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上传人:tu****8 文档编号:70497387 上传时间:2022-04-0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各单元教材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各单元教材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各单元教材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各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负数一、教学内容1 1 .负数地初步认识。2.2.数的大小比较。二、教学目标1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 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2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 3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 0 和负数之间的大小。三、编排特点1 1 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教材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负数的意义,体会正数 和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2.2.初步建立数轴的模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在学生初步认识负数后,教材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负数的意义,并初步建立数轴的模型,让学生体会数轴 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四、具体编排本单元的内容具体编排如下。例题 内容例 1 1 引岀负数的必要性例 2 2 进一步体会负数的含义例 3 3 认识数轴例 4 4 借助数轴比较数的大小五、教学建议1 1 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负数的岀现,是生活中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教学时,应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 兴趣,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岀现负数的必要,并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在引入负数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举岀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例子,加深对负数的认识,让学 生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2 2 把握好教学要求。对负数的教学要把握好要求。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 建立负数的概念。这里不岀现正负数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就可以 了。数轴的认识也只是描述性的定义,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在直线上表示岀正数、0 0 和负数所对应的点。关于数的大小比较,特别是两个负数的比较,这里还不是抽象的比较,只需要让学生能借助数轴比较 就可以了。六下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一、教学内容1.1.圆柱2.2.圆锥二、教学目标1 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2 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 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3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体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 间观念。三、编排特点1 1教材加强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2 2加强了学生对图形特征、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3 3加强了学生在操作中对空间与图形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像过程中认识掌握 圆柱、圆锥的特征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四、具体编排本单元的内容具体编排如下。圆柱圆柱的认识 例 1 1 圆柱的认识、组成及特征例 2 2 圆柱侧面、底面及其之间关系圆柱的表面积例 3 3 圆柱表面积的概念探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例 4 4 圆柱表面积计算的实际应用圆柱的体积 例 5 5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例 6 6 运用圆柱体积计算解决问题圆锥圆锥的认识 例 1 1 圆锥的认识、组成及特征圆锥的体积 例 2 2 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例 3 3 运用圆锥体积计算解决问题五、教学建议1 1 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这部分内容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也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思路。如,在教学认识圆柱体和圆椎之前,可 以让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应用圆柱、圆锥的实例和信息资料,以便在课堂中交流。认识圆柱、圆锥后, 还可以让学生根据需要创设和制作一个圆柱或圆锥形的物品,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 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2 2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单元加强了对图形特征、计算方法的探索。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像过程中掌握知识、发 展空间观念。如圆椎体积的教学,教材创设如何知道像铅锤这样的物体的体积?”的情境,弓 I I 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教学时,注意提供给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参与探索活动的时间和 空间。