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贫困——农村贫困的一种分析范式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77950061 上传时间:2022-04-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贫困——农村贫困的一种分析范式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文化贫困——农村贫困的一种分析范式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文化贫困——农村贫困的一种分析范式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文化贫困农村贫困的一种分析范式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内容摘要: 贫困是中国转型中社会所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以往的研究多关注于与物质层面,本文从贫困的一般理论入手,对贫困理论的发展进行了简要回顾,指出运用贫困理论在中国农村贫困研究中的重要性,分析了中国农村贫困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构建文化贫困分析范式的基本构想。       关 键 词:文化贫困   农村贫困   分析范式   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对于正在转型的社会形态的变化,有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社会向法理社会、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等多种判断与界定,但诸种判断都没有把农民这个巨大的社会群体排斥在外,毫无疑问这种关注是以中国社会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农民的贫困为分析背景的,经由此,中国的“三农问题”也经历了一个地区问题、经济问题、问题进而至事关全局的重要问题的过程。要彻底的解决横亘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这一世纪难题,首要的是要解决农民面临的贫困问题,舍此,其他的任何问题都无从谈起。然而目前对贫困的解释中,社会结构层次、贫困线与贫困地区,以及经验层次上的描述与对策性分析几乎占据了贫困研究的全部空间,而且以往的研究多关注于经济因素的分析,对贫困理论未予以应有的重视,忽视了文化与贫困、发展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这其中既潜伏了文化冲突的现实可能,又有可能导致因文化代际效应而出现“社会断裂”现象。 在传统经济资源稀缺的前提下,经济贫困及其扶贫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然而,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贫困的含义与扶贫的任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和社会发展的地区差距背后是显著的知识水平的地区差距,知识发展与文化进步是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政府转型的重要力量,进而,知识是解释中国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差距最重要的可控因素。中国能否解决经济增长和社会转型两大问题的关键是能否解决知识差距的问题。当今中国反贫困的核心任务是如何通过全面的反贫困行动实现社会弱势群体的全面发展,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而非解决单纯的吃饭问题。因此,本文的研究在于对贫困理论阐述的基础上引入文化贫困的分析理论与范式,对农村社会的文化贫困作一定的分析,研究的日的在于吸引学界对农村贫困中文化贫困的进一步关注,以便在农村社会转型中能纳入文化脱贫的战略,以更为全面的视角进行农村贫困解除的研究。       一、贫困的理论回顾   贫困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并且以各种方式与形态困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贫困何以发生?何以再生?在社会变迁时期又如何变化?对此,有着来自于实践于各种理论的解释。一般认为,贫困是指在物质资料处于匮乏或遭受剥夺的一种状况,即人们生产和生活资料缺乏,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该定义既用于定量即绝对贫困,也可用于定性即相对贫困的描述。绝对贫困是指人们的收入达不到最低生理需要,相对贫困是指达不到社会公认基本生活水平线,远低于正常生活水平的群体。相对贫困普遍存在于各个社会中。但是基于物质或经济层面的贫困理论并没有完好的解释和解除农民的贫困,这从政策层面对农村政策的盲目性和脱贫行动的实际困境中毕现无遗,阿马蒂亚森就更进一步将贫困解释为对人类基本能力和权力的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我们需要进一步在贫困的解释中寻求答案,广义的贫困引入,把除了缺乏生活和再生产所必须的物质条件之外的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障碍考虑在内。 贫困文化(Culture of Poverty)的概念最早由奥斯卡刘易斯提出,“简言之,它是一种比较固定的、持久不变的、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贫困文化对它的成员有独特的形态和明显的社会心理影响。”它表达“在既定的和社会的脉络中,穷人所共享的有别于主流文化的一种生活方式。”也表达着“在阶层化、高度个人化的社会里,穷人对其边缘地位的适应或反应。”刘易斯把美国社会中一小部分最穷者的思想习惯视为贫困文化,并从社会、社区、家庭和个人四个层次上对贫困文化作了说明。     其后,DP莫伊尼汉提出贫困和贫困文化的恶性循环模式:(1)生活于贫困境况中的人们,由于从小就受到贫困文化的熏陶,他们缺少向上流动的动力,环境也难以使他们有较高的成就动机。(2)低成就动机导致低社会流动,受的机会少,层次较低,这使得他们在就业上的竞争力薄弱。(3)低教育水平,较弱的竞争力,自然导致他们只能进入低收入职业,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4)低收入的职业和较低的社会地位使他们更为贫困。莫伊尼汉认为,以上四个方面会形成一种周而复始的循环模式,使贫困者很难摆脱贫困的纠缠,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宿命感、无助感和自卑感;他们目光短浅,视野狭窄,不能在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认识他们的困难。 班费尔德在一个落后社会的伦理基础中分析了由于经济因素的落后引发了Montegranes村的独有贫困文化,而文化又以其自主性的表现,进一步影响这个贫困村庄的发展,制造或加深了贫困。   美国社会学家M.罗吉斯和J.伯德格在乡村社会变迁中提出农村贫民亚文化概念,认为,由于贫民收入低,在社会处于受压迫地位,也由于他们除了贫穷以外很少知道其他东西,美国的120万的乡村贫民表现出与美国社会大多数人不同的价值观。美国的贫民亚文化有下列特征:个人主义、传统主义、家庭指向、宿命论、个人中心的人际关系。J.米格代尔在农民,政治与革命中在讲到农村现代化时提出了“文化接触”理论,他认为农民在什么条件下由以村庄为基础的谋生型生活转变到持续地参与村外制度的生活,这是现代化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通过对西方社会学文化贫困理论的简要梳理,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农村的贫困既有结构性因素即经济因素的一面,又有文化性因素的一面。一定的政策安排、社会设置、机会的缺失固然决定了农民在经济上的不平等,但这种因结构性因素造成的不平等,主要可以通过制度的创新与变革来改变,虽然很难,但与文化性因素相比具有更强的操作性,而造成农民贫困的文化因素及其农民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文化贫困现象,将比经济因素更难以消除。     二、农村文化贫困的历史渊源   中国社会有着长久的农业社会历史和由此形成的农耕文化与农业文明,对这种文化优劣的评判抛开不说,农业文明正在经受着比它更为强大、更为先进的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的冲击,代表了农业文明主体的农民在这种文化冲击与转型中的文化资源匮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孙立平早就指出“断裂社会”在城乡社会结构上的体现,实际上,更为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结构断裂后面的文化断裂,它不但是社会断裂加剧的深层原因,而且成为潜在的社会思想冲突的根源。 回顾号称地大物博、文化悠久的中国农业文明历史,我们会发现,虽然农民是农业文明的主体,但是在长久的中国历史里,中国的文化资源一直牢牢的掌握在社会中占极小比例的一部分人士的手中,农民的游离于文化的表层,仅仅接受了社会主导阶层所规定的一套文化制度体系。农民阶层在整体层面上早现出晏阳初先生所说的“愚弱贫私”的落后状态,本世纪四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 发现了农村贫困中的这一深层因素,并致力于消除农村文化贫困,但却在悲情中宣告失败。     建国以来,农民在社会政治地位上得到了国家的认可,但是囿于当时的国际形势,国家采取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追赶型战略,农业和农民再次成为“剪刀差”的承受者与贡献者,这进一步通过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