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与维护

上传人:wz****p 文档编号:76394689 上传时间:2022-04-1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与维护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与维护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与维护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六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与维护 系统的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估计系统的技术能力、工作性能和系统的利用率等。系统评价度量了系统当前的性能并为进一步改善未来的系统提供依据。而系统的维护是为了保证信息系统能持续地与用户环境、数据处理操作、政府或其他有关部门的请求取得协调而从事的各项活动。本章主要介绍系统的评价和维护两个方面。 第一节 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 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历来是一项困难的工作。其所以困难是因为信息系统本身的诸多特点造成的。首先信息系统工程和一般工程不一样,其投资不可能是一次性的,也不可能只是硬件的投资。随着系统的建设和运行,将有一系列不明显的费用投资(如开发费用、软件费用、维护费用、运行费用等等),而且这些费用的比例越来越大。其二,信息系统的见效有着强烈的迟后性、相关性及不明显性。信息系统见效要在系统建成之后相当一段的使用时间之后,而且,信息系统的效益与管理体制、管理基础、用户使用的积极性、用户的技术水平等有着非常密切的相关性。 由此可见,影响信息系统的好与坏、成功与失败的因素极多,定性的、定量的因素,技术的、艺术的、观念的因素等等交叉在一起,于是如何评价一个信息系统就成为极复杂的课题。因此研究信息系统的科学评价方法,无论对促进信息系统的建设,还是加速企业信息化进程,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在评价一个信息系统时,最重要的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这个评价指标体系既包括了信息系统开发运行者,也就是信息系统主体,也包括信息系统的直接用户即信息系统的客体,更包括对外部社会即环境的影响。评价体系结构可表示为一个三层的同心圆,从核心向外依次为:系统开发运行者、用户、环境。其中环境的范围很大,从理论上讲,对环境的影响可能是无限的,时间上如此,空间上也如此。下面我们从三个角度来考虑信息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从信息系统建设、运行维护角度评价的指标 目前,大多数信息系统的建造和运行维护是由信息中心承担的,因此我们这里将信息系统的建造、运行、维护与管理放在一起考虑。其评价指标有: 1人员情况 包括信息系统所配置的人员数量、质量及结构。足够的数量,一定的质量以及合理的结构可保证信息系统建设的质量以及运行维护水平。 2领导支持信息系统主管领导对系统的建设、运行维护的支持是保证系统建设成功的极为重要的因素,也是系统正常运行、产生效益的重要因素。3先进性 先进性是指所建信息系统在总体上是先进的,是能产生较大效益的,而且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所以,这里讲的总体先进性不只是硬件或软件的先进性,而是指整个系统的方案、结构、功能、通讯、使用、安装等综合起来是先进的。 4管理科学性 信息中心的良好运行并产生效益不只决定于系统本身,管理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向管理要效率,向管理要质量的观念越来越被人接受了。所谓管理科学性,是指是否有完整的规章制度、值班制度和日志记录制度,安全防火系统和制度以及资料以及设备的管理制度、系统运行维护制度等等。 5可维护性 这是明显的一个指标,系统的维护、扩充、修改是绝对的经常的,如果系统可维护性差,则系统的生命力就较差。 6资源利用情况 信息系统集中了许多高附加值的设备(硬、软件及其构成的系统)以及信息和人力资源,这三大资源中最重要的是信息的利用。目前有些信息系统的数据库不能产生效益,成为“死库”,不能为社会服务,这就是信息利用率不高的表示。也有些信息系统硬软件设备利用率很低,人力浪费,这些情况相当普遍和严重。因此,信息资源(设备、人力、信息)的利用程度应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 7开发效率 这是指信息系统的建设速度。一个信息系统从规划、可行性研究开始到系统分析、设计、实现直到正常运行,这个过程称系统开发生命周期,我们当然希望这个周期越小越好。但实际上许多系统开发周期比预计的长得多,长期见不到效益,装上的设备还未运行就落后,甚至是市场上已淘汰了的产品,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浪费,因此在评价指标通讯中不能忽视开发效率这一指标。 8投资情况 是指要建立系统应有合理的投资,有些系统功能不多,但投资却很大。