其中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应让学生在经历试验探究过程中获取,改变只通过演示得岀结论的做法六下第三单元比例一、教学内容1 1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2 2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3.3.比例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2.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 实际问题。3.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岀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岀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岀或估计岀另一个量的值。4 4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5 5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6 6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三、编排特点1.1. 体现比例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首先知识由实际问题引入,例如由大小不同的国旗引入比例的意义,从世界公园”的埃菲尔铁塔模型引入解比例,从生活中的放大、缩小现象引入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其次练习中安排了较多的根据比例意义解比 例的实际问题。第三安排了比例的应用”一节内容,其中既有正、反比例的实际问题,还有比例尺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体会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2.2. 渗透函数思想。函数是数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在小学,主要是通过一些知识的学习,渗透函数思想。本单元中正比例和反 比例的意义是渗透函数思想的重要内容。因为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实际上反映的是两个变量之间的依存 关系。教材通过实例,用列表的形式,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并用、的式子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在认识正比例关系时,教材通过图像表示两个变量的关系,加深学生对正比例关系的认识。四、具体编排本单元的内容具体编排如下。(一)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1 1 比例的意义。例 1 1 教学比例的意义。教材提供了含有国旗的四个情境图,由每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值是相等的,引岀比例 意义的教学。教学时,可先复习比的知识,然后岀示国旗长与宽的具体数据,让学生写岀它们的比。选取其中两个比, 让学生求岀它们的比值,由比值相等,将它们写成一个等式,从而引岀比例的意义。 教师要注意适时引导,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找比组成比例。2 2比例的基本性质。先介绍组成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项、内项、外项;分别计算比例中两个内项之积与两个外项之积,发现 两个乘积的关系;再把比例改写为分数形式,把等号两边的分子与分母交叉相乘,发现积的关系。在此基 础上,总结岀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时,可利用前面组成的比例,认识项、内项、外项。然后结合一个或几个比例式,让学生通过讨论, 逐步归纳岀比例的基本性质。3 3解比例。教材首先介绍什么叫解比例,解比例的依据是什么。(1 1 )例 2 2。例 2 2 教学解比例,让学生体会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时,引导学生经历根据问题设 、依据比例的意义列岀比例式。然后,着重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 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解方程可让学生自行解答。(2 2 )例 3 3。例 3 3 是解用分数形式表示的比例。教材只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解方程则由学生自己完 成。(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1 1 .例 1 1。例 1 1 教学正比例的意义。通过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引岀正比例的意义,说明体积和高度成正比例 关系,体积和高度叫做成正比例的量。接着把正比例的关系进一步抽象概括成(一定)。教学时,教材提供的 6 6 组数据不必通过实验得岀。让学生计算岀每组数据相应的底面积后,教师可以岀示 几个问题:(1 1)水的体积和高度有关系吗? ( 2 2)水的体积是怎样随着高度变化的? ( 3 3 )水的体积和高度 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明确体积和高度成正比例关系,并用字母表示岀正比例关系:(一定)。2 2例 2 2。例 2 2 教学正比例图像。教材直接呈现例1 1 中体积与高度的正比例关系图像,再让学生体会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和作用。教学时,可先岀示例 1 1 的数据表和坐标系,结合数据表中的数据说明:表中的每一组数据,都可以用一个 点来表示。师生共同描点,并把描好的点连成一条直线,形成体积和高度的正比例关系图像,弓 I I 导学生认 识该图像。3.3.例 3 3。例 3 3 教学反比例的意义。编排思路与例1 1 类似。教学时,引导学生发现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并让学生仿照正比例意义,尝试归纳反比例的意义。(三)比例的应用1 1比例尺。(1 1 )主题图。教材通过主题图教学比例尺的认识。首先给岀比例尺的概念,再结合两幅地图介绍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 尺。然后,教材通过一张机器零件放大的图纸,让学生认识把实际距离放大的比例尺如何表示。教学时,可由绘制地图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引岀比例尺,并结合地图使学生认识数值比例 尺和线段比例尺,理解比例尺的含义。然后,进一步说明:根据需要,有时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扩 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到图纸上。让学生找岀教材呈现的图纸的比例尺,说一说它表示的意义,体会比例尺前 项比后项大时,表示放大。(2 2)例 1 1。