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话语权的自主性迷失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72625460 上传时间:2022-04-0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BBS话语权的自主性迷失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BBS话语权的自主性迷失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BBS话语权的自主性迷失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BBS话语权的自主性迷失以新华网发展论坛为个案内容提要:本文从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所应该具备的特征入手,抽象出公共领域的核心是对话语权的自由掌握,从而把BBS是否构成公共领域的问题转化为它能否保证网友在BBS上的话语权。 论文选择新华网发展论坛为个案,通过在线访谈法和定量研究方法发现论坛中存在着更为隐蔽的议程设置和大量的沉默者,从社会学的角色定位决定角色扮演,传播学的沉默的螺旋等理论分析了这些现象。这些研究方法和原因分析也是本文的一大创新。 最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由于论坛中新的隐性的媒体议程设置的存在和论坛规则本身的多重束缚,在网络中普通人并没有享有真正的话语权,他们只是官方议程设置下的参与者,或者在某个民间议题的沉默者,即话语权选择的不由自主或者干脆放弃了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这实际上间接否定了BBS成为公共领域的期望。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要使公众获得最大自由的话语权,乃至最终实现民主自由,决不能够单纯依靠网络论坛这个虚拟世界,而要从改变现实社会中的权力机制开始。 关键词:BBS 发展论坛 公共领域 议程设置追求不受限制的自由交往一直是人类的终极追求,制度的颠覆、法律的革新、民主议程的制定,都是为了根本上满足人类的这一渴望。伴随着第四媒体网络的出现,尤其是BBS的兴起,技术的革新能否带来交往最大限度的自由,它的兴盛能否意味着交往的繁荣,从而使BBS成为自由交往的新载体。这是多数学者感兴趣的话题。本文试着从传播学和社会学跨学科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希望能有别于传统的研究,从而得出一些新的认识。 一、文献综述 (一)公共领域的概念 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由汉娜阿伦特最早涉及并做了富有原创性、开拓性的研究,哈贝马斯的研究则使该概念风靡全球,当代的一些著名学者如加拿大的查尔斯泰勒、美国的托马斯雅诺斯基等人的理解更使其大为增色。 按照哈贝马斯的定义,公共领域就是“政治权力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这一概念内涵有:(1)公共领域是由尽可能多的人参与、大量社会经验能够得到表达的一个公共空间,各种观点和意见在其中相互碰撞、展开理性讨论;(2)公共领域的机制是公共性原则,即公共舆论统治原则;(3)其功能是“让公开事实接受具有批判意识的公众监督”,以及“公共领域具有调节国家和社会的功能” 1(哈贝马斯,1990)。 按照哈贝马斯的观点,网络上的论坛尤其是BBS带来公共参与的可能性,很可能形成一个公共参与的讨论空间。这是许多研究者把BBS作为公共领域的基本原因。但是BBS论坛中是否存在这样的一个公共领域呢?因为在这个公共领域中,普通网民应该拥有话语权,至少能够保证“自由讨论公开事务”,这样就把BBS能否构成公共领域的问题转化为网友在BBS上的话语权能否得到保证这个问题。本文选取新华网发展论坛来考察BBS是否如上述学者所论证的具备成为公共领域的基本条件。 “话语权”中的“权”的概念首先表现为权利(right)。从自由主义理论到社会责任理论,从知晓权到接近权,其核心都是公众是否拥有合理的话语权。2 典型的如社会责任理论,它主张“任何人如果有重要的事情要说,他都应该得到一个可以表达的场合” 3,它的核心就是争取话语权的问题。知晓权理论强调公众有“知晓”的权利,“公众能否通过使用大众媒介而实现言论自由的问题”。但是,人们往往从学理上分析自己应该拥有话语权的保障,却忽视了现实中能否真正拥有这种话语权力。而没有后者的实现,前者就是一种空想。拥有“传而无效”的话语权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国内BBS的研究,从9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但基本上都是总体面上的研究,而且依附于对网络的研究,都是把BBS带来的各种变化笼统地当成网络相比传统媒体带来的变化。