尽管有的单位资金雄厚,“有钱不怕花”,但作为科学的评价而言,投资应作为一个指标。我们倾向多办事少花钱,也就是说投资/效益越小越好。 9效益性 这也是从用户角度来考虑的一个指标。信息系统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当然是评价信息系统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有些信息系统建设者从系统本身的技术水平考虑的比较多,而忽视了“效益”是评价信息系统的关键指标。我们认为评价一个系统的是否一票应是效益! 10安全可靠 如今,作为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的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由于各种技术和非技术因素的存在和影响,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已经成为严重而又深刻的问题。管理信息系统安全可靠一般指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资源和信息资源不受自然和人为有害因素的威胁和危害。 (二)从信息系统用户角度考虑的指标 这里所指的信息系统的用户是直接用户,包括领导者和中下层管理者,也有10个指标: 1重要性 信息系统对用户来说处于什么地位,是不可缺少的呢?还是可有可无的?是迫切需要的呢?还是不那么紧迫的?这对用户来说是评价系统的重要指标。如果说,一个信息系统的用户认为该系统对他们无关紧要或者至少说紧迫性不大,那么这个信息系统的建造时机还未成熟。 2经济性 用户使用信息系统需要付费用,如果费用很高,用户承担不起,或者说用户感到经济上不太合算,宁愿用手工管理也不愿意使用信息系统时,这个信息系统的吸引力就不那么强了。 3及时性 对信息系统用户来说,信息的及时提供并能使用是用户极为关心的事情。由于信息有时效性,及时提供信息,决策者就可以及时作出决策,过时的信息就可能是“马后炮”。 4友好性 所谓友好性是一个专用名词,即用户使用信息系统很方便,人机界面良好的意思。用户,尤其是高层领导,通常不太了解信息技术,他们需要的是方便,越方便越好,比如能象使用电视机、“傻瓜照相机”那样方便就好了。对用户来说,设计的信息系统是一个“傻瓜信息系统”那是很有吸引力的。 5准确性 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必须真实。真实性是信息的第一原则。不真实或不够真实的信息要贻误决策,尤其是伪信息,还不如没有信息。 6实用性 建立信息系统的根本目的是实际使用,水平再“高”的信息系统、缺乏实用性还不如不建。因此实用性是衡量一个信息系统的十分重要的标志。对用户来说,没有必要关心其技术的先进性和复杂程度,他们最感兴趣的是实际使用能否产生效益,也就是在日常事务中对决策和管理的支持。 7安全可靠性 这也是信息系统建造者的一个指标,对用户来说同样重要。 8信息量 所谓信息量是指信息系统能提供的信息数量。信息量太少,信息系统效率不高,实用性也随之下降。从用户角度考虑应有尽可能多的信息量。 9效益性 从用户来说,信息系统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大越好。由于信息系统效益评价的困难性,也许这个指标很难用定量描述,用定性描述也很困难,尤其是社会效益。 10服务程度 这里主要是指对各级管理人员和决策者的服务程度。对用户来说,信息系统应是他们最好的服务工具。信息系统应积极、主动的做好服务工作,犹如其它服务业一样,信息系统应全心全意的热情为用户服务。 以上10个指标主要是从用户角度考虑的,可能有遗漏或重复,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或矛盾性,但这不影响评分。 (三)从信息系统对外部影响考虑的指标 任何一个信息系统的建设必然对外部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也是很难用定量描述,需要定性打分,是定性问题定量化,共有6个指标: 1共享性 即本系统信息的共享程度。信息系统之间的共享性是一个重要指标,目前我国对这方面的重视不够,重复建造的现象不少。一个信息系统的信息主要为本系统服务,自产自销,缺乏市场效果。信息必须走向市场,如其它商品一样,只有放到市场上去才能增加其附加值。 2引导性 这里讲的引导性是指示范引导的意思。某一信息系统的建设应对未建系统产生示范引导作用,这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具有市场性质。无论是建造经验、开发方法以及具体的技术方案,都应放到市场上去,供大家借鉴、使用。 3重要性 重要性是指对外部环境而言的。有些信息系统,如气象信息系统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很大,对农业、交通、航海、人民生活等等几乎所有领域产生影响。又如人口信息系统,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治安、交通、供应等等产生影响。 4效益性 指本系统对外部社会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信息量 本系统对社会提供的信息量。 6服务程度 本系统对社会服务的态度及程度。 从上述三个角度考虑的指标共有20个,组成指标体系。 