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1教学整体设计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69881565 上传时间:2022-04-0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必修1教学整体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地理必修1教学整体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地理必修1教学整体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理必修1教学整体设计一、面临的问题及原因:通过对必修1(人教社2004年5月第1版)与必修上册(人教社2003年12月第1版)实际需要课时对比分析(见附1),本文认为每周2课时不能满足高中地理必修1对教学时间的要求。从附1可以得出:必修1新授课至少需要30个课时,必修上册新授课需40个课时,两者之比为0.75:1,而必修1实际课时数与必修上册课时数之比约为0.67:1(按必修上册每周3个课时,必修1每周2个课时计算)。按比例计算,必修1至少应增加10个左右的课时才能达到原必修上册的教学要求。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1、必修1的规定周课时数是2,仅是原必修上册规定周课时数3的三分之二。2、必修1的内容与必修上册相比只少了一些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在原教材中所占的课时数并不多,相反,必修1增加了许多“活动”、“问题研究”和“案例”,如教材中的四个“问题研究”在原教材上基本未讲或讲得很少。看上去必修1的章节是少了不少,但不少节的内容是原来许多节内容的压缩,如“地球的运动”在必修上册中有3节,但到必修1中只有1节,内容基本上没什么变化,必修1中还增加了太阳日与恒星日差异比较的知识。有些章节舍去了一些必要的知识铺垫,给学生理解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必修上册中3节的浓缩,舍去了“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对大气的受热过程也进行了简化,但有些知识是必须补充的。3、学习进度超前于其它学科教学进度。如大气运动中的受力分析,经纬线的知识等在地理学习时,物理、数学等学科还未讲到(高一物理前面一段时间基本是学习运动学知识,球面几何的知识更要到高二才学习),教师必须进行适当的补充,否则学生根本无法理解。4、对课标理解的偏差。课标只对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作了比较笼统的规定,各种版本教材的编者和任课老师对课标的理解存在明显的偏差,导致教材所选择的知识点、教师教学时所选择的知识点与课标编制人员所默认的知识点存在较大的差异。如对“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这条课标,中图版教材引用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的成分及其功能”、“大气的垂直分层”等许多知识,而人教版必修1模块只是通过对图进行分析,简述了大气的受热过程,而对其中的原理没有进行分析。教师们在教学时受老教材和高考的影响都会补充相关知识,因此教学时间显得不足。二、解决问题的方案:(一)适当增加周课时数。每两周增加1个课时,或者将地理与政治等其它课时紧张的学科按半学期排课,如上半学期地理每周排3节,政治排2节,下半学期政治排3节,地理排2节。(二)适当调整教学内容。至少可以将必修(1)的第五章放到必修(2)中去教学,因为必修(2)的新授课时大约只需要25个左右。 (三)适当调整教学策略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如果(一)(二)均不能满足,则需要调整教学策略。1、深入钻研和领悟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抓住核心知识。课程标准只是对学科能力进行了比较宏观的阐述,用什么素材,如何呈现,组织什么样的活动等都没有明确的要求。因此我们通过集体备课,在时间紧张的背景下选择最核心的知识和最重要的能力,而不面面俱到。我们的做法是: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新、老教材,结合高考、会考的要求,参考教研室的相关建议,将核心知识点(见附2)列出来,要求每一位老师掌握要学知识点的哪些侧面和深度要求。例如第一部分“宇宙中的地球”中的第三条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这一课标的要求比较广泛,我们应该如何把握它的内容和深难度呢?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这一课标的着眼点在于分析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的划分、五带的形成等地理意义。地球自转的绕转中心、方向、速度和周期,地球公转的绕转中心、公转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这些内容要不要涉及?作为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种种现象的基础知识自然也应涉及了解。但对于恒星日与太阳日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太阳日在时间上比恒星日长3分56秒这样的疑难问题就没有必要去为难学生了。为了将地方时及区时的换算、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等问题分析清楚,适当补充经纬线的知识也是必要的。又如课程标准“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中“l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活动建议中“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如透明塑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等)和温度计,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要将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清楚,必须讲清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以及大气逆辐射等知识,但如果不简单介绍大气的成分及其主要功能,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特点等,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是很困难的,大气的削弱作用与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相关联,也要适当扩充。中图版教材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作了详细的分析,在对地球外部圈层的简述中也对“大气的成分及其功能”和“大气的垂直分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因此在处理这部分教材时有必要对大气成分中的二氧化碳、臭氧、水汽和固体杂质等的功能加以介绍,对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而平流层、高层大气的特点则可以不讲。