也有一些专著,但还不系统,没有专门的论著来阐述BBS的这一变化,有见地的结论很少。 最近这几年,随着大量攻读网络传播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对BBS的深化研究,BBS个案研究日益兴盛,使得BBS研究更加深化,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特点。个案的选择从初期主要集中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开始向多元化拓展,个案的选择校园论坛占多数,如北大的一塌糊涂、清华的水木清华、武汉大学白云飞鹤,也有一些零星的对民间论坛如天涯社区、西祠胡同、西陆社区还有门户网站的新闻回帖的研究;而研究领域则更多涉及到与民主政治、制度约束和文化研究的关系等。个案研究相比笼统的整体研究,发掘出了不少有见地的结论,也引用了一些比较先进的社会学统计方法,使得个案研究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 另外,跨学科交流的兴盛,许多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甚至是法学背景的研究者也开始了BBS的研究,提供了研究的新视野。他们从各自的学科角度来研究本该属于传播学研究范畴的BBS。同时,对博客、维客等新兴网络传播方式的研究,也提供了另一种比较研究BBS的新角度。 大陆以外的研究,以台湾为代表,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他们主要是从批判学派的视野出发,甚至主要有虚拟公共领域问题、人际互动问题,甚至融进了传统的如女性主义的研究等,在研究方法上更加规范和合理。4 但是,国内大部分研究强调BBS给各自领域带来的颠覆性变化,尤其在推动政治民主和形成民意方面的作用,而缺乏对BBS背后的权力控制和运作规则以及议题的形成更深入的研究。本文则试图从这些新角度来探讨网民话语权情况。 二、研究动机和研究对象 (一)研究动机 不少研究者倾向于认为BBS是多元意见争鸣的“公共平台”。他们乐观地认为,BBS能使得讯息的生产不再局限于少数人、垄断式的状态。他们颠覆了传统的关于传播者的理论,可以成为自由的“传播者”。 陈劲松就乐观地认为,虚拟社区既保有了私人空间,又促进了沟通、知识的传播,增进了理性批判精神,成为对抗系统世界对生活世界入侵的一个电子的公共空间(陈劲松,2001)。 5魏晨更是提出,在网络上个人原来所受到的社会制约消失了,人们更加重视虚拟自我(virtual self)的情感宣泄,他认为网络上个人完全不受制约(魏晨,2001)。6 但是事实真像诸多学者所说的那样乐观么?BBS的网友们真的能够抛弃论坛规则而自由讨论自身所要讨论的问题吗?这也正是本文通过研究所要揭示的。 (二)研究对象:新华网发展论坛 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全国十届人大三次会议记者招待会前的开场白坦言“自己昨天浏览过新华网,看过网友提过的几百个问题”,新华网和发展论坛成为会后媒体报道的焦点。发展论坛建站时间早,背靠新华网,论题时效性强,网友众多,它可以算是官方论坛的代表。本文在BBS论坛的选择上,选取新华网的发展论坛( 1、发展论坛背靠的新华网由中国国家通讯社和世界性通讯社新华社主办,为国家重点网站主力军,具有全球影响力。新华网依托新华社遍布国内外的150多个分支机构,组成了覆盖全球的新闻信息采集网络,提供权威、丰富、快捷的新闻信息,大量的现场报道、独家报道和精彩的多媒体报道。 发展论坛是新华网于2001年2月28日正式推出。最初有发展论坛和统一论坛。经过四年多的发展,新华论坛不断发展壮大,现共开设包括百姓生活、城市论坛、娱乐游戏、摄影贴图、网友俱乐部在内的七个论坛。 2、发展论坛注册用户不下数万人,同时在线率高、基本保持在300010000人,聚集着海内外众多爱国忧民的人士,这些人来自不同阶层和不同行业,有工人、农民和干部等,均已学会使用电脑,普遍综合素质较高,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在国内影响相当大,其成员构成异质性也相对较强这就可以较好地避免一些教育网的BBS由于网民高度的同质性所可能造成的结论偏差。 3、发展论坛是时政类论坛,网友的互动性很强。不少新华网友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对一些社会腐败现象和阴暗面疾恶如仇,对国家大政方针、重大问题、重大事件均有积极反应,敢进忠言,敢讲真话,比如有些思想言论如驳斥中国实行公职人员公开财产制度“条件论”等对国家和平、发展、稳定以及党和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宝贵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4、发展论坛建站时间较早,目前已经具有相对完整、并在社区中得到执行的社区规则,这使得在发展论坛中讨论规则的服从问题更有针对性。在这里,本文更重视且强调发展论坛这一个案对理论的检验和反思功能。 