项目建设鳞次栉比,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兴起,现代农业和服务业迅猛发展、蒸蒸日上,市域综合经济实力和影响力迈上新台阶。建设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秀美生态城市。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大幅提升,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格局基本形成,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具备条件的农村基本建成美丽乡村。节约型社会、循环经济深入发展,主要污染物减排如期实现省下达目标任务,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二、 未来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未来面临的机遇(1)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图像传感器芯片属于集成电路行业的一部分,集成电路行业是信息化社会的基础行业之一,集成电路的设计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技术独立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自上而下高度重视集成电路设计能力的重要价值。规划层面上,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强调“着力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业”,要求“加快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领域核心技术研发,开发基于新业态、新应用的信息处理、传感器、新型存储等关键芯片及云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将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纳入大力推动突破发展的重点领域,着力提升集成电路设计水平,掌握高密度封装及三维(3D)未组装技术,提升封装产业和测试的自主发展能力,形成关键制造装备供货能力。国家发改委颁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版)进一步明确集成电路等电子核心产业地位,并将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及服务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2019年10月,工信部、发改委等十三部委联合印发了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2019-2022年),指出要在电子信息领域大力发展包括集成电路设计在内的重点领域;2020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针对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推出一系列支持性财税、投融资、研究开发、进出口、人才、知识产权、市场应用和国际合作政策。(2)国产化替代支撑中国CMOS图像传感器市场规模高速发展2019年随着中美经贸摩擦进一步加剧,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成为共识,各下游领域也随之加速了国产化替代的进程,从半导体材料和设备到芯片设计、制造及封测领域都成为政策和资本培养与扶持的对象。2020年国务院印发的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指出,中国芯片自给率要在2025年达到70%。CMOS图像传感器设计作为图像传感器产业链上附加值最高的环节,虽然拥有极高的技术壁垒,需要大量的人才资源投入,但目前国内部分设计厂商已经拥有了实现国产化替代、与索尼等行业龙头同台竞争的能力,并积极的布局新的产品技术,在新兴应用市场迭起的背景下,与国外行业龙头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抢占优质赛道内的市场份额,有望继续带动CMOS图像传感器整体市场规模国产化替代率的提升。(3)非手机类应用领域发展推动产品需求增长近年来,随着5G、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业态的高速发展,安防监控、机器视觉、汽车电子等CMOS图像传感器终端应用的下游赛道发展迅速,产品迭代升级的要求不断提高,持续推动对CMOS图像传感器的需求。据Frost&Sullivan预计,2020年至2025年,安防监控细分市场出货量及销售额年复合增长率预期将达到13.75%和18.23%;汽车电子市场预期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8.89%和21.42%;新兴机器视觉领域的全局快门预期年复合增长率更将达到45.55%。这些细分市场的预期增长率均高于CMOS图像传感器的整体增长率。可见,安防监控、汽车电子以及机器视觉市场正在成为增长性更强的CMOS图像传感器细分应用市场。安防监控领域,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对生活安全的要求层次也在逐步提高,政府推动安防产业的升级,对安防监控产品的需求也由一线城市延伸至二、三线城市及农村地区。未来几年,物联网的高速发展及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的成熟将加速行业向智能监控阶段过渡。作为安防监控摄像机的核心,CMOS图像传感器的出货量和销售额预计都会在未来随着智能摄像机的替代更新(安防摄像头的更换周期为3年左右)实现持续高速增长。机器视觉领域,近年来人工智能的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深度学习能力不断提高,机器视觉的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伴随着运算能力的提升和3D算法、深度学习能力的不断完善,机器视觉硬件方案的不断成熟,同时各类软件应用解决方案相继提出,使其在电子制造产业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都在提高,并且随着智能化消费品的技术进步和随之带来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的变化,包括无人机、扫地机器人、智能门禁系统、智能翻译笔在内的新兴消费电子产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渗透率也大幅提升,消费级的应用也成为了新的高速增长方向。汽车电子领域,随着新能源智能汽车的普及、ADAS(高级自动驾驶辅助系统)技术提高及车载芯片算力提升,单车搭载摄像头数量快速上升。为了达到更优的图像识别功能,车载CMOS图像传感器的应用范围从过去通过前后置摄像头实现可视化倒车和行车记录仪等功能,扩展到如今通过单车高达13个摄像头以实现360度全景成像、路障检测、盲区监测、驾驶员监测系统、自动驾驶等功能。此外,随着智能驾驶级别的提高,为提升测距精确度,车载摄像头又进一步向双目、三目等方向发展,而智能驾驶在避障技术方面的提升又推动了3D摄像机的使用。2、未来面临的挑战(1)技术壁垒的突破与新兴市场的应用在新兴智能视频应用高速发展的市场情况下,国际市场上主流的集成电路公司在历经了数十年的发展以及优质资源的沉淀下仍然拥有着市场优势。例如索尼自CCD时代就引领着图像传感器行业的发展,后续通过兼并收购,几乎汇聚了日本全国最先进的图像传感器技术实力,在规模体量、技术水平方面都领先于目前国内新兴的图像传感器设计企业。