再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只要讲清风海流的成因和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即可,对于波浪和潮汐就没有必要讲了,尽管教材中有阅读材料。对于密度流和补偿流也没有必要讲,或者只简单介绍一下补偿流就可以了。2、大胆舍去教材中一些设计不合理的活动和案例。教材中的活动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调查、搜集资料、写报告、讨论、实际材料分析等多种形式,运用所学内容发现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但有些活动的设计已经超出了学生的现有水平,无法深入开展。如课本第9页活动,学生刚刚接触高中地理,太阳辐射、自然景观等概念都还没有学,地球运动的意义也还没有讲,这样的活动能进行到什么程度,有必要进行这样的活动吗?如果将这个活动放到地球运动的意义后考虑还可以。再如第65页活动中的(4)厄尔尼诺现象会对我国造成什么影响?学生根本无法回答,也无从下手,甚至如何去思考这个问题都很困难。有些活动设计明显有问题,如第45页活动中水浒传中的一段文字完全是一种文学语言,描述的基本是冷锋过境时的天气状况,既看不出过境前的天气,也没有明确的过境后的天气。因此可以大胆舍去这些活动或者活动的一部分(见附3)。另外还有些活动开放性太强,没有标准答案,主要用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果时间允许还是有必要的。但目前高一学生课业负担很重,课后基本上没有时间去查资料,我们只能将有些资料课前找好,用多媒体呈现给学生或印发给学生,再引导学生分析,以节约教学时间。3、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但高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较低,许多阅读材料、活动、案例等舍去不讲,但学生应该能够在需要的时候通过自主学习去获得相关的知识。因此我们特别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一是在“做”中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方法。特别是加强对阅读的指导和运用地理图表、数据分析问题的方法指导。二是在“图”中学,建立空间位置关系。凡涉及分布的知识必用图,让学生将知识落实到地图中去,培养用图的习惯。三是在“思维”中学,培养地理思维方法。通过分析成因、比较异同、说明关系、评价影响等过程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如在学习锋面时,画一幅图,图中是中心是一中图书馆大楼,边上画一个锋面,让学生判断一中未来的天气。在判断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如一中现在什么气团控制下,天气有何特点?附近的锋面会向一中移动吗?为什么?如何判断锋面的移动方向?如何区别冷暖锋?等等。在讲气旋时,设置情境:学校明天会放假吗?常州附近有一个台风,目前常州正吹偏东风,请问常州明天是否会放假?运用概念地图的思想,让学生展开思维过程:放假的原因是什么?台风是什么?台风有何危害?为什么台风来要放假?什么是气旋?气旋的气流如何运动?气旋控制下是什么天气?台风的位置与风向是什么关系?然后按学生的需要进行讲解和讨论,最后解决问题。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后可以提高学习效率。4、采用多媒体手段,化解难点,增加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运用多媒体将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复杂变简单,文字变图形,静态变动态,化解教学中的难点,增加课堂容量,加快教学节奏,省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做一些练习,讲解一些典型例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但我们要注意多媒体手段的必要性和适切性,能用板书、板图的则用板书、板图,能用课本和地图册的则不用多媒体。但要注意中图版地图册中有许多错误。附1:必修1与必修上册实际需要课时对比分析。必修1节课时必修上册节课时第一章行星地球宇宙中的地球1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 人类认识的宇宙1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2地球的运动6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1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2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3地球的圈层结构1无问题研究: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1自学园地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2第二单元大气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大气的热力状况1大气的运动1气压带和风带3全球性大气环流2常见天气系统2常见的天气系统2气候的形成和变化2全球气候变化1大气环境保护1问题研究: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1自学园地1第三章地球上的水自然界的水循环1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陆地水与水循环1大规模的海水运动2海水运动2水资源的合理利用1无问题研究:是否可以用南极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1无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营造地表形态力量1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2山岳的形成1问题研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1自学园地1无海水的温度和盐度1无地壳物质组成与循环1无生物1无土壤1河流地貌的发育1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问题研究:如何看待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1自学园地1无第四单元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气候资源1海洋资源(一)1海洋资源(二)1陆地资源1气象灾害1地质灾害1注:必修1为人教社2004年5月第1版,必修上为人教社2003年12月第1版。表中的课时为整理根据自己的经验综合各种因素后认为所必需的新授课最少课时数。