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用生命沁润生命浅谈生命化生物课堂的构建策略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76924992 上传时间:2022-04-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学科用生命沁润生命浅谈生命化生物课堂的构建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生物学科用生命沁润生命浅谈生命化生物课堂的构建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生物学科用生命沁润生命浅谈生命化生物课堂的构建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用生命沁润生命-浅谈生命化生物课堂的构建策略【摘要】 在日常教学中,总听到教师们感叹许多成绩优秀的学生却实际上对学习失去兴趣,究其原因无非是应试教育惹的祸,高考分数至上的功利思想让学生可以不喜爱任何科目,只求从学习中取得利益。然而,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内驱力,没有兴趣而被强迫着学习,必然事倍功半。如果我们教师不认真思考并解决这一难题,必然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育因生命而发生,生命才是教育鲜活的家,只有生命化的课堂,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将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尝试和思考,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与体会。【关键词】 困惑 生命化课堂 三维目标 策略 1.困惑与现状:课程改革大刀阔斧的进行,素质教育的理念不断被灌输,浙科版生物教材的编写也很鲜明的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然而,在应试教育仍然肆虐的今天,广大的一线教师普遍还沿用着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学生脱离了学习的本源,被打造成了一群“无目的的升学者”,教育也成为了“高考训练”的代名词。困惑一: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实在无力改变当前的教育考核体制,那么,在追求升学率的压力下,如何找到应试与素质教育的完美契合方式呢?困惑二:在诸多教学资源还相对匮乏的大背景下,如何能够合理利用手头上的有限资源来构建生命化的课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些问题也有过一些同行进行了探讨,笔者最近拜读了孙明霞老师的用生命沁润生命一书,深受启发,并结合自身近年来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的一些有效的尝试,粗略的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想法。2. 理论依据:北师大教育专家肖川教授说过:“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这正和我们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达到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相统一的思想不谋而合。尤其是因考试难以涉及而容易被我们忽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其实它反而是生命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打开学生心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途径。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定性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的科学,从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一书中对各知识模块的阐述也可见一斑:必修1分子与细胞有助于学生较深入地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理解生命活动中物质的变化、能量的转换和信息的传递;必修2 遗传与进化有助于学生认识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了解遗传变异规律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必修3稳态与环境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选修1、2、3则分别侧重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应用和发展现状等方面。可见,生物学科更应该是应试教育背景下追求生命教育的先驱。笔者从工作到现在已经经历过好几代生物教材的更替,尽管每次都有些许的不适应,但是却欣喜的发现,教材一次比一次更能体现教育的生命本源,更尊重教师的“教”,更尊重学生的“学”。