二系统的评价方法 (一)多因素加权平均法评价方法 这里我们介绍一种简单易用的综合评价方法-多因素加权平均评价方法。该方法把上述20项指标列成表一所示的最上层,然后请专家对每个指标按其重要性打一个权重,权重最高分为10分,最低分1分。再请每个专家分别对被评价系统20个指标打分,最高分也是10分,最低分1分。 专家权重是指专家的权威性,权值大小由评价者根据专家知识面和经验丰富程度决定。根据几个专家的打分表以及专家本人的权重,求得每个指标的权重值,计算方法如下: (1) 求第j个指标的权值(加权平均值)Wj j=1,2,.20 (1) 其中: Wj: 第j个指标的权值(加权平均值); Wi,j:第i个专家对第j个指标的权重打分值; Ei: 第j个专家的权重; P: 专家数 (2) 求第j个指标的评分值(加权平均值)Xj j=1,2,.20 (2) 其中: Xj: 第j个指标的评分值; Xi,j:第i个专家对第j个指标的打分值; Ei: 第j个专家的权重。 (3) 求该信息系统的综合加权平均值A (3) 其中: A: 某信息系统的综合评分值; Wj: 第j个指标的权值(加权平均); Xj: 第j个指标的评分值(加权平均)。显然专家数越多越好(样本数越多),评价越接近实际。综合评分越高,说明系统越好。综合评分不可能达到10分,也不可能为1分。可以规定、综合评分达到9分以上者为极好系统;8分以上9分以下的为优秀系统;6分以上,8分以下为良好系统;4分以上,6分以下为一般系统;2分以上,4分以下为差系统;2分以下为极差系统。 如果同时评价若干个可比系统,则这种方法也是可用的,但计算将会复杂些,专家的打分表如表四所示,每个专家填一张打分表。然后首先求出每张表(即每个专家打分的表)对每个信息系统的加权平均分Ak,i 。计算方法如下: i=1,2,.,m 其中: Ak,i: 第k个专家对第i个系统的加权平均分 Wk,i: 第k个专家对第j个指标权值 Xi,j: 第k个专家对第i个系统、第j个指标的打分值 m: 被评价信息系统数 n: 指标项数 若专家有P个,则P个专家对第i个系统的综合评分为: i=1,2,.,m 其中: ZAi: P个专家对第i个系统的综合评分值 Ak,i: 第k个专家对第i个系统的加权评分 Ek: 第k个专家的权值 P: 专家数 多系统评价打分表(专家权重)指标1 指标2指标N加权平均分 Ak 权重W W1 W2 Wn系统1(评分X1) X1,1 X1,2 X1,n系统2(评分X2) X2,1 X2,2 X2,n 系统m(评分Xm)Xm,1 Xm,2 Xm,n 将所有ZAi求得后进行由大到小排序,得到各系统好坏的排序表 (二)层次分析法(AHP)评价方法1973年,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 针对现代管理中存在的许多复杂、模糊不清的相关关系如何转化为定量分析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缩写为AHP。这种方法,是针对系统的特征,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而发展起来的。层次分析法一般分为以下五个步骤: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在深入分析面临的问题之后,把问题中所包含的因素划分为不同层次(如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方案层、措施层等等),用框图形式说明层次的递阶结构与因素的从属关系。当某个层次包括的因素较多时,可将该层次进一步划分为若干子层次。同时,根据系统的内在联系,找出上一层元素与下一层元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将有关系的元素之间用直线连接。当某元素与下一层的所有元素都有联系时,称为全层次关系,否则,为不完全层次关系。2 构造判断矩阵为了将层次结构图中上下层次相关元素的相关程度由定性转化为定量的相对值,就必要构造判断矩阵。判断矩阵元素的值反映了人们对各因素相对重要程度(或优劣、偏好、强度等)的认识,一般采用数字1-9及其倒数的标度方法。例如,A与B相比,有同等的重要性,则用1标度;A与B相比,A比B稍微重要,则用3标度;A与B相比,A比B明显重要,则用5标度;A与B相比,A比B强烈重要,则用7标度;A与B相比,A比B极端重要,则用9标度。反之,如果在以上条件下,B与A相比时,其判断值显然是上述标度值的倒数1、1/3、1/5、1/7、1/9。当然,重要程度一般采用专家调查法。3 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通过判断矩阵A的特征根的求解 (AW=maxW) 得到解W,经归一化后即为同一层次相应因素对于上一层次某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这一过程称为层次单排序。为进行层次单排(或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需要计算一致性指标为CI=(max-n)/(n-1)对于 1-9 阶判断矩阵,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值如下:1 2 3 4 5 6 7 8 9 0.00 0.00 0.58 0.90 1.12 1.24 1.32 1.41 1.45 当随机一致性比率 CR=CI/RI 0.10时,认为层次单排序的结果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调整判断矩阵的元素取值。