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人格缺失的根源与对策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72636452 上传时间:2022-04-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社会人格缺失的根源与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当代社会人格缺失的根源与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当代社会人格缺失的根源与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_学院_级_专业 姓名_ 学号_(密)(封)(线)本科课程考查(论文)专用封面作业(论文)题目: 当代社会人格缺失的根源与对策 所修课程名称: 传统文化与心理学本土化 修课程时间: 2011 年 2 月至 2012 年 6 月完成作业(论文)日期: 2012年 年 6 月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评阅教师签名:范越阳 2012年 5月 20日当代社会人格缺失的根源与对策浅谈人格缺失的心理学成因及传统文化对人格塑造的影响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与人格缺失的有害性。何谓人格?人格是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那么,什么是健全的人格?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众说纷纭,各个心理学流派都给出了自己的定义,但我们可以这样归纳:客观的自我认识和积极的自我态度;客观的社会知觉和建立适宜的人际关系的能力;生活的热情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上文所述,人格产生于人和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因此,健全的人格,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动力之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内涵。然而,在当今社会,我们已很难找到健全的人格,大多数人都陷入了人格缺失的囹圄。才疏学浅,我无法给出人格缺失的定义,但道德感滑坡、责任感缺失这些与健全人格相反的特质,就足以说明人格缺失是怎样的一种情况。人格的缺失,让食品安全成为中国的一块心病;人格的缺失,让我们不敢去搀扶跌倒的老人;人格的缺失,让各种“碎尸案”、“啃食案”层出不穷。那么,为了防止这样的悲剧再次重演,我们有必要去探究人格缺失的成因是什么?如何通过传统文化的影响重塑健全人格?人格缺失的心理学成因德育教育的失败我认为,价值观教育的失败,是造成现今民众人格缺失的主要原因。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事物重要性的概念,是依据客体对于主体的重要性,对客体进行价值评判和选择的标准。中国教育制度一直采取重智不重德的策略,只有升学率才是衡量教学品质的唯一标准,因此学生从小就未接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并且,师长认为“智力”是判断学生好坏的标准,学生自然也上行下效,忽略了自身的道德修养。随着年纪的增大和学历的提高,这种不重德育的情况又进一步恶化。教育和经济的关系太过密切,它被作为一种产业,推到了市场经济的风口浪尖。目前的教育现状,概括来讲就是:“只有奴才教育,没有人才教育;只有应试教育,没有素质教育。”因此,教育制度和学生独立人格产生了矛盾,继而学生与老师产生矛盾,从而不信任教师,不尊师重道,让道德教育举步维艰。社会转型期价值困惑其次,社会转型期间出现的价值困惑也是造成人格缺失的重要原因。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都在改变,而很多普通民众心理不成熟,尤其是年轻人,社会阅历较浅,出现了价值困惑的情况。所谓价值困惑,是指主体由于价值标准模糊、多元或缺失,从而导致其在价值认知、评价和选择时所产生的价值观念上的冲突和困扰。例如,很多人因社会的不公平而愤怒,但他们所愤怒的不是不公平,而是自己没有处在记得利益者的一方。简而言之,就是既渴望自我实现,又缺乏价值定位和思想准备,价值观选择和判断混乱。在这种冲突中,迷茫、焦虑、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等不良倾向日益蔓延。认知失调再次,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认知失调的情况。在中国这个复杂的社会中,其出现频率就更高了。认知失调的情况有以下几点:文化价值的冲突:中国近年来接受舶来文化影响较大,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冲突,造成价值混乱;观念层次的冲突:中国人大多数都选择任人唯亲的策略,因此“关系”在中国是很重要的一项资本,因此造成了很多社会不公平,扭曲了人们的道德观念;新旧经验的矛盾:当今政府执政能力有待提高,朝令夕改、自相矛盾的做法,使我们的社会生活陷入了一定程度的混乱。面对整个社会道德水平严重滑坡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中国传统文化对重塑人格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精神除了有普遍的意义,更有着中华民族的特色,是中华民族在认识自然、观察社会、反省自身的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内在超越,深信价值之源内在于人心,同时外通于他人及天地万物,这种传统形成了一个悠久的思想体系。下面就从传统文化的几个主要思想体系入手,来浅谈传统文化对塑造健全人格的作用。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传统文化的众多思想体系中,儒家思想无疑是最重要的,其所描绘的理想人格,数千年来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去修养自身,追求卓越。儒家学者认为,一个崇高的理想人格,应当是由“德、知、慧、美”诸多要素铸成,是真善美的统一。据此所塑造的理想人格圣人,具有“内圣外王”的特征。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特点:儒家创始人孔子的人格思想,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仁”字。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结合现代社会,我认为应当改革现行的教育模式,在初级教育中尤其强调思想道德教育。大多数人学习诸子百家学说之时,都已处在高中阶段,高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初略成型,不因国学的熏陶而轻易改变。因此,要想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来塑造人格,必须从年幼时开始。而道德教育的实质是征服和感染心灵的过程,非常需要情感体验,这要求教育者自身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孔子还主张“有教无类”,即教育是没有等级区分的。然而纵观现今各大所谓的重点学校、重点班,这是人为的给教育打上阶级的烙印。再者,孔子“君子不器”的主张,几乎和当代大学教育形成对立。何谓“不器”?即君子不应像器具一样,仅仅作用在一方面,而要多才多艺。而大学虽然有五花八门的通识教育,但那只是台面上的功夫,说到底,大学教育依然是专才教育,而不是通才教育。一个健全人格的培养,必然需要掌握多种知识、接受多种思想的熏陶,先博雅,而后才谈“术业有专攻”,有了对比和比较,个体才能去粗去精,去伪存真,找到适合自己本性的真理。再者,我认为现代社会人们最缺少的,就是“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就是刚正之气,就是人间正气,是大义大德造就一身正气。