如何利用这更加人文的新教材有效的进行生命化课堂的构建?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3.解决策略:3.1 把“生命”还给生物,教学生“活”的知识“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神经调节。首先我们学习第一个问题,神经元的结构,.,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二个问题,兴奋如何在神经元上产生,.,接下来我们研究第三个问题,兴奋如何在神经纤维上传导.”这是我们传统的生物课常见的操作程序,尽管听下来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但是很多学生往往没听到第三个问题就开始犯困了。这不是“生物”课,这是“死物”课,没有把神经系统当作生命的一部分,原本生动鲜活的生物知识被肢解的枯燥、乏味、毫无美感,长此以往,让学生如何热爱这个学科,如何喜爱我们的课堂?那么我们所期待的成绩提高也只能是镜花水月。要想使生物课成为生物课,就先要把生命还给生物,传授学生有生命的知识。(1)把知识还原到生活。我们的认知规律是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脱离生活的、没有生命的知识学生只能机械的、死板的被动接受,知识来源于生活,其实我们只要稍微进行还原,知识的生命力就立刻体现出来。比如我在讲神经调节这节课时,我乘某同学不备用棉签戳了一下他的胳膊,结果他瞬间缩手,乘全班同学惊愕我的用意之时,我引入要讲的课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他是靠什么察觉到的?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吗?再比如,我在讲“性别决定”时抛出的问题:东方不败是男是女?宫廷太监呢?当我们把知识和学生生活中所闻所见联系在一起时,知识就不再是教材上冰冷的文字,便有了鲜活的生命了,于是整节课都朝气蓬勃。(2)不要空着手来教室。这是很多生物学教育界的前辈的忠告。比如,在光合作用中提到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C3植物和C4植物,如果我们仅仅是口头讲解他们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别,学生难以把握,即便当时记住也容易忘记。如果我们课前准备几条它们的枝条,让学生观察比较,产生认知冲突之后再结合实物进行探究、讲解,学生便更容易记忆,也比较能认同结构和功能想适应的观点。也就是说,生物课的课前准备一定要充分,善于利用实物把理性的知识和富有生命力的自然界结合起来,学生就不会觉得课堂是枯燥的了。(3)作业也能有“生命”。传统的作业将完整的知识分割的支离破碎,不能体现生命的有机整体性,也不利于学生理解生命知识的内在联系,更无法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于是,笔者思索,如何能偶尔改变改变传统的枯燥的练习类型,让作业也充满生命力呢?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08届高三李同学的笔记本,深受启发。她温习知识的方式和我见过的所有人都不一样,她以自己作为主角以一篇章回体小说的方式讲述自己的一生:第一回 天使降临。从父母精子和卵细胞的产生叙述起到自己出生,将减数分裂、受精作用、细胞增殖分化及胚胎发育等相关知识悉数涵盖其中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第二回 快乐童年。讲述了自己从婴儿到幼儿园阶段的一些故事。比如讲到妈妈奶水不够,只好吃奶粉甚至稀饭,从中分析母亲激素水平、营养,分析母乳喂养与免疫的联系等等;讲到小时候贪吃,看到爱吃的就流口水,于是分析与神经调节的关系等等。第三回 天使在长大。又讲到自己青春期发育中遇到的困惑,联系激素调节和生长发育等知识;.;大结局 天堂在召唤。想象自己临终时满堂儿孙为自己祈祷的场景,回忆自己的辉煌一生。其中又联系到细胞衰老、凋亡,甚至连物质和能量循环都涉及到了。文采、情感、知识、创造和想象应有尽有,知识与实践结合的天衣无缝,这不就是新课标三维目标的最佳体现吗?于是,我开始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尝试,尽管因为知识掌握程度的差异,最后的“产品”良莠不齐,但是只要合时宜的进行表扬和鼓励,我分明看到哪怕是班级成绩最薄弱的同学都很乐于去创造这专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作业。而且,每过一个阶段,当他们的知识体系更新以后,都鼓励他们去进行更新和完善。我还承诺,只要有机会,我一定找机会在公开出版物上推荐发表,于是大家求善求全的积极性更高了。而且,在家长会上,我把他们的作业给家长欣赏,也得到了家长的一致认可。3.2把“生命”还给学生,让学生“活”着学知识杜威说教育就是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生活就是美,我们没有任何权利以教育的名义来践踏学生的美好生活。学校不是工厂,学生不是机器也不是产品,而是有血有肉有灵的活生生的人,是一个个有着独立人格的鲜活的生命。谁说学习一定是一件艰苦的事?学习原不是痛苦的过程,否则为什么在那艰苦的年代却有那么多人痴迷沉醉在知识的海洋饱暖堪忧却满脸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只因为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一点点的将学生的“生命”消磨殆尽,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意愿,这样的状态下还要受着良心和功利心的驱使不得不学,世上还有比这更痛苦的事吗?