三、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在线访谈法和定量研究方法。 在线访谈主要通过随机抽取在线网友的方式,通过在论坛上给他们发短消息获取他们回答的方式对网友进行调查,得出定性的感性材料和网友的真实感受。同时给发展论坛的在线版主发消息,从而取得一些有关版主职责、论坛规则等第一手资料。 定量的研究方法则是借用社会统计学中的斯皮尔曼级序相关系数。资料选择上则是利用新华网和经济参考报联合的网上调查:“两会上,你最关注的热点问题?”( 1. 把这20个议题分别浓缩为20个关键词,分别利用新华网上的新闻报道高级检索( 2. 分别统计两会中媒体报道的热点问题,以及发展论坛中关注的热点问题的出现频率,通过社会统计学中的斯皮尔曼级序相关系数(Spearmanrank-order correlation),其公式如下: =1-62/(2一1) 式中, 一对等级的分数差 各个等级的统计数目 分别计算出10个热点领域的网络媒体议程与网络受众议程之间的相关系数。得出这样一些数据,它们两者呈现出高度的对应。可以得出传统媒体在为BBS设置议题和提供框架。 表1.1 在内容方面,两会开始前网民关注议程与两会中网民关注议程对比(=0.132),表明两者存在一定的相关度,但相关度很低。 表1.1会前网民关注议程会中网民关注议程 投票数量排序帖子数量排序证券市场165987110287反腐败49349213326公共卫生43956315516教育乱收费40709413817三农40486516244贫富差距3363069248反分裂25448725452就业25308818503垄断行业24342911320治安221351048211国企改革204721141512环境保护166341213218食品安全155001311519和谐社会146861438001物价11393155399安全生产102281621815拆迁101991731114先进性100271814745能源紧张76171951110宏观调控40632041113 表1.2在内容方面,两会期间媒体关注议程与网民关注议程对比(=0.529), 表明两者存在一定的相关度,但相关度很高。 表1.2媒体关注议程网民关注议程 媒体报道条数排序帖子数量排序就业1933118503和谐社会1541238001宏观调控769341113三农737416244证券市场640510287反分裂631625452治安570748211先进性484814745环境保护407913218安全生产4001021815拆迁3471131114食品安全3371211519反腐败2061313326贫富差距204149248公共卫生1941515516国企改革1531641512垄断行业1181711320教育乱收费701813817物价41195399能源紧张382051110四、分析 (一)论坛议程设置:隐蔽的强势通过以上数据分析显示,网民在两会开始前所关注的议题与两会期间网民发表的帖子的数量并不成高度的正相关,反而与媒体在两会期间的报道的关注议程基本吻合。也就是说网民所设置的议程并没有体现在媒体的两会报道上,而媒体的报道却左右着网民的议程关注,网民所关注的被传统媒体的报道设定的议程所取代。 这里需要用到议程设置理论分析。议程设置理论(agenda-setting)是由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提出的,它的主要假设是媒体报道的议程将会影响受众对各种议程重要性的判断,即媒介议程设置了公众议程。它包括三个机制:认知模式、显著模式和优先排序模式。 7在随后的研究中,议程设置理论不断得到补充和发展,主要从媒介性质、受众特征、议题性质,以及媒介议题和公众议程之间影响方向等方面对原来的理论做出更精确的界定。1)宏观“硬”层面:继续强势 从前文的统计资料分析,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报道设置了帖子讨论的议程,不仅影响了网友的认知和重视程度,而且还设置了议题重要性的排序。按照李希光的观点,这是从一个“立”的角度以“硬性”的形式进行了议程的设置,它表达的意思是“在某个恰当的时候,我希望、引导大家去讨论某个问题”。 发展论坛也延续了这种传统的“硬性”议程设置,例如版主在首页的今日关注栏目中,设有“版主点题”和“网友点题”两个子栏目,两个栏目都是选择该段时间媒体尤其是新华网关注的头条新闻,并附有该新闻的相关链接。这有别于传统媒体集中版面、整版推出或者大量报道某些论题。正是通过这种设置引导网民去讨论某个问题。82)微观“软”层面:不动声色,更为独到 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发展论坛对议程设置微观层面的应用更为独到,在软性议程设置方面做的更加细腻。这方面重点阐述。 版主往往会不动声色地将符合自己偏向的言论与观点进行特殊处理。这种特殊处理可以是“特别推荐”,也可以将它们以特别醒目的形式推出,还可以是对发言人进行权力上的提升与鼓励,从而达到着重和突出的效果。而基于网络身份的虚拟性,这些发言人很可能就是管理者他们自己,也可能是他们从用户中找到的“托”。这可以算做是议程设置的“软性”表现。