国内的芯片设计企业虽然在经营规模、产品种类、工艺技术等方面的综合实力仍与海外芯片设计巨头存在一定差距,但在面对市场情况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下,其核心挑战更来源于对契合市场新发展、新需求的创新技术的研发与突破上。只有深耕高端CMOS图像传感器成像技术,突破现有的技术壁垒才能去赢得未来更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2)专业人才稀缺集成电路设计行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行业,对集成电路领域的创新型人才的数量和专业水平有很高的要求。经过多年发展和培养,我国已拥有了大批集成电路设计行业从业人员,但与国际顶尖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比,高端、专业人才仍然可贵难求。未来一段时间,高端人才紧缺仍然将是关乎集成电路设计行业发展速度的核心因素之一。(3)研发投入较大集成电路行业同时还是资本密集型行业,技术迭代升级周期短,研发投入成本高。为保证产品保持行业领先优势,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必须持续进行大量研发投入,通过不断的创新尝试并耗费一定的试错成本才能获得研发上的攻坚成果。因此所需要的大量研发资金需求形成了行业壁垒,对行业后起之秀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需要有丰富的融资渠道配合,才能保持研发创新的持续发展和对先进企业的赶超。(4)供应端产能保障集成电路设计行业的供应商主要为晶圆代工厂和封装测试厂,均为投资体量大、技术要求高的企业,其建设和规模拓展有较长的周期。随着集成电路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需求端快速增长,供应端产能可能无法迅速与市场需求相匹配,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芯片的最终产出规模。此外,虽然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政策向好,晶圆制造、封装测试领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对外资供应商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仍存在一定的地缘政治风险。因此,集成电路设计企业需要建立有效的供应商产能保障体系,才能保证自身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稳定性。三、 必要性分析(一)现有产能已无法满足公司业务发展需求作为行业的领先企业,公司已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较高的市场知名度,产品销售形势良好,产销率超过 100%。预计未来几年公司的销售规模仍将保持快速增长。随着业务发展,公司现有厂房、设备资源已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公司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强化管理等手段,不断挖掘产能潜力,但仍难以从根本上缓解产能不足问题。通过本次项目的建设,公司将有效克服产能不足对公司发展的制约,为公司把握市场机遇奠定基础。(二)公司产品结构升级的需要随着制造业智能化、自动化产业升级,公司产品的性能也需要不断优化升级。公司只有以技术创新和市场开发为驱动,不断研发新产品,提升产品精密化程度,将产品质量水平提升到同类产品的领先水准,提高生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契合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的需求,才能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获得优势,保持公司在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第二章 公司概况一、 公司基本信息1、公司名称:xxx(集团)有限公司2、法定代表人:姚xx3、注册资本:1470万元4、统一社会信用代码:xxxxxxxxxxxxx5、登记机关:xxx市场监督管理局6、成立日期:2011-8-157、营业期限:2011-8-15至无固定期限8、注册地址:xx市xx区xx二、 公司主要财务数据表格题目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项目2020年12月2019年12月2018年12月资产总额1908.781527.021431.59负债总额752.19601.75564.14股东权益合计1156.59925.27867.44表格题目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项目2020年度2019年度2018年度营业收入6090.634872.504567.97营业利润1321.831057.46991.37利润总额1254.991003.99941.24净利润941.24734.17677.69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941.24734.17677.69第三章 企业文化报告一、 价值观企业文化的内核(一)价值与价值观界定价值和价值观的内涵是研究企业价值观的起点。马克思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也就是说,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是用来表示主体与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的关系的。对于主体而言,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客体属性,就是有价值的。英国社会学家莫里斯认为价值为个人选择或选取行为的基础,基本上都有所偏好,且因状况不同而分成三项不同的价值,即运作的(Operational)价值,选择行为时表现的实际偏好;设想的(Conceived)价值,对选择行为后果所作的判断;客体的(Objective)价值,根据客观条件选取对象的客观性质,与其实际运作价值不一定相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基奇把价值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目的性价值,又称终极价值,是对生命意义与生活目标的信念;另一类是工具性价值,又称手段价值,是对生活手段及行为方式的信念。价值观是价值主体在长期的工作和生活中形成的对于价值客体的总的根本性的看法,是一个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体系,具有鲜明的评判特征。不管对价值观怎样划分,价值观一旦形成,就成为人们立身处世的抉择依据。价值观的主体可以是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民族,也可以是一个企业。企业价值观就是指导企业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某种行为去实现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满足,去判定某种行为的好坏、对错以及是否具有价值或价值大小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美国学者特雷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指出:价值观贯彻于人的整个活动过程的始终,也贯彻于管理活动的始终。