(1)给学生说话的权利,用尊重赢得尊重。上海市特级校长刘京海教授在“天目金秋”教育名家讲座上讲到一个很值得我们广大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随着年级的递增,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却一直递减?其实,递减的何止这些,还有学生的想象力和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我们都听过一句话叫“无知者无畏”,其实人类都有求知的欲望,也就是俗称的好奇心,而只有无畏才敢于提问、敢于探索,尽管也许问题很可笑,方法很荒唐,但这都代表了人类求知的本能。试想,如果每每在这个时候,我们教师总是以回避、制止或打击的方式以实现自己课堂的主题明确、重点突出。那么,长此以往,学生只能按着教师的思路和要求去走,完全丧失了自我,还谈什么自主,谈什么想象力,谈什么创造,学生自然觉得学习无趣。其实,我们大可不必担心学生多问几个问题亦或所谓的胡思乱想就一定会影响课程进度或者学生的学习效果,事实正好相反,我们如果把说话的权利还给学生,平等的对话,合理的引导,我们的尊重自然会赢得学生的尊重,而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得到了保护和肯定,学习必然事半功倍。Dear teacher: 您好,我已经十八年没写过信了(我今年17岁,哈哈),不知道有没有打扰您,您是那么的忙,要管班里那么多不要好的人,所以我少写点好类。 其实我很自卑的,成绩也不好,长的也不帅,走哪里都是被排斥的,连老师都嫌弃我。我其实也想被老师关注,我以前也尝试过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希望老师多看我一眼,结果换来的却是无情的嘲讽,老师竟然叫我不要胡扯,我觉得这个世界上的事情真虚伪真冷酷。,唉,算了。还好有您,我不知道您怎么听到我的声音的,您离我那么远,我说的那么小声,我其实是说给自己听听的,没想到您竟然听到了,还叫我向大家阐述自己的观点,我怕啊怕死类,而且我明明回答的不好,你却还说我见解独特,还叫我以后要多讲,您知道吗?您是第一个这么说的人,我觉得您真的很好,真的,您放心,无论如何,我一定会学好这门课。就说到这里吧,我看生物了,呵呵。 Yours 朱以上是以前收到的某同学夹在作业本中的一封信,我无意中的一句肯定,结果让这位各科平均30多分的同学生物考出74分。其实,不管是课堂还是课后都有很多同学问我一些“奇怪”的问题:怎么才能减肥?虾子熟了为什么变红?蚯蚓会叫吗?我通常都不会用“高考不考”来搪塞,我一定是“不择手段”也要满足其好奇心,而且很多时候只要稍加延伸,就和高考知识接轨,这比专门讲相应知识点要印象深刻百倍。另外,关注近年高考不难发现,高考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察比重越来越大,教师一言堂早已不合时宜,只有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和探究的能力才行。学生在学习的初级阶段 “胡思乱想”、 “胡言乱语”都是很正常的,教师如果每次进行正确引导,最终学生知识完备并建立正确的思维体系之后,必然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千万不要杞人忧天,剥夺学生说话的权利。(2)精彩与否谁说了算?每接手一个新班级的时候我都要学孙明霞老师问学生这样一句话。那么,到底谁说了算呢?领导?听课教师?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学生。课堂的精彩不是为了展现教师多么知识渊博多么才华横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听着没味道,学生听着不明白,学生听后做不出,那么教师纵然讲的天花乱坠也枉然。因此,我提倡学生准备专门的记录本上对我的课堂进行评价,优缺点都畅所欲言,每周我会反馈一次。当然,这其中少不了一些拍马屁的和提出难以满足的要求的人,但无论什么类型,我都会进行反思和反馈,这也成为了我和学生交流的一个窗口,让学生感到我是重视每个人的意见的,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才能真正的“活”起来。评价:老师,您讲话怎么会那么好笑的?您是不是专门培训过啊?回复:谢谢你的夸奖,其实我觉得你也挺幽默的啊,我没有经过培训,其实平时多看多学,知识丰富起来才能将幽默运用自如。另外,弱弱的提醒下,要多关注我们所学的知识哦。评价:老师,我觉得上一张讲义中那个遗传题还有更简单的算法,不一定要用填充法,可以先一对一对考虑再乘到一起去。回复:我思考了下,的确是这样,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已经把我们下节课要讲的先分离再组合的思想掌握的淋漓尽致了,赞一个。(3)拒绝当头棒喝。刘京海教授指出我们平时的考试和练习题目编制存在很大问题,杭州统测比高考难,临安统测比杭州难,学校测试比临安难,平时训练比考试难,如此的后果就是许多学生在刚接触这门课时的雄心壮志一进门就惨遭当头棒喝,稍不坚强就会信心和兴趣全无,极有可能从此一蹶不振。其实,学生大都有颗向上的心,我们如果一开始让学生做十分简单的题目,让每位学生都相信自己能够学好,然后再在简单的题目上难度慢慢递增,让学生通过变式训练举一反三,相信每个班级里所谓的学困生要少的多。