另外,版主还可以通过对头条的关联设置进一步引导网民。4月3日上午,新华网首页上的头条新闻是专项整治“点对点”网络、“BT”论坛和视频聊天室有害信息工作。当天发展论坛首页的“版主点题”就推出了针对该条新闻的评论,并在后面附上该新闻帖。从而在上文分析的“硬性”设置网民议程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从“软性”机制上设置网民议程,而且这样的议题所获得的点击数和回帖数往往在数量上超过当天其他任何论坛中的帖子。 同一天的网友点题栏目是霸王条款:不让提前还房贷,四大银行要收违约金,也是新华网首页上用黑体粗字加以突出的新闻。这样的帖子讨论的最为热烈,各自有着400多条的回帖量。而回帖量则代表着该帖子所受到的关注度。 “软性议程设置”的概念由学者陈力丹提出,他认为虽然网络用户可以自由发送和传递信息,但是,控制仍以更为隐蔽的方式存在着。形式上,从媒介接收信息的主题是由用户确定的,但也只能在上网媒介有限的信息库内选择,该媒介的议程设置不再以头版或头条的硬性形式出现,软性的议程设置依然存在。 9 李希光则直接把这种行为归结为某种“软力量的入侵”。10 所谓软力量,是指“意识形态、文化和道德诉求,其通过说服别人相信和同意某些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以促使他们产生预期的行为。” 这两个观点对研究发展论坛具有重大参考价值。这也正好就是传统媒体报道后所产生的评论热点问题的基本框架用主流意识形态限制网民的思维,限制他们的观点。这些都可以从新华网关于“两会”所有的与主流论点有关的主帖中的回帖中得到验证。 3)软性议程设置新特点: 韦弗等人在研究议程设置的调查中发现,报纸的新闻报道形成了“议程”的基本框架,而电视新闻报道则挑选出“议程”中若干最主要的“议题”加以突出和强调。11 相比之下,发展论坛上的议程设置则兼具有报纸和电视的两大特点,既形成议程的框架,又突出和强调了某些议程,将议程设置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形成了网络议程设置的新特点。 在形式上,除了上面所说的各种特殊处理外,发展论坛通过帖子位置摆放、小栏目设置、点击数据统计、新帖置顶等手段,进一步引导网民议程,从而形成论坛上的“马太效应”和“滚雪球效应”。 首页设有观点碰撞和网友评说等栏目,都是围绕着那个时间段发生的时事热点给予评说。通过观点争鸣的形式,进一步强化了对当阶段热点问题的关注。4月3日当天,对应的还是河南人招谁惹谁了?、大学在校生可以结婚,利大于弊?、陈丹青的“败退”是教育的耻辱、先进性教育少提“漂亮意见”等帖子,和当阶段热点呈现高度对应。 同在首页的“话题推荐”栏目上再次显现出与时政问题对应关注议题的高度正相关,同是4月3日那天,栏目推出了湖北“杀妻”错案、国民党副主席访问大陆、中印关系以及河南公安查处案件等话题,热帖排行顺序再一次与关注热点高度对应。 同时,版主通过论题摆放位置的不同来设置帖子的关注度。根据版面强势原理和人的阅读习惯,版主点题和网友点题因为设置得新颖,用红字和蓝字凸显,总是置于所有帖子的最上方,实际上相当于报纸头版的导读,因此能够获得更多人的注意力,影响网友关注度,使得这些话题成为热门话题。 另外,发展论坛上的每个帖子都有“点击量”与“回复量”统计。“点击量”,就是一个帖子被打开浏览的次数,“回复量”就是一个帖子下面回帖的次数。这两个数字直接表明论坛访问者对该帖子的兴趣指数的高低。通常点击量很多的热门帖子,一般总会引起论坛用户的更多关注,而回复多的讨论帖更是很多人每上论坛必看的。这就形成了论坛的“马太效应”。 还有,发展论坛总会把刚有最新回复的帖子放在页面顶端,这个排序直接表现了帖子受关注的程度。越火的话题越能吸引眼球,就会有越多人点击和讨论,这个话题就会越来越火,形成了一个滚雪球的循环。 这样网络媒体的各种各样软性议题设置也能形成一个框架,把受众的思维和想法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 小结: 哈贝马斯所论述的公共领域中,公众内部的讨论指向一切此前未曾考虑过的难题,以前国家、教会等对解释权威的垄断被打破。也就是在公共领域中,市民可以拓展谈论的范围。12 但是从上述分析来看,网民本身最关注的议题却不能保证一直处于被讨论的状态,甚至在某些因素的干扰下发生了论题的偏离,进而成为某种被控制的对象。这就表明诸多学者所津津乐道的“能构建公共领域”的BBS依然处于传统媒体的权威控制下,话语权并不自由。 (二)论坛中的大量沉默者在虚拟社区能否成为公共领域这一问题上,崔倩等认为网络的匿名性带来较多的参与性,提供了新闻与言论的最大自由度,使得信息生产不再属于少数人、垄断式的状态,几乎人人都有能力成为“传播者”,利用网络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13 也就是说网友在BBS中能借助匿名对自身身份的庇护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对各种论题的讨论,并提出建设性甚至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左的尖锐的的互动意见和观点,从而真正形成“观点的市场”,并深化和拓展议题自身涵盖的主题,这才符合公共领域的精神。