它构成人们对待客观现实的态度,评价和取舍事物的标准,选择对象的依据和推动人们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动力。价值观的一致性、相容性,是管理活动中人们相互理解的基础,是组织所以成立、管理所以成功的必要前提。如果在经常接触的人们之间缺乏这种相容和一致,那么他们的社会交往就会发生困难,这个组织就会涣散、解体,当然也就无法进行正常的管理。美国管理学家托马斯,彼得斯和小罗伯特沃特曼在对国际知名的成功企业深入考察后指出:他们研究的所有优秀公司都很清楚它们主张什么,并认真地建立和形成了公司的价值准则。事实上,如果一个公司缺乏明确的价值准则或价值观念不正确,我们很怀疑它是否有可能获得经营上的成功。特雷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也指出:对拥有共同价值观的那些公司来说,共同价值观决定了公司的基本特征,使其与众不同。同样,这些共同价值观为公司员工创造出实质意义,使他们感受到与众不同。更重要的是,价值观不仅在高级管理者的心目中,而且在公司绝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东西,它是整个企业文化系统,乃至整个企业经营运作、调节、控制与实施日常操作的文化内核,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也是企业追求成功的精神动力。(二)企业价值观的特点1、制约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表现出浓厚的感情色彩企业价值观是员工用来判断、区分事物的好与环、对与错的。因此,在判断的过程中,人们自然对那些好的和对的事物表示感情上的支持和赞扬,而对那些被认为是坏的和错的事物表示感情上的反对和厌恶。2、判定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具有明显的审美倾向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既是人与人协作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企业员工在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每时每刻都存在着对自身与自然的关系的判,断,进而作出相应的决策。如企业决策者在建设公司大楼、厂房时,思考采用什么风格、什么色调,应坐落在什么位置,在选择产品、公司标志等设计方案时,都要受到价值观及由此决定的审美观的影响。3、内容具有客观性并趋向于真理性企业价值观从形式上看是主观的,但其内容是客观的。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而且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企业价值观的威力根源于它的真理性。如果一个企业的价值观脱离了客观实际,没有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有害的错误的价值观任意泛滥,企业就会在吸取教训中不断修正其价值观,直到步入正轨,趋向于真理;如果企业没有能力修正其错误的价值观,企业最终必然走向失败。4、对员工行为具有一定强制性企业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不断一致化的认同过程,也是规范、约束企业全员行为的过程。在经营活动实践中,人们总是从实际出发,逐渐把那些有利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行为,定为好的、正确的或可行的,而把那些危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行为,定为坏的、错误的或不可行的,从而为员工的正当行为提供充足理由,鞭挞非正当行为。(三)企业价值观的作用企业价值观作为企业文化的内核,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为企业生存与发展提供精神支柱企业价值观是企业领导者与员工据以判断事物的标准,一经确立,就成为全体成员的共识,成为长期遵奉的信念,对企业具有持久的精神支撑力。人既有生理、安全等低层次的基本需求,也有情感、自尊和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精神需求。高层次精神需求一般通过以价值观为基础的理想、信念、伦理道德等形式表现出来。当个体的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一致时,员工就会把为企业工作看做是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总要遭遇顺境和坎河,一个企业如果能使其价值观为全体员工所接受,并为之自豪,那么企业就具有克服各种困难的强大精神支柱。许多著名企业家都认为:一个企业的长久生存,最重要的条件不是企业的资本或管理技能,而是正确的企业价值观,正如日本企业家本田宗一郎所言:思想比金钱更重要,思想更多地主宰世界。毫无疑问,企业的命运如何,最终是由价值观决定的。2、决定企业的基本特性和发展方向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或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存在一种被人们认为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价值,并以此作为价值判断的基础,其他价值可以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方法“折算”成这种价值,这种价值被称为“本位价值”。历史上,金钱、权力等都曾充当过本位价值。由本位价值所派生的观念就是“本位价值观”(也可称为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价值观,呈现多样化状态,不同的本位价值观可以通过人们的行为表现出相应的差异。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必然会形成某种本位价值观,这种本位价值观决定着企业的经营个性、管理特点,也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例如,一个把维护顾客利益和社会利益作为本位价值观的企业,当企业利润和顾客利益、社会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它会很自然地选择后者;当它把追求企业利润作为本位价值观时,当二者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其行为肯定是通过牺牲顾客利益和社会利益而获取企业利润最大化。3、对企业领导者及员工行为起导向和规范作用企业价值观是企业中占主导地位的意识,能够规范企业领导者及员工的行为,使全体员工很容易在具体问题上达成共识。上级的决策易于为下级理解和执行,下级会自觉按企业整体目标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大大节约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企业价值观对企业领导者和员工行为的导向和规范作用,既通过规章制度、管理标准等硬性管理手段(企业价值观的载体)加以实现,也通过群体氛围、传统习惯和舆论引导来实现。企业成员如果做出违反企业价值观的事,就会受到制度惩罚、舆论谴责,即使他人不知或不加责备,本人也会感到内疚,产生精神压力,因而进行自我调节,修正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4、激励员工与增强企业合力企业的合力取决于员工对企业目标的认同度及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精神潜能。