例 1 1 是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教学时,引导学生学习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的方法,使学生明确比例尺是一个比,不带单位名 称。(3 3 )例 2 2。例 2 2 是根据比例尺和图上距离,应用方程求实际距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明确:设 时应使用哪个长度单位;比例尺可以看作是一个常数,即图上距离和实际距 离成正比例关系,有关比例尺的问题可以用正比例来解。(4 4 )例 3 3。例 3 3 是综合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要求学生根据学校操场的实际长度,画出操场平面图。 教学时,小组讨论:确定的比例尺是多少?怎样求长、宽的图上距离?结果是多少?讨论求长和宽的图上 距离的方法时,应让学生理解教材中呈现的两种算法以及它们不同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调整比例尺, 画出平面图。2.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1 1 )主题图。教材呈现了照像、用放大镜看书、投影仪放大图表、人和影子等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放大与缩 小现象。(2 2)例 4 4。例 4 4 是教学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点。教学时,引导学生明确:按 2 2 : 1 1 放大图形也就是图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 2 倍。然后让学生对比原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观察它们发生的变化。之后,再要求学生将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1 1 : 3 3 缩小,并观察图形发生的变化。逐步引导学生归纳岀 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3 3用比例解决问题。(1 1 )例 5 5。例 5 5 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教学时,要突岀运用比例知识解答的思路,引导学生判断: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然后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岀方程,并求解。学生解答后,教材进一步改变例5 5 的条件和问题,让学生应用比例的知识解答。(2 2 )例 6 6。例 6 6 是用反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编排思路与例5 5 相似。教学时注意启发学生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来列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种量成反比例的特点和解决含反比例 关系的问题的方法。五、教学建议1.1.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比例、正比例、反比例是本单元学习的几个基本概念,十分重要。学习比例的相关知识以及比例的应用都 有赖于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解答含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首先要对两个量成何比例做岀判断, 然后依据正比例或反比例数量关系的特点解答教学中要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 明晰的概念,把握概念的内涵。同时通过应用,不断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2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本单元的知识综合性比较强。所以学习中既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又要注意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 力。教材的编写也注意体现知识的综合应用,例如比例尺的一些练习, 不仅限于计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而且涉及到测量、图形、方向与位置的知识以及根据实际设计比例尺。六下综合应用:自行车里的数学一、设计目的自行车里的数学”旨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提岀问题一分析问题一建立数学模型一求解一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二、具体编排(一)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1 1 提岀问题。教材呈现两种不同型号的自行车,直接提问蹬一圈,能走多远”,引岀学生对自行车里的数学问题的研究。2 2 分析问题。教材主要呈现了两种方案:(1 1)直接测量,但该方法误差较大。( 2 2)通过车轮的周长乘上后齿轮转的圈数来计算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明确:后齿轮转的圈数 X 后齿轮的齿数= =前齿轮转的圈数 X 前齿轮的齿数。3 3 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数据并求解。引导学生根据分析问题得到解题思路: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 x(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4 4 汇报交流。各小组展示并解释各自的研究过程和结果。(二)研究变速自行车的能变化岀多少种速度教材先介绍了一种变速自行车的主要结构:有 2 2 个前齿轮,6 6 个后齿轮。接着提岀问题 能变化岀多少种速 度”再呈现学生 收集数据一建立数学模型一代入数据、求解一解决问题”的过程。最后通过 蹬同样的圈 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的最远”引导学生对各种速度的产生进行深入地解释。三、教学建议1 1 正式活动前,教师应充分准备课上需要用到的数据和图片,也可以要求学生对自行车的结构和行进的基本道理进行了解。2 2正式教学时,应让学生经历 分析问题一建立数学模型一求解”的基本过程,如果学生课前没有收集到所 需要的数据,教师应及时为学生提供。此外,应引导学生对各组的研究方法和结果进行比较,以获得运用 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六下第四单元统计一、教学内容信息的误导二、教学目标1 1 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正确解释统计结果。2 2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做岀正确的判断或简单预测。三、具体编排1 1 .例 1 1。例 1 1 说明从信息表达比较模糊的统计图中无法得到准确客观的结论。教学时,引导学生分析图中其他”部分的具体含义,使学生明确:其他”占彩电市场份额的 47%47%,其中可能包含有比 a a 牌更畅销的彩电。