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BBS就应该是一个少有沉默者,而是充满大量网友的争辩,是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场所。 但是通过对网友在线情况和登陆论坛的网友数量的统计(注:发展论坛不用登陆也可以浏览帖子,这些归类为在线网友;只有用ID登陆以后,才能发表主帖和回帖,这些归类为登陆论坛的网友),却发现在线网友的数量远大于用ID登陆的网友数量,平均登陆用户占即时再现人数的比例还不到15,超过八成的用户选择了沉默,这些在线网友只能浏览和增加帖子的点击率,并不能发表帖子,他们就是论坛上“沉默的大多数”。 表2.1:发展论坛即时在线人数与登陆用户人数的比较(时间:2005年) 日期时间即时在线人数登录用户所占比例3月25日19:309343137214.68%3月25日21:308275117114.15%4月1日19:307582125816.59%4月1日21:309856138814.08%5月1日19:30659783412.64%5月1日21:30638779812.49%均值8007113714.20% Merrill Morris和Christine Ogan早在1996年在Internet as Mass Medium一文中就提出了网络上沉默者(Lurker)的概念,即“经常使用网络媒介,但却极少在网络中发言的一群人”。通过对发展论坛网友的观察,沉默者一般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根本没有在论坛中注册,只是作为“游客”浏览,因为论坛并没有规定只有注册ID才能浏览帖子的限制。二是注册过但基本上没有发帖和回帖,有名号但不参与发表和讨论帖子;三是以前积极发言,但是在某个时间段后就再也没有看到他的任何帖子,最后登陆时间和上次发帖时间最长可达到一年;四是偶尔发言,但是仅限于无聊的灌水,根本造成不了什么影响。 台湾学者有研究指出:虽然BBS上发表文章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匿名性,但对许多人而言,网络仍然是一个社会,在网络上的身份会被视为某种社会身份,在网络上“发声”会被视为一种公开表达意见的行为。他们会因为感觉到压力、不想介入纷争或不愿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等原因放弃“发声”。因此在网络上仍然存在“沉默的大多数”。 14(王凤仪,2001)也可以这么理解,网络上的不发声即沉默也代表着一种身份和角色,也表达了某种意见,即对规则的默许和认同,对自身话语权力的放弃。原因分析: 1)角色定位制约角色扮演 BBS的参与者按照他们各自的角色扮演可以分为:网管、斑竹(版主)、资深网民、普通网民四类。由不同角色定位导致的等级扮演的无形存在,实际上形成一种樊篱,制约着处于最底层的普通网民。角色扮演在规定着职责的同时也制约着行为,占据着网民绝大多数的普通网民却只能按照版主的意志即设定的框架和规则来发表自己的观点,于是论坛讨论实际上就演变为网管和斑竹等少数人的游戏。 角色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团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和被社会或者团体所规定的行为模式。社会化的结果,其实就是社会角色的承担和扮演。 角色有多种类型,根据角色和角色间的权力关系,可把角色分为支配角色和受支配角色。它是德国社会学家达伦多夫关于冲突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概念。他认为,只要人们聚在一起组成一个群体或社会,并在其中发生互动,则必然有一部分人拥有支配力,而另一部分人则被支配。具有支配他人的权力的就是支配角色,而受他人支配的即是受支配角色。15 龚洪训通过对BBS中ID的分析,指出如果行动者在网络上长期使用同一个ID时,这个ID就会成为自我认同的一部分,从而受到相应规则的约束(龚洪训,2001)。16 同样,对角色扮演的认同,也使得不同类型的网友受到规则的不同约束。 网管职责虽然主要是负责网络的运营、维护与管理。但作为网络论坛的最高权威,他们手中掌握着生杀大权,可以直接删帖甚至封杀ID。他们把主要日常事务交给斑竹管理,自己可以游走于BBS各个区域,随时使出最有效的杀手锏。 斑竹也就是版主,他们是BBS上的直接掌权者。新华网上每天开坛时候总是至少保持两个斑竹同时在线,负责管理版上的日常事务,包括规范言论、设置热帖,解答网友疑问,但主要职责还在于删除某些与论坛言论尺度不相符合的帖子。因此,版主的个性、爱好以及其行为方式,往往决定了观点偏激帖子的兴衰成败,在这点上,他们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对别人话语权的封杀来维护自己的话语权。在线访谈中,有斑竹表示,“其实自己有时候也很喜欢那些论点偏激的帖子”,觉得“看起来相当过瘾”,但是“迫于论坛的规则和更多数网友的利益而不得不选择了删除”。 