日本一位经济学家曾经提出一个“车厢理论”,即一列电气列车每节车厢都有马达,每个人均有自己的动力并能一道前进,可想而知,这样的列车一定会有强劲的动力。从一些成功的企业来看,一个合力强大的企业,往往有这样的特征:合力来自企业内部的凝聚力,而不是源于外部压力;组织中相互对立的小团体倾向得到有效抑制;基层单位具有处理内部冲突、适应外部变化的能力;同事间具有一种较强的认同感;全体员工都了解企业的总体奋斗目标;决策层和执行层在工作上都有发自内心的支持态度;员工承认企业的外在价值并具有巩固和维护企业继续发展的愿望。企业价值观类似于一种理性的黏合剂,把企业员工凝聚在同一信念目标下,以大量微妙的方式沟通员工的思想,创造一个共同协作的背景,把企业内部各种力量汇聚到一个共同的方向。二、 培养现代企业价值观培养企业价值观是一项内容浩繁的系统工程,要求企业遵循员工和群体心理活动规律,正确处理企业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企业整体与员工个人、企业与社会、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以及现实与未来等一系列关系,系统设计,精心施工。(一)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企业文化的主脉。培育企业价值观,首先要坚守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系统论角度看,企业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是社会大系统的一部分,必然与社会大系统进行能量交换,在保持自身系统独立运转的同时,在大系统中获得资源与认可。因此,企业必须适应社会环境和价值要求,与社会大系统进行良性的互动。从生态论角度看,社会是各利益相关者共同构建的一个生态圈,各个角色在其中相互竞争与合作,创造价值,分享利益。作为企业来说,处于社会这个生态圈中,与其他的成员共同创造,共同分享,但在创造与分享中必须遵守社会共同的规则与价值。从文化学视角看,企业文化作为亚文化,必定受到社会大文化制约,即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社会大文化的内核,作为自己的信仰和追求,然后在外面加上自己的个性文化,形成既有共性又显独特的文化身份。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即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平、法治”,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三个倡导”中,国家层面与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价值指南和价值源泉,公民层面的核心价值观直接影响并决定着企业价值观的形成。爱国,是企业第一位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民族性、国家性、政治性的体现,它源于企业家和全体员工的民族责任感和国家意识。尤其是国有企业,其属性、籍别,决定着自身必须将爱国、报国、强国作为神圣使命,把创造经济价值、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企业竞争力,进而提高国家竞争力作为神圣职责。诚信,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底线,是企业立业之本、兴业之道。敬业,即敬畏所从事的事业,崇敬、敬仰所从事的职业,热爱所从事的工作,这些员工的精神追求是形成企业价值观的基石。友善,作为中国优良的文化传统,是企业赢得顾客、赢得员工以及赢得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与厚爱,创造企业和谐文化,保持企业健康发展的精神力量。在培育企业价值观的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并从中吸收强大的精神能量。(二)整合现有价值观,一般来说,具有一定历史的企业,其价值观总是客观存在的,但由于这种观念形态的东西往往不易被人发现,因此它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常被人忽视。特雷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在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一书中指出:价值观和信念主要得自经验,得自经济环境下各种尝试所积累的结果。企业员工在特定经济环境中进行尝试后知道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再加以概括和总结,这就是价值观念的理念化过程。任何企业组织无论是处在创业阶段,还是处在发展阶段或成熟阶段,都存在一个确定、恪守或转变价值观的问题。如果企业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就必须对之加以提炼,使之升华到价值观层次。把经验提升到理念也就是对价值观整合与提炼的过程,这是塑造企业价值观的第一步。在确认和进一步培育企业价值观时,要根据企业的性质、规模、类型、员工素质、经营的特殊性和环境要求来选择适当的价值标准,从而反映出企业的使命和特色;还要注意企业价值理想实现的可能性,使企业价值观有实在的存在基础和客观依据,与员工的心理承受能力相一致。同时,价值观来源于企业实际又高于企业实际,要有超前性,以充分体现企业的未来发展和长远的奋斗目标,成为员工行动的指南。(三)传承基础上创新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一个动态的体系,要随着客观环境和企业内在因素的变化,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切实保证企业价值观在内容上与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一样充满活力。中外企业的价值观在其历史的演变中分别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打上了不同时代的烙印。从其演变历程可以看出共同的趋势:超越企业直接功利、关注人的发展和社会责任的价值观越来越受到推崇。新的价值观的形成是对传统价值观的扬弃,是对传统价值观的继承与发展,是不断注入时代精神的创新。只有培育创新的价值观,才能时刻保持企业价值观的勃勃生机。(四)凸显企业特色价值观不管是什么文化背景下的企业,也不管是什么行业的企业,在价值观上都有共性的东西,但是也有体现企业经营最鲜活的内容,在总结与提升企业价值观时要突出这种特点。富有企业特色的价值观是企业成员对本企业价值观的高度个性化概括,如P&G.的“做正确的事”,IBM的“IBM就是服务”,诺基亚的“科技以人为本”,杜邦的“创造美好生,活”等。有特色的价值观,一方面体现了企业人的自信,是企业自信力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这种价值观不仅在高级管理人员心目中,而且在企业绝大多数人的心目中,都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东西,真正起着凝聚、支配人行为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使员工产生一种个性感,一种与众不同的自豪感,激励起企业成员的创造潜能和竞争取胜的信心。企业价,值观的表述,既要具有特色,用与众不同的词语表示,避免雷同,又不要过于空泛,以致人们无法去识别和了解企业价值观,无法把不同企业的价值观区别开来。(五)引导员工认同与践行价值观提出价值观并非难事,难的是如何把组织倡导的价值观变为企业员工的共同信念,并为员工付诸实践。