2:课标对应的知识点及其能力要求课 标主要知识点能力要求了解识记理解应用宇宙中的地球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际物质天体系统的概念和层次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的概况(主要成分、表面温度、能量来源)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的分层太阳活动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和周期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的概念、中心、方向、周期(太阳日、恒星日的长度);地球公转的概念、中心、方向、周期(回归年、恒星年的长度)地球自转的速度、公转的速度昼半球、夜半球、昼弧、夜弧、晨昏线、地方时、时区和区时、北京时间、日界线的概念地方时、区时的差异和换算黄赤交角及其意义昼夜长短的分布与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与变化四季的划分四季的更替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名称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地球外部圈层的特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岩石的分类矿物、矿产、三大类岩石的形成三大类岩石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地壳运动的分类及其对地貌的影响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关系外力作用的类型及其对地貌的影响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短波辐射、长波辐射、辐射定律、大气逆辐射大气中水汽、二氧化碳、尘埃的作用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三个力与风向的关系)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风带的名称与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的形成原因、特征和分布规律海陆热力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南亚季风、东亚季风的成因、冬夏风向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气压场的类型气团、锋面、锋线、锋的概念冷锋及其天气暖锋及其天气准静止锋及其对我国天气的影响(梅雨)低压、高压系统的气流状况(水平、垂直)及其天气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水圈的构成陆地水体的相互转化(河流水与湖泊水、地下水)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分类(按发生的领域)及三种类型的主要环节和意义水循环的意义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洋流的概念洋流的分类(按性质)洋流的成因(风海流)洋流的分布规律(4条)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气候、海洋生物、交通、污染)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起作用的原因(光合作用)生物循环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整体性的含义(过程、本质、关系、功能)整体性的表现(3点,加上景观上是协调一致的)举例东北森林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及森林破坏的影响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的概念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河流侵蚀地貌与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形态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高原、山区、平原)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山岳与平原在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方面的差异)根据有关资料,归纳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气候变化的尺度(地质时间、历史时间、近代以来)及其特点近代以来全球的变暖的原因及其影响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水资源的概念(广义、狭义)水资源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特点水资源的数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的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不同 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台风的概念、形成条件、分布地区、灾害寒潮的概念、天气特点及其危害附3、可以舍去的活动或要改变设问的活动活动舍去或设问改变理由第7页活动(2)在什么天体上才可能具备这些条件?(3)寻找什么样的恒星?(4)在这颗恒星周围的多远距离寻找行星?(5)这颗行星本身具备什么条件?第9页活动舍去或重新设计读图难度大,许多概念学生不理解如自然景观等。第12页活动舍去图有问题,图中纵坐标在原必修(上册)上为年平均降水量,现改为年降水量平均超额量/mm。年降水量平均超额量是指年降水量超出平均降水量的值,但从图中看出年降水量平均超额量均在0以上,无法理解。第25页活动舍去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可以在学完必修1后进行。第31页活动图中应标出温度第32页活动舍去条件不具备,可以做一次实验并将其录下来,上课时让学生观看并引导学生分析。第38页活动舍去难度大,花时间太多,不如画图。第43页活动舍去气候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第45页活动舍去文学语言描述不科学,许多地方经不起推敲,如“是日,朔风乱吼”、“连日大风”、次日晚才下雪,风吹了多少天?吹了多天的风还是快行冷锋吗?建议换一个活动。第60页活动第(1)问应补充相关材料,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回答问题。第64页活动重新组织提供的材料,使叙述更加科学。第(3)、(4)问舍去。材料与设问不一致,如材料中说“温暖的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这一暖洋流被称为厄尔尼诺”,而第一问问厄尔尼诺现象来自哪个海区?答案却是秘鲁沿岸。从材料上来看这一暖洋流显然来自赤道。第(3)、(4)问没有依据只能是瞎猜。第66页活动舍去,应改为课后活动。课堂收集材料写小论文不现实。第68页活动提供的材料中有两个问题:一是巴基斯坦地区的降水量70毫米应为700毫米,二是“枣椰林、葡萄园、果园到处可见”,难道葡萄园不是果园?第84页活动改为三峡的案例材料中地名太多,学生感到陌生。第86页活动舍去与课标了解不大,学生也没有能力去分析黄淮海平原发展农业的利与弊。第88页活动图中支流的方向不符合常规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12 / 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