资深网友,也就是传播学中的“意见领袖”,他们在论坛注册时间长,发表的帖子往往观点新奇、文笔优美、用语犀利,总能引起其他网友的共鸣。他们的话甚至被其他网友经常直接引用。发展论坛还将这些网友的帖子汇聚成个人文集,放在新华论坛首页,便于其他网友察看,但是也不能保证他们的帖子不会被删掉。 普通网友,尽管他们数量多,是发表各种帖子的主体,他们除了发表主题帖子和回复帖子外,也有其它收藏好帖、给网友发短消息的附属功能。但是在论坛中仍要受网管和版主的支配,话语权的行使要受到他们的管理,虽然这一方面有利于论坛的规范化,但也丢掉了网友自身最真实的想法,他们只能按照版主的规则设定来处理所发帖子的内容和形式,要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观点,首先就要保证帖子不会被删掉,发帖时候必然瞻前顾后,这样就对多元意见的发表带来了很大的制约。 在访谈中,网友在论坛中提及最多、争论最大的就是版主的删帖和对帖子内容的删改,以及每次在重大事件发生后,版主会及时发表帖子提示网友应该重视不要涉及敏感问题,这样往往会限制对论题的再深入讨论。 网友提到,刚开始他发言很积极,随心所欲,根本就没有考虑到论坛的一些规则,但在连续发现自己的10个回帖有8个被删掉后,他开始注意到了按照斑竹喜欢的帖子风格来修正自己的观点,因为这样帖子的“存活率就会高些”,再到后来,他觉得老是这样逆着自己真实的想法而去迎合斑竹,“很没意思”,于是干脆选择了沉默。而发表与主流帖子观点相反的观点,本身就意味着该网友对权威话语的不认同。 S.Park的研究虽然也表明人们在网上往往扮演多个角色,并可以对角色做出随意的解释和自由的选择,但他更强调人们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也会在意并且自觉到自己在扮演角色(转自王卫东,2002)。17 这部分积极参与、观点偏激的网友的退出,实际上弱化了反对主流帖子观点的阵营。 访谈中,网友是一名初中生,她以前也经常发表一些帖子,但是总是得不到其他网友热烈的反应,帖子也在一段时间后就莫名奇妙地消失了,她觉得很无趣,慢慢地也开始沉默。 小结: 学者陈劲松认为,虚拟社会中的权威和传统社会的权威有着不同的特征:前者在于寻求合法性,后者在于寻求合法性的消融;前者的根据在于权力和最低限度的认同,后者的根据在于互为主体性、沟通性和解放性。这使得虚拟社区中始终存在着一致性的达成问题,并且对个体的行动带来了限制(陈劲松,2001)。18 崔嵬认为虚拟社区中的私人交往行为虽然具有更大的选择性,但选择性本身构成了对选择自由的制约(崔嵬,2001)。19 可以说,BBS中四种网民角色的规定,论坛中同为网民的四个等级角色的划分,在帖子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决定了后两者只能在其角色范围内扮演与角色定位相关的行为模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能够超出角色范围的发挥,这样的结果就是处于底层的普通网民们慢慢转向沉默,最后选择放弃。 2)沉默螺旋的潜移默化 沉默的螺旋是德国女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的,主要阐述的是大众传播、社会心理和舆论的关系。这里也可以借鉴用来分析论坛中大量沉默者存在的原因。她认为,个人在表明自己的观点之际首先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者“劣势”意见时候,就会屈从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20这种情况在论坛中大量出现,尤其是能够将观点简单二元化,鲜明地分为正反两方,并且正方又是代表着主流媒体观点的情况下。在“反对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帖子中,支持的呈一边倒,偶尔回帖中出现“应慎重考虑中日关系,从经济角度分析认为不应该忽视日本的经济实力”的帖子,马上遭到其他回帖人的一片唾骂之声,有人身攻击的,有建议版主封其ID的,但更多的是给他扣上“汉奸”、“卖国贼”的帽子,刚开始该网友还做一番辩论,呈现一派激烈的对抗,但后来确实寡不敌众,最后选择了沉默,忍受着网友们的持续攻击。 同时,诺依曼认为,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对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产生压力,这样就形成了“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21 。 在对“清华美院陈丹青教授辞职”一事,论坛中刚开始呈现出势均力敌的局面,支持陈丹青者认为现行研究生招生制度严重不合理,反对陈丹青者认为他纯属做秀,对教育无知。两方激烈辩论,在帖子中相互引用对方的观点,并在论证中加以批驳。但到后来,支持陈丹青的人逐渐增多,又补充了许多新的证据,强化招生制度的严重不合理的观点,而原先持反对意见的除了表示愤慨外,再也没有进一步反抗,帖子开始呈现一边倒的趋势,反对的帖子零零散散,最后完全成为支持者的一家之言。 