如果价值观仅是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融入员工的思想与行动中,价值观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没有转化为普通员工的信念与行动的价值观,不仅对企业没有任何神益,还会扭曲、损伤企业的形象。企业价值观从确立到转化为全体成员的信念,是一个价值观内化的过程;再从信念转化为自觉行动,是一个价值观外化的过程。在企业价值观的内化与外化过程中,领导者处于主导地位,领导者持续不断地灌输,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并善于树立楷模,利用制度、典礼和仪式等形式去推展是很重要的。三、 从无形之手到有形之手企业文化与企业相伴而生,它像一只无形之手,看不见,摸不着,但时刻引导、支配着领导者与员工的思想与行为,影响、决定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质量与绩效。当人们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或者只意识到了它的存在而没有对它进行认真剖析、扬弃和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它只是自然地成长,缓慢地发育,并且自发地发挥它的作用;当人们在实践中意识到它的客观存在,并有意识地提倡和培植优秀文化,抑制和摒弃消极落后的文化,从而引导其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时,企业文化就逐渐演变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企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表现出特有的规律性,遵循它的规律性就能创造有效的管理和卓越的绩效,违背它的规律性就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导致企业经营的失败。就如同价值规律一样,当人们没有认识到它的本质和运动规律时,从事经济活动只能受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自发调节;当人们能够揭示出它的本质和运动规律时,只要自觉地利用这只“看不见的手”指导企业的经营活动,就能够促进商品交换的顺利进行。由此看来,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受到“两只手”的影响和制约:一只是“看不见的手”一价值规律;另一只是“无形之手”一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由无形之手变为有形之手,是企业文化现象到企业文化管理的升华,是由自发成长到自觉管理的转变。企业文化管理,是企业依据企业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对企业文化规划、组织与控制的过程。它是一种新的管理方式,代表了企业管理方式变革与发展的方向。在企业文化管理正式提出之前,中国企业在企业精神管理方面进行过积极探索。如新中国成立前民族资本企业提倡的“实业报国,服务社会”精神,严细精神,人和、亲和精神;新中国成立后以大庆、鞍钢、一汽等为代表的社会主义企业,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精神以及爱厂如家、勇于奉献精神;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改革、创新和开拓精神等。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初,尽管许多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已经意识到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并通过领导带头、积极宣传、树立典型、行为强化等办法,培育企业精神,但从总体上讲,对这些企业文化现象的认识还没有理性化,没有对它的产生机制、特征、内容、地位和作用等进行系统的分析,尤其是还没有深刻地认识、揭示它的规律性,并自觉地用它来改造传统的管理方式。换句话说,不少企业注意到了企业文化的作用,也创造出不少经验,但还没有升华为一种稳定的管理方式。应当承认,企业文化成为一种稳定的管理方式是在日本企业实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企业把从欧美学到的科学精神、先进的管理技术与方法,从中国学到的优秀文化及管理思想,与大和民族本身的传统融合在一起,创造并完善了企业文化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坚持以人为中心,注重家族主义经营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实行终身雇佣制,采用集体决策、集体负责、含蓄控制的方式,强调非专业化的经历及缓慢的评价和升级等。理查德帕斯卡尔、安东尼阿索斯认为,日本企业的这种管理方式使它们在软性管理上占据了优势;威廉大内则认为,日本的管理方式更接近他所设想的理想的企业一Z型组织。可以说,日本的企业文化管理方式是企业文化学说产生的摇篮。四、 企业文化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是人,企业文化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理论上搞清二者是怎样的关系,并谋求在实践上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具有重要意义。(一)正确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1、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有两种观点。观点之一:对人力进行合理组织与调配,使人一机、人一物之间经常保持最佳比例,认为人同其他资源无差异性;观点之二:对人进行培训,对人的思想与行为进行激励、控制和协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同其他资源有差异,人是组织中的特殊资源,人的可发展性及人与人的生理、心理和能力是有差别的。本书同意后一种观点。根据这种观点,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六大模块: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2、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传统人事管理以“事”为中心,见“事”不见“人”,管理形式和目的是“控制人”;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核心,管理是追求人与事的系统优化。传统人事管理把人设为一种成本,当做一种“工具”,注重的是投入、使用和控制。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把人作为一种“资源”,注重产出和开发。工具论者认为对人可以随意改造、控制、使用,资源论者认为对人得小心保护、引导、开发。3、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1)实现人力资源的最大价值。(2)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按时计酬的员工每天只需发挥自己20%30%的能力,就足以保住个人的饭碗;但受到充分激励的员工,发挥出应有的积极性、创造性,其潜力可挖掘出80%90%,甚至更多。