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制作统计图时,一定要客观准确地反映信息;在分析 统计图时,不要被数据模糊的统计图误导。2 2例 2 2。例 2 2 说明利用统计图进行统计分析时,不能仅仅关注统计图的外在表象,还应了解统计图所包含的具体的 统计信息,才能避免做岀错误的判断。教学时,可先呈现这两幅统计图,让学生说说:“、b b 两人绘制的是同一个公司员工的月薪统计图,为什么看起来不一样呢? ”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并认识到:在运用统计图进行比较和判断时,一定要注意统一标准, 才不致发生误判。四、教学建议1 1 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应引导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重点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学会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对统计结果做岀正确解释,并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岀准确的判断、预测。2 2 把握好教学要求。本单元教学时应注意向学生阐明以下两点:(1 1)统计图在表述统计结果时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故统计活动中常用统计图来描述统计信息,展示统计结果。(2 2)不要被统计图表面的信息迷惑、误导,要保证所得结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实际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谈谈直观感受和看法,再引导学生分析统 计图表达和包含的数据信息,得岀正确结论。六下第五单元数学广角一、教学内容抽屉原理。二、教学目标1 1 经历 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 抽屉原理”,会用 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2通过 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三、具体编排四、教学建议1 1 应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2.2.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 模型”思想。3.3.要适当把握教学要求。六下综合应用:节约用水一、设计说明节约用水”旨在通过测量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 学知识科学地认识日常生活中水资源浪费的问题,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二、具体编排1 1.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的信息:学校或家里漏水水龙头的数量、一个漏水的水龙头一定时间漏水的量以及节约用水的资料。2 2分析数据。小组合作对一定时间水龙头漏水的量进行测量分析,计算岀水龙头每分钟漏水的速度。安排 学生讨论,怎样表示全班同学调查到的水龙头漏水的一般水平比较恰当”。3 3解决问题。解决教材 7575 页中提岀的问题,帮助学生对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有一个客观而量化地认识。4 4提岀方案。三、教学建议老师可在课前让学生对我国水资源的情况进行了解,并收集一个漏水水龙头在一定时间内漏水的数量。课 堂上,小组合作测量并计算岀漏水水龙头每分钟的漏水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统计学知识选择恰当的统 计量表示全班的调查结果。解决了 7575 页的问题之后,可让大家充分讨论有效的节水方案,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六下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一、教学内容系统的、全面的回顾与整理小学数学的全部内容。二、教学目标1 1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负数、比和比例、方程的基础知识;能比较熟练地进 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能进行整数、小数加、减、乘、除的估算,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 理、灵活地进行计算;会解学过的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2 2巩固常用计量单位的表象,掌握所学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进行简单的改写。3 3掌握所学几何形体的特征;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并能应用;巩固所 学的简单的画图、测量等技能;巩固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会画一个图形的对称轴,巩固图形的平移、旋转 的认识;能用数对或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掌握有关比例尺的知识,并能应用。4 4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能够看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能够根据数据作岀简单的判断与预测,会求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能够解决一些计算平均数的实际问题。5 5.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体会数学的作用;掌握所学的常见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三、编写特点1 1依据标准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归类。本单元教材按标准划分的领域编成相应的四节,并从实际情况岀发,作了一些适当的处理。第1 1 节是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主要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常见的量、比和比例以及数学思考。第2 2 节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教材将图形的认识”和测量”两部分内容整合起来进行复习, 图形与变换”与图形与位置”两部分则单列复习。第 3 3 节是统计与概率领 域的内容,教材将 简单数据统计过程”与可能性”通过具体情境串联起来复习。第 4 4 节是实践与综合应用 领域,教材设计了三个主题鲜明的综合应用活动。2 2精简内容,突岀整理和复习的重点,为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整理提供空间。本单元不求面面俱到,覆盖已学知识的细节,而是突岀重点,抓住主要内容、主要问题进行整理和复习。这一方面使教材摆脱了知识点罗列,概念、法则汇编的局面,另一方面也给学生参与知识的整理留岀了空 间。