小结: 由于论坛上“沉默的螺旋”的存在,使得某些与主流观点持有异议的网友的观点被排除在外,迫使他们要么改变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和语言风格,要么走向沉默;另外,沉默的扩散使得网友屈从于占强势一方的主流观点,网上的互动其实已经不是多元化意见争论的场所,而是简单地沦落为“支持者人数的多寡决定讨论基调”。这并不是公共领域里期待出现的争鸣,而是粗暴的“人数决定一切”,即支持的人多,该观点就取得了优势,并不呈现出太多的理性价值分析。 3) 其他因素 在访谈中,笔者也发现了其他一些导致沉默者大量出现原因,感觉很有意思。主要有经济因素、沟通能力、情绪因素和隐私考量等因素。在经济因素中,网友认为会考虑到频宽和所需费用的关系,而决定是否和他人交谈和发表文章,也有网友表示,会因为打字速度慢、花费的时间较多,相比较而言会花比较多的时间和金钱,所以不愿意和其他人交谈。 在沟通能力因素中,网友会因为打字速度快慢、语言上是否能沟通,选择是否发表或交谈。网友在接受短信访谈时,她害怕自己的意见受到他人的批评、反驳,而不会在网络上表达看法,同时也说到会根据自身情绪而选择是否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意见。 网友则更多考虑到隐私,考虑到个人隐私是否会曝光,而决定是否在网络论坛上暴露自我。 小结:沉默者的沉默维护了发言者的发言正是由于大量制约沉默者的因素存在,很多本该发言或者参与互动的网友不得不选择了浏览,沉默者实际上就是放弃了自己参与公共领域的话语权,这样就从另一方面维护了话语规则,正是沉默者的沉默维护了发言者的发言,正是他们在论坛上的不发言,技术上不能挑战权威,才使得论坛中角色定位职责的推进更加顺利,才使得角色的约束力进一步显现,因为他们只能在自己的角色范围内扮演着规则制定者预设的角色。网友一旦被规则排除在外,一旦进入“沉默者”这个圈子,他们的观点、想法就不能再进入其他网友的视野了。 五、结论 文章着重分析了BBS讨论问题内容框架和热点帖子的形成,以及背后的话语规则和角色隐藏。 由于强大的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存在和论坛规则本身的多重束缚,在网络中普通人不仅没有享有理想意义上的话语权,他们变成了官方议程下积极的参与者,或者在某个民间议题的沉默者,即话语权选择的不由自主或者干脆放弃了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 1、从宏观层面上,BBS的讨论热点与官方传统媒体的报道进程呈现高度的正相关;从微观层面上看,网友的讨论只能在规则的设定下进行,最后得出的结论与官方基本上一致。 2、BBS自身隐藏的角色规则形成了内在的某种等级分层,限制了它自身功能的发挥,从而限制了对某些敏感议题的深层次讨论。 3、论坛上大量制约沉默者的因素存在,很多本该发言或者参与互动的网友不得不选择了浏览,沉默者实际上就是放弃自己参与公共领域的话语权,这样就从另一方面维护了话语规则,正式沉默者的沉默维护了发言者的发言,正是他们在论坛上的不发言,使得他们只能处在从属的地位。 崔嵬认为,“虚拟社区是一种与现实社会存在差异的社会实体,虚拟社区会依托现实社会并由此产生对虚拟身份的制约性力量,同时,虚拟社区也会产生自身的规范逻辑”(崔嵬,2001)。22 他的这一结论也佐证了上述结论。专家期待的通过网络来设置媒体议程的却屈指可数,与“公共领域”所要求相差甚远。 在福柯看来,“话语是各种机构通过各种界定和排斥的过程运用其权力的手段”。所以按照他的考察,话语权其实就是统治权,“知识的意志其实就是权利的意志”。话语权从来都是掌握在占统治地位权力的一方,话语权利的保障是要通过话语权力的运作来完成。 网络论坛给我们制造了民主自由的“公共领域”的神话,但是网友并没有获得相应的话语权。从上面的研究我们也可以看到,实际上,网络中大量隐形议程设置和沉默者的存在,实际上也使得网友的能动性受到最大限度的制约。要使公众获得最大自由的话语权,乃至最终实现民主自由,决不能够单纯依靠网络论坛这个虚拟世界,还是要从现实社会入手,用福柯的话来说,就是要从现实社会中的权力机制的改变开始。因此,要实现真正的自由掌握话语权还任重而道远。 六、局限与不足 1、论文尝试对传统观点的颠覆,因此只是涉及到网络论坛作为公共领域的不足,虽然有利于论文的研究的针对性,但事先限于篇幅并没有对它在推动公共领域形成的作用进行铺垫,容易偏激。 2、通过随机抽取在线网友进行抽样统计,便于统计数据和得出感性访谈结论,发放率和回收率都比较低,得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观点,但也不容易避免某些特殊现象的产生,难免会以偏概全。 3、文献检索上较少外文文献,资料搜集上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些都是以后需要改进的。 