4 层次总排序计算同一层次所有因素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相对重要性的排序,称为层次总排序。这一过程是最高层次到最低层次逐层进行的。若上一层次A包含m个因素A1、A2、Am,其层次总排序权值分别为a1、a2、am,下一层次B包含n个因素B1、B2、Bn。它们对于因素Aj的层次单排序权值分别为b1j、b2j、bnj(当Bk与Aj无联系时,bkj=0)。 5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 这一步骤也是从高到低逐层进行的。如果B层次某些因素对于Aj单排序的一致性指标为Cij,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为Rij,则B层次总排序随机一致性比率为类似地,当CR 0.10 时,认为层次总排序结果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重新调整判断矩阵的元素取值。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可用于解决不太复杂的问题。当面临的问题比较复杂时,可以采用扩展的层次分析法,如动态排序法、边际排序法、前向反向排序法等等。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用于解决难以用其它定量方法进行决策的复杂系统问题。它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充分重视决策者和专家的经验和判断,将决策者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表达和处理,能大大提高决策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可行性。因此AHP法非常适合于信息系统的评价,尤其适合于多个信息系统的比较。但是AHP法要比前面多因素加权平均法评价方法的技术复杂,目前已有现成的AHP软件,不需用户自己编写程序。 层次分析法是将复杂的决策分析过程分解为层次式的结构,对决策有影响的各种因素、标准、政策等组织成层次结构,并对它们赋予一定的优先数,利用严格的数学方法算出各种决策意见或方案的优良度,决策就可以参照这些优良度作出。 (三)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评价方法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的CCR模型可以看作是处理具有多个输入(输入越小越好)和多个输出(输出越大越好)的多目标决策问题的方法。它是根据一个关于输入-输出的观察值来估计有效的生产前沿面。在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中,统计有效生产前沿面通常使用统计回归及其其它的一些统计方法。具体来说,DEA是使用数学规划模型比较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效率,对决策单元作出评价。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中,可以根据投资项目的输入数据和投资后管理信息系统的输出数据来评价。输入数据是指投资项目在投资过程中需要耗费的某些量,例如投入项目资金总额,投入的总专业人数及素质情况等。输出数据是指建设项目经过一定的输入后,所产生的表明该管理信息系统活动成效的某些信息量,根据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来评价信息系统规模效益的优劣,即所谓评价信息系统间的相对有效性。 (四)经济效果评价方法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目的在于提供完整、准确的信息,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和经营决策水平,减少管理中的失误,使生产经营活动达到最佳经济效益。评价其应用的经济效果,可以从直接经济效果和间接经济效果两方面来分析。1直接经济效果 直接经济效果是可以计量的,它取决于应用计算机管理后,由于合理地利用现有设备能力、原材料、能量,使产品产量或提供的服务增长;由于劳动率提高,物资储备减少,产品或服务质量提高,非生产费用降低,使生产或服务的成本降低等。直接经济效果主要通过以下三项经济指标来表示:(1)年收益增长额(P)。计算公式如下: P= (A2-A1)/A1*P1+(C1-C2)/1000*A2 式中:A1、A2:应用计算机前、后年产品销售总额(千元); P1: 应用计算机前产品销售的收益总额(千元); C1、C2:应用计算机前、后每千元商品产品的成本费(元)。(2)投资效果系数(E)。计算公式如下: E=P/KEn 式中:K: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投资总额(千元); En:国家规定的定额系数。(3)投资总额(K)。计算公式如下: K = Kd + Kk + Oc 式中:Kd :系统开发和转换费用(千元); Kk:设备购置、安装和厂房建设费用(千元); Oc:系统实施后流动资金的变化。