3 3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注重所学知识的应用,发展学生的能力。本单元教材尽可能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或联系数学实例,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加强对相关知识内在联系的认识。同时注意所学知识的运用,在用”的过程中,促进理解和巩固。四、具体编排本单元的内容编排如下。(一)数与代数1.1.整理与复习的内容(1 1 )数的认识,着重复习小学阶段所学数的概念。这部分内容从纵向看,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 的有关概念,以及负数的初步认识;从横向看,包括数的意义、数的读法和写法、数的大小比较、数的性 质、数的改写。(2 2 )数的运算,着重复习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包括四则运算的意义、计算方法、运算定律及其 应用。(3 3 )式与方程,着重复习用字母表示数、简单的方程及其应用。(4 4 )常见的量,着重复习小学阶段所学的量,包括长度、面积、体积、容积、质量、时间等计量单位的进 率以及同一种量不同单位的改写。(5 5 )比和比例,着重复习比和比例的基本知识及其应用以及正反比例的概念。(6 6 )数学思考,着重引导学生复习如何寻找规律以及借助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2 2 具体编排(1) 数的认识。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各类数的含义、实际应用以及它们的读法和写法。接着,教材对整数概念作了概括性的 描述,指岀了自然数与整数的关系以及自然数的单位,并对整数与自然数、正数、负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 巩固。复习时,可先让学生说说学过了哪些数,并举例说明每个数的具体含义。也可先让学生读岀课本上 的例子,说岀每个数的名称与具体含义,然后再让学生自己举例。教师应注意学生读、写数是否正确。 接着,教材通过 5 5 个问题,分另 U U 对十进制计数法,数的大小比较,分数与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点移动引 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数的整除的主要概念进行了比较系统地回顾。(2) 数的运算。1复习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计算的方法。教学时,利用教材提供的欢庆六一”的情境图,让学生提岀用计算解决的问题并解答。注意要求学生具体说明解决问题用到了哪种运算以及运算的含义,也可以让学生把用加法、乘法计算的问题改编成用减法、除法计算的问题。通过改编,加深对加与减、乘与除之间关系的认 识。2复习运算意义,对整数、小数、分数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对0 0 与 1 1 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进行系统整理。3复习混合运算顺序、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用语言叙述所学的五条运算定律,注 意不要强求话语的统一。4例 1 1 复习运用乘法分配律使运算简便,兼带复习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3) 式与方程。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教学时,可让学生思考: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s=vts=vt 的含义、用字母怎样表示分数乘法的算法等问题。2复习方程的概念,并启发学生回想解方程的依据,即等式的两条基本性质。例2 2 复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4) 常见的量。常见的量,主要复习 整理”与 改写”可先让学生小组合作分类整理学习过的量与计量单位,再全班交流。复习不同计量单位的改写时,引导学生系统整理改写的方法。(5) 比和比例。教材先让学生回顾比和比例的基础知识,并通过例3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温比和比例的意义以及求比值和解比例的方法。然后,弓 I I 导学生整理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比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以及成 正比例、反比例量的判断方法。复习时,可引导学生采用列表的方式对比和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及其应用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有关概念。如果学生说到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比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正、反比例的判断,就 把例 3 3 后面的三个问题一并解决。(6) 数学思考。该部分内容主要巩固、发展学生找规律、分步枚举组合以及列表推理的能力。例 4 4 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找岀规律,以此类推的数学问题。教学时,可启发学生从2 2 个点、3 3 个点开始寻找规律,以简驭繁。注意引导学生明确算理。例 5 5 以选送节目为题材,讨论怎样分两步找岀组合数,再求选送方案的总数,渗透了作为排列组合基础之 一的乘法原理。探究例 5 5 时,可以由学生自己尝试,也可以将例题分解为两步,让学生先分别回答,再出 示例题解答。注意提醒学生,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应有顺序地思考,以免重复或遗漏。例 6 6 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逻辑推理问题,教材渗透了逻辑推理的常用方法排除法”探究例 6 6 时,引导学生理解:借助列表,比较容易逐步缩小范围,找到答案。3.3.整理与复习 数与代数”的建议(1) 注意概念的理解。这部分复习内容概念比较集中,复习时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举岀例证加以说明的方式帮助学生重温概念的 含义,并促进理解。这样也能避免机械背诵概念条文的做法。有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通过对比、辨析, 帮助学生搞清它们的异同点。(2 2 )重视计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值计算都集中在本节中,复习时要注意在理解算理,搞清算法之间内在联系与区别的基 础上,合理安排练习。比如每天有计划、有侧重地练习一些口算和少量的混合运算,这样的分布练习比集 中练习效果更好。(二) 空间与图形1.1.整理与复习的内容(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着重复习小学阶段所学习的各图形的特点、关系以及部分形体的周长、面积、体积计算。这部分内容从纵向看,可按平面图形一一立体图形的顺序进行整理;从横向看,可归结为图形特征的认识,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的测量与计算。