注释 1 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变学林出版社,1990年版 2 祁林以BBS为例论网络话语权的有限性新闻知识200311期,P49 3 美沃纳赛弗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郭镇之主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 P342 4 杨艾茵台湾BBS研究述评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月第4卷第1期。 5 陈劲松现实社会中的虚拟社区的权威达成社会科学研究第4期,2001 6 魏晨论网络社区的社会角色和行动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第2期 7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P216 8 李希光软力量与全球化 9 陈力丹大众传播理论如何面对网络传播 10 李希光软力量与全球化摘自 1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P217 12 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变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13 崔倩、周葆华、刘芊芊网络上的沉默者和活跃者以复旦大学计算机系局域网(8net)BBS使用者为例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第一届研究生学术年会,2001 14 崔倩、周葆华、刘芊芊网络上的沉默者和活跃者以复旦大学计算机系局域网(8net)BBS使用者为例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第一届研究生学术年会,2001 15 喻安伦社会角色理论磋探理论月刊1998第12期P40 16 龚洪训虚拟世界的真实表述以北京大学一塌糊涂BBS为例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17 王卫东关于互联网方法和行为的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P23 18 陈劲松现实社会中的虚拟社区的权威达成社会科学研究第4期2001 19 王卫东关于互联网方法和行为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P12 20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1 同上。 22 崔嵬在虚拟与现实之间一塌糊涂BBS虚拟社区研究北京: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参考书目 1.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变北京:学林出版社,1990 2.沃纳赛弗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0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杜骏飞主编网络传播概论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祁林以BBS为例论网络话语权的有限性新闻知识2003第11期 2.王卫东关于互联网方法和行为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3.崔嵬在虚拟与现实之间一塌糊涂BBS虚拟社区研究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4.杨艾茵台湾BBS研究述评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月第4卷第1期 5.陈劲松现实社会中的虚拟社区的权威达成社会科学研究第4期 6.魏晨论网络社区的社会角色和行动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第2期 7.谢新洲,议程设置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证研究 8.李希光软力量与全球化摘自 9.崔倩、周葆华、刘芊芊网络上的沉默者和活跃者以复旦大学计算机系局域网(8net)BBS使用者为例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第一届研究生学术年会2001 10、喻安伦社会角色理论磋探理论月刊1998第12期。 11、龚洪训虚拟世界的真实表述以北京大学一塌糊涂BBS为例北京: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作者简介:李陈锋,男,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6级研究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