如果计算机的实际效果系数(E)等于或大于定额效果系数(En),就认为计算机应用是有益的。投资回收期(T)。计算公式如下: T=K/P2间接经济效果 间接经济效果反映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在管理体制合理化,管理方法有效化,管理效果最优化,基础数据完整、统一;管理人员摆脱繁杂的事务性工作,真正用主要精力从事信息的分析和决策等创造性工作,提高了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 第二节 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系统维护是为保证系统能持续地与用户环境、数据处理操作、政府或其他有关部门的请求取得和谐而从事的各项活动。一 系统维护的类型一般有以下的几种维护类型: 1正确性维护 改正在系统开发阶段已发生的而系统测试阶段尚未发现的错误。一般来说,这类故障是由于遇到了以前从未有过的某种输入数据的组合,或者是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有了不正确的界面而引起的。在软件交付使用后发生的故障,有些是不太重要,并且可以回避;有些则很重要,甚至影响企业的正常营运,必须制定计划,进行修改,并且要进行复查和控制。 2适应性维护 为适应软件的外界环境变化而进行的修改。一方面是适应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的维护。政府政策法令的变化、竞争对手的变化等,都会引起系统需要修改,如生产率变化、承包方式变化等,使得财务计划、核算都要作相应修改。另一方面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当采用新设备、新技术可以扩大系统功能、改善系统性能是要进行的维护。例如操作系统版本的变更或计算机的更替引起的软件转换是常见的适应性维护任务。而“数据环境”的变动,如数据库和数据存储介质的变动,新的数据存取方法的增加等等,都需要进行适应性维护。进行适应性维护应该象开发新软件一样,安排计划进行,以利于实施。 3完善性维护 为扩充功能和改善性能而进行的修改。这里指对已有的软件系统增加一些在软件需求规范书中没有规定的功能与性能特征,还包括对处理效率和编写程序的改进。例如,有时可将几个小程序合并成一个单一的运行良好的程序,从而提高处理效率;而有时却因系统内存不够,或处于多道程序的设计巧合,又希望把一个占用整个机器容量的一个大程序分成只占小容量内存而且运行时间相同的小程序段,使软件设计优化。总之,完善性维护就是在应用软件系统使用期间,为不断改进和加强系统的功能和性能,以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所进行的维护工作。 4预防性维护 预防性维护主要思想是维护人员不应被动地等待用户提出要求才进行维护工作,而应该选择那些还有较长使用寿命,目前虽能运行但不久就需要作较大变化或加强的系统,进行维护。目的是为减少或避免以后可能需要的前三类维护而对软件配置进行的工作。预防性维护是为了减少以后的维护工作量,维护时间和维护费用。二 系统维护的内容 1程序维护 程序维护是指因业务处理的变化使系统业务出现故障时,需要修改部分程序,之后还需进行验证,填写修正表。进行系统维护的原因和种类为: (1)为适应外部业务环境变化的维护。 (2)管理人员要求变化的维护。 (3)信息中心工作人员要求的维护。这种维护主要指应用软件和数据库的维护两个方面的内容。 2数据文件的维护 数据文件的维护是指因业务处理的变化,需要建立新文件,或者对现有数据文件进行修改(不包括正常更新)。主要维护工作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数据文件的安全性、完整性控制 数据文件(数据库)的安全性是指保护数据库,防止不合法使用造成的数据破坏、泄漏或更改。在系统中,安全措施是逐级逐层设置的。 (2)数据库的正确性保护、转储与恢复 为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应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定期做备份数据库。 .应用数据库作好记录,以便查找错误来源。 .每次修改时,应使备份修改前、后的内容并保存,以备查阅。 .系统出现故障时,用备份文件恢复数据库。 (3)数据库的重组织与重构造 数据库运行一段时间后,随着记录不断增加、删改,会使其物理存储变坏,降低数据库存储空间的利用率和数据的存取效率,从而降低性能,故需对数据库重新组织。 根据实际业务情况、应用环境的变化,原设计不能很好地满足业务的需求,需要改变数据库的逻辑结构。例如增加数据项、改变数据项的类型等,这就是数据库的重构造。这种维护只能作部分修改,若应用环境变化太大,也就不能满足变化的要求。只有重设计数据库,才能更适应系统的需求。 3代码的维护 随着系统的变化,旧的代码不能适应新的要求,需要修改旧的代码体系或制定新的代码体系。代码维护的困难在于新代码的贯彻,而不是代码本身的变更。除了代码管理部门外,其它部门管理人员都要负责贯彻使用新代码。 4机器、设备的维护 机器、设备的维护包括日常的保养和发生故障的修复工作。 系统的维护是一项长期的技术性工作,关系到信息系统的运行效率和使用寿命,必须认真对待,加强领导。 