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成功更是成功之母,体验过成功的喜悦,会更坚信能取得更大的成功。(4)倾听学生的心声,用生命关注生命。学生毕竟不是木桩,可以刀砍斧剁一般长短,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且独特的个体,因为基因和生长环境的不同,必然存在生理和心理上的许多差异,而我们教师在课里课外需要多关注学生的情绪波动和状态变化,及时疏导,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习的效果。一般课堂上如果我发现有学生打瞌睡、走神或者情绪烦躁、失落等现象时,我会先直接或间接的提醒要认真听课,然后可能用一些诸如“科学研究表明,上课打瞌睡时把圆珠笔尖对准自己不利于身体健康”“子曰:上课走神容易精神分裂”“今天不开心,阁下就永远失去了开心的今天”之类幽默诙谐的语言来提神,课余我会及时找该同学了解情况,倾听他的”故事”,不轻易去否定他的想法,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告诉他如果我是他会怎么做,其实只要满足了学生的情绪需求,绝大多数学生还是会有所改进的。3.3 把“生命”还给课堂,用生命沁润生命。 课堂是教育的载体,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存在形式,重点便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化。让课堂充满关注生命的气息,让生命的活力在课堂充分的流淌,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经历的都是一段美妙的生命历程,这应该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最高追求。(1)教无定法,采用丰富的教学形式。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常常脱离生物的生命本源,而禁锢教学于三尺方台,教师如千百年前的先生一般按照自己的意愿从头到尾一讲到底,传统的教学模式固然有其优势,然而教无定法,我们为什么不能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调整教学形式而死抱着一棵树不放呢?例如:考察课:高中生物第一课是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区别生物与非生物,之前上这节课通常是靠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的生物或非生物进行比较,最多也就是提供一些图片以供参考,这些都不能大幅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后来我想校园内就有多种多样的生物,何不让学生考察一番?于是,我把分组、考察内容、思考问题等布置好之后,带领学生花了大半节课走遍校园进行观察,之后在操场围坐一圈进行总结,效果出奇的好。其实,只要教师安排得当,并不会象想象中秩序混乱,而且在校园内也不会有安全问题。只用第一节课,就让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特别之处,拉近了师生距离,对之后的教学大有裨益。聊天课:聊天不是让学生之间放开了瞎聊,指的是教师和学生以聊天的形式以平等的姿态来进行课堂教学,在闲聊中探索生命奥妙,这样即让学生觉得轻松没有压力,又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生物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比如在复习基因工程时,我扮演的是一位缺乏生物知识的糖尿病患者,向同学们求助:我需要怎样治疗?哎呀,真倒霉,胰岛素没有了。胰岛素怎么生产的?为什么要用微生物生产?我可不可以把家里猪杀了取?为什么要转基因?怎么转.此外,我还尝试过小话剧、辩论赛、自学、甚至请学生当老师的形式,虽然有些时候也会有考虑不周的地方使得收效不佳,但我相信只要勇于尝试认真反思,最终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成效,而且,学生也不会总是没有参与感而只是被动的学习。(2)不拘泥于教学设计,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记得上次教研活动听的一节公开课,那位女老师全然不顾广大师生的抗议硬是拼到下节课上课也一定要把自己预设的内容讲完,执着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的确,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没有精细的教学设计,很难上出一堂好课。但这是否就意味着我们只能按部就班的走?我们留给学生多少自主和创造的空间?教师们常说的话就是“这个问题课后再考虑”“这个问题不考”,我们总担心学生的问题会使教学进程偏离教学设计,我们却忽略了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教学设计,我们所谓的探究教学不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吗?探究是一种过程,不是一种结果,一味的追求结果就失去探究的意义了。反之,探究过程如果总是有效的,得到好的结果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正是在不断有“意外”产生和解决的过程中,智慧碰撞出的火花让生命得以升华。