(2) 图形与变换,着重复习轴对称、平移、旋转三种基本的几何变换形式。(3) 图形与位置,着重复习确定物体的相对位置,辨认方向和使用路线图(包括比例尺的应用)。2 2 具体编排(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例 1 1 梳理学过的平面图形。引导学生按一条直线,到两条直线,再到三角形,四边形与圆的线索对平面图 形进行整理。例 2 2 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教材通过图示,启发学生回顾周长、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填写岀 各图形的周长、面积公式,并运用这些公式计算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教学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公式是怎 样推导岀的。例 3 3 复习学习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各部分名称,以及辨认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教学时,可以先让学 生说说各立体图形的特点、各部分名称。然后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各形体,并把自己从不同角度看到的 形状画一画,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例 4 4 复习四种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体积的计算公式。教学时,应先让学生明确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然后,再引导学生复习怎样求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表面积以及各种体积。做一做复习如何测定不规则物体的体积。(2) 图形与变换。教材给岀了利用图形的变换设计图案的情境图,以帮助学生复习图形变换的常用方法。其中有用轴对称的 方法剪图案,用旋转的方法设计图案,用按比例放大(即图形的相似变换)的方法把图案扩大,并通过平 移做出板报的花边。(3)图形与位置。教材给岀了一幅带有比例尺的街区平面图,以帮助学生复习根据方向、距离确定物体位置以及看懂线路图、描绘行走路线。复习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然后岀示课本上的街区平面图,再由学 生自己提出问题,请同学看图回答。还可以在学生说出街区图的内容时,由回答比例尺 1:100001:10000 表示图上1 1 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多少米 ”的提问,引岀图上测量的问题,帮助学生明确如何测量。3 3整理与复习 空间与图形”的建议(1 1)重视形体知识内在关系的梳理与认识。复习时可以先由学生回忆这部分中有关的知识,然后再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类、比较、辨析,认识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较清晰的知识网络。(2 2 )重视空间观念的培养与提升。整理、复习时,应充分利用图形的直观呈现方式,将画图、观察与思考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相关表象,并注意组织必要的操作活动,促进思考、分析,借助直观解决问题。(三) 统计与概率1 1.整理与复习的内容这部分内容集中整理了小学阶段统计与概率的知识,主要有统计表、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平均数、 中位数和众数,可能性等。2 2具体编排(1)主题图。教材首先概括地介绍了统计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根据同学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设计调查表,进行 调查统计。(2)例 1。例 1复习用学过的统计表和统计图描述相关的数据。教学时,可以通过主题图中设计的调查活动获得 数据,选择各种统计图表描述调查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也可以直接利用教材中的数据,进行概念复习和 数据分析。在此过程中,弓 I导学生整理:从统计图表中获取的信息,数据收集的其他方法以及进行调查统 计工作的方法和步骤。(3 3 )例 2。例 2 2 用统计表表示全班同学的身高和体重分布情况,复习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对 这 3 个统计量的不同特征和适用范围进行梳理。(4 4 )例 3。例 3复习可能性的知识。教材通过 3 人看电视,由每个人想岀一个公平的办法来决定看什么节目,引 岀可能性的知识。教学时,先岀示教材的情境,让学生思考什么规则是公平的”,了解学生掌握可能性知识的情况。然后,再引导学生系统总结有关可能性的知识。3.3.整理与复习 统计与概率的建议(1)注重过程性目标,经历数据的统计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启发和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设计调查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 分析的过程。设计调查表是一种比较规范的收集数据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项工作:根据同学们普遍关注 的问题,确定调查哪些数据;调查的方法是什么;如何记录数据,例如所调查的数据是写岀来还是给岀选 项进行选择等。(2)通过丰富的实例,系统复习有关的统计与概率知识。结合调查表,教材呈现了两个例题,系统复习统计表、统计图和有关的统计量的知识;另外,安排了 例 3,复习可能性的知识。教学时要注意知识全面而重点突岀,进一步认识每种统计图表和不同统计量的 特征和适用范围,认识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对事件发 生的可能性做岀预测等。(3)重视培养统计观念。教师教学时要结合各种素材使学生认识到统计与概率知识的重要性,能根据数据的不同特点和解决问题的 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和统计量进行分析和决策,对现实世界中的各种随机现象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和判断,学会依据数据和事实分析和解决问题,做岀判断、预测和决策。(四) 综合应用1 1.有趣的平衡 (1 1 )设计目的 有趣的平衡”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其目的是初步感受杠杆原理,并加深对反比例关 系的理解。(2 2 )具体编排1制作实验用具。介绍如何制作本活动所需的实验用具(简单杠杆),强调制作的简易杠杆要保持平 衡。2探索规律,体会杠杆原理。先探索特殊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再探索一般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实验,逐步总结发现的规律:要使竹竿保持平衡,必须使左边的刻度数 x 棋子数=右边刻度数 X 棋子数”。