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11 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形象(测)(含解析)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77173091 上传时间:2022-04-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11 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形象(测)(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11 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形象(测)(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11 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形象(测)(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专题11 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形象(时间:60分钟,分值:110分)班级 学号 得分 1、【18届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毕业班9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下列小题。(11分)归嵩山作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A. 首联紧扣题目中的“归”字,描写诗人归隐出发时的情景和车马的动态,说明诗人心态闲适。B. “暮禽”句言外有意,流露出诗人自己归隐态度坚决,暗示对现实政治失望厌倦的归隐原因。C. “闭关”既指关门的动作,也含闭门谢客之意,以此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要与俗世隔绝。D. 读完全诗,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淸悲苦,再到恬静澹泊。E. 对于写景与抒情,本诗更注重后者,意境幽美清新自然,写景中寄寓深情,情感真切动人。【答案】 BE(2)苏拭在东坡题跋书摩诘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请结合颈联分析这一特征。(6分)【答案】 这两句描写了傍晚野外的秋景图: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这幅图以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的意象,体现了黯淡、凄凉的色彩之美。画面感突出,层次鲜明。【解析】答出“诗中有画”的画面的内容“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概括画面的内容和意境特征。点睛: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有时后面在加上情感。2、【18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11分)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杜甫大家东征逐子回,风生洲诸锦帆开。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离别不堪无限意,艰危深仗济时才。黔阳信使应稀少,莫怪频频劝酒杯。【注】大家,典出后汉书:“帝召(班昭)入宫,号曰大家。”东征,班昭随儿子到陈留赴任时作东征赋。逐子,跟随着儿子。竹笋,典出楚国先贤传:“孟宗母好食笋,冬月无之,宗入林中号,笋为之生。”江鱼,典出后汉书:“姜母好饮江水,嗜鱼脍,姜夫妇尽孝,力作鱼脍以奉,舍侧忽有泉涌,味如江水,每旦辄出双鲤,以供母膳。”(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 首句暗写王十五判官奉母归养之事,呼应标题中“扶待还”三字,领起下文。B. “风生洲渚锦帆开”实写归舟之景,景中融情;“离别不堪无限意”则是直接抒情。C. 颔联用叠词“青青”“白白”写竹笋、江鱼之美,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D. 尾联写诗人为友频举酒杯,表达了对友人还黔后大展宏图、建功立业的热忱祝福。E. 全诗层次分明,多处用典,增强了内容的厚重性。语言有的含蓄隽永,有的通俗。【答案】 CD【解析】C项,“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错误,这一联用典,借以赞美友人王十五对母亲的孝养之情。D项,“表达了对友人还黔后大展宏图、建功立业的热忱祝福”在诗中缺乏依据。(2)本诗的颈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诗人自言承受不了无限的离别之意,表达了送别友人王十五判官时的惜别、留恋;诗人称王十五有济世救时的才干,表达了对堪为济时之才的朋友的赞赏和钦敬;诗人希望有人能力挽艰危的时局,表达了对艰危时局的忧虑。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歌颈联中的中“离别”“不堪”“艰危”“济时才”分析。3、【18届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高考适应性月考(四)】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11分)送狄宗亨王昌龄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注】烟。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于易水送人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注】鸣皋:山名,在河南嵩县东北。(1)以下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 王诗前两句写景,融情于景,既点明送别的时间和地点,同时也为三、四句的抒情作铺垫。B. 王诗第二句虚实结合,送别之地洛阳的树色在暮色中苍茫一片,作者由此想象朋友要去的地方鸣皋也是烟雾朦胧。C. 王诗第四句中的“惜”是全诗的诗眼,全诗语言虽朴实,却含意隽永深沉,表现诗人对狄宗亨的感情之深。D. 骆诗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别离之景,却可以让读者联想起一个激昂壮别的场景。E. 骆宾王精于遣词,“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一语双关,不仅写出江水之寒,更写出自己对友人的万般不舍之情。【答案】CE 【解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C项,“愁”是全诗的诗眼。