(3)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高人的素质,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二)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管理的关系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管理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概括。1、一致性一是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管理的管理目的具有一致性,即都是通过作用于人,进而提升企业效益;二是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管理的指导思想具有一致性,即都是坚持以人为本;三是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管理的投入产出形式具有一致性,即都是一种投资(不是成本),产出具有间接性。2、差异性一是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管理的工作着眼点有差异,人力资源管理更注重个体技能与素质的提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企业文化管理则重视整体价值观的培养;二是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管理的工作方式有差异,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主体行为,企业文化管理是主客体互动行为;三是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管理的工作边界有差异,企业文化管理除了面向企业人,还要面向顾客。3、互动性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人的素质,激发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为发展高层次企业文化奠定坚实基础;通过企业文化管理,建立了共同愿景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文化氛围,可以大大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能。同时,企业文化理论也改变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点,使人们更加重视个体价值与整体价值的契合,而不仅仅是个体能力与组织目标和要求的适应。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管理必须结合起来,对人的管理才能产生放大效应。结合的办法主要是:组织设置结合;工作方式互补;活动安排协同。五、 建设新型的企业伦理道德企业伦理道德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企业将精神文明建设及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相结合,做好长期规划,做出积极努力。(一)确立正确的道德规范企业的优良传统和道德习俗是企业经营及各种交往活动中经常重复出现的、带有一定道德取向的习惯性行为,具有稳定性和大众性。企业进行伦理道德建设,必须善于发掘和吸取传统道德观念和习俗中的精华,注入符合时代要求和本企业实际情况的新内容,建立完善的伦理道德体系和标准。要使员工明确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应当做,哪些不应当做。并且经过长期不懈地灌输、说服、示范、疏导,最终使这些抽象的伦理道德观念,转化为员工可操作的规则、规范和标准。(二)企业伦理道德建设与员工教育相结合良好道德的形成不是孤立的,它同员工的政治、文化素养和职业素质紧密相连。员工具备较高的政治、文化素养和职业素质,不仅是提高思想水平和业务技术水平及能力的前提,也是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基础。因此,企业在伦理道德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对员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文化基础教育、科学技术教育和企业文化教育等,使员工能够自觉地意识到自己是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主体,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逐步做到不管是否有外在的监督,自己都能不断战胜自身的非道德因素,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和道德层次。(三)企业伦理道德建设与管理创新相结合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基本目的之一,就是规范员工的行为,使员工在良好的道德环境,中积极工作,发挥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为此,企业的管理者应充分利用社会学、行为学、心理学等知识,不断进行管理理念与方法创新,在强化硬性管理的同时,注重发挥软性管理的作用。如改善管理者与员工的关系,尊重员工的意见与建议,扩大民主管理的范围,使员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管理与决策等。只要员工有了主体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就会表现出良好的敬业精神和道德风貌。(四)企业伦理道德建设与规章制度建设相结合企业伦理道德建设是一种心理建设,主要诉之于舆论与良心。从建设方法上看,一方面要通过对员工进行反复、系统的伦理道德教育,利用舆论进行引导,强化员工道德意识,使之形成道德自律,养成道德习惯;另一方面,当某种先进道德被多数人认同后,也需要适时通过规章制度的形式固化下来,成为硬性约束,起到严格规范员工行为的作用。(五)个人示范与集体影响相结合个人示范和集体影响是企业伦理道德建设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个人示范有两种:一是企业管理者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身先士卒,以身作则,以自己模范的道德行为成为员工的表率;二是先进人物的典型示范作用,也就是通过挖掘、培养、宣传典型人物,以典型的力量来引导员工自觉遵从企业的道德规范。重视集体影响,主要是利用各种集体活动、礼仪,形成良好的道德风气,使员工置身其中,通过整体氛围的熏陶和互相影响,促进员工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六、 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原则与内容(一)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原则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和竞争,而且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还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全民范围的道德建设,就应当肯定由此而来的人们在分配方面的合理差别,同时鼓励人们发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发扬顾全大局、诚实守信、互助友爱和扶贫济困的精神。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十分明确地揭示出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建设的经济基础和它的基本原则。