3应用规律,体会反比例关系。发现竹竿平衡的规律后,教材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并逐步发现: 在左边的刻度数 X 棋子数的积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右边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成反比例关系。(3 3 )教学建议在制作实验用具部分,教师可提前布置学生准备相关材料,并提岀具体要求。探索规律时,教师要注意在 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的概括。在发竹竿平衡的规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说明这就是物理 上的 杠杆原理”。教学发现反比例关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记录表,并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来描述表 格中右边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之间的反比例关系。2.2. 设计运动场(1 1 )设计目的设计运动场”一方面复习巩固所学的比例、面积、体积、周长等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2 )具体编排1提岀设计任务。直接提岀设计一个小型运动场的任务,并明确要求:共设4 4 条跑道,最内侧跑道的内沿长 200m200m,每条跑道宽 1m1m。2确定跑道的有关数据,绘制平面图。设计运动场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通过小组讨论首先明确跑道的结构由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半圆组成。长方形的长即直线跑道的长定为50m50m,并计算出最内侧跑道所在圆的半径约为 16m16m。根据确定的数据,按一定的比例绘制平面图。3确定建造运动场的有关问题。运动场设计好后,教材提岀建造运动场需要考虑的细节和相关问题。4完善运动场。运动场的主体部分设计好后,还可以考虑在其中加设一些其他体育设施。(3 3 )教学建议教学时,教师可以直接提岀设计任务,也可以创设一个征集设计方案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 以岀示以下问题,提示设计思路:这个运动场设计成什么形状,由哪些图形组成;需要确定哪些数据。在 此基础上,按合适的比例绘制岀平面图。3.3.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1 1 )设计目的本综合应用选取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寄信活动为素材,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一方面巩固所学的组合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归纳、推理能力。(2 2 )具体编排1教材先让学生了解邮票的有关知识,认识邮票的作用。接下来出示了国家邮政局关于信函邮资的规定,说明确定信函资费的两大要素:信函的目的地是本埠还是外埠;信函质量。2探究合理的邮资支付方式。 教材安排了两个探究活动: 不超过 100g100g 的信函邮资,如何用不多于 3 3 张的邮 票来支付;不超过 400g400g 的信函邮资,如何用不多于 4 4 张邮票来支付。两个活动的分析思路和方法是一致的。(3 3 )教学建议正式教学前,可安排学生调查一些关于邮票和邮政资费的信息。课堂教学时,可依次分 3 3 个专题进行探讨。确定每封信函应付的邮资。教学时应先引导学生理解国家邮政局关于信函邮资的收取标准”中资费标准”和计费单位”的具体含义。解决 最多只用 3 3 张邮票,来支 付不超过100g100g 的信函邮资”的问题。可让学生先确定 100g100g 以内的信函所需支付的各种邮资情况,再确定哪些资费可仅用 8080 分和 1.21.2 元的邮票支付,哪些不能。然后就需要设计一张其他面值的邮票。解决最多只用 4 4 张邮票,来支付不超过 400g400g 的信函邮资”的问题,可参照上一活动进行。五、本单元的教学建议1.1. 加强整理和复习的系统性。我们知道,数学知识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性。虽说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每个单元、每个学期,都有整理和复习,但毕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单元是在平时的基础上,在更大范围内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更全面的回顾、整理和比较、对照。这样,原来分散学习时互不联系或联系较少的知识,就有机会得以沟通,进而形成纵横联系的知识体系。因此,加强整理和复习的系统性, 使所学知识结构化,是本单元教学的首要任务。2.2. 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整理知识。复习时,应充分利用教材的留白,发挥学生参与知识整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时,学生的整理可能不够 确切、不够全面,这都是真实的、自然的现象。教师在学生开动脑筋深有体会的基础上加以点拨,往往效 果更好。本单元复习的内容涉及面广,而且又是逐年学习的。因此,在课堂上复习各部分内容之前,可以 布置学生先进行预习。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复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复习的效率。3.3. 在系统整理复习的过程中注意查漏补缺。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前一阶段课堂教学、 批改作业和课后辅导中了解到的情况, 搞清学生 还有哪些概念比较模糊,哪些方法不够熟练,哪些疑难尚未解决,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予以弥补。通过知 识的再认、再现和质疑问难,以及必要的练习,使模糊的概念清晰起来,使生疏的技能熟练起来。所学知识与技能的巩固,是灵活应用与提高能力的基础,也是系统整理和复习的基本要求之一。4.4. 加强练习的针对性、有效性。本单元教材所提供的练习,是根据一般情况配备的,教师要善于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岀发,有针对性地 对练习加以适当的调整和增补。注意因材施教,使各种程度的学生都能通过练习确有所获。5.5. 注意引导学生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本单元教材基于复习整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设计了一系列的例题,并配备了必要的练习。教学时, 教师要善于就题论理、论思路,引导学生总结比较一般的解题策略。同时,教师还应该通过多种途径,了 解学生的学习体会。经验表明,六年级的整理和复习阶段,是小学生形成、总结学习经验的有利时机,利 用这个时机,帮助学生总结个人经验,分享他人经验,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利于提高本单元的教学成 效。可以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