E项,“万般不舍”错,骆诗的情感更多是借古抒怀。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2)两诗在抒情方面各有什么特色?请具体分析。(6分)【答案】 王诗:借景抒情,一、二句用深秋苍茫之景,烘托作者的离愁别绪,表达自己因朋友离去的无限忧愁和对朋友的不舍之情。骆诗:借古伤己,作者歌咏燕太子丹及其宾客送荆轲时怒发冲冠的情景,表达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和自己人生失意的无限感慨之情。4、【18届山西省太原市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11分)渼陂宋 李騊望极空濛清满怀,更寻遗迹步高台。日斜林杪增光去,风静山尖倒影来。万顷层澜春涨碧,一川秀色暝阴开。坐中自有江湖兴,未放陂南画舸回。(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 作者春日里游览胜地,独步高台,极目远望,一时心旷神怡。B. “清满怀”的“清”既指空濛水气,又总说渼陂美景特点。C. 颔联以细致笔墨,从虚实角度描写渼陂在暮色中山水静谧景致。D. 颈联写的是动景,生动地描绘波澜重重、阴云滚滚的壮观画面。E. 天色将晚,陂南仍停着画船,表明渼陂风景让作者流连忘返。【答案】CD 【解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从虚实角度”错误;颔联“日斜林杪增光去,风静山尖倒影来”是从光影角度描写,而非虚实角度,故错。D项,“万顷层澜春涨碧,一川秀色暝阴开”,颈联后一句写的是暝阴昏暗遮蔽不了一川秀色,故错。(2)“昔事东流共不回,春深独向渼陂来。乱前别业依稀在,雨里繁花寂寞开。却展渔丝无野艇,旧题诗句没苍苔。潸然四顾难消遣,只有佯狂泥酒杯。”这是唐人郑谷写的渼陂,两首诗的尾联在抒情上有何不同。(6分)【答案】李诗是间接抒情,抒发的是作者对渼陂美景的喜爱之情;郑诗是直接抒情,抒发作者重访渼陂,伤感往事流逝,唯有借酒浇愁,排遣心中孤独寂寞之情.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本题中,从题干来看,是比较题,比较的点是“抒情的方式”,考生需要回顾抒情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的内容回答即可。5、【18届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11分)使院中新栽柏树子呈李十五栖筠岑参爱尔青青色,移根此地来。不曾台注上种,留向碛中栽。脆叶欺门柳,狂花笑院梅。不须愁岁晚,霜露岂能摧。台:御史台,汉代御史府中多植柏树,后因称御史台为柏台或柏府。(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 首联“青青色”描绘柏树的特征,“移”字是作者的行为,其原因是十分喜爱柏树青葱的秀色,也点名标题中的“新裁”。B. 第二联“台上”与“碛中”相对比,“碛中”指沙漠,表面说无由栽种在华堂大厦,只能栖身于荒漠,实际是表达愤恨不平。C. 第三联用字精妙,“欺”字前面冠以“脆”就写出了叶片脆弱易折,“笑”字前面冠以“狂”就写出了花的媚俗。D. 第四联意思是不用发愁岁月已近冬日,那些寒冷哪里能令柏树摧损呢?实际言近旨远,作者自明心志。E. 全诗表达技巧独特、借柏树来托物言志,又将柏树与柳树、梅花进行对比,还运用夸张的手法增强语言的生动性。【答案】BE 【解析】B项,“表达愤恨不平”分析不正确,应该是“引以为自喻”。E项,“夸张”应为“拟人”,如“脆叶欺门柳”。(2)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答案】礼赞了柏树枝叶青葱,扎根沙漠、不畏霜露、坚忍不拔的品格。勉励朋友和自己追求为人正直、志行高洁的品质。抒发自己百折不挠、建功立业于沙漠边塞,隐蔽后人的雄心壮志。对“门柳”“狂花”及像它们这类人的嘲讽。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和主要的环境分析情感。6、【18届辽宁省大连育明高级中学、本溪市高级中学高三10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5分)杜鹃花真山民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旧东风。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注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锦水:即锦江,在四川成都。(1)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A. 首联出句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故国成空的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形象地托出,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B. 首联对句紧承上句继续在写杜鹃鸟,仍然未写到杜鹃花,它传达出失国的诗人和杜鹃鸟同病相怜,都空念故国却无力回天只能留下遗恨的悲情,缠绵感人。C. 颈联承上而来,杜鹃鸟声声叫曰“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眷恋、怨恨之情表达至此,堪称惊心动魄。D. 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深夜月色中杜鹃花的枝条在青雾笼罩下显得朦胧静美;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E. 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卒章表明诗意“怀乡恨”,此恨化为满山杜鹃,长挂望眼,永无绝期。【答案】 BD【解析】B项,“仍然未写到杜鹃花”错误,“寄芳丛”写到杜鹃花;D项,“动静结合”不当,应为“虚实相生”。(2)本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都写到杜鹃鸟,它们在诗歌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作用?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5分)【答案】 本诗借“望帝啼血”的典故,写杜鹃鸟千古归心不改,声声悲啼,口角溅血,把满山的杜鹃花染红。托物言志,抒发了自己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琵琶行中,以杜鹃悲凄的啼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劣,衬托(或“借景抒情”)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每点3分,句意、手法、情感各1分)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的托物言志和衬托。