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伦理道德建设的重要原则表现为以下几点。1、集体主义原则企业是一个由出资者、经营者、管理者和员工组成的命运共同体。只有在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基础上,协调好个人目标与整体目标、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企业在“一体化”愿景下,创造最高效率和最佳效益。2、诚实原则日本山一证券的创始人小池曾指出,做生意成功的第一要诀就是诚实。诚实是树木的根,如果没有根,树木就别想有生命了。对于企业而言,坚守诚实的道德原则主要包括:遵守口头的或书面的协议和合同;承认产品的缺陷,并尽可能予以纠正;为所得工资付出诚实的劳动;为劳动者付给适当的工资;在合理但不过高的利润限度内,规定诚实的价格;根据价值提供尽可能高质量的产品,尤其是关系人们健康和生命的产品更应如此;在同意提供劳务产品与付给报酬方面说实话;在雇主和雇员关系中不说谎;不对股东隐瞒企业状况;做广告时说实话;经常检查各级企业活动,确保及时发现并消除不诚实和不道德的现象。3、公正原则企业道德领域的公正主要有三种类型:交易公正、分配公正和社会公正。交易公正是指涉及对所提供的劳务或生产、销售的产品做出的补偿要公正;分配公正是指企业总利润在企业股东、经理、员工之间的分配要公正;社会公正是指企业及其成员对待消费者和全体社会公众要公正。(二)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内容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在全国政协民盟民进联组会上提出“八荣八耻”荣辱观,即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八荣八耻”荣辱观成为企业伦理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其中既包含企业在处理内部关系时遵从的伦理道德规范,也包含企业在处理对外关系时遵从的伦理道德规范。企业伦理道德规范建设的具体内容有如下五个方面。1、企业与员工之间的道德规范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其实就是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集体要承认员工个体价值的存在,为个体价值的实现和全面发展服务。一个合格的企业应该有如下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一是确保员工职业安全,保护员工生命价值;二是承认个人利益,尽力满足员工合理的且有实现可能的要求;三是尊重员工的个性、专长、价值与尊严,为员工得到全面发展和聪明才智的充分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四是确保员工在企业中的主体地位和政治地位、人格地位的平等,为员工广泛参与管理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员工个体也不能离开集体。员工要加强自我修养,自觉遵守符合集体主义要求的个人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包括爱国家、爱集体、爱公物、爱岗位、爱科学、爱劳动;讲诚信、讲责任、讲纪律、讲协作、讲勤俭、讲奉献。以主人翁精神,竭力为企业做出贡献,成为企业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理想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中的合格一员。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构筑员工行为规范的理念基础:一是契约与忠诚,即只要与一个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其行为就要符合企业利益的根本要求,不能背叛;二是承认差别,即承认能力、职务与权力差别,承认劳动报酬的差别。2、管理者与普通员工之间的道德规范管理者和普通员工都是构成企业生产力的不可缺少的因素。管理者与普通员工的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影响到企业凝聚力的强弱。通过一定的道德规范调整彼此行为,协调相互关系十分必要。为此,首先要求管理者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服务思想,以自己良好的品德、渊博的知识、超群的能力把员工聚合在自己的周围,率先垂范,科学管理,充分依靠员工和善于激发员工的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要求普通员工对管理者的工作给予尊重、理解和支持,主动参与管理,做好本职工作。使管理者和普通员工在实现企业目标的轨道上保持一致,形成良好的相互支持和相互推动的关系。3、员工之间的道德规范在企业内部,员工之间存在着个性、气质、性格、能力上的差异,存在着学历、经历、经验上的差别,所在的岗位、履行的职责不同,归属的群体也不同,因此,相互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工作协作关系和情感关系。要发挥企业整体效应,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企业内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平等、团结、友爱、互助”为基本道德规范,使全体员工在集体主义原则和企业共同愿景引导下,平等相处,协作互助,共创财富,共享物质与精神成果,共享和谐及工作与生活的快乐。4、企业与股东之间的道德规范企业与股东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出资人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双方在处理相互关系时,要严格履行各自的义务,遵循各自的道德规范。资本是企业存续的基础,为了确保企业的注册和持续经营,股东承担着按公司章程规定的提供经营资本的责任,股东对自己所提供的经营资本只有转让或出售的权利,而不能随意抽回。股东应通过股东会和董事会等形式关心企业经营,支持经营者有效地进行资本运作和业务经营。作为经营者,必须有效地运用企业的资本,遵纪守法,创新经营,科学管理,正确处理好股东、企业和员工的利益关系,处理好企业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防止“内部人控制”,努力为股东创造最大利润回报。5、企业与社会之间的道德规范企业与社会公众的关系是否协调、和谐,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在处理与社,会公众关系时必须有道义上的自律,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一般称为职业道德)。例如,企业在处理与客户、合作者、金融机构、媒体及国家税务机构、行政管理等部门关系的问题上,必须受一定的道德规范的约束和调节。正确处理企业与社会公众的关系,应坚持“平等、互助、互利”的伦理道德规范。例如,在处理与客户关系时,要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讲质量,讲信誉,自觉维护客户利益;在处理与合作者关系时,要做到诚实守信、互利互惠;在处理同金融机构的关系时,坚持信用至上,绝不赖账;在处理与媒体的关系时,坚持实事求是,绝不作假;在处理与国家税务及行政管理部门的关系时,坚持照章纳税,服从法律、服从管理,主动承担责任,把国家利益与企业利益统一起来,维护企业的正当利益要以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利益为前提。