其哲学内涵非常丰富,包括了儒家所主张的利他的精神、重德轻利的情操、经世济民的情怀。用行为主义的观点来讲,人格塑造就像进补,一个残缺的人格,它缺少什么,我们就补什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虽然整个社会的人格缺失情况严重,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很多不屈服于权贵的例子。媒体在进行报道的时候,太过侧重于报道腐败势力的重重欺压行径,对受害者一味采取同情的态度,而缺少对反抗行为的讴歌。他们在物质上是弱者,但在精神境界是绝对的强者。我们可以通过塑造典型人物,产生榜样带动效应。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塑造公民重德轻利的人格倾向。“经世济民”的情坏,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尤其应该着重培养。现在大学生多沉溺于网络和声色娱乐中,没有了五四青年的精神,缺乏忧患意识和参政观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生的一个完整轨迹。因此,加强政治教育,让大学生广泛的涉猎政治、经济知识,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和治国策略,提升人格修养,增加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如此,才能使我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长盛不衰,这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政府如今所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思想,和千年前孟子的“民本思想”其实质是一样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治国的根本之策,也是当今政府努力打造的政府形象。如果政府能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执政思想,那么当今社会矛盾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下,必然也有助于我们培养健全的人格。道家思想的影响说到传统文化,道家自古和儒家并举,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地位。其中,老子万物相生相克,阴阳转化的思想,包含了朴素的辩证主义,解释了物质的本质是运动这一客观真理。而道家思想,以其高度的哲学层次,可以说是理想人格的灵魂所在。为何说道家思想是人格的灵魂?因为儒家的理想人格是显露的,所谓“仁、义、礼、智、信”等,已经积淀为民众的集体无意识,渗透到了普通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道家的理想人格因过于神奇、玄妙,始终停留在中国人的意识边缘,只有当文人士子处于人生失意之时,才把“独善其身”作为一种标榜,冲淡内心的悲苦。那么,道家有哪些思想在当代依然能够帮助我们塑造健全的人格呢?老子追求的理想人格特征是清净、无为、不争,然而在现在,这些都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有所作为而不认为自己有所作为而沾沾自喜,就如同政府官员为民办事,取得政绩而不以此自夸,因为这本就是他的分内事。“清净”不是吃斋念经,而是身处这浮躁喧嚣的世界,也依然保持一颗静如止水的平常心,不随波逐流,不攀附权势。“不争”不是不上进,而是不与人争一口气,不计较得失。一个人如若能用道家的境界来要求自己,那么无论他遭遇到什么样的情况,处在什么样的环境,那么他都能保持一颗“宠辱不惊”的平常心,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而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是健全人格的必备条件。因此我认为在学校教育方面,除了儒家思想之外,还应该更多的重视道家思想对学生的熏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抗打击能力,为他们日后出身社会做好铺垫。道家思想发展到庄子,进一步提出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理想人格论。这种人格理论在当今虽然依然有价值,但在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社会,这种理想人格显然是不太可能立足的。再看逍遥游也反应了庄子的人生观。“逍遥”的境界是“无所待”,即不依赖外在条件与他人的力量。说白了,就是自强自立,自食其力。一个健全的人格,必然需要个体独立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体系,要求个体有独立的行事能力,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一个人只有具有了个体独立意识,他的人格才能说是初步完整的,但尚不足以为健全。如果人太依赖于环境,其产生的极端结果就是沦为环境的奴隶。鲁迅先生曾经哀叹国人的奴性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为何不争?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去争,不知道怎样发挥个人的价值,来反抗环境所带来的压迫。要塑造健全的人格,除了道德以外,人格独立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联系实际,如今高等学府学术剽窃严重,导致中国学术发展滞后,学术不独立。其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学者的人格不独立,他们没有独立自主做科研的能力,只能靠剽窃来提升自身的价值。因此,要培养人们具有庄子“逍遥”的境界,不过分依赖外物,而又善假于物。在这个功利性极强的社会中,要有庄子“曳尾于涂中”的超脱之心气,不为十里繁华蒙蔽自己的双眼。总而言之,道家在人生境界的追求上,道家破除、超脱有相的执着,荡涤杂染,消解声色犬马、功名利禄的束缚,顺人之本性,养心之清净,凝练生命内在的深度。道家不是不关心俗世,而是强调在内心与风情俗世、社会政治间保持距离,以客观的心态来批评、分析现实、指导现实。这有助于为我们塑造一个冷静、平和的内在人格结构,不轻易因为环境的变化而产生认知失调,产生人格矛盾。在意识多元化的今天,社会更多的是张扬那种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格修养,但道家的清净平和的思想,对人格修养起到了一定的平衡作用,通过内在的调节,让我们的精神更加和谐。小结以上,就是我所分析的造成当代社会人格缺失的一些基本原因,对于塑造健全人格的对策,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我只选取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体系加以论证,多有不足,还请指正。参考文献:金盛华,2010,社会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郑雪,2007,人格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刘鹏,2010,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与重塑的心理学分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刘柏涛,2010,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心理学思想辨析,开封大学学报道德经庄子论语孟子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专业传统文化与心理学本土化试卷第5页(共5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