7、【18届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11分)春题湖上唐白居易湖上春来是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 首句的“画图”二字可谓诗眼,其后五句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写画图中景象,尾联以不舍之情作结。B. 中间四句精当传神的描写,是首句中的“画图”的抽象概括,是末两句的“勾留”之情的基础。C. 颔联和颈联中,诗人以华美新奇的笔触,用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勾画出西湖山水的旖旎风光。D. 诗人在山水诗中嵌入农事,别出心裁地把农事诗化了,不仅体现出作者对湖区劳动者的关怀,同时在诗的写作上也是一种变格、一种出新。E. 这首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写情,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全诗不仅结构上曲折委婉,而且借景深化了诗旨。【答案】AB 【解析】A项,没有“虚写”的内容;B项,不是“抽象概括”是进一步的具体描绘。(2)此诗作于白居易在杭州为官时,同一时期他还创作了钱塘湖春行一诗,同为描写西湖春光,两首诗在意象选择和画面营造上各有侧重,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答案】 钱塘湖春行选择了早莺、新燕、暖树、春泥、乱花、浅草等意象,动植物结合,富有生机,别有意趣,移步换景,画面具体、微观;春题湖上选择了乱峰、翠松、湖中月影、早稻、新蒲等意象,画面开阔,从宏观到微观,从湖山风光到农田景象,画面涵盖丰富。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意象和意境的不同,注意分析。8、【18届广东省湛江市高三语文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11分)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杜甫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注】这首诗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 诗的首句描写月亮,“明镜”写出月光的明亮皎洁,“飞”字富有动态美。B. “归心折大刀”运用了典故,吴刚砍树的大刀竟被折断,可见其归心之切。C. 颔联用“转蓬”比喻自己飘泊的生活,借“仰天高”表达回归朝廷的愿望。D. “水路疑霜雪”把路上的霜露比喻成洁白的雪,营造出了清冷孤寂的氛围。E. 本诗即景抒怀,诗人看到象征团圆的中秋之月,抒发郁结于心的苦闷愁情。【答案】 CD【解析】C项,没有表达回归朝廷的愿望;D项,不是把“霜露”比喻成“雪”,而是把“月光”比喻成“霜雪”。(2)请结合全诗,简析“林栖见羽毛”和“直欲数秋毫”两句的妙处。(6分)【答案】“林栖见羽毛”,走在林间路上能看清栖息的鸟儿的羽毛;“直欲数秋毫”,简直想要数清兔子身上的细毛。烘托出了月光的皎洁,反衬自己内心愁情,月光越明,愁情越重,极言流离之苦和归心之重。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此题主要从反衬的手法上分析。9、【18届全国省级联考山东省、安徽省名校高三10月大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11分)宿五度溪仙人得道处常建五度溪上花,生根依两崖。二月寻片云,愿宿秦人家。上见悬崖崩,下见白水湍。仙人弹棋处,石上青萝盘。无处求玉童,翳翳唯林峦。前溪遇新月,聊取玉琴弹。【注】常建:唐代诗人,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A. 诗的第一联写溪花生根依附于崖壁,借此渲染了此处清幽秀丽的环境。B. 第四句借桃花源记“秦人”之典,表达了诗人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之情。C. 第三联有李白“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的惊险。D. 得道石上攀附的只是青萝,这既是写此处的幽僻,又是写作者的失落。E. 叠词“翳翳”,写出诗人满眼的茂林和重山,又再次表现此处的清幽。【答案】CD 【解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C项“惊险”错,本诗第三联只表现“幽僻”,并没有表现“惊险”。D项“失落”错,虽然诗人并未寻到仙人,但得此美景,诗人并不“失落”。(2)作者在另一首西山诗中写道:“圆月逗前浦,孤琴又摇曳。”试分析本诗的尾联与此联的异同。(6分)【答案】同:两者都写了诗人在月下弹琴,都借此寄托了诗人清静旷达的隐逸情怀。异:内容上,本诗写的“月”是“新月”即弯月,突出溪中月的静态美。西山诗写的是“圆月”,“逗”字突出了水中月的动态美。表达技巧上,本诗尾联是一般叙述:“圆月”句却巧妙运用拟人、通感的手法,达到了以形写声、以琴声的摇曳形象生动地抒写自己的情怀的效果。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10、【18届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再小题。(11分)醉中感怀陆游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青衫犹是鵷行旧,白发新从剑外生。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出塞声。注:鵷行:喻指朝官的行列。檀槽:指乐器。(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5分)A. 诗的首联写诗人早年被君王记住,足见其被君王赏识器重,而如今他已经成为一个客居边城,心神俱疲的人。B. 诗的开头两句于今昔变化对比之中流露出诗人离群索居的悲凉情调,久沉下僚,白发新生,足见其壮志未酬。C. “青衫”,古制文官低品阶官服为青色,后泛指官职卑微,与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的意思相同。D. 前四句主要通过描写的表达方式写自己的遭遇和感慨,尾联两句直抒胸怀,深刻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无奈和激愤。【答案】 D【解析】本题综合考查考生对于诗歌内容和手法的把握。选项中,D项,“要通过描写的表达方式”错误,诗歌前四句主要通过记叙的方式写自己的遭遇和感慨。(2)本诗“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历来被世人称道,请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加以赏析。(6分)【答案】 内容:这一联描写了一幅旌旗飘荡、秋风惨淡、刁斗声声的边塞军营画面,唤起诗人对军中戎马生涯的怀念和向往。情感:衬托诗人壮志难酬的凄凉形象,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功业难就的情感。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