(06高三训练题)为了研究环境因子光照、CO2的不足分别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可将叶片用打孔器打取小圆片,并使之下沉于水中,在不同条件下根据叶圆片上浮所需要的时间的长短探测光合作用的相对强弱。请回答:(1)浸没于水中的圆叶片上浮的原因是:_,(2)实验假设:_,(3)试验组1:取三角瓶,编号A,加入一定量新制的冷开水;再加入一定量NaHCO3粉末,令其在水中溶解;用黑纱布包裹三角瓶后,适宜温度下水浴保温;放入下沉小叶圆片10片,将三角瓶置于日光灯下;记录叶片上浮所需要的时间或一定时间内上浮叶片数。请写出试验组2设计的主要思路:_,请写出对照试验组设计的主要思路:_,上题为06年很多学校做过的一道训练题,至少做过类似的题目,因为05年江苏省高考考察过相应的类型。潘兆明老师在讲解这道题目的过程中被学生提出的一个其预设之外的问题所吸引:呼吸会不会导致叶片又沉下去?潘老师并没有一带而过,而是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并且课余进行资料的查证,发现这个实验其实正是大学植物生理学中的一个实验,叫真空渗入法测定环境因子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经过考证,又进行的变式练习,结果当年高考全国卷1正好设计了该知识点:(06全国高考题)为验证叶片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气体的产生和消耗,请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在给出的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实验步骤的设计和预测实验结果,并对你的预测结果进行分析。实验材料与用具:烟草幼苗、试管两支、 稀溶液(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真空泵、暗培养箱、日光灯(实验过程中光照和温度等条件适宜,空气中 和 在水中的溶解量及无氧呼吸忽略不计)。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1)剪取两小块相同的烟草叶片,分别放入盛有等量蒸馏水和 稀溶液的两支试管中。此时,叶片均浮在水面。(2)用真空泵抽去两支试管内液体中和叶肉细胞间隙中的气体后,敞开试管口,可观察到叶片均下沉到试管底部。(3)_ , 分析预测结果:(3)体验是最好的老师。就好比骑自行车和游泳,只要学会了体验过了,终身都不会忘记,而如果只是纸上谈兵的讲解原理,怕是一辈子也学不会了。体验是对事物的一种最直接的感受和认知,远比只听或看来得深刻。体验的方式多种多样,亲力亲为的考察和实验是最直接的体验方式,除了对于教材中设置的实验加以重视之外,还可以考虑设计或者迁移一些实验(比如习题中常见的一些实验)鼓励学生进行操作。而对于有些因为材料、时间等因素无法直接体验的内容,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模拟实验加以解决,比如教材中用小纸片和信封来模拟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验,用橡皮泥和白纸模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的实验。我还经常鼓励学生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自己改进或设计实验来研究一些难以抽象的或难以观察的现象,既能够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有助于学生在体验中理解掌握相应的知识。比如学生发明的胞吐过程模拟实验:找班里块头最大的男同学扮作大分子,十五个同学紧密围成圈扮作细胞膜,该男生无法从任何两个同学之间出去,模拟了大分子无法跨膜运输。再找五个同学扮作分泌小泡把“大分子”围在其中,“小泡”移动到“细胞膜”,由于膜的流动性,“小泡”和“细胞膜”融为一体,同时“大分子”被分泌出”膜”。再比如有学生用电线模拟染色体的组成:(见下图)4生命化课堂构建的意义4.1授以“渔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新课程的又一基本理念。传统生物学教学比较强调对生物事实和概念的记忆,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不少学生在枯燥的学习中逐渐失去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实这还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最高境界还需要授以“渔场”。往往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和学习方法,而是学习过程中的生命体验,而所谓“渔场”,就是为学生的生命体验提供舞台。比如指导学生利用假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有多数同学选择了生物热点作为研究对象:临安市艾滋病发病情况及其原因分析、苕溪水污染情况的调查等课题的结题报告,都体现出学生对生命和生态问题的关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践结果,再结合教材上的生物学知识,进行巧妙的整合与设计,激情导趣,利用学生的所见所闻进行简单有效的评价,从而实现三维目标(尤其是课堂上较难达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达成,让学生的所感所获更加的深刻。