第三节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成败的主要问题几乎每个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中都不同程度地遇到过类似系统成败的问题。有的企业花费了比预期计划多得多的金钱和时间,使企业无法收回投资。有的系统不能正确地实现设计功能,使企业中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用户、设计者和开发者都应该对系统的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及方式进行研究。一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失败引起信息系统失败的问题是多元的,主要可以归为设计、数据、费用和运行四个方面。这些问题的产生不仅有技术上的原因,也有许多非技术因素,尤其是组织方面的因素。(一)设计问题设计中容易产生两类问题。一类与技术有关,另一类是非技术问题。比较明显的技术问题是功能问题。由于设计上的缺陷,系统功能不能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例如,响应速度慢,达不到用户的要求;提供的信息不明确,不便于理解和使用;系统不能提高组织的运转效率,也不能改进管理的质量。用户接口设计不良也是常见的技术问题。有的用户界面设计得过于复杂,屏幕排列混乱,容易误操作;还有的菜单嵌套层次太深,排列不合理,操作顺序烦琐,造成用户不便于使用,甚至不愿意使用。数据库设计不良是更为严重的技术问题,存在有害的数据冗余,缺少数据完整性控制,代码设计不周全等等都会成为系统潜在的威胁。非技术性的设计问题与管理和组织理论有关。管理和组织理论认为,信息系统是组织的一个密不可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组织中的其它要素,如结构、任务、目标、人员、文化等都有着内在的紧密的联系,应该完全相容。当组织中的信息系统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影响到组织的结构、任务、人员、文化等等发生相应的变化,系统的建立过程就是一个组织再设计的过程。如果新的信息系统不能与组织中的其它要素相容,这个系统也被视作是失败的。 (二)数据问题 数据方面的问题容易被开发人员所忽略。到正式运行以后才越来越严重,最后可能导致系统的失败。系统中的数据不准确(含有错误)、不确切(有二义性)、输入不完整(缺项)、不一致性等都会导致系统不能正常工作。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地得到解决,用户会丧失对系统的信任,最终将放弃使用。首次开发的新系统和新录入的数据更容易发生数据问题。 (三)费用问题 有些系统开发得很好,运行得也很好,但是运行的成本过高,超过了原来的预算;还有些系统在开发时就产生了超支现象,最后因为财务经费不堪重负而下马。这两种情况都不能算作成功。 (四)运行问题 系统运行得不好是最令人烦恼的。经常性的死机,重启动会导致用户不能及时获得信息。在线联机系统如果响应时过长,也会有类似的后果。尽管这些系统功能的设计可能是正确的、完美的,最后也回被这些运行问题拖垮。 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不成功因素 这些年来,我国各类企业都或多或少地已建、在建一些管理信息系统。但是,成功的不多,凑合着用的也不多,大多数惨遭失败,甚至中途夭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技术、开发和应用诸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又分为认识上的和体制上的。 (一) 技术因素 管理信息系统不是计算机硬件;信息技术不只是计算机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也不只是编程序。对于建设一个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就像建筑楼房,必须有较好的技术基础,如系统分析工具、系统设计工具、系统开发实施工具。过去,开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工具简单,效率低下,开发进度跟不上企业信息的变化,导致不少管理信息系统在开发过程中就夭折了;还有的是应用平台速度低,可靠性差,导致有些系统投入使用后效果不理想;另外,网络技术不先进,信息交流少,因此,大多数管理信息系统都只限于单机运行,或局限在一个部门的局域网,或在主机/终端环境上运行。信息共享程度不高,交流不便,严重地制约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近几年来,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软件技术都取得了飞跃性的突破,尤其是网络通信技术和软件开发技术发展很快。软件开发在观念上和体系结构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如面向对象、Web、Client/Server、数据仓库、ODBC、可视编程技术,等等。这些都为现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供了非常高速、有效的技术基础。 (二) 人的因素 从人的因素来考虑以往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工作,存在以下三个问题:首先,相当多的企业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并不是自己有什么迫切的要求,而是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或者迫于企业升级的要求,并没有从本身需要出发,认识到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将为企业带来的巨大好处。因此,企业的领导和管理人员缺乏热情,将任务和责任完全委托给技术人员,对结果也不抱任何指望,只要在上级检查或验收时能正常运转就行。这种情况相当典型。其实企业领导和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参与是建设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关键,只有他们才懂业务,只有他们才知道什么样的管理信息对管理企业最用。第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运行需要一批既懂计算机又懂管理的专门人才,企业在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中,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懂计算机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宝贵财富,企业领导在各方面要关心、爱护这些人才,继续把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深入下去,并做好日常的维护与管理工作。 最后,管理信息系统使用人员也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使用人员珍惜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尊重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人员的劳动,才能完善和提高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水平。随着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普及,业务人员、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工作方式、信息流向势必发生改变,使用人员要积极热情地参与进来,而不是拒绝或反抗这种改变。 (三) 开发方式与组织管理 由于企业计算机技术力量薄弱,不可能完全自主地开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而我国的计算机软件公司、系统集成公司起步太晚,因此,以前企业开发管理信息系统都是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建设,花了很大的精力,却很难见到成效,这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难以成功的原因之一。现在情况已有所改善,技术开发人员从大量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中总结出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软件公司、系统集成公司也越来越多,他们开发出特色产品,渗透到企业相关领域,参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但是,当前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方式大多是信息技术应用部门领导主持,委托公司或高校来开发,而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很少参与或不参与开发的实际工作,这种做法存在如下弊端: (1) 企业信息技术应用部门的技术人员实际上起着监督项目进度和协调的作用,与外单位的合作实际上是两个外行想给内行做一个项目。这样做出来的东西往往很难满足企业的需求。 (2) 企业高层领导人不参与开发的实际活动,就不能从整个企业全局和宏观的角度去考虑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性,也不利于开发人员与各业务部门之间的交流和协调。而缺乏这种整体、全局、系统的观点开发出来的管理信息系统只能解决个别、局部的问题,很难解决企业的全局问题。其次,高层领导不参与开发活动,不便于管理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不便于应用结果的认可,不便于对使用与维护人才的培养。 (3) 企业中、基层管理人员不参与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实际工作,就会缺乏对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就会拒绝使用和接受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成果,就会拒绝承认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给他们带来的方便,而企业的效益正是通过这些人员大量的使用而间接产生的,因此,他们的参与与认可是涉及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新的开发方式应该是企业高层领导主持、各级管理人员参与与监督、计算机技术人员和外单位合作开发。开发好的系统应是由企业领导督促使用与推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广泛使用、计算机技术人员精心维护的一套综合应用系统。三企业应侧重考虑的问题为了尽量减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应用的不成功因素,可以考虑从下面几个方面加强建设。 (一) 以Internet技术为指导,加强Intranet的建设 企业要搞好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首先就要搞好企业Intranet建设。 Intranet建设有两大任务: 企业信息网络支持平台; 网上信息的组织和管理。 当前,Internet技术已相当成熟,成本并不太高,已有的网络设备和PC仍然可以利用, 建立一个先进、安全、可靠、稳固、开放的网络应用平台。目前,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已从过去的终端/主机、客户/服务器模式发展到现在的浏览器/Web服务器模式,企业信息网络的最佳支持平台应采用浏览器/Web服务器模式,并采用防火墙技术接入Internet,建立Intranet。而所谓“防火墙”软件,主要是用以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电子盾牌,抵御外来攻击;二是电子闸门,防止内部泄密;三是电子宪兵,杜绝擅自采取行动。另外,还有化险为夷的修复技术。 (二)全面规划,重点突破,加速Intranet上信息的组织管理,增加信息交流 信息网络支持平台建设完成以后,工作重点就应该及时转移到软件开发和信息资源的收集、组织、处理等工作上来。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如何从企业内外获得信息,对这些信息如何组织、处理、存放,对哪个部门有用,层次如何划分,权限如何分配,所有这些问题都摆到了企业的面前。 首先,要对整个企业的管理信息进行全面规划,划清层次,分清权限,全面考虑,统一规范。 其次,要重点突破,逐步实施,充分利用已建或在建的管理信息系统,选择那些容易、已有相当技术基础和特别急需的系统首先进行才是上策。最后,把那些需要对外交流的信息和需要从外部获取的信息中整理出来,只有让信息流动起来,才会产生效益。 (三)重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建设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工作有很多是计算机技术人员做不了,而需要企业高层领导亲自督促,全企业参与,达成共识才行。例如,通用编码问题,其实在没有搞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时各企业就有一些编码在运行,如设备编码、产品编码、财务科目编码等。要搞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编码工作要进一步加强,企业要组织业务人员对企业所属的相关项目进行编码,形成全企业以至全行业通用的编码。谁重视了这个工作,谁的管理信息系统工作就有可能做好。 企业要重视基础信息的整理和利用。现在大多数企业搞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都是为了应付上级行政主管、行业主管部门领导的检查或报表要求,很少从企业需求这个角度去整理自己的基础信息。最后一点是企业基础数据库建设。基于对企业运营的理解,下列数据库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数据库:人事劳资数据库(包括人才信息)、生产数据库、进销存数据库(包括客户、合同信息)、设备数据库、财务数据库。 (四)重视人才的培训和计算机知识的普及这里讲的人才培训有两种,一种是对企业内部业务人员、专家及领导进行的计算机相关技术培训,一种是对计算机人员进行的业务方面的培训。只有既懂业务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越多,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才会建设得越好,其效益才会发挥得淋漓尽致。 (五)重视接口数据与交流信息整理 接口数据与交流信息的叫法并不规范,我们可以将与其他计算机应用系统或生产现场仪表信号的交换数据叫做接口数据,而把给最终用户查看的信息叫做交流信息。按照这种概念,商业企业要重视交流信息的整理,而工业企业不仅要重视交流信息也要重视接口数据的整理。工业企业的接口数据是工业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之一,没有它,生产数据就无法采集上来,也就无法形成管理信息。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