七、 启动时机的选择从企业的现实特点出发,推进企业文化管理,进行企业文化的微观再造和创新,必须选准启动时机。从总体来看,当前中国企业正处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大调整、大改组时期,也是企业制度创新、资产重组、管理变革和产品更新换代的加速期,还是企业传统价值观、道德观等文化现象受到冲击的时期。这一时期、这一环境确是摒弃企业旧文化,培植企业新文化的最佳时机和最佳切入点。换句话说,企业文化管理的加强,特别是企业文化的创新和变革,主要是在企业生存发展的外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经营方式、组织规模、制度等也产生了巨大变化,原有文化对企业发展已经产生阻碍作用的情况下进行的。总结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经验,可以发现,以下几种情况和征兆出现时,是企业文化管理的最佳启动时机。(一)企业进入快速增长期企业一旦进入快速增长期,一般表现出人员大量增加,组织规模迅速膨胀,分支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资本迅速扩张,市场迅速扩大且占有率骤升,经营业绩直线上扬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沉酒于成功的喜悦之中,忽视文化的建设。实际上,企,业经营迅速发展时,企业文化往往滞后,很难同企业经营发展保持同步,当二者的差距拉大到一定程度,企业经营没有相应的文化支撑,就会降低发展速度,甚至急剧下滑。所以,当企业发展超常,进入快速增长期时,实际上就已开始孕育一定的文化危机,企业发,展越迅速,潜伏的文化危机就越大。只有抓住适当时机,变革文化,推进文化创新与发展,才能保证企业经营稳定持续地发展下去。(二)企业经营业绩平平或陷入困境企业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会遇到困难或挫折。在这种情况下,多数企业往往在科技开发、市场开拓或组织调整上下工夫较多,很少检查自身的文化,这可能是一个误区。企业经营的业绩好坏,固然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看,文化的优劣是起决定作用的。因此,当企业经营效益低下或陷入困境而找不到直接原因或明显原因时,就应该检查一下本身的文化是否滞后,是否阻碍了企业经营的发展。如果时机抓得准,及时变革文化是改善经营的首要任务。(三)企业管理掣肘增多,效率低下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机构雁肿,职责不清,政令不畅,内部矛盾明显增多,人际关系异常复杂,管理效率下降的现象。此时,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机构改革上,即企图通过精简机构和人员,达到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殊不知,这种做法往往不能如愿以偿,过不了多久,机构又开始膨胀起来,使企业陷入“精简一膨胀一再精简一再膨胀”的恶性循环之中。实际上,企业管理掣肘增多、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一般是文化滞后造成的。如果只在机构上做文章,不去变革文化,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当企业出现了上述不正常现象时,应配合机构变革,大力推进文化的革新,用一种新文化武装一个新机构,才能赋予它新的生命。(四)企业面临的科学技术环境迅猛发展一般来讲,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带来企业产品的更新、技术设备的换代。尤其当涉及企业经营领域的技术大幅进步时,对企业的影响就会更直接。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生产、经营的方式上,而且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伦理道德、传统习惯,甚至给企业的价值观带来冲击。科学技术的进步同企业文化相比总是超前的,只有抓住时机,推动企业文化的进步,才能使之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相适应。(五)企业面对的市场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市场瞬息万变,总是会给企业文化的发展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尤其是当市场发生巨大变化,就会导致企业文化的重大变革。比如,原有的产销渠道被阻滞,竞争对手迅速崛起,传统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处于饱和或衰退阶段,亟须更新换代,而新开发的产品市场又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企业没有优势,或者企业对这类市场极不熟悉。这些情况的出现都说明市场发生了大的变化。这时,就需要企业审慎地研究一下传统的价值观是否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否则,市场环境已经变化,而企业还在固守着旧的价值观,企业衰败是不可避免的。(六)企业领导层调整一任领导班子,尤其是一任主要决策人(如董事长、总经理、CEO等)在任时,很难改变其倡导和信守的文化以及由这种文化决定的制度、行为方式和工作作风。不管这些文化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因此,当企业领导人更迭,新的领导人上任时,正是总结、传承前任的经验,创新和变革企业文化的极好时机。新人、新的工作思路、新的工作作风与倡导的新文化相得益彰,企业文化管理的效果会比较好。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不能陷入“只要领导层调整就要变革企业文化”的认识误区,一个企业形成好的文化是一种财富,不应朝令夕改,应一以贯之。这里只是说当一个企业的文化需要变革时,企业领导层调整是抛弃旧文化、启动建设新文化的契机。近年来,由于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与条件急剧变化,一方面给企业经营带来了危机,迫使企业必须审时度势,改变组织形式、经营方式与管理制度;另一方面也对企业传统文化提出了挑战,迫使企业激浊扬清,挣脱传统企业文化的束缚,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价值观、新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所以,企业必须抓住目前的极好时机,经过自身努力,并依靠或借助社会力量来推动企业改革的深化和企业文化的革命性进步。八、 切入点的选择除了新创办企业外,多数企业建设自身的文化都是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即都是“非零起点”。所以,选择建设企业文化的切入点,必须从企业现有文化状况出发。(一)解决企业面临的主要矛盾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矛盾是多种多样的。如有些企业产品质量不高或服务水平较差,竞争能力不强;有些企业管理混乱,浪费惊人,效率低下;有些企业员工素质低下,不能适应生产需要;有些企业人心涣散,士气低落;有些企业人际关系不协调,相互拆台,能量内耗等。企业应从解决企业面临的上述某一方面的主要矛盾入手,倡导某种正确的价值观,建立良好的企业行为方式,培养良好的企业风气,纠正偏离企业文化发展模式的思想和行为。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