4.2情境设置,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能力目标就是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而生命化课堂的构建过程正好摈弃了传统的知识呈现模式,杜绝“满堂灌”或者“一言堂”的出现,采用设置情境(包括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通过分组合作讨论,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和总结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不断的被训练,不断的被强化,长此以往,无论是解决题目亦或是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以“成熟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的教学来说,先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植物萎蔫),让学生由现象的分析入手,通过要素分析明确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再结合成熟植物细胞的结构,通过“简化”细胞结构并类比,进而推理出“成熟植物细胞相当于一个渗透系统”这一结论。而这一渗透系统在不同浓度的溶液中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由学生构建成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模型,提出可能发生的变化。最后跳出课本,运用模型去解决农作物施肥等实际问题,使理论又回到实践中去。这种以模型方法为中心的设计不仅符合学生认识规律,而且寓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于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真正的“做”科学的过程,既能学到知识本身,又能提高自己更深入地运用和探究生物学知识所必需的思维能力,从而促进探究能力的提高。4.3生命对接,师生共同健康成长。生命化课堂最重要的前提是尊重,发自内心的尊重,尊重学生,尊重家长,尊重自己,尊重一切生命。在课堂和课外,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在对话上也是平等的,这让双方都觉得愉快,而在长期沐浴在快乐的氛围中,心胸会更豁达,人格也会更健全。学生会更乐意研究如何学,教师会更愿意探讨如何教,师生会共同健康的成长。 课堂,理应是一方流淌生命长河的精神家园,而优质的课堂应在“道法自然”的常态中,成为师生心灵对话的磁场,生命质量提升的动场。生命化课堂的构建,旨在为学生营造一种开放和谐的心理环境,让每一位学生充满新奇感和幸福感,让他们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风采,释放自己的能量,体现自己的价值。然而,革命尚未成功,生命化课堂的探索才刚刚起步,以上寥寥数言,仅为自己偶尔读书和点滴实践的感言,不足道也。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版。2走进新课程丛书编委会组织,生物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版。3 孙明霞:用生命润泽生命,福建教育出版社。 4浙江省教育出版社: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08年第1期。附件:2临安市第二十二届中小学(幼)教学专题研究论文评审推荐表论文题目用生命沁润生命-浅谈生命化生物课堂的构建策略论文学科中 学 生物 学科作者王苗苗 章丽芽单位临安中学现任教年级、学科高二生物职称中学一级/高级年龄28/38教龄6/18学历本科本文有否在报刊上发表或其它场合交流过(请注明具体期刊号、会议名称)否是否县(市)级立项课题(注明立项级别、年份、学科、编号)否论文提要:高考分数至上的功利思想让学生可以不喜爱任何科目,只求从学习中取得利益,然而,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内驱力,没有兴趣而被强迫着学习,必然事倍功半。如果我们教师不认真思考并解决这一难题,必然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育因生命而发生,生命才是教育鲜活的家,只有生命化的课堂,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将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尝试和思考,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与体会个人诚信承诺(手工签名) 我郑重承诺所写论文系本人原创,没有抄袭他人。承诺人签字: 2009年 12 月 26 日学校推荐意见校长 (公章) 年 月 日市评审意见负责人 年 月 日注:说明:缺少作者“个人诚信承诺”的论文取消参评资格。若属小班化教育的教学论文请在“论文学科”栏的括号内填上“小班化”三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成人自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